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3fa73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8.png)
品读感悟
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 什么特点?
天真、勤劳、好学、可 爱、爱劳动……
品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 “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 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浑厚、自然的语言勾 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力 息。
( 青海 ) ( 雪山 ) ( 玉门关 ) ( 黄沙 ) 2.给下列生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海 忄___( 悔恨 ) _亻__( 侮辱 ) 破 _土__( 土坡 ) _氵__( 波浪 )
做一做
课堂练习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古_关__名__,__故__址__在__今__甘__肃_ 省敦煌西北。 (2)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____回__家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词语
参军行
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
王昌龄
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产
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生战争。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指西域地区的各族政权。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 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 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唐代诗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 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的诗。山水田园诗的静美让人向往, 而这种和平XXX生活背后的保证是在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 战。在初、盛唐时期,除了山水田园诗派,还有一个重要的诗派, 那就是表现这种生活的——边塞诗派。
最新2023-2024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最新2023-2024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a10b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2.png)
31
课堂集中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
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 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表面写北地遗 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32
整体感知
课堂集中营
第一、二句写景,从表面上看,作者用夸张的手 法既描绘出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又描 绘出了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似乎在为壮 丽山河感到自豪。
43
句段解读
课堂集中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地区,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初:刚刚。 涕泪:此处专指眼泪。 衣裳:古时上曰衣,下曰裳。
44
课堂集中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出乎 意料。“满”字突出了诗人喜极而泣 的状态。
55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56
谢谢观看 !
2023/11/27
57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要求: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 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 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 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 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 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 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本册教材,希望能够通过比较系统的导学 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609b11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1.png)
总结学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
初读古诗 了解大意 体会诗境 感悟诗情
秋叶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诗与尤袤、杨 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书愤》《示儿》《钗头凤》等。
初读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
品读古诗
如何理解题目《从军行》?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 大多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 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
西域古国 名,这里 泛指西域 地区的各 部政权。
从军行
[唐]王昌龄
古关名,故
青海长云暗雪山, 址在今甘肃
孤城遥望玉门关。 敦煌西北。
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唐代诗人。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 的精神。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 渐》等。
初读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 海/长 云/暗 雪 山 , 描写边塞风景。 孤 城/遥 望/玉 门 关 。 黄 沙 百 战/穿 金 甲 , 抒发将士们保家卫 不 破 楼 兰/终 不 还 。 国的豪情壮志。
了解大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刻启程,放舟从巴峡一直穿过巫峡,顺流 而下,一过襄阳后,便可直奔洛阳。
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感悟诗情
有感情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说这首 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32753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2.png)
了作者对_百__姓___的同情,对_王__师____的期盼,同时暗含
着对_统__治__者__的不满。
练一练
课后作业
小练笔: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
人陆游,你想说些什么呢?(字数 不少于150字)
诗人在秋天黎明 时出门迎凉的感想。
课文品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 “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解词语
课文品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 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碰 到青天。
怎样的情感?
字词梳理
我会读
rèn yuè 仞岳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字词梳理
我会写
仞岳摩遗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Hale Waihona Puke ,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字词梳理
仞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岳摩 遗
半包围结构
仞 = 亻+ 刃 摩=广+林+手
岳 = 丘+山 遗 = 辶+贵
字词梳理
rèn
仞
组词:万仞 为山九仞 造句:看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
情境导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 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一生笔耕不辍, 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 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 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 “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自读提示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读通读顺、圈出生字。 2、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3、思考:本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5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6a2cd2bed5b9f3f80f1c47.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 收复失地的消息后__欣__喜__若__狂__的心情,表达了 诗人强烈的__爱__国___之情。
忽传收蓟北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喜欲狂
狂态 狂想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青春作伴 即刻还乡
爱国 之情
有关爱国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万仞
五岳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蓟
裳
岳
仞
涕
襄
仞岳摩遗涕巫
多音字
原文示例
(还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还
(偿还) 终不还( )。
他还 有债务需要偿还 。
注意红色 字的读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说说诗中最 能表现诗人志向的是哪一句?
朗读指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完诗文,找出诗人“涕泪满衣裳”的 原因。
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东 北部一带,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涕(tì):眼泪。
《从军行》要表现出将士们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朗读基调应该是豪迈 奔放的,最后两句感情浓烈,朗读时 要用铿锵有力,充满坚定的语气。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 / 长云 / 暗雪山, 孤城 / 遥望 / 玉门关。 黄沙 / 百战 / 穿金甲, 不破 / 楼兰 / 终不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83c3da9b89680203d82552.png)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喜
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眼泪沾满衣裳。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中,蓟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 地,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洛阳四 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 断绝的惨景。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 乡,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故乡,一 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陆游(1125—1210) 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总的主题是抒发政治抱负和 同情人民苦难。其代表作有《书 愤》《示儿》《游山西村》等。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 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 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 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 南宋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分析原因 收复蓟北
◎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喜
◎自己可以回到故乡
✲ 诗人的反应 涕泪满衣裳
◎以形传神 ◎喜极而悲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妻儿哪还有 一点儿的忧伤,胡乱地 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这两句所体现的各人的情感是什么?
喜 妻子
——“愁不在”
诗人
——“喜欲狂”
漫卷诗书(动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滔滔万里黄河奔流不息东注入海, 华山与天相接,直插云霄。
✲ 描绘画面
滚滚黄河东流入海
华山巍峨屹立、直耸入云
雄伟壮丽
写景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夸张
景物雄伟,有生气
化静为动
思考:这两句诗描绘祖国壮丽河山 的用意是什么?
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605936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a.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句诗,其急如飞……生平第一快诗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课堂小结
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 百多首诗,记录着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透过他的诗 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然深切地感 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qīn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自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同学读过相关资 料吗?
安史之乱
9.古诗三首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诗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听说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那里是 被安史叛军占据之地。不同于今天的河南河北。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诗句
要求: 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初读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组讨论:喜从何来?喜在何处?
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 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课件)9.古诗三首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课件)9.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7ca7537e7c1cfad6195fa7dd.png)
根据部编版教材修订 五年级(下)
生课 字件
会写字
rèn
笔顺:
音序:R
结构:左右
偏旁:亻 笔画数:5
形近:缝纫 韧性 忍心
组词:千仞 万仞 充仞
yuè
笔顺:
音序:Y
结构:上下
偏旁:山 笔画数:8
形近:乒乓 丘陵
组词:岳父 山岳 岳家
mó
笔顺:
音序:M 结构:半包围 偏旁:麻 笔画数:15 形近:石磨 魔法 描摹 组词:观摩 摩擦 摩天轮
朗读指导:这两首古诗都是边塞诗,也是爱国题材的古诗, 朗读时要有气势,还要读出边塞将士和人民艰苦的感觉。读熟后 背诵。
借助注释,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 默写《送元二使安西》并理解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 青翠,嫩柳色绿清新。劝您再喝完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关,再也 没有老朋友了。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yí
笔顺:
音序:Y
结构:半包围
偏旁:辶 笔画数:12
形近:馈赠 溃败 匮乏
组词:遗产 结构:左右
偏旁:氵 笔画数:10
形近:第一 弟弟 传递
组词:流涕 鼻涕 涕泪横流
wū
笔顺:
音序:W 结构:框架 偏旁:工 笔画数:7 形近:工人 噩耗 器物 组词:巫山 巫女 巫婆
拓展延伸
生课 字件
会写字
rèn
笔顺:
音序:R
结构:左右
偏旁:亻 笔画数:5
形近:缝纫 韧性 忍心
组词:千仞 万仞 充仞
yuè
笔顺:
音序:Y
结构:上下
偏旁:山 笔画数:8
形近:乒乓 丘陵
组词:岳父 山岳 岳家
mó
笔顺:
音序:M 结构:半包围 偏旁:麻 笔画数:15 形近:石磨 魔法 描摹 组词:观摩 摩擦 摩天轮
朗读指导:这两首古诗都是边塞诗,也是爱国题材的古诗, 朗读时要有气势,还要读出边塞将士和人民艰苦的感觉。读熟后 背诵。
借助注释,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 默写《送元二使安西》并理解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 青翠,嫩柳色绿清新。劝您再喝完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关,再也 没有老朋友了。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yí
笔顺:
音序:Y
结构:半包围
偏旁:辶 笔画数:12
形近:馈赠 溃败 匮乏
组词:遗产 结构:左右
偏旁:氵 笔画数:10
形近:第一 弟弟 传递
组词:流涕 鼻涕 涕泪横流
wū
笔顺:
音序:W 结构:框架 偏旁:工 笔画数:7 形近:工人 噩耗 器物 组词:巫山 巫女 巫婆
拓展延伸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共82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共8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db70e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7.png)
细整读体感感悟知
理解了诗意,诗中有个词 最能反映诗人的情感,你知道 是哪个吗?
细整读体感感悟知
理解了诗意,诗中有个词最能反映诗人的情感,你知道是哪个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细细读读感感悟悟
下面我们再把本诗朗读一遍, 细细品味诗人是怎样喜到发狂的!
细读感悟
再读首联
诗人听闻喜讯,有怎样的表现, 请你从诗句中画出来。
整整整体体体感感感知知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体感知
巴峡:诗中指嘉陵江上游, 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 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整体感知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长江三峡:从重庆奉节至重庆巫山称为瞿塘峡,巫山至 湖北巴东一段称为巫峡,巴东至湖北宜昌一段称为西陵峡。
整体感知
洛阳:今属河南省。
新课导入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思维导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走进作者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1.会认生字;正确书写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诗,并背诵本诗。(重点) 3.结合注释,了解诗意;结合朗读画面,体会思想感情。(难点)
1.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出示陆游名句 ,为本课情感做铺垫。
细读感悟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胜。
——《春望》
结合背景资料,说说杜甫为什么会哭得“涕泪满衣裳”?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时2)》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时2)》优质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d9a42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0.png)
助学资料 闻收失地喜若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 唐代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 仗,收复了洛阳等地。第二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 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相继投降。至此,历时七年多 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正在四川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 叛乱已平、失地被收的捷报,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课后习题答案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意思是“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他们年复一年 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人原本是身在南方 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 南望,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
课后习题答案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意思是“在白天便放声高歌、开怀畅饮,想着正好 趁春天启程返乡”。诗人通过设想自己回乡的情景,表 达了对官军收复失地,国家安定统一以及自己即将结束 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激动、喜悦之情。
品读鉴赏
颈联描写了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放歌”“纵酒” 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青春作伴好还乡”表 明诗人已经做好了趁着大好春光回乡的打算。
品读鉴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可以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 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品读鉴赏
尾联写诗人想象自己返乡路上的情景。诗人一想到“还 乡”,眼前立即浮现出归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点;“即 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 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 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
互动探究
思考讨论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 获得统一而无比喜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 爱。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课件)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764b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6.png)
学习活动: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写眼前景,却仿佛看 到了什么呢?想到了什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9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9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9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朝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拓展阅读:感悟细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迢迢天汉西南落, 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 出门搔首怆平生。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是一位深情的丈夫,前妻去世40多年后,来 到两人曾经相遇的地方,因思念而老泪纵横,写下 了:“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他还是 一位慈爱的父亲,从不忽视对子孙做人为学的教导 ,冬夜陪伴小儿读书写下了这样的殷殷祝福:“纸上 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更是一位爱国的 志士,“收复中原”是他毕生的理想,念念不忘、至 死不渝,我们学过他的临终绝笔《示儿》。
知诗人:
陆游(1125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 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 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 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 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9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9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9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朝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拓展阅读:感悟细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迢迢天汉西南落, 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 出门搔首怆平生。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是一位深情的丈夫,前妻去世40多年后,来 到两人曾经相遇的地方,因思念而老泪纵横,写下 了:“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他还是 一位慈爱的父亲,从不忽视对子孙做人为学的教导 ,冬夜陪伴小儿读书写下了这样的殷殷祝福:“纸上 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更是一位爱国的 志士,“收复中原”是他毕生的理想,念念不忘、至 死不渝,我们学过他的临终绝笔《示儿》。
知诗人:
陆游(1125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 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 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 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 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7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74页)](https://img.taocdn.com/s3/m/ea8c4c256bd97f192279e9c6.png)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参加军队 花木兰代父从军
乐府曲名,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 的生活。
从军行
王昌龄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 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走近作者
王昌龄(?—约756年)唐代诗人。字 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 天宝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称。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 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原有集,已散 佚,后人辑在《王昌龄集》。
板书设计
青海 长云 雪山 环境恶劣
孤城 遥望 从 军 黄沙 百战 穿 行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辛苦
时间漫长 战争频繁 豪言壮语 爱国热情
建许 功身 立报 业国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 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 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 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 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思考:诗人 在这里流的是怎样的泪?
悲喜交集
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 他的同学认真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 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感悟“欣喜若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设身处地想一想: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 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 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 听,然后作补充。
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 同学认真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 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感悟“悲喜交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这首诗。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参加军队 花木兰代父从军
乐府曲名,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 的生活。
从军行
王昌龄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 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走近作者
王昌龄(?—约756年)唐代诗人。字 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 天宝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称。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 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原有集,已散 佚,后人辑在《王昌龄集》。
板书设计
青海 长云 雪山 环境恶劣
孤城 遥望 从 军 黄沙 百战 穿 行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辛苦
时间漫长 战争频繁 豪言壮语 爱国热情
建许 功身 立报 业国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 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 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 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 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思考:诗人 在这里流的是怎样的泪?
悲喜交集
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 他的同学认真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 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感悟“欣喜若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设身处地想一想: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 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 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 听,然后作补充。
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 同学认真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 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感悟“悲喜交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这首诗。
最新2022-2023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最新2022-2023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23a63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2.png)
68
主旨归纳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 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 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 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69
新知讲解
作业
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 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
目录
壹 新课导入 贰 作者简介 叁 初识课文 肆 字词学习 伍 新知讲解
3
学习目标
1. 会认“昼、耘、
供、稚、漪”5个 生字,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正确书 写会写字“昼、耘、 桑、晓”。
2. 有感情地朗读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借助注释和理解古 诗的大意。
59
新知讲解
草满池塘水满陂
释义: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60
新知讲解
草满池塘水满陂,
“水满陂”,是说正逢多 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61
新知讲解
山衔落日浸寒漪
释义: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
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62
新知讲解
山衔落日浸寒漪
本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 挂在山头上的情况,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 水中。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 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 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这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 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 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 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 真活泼、淳朴无邪。
主旨归纳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 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 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 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69
新知讲解
作业
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 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
目录
壹 新课导入 贰 作者简介 叁 初识课文 肆 字词学习 伍 新知讲解
3
学习目标
1. 会认“昼、耘、
供、稚、漪”5个 生字,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正确书 写会写字“昼、耘、 桑、晓”。
2. 有感情地朗读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借助注释和理解古 诗的大意。
59
新知讲解
草满池塘水满陂
释义: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60
新知讲解
草满池塘水满陂,
“水满陂”,是说正逢多 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61
新知讲解
山衔落日浸寒漪
释义: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
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62
新知讲解
山衔落日浸寒漪
本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 挂在山头上的情况,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 水中。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 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 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这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 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 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 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 真活泼、淳朴无邪。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145f5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2.png)
字词识记
jì
蓟北
chánɡ
裳
tì
涕泪
xiānɡ
襄阳
涕
巫
左右结构 框架结构
tì
涕
组词:鼻涕 痛哭流涕
造句:想起自己的错误,他痛哭流涕,追悔莫及。
wū
巫
组词:巫婆 巫师
造句:西门豹把装神弄鬼的巫婆投到了漳河里。
多音字
chánɡ
衣裳
古人穿衣一般 上衣下裳。
shɑnɡ
衣裳 在现代汉语中 泛指衣服。
字词解释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意: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 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⑤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青春]指春天。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 程返乡。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这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抒 写,“放歌”“纵酒”是“喜欲狂 ”的具体表现。
➢有感情朗读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主题思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 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反 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表达了诗人 强烈的爱国之情。
A.篱门 B.遗民 C.洛阳
磨天 纵酒 涕泪
剑外 雪山 五千刃 黄沙 摩天 巫峡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不破楼兰终不还( B )
A. 破坏
B.打败 C.破旧
2.便下襄阳向洛阳( A )
A. 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共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94b534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9.png)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创作此诗时中原已沦陷6 0 多年,6 0 多年 来,南宋朝廷一直未收复失地。沦陷地区的 百姓一直过着亡国奴的苦难生活,眼泪早已 流尽了。他们向南边的都城望去,年年岁岁 的盼着朝廷军队来收复失地,可是岁岁年年 此愿落空。
南望朱雀门, 北望宣德楼, 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范成大《州桥》
求Hale Waihona Puke 主和战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拢右:今甘肃 、
新疆一带 京兆府:今西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殷 遗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被抛 弃
王师:军 队
创作背 景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
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
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 ,
姓
战疫一线
居家学习
位卑未敢忘忧国 方有担当之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
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 ,
谢谢观 看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
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 ,
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原 因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ce3a59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1d.png)
金甲
楼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形象点出 边塞战场
的特征
战事频繁
形容时间之久, 战斗之艰苦,以 及不把敌人消灭 誓不还家的决心
立誓破敌 决战决胜
你们从这两句诗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表达了将士誓要平定外族侵略、保卫 边疆的豪情壮志,也抒发了诗人对英 勇无畏的将士们的崇敬与赞赏之情。
感 谢 观 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暗、孤形象表现了边塞(悲壮、开阔 而又荒凉)的景象。
试着试着用 自己的话说
说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 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B 1.“青海长云暗雪山”让人感到环境的( )
A.晴朗,明媚
B.荒凉,阴沉
2.你觉得玉门关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地 方?
处于茫茫戈壁滩,显后两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虚指,很多次, 上百次
黄沙百战穿金甲, 磨穿 磨破
不破楼兰终不还。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 区少数民族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 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 回家乡。
从 军 行
你们可以从题目《从军行》看出什么?
1.军旅题材 2.边塞、战争诗
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
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 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 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 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 长云 暗雪山,孤城 遥望 玉门关。 黄沙 百战 穿金甲,不破 楼兰 终不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
的情感。 (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理解词语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破】 【楼兰】 【终不还】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层层浓云。
指青海湖。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即玉门关。 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一作“竟不还”。 一作“斩”。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从军行 【宋】范成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 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 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 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 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 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 梅》《书愤》。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
感。 (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 B. 回头
B. 丈夫的配偶
√ B. 春光
9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当堂 检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 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 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涕(tì qì)泪
·√ 千仞(rèng rèn) ·· √√ 五岳(yè yuè)
二、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 ·· 1.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A. 但,表示转折
√ 【妻子】A. 妻子和孩子 ·· 2.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A. 青年时期
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 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 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
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 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 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 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 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根据诗歌题材体会作者的情感
要鉴赏古诗,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 充分的了解。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若能判定 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 送别诗,多写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边塞诗多写思乡之 情或建功立业等;写景诗多描写祖国山河的壮美。
南望(王师)
山河壮美
忧
国
忧 盼望收复失地 民
课文主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地赞美了
沦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 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 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 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9 古诗三首
第 一 课时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当堂 检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军行》这首诗,来感受一下诗 中所表达的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走近作者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 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 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 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 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 心头的失望。
课文结构
三万里(入海)
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五千仞月(摩天) 遗民(泪尽)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 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暴政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 往事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讨论交流:
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
积 累:
古诗中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很多,你可以写出 哪些呢?
__报__君__黄__金__台__上_意__,__提__携__玉__龙__为__君__死__。__ __男__儿__何__不__带__吴__钩__,__收__取__关__山__五__十__州__。_
课文结构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边塞景物
从
孤城 玉门关
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 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 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 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讨论交流: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 样的意境?
雄浑苍茫
军
行
黄沙 百战
不畏艰险
不破 终不还
誓死卫国
杀敌报国 豪情壮志
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 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 情壮志。
课堂小结
请人用“暗”“望”写自然环境,用“穿”“终” 写将士的生活和精种,取得了典型环境和人物情感高度 统一的艺术效果。全诗为我们呈现的是:苦而不悲、雄 浑豪壮的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