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此,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童心出发,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研究现实、了解社会。

小学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一、放低调子——目标现实化
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少年英雄赖宁成了全国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可是事后有人站出来高呼:“这种不顾安全教育的盲目神化的道德教育真是我们需要的吗?”现在还有专家在说,如果按现行教材培养出来的不是“圣人”也是“完人”。

这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来说,是明显不适应的。

比如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道德要求,有些学生就提出疑问:“我为什么非要帮助别人呢?”“老师说得好听,他自己能做得到吗?”
显而易见,很多学生在接受德育要求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可能是一张白纸。

一个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小对孩子吹高调本来就不是一个孩子的本意所能接受的。

作为小学生,我们重要的不是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神”,而是让他们能成为社会接受的与社会和谐的人,一个既能为他人考虑也能关注自身幸福的全面的人,而不是一个高度无私而找不到自己的“道德空架子”。

再说了,一个高度神化的孩子——譬如赖宁,真
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二、量体裁衣——内容灵活性
笔者发现有不少教育内容与现在的孩子教育是脱节的,比如以白求恩的故事来宣扬国际主义精神;以古老的神话故事“孝媳井”来教育学生敬老爱老;有的以城市孩子的生活为背景的教材,对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适当运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我曾利用全国人民对干旱灾区的援助等材料,这比教材中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再如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讲真话倒霉,老实人吃亏的想法,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说出真实想法。

再和学生讨论摆事实: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失去人缘,难以办事,反吃大亏;老实人吃亏,但给人安全感,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也更能促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还可以从自己被不诚信的人欺骗的例子中感悟这些人的可恶,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三、未雨绸缪——课前活动化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关道德的感性积累受一个人的无意注意所
左右,难免缺乏系统性与计划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效果,就要通过大量事先的准备驱使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学习。

这些学习是在实践中感悟形成的,到课上往往只要反馈强化一下就可以了。

如在学习《送温暖》前对残疾人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知道他们的需求等。

在这样的社会观察中、生活体验下产生的认识是直接的、真实、感情化的,也容易催生道德的自我成长。

四、感同身受——课堂体验化
人只有实践才能赢得道德成长,否则只能被道德的“大海”所“淹没”。

所以我们要力戒“说教”或“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开放式的、主动参与的、情境性的教学。

1.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概括后的演绎,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学习者强烈的情绪体验。

活动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在扮演中理解情境,从而把相关认知内化为自己以有道德观念的一部分。

教师在对游戏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结合学生活经验,通过再加工放大在游戏中蕴藏着教育因素的关键步骤。

其次在开展活动时应教师及时进行指导,使游戏活动省时、高效。

2.冥想训练法
冥想是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暗示下,在轻松自如的身体状态下进行自我对话。

让发现自己的潜能,涌动出改变自己,积极成长的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心理学技能,设计的步骤和语言能诱导学生充分地进行冥想;活动的重点在于学生冥想过程中的内心体验。

3.激情体验法
情感是一个人态度转变的基石,人的情绪具有传染性,情绪的参
与、情感的升华将影响个体的价值取向。

“5?12”后的赈灾活动中,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震区受灾场面,通过聆听党中央的号召,通过少先队员声情并茂的演讲,加上《爱的奉献》的音乐烘托,孩子们一个个闪耀着晶莹的泪花,教育效果就非常显著。

4.辩论比赛法
“真理不辩不明”,辩论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能带动学生的价值观的提升。

组织实施辩论活动,重在事前准备,学生收集素材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

5.探究考证法
探究性活动就是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

在学习“学会竞争”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竞争是个人进步的法宝,我让十个男生、十个女生挑战自己,登记自己原有仰卧起坐的成绩,然后提出争取的名次。

经过测试,几乎每个同学都达到目标,这时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会挑战成功呢?从而让学生领会:爱拼才会赢,在竞争中个人的潜力才能更大的发挥。

6.方案策划法
策划的方案往往是小组集体智慧的成果。

如在进行理财教育时,教师以家长的角色发给每位学生三十元“钱”,让他们自由地讨论使用方案,再进行小组交流,看谁花得最合理。

五、持之以恒——巩固经常化
思想品德有作业吗?当然有,但绝不是抄写课本句子,背概念。

我们把思想品德课程与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有机整合,使思品课堂纵向延伸,不断训练,营造了养成教育和人格成长的长效机制。

一个人道德知识无论如何丰富,若无切身的体验和情感的介入,就不可能产生道德行为。

体验性活动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感锻炼。

例如,在学习《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我让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写感受,并要求家长给予一定的评价。

另外,我们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活动为教育服务。

六、主体参与——评价实践化
前几年,为了补救对思想品德课的忽视,有的地方也把思想品德课用统一的理论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效果,实际上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简单地一纸笔试而了之。

评价生活化,倡导评价内容由知识评价向知行并重转移;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让位于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分数制让位于描述性;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全员,由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及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

一句话,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均成了评价的一部分,学生成了学习与评价的真正主人。

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思想品德课程才会真实可信、具体可行、积极有效,才能真正避免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成为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社会效益的课程。

实践证明,在教学的前后使儿童置身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在课程学习与儿童生活之间建造一条绿色
通道,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从感悟中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