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与观光发展研究

都市农业与观光发展研究
都市农业与观光发展研究

都市农业与观光发展研究

郭焕成刘任国柱

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地理与资源所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与功能

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对内为现代化都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功能,对外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但二者还有不同点,城郊农业主要是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商品性消费需要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边地区。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主,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在大城市地区,可以环绕在市区周围的近郊,也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至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一些具体经营方式,不能说它们本身都是都市农业,根据目前的经验分析,只是大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能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

2、都市农业的功能

1)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地区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

2)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农业作为绿色植物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3)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农业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4)示范与教育功能。都市郊区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程度高,对其他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作为城郊高科技农业园和农业教育园,可为城市居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总之,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是:充当城市的藩离和绿化隔漓带,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和摊大饼式地连成一片;作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

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的文化与传统,特别是发挥教育功能。

3、都市农业的意义

都市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有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发展都市农业具有如下意义:(1)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为农副产品带来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业产品的知名度。(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4)可以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创造条件。(5)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6)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

二、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

“都市农业”的提法出现于第二次大战以后。都市农业是伴随着世界上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早在1959年,美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环境写学者欧文·霍克为阐明芝加哥市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发表了题为“预测芝加哥区的经济活动”的文章,指出必须在都市周边地区和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使用了“都市农业区域”这个词;1969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斯顿·布鲁斯在他的题为“环境污染:经济与政策”一文中提到了“都市农业生产方式”一词;1977年,美国农业学者艾伦·尼期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一文中指出,在日本事实上也存在着“都市农业的的模式”。特别是80年代以来,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国家的学者,随着新兴城市的崛起,也相继开展了都市型农业研究。至此,都市型农业已成为各国特大城市,现代化大都市农业厂家发展趋势和方向。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urban gricclture Suport Group),1996年3月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部(Globd Facility for urban griculture),广泛开展都市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目前,都市农业已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得到推广。

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曾经使大量农田变为非农业用地,城市污水污染农田,加之农民也期望耕地转为非农业业用地以迅速致富,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在大城市中是被吞没、被废弃的。这样做的结果,带来建筑过密,空间和绿地过少,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改善城市环境就必须扩大绿地,而绿地不仅是市内的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范围内的农田、山林、以及城市周边的绿化。因此就提出了建设“有农的”城市,发展城市农业和都市农业。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物质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郊农业提供新鲜安全的食品、优良美好的环境,丰富多样的农业活动,为城市人们离开大城市,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体验农业文明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都市农业的提出,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期望和探索,它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由原来的相互排斥、对立、变为互补、融合;农业的存在,对健全优美的城市已成为一种客现需要。

三、都市农业的特点与类型

1、都市农业的特点

1)直接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充分利用大都市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来发展现代农业,如四通八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这些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直接吸纳大都市工业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城乡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增加了城市工业在现代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方面对农业投入的驱动力,可以迅速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3)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优势,进入和占领国内外市场,可以利用大都市的信息优势和辐射功能,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

4)直接受大都市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采取与大都市相适应的农业结构和经济管理方式,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快,农业内部经营也普遍引入和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

5)直接接受大都市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与大都市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集约化、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高。

6)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先进科技手段和科技人员指导,有利于发展高科技农业和生态高效农业,实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

7)综合发挥农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都市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市民喜欢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绿化、美化市容,以及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重要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景观,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和游乐场所,给城市添加了美丽的绿色景观。

8)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2、都市农业类型

1)按农业功能划分

(1)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2)观光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

有的主要是供观尝农村景观或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如花卉),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花卉种植温室,有的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了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还能增长知识。(3)市民农园。这种类型特点是,让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市民家园一般设在市区较近、交通、停车都便利的地方。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4)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钦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应他们度假游乐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农场”,澳大利亚的“度假休闲农场”。(5)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6)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尝,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7)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在适当位置建设狩猎场、游泳池、垂钧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署、科学孝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8)民俗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居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9)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这些人中有教授、导演、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在城里均有较好的楼房,但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挑园式生活。

2)按区域划分

(1)中心区农业。本类型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和集约程度最高,通常以公务和商业零售活动为主。这里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屋缘(屋顶、阳台、宅院)、闲置地、院区和园区,具有较高价值和需要较多投资的农业。其中很多采用小型温室农业系统的形式。这类农业最容易受到城市改造的吞噬。(2)走廊区农业。本类型是位于高速公路或铁路两侧的交通地带的农业,属于高集约发展地区。这类农业处在交通设施发达、与市场联系便捷、居民密度较高的有利环境;走廊地区的农业结构,可以经营观赏性园艺、温室蔬菜和花卉、

放牧、家禽、微型动物,以农家产品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这类农业容易被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所取代。(3)隔离区农业。本类型农业地处交通走廊之间,呈楔式地分布,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在城市化迅速成长的时期,这里往往是城市住宅、工业、绿化等建设发展的主要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有可能从农业用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所以要注意保护农业。(4)外缘区农业。本类型是相对稳定的农业区,也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外缘农业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效率和自然条件特征。外缘区农业的特点是以大量中小型农场的形式,按照都市区市场的需要,要以生产鲜活农产品为主;这一带的农业家庭比一般农区有更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和收入。

四、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1、日本的都市农业

一般认为都市农业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早在1930年《大阪农会报》上介绍了北中通村(现泉佐野市)的都市农业。1935年,日本著名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引用了具体事例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函义。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关“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于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意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得以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下来。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农经界把它概括为城市农业,后又称都市农业。

在日本,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计划内的农业区及都市近郊的农业。通过对都市农业多年的研究,日本学者发现,农业在都市化地区起着重要作用:1)能给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2)能改善都市的生态环境,3)灾害发生的疏散空间,4)为城市居民接触农业提供最佳场所,5)农地为都市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6)农业是弥补都市设施单一化的重要空间,7)都市农业具有都市“后花园”的功能。

日本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有二种:一是市民农园。不少农家的土地,除留有少量自己耕作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城市市民业余耕种。市民农园比较注重参与性,市民可以亲自购苗、施肥、种菜、浇水、尝试农田管理,参与农业技术展评会。除综合性的市民农园外,有的地方还专门为老人与儿童设立了专业性比较强的农园,如老人农园、学童农园等。二是农业公园(或称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内容丰富,蔬菜、瓜果、花卉、树木均可入园。农业公园有三个特点:一是发展特色农产品,二是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

当前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有如下特点:(1)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提高大城市地区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向绿色和保健农产品方向发展;(3)

农业生产手段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4)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完善;(5)农业生产经营向网络化发展。

2、台湾的都市农业

我国台湾地区吸收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从80年代开始发展都市型的休闲农业,认为都市型的休闲农业是指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都市农业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综合于一体的产业。

台湾都市农业的形式主要是休闲农业。其发展原因首先是由于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城市人口的比重在80年代末已超过80%,农民收入与市民收入之间差距缩小,人们的旅游需求迅速增加。但受地理条件限制,户外休闲游憩的空间不能成比例地增加,因此,旅游市场产生缺口。这就使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面临着一次市场契机。另一方面,台湾的农业成本偏高,农业面临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而生产性的、初级的农业,在台湾的发展空间也已被缩小,特别是谷类粮食作物农业受到很大影响。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需求,推动了农业的转型。这个转型就是将农业产销、农业加工及游憩服务三个层级的产业结合于一体,使农业成为具有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功能的企业。这样都市农业超出了农业生产的内涵,向第二产业延伸,同第三产业结合,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台湾都市农业的形式有:休闲农业区、观光农园、市场农园、农业公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台湾都市农业发展至少包括三个阶段:在人均产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以市民到农村观光旅游为特点的农业会迅速发展起来,在达到7000美元的时候,就会上升到名副其实的休闲阶段,市民不仅到农村旅游,而且最主要是在农场食宿。目前台湾已经达到13000美元,开始进入了度假农业阶段。一些家庭农场逐渐从一般农场演变为休闲度假农场。比如东部宜兰县的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中部嘉义县的龙云度假区,南部台南县的马濑农场等。

台湾的休闲农业比较规范,从申请到建设都经过法律程序,管理也有休闲农业管理法,规划与布局比较合理,功能定位好,有利于吸引游客,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台湾都市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是:1)游人八成集中在周末和假日,而九成的农园是每日开放,这就产生了农园经营的人力忙闲不匀,游客季节分布不均,无法构成全年均衡经营;2)有的缺乏乡土文化内涵,仅靠农产品利用型观光农园的游憩活动无法完全满足游憩的需求;3)设施及活动过于人工商业化,偏向经营观光游乐区开发行为;4)普遍缺乏教育功能。

3、北京的都市农业

北京是我国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又是文化古都,国际、国内交往中心。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西两面有燕山和太行山山地,东南为华北平原。北京市总面积1680km2,其中山地占62%,平原占38%。全市总人口11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3.4万人,占

31.9%,城市人口797.1万人,占68.1%,另外还有流动人口300万,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北京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具有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

1)都市农业具有以下功能:

(1)食品生产基地功能,为首都市民提供优质、营养、安全和多种的鲜活食品及其制品。目前郊区向首都提供的商品菜可占全市需求量的70-80%,猪肉占60%左右,鲜蛋、鲜奶和淡水鱼在数量上可满足城市需求,只是在品种和季节上还需调剂;(2)生态屏障功能,通过建设近郊平原、中郊平原、远郊山区三个绿色环带,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城乡环境;(3)休闲度假功能,也称生活功能。在城郊为生态片林、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市民农园、休闲度假村等观光、休闲农业区,人们可以丰富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达到利用田园环境休憩健身的目的。

2)都市农业类型

(1)观光农业园。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如海淀区的樱桃园,大兴区的庞各庄西瓜园,顺义区的甜瓜园、平谷区的桃园等。在节日里,一家人或亲朋好友到农园观光,看看碧绿发青的蔬菜,五彩缤纷的鲜花,亲手采摘水果,尽情享受田园风光,呼及新鲜空气。(2)垂钓乐园。北京郊区建设400多个养鱼垂钓区,有的建设了垂钓宫,专门开展垂钓活动。如房山长阳碧溪垂钓园、丰台区南宫村垂钓园、海淀区垂钓园等,有的一年四季都找到钓鱼的好去处。(3)观光牧场。开放具有观赏性牧场、养殖场,让游人参观、喂食、拍照、购物,充分体验牧业生活风情。京郊区的跑马场、狩猎场、牧禽养殖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4)森林公园:京郊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2个市级森林公园,还有2个自然保护区和7个森林旅游风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成为首都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署、科考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如延庆县的松山自然保护区、大兴区的半壁店森林公园。(5)租赁农园。将农园划分成若干小块,分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团体。平时农园由农场管理者负责雇人照顾,假日交给承租者享用。如通县徐辛庄镇京东果牧场推出了“学作农民”系列活动,向城里人出租菜田、果树,承租者可以从事农业活动,享受田园快乐。菜田租金每平方米10元。(6)少儿农庄。是孩子们接近大自然、亲自参加劳动而开辟的园地。如昌平县小汤山镇办的“灿烂阳光少儿农庄”,分饲养乐园、集体农庄、童话作坊、时尚大棚、垂钓池塘等,孩子们可以在娱乐中长知识,在动手中长能力。(7)民俗观光村。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开发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修建简易而整洁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如密云县的民俗村,怀柔区的乡村情趣园。(8)民宿农庄。选择自然风景和农业景观好的地方,为城里人兴建新居,为他们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快乐提供场所。如通州区的毛家疃村和怀柔区的交河界村,已成为城里退休人员的“新居”和“教授村”。(9)高科技农业园。这类农园是人工利用高新技术在特定的大棚内、温室内种植,所采

用的方法类似工厂方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工厂化农园。如北京海淀区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3)都市农业布局

(1)近郊区。距城5-10公里,交通便利,接近消费群体,农业以园艺农业及高档次果、菜种植为主。都市观光农业以观赏旅游、体验农作为主,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园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2)中郊平原区。距城15-30公里,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景观明显,是首都粮、菜及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都市观光农业以休闲、农作体验、教育为主,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园、瓜菜采摘园、教育农园、租赁农园、垂钓乐园、高科技园等体验、休闲型项目。(3)远郊山区。距城30-100公里,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民风古朴,都市观光农业以观光旅游、休闲疗养、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重点发展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果品采摘等生态、文化旅游型项目。

4、上海的都市农业

上海市是一个特大城市,拥有1300万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郊区农村人口413.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2%,农村劳动力23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62.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6.9%。上海市人口稠密,高楼林立,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突出。市民长期生活在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的市区,渴望回归大自然,因而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强烈要求。上海农业必须加快从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才能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1)都市农业发展目标和功能。上海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配套,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并使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和农产品贸易中心。建设一种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使之形成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大农业系统。经过10-20年的努力,使上海的农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大都市农业水平。

2)都市农业功能:(1)生产功能。为都市提供名优特、鲜活嫩的农副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同时,通过利用外资和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创汇农业;(2)生态功能。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清、净、美、绿的特色,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和谐的生态环境,发展有“农”的城市,使城市充满生气和活力。(3)生活功能。在农业区开辟景观绿地、市民农园、花卉公园、教育公园等,为城市发挥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功能,让市民体验农耕和丰收的喜悦,增进情感和身体健康;让青少年接触耕种文化,在回归自然中获得新的生活空间。

3)都市农业类型:(1)设施农业——以大棚、温室为主体的保护地栽培,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2)观光农业——以森林绿地、花卉、特色农业栽培为主,辅以其他的山水自然风光或旅游景观,构成综合型的旅游资源;(3)绿色农业——主要是成片的高科技农业开发区,实行产、加、销综合经营,生产无公害的洁净农产品;(4)庄园农业——以大户承包的经营方式,其中即有经营粮田,也有经营经济作物的,成为专业化生产的庄园;(5)市民

农业——由市民参与或租赁耕种的某种农作物;(6)加工农业——以当地的主导农产品为原料,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4)都市农业布局

(1)内圈,主要是都市隙地农业区,由城市延伸包围而成。它的主体功能是调节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着重发展设施化、园艺化和观赏性农业,以生态性,生活性农业为主,为市民和市区提供优美洁净,返朴自然的休闲、游乐和体验农业的场所。(2)中圈,即近郊农业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和辅城周围的农业区。这一区是上海都市农业的标志区域,它主要依靠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的武装,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和高产优质高效的种植业,如蔬菜、花卉、瓜果、名优特农产品,生产结构由传统大宗的农产品结构调整为多元化的种养结构,生产手段达到较高的现代化、集约化程度。这一区域也将成为都市“市场农业”、“教育农业”、“体验农业”的教育基地。(3)外圈,即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浦江上游农业区。基本上属于远郊区农业,这是上海都市农业的广阔腹地,也是上海“米袋子”、“菜蓝子”工程的重要基地。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均衡、稳定地为市区提供鲜活副食品和满足农民口粮自给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科技贡献率,调整种养结构、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深加工农业,成为调节大都市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重要绿地。(4)都市农业带,即在由市中心直达10个区县的快速干道两侧,形成都市农业带,如林果带、休闲别墅群、现代农业示范区、园艺化农业带、市民观光农业带等。

五、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基本思路

1)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因此,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收入水平,决定着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水平。根据中国国情,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刚刚解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坚持生产鲜活农副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三功能相结合,根据区位特点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建设绿色无污染型、观光休闲型和生态环境型的现代农业。

2)要正确处理发展都市农业与搞好农产品生产的关系,即不能设想把整个郊区都开发成观光休闲农业区,因而忽视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也不能借口只满足城市对食品的需求,而不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绿色农业。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安排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3)要注意发展都市农业与全市、各县区发展旅游业密切结合,以旅游业发展带动都市农业发展,以都市农业促进旅游业发展。为便于组织客源,新开发的都市农业景点,最好配置在旅游区内或旅游热线上,以形成规模优势。

4)要竖都市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城市与郊区结合,要把开发农业和保护农业结合起来,防止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变为娱乐性开发性行为。

2、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

1)农业圈层模式。以市区为中心,向外递延,以距离市区的远近为主要分区标志。把都市农业布局分为近郊农业圈、中郊农业圈、远郊农业圈。

2)农业区域模式。按照大城市和都市地带的不同功能分为四类区域,即中心区农业,交通走廊区农业、隔离带地区农业、边缘远郊区农业。

3)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农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种植区、养殖区、水产区、林业区、花卉区、蔬菜区、绿化隔离带。还有的分为蔬菜高科技示范区、特色粮油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4)农业旅游模式。按照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之功能,可以分为观光农业区、休闲度假区、农业经营体验区、农业景观及自然生态区、公园绿化区。

2)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资源要转化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产品,就要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规律性加以艺术创意,这种创意过程,就是农业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过程。都市农业是产生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区域,是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为主要目的。都市农业园区分二类,一种是开放性的非主题公园类型的都市农业区,一种是封闭性的主题公园式的都市农业园或休闲农场,前者属大地域、大范围、大景观的都市农业规划,景观规划要体现地方的农田、农村、农业风光,农业产品。后者除生产活动外,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活动。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6个结合:1)农业经营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2)农业经营与康体健身相结合;3)农业经营与农业体验相结合;4)农业经营与农业文化展示相结合;5)农业经营与别墅建筑要求相结合;6)静态项目与动态项目相结合;7)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结合;8)农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3、主要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领导。特别要加深认识郊区发展农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认识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及其综合效益。政府各级有关领导、城市市民、城郊农民都要把创建都市型农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农业充分发挥满足城市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以及绿化、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2)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目前不宜过多地发展自行采摘、承租农地等体验型项目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项目,以防投资、管理和经营带来的困难和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开发项目要注意

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目前一些县区把若干邻近的景点连成片,成为一条专线或一片专带,这是很有前途的。这就特别需要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合理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尽量延长可观赏期。规划中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同时要把都市农业规划与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结合起来。

3)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都市农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充满绿色、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要有不同的目标市场。要根据旅游客源市场,确定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和规模。积极发展市场农业和创汇农业。

4)都市农业要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发展都市观光农业,要扬长避短,表现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也不要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高消费。从发展趋势看,要注意开发农业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开发农村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民风文化旅游。

5)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广开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要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比重。除农民自筹和政府扶持外,还可通过搞投份制、设立基金、吸引外资等形式广开财源。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除生产性投资外,对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工程,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其次科技投入,以高科技武装农业,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形成都市农业科技配套工程。建设高科技园区、高科技设施、高科技产品、高市场占有率。

6)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建设。要加强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建设相适应的饮食、住宿、休闲、度假等多方面设施,为游客提供方便、卫生、舒适的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引进来和送出去培养相结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技术。

7)制定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实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政策。政府调控主要表现为对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倾斜。要制定都市农业保护法,首先要制定保护农田的基本条例,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生产风险基金、市场风险基金。制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要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可考虑由农业、旅游、文化、工商、价格等部门协同运作。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国家。中国即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人文景观,还有独特的城郊农业景观,今

后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绿色食品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强,因而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展望未来,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在中国大地上已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发展成为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360docs.net/doc/7d17737665.html,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

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农业最初于20世纪30~4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以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到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省陆续成为开发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开始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开发。 在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迄今虽仅仅只有20~30年左右的历史,但发展势头十分良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省针对长期困扰农业的劳动力外流、成本提高和外国农产品倾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定下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hm2,而且必须连在一起;有较多农民参加且受益;有当地产品可供销售;有美丽景观可资观赏;有丰富农业活动可让人体验,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近十余年来,台湾继开辟大湖草莓园、木栅观光茶园、北投观光桔园、阳明山观光花园、士林观光农园、昆仑森林草药园和内湖观光草莓园等观光场所以后,又建立了有较大面积的苗栗县南庄乡三角湖休闲中心和台北县双溪乡慈晖休闲农场。到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建立示范性之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此后,市民农园在台湾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台湾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在经营管理上予以辅导,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成长。 在中国大陆,1993年,《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观光农业”概念。1996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观光农业”。1998年6月正式出台《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同年8月成立了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了观光农业发展计划并建立了《郊区民俗网》。据北京市观光农业办公室调查,1996年京郊拥有119个观光农业景区(点),共接待近300万人次的旅客,获得经营性收入3.2亿元。到2002年,观光农业项目已累计达2246项,全年接待游客3618.1万人次,为1996年的12.1倍,观光农业总收入22.75亿元,为1996年的7.1倍。2002年秋,“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在北京延庆县召开。 在东南亚国家,休闲观光农业已渐成气候。如日本自1985年以后,分别设立了大仁、名寄、石垣等自然农法休闲农场。1988年,泰国社会福利协会及教育部特别教育局,在泰国最大的青少年农业训练中心开设了面积为3hm2的休闲型教育实验农场。巴西在距离圣保罗市大约60km的麦格林市建立了MAO自然农法休闲中心,并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个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二、存在问题

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前景

一,产业现状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是由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日趋强大的产业,且被誉之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旅游在我国人民中的普及无疑是顺应社会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从事户外活动,这就使得农业旅游园区有着充足的客源保证。 二、市场容量 目前全国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2万多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6042家(5A级153家),有星级饭店13556家(五星级758家),旅行社24944 家,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达到“满意”水平。2012年中国在线预订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达 1729.7亿元,较2011年的1037.4亿元增长61.3%;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将达90.5亿元,相比10年同比增长33.9%。休闲农业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是亿万农民创造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十二五”初年,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亿人次,

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2012年,我国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1550.6亿元。 三、整合功效测评 观光农业园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也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观光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农业景观与设施为手段,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观光农业既不同于单纯的农业,也不同于单纯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生态环境、生活体验和提升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显着特点。观光农业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它赋予了农业、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主题要求。 四、发展优势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

怀柔都市型现代农业调研

怀柔区都市型现代农业 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前提) 都市型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是指集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形式。具有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和市场化的特征,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都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都市农业组选择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有利于我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善我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城镇居民的食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有利于我区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能够对我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做出一点贡献。 调研过程:我们调研小组通过到渤海镇、雁栖镇、琉璃庙镇调研沟域经济产业带;桥梓镇、庙城镇、杨宋镇、北房镇调研农业产业园区等工作,得到了各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镇、村领导从都市农业建设的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产

生的效果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到区农委座谈,使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怀柔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得不断拓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已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怀柔区都市型现代农业 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北京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北京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怀柔区依托区域功能定位,依靠现代科技支撑,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按照都市型农业发展要求,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农业投入,强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心打造产业园区和沟域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为全区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怀柔功能定位相结合,按照

《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大众化旅游时代的不期而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交叉性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本文以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为题,通过查阅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文献以及多次对中廖村的实地考察,在了解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三亚中廖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论述了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作用。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三亚中廖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期为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相关对策,为海南省更多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经验借鉴。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三亚中廖村;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从xx年中国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1]。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农村人口的的不断减少,未来城市居民对休闲观光农业的乡村旅游的需求会更加旺盛。本文研究目的是:分析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探究三亚中廖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2.研究意义。我国的政策对于三农问题历年来都非常重视,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近年来,中廖村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在不断发展,使中廖村的农业旅游资源、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内容、乡土文化等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有效的促进该村的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扩展,提升乡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中廖村的乡村旅游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2.国外研究综述。浏览相关国外文献发现,外国关于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章有提到经营管理、政策影响等。比如,学者sharple (xx)在对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旅游业要发挥有效的农村发展作用,长期的财政和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4]。学者romeiro(xx)认为:“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乡村旅游面临着诸多障碍,使其作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更加复杂。”[5]学者kutay(xx)对欧盟旅游政策进行总结,指出:乡村旅游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观光农业项目

观光农业项目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休闲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一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存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同等发达同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生态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日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农业生态观光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农业生态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农业生态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模板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 摘要: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 但发展速快、规模大。浙江省武义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特别是近年来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共同发展, 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本文经过分析武义乡村旅游现状、特征, 深入揭示了武义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武义旅游开发、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观光农业; 农家乐; 武义县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Take Wuy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Gaoyuan Luo (Zhejiang V 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310053) Abstract: Rural tourism began to take shape in China relatively late, but develops fast on a large scale. Wuy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rich in resources for rural tourism. 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eco-tourism and rural tourism has brought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in Wuyi and then thoroughly reveal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n Wuyi County.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th many suggestions to the exploring and planning of Wuyi tourism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agritourism; rural grand time; Wuyi County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十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1] 乡村旅游, 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现代化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人紧张的生活方式和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得身心得以休闲的旅游度假成为一种趋势。而集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农艺于一身,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因迎合了这一趋势,所以在许多城市周边蓬勃发展起来。北京的郊县、上海的浦东、武汉的郊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相继建立起了诸如:“农业大观园”、“农科奇观”、“万果园”、“农林大世界”、“少儿农社”等旅游观光项目。但据笔者调查,许多地方的观光农业项目经营状况不佳。其中,没有按照营销学的思想,进行科学的运作是导致许多业主惨谈经营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分析存在的营销问题、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必有之路。 一、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 观光农业就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度假等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农游合一”,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的交叉产业。 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在法国通过“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多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日本各地的观光农业经营者还成立了专门的协会来统一宣传、指导观光农业的运作,共同吸引国内外游客;台湾当局更是把观光农业当成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布局等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 纵观海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传统型观光农业。它是以都市人所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来吸引游客参观、参与、品偿、购买。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日本很时兴务农旅游,一些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是都市科技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例如新加坡,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得到知识教育和乐趣,有时还能大饱口福。 三是度假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去度假、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如澳大利亚人常在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身心,孩子则可以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福建省泉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分析

福建省泉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以休闲农业的发展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发,以泉州市为例分析了泉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人文优势,介绍了泉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对城乡发展及城乡差距缩小的意义,讨论了泉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泉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丰厚的农业文化底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仍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农业强国,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始终是摆在政府及人民面前的重大难题。我认为,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了农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才能最终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因此可以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福建省泉州市的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迅速,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下面我将以泉州市为例,分析其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泉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泉州,地处闽南三角洲,依山傍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可见,泉州地形丰富多样,既有平原山地,又有港湾海岛,而在这些地形中有散布着数量众多的乡村,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农村有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同时,泉州市整体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已达60%,大量的城市人口为农村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客源。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发起“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各乡镇政府针对自身特点,将招商引资和鼓励农民自发建设并举,积极推进农村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泉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相关进展 据统计,2011年,全市62个休闲农业经营面积共计10.23万亩、床位3493个,年接待游客315.78万人次,约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的10%。休闲渔业产业方兴未艾,以水塘、水库为依托,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民俗风情,综合观光、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的休闲渔业产业正在兴起,2011年休闲渔业

农业观光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观光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1.3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1.4项目综合评价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的由来 2.2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其意义 2.2.1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2.2项目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3.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3.2项目规划原则 3.3项目建设内容 第四章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1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方案总体描述 5.2结论 5.3建议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目建设单位:XXXXX科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XXX 注册资本:XXX万元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地址:XXXXXXXXXXX 成立日期:XXXXXXXXXXXXX 1.3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一、建设地点: 生态园座落于青龙湖镇北刘庄村,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二、建设规模: 生态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200亩。 三、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2年 四、建设内容:

1、前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2)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 (3)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接待区; (4)修建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 (5)建设滴灌系统,发展果树种植和间种农作物; (6)修建小型会议中心; 2、后期计划: (1)兴建集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 休闲园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 (2)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 3、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进行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园,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质优价高的无公害畜禽肉类和蔬菜粮食等是今后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任务。为了确保生态园建设前期的资金周转及维持经营,在真正走向市场化道路之前,生态园的前期产出全部由集团内部消化。 4、建设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我国观光农业现状与趋势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835-05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① 孙艺惠,杨存栋,陈 田,郭焕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 摘 要: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文章在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期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要点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指导未来我国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现状;动力;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农民自发开放自家果园开展观光、采摘活动,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各类农业观光园、科技示范园、农业博览园等,我国观光农业在经历了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仅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就有3000多个,可见观光农业发展势头之迅猛。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殊性质[1],特别是其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不仅广受专家学者关注,更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所蕴含的对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期望,更是为观光农业这一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可以看出,我国的观光农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我们一方面须摸清家底,分析现状,总结问题,以期继往开来;同时,还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以指导新时期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1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1 发展较快,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开办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标志着观光农业在我国的兴起。 进入1990年代,一些综合性的、较大规模的观光农业园区相继建立,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等。这时期观光农业逐渐拓展了旅游观光、绿色生产、生态休闲、农科普及等多种功能,活动内容更加丰富。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的旅游主题,观光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在各地得以较快的发展。 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制定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2001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进一步推动了观光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遍布全国31个省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样板。标志着我国观光农业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1.2 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区近3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但又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以359处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例,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有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图1)。 就省、市、区分布来看,分布数量最多的依次是沿海的山东省55个,占15.32%,江苏省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其次是贵州省18个,安徽、四川各17个,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其余均在10个以下。 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观光农业分布广泛,但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东中部地区观光农业分布密集,而西部地区相对稀疏。观光农业项目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和东、中部大城市郊区,与我国的城市群发育相吻合,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几个观光农业分布密集区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编号:2002E A106003-2)资助。收稿日期:2007-04-27;修回日期:2007-06-28

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_王婉飞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5-0854-03 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 王婉飞1,王敏娴2,周 丹1 (1.浙江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浙江杭州 310058;2.浙江教育学院,中国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性产业。它既有生产性功能,也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文章运用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原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简要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观光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将向着主题化、休闲化、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同时从规划布局、设计开发、制度建设、市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观光农业;发展;预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F590.3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1.1 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是一种集观光、休闲、度假、修学、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体验形式[1]。 我国观光农业的兴起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有一定雏形,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其中台湾省的观光农业发展较早。1970年代,台湾地区在逐渐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后,开始陆续将果园、农场于农闲或假日开放社会大众参与,观光果园在台湾出现。经过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园,也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形态。可以说,无论从开展形式还是客源市场的结构上看,台湾观光农业都表现出与国外观光农业发展同步的趋势。 到了1990年代,农业观光旅游在我国其它大中城市也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各地政府积极支持发展观光农业,纷纷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北京朝阳区的观光农业区等等,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广大农民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开办家庭旅游农业项目。开展旅游的农户,其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观光农业的兴起的原因有二:①从需求角度而言,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远离尘嚣、贴近自然的地方,于是,立足于乡村的观光农业获得了人们青睐。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其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从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及其结构来看,国内中、低收入阶层的城市居民是观光农业的主体客源。据李学东等对成都郊区的一些观光农园的游客组成调查发现,高收入阶层(经理、主管等)对观光农园的光顾次数占其出游总次数的47%,中等收入阶层占55%,而低收入层次占81%[3]。②从供给角度而言,1960年代的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模型。当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农民脱离土地进城成为工人,以致日本农村地区普遍出现了高龄化农业和过疏化的严峻局面。日本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许多农民兼营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有的甚至转向经营园艺和畜牧水产等业;靠近城市的不少农民则充分地将现存的零星土地加以利用,如建造停车场和仓库等,通过出租房屋、店铺等来增加收入。近年来,随着到农村旅游的市民日趋增多,经营观光农园的农户越来越多①。目前我国农业效益增速缓慢,生产成本增大,主要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的“生产过剩”现象已经产生,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剪刀差”加大。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形式,其发展必然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综合开发与利用农村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观光农业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出现了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 第26卷第5期2006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6,No.5 Sep.,2006 ①陈友华.日本观光旅游农业对我国的启示[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7d17737665.html,/htm/szrp/gsmt/2005-11-07-19430.ht m,2005-11-07/2006-02-14。 收稿日期:2005-09-12;修回日期:2006-03-29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研究”阶段成果(编号:05BJY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