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作为领导者的管理者)

合集下载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理解个体行为)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理解个体行为)

第14章理解个体行为14.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学的重点和目标1.组织行为行为(behavior)是人们的活动。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研究的是人们在工作中的活动。

组织行为犹如一座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清晰可见的,而大部分的内容是隐藏起来的。

可见部分包括:战略、目标、政策和程序、结构、技术、正式的权力关系和指挥链等;隐藏部分包括:态度、知觉、群体规范、非正式互动、人际冲突和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等。

这些要素影响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

2.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1)研究个体行为。

包括态度、人格、知觉、学习以及激励等主题。

(2)关注群体行为。

包括规范、角色、团队建设、领导和冲突等主题。

(3)考察组织的许多方面。

包括结构、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

3.组织行为学的目标(1)目标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是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

解释(explain)员工为什么表现出这些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预测(predict)员工将如何应对各种行动和决策,并且影响(influence)员工的行为方式。

(2)六种重要行为的解释、预测和影响①员工生产率(employee productivity)是效率和效果的一种绩效测量工具。

管理者想要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员工的效率和效果。

②缺勤(absenteeism)是指没有在工作岗位上工作。

如果员工不在岗位上出现,工作是很难完成的。

③离职(turnover)是指自愿或非自愿地永远退出某个组织。

它会导致更高的招聘、甄选和培训成本以及更多的工作中断,成为组织的一个大问题。

④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是一种并不属于员工正式工作要求但可以促进组织有效运行的自愿行为。

良好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具体例子包括:帮助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自愿从事本职工作之外的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向自己的工作群体及组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2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2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一、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1、人类学: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中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人们行为的差异。

2、经济学:提供了理解变化中的经济以及竞争和自由的全球市场环境的作用。

如:为什么运动鞋都是在亚洲国家制造?这可用经济学的竞争优质给出答案。

3、哲学:有助于考察事物的本质,特别是价值观和伦理道理,帮助管理者理解组织为什么存在以及什么行为对一个组织是适当的命题。

4、政治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在政治环境中的行为。

帮助管理者理解冲突的结构、在经济系统中权利的分配、个人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操纵权利、政府的影响。

5、心理学:帮助管理者理解人类的行为。

6、社会学:帮助管理者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的历史背景20世纪前,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中国的长城,规模恢宏,管理者是如何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公元15世纪的威尼斯城的生产、运输、仓储、人事、会计模式表明组织管理已付诸实施。

2、1776年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将工作分解成狭窄的和重复性的任务,提高了工人技巧和熟练程度,导致工作专业化。

3、20世纪前的产业革命:以机械代替手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对管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诸如管理者需要预测需求、分配人员工作、指挥每天的活动、协调各种任务、保证机器运行等。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管理理论也应运而生。

4、管理进程:科学管理(1880s)--------行为科学(1920s)------管理科学(1950s)。

三、科学管理: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生产率的角度看管理。

1、主要学者:泰罗+吉尔布雷思夫妇2、泰罗的四条管理原则——关注管理的最低层次,追求完成每项具体工作的最佳方法,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①对工人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一种科学的方法,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笔记(严格修订版)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笔记(严格修订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

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

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一个团队的活动。

(2)组织中管理人员的等级层次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

3)高层管理者是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的管理人员,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

二、什么是管理?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管理活动强调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注重过程,效果注重结果。

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三、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四个职能1)计划是指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

2)组织是指安排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能。

它包括决定应该从事哪些任务,应该由谁来从事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和归集,谁向谁报告,以及在哪一级作出决策的过程。

3)领导是指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去完成组织目标,包括激励下属,帮助解决群体冲突、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等。

4)控制是指监控,比较,纠正。

为了保证达成目标和工作按照预定的轨道进展,管理者必须监控、评估工作绩效,实际的绩效必须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存在任何显著的偏差,管理当局的职责就是使工作绩效回到正常的工作轨道上来。

(2)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09简述)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思考题1.你的课程的授课教师是管理者吗?请分别用管理职能、管理角色、技能观点以及系统观点和权变观点讨论这个问题。

答:授课教师是管理者。

管理者指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授课教师就是协调一个团队(学习团队)达到教学目标的管理者。

具体说来,授课教师作为管理者的工作可以用不同的观点来描述:(1)职能观点。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管理所必须具备的功能,一般认为管理具有以下几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如图1-1所示。

图1-1 管理职能对于授课教师的工作来说:①计划。

教师不仅对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有详细的计划,还对每堂课的授课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有一个具体的安排。

②组织。

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还要保证整个学期这门课程的顺利进行,包括安排学习委员、班长等协助其教学工作的展开。

③领导。

表现在教师指导和激励所有的学生用心学习,个别时候还会找个人谈话,对学校好的同学进行表彰。

④控制。

教师要对授课情况进行反馈,并且制定一系列的课堂纪律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授课目标。

(2)角色观点。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 berg)这位杰出的管理研究者认为,管理者的行为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即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对于授课教师的工作来说:①人际角色。

作为课程的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授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学校总结、汇报,并为该门课程的展开争取一定的教学资源。

②信息传递。

作为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授课教师全权负责这门课程的展开,学校对该门课程的指示或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什么要求,都由授课教师代表全体学员向学校进行沟通和传达。

罗宾斯《管理学》【章节要点详解+考研真题解析】(管理与组织导论)【圣才出品】

罗宾斯《管理学》【章节要点详解+考研真题解析】(管理与组织导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管理与组织导论1.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谁是管理者以及他们在哪里工作■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工作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要学习管理重难点导学一、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1)在当今复杂、混乱和不确定的时代,组织需要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能力。

(2)管理者对工作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管理者对组织很重要。

①管理者影响员工的生产率和忠诚度;②管理方式影响组织的财务业绩;③研究证明,管理能力对创造组织的价值观很重要。

二、谁是管理者以及他们在哪里工作?1.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管理者是指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人。

①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工作任务;②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可能意味着监管某个员工,还可能是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③管理者可能承担与协调和监管他人工作无关的其他工作任务。

(2)管理者的类型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将管理者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①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或者向顾客提供服务;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办公室主任。

②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主任的头衔。

③高层管理者处于组织顶层;负责为整个组织作出决策、制定计划和目标,从而影响整个组织;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2.管理者在哪里工作?管理者是在组织中实现工作的。

组织(organization)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目的。

所有的组织都具有三种共同特征,如图表1-1所示。

图表1-1 组织的特征(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以该组织希望实现的目标来表达的。

(2)每个组织都是由人员组成的。

组织需要人员来完成那些对组织实现其目标而言不可或缺的工作。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罗宾斯《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罗宾斯《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罗宾斯《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在哪些方面不同于非管理人员?答: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

2.说明为什么并不总能很容易地确定谁是组织中的管理员。

答:组织以及工作正在变化的性质模糊了管理者与非管理雇员之间的界限,许多传统的职位现在都包括了管理性的活动,特别是在团队中(团队成员通常要制定计划、决策以及监督自己的绩效),非管理雇员也承担着过去是管理者的一部分职责。

补充:⑴管理者: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3.对比三种不同的管理层次。

答:①基层管理者是最低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工作生产和提供组织的产品。

②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

③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

注: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具有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但都需要某个人来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即需要有人来协调工作和活动,以便能够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什么是管理补充:⑴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要点:①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这些职能一般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②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

③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组织的工作活动。

4.如何理解管理是一个过程。

答:上面要点①。

5.定义效率和效果。

答:①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②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③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是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涉及事情的结果。

6.解释效率和效果对管理的重要性。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第5章【圣才出品】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第5章【圣才出品】

第Ⅱ篇现代工作场所的管理基础知识第3章管理外部环境和组织文化3.1知识结构导图【名师点拨】本章主要介绍管理环境即组织内外部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和挑战。

管理者要研究组织文化的形成、特点,以及当代的组织文化问题,并找到合适的建设路径和管理方法。

3.2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管理者对组织成败的影响★★★1.管理万能论(主流观点)(1)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

(2)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组织表现不佳,都需要有人负责,这个人就是管理者。

2.管理象征论(1)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管理者可控范围之外的因素。

(2)管理者影响组织表现的能力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

绩效被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因素(如经济状况、顾客、政府政策、竞争者行为、行业状况以及前任管理者决策)所影响。

(3)管理者是管理和控制的象征,其在组织成败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是受到限制的。

小结:现实是两种观点的综合。

管理者在现实中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用的。

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会受到组织文化(内部限制)和组织环境(外部限制)的约束。

考点二:外部环境对管理者的限制与挑战★★★★★1.外部环境的组成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外部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和力量。

其组成如下:(1)经济环境。

包含利率、通货膨胀、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股市波动和商业周期阶段等。

(2)人口环境。

与人口特征的趋势有关,如年龄、种族、性别、教育水平、地理位置、收入和家庭构成等。

(3)政治/法律环境包括:①本国各地区的法律;②全球和其他国家的法律;③国家的政治情况和稳定性。

(4)社会文化环境。

与社会和文化因素有关,如价值观、态度、趋势、传统、生活方式、信仰、品位和行为模式等。

(5)技术环境。

与科学或行业创新有关。

(6)全球化环境。

包含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有关的那些主题。

2.外部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1)对工作和就业的影响。

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组织因素是工作和就业。

外部环境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数量,还会对这些岗位的管理和创建造成影响。

斯蒂芬 P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斯蒂芬 P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斯蒂芬 P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斯蒂芬 P 罗宾斯的《管理学》是一本经典的管理理论著作。

书中提供了诸多关于组织管理、领导力、决策制定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这篇笔记中,我将对该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罗宾斯在《管理学》一书中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管理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才能有效地管理组织。

他还指出管理不仅仅涉及到组织内部的事务,还需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因此,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以便更好地应对变化。

其次,罗宾斯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他认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

他将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等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以深入研究组织内部的动态和变化。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罗宾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之一是关于个体行为的激励理论。

他认为激励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来激发个体的动力。

外在激励包括金钱、奖励、晋升等物质和非物质的奖励;而内在激励则涉及到个体的自我实现、成长和满足感。

罗宾斯认为,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的绩效。

另外,罗宾斯还提出了关于领导力的理论。

他将领导力定义为影响他人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他认为有效的领导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个人特质和行为,例如坚定的决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学习的能力等。

他还提出了转型型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需要能够激发员工内在的动机,并通过激励和支持来帮助员工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统一。

在决策制定方面,罗宾斯提出了理性决策模型和行动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是基于理性分析和信息收集的决策方法,通过搜集、分析和评估各种信息来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

而行动决策模型则是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强调灵活性和快速性。

罗宾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完全理性的决策,大部分决策都是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下做出的,需要权衡各种利弊并做出迅速的行动。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隐藏第Ⅰ篇管理导论第1章工作场所的管理者1.1知识结构导图1.2考点难点归纳1.3课后习题详解1.4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一管理史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决策2.1知识结构导图2.2考点难点归纳2.3课后习题详解2.4考研真题详解第Ⅰ篇管理实践第Ⅱ篇现代工作场所的管理基础知识第3章管理外部环境和组织文化3.1知识结构导图3.2考点难点归纳3.3课后习题详解3.4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全球环境下的管理4.1知识结构导图4.2考点难点归纳4.3课后习题详解4.4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管理多样性5.1知识结构导图5.2考点难点归纳5.3课后习题详解5.4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管理社会责任和道德6.1知识结构导图6.2考点难点归纳6.3课后习题详解6.4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管理变革和创新7.1知识结构导图7.2考点难点归纳7.3课后习题详解7.4考研真题详解第Ⅱ篇管理实践第Ⅲ篇计划第8章计划工作活动8.1知识结构导图8.2考点难点归纳8.3课后习题详解8.4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战略管理9.1知识结构导图9.2考点难点归纳9.3课后习题详解9.4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二创办和领导创业型企业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第Ⅲ篇管理实践第Ⅳ篇组织第10章基本的组织结构设计10.1知识结构导图10.2考点难点归纳10.3课后习题详解10.4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适应性组织结构设计11.1知识结构导图11.2考点难点归纳11.3课后习题详解11.4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人力资源管理12.1知识结构导图12.2重点难点归纳12.3课后习题详解12.4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三管理你的职业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第13章塑造和管理团队13.1知识结构导图13.2考点难点归纳13.3课后习题详解13.4考研真题详解第Ⅳ篇管理实践第Ⅴ篇领导第14章沟通管理14.1知识结构导图14.2考点难点归纳14.3课后习题详解14.4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理解和管理个体行为15.1知识结构导图15.2考点难点归纳15.3课后习题详解15.4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激励员工16.1知识结构导图16.2考点难点归纳16.3课后习题详解16.4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成为有效领导者17.1知识结构导图17.2考点难点归纳17.3课后习题详解17.4考研真题详解第Ⅴ篇管理实践第Ⅵ篇控制第18章监管和控制18.1知识结构导图18.2考点难点归纳18.3课后习题详解18.4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四计划与控制技术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五运营管理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第Ⅵ篇管理实践内容简介隐藏本书是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大部分:(1)整理考试重难点,浓缩内容精华。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Ⅰ篇 管理导论【圣才出品】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Ⅰ篇 管理导论【圣才出品】

第Ⅰ篇管理导论第1章工作场所的管理者1.1知识结构导图【名师点拨】本章是全书的基础,需要重点理解管理、管理者的概念;掌握管理者的类型,管理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技能的内容;了解影响管理者工作的因素,以及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好处和挑战。

1.2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管理者的重要性★★管理者对组织非常重要,原因有三:(1)在不确定、复杂和混乱的时期,组织比以往更加需要管理者的管理技能。

当组织应对当今的挑战时,管理者在识别关键问题和巧妙回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管理者是组织完成任务的关键。

他们是带领公司走向未来的重要人物。

(3)管理者对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有贡献。

员工和直接上级的关系质量是决定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的最重要因素。

员工被管理的方式可以影响到组织的财务绩效。

研究证明,管理能力对于创造组织价值很重要。

考点二:管理者的含义、类型及工作场所★★★★1.管理者的含义管理者(manager)是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以使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人。

管理者需要协调部门群体的工作,或者监管某个人,还可能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人员的工作活动,甚至组织外部人员的活动。

2.管理者的类型在传统结构(多为金字塔型)的组织中,管理者包括基层、中层和高层三类,见表1-1。

在结构松散的组织中,管理者可能不容易被识别出来,尽管有人必须担任管理者的角色。

表1-1传统组织中的管理层级3.管理者的工作场所管理者在组织中工作。

组织(organization)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而对人员的精心安排。

所有的组织都具有三种共同特征:有明确的目标、由人组成、有精密的结构。

现在很多组织的结构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和适应变化。

考点三:管理的含义、职能、角色和技能★★★★★1.管理的含义管理(management)是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工作可以有效率且有成效地完成。

协调和监管别人的工作是区别管理职位和非管理职位的特征。

(1)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

第7章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7.1 复习笔记一、决策制定过程制定决策是管理的本质,其制定过程包括八个步骤,如图表7-1所示。

图表7-1 决策制定过程1.确定一个问题每一项决策都始于一个问题,即现有状况和预期状况之间的不一致。

问题的确认是主观的,有效地确定问题非常重要,但并不容易。

2.确定决策标准一旦管理者确定了一个问题,就必须确定决策标准。

决策标准对问题的解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每一位决策者都有一些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即便这些标准并没有明确的阐述。

3.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决策标准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决策者必须为这些标准分配权重,以确定它们在决策时的优先考虑顺序。

4.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决策者需要发挥创造力,列出各种切实可行的备选方案。

这些方案只是被列出来,还没有得到评估。

5.分析这些备选方案一旦确认了备择方案,决策制定者必须认真地评价每一个备选方案,即将其与决策标准进行一一比较。

经过标准及权重的比较后,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缺点就明显了。

6.选择一个方案在步骤5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备选方案,或者选择步骤5中获得最高分的方案。

7.实施该方案决策者把方案传达给那些受影响的人并获得他们的认同,将决策付诸实践。

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对环境进行重新评估以发现是否存在任何变化,尤其是面临一项长期决策时,管理者应考虑使用的决策标准、形成的备选方案以及作出的最终选择是否仍然最好,环境是否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至于需要重新评估。

8.评估决策的效果决策制定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评估该项决策的后果或结果以检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对各种问题的回答可能指引管理者重新实施某个先前的步骤,或者重新开始整个决策过程。

二、管理者制定决策1.制定决策:理性制定理性决策(rational decision making),意味着决策者会作出符合逻辑的、前后一致的选择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理性假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决策者会是完全客观的、符合逻辑的;(2)决策面临的问题是清晰明确的,而决策者具有一个清晰、具体的目标,并且了解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及其后果;(3)理性地制定决策将会导致决策者始终如一地选择最有可能实现该目标的那个备选方案。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成为有效领导者)【圣才出品】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成为有效领导者)【圣才出品】

第17章成为有效领导者17.1 知识结构导图【名师点拨】本章属于重点章节,需要熟悉领导者和领导的概念,重点掌握早期的领导理论和当代的领导权变理论,并了解当代领导观以及21世纪的领导问题。

复习时可列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记忆。

17.2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领导者和领导的概念★★★(1)领导者(leader)是指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职权的人。

(2)领导(leadership)是指影响团队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领导者所做的事。

(3)管理者都应该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管理的四大职能之一。

但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组织中常常会产生非正式的领导者。

考点二:早期的领导理论★★★1.领导特质理论(1)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领导研究重点在于寻找领导者区别于非领导者的特质(特点),但始终没有成效。

实践证明,寻找始终与领导过程相关联的特质要比寻找领导者区别于非领导者的特质更为有效。

与有效领导相关的八种特质如下:①驱动力。

领导者表现出较高的努力程度。

他们具有较强的成功欲望,积极进取,精力充沛,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坚持不懈,而且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②领导欲。

领导者乐于承担责任,他们具有很强的影响和领导他人的欲望。

③诚实与正直。

领导者通过诚实可靠和言行一致来与下属建立信任关系。

④自信。

下属们认为领导者不应该自我怀疑。

因此,领导者需要表现出自信来说服下属他们的目标和决策是正确的。

⑤智慧。

领导者需要足够的智慧来收集、整合以及解读大量的信息,而且他们还要能够创造愿景,解决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

⑥与工作相关的知识。

有效领导者对企业、行业、技术问题都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

渊博的知识可以让领导者作出明智的决策,并且理解这些决策的意义。

⑦外向性。

领导者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

他们善于交际、坚定果断,很少沉默寡言或孤僻离群。

⑧自我内疚倾向。

内疚倾向之所以对领导效果有积极影响,是因为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对他人负责的感觉。

(2)评价。

单纯依靠特质的解释忽略了领导者与团队成员的互动和情境因素,无法充分识别有效领导者。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第13章【圣才出品】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2章人力资源管理12.1知识结构导图【名师点拨】管理者要会识人、用人。

组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雇用和保留的员工的质量。

本章主要介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并重点分析了对合格员工的识别、甄选、培训,以及绩效和薪酬管理的要点。

12.2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力资源管理过程★★1.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①人力资源管理是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②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组织对待员工的方式会对组织绩效造成显著的影响。

能够使个体绩效和组织绩效都达到高水平的工作行为称为高绩效工作实践。

这些高绩效工作实践的共同点是:a.强调认同员工参与;b.提高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c.增强他们的动机;d.降低工作惰性;e.在鼓励低绩效员工离职的同时,努力留住高绩效员工。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图12-1展示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八项活动。

前三项活动确保组织能够识别并甄选出合格的员工;中间的两项活动致力于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最后的三项活动确保组织能够留住有才能的高绩效员工。

图12-1人力资源管理过程3.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外在因素(1)经济。

经济的波动(如经济危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看待自身工作和领导者的方式,这对组织如何管理人力资源带来了深远影响。

(2)工会。

工会是代表员工利益并通过集体谈判来设法保护员工利益的组织。

在已经实现工会化的组织中,集体谈判协议通常规定了很多事情,如招募来源,聘用、晋升和解雇标准,培训资格以及惩戒措施等。

(3)法律环境。

法律法规显著影响管理者在法律范围内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一个组织应避免歧视,并积极寻求各种方法以提高受保护群体的地位。

(4)人口趋势。

人口趋势的影响主要是劳动力队伍变得更加多元化和老龄化,女性群体和少数群体在劳动力队伍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考点二:识别和甄选合格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第一阶段包括三项任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解聘、甄选。

1.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是管理者用来保证正确数量、类型的合格人员在正确时间处于正确位置的一个过程。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3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3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一、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①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是组织的中流砥柱,它在管理学理论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该理论是组织中管理者被频繁更换的动力。

②管理象征论:外部力量决定企业的成果,管理者对组织成果起着极为有限的作用,大量的因素是管理者所不能控制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象征性的效果。

③现实是两种观点的综合: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和外部约束力量(组织环境),但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管理者能对组织的绩效施加重大影响。

二、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是组织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行为方式。

2、组织文化的含义:①文化是一种感知,这种知觉存在与组织中而不是个人中。

②不同文化背景或等级的组织内成员采用相似的描述性术语来描述组织的文化③它与成员如何看待组织有关,而与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组织无关,只是描述而不是评价。

3、强文化和弱文化①强文化(strong cultures):强烈拥有并广泛共享的基本价值观的文化,对雇员有很大的影响。

雇员对组织的基本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承诺程度越大,文化就越强。

②组织文化的强弱受组织的规模、历史、雇员的流动程度以及文化起源的强度。

③组织文化越强,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越大。

越能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优秀的雇员行为、什么是推动组织前进的动力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强文化与组织绩效是紧密关联的。

4、文化的来源①创始人的独创性思想及其如何实施这些思想的倾向性容易被灌输给组织规模较小时的全体组织成员。

②第一批扉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它们很少或没有旧习惯或惯例需要遵从。

5、员工如何学习文化①故事: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通过故事树立榜样或信心,激发员工热情。

②仪式:公司仪式(表业绩表彰会)可以表述和灌输公司的价值观,如什么目标是重要的。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第15章【圣才出品】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第15章【圣才出品】

第Ⅴ篇领导第14章沟通管理14.1知识结构导图【名师点拨】本章主要介绍了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包括沟通的本质和职能、人际沟通的方式、有效沟通可能会面临的阻碍以及克服方法。

管理者需要在了解沟通的职能与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组织沟通的类型,并注意到信息技术对沟通的影响以及当代组织中的沟通问题。

14.2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沟通的本质和职能★★★1.本质(1)沟通(communication)是指意思的传递和理解。

为了使沟通能够成功,意思必须被准确地传达和理解。

良好的沟通要求双方清楚地理解对方的信息,并不要求双方对信息达成一致意见。

(2)沟通包括人际沟通(两人及以上之间的沟通)和组织沟通(组织中的各种沟通模式、网络和系统)。

2.职能(1)控制员工行为。

沟通通过多种方式来控制员工的行为。

①组织中存在着要求员工遵循的职权等级和正式的指导原则。

如员工需要遵循组织的工作说明书或遵守公司的各项政策来进行沟通控制。

②非正式沟通也能控制行为。

(2)激励员工。

沟通通过向员工清楚地阐述他们应该做什么、表现得如何以及如果他们未能达到标准应该如何提高工作绩效等来激励员工。

在员工设定明确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以及获得目标实现进展反馈的过程中,都需要沟通发挥作用。

(3)情绪表达。

工作群体是很多员工与社会进行交往的重要途径。

工作群体中的沟通是员工分享挫败感和满足感的一种基本机制。

沟通为员工表达自身情绪和满足社交需要提供了一种途径。

(4)提供信息。

个体和群体都需要一些必要信息来完成组织中的工作,沟通可以提供这些信息。

考点二:人际沟通的方式★★1.人际沟通过程信息在发送者(信息源)与接收者之间的传递,首先被转化为符号形式(编码),然后通过某种媒介(渠道)传递给接收者,最后对发送者的信息进行再译(解码)。

最终的结果是意思从一个人传递给了另一人。

图14-1说明了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信息源(发送者)、信息、编码、媒介(渠道)、解码、接收者以及反馈。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管理史)【圣才出品】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管理史)【圣才出品】

附加模块一管理史知识结构导图【名师点拨】本章主要讲述了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演进,以及这些方法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要注意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境,熟记基本的管理理论,特别是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霍桑实验等。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早期的管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776年)★1.早期的管理实例(1)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万里长城证明了在古代就可以完成范围巨大、役使数万人的工程。

在这样的工程当中,一定是有管理者来计划要做什么,组织好人力和物力,确保那些建造者能够完成工作,施加控制以保证一切按计划进行。

(2)在14世纪,威尼斯人发展了商业企业的早期形式,参与了与当今组织类似的很多活动。

当时的威尼斯兵工厂当中使用的很多流程与方法,在今天的组织中依然能普遍看到。

2.影响管理学发展的重要事件(1)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他认为组织和社会可以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中获得经济优势。

劳动分工就是将工作分解为细小和重复性的任务,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动力开始取代人工动力,从而使得在工厂中生产产品比在家庭内生产产品更加具有经济性。

考点二:古典方法(1911—1947年)★★★★对管理学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

管理学的第一种研究方法即古典方法,把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主要着眼于提高组织和工人的工作效率。

古典方法包含科学管理理论和一般管理理论两大学说。

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者是弗雷德里克·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

(1)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1911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书中阐释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即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完成一项工作的最佳方式。

泰勒的四条科学管理原理具体如下:①对每个工人的工作因素进行科学研究,取代传统的经验方法。

②科学地选拔工人,并对他们进行训练、教导和培养。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管理者与沟通)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管理者与沟通)

第15章管理者与沟通15.1 复习笔记一、沟通的本质和职能1.什么是沟通沟通(communication)是指意思的传递和理解。

良好的沟通是对信息的清晰理解,即使意见不同,也可能构成有效的沟通。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沟通;组织沟通(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是组织中的各种沟通模式、网络和系统。

2.沟通的功能(1)控制沟通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员工的行为。

员工们需要遵循组织中的权力层级和正式指导原则,要遵循自己的工作说明书工作,要遵守公司的政策或就某项工作申诉与自己的直接上司进行沟通,沟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实现控制功能。

另外,非正式沟通也控制着行为。

(2)激励沟通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激励功能:向员工明确阐述他们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他们的工作表现如何及当表现不达标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绩效。

当员工设置具体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以及获得目标进度反馈时,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

(3)情绪表达工作群体是许多员工主要的社交场所。

在该群体内发生的沟通是成员表达和分享失落感和满足感的一种基本机制。

沟通为员工表达自身情绪和满足社交需要提供了一种途径。

(4)提供信息个体和群体都需要信息来完成组织中的工作任务。

沟通可以提供这些信息。

二、人际沟通的方式1.人际沟通过程(communication process)人际沟通过程是指信息在发送者(信息源)与接收者之间传递的过程。

它包括7个要素,如图表15-1所示,信息(message)首先转化为符号形式(这称为编码,encoding),然后通过某种媒介(渠道,channel)传递给接收者,接收者则对收到的符号进行再译(这称为解码,decoding)。

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接收者应向发送者提供反馈以检查自己是否理解了所接收的信息。

在整个过程中都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

图表15-1 人际沟通过程2.评估沟通方式的12个指标(1)反馈:接收者如何迅速地对所传递的信息作出应对?(2)容纳复杂性的能力:这种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的信息?(3)宽度潜力:使用这种方式可以传递多少不同的信息?(4)保密性:沟通各方能否确保所传递的信息只被目标方接收?(5)编码容易度:发送者是否能够轻易、迅速地使用这种渠道?(6)解码容易度:接收者是否能够轻易、迅速地把收到的信息解码?(7)时空限制:发送者和接收者是否需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沟通?(8)费用:使用这种方式需要多少费用?(9)人情味:这种方式是否能够充分体现人情味?(10)正式程度:这种方式是否具备所需的正式程度?(11)信息可得性:这种方式是否便于接收者阅读或浏览所传递的信息以了解相关信息?(12)处理信息的时间:发送者或接收者是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掌控信息处理的时间?3.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言语沟通是指不经由言语来进行的沟通。

罗宾斯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罗宾斯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罗宾斯《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对一个组织来说,管理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处于操作者之上,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缺少任何一个层次的管理者,组织都不能有效的运作,也就不能成功。

2.答:效果是指组织目标的达成度,效率则是指组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有效率的组织一定会使组织成本最小化。

效率涉及活动的方式,效果涉及活动的结果,他们相互联系。

高效率与高效果相关联,低水平的管理通常是无效率和无效果或通过牺牲效率达到效果的。

一般来说,有效果的组织不一定是有效率的。

某些组织可以不顾效率而直接达到效果。

因此,管理不仅要注重效果,而且要尽可能的注重效率。

3.答:(1)计划包括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

以及将目标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2)组织包括决定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这些任务。

这些任务怎样分类,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3)领导包括激励下层,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间的冲突等。

(4)控制包括监视组织的行动以确保按计划进行,纠正各种偏差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答:明茨伯格的10种角色实质上与四种管理职能是一致的,他提出的许多角色基本上可以归入一个或几个职能中,如资源分配角色是计划的一部分,企业家角色也是属于计划职能。

所有人际关系角色是属于领导职能。

监听者角色属于控制职能,传播者属于组织职能,发言人领导职能,混乱驾驭者属于控制职能,谈判者则属于领导职能。

5.答:4种活动分别为:(1)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2)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3)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节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4)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外界交往。

平均的管理者强调的是传统管理,成功的管理者强调的是网络联系而有效的管理者强调的是沟通。

6.答:随着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晋升,他们从事管理职能的程度在不断改变,他们将从事更多的计划工作和更少的直接监督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作为领导者的管理者
17.1 复习笔记
一、谁是领导者以及什么是领导
领导者(leader)是指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职权的人员。

领导(leadership)是领导者所做的事情,它是带领并影响某个群体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管理者都应当成为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项基本管理职能之一;但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组织中常常会产生非正式的领导者。

二、早期的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致力于识别把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特征。

研究发现,有七种与领导相关的特质:
①内在驱动力。

领导者表现出很高的努力程度。

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成功欲望,进取心强,精力充沛,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并表现出积极主动性。

②领导欲。

领导者有强烈的欲望去影响和领导他人。

他们乐于承担职责。

③诚实与正直。

通过成为诚实可靠的人并表现出言行一致,领导者建立起与下属之间的信任关系。

④自信。

下属觉得领导者不应怀疑自己的能力。

因而,领导者需要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以使下属相信自己制定的目标和决策的正确性。

⑤智慧。

领导者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来收集、整理和解读大量信息,而且他们应当能够创造愿景、解决问题和制定正确的决策。

⑥工作相关知识。

有效的领导者应当十分熟悉本公司、本行业以及相关技术事项。

渊博的知识使领导者能够制定睿智的决策,并且了解这些决策的意义和影响。

⑦外向性。

领导者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

他们善于交际、坚定果断,而且很少沉默寡言或孤僻离群。

(2)评价:仅仅依靠特质并不足以识别有效的领导者,因为仅仅以特质为基础的解释忽略了领导者与其下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情境因素。

拥有恰当的特质只能使个体更有可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

2.领导行为理论
图表17-1对主要的领导行为维度及各项研究结果作出了总结。

图表17-1 领导行为理论
其中,管理方格(managerial grid)理论使用“关注员工”(方格的纵轴)和“关注生产”(方格的横轴)这两个行为维度,并且利用一个从1(低)到9(高)的量表来评估
领导者对这些行为的使用程度。

共得到81种领导风格类型,研究者描述了五种主要的领导风格:
(1)贫乏型管理(1,1),即低度关注生产和低度关注员工;
(2)任务型管理(9,1),即高度关注生产和低度关注员工;
(3)中庸型管理(5,5),即中等关注生产和中等关注员工;
(4)乡村俱乐部型管理(1,9),即低度关注生产和高度关注员工;
(5)团队型管理(9,9),即高度关注生产和高度关注员工。

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采用(9,9)风格的领导者是最有效的,但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支持该推断。

这些行为研究表明,领导者的行为具有双重性质:既关注任务,又关注员工。

三、领导权变理论
1.费德勒权变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1)理论要点
①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两种因素的恰当匹配:领导者风格;对情境的控制和影响程度。

②该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在不同类型的情境中,总有某种领导风格最为有效。

③该理论的关键:界定领导风格以及不同的情境类型;确定风格与情境的正确组合。

④测量领导风格的方法:最难共事者问卷,是为了测量领导者的风格而设计的一种问卷。

通过最难共事者问卷得出两种基本的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关系导向。

⑤情境因素的三项权变维度
a.领导者—成员关系(leader-member relations)。

员工对其领导者的信赖、信任和尊重的程度;评价为好或差。

b.任务结构(task structure)。

工作任务的规范化和结构化程度;评价为高或低。

c.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

领导者对招聘、解雇、处分、晋升、加薪等工作活动的影响程度;评价为强或弱。

每一种领导情境都由这三项权变变量来进行评估,由此总共可以获得八种可能的情境,如图表17-2所示,而这些情境要么对该领导者有利,要么不利。

情境I,Ⅱ和Ⅲ被划分为对该领导者非常有利的情境。

情境Ⅳ、V和Ⅵ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该领导者有利的情境。

而情境Ⅶ和Ⅷ则被描述为对该领导者非常不利的情境。

图表17-2 费德勒模型
(2)主要研究结论
①任务导向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境以及非常不利的情境中表现更好;关系导向的领导者在适度有利的情境中表现更好。

②改进领导者效果的途径
a.引入一位领导风格更适合该情境的新领导者。

b.改变该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重新构建工作任务;加强或削弱该领导者对加薪、晋升和纪律处分等行为的权力;或者改进领导者—成员关系。

费德勒模型表明,有效的领导风格需要反映情境因素。

2.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SLT)
(1)理论要点
①下属会接纳或抵制领导者。

无论领导者做什么,该群体的效果取决于下属的行动。

②情境理论关注于下属成熟度。

成熟度(readiness)是指员工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程度。

③情境理论归纳的四种领导风格
情境领导理论使用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两项领导维度。

根据每个维度都有高、低两种水平,从而组合成四种特定的领导风格:
a.告知型(高任务导向—低关系导向):领导者界定各种角色,向下属明确告知工作内容、方式、时间和地点。

b.推销型(高任务导向—高关系导向):领导者同时采取命令和支持行为。

c.参与型(低任务导向—高关系导向):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促进和沟通。

d.授权型(低任务导向—低关系导向):领导者很少提供命令或支持。

⑤情境理论中下属成熟度的四个阶段
R1阶段:下属没有能力和意愿去完成某项工作职责;
R2阶段:下属没有能力但是愿意去从事必要的工作任务;
R3阶段:下属有能力但是不愿意去从事领导者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
R4阶段:下属有能力而且愿意去做领导者要求他们去做的事情。

(2)主要研究结论
①对R1成熟度的下属适合采用告知型领导风格;
②对R2成熟度的下属适合采用推销型领导风格;
③对R3成熟度的下属适合采用参与型领导风格;
④对R4成熟度的下属适合采用授权型领导风格。

(3)对情境理论的评价
情境领导理论具有一种直觉上的吸引力,它承认下属的重要性,而且“领导者可以弥补下属在能力和动机方面的欠缺”的观点也有其逻辑基础。

但对该理论进行检验和支持的研究结果却令人失望,原因可能在于:该模型中的内在不一致;有关理论检验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

3.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 theory)
路径—目标理论由罗伯特·豪斯提出。

(1)理论要点
①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实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需的指导或支持来确保这些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目标兼容。

②该理论从激励的期望理论中吸收了关键要素。

“路径—目标”的概念来自这样一个理念:有效的领导者能够清除各种障碍和陷阱,从而为下属指明一条更清晰的路径来帮助他们实现工作目标。

③四种领导行为
a.指示型领导者。

领导者让下属知道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为需要完成的工作编制进度计划,并且对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具体指导。

b.支持型领导者。

领导者关注下属的需求,并友善对待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