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 /〕 、 李秉德 〔 、 吴文侃 〔 等专家、 向于双边活动说, 不仅王策三 〔 〔 %& 〕 学者持有这一观点, 而且 《 教育辞典 》 也是在双边活动观下
“ 界定 “ 教学 ” 的。即人们大多倾向于认为: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 地传授、 培养和教育, 学生主动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发 展智力, 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双方各尽所能, 共同完成社会
不是 “ 教学 ” 概念的终结性定义。 但由于作为一门科学, 最基本 概念定义的不确定性是学科不成熟的一种体现。目前对教学 概念的定义有相对统一的倾向性认识,所以这是教学论较课 程论相对完善一些的一种体现。 “ 教育应适应自然 ” 是夸美纽斯教学论思想的基点, “ 统 “ 觉” 是构筑赫尔巴特教学论体系的出发点, 经验 ” 是形成杜威 “ ” 教学论思想的逻辑起点, 这些 基点 是他们形成各具特色的 教学论思想的厚实根基, 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一厚实基础, 这些 专家、学者的学说在教育思想之林中才占有一席之地。在我 国,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课程论方面专家、 学者更多的是对现 有的课程概念进行评介,少见的是在某一固定概念意义下构 筑课程论体系, 撰写课程论著作。 在风格不尽相同的教学论著 “ 作中, 教学 ” 概念界定不尽一致, 但大多数学者能够做到在某 一固定概念下构筑教学论体系。即教学论著作大多有相对固 定的 “ 教学 ” 概念意义基点。因此教学论体系根基较课程论体 系根基厚实一些。 #% 教学论是较早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尽管课程论与教学论均是教育学的两门亚领域或下位分 支, 但教学论是较早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早在 &’ 世纪, 以 特拉克发表的 《 教学论 》与夸美纽斯 《 大教学论 》的诞生为标 志,教学就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 ()) 年历 史。 而 #) 世纪以前, 课程一直是作为科目来诠释的 * 至今也有 如此诠释的 + , 直到巴比特、 查尔斯开始关注课程研究, 提出了 《 》 情境模式的课程研制理论,&"&, 年巴比特出版 课程 一书, 课程才成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 也即课程有悠久的过去, 但课 程研究只有短暂的历史。 -% 数百年间课程问题均是含于教学论之中的 教学论比课程论早诞生 -)) 年, 这期间, 课程是为教学服 务的,如赫尔巴特指出教学的直接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 文学、 语文 + 和科学类 * 数 面兴趣, 则是要开设历史类 * 历史、 学、 工艺、 自然科学 + 课程, 这里的 “ 课程 ” 是实现教学直接目的 “ “ 的手段。即使是杜威所主张的 “ 缝纫 ” 、 瓦工 ” 、 木工 ” 等活动 “ 课程也是服务于他的 “ 教育及经验的改造 ” 、 教育即社会化活 “ “ 动” 、 教育即生活 ” 、 教育即生长 ” 等教学论主张的。在这 -)) 年间, 课程是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 课程是以教学内容或学 习经验身份作为教学论的研究范畴之一的,即是在教学论视 角下, 研究课程的内容、 形式和类型的。 (% 教学论理论体系较课程论完善 正因教学论研究历史较长,教学论不仅对自身各种规定 性进行了研究, 而且对教学论的元理论也有诸多探讨; 教学论 本身体现了既分化又融合的发展趋势; 教学论框架基本确定; 在我国关于主体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的。而课 程论对其研究对象、内容、研制等规定性研究尚不十分深入, 课程元理论的研究更为薄弱, 其体系框架远不如教学论成熟, 在我国课程论研究方面独创性见解还不多见。 教学论比课程论成熟还体现在对教学实验论认识与发展 及应用等方面。总之, 教学论与课程论不是并行发展的, 教学 论发展得早且完善。 二、 教学论与课程论在 “ 求真 ” 与“ 求善 ” 上不尽相同
-〕 “ 义〔 : 课程是学习方案; 课程是学程内容; 课程是有计划的学
在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关注热点的情况下,有人提出了 大课程论的观点, 主张把教学作为课程实施, 把教学论从属于 〔 〔 〔 %〕 #〕 “ )〕 “ ” 课程论, 对此有学者提出了 整合论 及 目的与手段 ” 等 “ 观点予以反对。拜读这些文章之后, 深受启发。的确, 大课程 论” 的观点实质是一种代替论, 是将课程论升为教育论的错误 “ 主张。但又感觉, 仅从 “ 目的与手段 ” 、 整合论 ” 与“ 交叉论 ” 尚 不足以说明 “ 大课程论 ” 观点的错误与偏颇之处, 笔者认为, 基 于学校教育实践视角,二者是悉悉相关的,而作为一种理论, 二者应有如下关系。 一、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 教学论与课程论相比显得较为成熟一些,二者并非是平 行发展的, 具体表现在: %B 课程概念解释至今未得到广泛接受的定义,而对教学 概念的定义有相对共同倾向性的认识;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 厚实一些 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所要研究问题和理论的基点,课程概 念应是课程论首先必须明确界定的基本概念。 然而, 至今关于 课程定义仍是见仁见智的。 《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 给出 在学校建立一系列具有潜力的经验,目 了课程的 / 种定义:“ 的是训练儿童和青年以群体方式思考和行动,这类经验被称 为课程; 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学得的全部经验; 课程是指传授给学生的、 意在使他们取得毕业、 获得证书或进 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课程是 一种对教师、 学生、 学科和环境等教材组成部分的范围的方法 论的探究;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指导学生的事 业, 是构成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生气勃勃的活动流; 课程是一 种学习计划;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 的有计划、 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 在学校的帮 助下, 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能力不断地、 有目的地向前发展 系 为课程; 课程由 - 种大范围的学科学习组成: 6B 掌握母语,
习经验;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 课程是 + 书面 , 活 ” 动计划。 上述课程定义主要是从课程所具有的目的与功能、 物质形态存在方式、课程实施和管理的需要等几个角度加以 定义的, 并且大多为描述性定义, 关于课程概念认识开展争鸣 “ 是一种学术繁荣的正常体现。但令人遗憾的是, 课程概念至 今却没有达成能够得到人们公认的结果,不仅缺乏具有普遍 性的科学定义,甚至没有形成关于便于人们使用和沟通的工
教学论 走过了一段 研究教学目 的是为了改 善教学现状 * 求善 + , 探究教与学活动规律 * 求真 + , 到既要 “ 求真 ” 又要 “ 求 善” , 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过程。 最初, 夸美纽斯著作 《 大教学论 》 是以 “ 求善 ” 为目的的, 而裴斯泰洛齐重视应用心 理学, 不仅促使教学论在科学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且拉 开了关注教学规律的序幕 * 求真 + 。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 三先生也曾指出: “ 教育科学的本职在于揭示教育的客观规 〔 ’〕 目前, 教学论界更趋同于认为教学论研究既要 “ 求真 ” 律。 ” “ 又要 “ 求善 ” 。 在“ 求善 ” 中要 “ 求真 ” , 求真 ” 的目的之一在于指 导“ 求善 ” 。而课程论是以指导课程改革等 * 求善 + 为背景诞生 的,尽管泰勒在促使课程研制科学化与理论化方面作出了种 种努力, 但他的 “ 目标模式 ” 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 目的在于改造当时学校教育。 今天, 在我国, 课程论研究升温, 甚至有人过高提升课程论地位,与当今我国学校教育实践课 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决非是时间上巧合,正是后者的实践需 要,才促使课程论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热点问题。由此看 来, 一方面是教育实践的需要, 促使教学论与课程论诞生。教 学论研究从 “ 求善 ” 到“ 求真 ” 到既 “ 求真 ” 又“ 求善 ” , 经历了较 为漫长的历程。如果课程论一开始就重视 “ 求真 ” 与“ 求善 ” 的 统一, 那么不仅会使课程尽快成为一门科学, 而且会使其对课 程改革指导是有效的。另一方面, 在“ 求善 ” 方面, 教学论与课 程论均指向教育实践—— — 指导与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但 在“ 求真 ” 方面, 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与学相互关系及其活动的 有关规律, 而课程论探求的是课程研制及其发展的有关规律, “ 求真 ” 指向不一。 三、目前从科学视角看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独立平行的 两个分支 尽管课程论与教学论不同于自然科学, 它们均是艺术, 但 同时也是科学,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 “ 论” , 从科学视角来看, 因 为课程与教学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 前者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 而后者研究教与学; 前者涉 及课程研制、 课程标准、 课程管理、 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等核 心概念, 而后者涉及教学目的、 内容、 方法、 过程、 组织形式及 教学评价等核心概念。 研究对象不同说明研究内容不尽相同, 而概念是理论生命的细胞与构筑理论的平台, 概念不同, 理论 肯定不同。 因此, 目前从科学视角看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 科学下属的两门独立分支科学, 但从学校教育实践来看, 他们 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 服务于人的发展与传播社会的文明及 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课程实施内容与教学内容等方面有“ 重合” 及“ 交叉” ; 服务于学校教育实践的改革等方面又有 “ 整合” ; 课 程也可认为是学校的意图,教学是学校的实践,课程是教与学 “ 的中介, 这里是“ 目的—— — 手段” 关系。 也即“ 整合论” 、 交叉论” 与“ 目的—— — 手段” 论是基于学校教育实践的视角作阐释。 但从 科学视角来看, 课程论与教学论目前应处于分化期。 目前, 课程 论与教学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 作为有关联的两门独立科学 进行研究, 有利于理论建立与发展, 待这门理论均较为成熟时, 可能会实现理论层次上的“ 整合” 与“ 交叉” 。 四、 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 现代教学论研究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由唯 科学主义教育转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由机械唯物论 转向辩证唯物论, 并关注教学论的元理论研究, 交流、 实践与主
统地学习语法、 文学和写作, DB 数学, :B 科学, 8B 历史, 2B 外 国语;课程被看作是有关人类经验—— — 而不是结论的可能思 〔 "〕 维模式的不断扩大的范畴。 ” 施良方先生曾给出 ( 种定义: “ 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 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 〔 )〕 “ 社会创造。 ” 陈玉琨先生总结出 # 种定义: 从广义上说, 课 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上说, 课程是指各 级各类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 围、 活动、 进程等的总和, 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 〔 -〕 ” 教科书之中。 美国的蔡斯等也曾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课程定
作者简介: 王光明 + %/(/ ’ , , 男,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 副教授,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 学论及数学教育研究。
第#期
王光明: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
Leabharlann Baidu
〔 $〕 赋予的培养有用人才的神圣使命。” 双边协同活动说在一定 “ 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功能和教学关系。 当然, 双边活动说 ” 肯定
+ #&&) 年 , 第 #) 卷 第 # 期 第 -. ’ (& 页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012345 678 946:;<:2 3= >8?:6;<37
@3AB #) + #&&) , C3B # 9-. ’ 9(&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 王光明
摘 要: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 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厚实一些, 理论体系更完善; 教学论经 “ 历了“ 求善” 、 求真” 到既“ 求真” 又“ 求善” 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的过程, 课程论是以“ 求善” 为背景产生的; 课 程论与教学论应是平行的两个分支, 目前, 两者正处于分化期; 现代教学论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 课程论将逐步进行课程论的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关键词: 课程论; 教学论; 倾向性; 分化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具性定义。〔 关于课程概念解释至今仍未得到广泛接受的定 义,而在教学论中,尽管关于 “ 教学 ”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的认
识, 有人侧重在教师 “ 教” 的角度看待教学, 有人侧重在教师指 导学生 “ 学” 的角度界定教学, 有人侧重特殊认识说界定教学, 也有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还有人侧 重从课程与教学整合观视角认识 “ 教学 ” , 但许多专家、 学者倾
“ 界定 “ 教学 ” 的。即人们大多倾向于认为: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 地传授、 培养和教育, 学生主动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发 展智力, 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双方各尽所能, 共同完成社会
不是 “ 教学 ” 概念的终结性定义。 但由于作为一门科学, 最基本 概念定义的不确定性是学科不成熟的一种体现。目前对教学 概念的定义有相对统一的倾向性认识,所以这是教学论较课 程论相对完善一些的一种体现。 “ 教育应适应自然 ” 是夸美纽斯教学论思想的基点, “ 统 “ 觉” 是构筑赫尔巴特教学论体系的出发点, 经验 ” 是形成杜威 “ ” 教学论思想的逻辑起点, 这些 基点 是他们形成各具特色的 教学论思想的厚实根基, 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一厚实基础, 这些 专家、学者的学说在教育思想之林中才占有一席之地。在我 国,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课程论方面专家、 学者更多的是对现 有的课程概念进行评介,少见的是在某一固定概念意义下构 筑课程论体系, 撰写课程论著作。 在风格不尽相同的教学论著 “ 作中, 教学 ” 概念界定不尽一致, 但大多数学者能够做到在某 一固定概念下构筑教学论体系。即教学论著作大多有相对固 定的 “ 教学 ” 概念意义基点。因此教学论体系根基较课程论体 系根基厚实一些。 #% 教学论是较早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尽管课程论与教学论均是教育学的两门亚领域或下位分 支, 但教学论是较早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早在 &’ 世纪, 以 特拉克发表的 《 教学论 》与夸美纽斯 《 大教学论 》的诞生为标 志,教学就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 ()) 年历 史。 而 #) 世纪以前, 课程一直是作为科目来诠释的 * 至今也有 如此诠释的 + , 直到巴比特、 查尔斯开始关注课程研究, 提出了 《 》 情境模式的课程研制理论,&"&, 年巴比特出版 课程 一书, 课程才成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 也即课程有悠久的过去, 但课 程研究只有短暂的历史。 -% 数百年间课程问题均是含于教学论之中的 教学论比课程论早诞生 -)) 年, 这期间, 课程是为教学服 务的,如赫尔巴特指出教学的直接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 文学、 语文 + 和科学类 * 数 面兴趣, 则是要开设历史类 * 历史、 学、 工艺、 自然科学 + 课程, 这里的 “ 课程 ” 是实现教学直接目的 “ “ 的手段。即使是杜威所主张的 “ 缝纫 ” 、 瓦工 ” 、 木工 ” 等活动 “ 课程也是服务于他的 “ 教育及经验的改造 ” 、 教育即社会化活 “ “ 动” 、 教育即生活 ” 、 教育即生长 ” 等教学论主张的。在这 -)) 年间, 课程是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 课程是以教学内容或学 习经验身份作为教学论的研究范畴之一的,即是在教学论视 角下, 研究课程的内容、 形式和类型的。 (% 教学论理论体系较课程论完善 正因教学论研究历史较长,教学论不仅对自身各种规定 性进行了研究, 而且对教学论的元理论也有诸多探讨; 教学论 本身体现了既分化又融合的发展趋势; 教学论框架基本确定; 在我国关于主体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的。而课 程论对其研究对象、内容、研制等规定性研究尚不十分深入, 课程元理论的研究更为薄弱, 其体系框架远不如教学论成熟, 在我国课程论研究方面独创性见解还不多见。 教学论比课程论成熟还体现在对教学实验论认识与发展 及应用等方面。总之, 教学论与课程论不是并行发展的, 教学 论发展得早且完善。 二、 教学论与课程论在 “ 求真 ” 与“ 求善 ” 上不尽相同
-〕 “ 义〔 : 课程是学习方案; 课程是学程内容; 课程是有计划的学
在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关注热点的情况下,有人提出了 大课程论的观点, 主张把教学作为课程实施, 把教学论从属于 〔 〔 〔 %〕 #〕 “ )〕 “ ” 课程论, 对此有学者提出了 整合论 及 目的与手段 ” 等 “ 观点予以反对。拜读这些文章之后, 深受启发。的确, 大课程 论” 的观点实质是一种代替论, 是将课程论升为教育论的错误 “ 主张。但又感觉, 仅从 “ 目的与手段 ” 、 整合论 ” 与“ 交叉论 ” 尚 不足以说明 “ 大课程论 ” 观点的错误与偏颇之处, 笔者认为, 基 于学校教育实践视角,二者是悉悉相关的,而作为一种理论, 二者应有如下关系。 一、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 教学论与课程论相比显得较为成熟一些,二者并非是平 行发展的, 具体表现在: %B 课程概念解释至今未得到广泛接受的定义,而对教学 概念的定义有相对共同倾向性的认识;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 厚实一些 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所要研究问题和理论的基点,课程概 念应是课程论首先必须明确界定的基本概念。 然而, 至今关于 课程定义仍是见仁见智的。 《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 给出 在学校建立一系列具有潜力的经验,目 了课程的 / 种定义:“ 的是训练儿童和青年以群体方式思考和行动,这类经验被称 为课程; 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学得的全部经验; 课程是指传授给学生的、 意在使他们取得毕业、 获得证书或进 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课程是 一种对教师、 学生、 学科和环境等教材组成部分的范围的方法 论的探究;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指导学生的事 业, 是构成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生气勃勃的活动流; 课程是一 种学习计划;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 的有计划、 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 在学校的帮 助下, 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能力不断地、 有目的地向前发展 系 为课程; 课程由 - 种大范围的学科学习组成: 6B 掌握母语,
习经验;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 课程是 + 书面 , 活 ” 动计划。 上述课程定义主要是从课程所具有的目的与功能、 物质形态存在方式、课程实施和管理的需要等几个角度加以 定义的, 并且大多为描述性定义, 关于课程概念认识开展争鸣 “ 是一种学术繁荣的正常体现。但令人遗憾的是, 课程概念至 今却没有达成能够得到人们公认的结果,不仅缺乏具有普遍 性的科学定义,甚至没有形成关于便于人们使用和沟通的工
教学论 走过了一段 研究教学目 的是为了改 善教学现状 * 求善 + , 探究教与学活动规律 * 求真 + , 到既要 “ 求真 ” 又要 “ 求 善” , 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过程。 最初, 夸美纽斯著作 《 大教学论 》 是以 “ 求善 ” 为目的的, 而裴斯泰洛齐重视应用心 理学, 不仅促使教学论在科学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且拉 开了关注教学规律的序幕 * 求真 + 。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 三先生也曾指出: “ 教育科学的本职在于揭示教育的客观规 〔 ’〕 目前, 教学论界更趋同于认为教学论研究既要 “ 求真 ” 律。 ” “ 又要 “ 求善 ” 。 在“ 求善 ” 中要 “ 求真 ” , 求真 ” 的目的之一在于指 导“ 求善 ” 。而课程论是以指导课程改革等 * 求善 + 为背景诞生 的,尽管泰勒在促使课程研制科学化与理论化方面作出了种 种努力, 但他的 “ 目标模式 ” 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 目的在于改造当时学校教育。 今天, 在我国, 课程论研究升温, 甚至有人过高提升课程论地位,与当今我国学校教育实践课 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决非是时间上巧合,正是后者的实践需 要,才促使课程论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热点问题。由此看 来, 一方面是教育实践的需要, 促使教学论与课程论诞生。教 学论研究从 “ 求善 ” 到“ 求真 ” 到既 “ 求真 ” 又“ 求善 ” , 经历了较 为漫长的历程。如果课程论一开始就重视 “ 求真 ” 与“ 求善 ” 的 统一, 那么不仅会使课程尽快成为一门科学, 而且会使其对课 程改革指导是有效的。另一方面, 在“ 求善 ” 方面, 教学论与课 程论均指向教育实践—— — 指导与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但 在“ 求真 ” 方面, 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与学相互关系及其活动的 有关规律, 而课程论探求的是课程研制及其发展的有关规律, “ 求真 ” 指向不一。 三、目前从科学视角看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独立平行的 两个分支 尽管课程论与教学论不同于自然科学, 它们均是艺术, 但 同时也是科学,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 “ 论” , 从科学视角来看, 因 为课程与教学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 前者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 而后者研究教与学; 前者涉 及课程研制、 课程标准、 课程管理、 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等核 心概念, 而后者涉及教学目的、 内容、 方法、 过程、 组织形式及 教学评价等核心概念。 研究对象不同说明研究内容不尽相同, 而概念是理论生命的细胞与构筑理论的平台, 概念不同, 理论 肯定不同。 因此, 目前从科学视角看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 科学下属的两门独立分支科学, 但从学校教育实践来看, 他们 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 服务于人的发展与传播社会的文明及 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课程实施内容与教学内容等方面有“ 重合” 及“ 交叉” ; 服务于学校教育实践的改革等方面又有 “ 整合” ; 课 程也可认为是学校的意图,教学是学校的实践,课程是教与学 “ 的中介, 这里是“ 目的—— — 手段” 关系。 也即“ 整合论” 、 交叉论” 与“ 目的—— — 手段” 论是基于学校教育实践的视角作阐释。 但从 科学视角来看, 课程论与教学论目前应处于分化期。 目前, 课程 论与教学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 作为有关联的两门独立科学 进行研究, 有利于理论建立与发展, 待这门理论均较为成熟时, 可能会实现理论层次上的“ 整合” 与“ 交叉” 。 四、 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 现代教学论研究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由唯 科学主义教育转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由机械唯物论 转向辩证唯物论, 并关注教学论的元理论研究, 交流、 实践与主
统地学习语法、 文学和写作, DB 数学, :B 科学, 8B 历史, 2B 外 国语;课程被看作是有关人类经验—— — 而不是结论的可能思 〔 "〕 维模式的不断扩大的范畴。 ” 施良方先生曾给出 ( 种定义: “ 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 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 〔 )〕 “ 社会创造。 ” 陈玉琨先生总结出 # 种定义: 从广义上说, 课 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上说, 课程是指各 级各类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 围、 活动、 进程等的总和, 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 〔 -〕 ” 教科书之中。 美国的蔡斯等也曾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课程定
作者简介: 王光明 + %/(/ ’ , , 男,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 副教授,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 学论及数学教育研究。
第#期
王光明: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
Leabharlann Baidu
〔 $〕 赋予的培养有用人才的神圣使命。” 双边协同活动说在一定 “ 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功能和教学关系。 当然, 双边活动说 ” 肯定
+ #&&) 年 , 第 #) 卷 第 # 期 第 -. ’ (& 页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012345 678 946:;<:2 3= >8?:6;<37
@3AB #) + #&&) , C3B # 9-. ’ 9(&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 王光明
摘 要: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 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厚实一些, 理论体系更完善; 教学论经 “ 历了“ 求善” 、 求真” 到既“ 求真” 又“ 求善” 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的过程, 课程论是以“ 求善” 为背景产生的; 课 程论与教学论应是平行的两个分支, 目前, 两者正处于分化期; 现代教学论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 课程论将逐步进行课程论的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关键词: 课程论; 教学论; 倾向性; 分化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具性定义。〔 关于课程概念解释至今仍未得到广泛接受的定 义,而在教学论中,尽管关于 “ 教学 ”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的认
识, 有人侧重在教师 “ 教” 的角度看待教学, 有人侧重在教师指 导学生 “ 学” 的角度界定教学, 有人侧重特殊认识说界定教学, 也有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还有人侧 重从课程与教学整合观视角认识 “ 教学 ” , 但许多专家、 学者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