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妙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
专题概述
“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人的品格可以从细微中见出,一件事也常常由细节决定其功败垂成。

一篇作品,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常常是那些具体的细节。

作品中的细节,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动作、神情、物件、景色等细枝末节的具体生动的描写。

细节描写犹如点睛之笔,运用得好,往往能达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赋予作品以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细节,看似平常,故而常常被忽略。

细节,虽则平常,却又最能持久。

做到娴熟的运用细节描写,一则是炼就一双慧眼,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养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于平常中发现美,从形声色味中,从举手投足中发现美的存在;二则是炼就一颗慧心,从寻常的神态言语间,琢磨出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背后的心理,透过细节琢磨出人与物的情感、性格与命运,从平常举止中领略到不寻常的意义;三是炼就一双慧翅,善于调动联想与想象,一座山峰,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同一座山的不同气韵,从一滴水里窥看折射的万道阳光,细节就能幻化出无穷姿态。

炼就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双慧翅,需知贵在坚持,勤谨而用心,就一定能在写作中收获丰硕的成果。

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好的作品之所以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许多作文内容空洞,通篇没有一处亮点,这大多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会说。

而细节,恰是作文成熟的重要标志。

如何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养成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的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

具体该如何有效的将细节与故事情节,故事与人物性格,细节与文章结构联系起来,让细节描写成为文学的有力表现方式呢?本专题将循序渐进的加以理论讲解,并切实引导大家将细节描写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在叙事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锻炼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手眼,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串联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营造结构。

☆高考链接☆
形象丰满
【考点阐释】
1.考点要求
“丰富:形象丰满”属于发展等级,能力层级为D级。

2.内涵诠释
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

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

专家指点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李准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

——赵树理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创作就是把若干细节结成或大或小有完美形式的整体。

——高尔基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艺术起于至微。

——列夫·托尔斯泰
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

——米开朗基罗要紧的是使人物生动,使他们能够从纸上跃然而起,使我们能够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体态的特征,嗅到他的气息。

……重要的是攫住那立即可以使人物生动的最最特出的精细部分。

——革拉特珂夫《我怎样写(士敏土)》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所描写所组成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

——周振甫《小说例话》无论一个细节一一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细节,只有当它有代表性的是很,只有它能够像光线一样,立刻从黑暗中照出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的时候,它才有生存的权利,才是必须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寻找和决定细节,需要严格的挑选,描写得出色的细节,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以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重新做人》中杰米·华伦汀在窥探下手路径时,描写了看见从银行里走出一位窈窕淑女的刹那感受,“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吉米·华伦汀烧成了灰烬”,这一细节,对于下文情节的展开,有何作用?
答:这一细节细腻真切的描摹出了安娜蓓尔的出现在杰米·华伦汀心灵中引起的强烈震撼,正是对安娜蓓尔强烈的爱恋,使他萌生了向善的心,安娜蓓尔成为他走向新生的支柱性动力。

这一细节,是全篇情节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如烈火般的感受正是爱情的力量。

恰是爱情的力量才促使杰米·华伦汀彻底金盆洗手,重新做人,最终靠聪明与勤奋赢得了事业爱情双成功!
2、杰米·华伦汀听到安娜蓓尔请求他想办法救小外甥女时,他脸上浮现出一丝古怪而柔和的笑容,这一丝古怪而柔和的笑容中蕴含着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此时的杰米·华伦汀意识到如果去救孩子,那么势必会引起别人才怀疑,极大可能暴露隐藏已久的身份,那么,辛辛苦苦赢得的基业与爱情将付之一炬化为泡影。

但如果不出手相救,这是他不愿意的,他爱安娜蓓尔,不想让她失望,而且,他内心的那种善良占据着的他的心,所以,他不能不救。

在取舍权衡中,他进行着一场极其痛苦的矛盾挣扎。

这古怪的一丝不易被觉察的微笑里埋藏的是剧烈的疼痛。

在他最终决定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救助孩子时,他的心变得坦然平静,因而,他的笑容里显现出柔和。

作者借助细微的神态暗示了复杂不寻常的内心。

交流互动
重温记忆中那些曾触动自己的细节,观察记录眼前的片刻。

1、初中三年,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或同学是谁?他们身上曾有那些镜头令你难忘?
2、观察同桌思考的神态,并用文字快速记录下来。

细节与故事情节
自读体会
《邻居家的那条狗》
1、“我”一直无法忍受狗的叫声,老早就打算用弹弓射瞎狗眼,为何最终放弃了?情节转
变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我”早就想射瞎狗眼,最终却放弃了。

因为,在瞄准弹弓时,“我”看清了狗眼睛里流露的乞求,在这眼神的触动下,“我”放弃了仇恨。

“我”瞄准“狗眼”的细节,是故事发生转折的关键之处。

“那亮晶晶的闪动”“那分明是乞求的眼神和滚烫的泪水”,此时,“举起的手禁不住颤了起来”,这仿佛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聚焦狗眼,看清了狗眼中那闪动的泪水,“我”内心的善念终于战胜了怨恨。

正是有了这个具体、实在的细节描写,“我”心灵转变的过程描写才显得合情合理,才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情节转换。

指点迷津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

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细节。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

细节描写就是要抓住有特点的关键之处,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把细微处放大,让读者看个究竟。

我们平日作文,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情节的完整,忽略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需知,叙述只能让读者看个大概,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无法感染读者,而描写则能让读者看个明白,而最精彩的地方时细节描写,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在叙事作品中,要尽量避免使用陈述的、下定义的方法,如,说某某是一个细心的人,某某是一个开朗的人之类;要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让那个人物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显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因此捕捉细节、运用细节描写,是使文章鲜活生动的重要途径。

作文写得不好,究其原因也正是缺乏对事物细致用心的观察。

细致用心就是观察事物时,不但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一边用脑去思考。

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的具体的而不是朦胧的笼统的认识。

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

观察景物,从声音、色彩、味道等不同的方面去感触,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角度观察。

观察人物,从外貌、动作、神态上去观察。

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

我们一定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瞬间的灵感,时过境迁之后,会被遗忘。

所以,时时观察,还要时时记录。

将观察所得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

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结构,写作时就能及时提取了。

片段欣赏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

好像谁在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

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

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

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

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想一想,作者写草与通常的写景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参考答案】作者静静的将目光聚焦于身边的草上,他不是把草当成草,而把草当成有灵性的生命,用自己的心灵与草儿的心灵轻轻碰触,在碰触中与草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

再对话交流中解读出草儿的心性情绪。

作者没有通常意义的停留在表层的形、声、色、味的描摹上,将笔触深入到草儿的生命中。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

好像谁在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草儿有灵性,会笑,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这笑若隐若现,真实存在。

作者往更细里窥探草儿,“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发现了草儿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千姿百态背后的性情各异,有的活跃,有的含羞,整个荒野被一片笑声蔓延。

草儿有生命、有灵性,用人的生命、灵性去碰触草儿的生命、灵性,于是,灵犀一点便通了。

我们观察景物,不要单纯的看景,而要进行一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领悟出蕴藏在大自然中的无限的奇异与美妙。

名作欣赏
提升演练
1、下面一段文字过渡语段过于仓促,上下文情节衔接不够自然,请在横线处添加必要的描写,为下文做好充足的铺垫。

我住校之后,每个周末一回家,妈妈就会问个不停。

觉够不够睡啊?饭菜合不合口味啊?
临走时,也是喋喋不休。

是否要多带些小零食?衣服都带了吗?不停的叮咛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独自不要着凉,尽量少动弹不要掉下床摔着。

这些,母亲都说过若干遍了,可是,还是重来重去,反反复复,没完没了。

起初,我一一回答她,后来,我越来越不耐烦。

甚至,我越来越反感妈妈。

为什么妈妈总是这样不信任我呢?
挑食会使营养跟不上,不按时吃饭会影响身体……母亲的唠叨都快使我耳朵结老茧了。

我很不耐烦,甚至不愿意和她单独在一起。

我厌倦了妈妈的唠叨,一旦妈妈拉开唠叨的架势,我立刻就跑回自己房间,“哐当”一下关上门。

我甚至因此对妈妈大喊大叫。

可是,今年寒假,母亲生了一场重病,爸爸怕妈妈误了吃药,就交给了我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一日三时叮嘱妈妈吃药。

这一会轮到我唠叨了。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有一种爱就叫唠叨!我紧紧抱住妈妈,满脸通红。

2、描写扩展。

早上一醒,揉揉眼睛,第一件事就问妈妈吃药了没有;我坐在桌前,一粒一粒数好药片,亲眼看着妈妈张开嘴巴一粒一粒吃下才肯离开。

有时,我做自己的事忘记,然后,我就尖起嗓子追着妈妈问:“你按时吃药了吗?你真的一顿也没落下吗?你真的……”母亲仰起脸,目光柔和:“真吃了,真的没有落一次,妈妈还不会照顾自己吗?还能骗你吗?”“不是说你骗我,这药一定要及时吃,不然,病怎么能好得快呢?”紧接着,我就会絮叨起来,服药之前不要吃饭,也不要吃了饭就吃药,一定要留出三十分钟……。

妈妈静静的听,偷偷的笑。

我猛然意识到,怎么我也变得这么啰嗦了呢?曾经有多少次母亲这么叮嘱我啊。

原来母亲对我的唠叨正如我我对母亲的唠叨。

这唠叨的背后是一种深切的爱,由爱而生惦记,由惦记而生唠叨。

第二课时
细节与人物性格
自读体会
《班长芮苎》
1、班长芮苎典型的独特之处是嗓门大,这一特点呈现了班长怎样的性格?想一想,我们要
想写出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发?
答:班长芮苎嗓门大,这呈现了班长责任心强的性格特点,为了维持好全班的纪律,她辛辛苦苦默默付出,长期喊口令使她的嗓门不自觉的提高了。

作者正是观察、捕捉了这一典型细节来刻画芮苎的。

要想写出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就得观察人物的行为方式,抓住那些独特而典型的行为细节,对人物个性化的的言谈举止加以描摹,才能展现出人物的个性。

交流互动
观察身边同学的言行举止神情,看看他们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找到属于他的独特细节,写出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让大家猜一猜,你说的是谁?
指点迷津
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大师塞尚有一句名言:“天堂就在细节中。

”许多名作都是因为细节描写而独具风格的。

平日的生活里其实有许多写作素材。

我们之所以觉得无内容可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静下心来琢磨。

正如艺术大师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逼真,走出千篇一律的俗套。

那么如何去发现?诀窍便是持一把放大镜和一把智慧“钥匙”,从不经意的动作里,从微细的表情里,从瞬间的眼神里,去放大,去追问为什么。

比如,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人在哭。

那么,需要用“放大镜”看清楚,他哭时脸上神情如何?他的长相如何,衣着怎样?需要用“钥匙”不断去追问,由这个人的衣着可猜想他是怎样的身份,怎样的家境?他做了哪些细微的举动?这些举动里暗示着他怎样的心思?
在商店买东西,看见售货员,那么就用放大镜,看看她是怎么对人接物的。

她脸上是什么神情?她的眼睛里流露的是什么情绪?她说了些什么话?透过这些话可以猜想出怎样的心理?她有哪些动作?通过这些动作,可以分析出她哪些性格?
带上一把放大镜,带上一把智慧钥匙,就能时时刻刻捕捉到最新鲜、最贴近生活本质的写作素材。

有了这些素材,我们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同样的,在行文过程中,写到关键处,也要停下笔来,调动联想与想象,拿出放大镜与智慧钥匙。

想像那时那境,有哪些景物?花儿草儿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什么质地的,什么气味的?有哪些人?那人是什么模样?走路的姿势有什么特别?脸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眼神有什么特别?动作该用哪些动词来恰当表达?这样,在想象中追问,在追问中想象,笔下的人物、景物,自然就在脑海中活了。

阅读名家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反复流连的也往往正是那些独具一格的细节描写。

此时,我们要慢下来,去捉摸,去想象,去回味。

文中放大的是什么镜头,是怎样放大的,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手法,透过这些镜头,我们能挖掘出些什么内涵。

从阅读中借鉴出写作的技巧。

譬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永远是我们回味的经典;《祝福》中,祥林嫂那三次外貌描写,都是匠心所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样,细节描写在作品的画面美感营造中也有重要影响。

“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

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读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中的这一段,我们会发现,那绸缎般的雾气,那轻微的声响,那紫色的蕊,那绵软的质感,那娇羞的神态,那真切的摇橹声,正是从声色质态等角度细细描摹,这篇文章才那么神采奕奕,有声有色。

带上放大镜,带上智慧钥匙,去观察,去阅读,去思考,去练笔,功夫不负有心人,滴水穿石,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写作上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

提升演练
升格作文
下面的文章叙述了父母的艰辛,表达了对父母的热爱,但对人物的描写过于粗糙,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还不够饱满,人物性格还不够突出,。

请在原稿的基础上,增加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致描绘,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原稿
我的父母闫朝波
说起我的父母,我心中实在没有太多的话要说。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为了供我上学,他们过着辛苦的生活。

每年暑假,我都要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去一趟,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他们打工生活的艰辛。

爸妈的工作是扛建筑材料。

记得那次父亲在扛水泥袋。

一口气将水泥袋扛到了七楼。

若非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工作会如此的辛苦。

父亲又脏又累,做儿子的怎能不心疼呢?
父母与我虽然远隔千里,但他们对我的关怀却无微不至。

记得一个中午,放学铃一响,我就急急忙忙往楼下跑去。

那天的天气有些冷,楼梯口挤满了来给孩子送衣服的家长。

我想起自己的父母远在千里之外,心理顿时充满了酸楚。

“妈,您怎么来了?”我极其疑惑的问。

“给!”我定睛一看,母亲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突然想起来了,前几天上学走得急,把历史书落在了家里,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我急等着用书。

可是,家里没有人在,自己回家拿又怕耽误复习。

我打了一个电话给远方的父母向他们询问解决的办法。

当时,爸爸说他承包的一份活还没有干完,所以我也就没有再要求什么。

当天,我到学校复印室复印了一本历史书。

我没把复印的事告诉她。

父母是吝啬的,他们将所有的苦累默默地独自承担着;父母是慷慨的,他们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了孩子。

世上最华美的词语在他们的伟大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儿子此时只能用眼角的泪水来诉说……
范文
我的父母闫朝波
说起我的父母,我心中实在没有太多的话要说。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为了供我上学,他们过着辛苦的生活。

每年暑假,我都要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去一趟,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他们打工生活的艰辛。

爸妈的工作是扛建筑材料,像地砖、瓷砖、水泥、沙子等沉重到不能用电梯送上去的建筑材料,全是由爸妈他们一趟一趟扛上楼的。

记得那次,父亲在扛水泥袋。

他竟然将一百斤的水泥袋一口气送上了空着手上去都会让人气喘的七楼。

他弓着腰,咬着牙,鼓着腮帮子。

若非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工作会如此的辛苦。

父亲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手上和鞋上布满了一层厚厚的水泥灰,先是豆大的汗珠从额上冒出,接着,密密的汗珠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钻出来。

汗水与水泥灰混合着,从父亲的身上流下……要不是那双时而眨动的眼睛告诉人们他是一个真人的话,人们很可能真会认为这是一尊刚刚捏完还没有风干的泥塑。

看着父亲这副又脏又累的样子,做儿子的怎能不心疼呢?儿子的心在流泪。

父母与我虽然远隔千里,但他们对我的关怀却无微不至。

记得一个中午,放学铃一响,我就急急忙忙往楼下跑去。

那天,天气有些冷,楼梯口挤满了来给孩子送衣服的家长。

我想起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心理顿时充满了酸楚。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只挥动的手闯入了我的视线。

一个熟悉个面孔顿时让我惊喜万分:短短的、干黄的头发,黄旧的头巾,我亲爱的妈妈!
“妈,您怎么来了?”我极其疑惑的问。

“给!”母亲笑起来,眼睛眯缝着。

我小时候,她抱着我坐在太阳地里哼唱歌谣,那时,她的眼睛也是这样眯缝着。

我定睛一看,母亲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突然想起来了。

前几天上学走得急,我把历史书落在了家里,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我急等着用书。

可是,家里没有人在,自己回家拿又怕耽误复习。

我打了一个电话给远方的父母向他们询问解决的办法。

当时,爸爸说他承包的一份活还没有干完,所以我也就没有再要求什么。

当天,我到学校复印室复印了一本历史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