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思想史》——主编:朱永新

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中国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21页:周公(周姬旦,周文王第四子)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后世如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学记》中“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和“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观点;董仲舒关于“教,政治本也”的论述;以及王安石“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的提法,都是对周公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5页: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创办私学,并公开亮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号。这一人人受教育的主张,充分表现了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27页: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出发,强调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从而构成了中国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也开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

28-29页: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据考证,《学记》的作者与《大学》的作者为同一人,即战国后期的思孟学派乐正克所作。它是一部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的专著。“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此段话阐述了学校教育中四方面的基本规律:一是教育的预防性,即在学生的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把不良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如果等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既深,则难以矫正。二是教育的及时性,即抓住适当时机,即时的进行教育。如果不在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就会贻误机会,事倍功半,虽勤苦也难以成就。三是教育的循序渐进,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已有知识水平循序进行教育。如果不按顺序,教材漫无系统,教学就难以收到应有效果。四是教育的观摩性,即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如果独自关起门来学习,缺乏师友的帮助,就不容易增进知识;如果交友不慎,与表现不好的同学结伴为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与这些同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会荒废学业。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在了解了教育兴废成败的原因所在,掌握了教育的内部规律,才能胜任工作。

38页: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

韩愈亮出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号,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他的《师说》从教育的作用、任务、则是标准和师生关系诸方面全面得论述了教师问题,留下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解惑也”,以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千古名言,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教师问题的专著。

第四章中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治乱学说

100-101页:在儒家的早期作品中,对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阐述最详且提纲挈领者,当推《礼记》中的《大学》与《学记》两篇。《大学》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主要揭示了大学教育的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教育无疑是其中的纽带,从而也是“国治”和“天下平”的前提。

《学记》开门见山的写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谕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亡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终史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第一段大意是说,执政者仅仅能深谋远虑、网罗人才、礼贤下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的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只能通

过学校教育才能奏效。第二段的大意是,像玉石必须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一样,人只有通过学习方可知事明理。而为政者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必须先从学校教育入手。所以,《学记》要人们念念不忘《尚书.兑命》的名言:念念不忘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