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为深入贯彻2011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十二五”时期教育规划的各项任务,切实推进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2007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召开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区县各有关部门和中小学校大力推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实施了社会大课堂、班主任全员培训、网上家长学校等一系列服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实事,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全市中小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念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展现了首都中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以更高标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的重要时期。当前,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适应世界城市、首善之区和“三个北京”建设的新形势,满足首都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新需求,中小学德育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重要任务: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全面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育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需要

进一步深化,学校、家庭和社会全员育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北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北京的积淀和发展。以

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构筑精神支柱,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贯穿以下原则:

(一)体现时代要求。把握党和国家对我市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力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着力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突出首都特色。把握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发挥首都的特殊优势,着眼首都的特殊要求,着力形成首都中小学德育的品牌和特色。

(三)抓住重点环节。抓住推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夯实主渠道、主阵地,着力创新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四)强化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面临的困难和薄弱环节,着力破解德育领域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增强德育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着力培养体现“北京精神”的首都青少年。与时俱进,在研究解决德育新情况新问题上有重大突破;创新机制,在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育人上形成有力保障;转变方式,在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大功夫;服务学生,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幸福感上见实效。

四、重点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实施八项工程。

(一)课程德育构建工程

课堂教学是育人主阵地,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着力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育人体系。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和学科德育落实,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实效性,使其成为系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程。将中小学27个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学习纳入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坚持每年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课例的评选、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总结和推出一批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典型。

完善具有北京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体系。2012年秋季开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我爱北京》、《志愿服务》、《北京精神》等地方课程。进一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师资、课时、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要求。积极鼓励学校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扶持一批高中学校开设市情、国情教育选修课程。

(二)学校文化示范工程

文化是教育发展的力量,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中小学建设成为传播和辐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阵地,特别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

启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支持全市中小学校结合校情,在校园环境、学风教风、班级文化、学生社团、红领巾阵地、党团建设等方面形成富有内涵和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十二五”期间推出500所中小学学校文化示范校。

开展校园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地区文化、校本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家长开放日、社区开放日等形式,推动学校文化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检

验和监督,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学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推动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化。每学年按时间、分学段,坚持开展“我们的节日”、“学雷锋活动”、“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

“劳模进校园”、“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模拟联合国、唱响新童谣、网上冬夏令营、上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第一课、国旗下讲话、入队和离队建团仪式、成人仪式等活动,使学习践行“北京精神”制度化并形成特色。

(三)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也是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红领巾学校、少年团校和中学生党校建设。建设市、区、校三级红领巾学校、少年先锋团校和中学生业余党校,促进有机衔接,逐步建立优秀学生的发现、培养和追踪机制,积极发展优秀中学生入团、入党,大力弘扬和唱响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实施中学生领袖培养计划,培养和树立优秀中学生典型。

深化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以《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推进资源单位实施“学生教育计划”,鼓励中小学在社会资源单位设立学生第二课堂实践点和体验区,推动建立校级资源单位,支持教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研活动。继续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每年五月举办“博物馆之春”活动,大力推动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类教育场馆。

每年举办中小学生公共服务周活动。推动中小学全面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服务,引导小学生学做志愿者、中学生践行志愿者,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拓展适合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