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本加速度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关系.doc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烈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地震学和工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加速度反应谱与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与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啊,就像是一个超级敏感的情绪探测器。
你想啊,地震一来,地面就像个突然发疯的巨人开始乱晃,加速度反应谱就像个小机灵鬼,把地面加速度的各种变化都给记下来。
它就像个八卦记者,不放过任何一点加速度的风吹草动,不管是微小的颤动还是剧烈的摇晃,都被它整理成一份独家“报道”,这份报道就是加速度反应谱啦。
而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呢,就像是加速度反应谱的时尚变身。
如果把加速度反应谱比作是素颜的邻家小妹,那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就是化了精致妆容准备去走红毯的大明星。
它在加速度反应谱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建筑结构的“审美标准”,就像是给小妹穿上了不同风格的华丽礼服,来适应不同建筑结构这个“舞台”的需求。
加速度反应谱有时候像个莽撞的小怪兽。
它只管一股脑地把地震加速度的信息收集起来,不管这些信息是不是会让那些看它的工程师们眼花缭乱。
就像小怪兽横冲直撞,它可不管后果,只是把最原始的数据呈现出来,等着被整理和驯服。
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则像个贴心的小管家。
它深知建筑结构的各种小心思,知道哪些数据对建筑来说是合适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
它就像管家在为挑剔的主人挑选最合适的东西一样,精心地从加速度反应谱中筛选和加工,为建筑结构提供恰到好处的影响系数。
加速度反应谱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在操场上乱跑乱跳记录下来的轨迹。
地震一来,地面上各个点的加速度就像那些孩子,毫无规律地到处蹦跶,而加速度反应谱就把这些杂乱无章的蹦跶轨迹都描绘了出来,让人看了既觉得头疼又觉得有趣。
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呢,就像是学校里的教导主任。
它看着加速度反应谱这个调皮的班级,开始给他们制定规则,把那些杂乱的轨迹按照建筑结构这个“校规”进行整理,让它们变得有序,这样建筑结构这个“好学生”就能根据教导主任给的标准来好好表现,在地震这个“大考试”中不被淘汰。
加速度反应谱像个装满各种口味糖果的大口袋,里面有甜的(小的加速度数据)、酸的(中等的加速度数据)、辣的(大的加速度数据),什么味道都有,杂乱地混在一起。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表格
;;作者:;单位:;电子信箱:;;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 3.2.2;阻尼比ζ =0.05 5.1.5砼8.2.2钢;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表5.1.4-1;特征周期T g=0.45表5.1.4-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0.9;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0.02;阻尼调整系数η2=1;;说明: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5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 2.红色为输入值;将A1至D46格粘贴到".txt"文件。
; 3.“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宜用文件名"8d3102g.txt"。
; 4.在SAP2000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Number of Points per Line'为24。
; 5.在ETABS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Header Lines to Skip'为22。
;;结构自振周期T地震影响系数α0.000.0720.100.1600.450.1600.540.1360.630.1180.720.1050.810.0940.900.0860.990.0791.080.0731.170.0681.260.0631.350.0601.440.0561.530.0531.620.0511.710.0481.800.0461.890.0441.980.0422.070.0412.160.0392.250.038 6.000.026。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得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与罕遇地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得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就是小震、中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7(0、15g)8(0、20g)8(0、30g)9(0、40g)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 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 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得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得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得规定,因此首先就就是要将时程得地震波比如简单得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得规定,将、Elcentro得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得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得就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得Elcentro给出得相对得值即多少倍得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得就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就是所需要得一条曲线得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得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得地震影响曲线就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得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得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与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得规范规定得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得选择一般就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得试验后得到一定得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方法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1,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0.04和0.28。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0.3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0.12。
方法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1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0.125/3=0.04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2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1.6~2.3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1.6~2.3)×0.125=0.2~0.288。
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其中g=9.8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0.05×980=49 cm/s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2-2,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方法二)。
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0.125=0.046,罕遇地震αmax=(125/49)×0.125=0.31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摘要:一、地震加速度的定义与作用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四、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五、我国主要城市的地震加速度及烈度分布正文:地震加速度是描述地震动强度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地震动作用下地面运动的速度变化。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指在工程设计中,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所需考虑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一、地震加速度的定义与作用地震加速度是衡量地震动强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来表示。
地震加速度的大小对于评估地震灾害、建筑物抗震设计以及地震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也称为设计地震加速度,是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采用的地震加速度值。
一般采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一定比例(通常为0.1)作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经验公式法、地震学方法等。
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灾害程度的两个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地震烈度越高,地震灾害程度也越严重。
在地震烈度相同的条件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地震动的破坏力也越大。
四、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在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来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和变形,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此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用于评估地震灾害风险、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等。
五、我国主要城市的地震加速度及烈度分布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加速度和烈度分布差异较大。
根据地震学研究和地震观测数据,我国主要城市的地震加速度及烈度分布如下:1.北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约为0.2g,地震烈度为7 度。
2.上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约为0.15g,地震烈度为6 度。
地震水准所对应的设计峰值加速度
地震水准所对应的设计峰值加速度地震,这东西啊,说来就来,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你以为自己刚刚泡了杯热茶,刚把书翻开,结果地板开始“哐哐”震动,墙壁像是要散架,书架上的书像活了似的,一本接一本地掉下来。
搞不好你还得和家里的猫抢个避难所,哈哈。
地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个“偶尔爆发”,更是对建筑设计师们的一个大挑战。
说到这里,有个东西你肯定听过——地震水准和设计峰值加速度。
你可别觉得这两者离你远得很。
这俩东西就跟你家楼房能不能“安稳”坐着一样,关系大着呢。
说白了,地震水准就代表了你所在的地方遭遇地震的“可能性”和“强度”。
而设计峰值加速度呢,则是建筑物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你的房子在地震时的表现。
想象一下,如果你住在一个设计不合格的楼房里,地震来了,那可真得小心翼翼,别让房子“摇身一变”成一堆废墟。
地震水准究竟是个啥?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一个衡量地震活动强弱的标准。
每个地方的地震水准都不同。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住在四川,那就要小心了,这儿的地震水准可是杠杠的,经常震得你半夜醒来。
而如果你在上海,地震水准就低得多,虽然偶尔也有点震动,但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安稳入睡,做个美梦。
所以,不同地方的地震水准差距大着呢。
这就跟人群中的身高差不多,每个人的高度都不一样。
你住在哪,地震水准就有多少,设计时就得相应考虑。
而说到设计峰值加速度,这个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科技感”满满?但其实不难懂。
它就是建筑在遭遇地震时,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
别看名字很高大上,其实它就是一种对建筑抗震能力的量化。
你想想,如果你在地震中,房子根本不“稳”,那加速度就大,感觉就像是坐了个过山车,根本停不下来。
设计峰值加速度的数值越大,说明地震可能带来的冲击越强,建筑物也得“更强悍”才能抵抗得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设计一个房子,要让它能承受6级地震的冲击,那设计峰值加速度就得高一点。
而如果是10级地震,那峰值加速度就得更大了。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
”等。
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
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
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是01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讲课教案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
”等。
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
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
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是01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与地震的峰值加速度有关,该加速度表示地震波的强度。
一般来说,随着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建筑物遭受的地震力也会增加。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是通过对建筑物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以及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得出的。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值一般在0到1之间,反映了地震对建筑物的水平振动的影响。
数值越大,表示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越大;数值越小,表示建筑物对地震的反应越小。
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和抗震标准,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取值也会有所不同。
1.结构形式: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有所不同。
例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形式。
2.抗震设计参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取决于一系列的设计参数,如结构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连接节点的设计等。
这些设计参数对地震力的传递和分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3.地基和周围环境:建筑物的地基条件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也会对地震影响系数产生影响。
例如,软土地基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会产生更大的位移和变形。
因此,在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时,需要考虑地基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1.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建筑物的结构模型,进行地震加速度时程分析,计算出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
2.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根据地震反应分析的结果,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可以使用一些评价指标,如层间位移、剪切力和弯矩等,来判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根据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价结果,计算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可以使用一些经验公式或规范中给出的计算方法,将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得出影响系数的数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在建筑物抗震设计和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计算和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设计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时程分析加速度最大值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表1 地震作用超越概率取值原则表2 时程分析所用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cm/s2,gal)表3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灾难性的一种,它不仅能破坏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还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评估地震风险的重要参考参数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一、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概念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指在一定的设计震级下,地震波在岩土地基上产生的水平向地面作用的最大加速度值。
其大小与地震波的频率特征、岩土地基的地震反应特性以及设计震级等因素有关。
二、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计算方法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一般采用震级-最大加速度关系式来计算。
国内外已经有多种可供使用的关系式,如牛顿-里查德森关系式、博士—仁科关系式、米达关系式等。
以博士—仁科关系式为例,该关系式表达式如下:a=a0×e(0.01M)其中,a0为震级为0时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M为设计震级。
该关系式在中国地震区应用较为广泛。
三、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影响因素1.地震波频率特征。
地震波中的不同频率成分对岩土地基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高频地震波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其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也更大。
2.岩土地基的特性。
岩石、砾石等石性地基一般抗震性能较好,而沙土、黏土等软性地基则容易发生液化等地震灾害,其反应的加速度值也更大。
3.设计震级。
地震的震级越大,其产生的地震波振动也越大,所产生的地面加速度也相应增大。
四、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应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地震工程中的重要参数,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工程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地震动力学分析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在工程设计中应用广泛。
它是通过地震动计算所得到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评价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进而确定合理的抗震设计参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地震风险评估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能够反映地震风险的一部分,可以用于评估城市地震风险,为防震减灾提供重要的参考值。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动加速度关系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加速度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面振动,给人类社会和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77889小震中震大震-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则系数为35/(**100)=,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注意理解公式各项的意思。
六、时程分析法(一)选取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K*αmax基本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1.9极罕遇地震取2.9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2.5* 1.30*(1/3)*0.15=0.1625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 01 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 “、。
”等。
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
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
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 89 与 2001 及 2010 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项目GBJ11-89GB50011-2001及 2010地震影响表征采用设防烈度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表证设计基本无6 度7 度8 度9 度地震加速度 (g)设计特征周期按设计近震或远震和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表场地类别确定可以看出, 89 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 01 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 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 01 及 10 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 ----- 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 7 度半()与 8 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以上公式的α 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 (重力加速度); 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
其实,如果把 F=αG中的α乘以一个 g,同时 G除以一个 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
(牛二: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或;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即 F=kma,其中 k 是比例系数;只有当 F 以牛顿、 m以千克、 a 以 m/s2 为单位时, F=ma成立。
)最后总结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来源于牛二。
知道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下面顺藤摸瓜,就要总结一下α(地震影响系数)的定义公式。
α( T)= K ×β( T),公式里有三个系数第一个是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第二个是地面的地震系数κ第三个是地震时结构加速度对于地面加速度的放大系数β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是指多次地震作用下,不同结构自震周期 T,相同ζ 阻尼比的理想简化的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之比,是多次地震反应的包络线,是所谓标准反应谱或平均反应谱。
它是地面的地震系数 k 与结构物加速度的放大倍数β 的乘积。
地面的地震系数κ 是地震时地面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K=a/g。
以上是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那在实际设计中,地震影响系数是如何计算与确定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出处在抗规中,在抗规条中有这样的表示: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采用。
以上说法可以根据地震影响曲线中第一波下降段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函数表达式来体现。
α=(Tg/T) rη2αmax等式左边——α 即为地震影响系数。
等式右边—— T 为结构自震周期。
Tg 为场地特征周期,由设计地震分组与场地类别决定。
η2 指的是阻尼调整系数。
αm ax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由地震烈度决定。
在上面的公式解释时,我把地震影响系数公式中各参数的影响因素一一列出,可以明显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抗规条中的因素完全一致,看划线部分即可,完美的统一。
该部分规范内容截图如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
注:周期大于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三、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以地震影响曲线中第一波下降段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函数表达式为例α=(Tg/T) rη2αmax由以上公式不难看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是求地震影响系数的基础。
实际上地震影响系数,就是通过阻尼、结构自振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对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衰变。
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又分两类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查表可得; 2、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没表可查,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 65%。
简单的说总结为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分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分别由相应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通过一系列的因素衰变得来。
通过得到的地震影响系数(水平或竖向),根据F=αG的基本原理,求得结构总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更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hmax 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vmax ,利用公式α=(Tg/T) rη2αmax求水平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α,通过水平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α,通过公式F=αG求得结构总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F。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如何取值的呢以水平地震为例,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取值。
烈度6789多遇地震罕遇地震----细心点就会发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对于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条分列的,这里体现了一个非常深刻但一般设计人员又不很注意的基本设计方法,即两阶段设计法。
四、关于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的理念谈到两阶段设计,已经涉及到结构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了干脆从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说起。
设防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计方法:两阶段设计现在想想设防原则这三句话是我们当年大学考试中必考的一条。
其实设防原则也称作抗震设计的三水准要求,完完全全的一个意思,总结如下表所示:水准涵义要求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第一水准小震不坏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第二水准中震可修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第三水准大震不倒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相比之下,两阶段的设计方法大学中鲜见考试,但今天来看确实是真正的设计基础理念之所在。
(感慨颇多啊呵呵),啥叫两阶段设计呢,列表如下(上学上多了,现在出方案不是表格就是图纸,今天还被领导就此质问 ------ “为啥不写成汇报”,我当时其实想说“图纸与数据才是工程师最好的语言”,但还是忍住没说 -----跟领导犟嘴是很不成熟的表现。
)阶段目地震作用受力状作用效应组合标烈度态性质小震不坏弹性(部承载力验算采用基本组合;多层、高第一阶段(隐含中震小震可变作用分弹塑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层间弹性位移计可修)性)算,采用短期效应组合,即标准组合第二阶段大震不倒大震偶然作用弹塑性部分建筑物的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采刚短期效应组合,即标准组合两阶段设计只是理念,设计的时候到底怎样应用于实际呢,我认为下面的理解才体现对这条的理解是否到位:第一阶段为弹性分析,包括截面设计和变形计算;大部分建筑的第二阶段设计主要由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保证。
我上面用加粗的形式标出了各种地震的叫法,这里先要有个总结。
小震,等于多遇地震,指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大震,等于罕遇地震,指的是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中震,没有对应于上面的多遇罕遇的官方称谓,我自己取名为基本地震,指的是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也可以从地震烈度的角度描述一下三种地震影响。
多遇(小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 年)内出现频度最高的烈度。
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
其超越概率为%,重现期为 50 年。
基本(中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 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成为该地区的基本地震烈度。
罕遇(大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 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地震影响小震烈度中震烈度50 年超越概率%10%地震重现期50 年475 年大震烈度2-3%1642-2475年既然为两阶段设计,而这两阶段又分别是小震和大震。
就不难理解为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会按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分列两行了。
这样在第一阶段弹性设计时,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的多遇地震一行取值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进而得到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进行下一步结构计算。
在第二阶段弹塑性设计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的罕遇地震一行取值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进而得到完整的反应谱,对已经成型的结构进行谱分析,检验其是否满足第二阶段大震不倒的设计。
五、关于地震特性数据刚毕业时老是对抗震设计琐碎的参数感到无从记忆,理不出头绪。
现在我头脑要清楚许多,因为我把地震特性数据,就概括为三个参数:①抗震设防烈度②设计地震分组③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决定了地震最大影响系数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设计地震分组(其实就是代表距震源的远近)与场地类别又决定了场地特征周期。
这样通过这三个参数,基本上就把所有的重要的参数串到了一起,再闭上眼睛,按照这些关系想想对应的表格,心里立刻就出现了很清晰的数据脉络。
重量( G)与质量( m)的关系: G=mg (其中 ,g 为重力加速 , 值为 s2 )下面详细说明一下:△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m;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千克(kg) , 也称公斤 (kg) ;质量的特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而改变(亦即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重量的概念:重量是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它称谓. 地面附近的物体,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叫做重力 , 也叫重量 .重量的物理量符号:G;重量的单位:重量的国际制单位(SI 制):牛顿( N);,重量的特点:重量即重力 , 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对给定的物体在确定的位置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物体的重量随着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有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