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文学思想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
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与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欢迎阅读!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对于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邃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歌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抒发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散文方面,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如《赤壁赋》等名篇,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在词作上,苏轼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苏轼的思想观念深邃而独特。
在政治上,他关注民生,主张改革,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
文化上,他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向民间文化学习,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宗教方面,他尊重各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后世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三、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在官场中屡遭打击,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上,他热爱美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人际交往中,他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朋友肝胆相照。
这种乐观、真诚、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深受人们的敬仰。
四、历史贡献苏轼的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他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创立的菜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此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宋代书法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评价苏轼时,我们不仅要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天赋,更要重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的乐观、豁达、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具特色,他的诗歌抒发了他的思想感情,他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点,他的书法作品极具艺术价值,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苏轼的文学作
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传播到世
界各地,影响了世界文学发展。
苏轼的思想也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义治国”的思想,强调以理性思
维来治理国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政治思想。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他强调“以和为贵”,提倡和谐社会,他的思
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总之,苏轼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也影响了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苏轼的文学生平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一、苏轼的意义: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诗词文、 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皆有贡献。
1、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2、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 的审美范式。
二、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二、苏轼诗的艺术技巧和风格 1、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运用娴熟; 2、刚柔相济
三、苏轼诗的地位: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和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 张二。、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三、苏轼词的手法 1、以诗为词:题序和用典; 2、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感悟畅想:词中的“似花还似非花”, 可以说是咏物词中最生动又最恰当的象喻。 这杨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青春凋零的象 喻呢?赋物而在其中这样婉妙地言情,既 写了人,又切合所咏之物。唐圭璋先生说, “此首咏杨花,遗貌取神,压倒古今” (《唐宋词简释》)。
水龙吟 章质夫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 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 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慢,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 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才圆 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 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5《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 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 此身非我有,何时 忘却营营?夜阑风 静縠纹平。小舟从 此逝,江海寄馀生。
6 悼亡中的款款深情
苏轼的《江城子》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讲解,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苏东坡的诗词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体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的诗词以表现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主题为主,融合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婉转流畅的语言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脆弱和美好。
同时,他也很注重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使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二、苏东坡的诗词内容
苏东坡的诗词内容广泛,涵盖了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各个领域。
他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积极的态度。
他的诗词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珍惜、对历史的反思等情感。
苏东坡的诗词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词中既有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也有对祖国遭受磨难的痛苦。
这些诗词,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三、苏东坡诗词的当代价值
苏东坡的诗词流传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诗词以其自然、流畅、优美的语言风格,感染了无数读者。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苏轼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文学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
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
《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
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最著名的文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豪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影响了全国群众,也鲜明地反映出他的思想观念。
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理念,为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精神支持,促使当时的改革取得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宋朝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苏轼的民本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发挥,他强调“拔乡音”,采用简练、平易近人的文体,直接地表达出民本思想的观点,赞扬权威,责备官宦,反映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真诚态度。
例如,《苏东坡定安府》这首诗歌,苏轼赞美定安府的努力:“积水潦原,谁拟动彻?东坡率领,夕阳愁照,动植皆捷,君臣共夸”。
这里的“率领”,是一种鼓励社会改革的建议,向社会发出了激励信号,鼓舞人心。
另外,《谒金门》这首诗中,苏轼也宣扬了民本思想,他批评官宦“百般拖泥”,不仅表达了对官宦逆命滥权的惋惜,更反映了对民众受苦的深切关怀。
“唯留汉口桥,此去应难行,前程恐滞碍,恋山知何曾?”这里,苏轼也凸显了民本思想的理念:百姓的前途恐怕会受到拖泥带水的官宦纠缠,影响前程。
此外,苏轼还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进一步凸显民本思想的内涵,《洗冤》就以牧羊为象征,将民本思想的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咿咿哨,羊群是无牧,羊群牵梳,至今无几枝,欲知牧人,漫当黯然。
”这里,苏轼把牧草比喻成百姓之心,牧人比作担当官职的官宦,他把民本思想比作无牧的羊群,也就是说,百姓心里无人顾及,正义正受到抑制,只有官宦当职信守,百姓之心才能得到满足。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弘扬的民本思想,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其思想理念仍是当今社会的值得思考之处,为人民努力奋斗提供了支持和动力,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精神支持,至今仍受人们称道。
总之,苏轼的文学创作乃大宋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也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珍贵宝藏,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理念,尤其是他批评官宦而发出的“拔乡音”,仍然可以激发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_苏轼的思想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_苏轼的思想苏轼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出各的文学家,后人称他们为“三苏”。
不过苏轼自己还有个名字——东坡。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字子瞻,他精通诗词书画,作品众多,词作属于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出各的文学家,后人称他们为“三苏”。
不过苏轼自己还有个名字——东坡。
1056年,苏轼第一次去京城赶考,文章备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间名动京城,一举成名。
苏轼开始走向了仕途,同时具有很高创作热情,名篇佳作不断。
当时宋代官僚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苏轼也不免牵涉其中,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点死于牢中,经过友人的多方营救,才得出狱。
出狱后,苏轼在做黄州了很小的官,从此对官场冷了心,一有空就到处游山玩水,去赤壁山游览之后,感叹历史人物的命运,写下千古流传的“大江东去”。
平时还带着家人去开荒种地,开荒的地方是城东的一块坡地,种些粮食和蔬菜,可以维持生活,也可以消磨时间。
在那里种地的日子里,苏轼给自己起了一称号,叫做“东坡居士”,还写了两首诗,叫做《东坡种花》,又写名字叫做《步东坡》的诗,他的很多作品集也带有东坡称号。
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发明了一种红烧肉,后人称那种做法的肉叫做东坡肉。
后人便称苏轼为苏东坡。
苏轼62岁时被流放到海南岛儋州,他开始兴办教育,很多人从外地来追随他。
儋州至今还有很多地方以东坡命名,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苏轼的思想苏轼是文学大家,他也是宋朝文学上的一名代表。
苏轼在政治立场上坚持以儒家的精神为准,在生活上苏轼也采取的是豪迈、旷达的脾性,很是超脱自然。
苏轼的这种对于豪迈、真挚的性格给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文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追求豪迈的人生和思想成为了他们的追求。
首先是苏轼的多才,他的思想是广阔的,能够纳入万物,也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对于他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豪迈的气魄让他的诗词也有种气吞山河之势,也被后来的热血文人们所喜欢。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
苏东坡,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有人把他列为李太白之后第一豪放的诗人,评价是够高的了。
但是,秦少游还不同意这种评价,他说:“苏氏之学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尤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答傅彬老简》)。
事实上,苏东坡既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又称得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政治人物。
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
侯外庐认为,“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中国思想通史》卷三)。
这种思想,苏东坡是尤为突出和执着的。
苏轼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东坡集·后集》卷十六)儒释道三家学说,都声称其宗旨是救乱世,都使人“止至善”。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确是殊途同归。
苏轼认为它们各派学说,犹如江河,虽有南东之不同,但最终都汇于大海,归结为一。
他的这种观点是博览群书和随着阅历的加深而逐渐铸成的。
若就学识而论,说苏轼学富五车是并不夸张的。
苏轼的《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迦文”,可见他少时确是儒释道等百家之书,无不毕读。
开蒙之后,他的老师是颇有名气的道士张易简。
他自己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
”(《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他还颇得意的。
从名师,又独被张易简所赏识,足见他的聪颖和对道士传教所接受的情况是不错的。
可谓是得意弟子。
大约在宋神宗以前,苏轼应举求仕期间,也是他广泛吸取诸家思想学说期间,他受传统统治阶级思想的支配,崇儒而排斥道释。
很显然,封建时代的举子必须攻读儒家学说。
苏轼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东坡集》卷二十九《答李端叔书》)正如他在《答刘巨济书》中说:“时以此取之,不得不尔耳。
”前面所说的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则杨朱、老庄之说必然学得可以;而专为应举而苦攻的家传儒学,自然得天独厚。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王启鹏摘要:苏东坡在晚年被贬谪到岭南后,发展了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提出了“平淡自然”、“辞达”和尚“意”的创作理论,并在创作实践中创造了“和陶诗”这种新诗体,还为岭南山水写下了大量脍灸人口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文学创作实践苏东坡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诗词文赋皆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文人画的中坚人物,又是个美食家、水利工程师,后人称之为“全才”,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但对他贬寓惠州后的文学创作成就,后人是存在着一定分歧的。
这主要原因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不是产生在岭南时期,他一生的主要文学成就也不是在岭南时期。
况且苏东坡晚年的作品多是写身边的小事,平淡自然的风格居多,再也找不到青壮年时期那股热血奔放的豪情了。
所以有的人就认为,苏东坡晚年的文学创作成就不大。
是不是这样呢?因此,研究苏东坡贬寓岭南后文学创作思想和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苏东坡岭南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在地域来说主要是惠州和儋州两地,以及他在迁徙过程中路过的岭南地域。
在当时的宋代来说,惠州属于广南东路,儋州属于广南西路,是属于同一区域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海南岛还是属于广东省所管辖的。
况且,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晚年是最为成熟的。
因此,把苏东坡晚年在岭南诸地的创作思想综合起来研究,更能展现出苏东坡一生的创作思想,更能展现出其思想的光辉。
明确了这个前提,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就容易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了。
一、文学创作思想研究(一)在审美情趣上提出了“平淡自然”的创作理论平淡自然之美,在美学上称作冲淡美。
在中国文化史上,冲淡美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审美主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和庄子就极力追求和推崇“自然之道”、“自然之美”,认为天地的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魏晋六朝至中唐,乃是冲淡美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冲淡美、清丽美,不仅是文艺品评的标准,也是品评人物的标准。
苏轼的文学思想
墨痕澹处,卧观云岭——浅析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实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素喜蜀学,曾自述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可见其思想实则儒释道浑融,中庸至和。
故其行事著文,皆通脱而旷达,虽值党争剧烈,仕途坎坷,然其自由精神不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清幽疏旷而不失执著,正是一个大写的真人!而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具有着有别于一般文人骚客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和自然天成的文学思想,。
那么,下面便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微,以期略窥其妙旨。
一、道艺相合,辞以达意。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
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言文字。
在这一基础上,苏轼又提出了著名的“辞达”观点。
孔子曾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和“辞,而已矣”,这是着眼于宣传效果而要求文辞通达。
苏轼则在他的《答谢民师书》中对其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提出,辞的表达是意,作者做到“辞达”,首先是摆脱任何偏见的束缚,使作品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表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在万千世界变化无定的物象中,表现事物的本质。
苏东坡思想总结
苏东坡思想总结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的艺术家,被尊称为“文学鬼才”。
苏东坡的思想可以总结为“天人合一、政治与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苏东坡的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来生活。
“天人合一”是他独特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其次,苏东坡的政治思想强调了政治与人情的关系。
他认为政治不应该脱离人的情感和生活,而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宽政平民,反对过度压榨百姓。
他在任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民生,使得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三,苏东坡的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良好的家风,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一个家庭和睦和谐、衣食无忧,才能够使国家安定有序,民众安居乐业。
他的家庭非常和睦,子女也都非常的优秀。
最后,苏东坡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备受推崇,他的诗词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人墨客。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也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特别是他强调民生、人情的理念,对于现代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风采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示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天人合一、政治与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方式。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苏轼是一位历史上伟大的文豪,他的文字诠释了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些文章中普及了一种主张“民本”思想的文艺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民本思想”源于儒家思想,该思想提出,百姓的福利应优先考虑,而宦官的利益次之。
而苏轼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均秉承着这一理念。
他的诗《水调歌头》中,苏轼睿智地分析了战乱时期的困境,提出了帮助百姓的建议和主张:要尽快安抚内政、推行民本的制度,以复兴国家。
《苏小小传》中,有一句出神入化的“惟令民劳心之未富,以此度此不极思”,它赞颂民本思想并驱使人们为国家作出保卫、改进和发展贡献。
此外,苏轼以诗歌表现出对百姓奉献的尊敬和赞颂,例如,《登黄鹤楼》、《行行重行行》等。
他用波澜壮阔、轻柔优美的语言,唱出百姓关心国家兴亡的豪情壮志。
这些诗词对抗腐败、反对弊政、反照黑暗社会的无私奉献,彰显了苏轼的民本思想。
总之,苏轼的文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文文雅雅的语言,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种以民本为中心的文艺形式,启发世人秉持和维护中国传统文
化思想的信念,不负对往矣,对今天民众具有着深刻的哲理诠释和智慧启迪。
苏东坡传主题总结
苏东坡传主题总结引言苏东坡,字子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政治生涯和创作上的辉煌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本文将以苏东坡传为主题,通过对苏东坡的经历和作品的分析,总结出其主题,并进行归纳和阐述。
主题一:忧国忧民苏东坡一生都饱受忧国忧民之苦。
他以其独特的政治见解和善解人意的性格,常常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表达深切的关切和忧虑。
在苏东坡的作品中,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例如《赤壁赋》中,他描绘了豪杰义士们在乱世中的困境和忧心忡忡之情。
通过对战争、流离失所的人民、道德沦丧的现象等的描写,苏东坡表达出了对国家兴亡和人民疾苦的忧虑。
此外,在苏东坡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在担任一方官员时,努力为民众谋福利、深入了解民情民意的状态。
他关注农民的困苦,积极展开开垦荒地、救济灾民、搞水利、出台节税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些都显示出了苏东坡忧国忧民的主题。
主题二:追求真理苏东坡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真理的道路。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促使他不断提出问题、探索答案。
苏东坡在《答王右丞》一文中写道:“天下之长物,天地之至宝,莫大于人才,莫贵于生命”。
这段话表达了苏东坡对人才和生命的珍视,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反思。
他认为人才的培养和人生的意义远远重于功名利禄。
这种追求真理和关心人性的态度成为了苏东坡一生追求的主题之一。
苏东坡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追求真理。
他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写到:“夏谷湍湍泛滟滟,发户灯前正累眼。
晓看红稀密,半夜听青萍。
”这段文字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景象,展现了苏东坡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现象和探寻人生的愿望。
主题三:回归本心苏东坡在政治生涯中遭受了屈辱和艰难的经历,然而他始终都能够保持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苏东坡写道:“钟山只隔数重山,何处登临暮云端。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具有丰硕成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其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东坡在文学创作上强调个性与真实性。
他提倡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基础进行创作,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倡导以自然白描的方式表达感受,开创了后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他的诗作以其真实、自然的风格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
其次,苏东坡在文学批评上注重真实和客观。
他擅长批评和评价他人的作品,但他的批评总是建立在对作者创作真实意图的理解上。
他强调文学批评应该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体验和理解作品,而不是随意的评判。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批评理论强调文学批评应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多元性,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第三,苏东坡在文学思想上提倡百家争鸣和创新。
他尊重传统文化,但也不拘泥于传统,主张思想的多元性和自由性。
他注重各派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创作上借鉴其他流派的优点,并进行创新和发展。
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的“百川归海”思想激励了后来文学家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强调个性和真实性,为人们倡导了真实和自由的表达方式,鼓励人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一思想对现实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个人的表达和自由,苏东坡的文学思想正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对于人们在社会中追求真实和自由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 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 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 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
(二)苏轼
1.苏轼的政论文、史论文、游记叙事文与辞赋等成 就最高:
(1)政论文、史论文大多语言明快,气势雄浑;立 论高远,说理严谨犀利透辟,议论精妙。
5.苏轼的文学思想亦具有矛盾新,这典型地反映出 宋代士人上下求索探讨文道关系的艰辛努力,也为
后世文学家、理学家等士人群体探讨文道关系提供 了理论参照,为宋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做了准备。
第二节 “三苏”文章
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哲学思想
1,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但苏轼没有构建起 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经常混用概念,义理斑驳不纯, 因此受到后人批判。
2.苏轼坚持以儒家的行健进取思想来试图建立事功或修身 养性,这使他的文章重视通经致用,充满积极入世的精神; 在遭遇挫折、人生艰难之际,苏轼能融合佛老,以超旷委 化、豁达随缘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苦难;佛教的忏罪思 想又使苏轼自觉反观内心、真诚忏悔。
(二)文学思想与学术观念
苏轼的文学思想根植于他的哲学思想。
1.“道艺两进”
苏轼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 自然之规律。学以致用是修“道”的最终归宿,苏 轼强调“才艺”为“道”的途径,提出“以一含万” 来取得诗意境界的跃升。
2.诗文创作要随物赋形,妙尽形理
苏轼认为创作不应有思维定势,而应如水流一般无 常形,能够根据事物当下的情状作出最贴切的描写。
对苏东坡的认识
对苏东坡的认识
苏东坡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中国古代诗人、书法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宋朝文化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大量,风格独持,成就卓著,被誉为“宋诗之祖”。
在中国诗歌史上,他拥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很深的影响力,是一位诗人的偶像。
苏东坡的诗歌的特点以言语优美,节奏准确为主。
他的语言清新自然,充满深厚的哲理思想,蕴含了大量的精辟论述。
他的诗歌以历史记忆、民族自豪、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为主要内容,思想深刻洞察,抒发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将民族传统文化溶入其中,为文学创作增添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古典气质。
此外,苏东坡还是一位思想家。
他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用作他的诗歌的基础,其中包括“尚德精神”和“文学传道”的思想,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唐宋之治的最佳经典,被誉为“中国文学思想之父”。
苏东坡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曾担任宋朝政治重要职位,为宋朝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当时的文学和政治体制,大力倡导反对封建制度、实行文治武功的政策,以及扩大经济贸易,使宋朝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世人称赞,流传至今,并在现代有很多的称赞。
苏东坡是一位有深厚情怀的诗人,他的诗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的思想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政治思想还曾经影响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他的贡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是
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推崇的文学家。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读书与应举时期 3.入仕到乌台诗案时期 4.贬谪黄州到两次召还时期 5.远谪惠儋时期
(二)苏轼的思想 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 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当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受佛老思想的 影响,又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 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非常生动地表 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
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苏轼其它作品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 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 也愁。
二、苏轼的词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凡咏史、怀古、感旧、悼亡、记游、 说理等诗文所能写的内容,他都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无所不 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人生。有些题材则是苏轼第一次把它们 引入词中来。如对农村风物的描写(《浣溪纱 徐州石潭谢雨 道亡作》),对亡妻的悼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等。
挥。他胸中的许多感慨和想
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而
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朴中见 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 来。
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 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 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 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2、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如《饮湖上初晴雨后》中 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风格多样,平易自然。苏轼诗题材广泛,兼备各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有人把他列为李太白之后第一豪放的诗人,评价是够高的了。
但是,秦少游还不同意这种评价,他说:“苏氏之学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尤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答傅彬老简》)。
事实上,苏东坡既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又称得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政治人物。
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
侯外庐认为,“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中国思想通史》卷三)。
这种思想,苏东坡是尤为突出和执着的。
苏轼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东坡集·后集》卷十六)儒释道三家学说,都声称其宗旨是救乱世,都使人“止至善”。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确是殊途同归。
苏轼认为它们各派学说,犹如江河,虽有南东之不同,但最终都汇于大海,归结为一。
他的这种观点是博览群书和随着阅历的加深而逐渐铸成的。
若就学识而论,说苏轼学富五车是并不夸张的。
苏轼的《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迦文”,可见他少时确是儒释道等百家之书,无不毕读。
开蒙之后,他的老师是颇有名气的道士张易简。
他自己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
”(《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他还颇得意的。
从名师,又独被张易简所赏识,足见他的聪颖和对道士传教所接受的情况是不错的。
可谓是得意弟子。
大约在宋神宗以前,苏轼应举求仕期间,也是他广泛吸取诸家思想学说期间,他受传统统治阶级思想的支配,崇儒而排斥道释。
很显然,封建时代的举子必须攻读儒家学说。
苏轼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东坡集》卷二十九《答李端叔书》)正如他在《答刘巨济书》中说:“时以此取之,不得不尔耳。
”前面所说的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则杨朱、老庄之说必然学得可以;而专为应举而苦攻的家传儒学,自然得天独厚。
苏轼早年的一些文章、奏议等,对孔孟推崇备至。
他认为孔子之说“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子思论》);盛赞孟子“有所守”。
对老庄有不专一的时候,非难老庄申韩。
认为韩非正是由于发挥了老庄虚无的思想,于是才有“轻天下,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申韩之罪”皆“老聃、庄周使之然”(《东坡应诏集》卷九《韩非论》)。
可以认为,他在中年以前,对待各家学说还不是从各自的实质要害出发,而是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
这期间他应诏、上奏议,当然要以儒家学说为本。
其它各家学说他虽早有接触,但多持批判的态度。
他说老庄那种“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超然无著而不可挹”的思想是不着边际的,“此其真能然哉!”即使有人能做到这样,对统治者亦是不利的。
因此,“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磨钝者废矣!”(《东坡奏议集》卷一《议学校贡举状》)从另一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是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
论天下得失亦然。
他说周代是仁义取天下,守天下;秦是以诈力取天下守天下;汉是以诈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天下;而诸葛亮则是“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
”并认为“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时,诸葛亮“欲伸大义于天下”,这是行仁义;而主张袭杀刘表之后,夺取刘璋之国,则“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
(《东坡应诏集》卷十《诸葛亮论》)由此可见他这时期对儒家的偏爱。
然而,进入中年,大约是自贬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再不如此单纯、专一了。
苏轼自己也承认:“某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与王庠书》),少年轻狂,自负刻薄,这也是难免的;涉世渐广,在饱尝人生的苦乐之后,方能较客观地看待一切。
应该说,其思想崭新境界的展开,当在元丰三年之后,贬居黄州的现实生活,为其思想的复杂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他在痛苦中反思,趋于深邃。
他居黄州期间写给秦少游的回信中说:“……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病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答秦太虚书》)可见,贬黄州之后,他欲笃信于释道,行动言语均有所示,但是并未真正的成为道地点出家人。
他在二度遭贬受迫害,绍圣元年被发落到广东惠州的贬所之后,在日记中写道:“乐天作庐山草堂,盖亦炼丹也,欲成而炉鼎败。
来日,忠州刺史除书到,乃知世间出世间事不两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终无成者,亦以世间事未败故也。
今日真败矣!书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信而有征。
”(《东坡志林》卷一《乐天烧丹》)他认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期间,亦曾寻道术厚自养炼,借此术以释胸中之块垒,可惜白乐天炼丹将要成了时而炉鼎却败,后不久他忠州刺史除书到,又要他出去做官。
因而苏轼认为这是世间与出世间事不两立的缘故。
而苏轼自己,因写诗讽刺新法,遭乌台诗案之难,被贬官黄州之后,虽始寻道术(去杂欲)以清遣心中郁闷之气,但自言学道久而无成。
因为自贬黄州四年后离谪所,分别赴常州、登州、京师、杭州、扬州、定州等处任职,十三四年之后又遭贬广东惠州,到惠州时苏轼写此则日记时,认为自己世间事“今日真败矣!”可以认为,他此期对释佛该是更虔诚了。
这个时期,在经历了艰辛的世事磨难之后,他变得更深邃了,对儒释道各家的看法,趋于较为客观,最起码说是不再以势利的目光去看待各家学说。
他的思想深处有释佛的风味,而性格脾气却又完全似孔孟的再世。
由佛家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学和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他心灵和感觉的丹炉中融出了一种新的合金。
他善于理解佛家哲理,经常与和尚处得情同手足,他将佛教哲理注入儒诗之中。
给人以浑厚和迷离恍惚的感觉。
他的三千多首诗中,据不准确的统计,写禅道佛理的约有二三百首,这些诗中同时又体现着儒家的思想风范。
反映了他超旷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怀贤而潸然下泪的思想情怀。
的确是儒释道三教浑然于一体。
苏轼在读书求仕、为宦显达或遭不测之时,他从各家学说中吸取着有用的(好的)东西,塑造着自我,现实生活的熔炉也在锻造着他的模型,当理想的发生矛盾时,他不断从思想方面加以调节,这种自我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
可以说,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是不尽相同的。
到了中年之后,真正的苏轼、苏轼思想趋于稳定,儒释道三教学说中他的自我整体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又找不出道地的单独一家的独立成份。
说是随缘自适,倒不如说出处自由。
对社会的适应性更强了。
当然也绝非是尽善尽美的。
这种崭新的苏东坡思想,体现于他的诗文、行止中。
在苏轼大量的作品中行文里,都闪耀着这种合金的光。
我们确实难于以某种学说的标准来规范他的思想。
他有《读道藏》诗云: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
千岁厌世去,此言乃籧篨。
人皆忽其身,治之用土苴。
何暇及天下,幽忧吾未除。
假如是诗文鉴赏能手,对此诗肯定要从许多角度去赏析。
因为其体现的思想因素本身就是复杂的,但又是整体性的。
要义是:要求做人虚静专一,心无内忧,杂念尽除,然后才能顾及天下而笃志求治。
假如整日自己内心忧虑杂念充塞,哪还有心思能顾及天下呢?这确是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
另外,《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诗中,体现的这种思想更加鲜明:鸟囚不忘飞,马系常念驰。
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君看厌事人,无事乃更悲。
贫贱苦形劳,富贵嗟神疲。
作堂名静照,此语子为谁。
江湖隐沦士,岂无适时资。
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娱嬉。
从之恐莫见,况肯从我为。
玩味这首诗,你说他是儒家思想,不是;你说他是释道思想,也不是;但又都象。
“鸟囚”、“系马”,渴望挣脱羁绊而得到自由,这似乎是老庄的东西。
但退一步说,超世独立,无所适事亦不好,诗中说“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从另一角度看,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为名缰利索所困绕,同样是痛苦;但是,若逃避现实而无为,也会感到空虚无聊,不是苏轼所赞同的,他主张“不若听所之”。
老庄崇尚自然的影子是有的,但是,儒家门徒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处世态度似乎隐约闪现。
我们去意会诗的精神,将其笨拙地表述出来,是这样:有用世之机会,就应奋力而为,积极及时努力,以求建功立业;但是,一旦被遗弃于朝野,也应安心适意,“任性逍遥”,不贪名利。
得志时就积极有为而不贪功名富贵,不得志时也能静处江湖而不猖狂、颓放。
儒释道三家合而为一,相机而用之,故能在位而不贪恋官富,调之以老庄之说;下位时而不沉颓沦丧,调之以儒家之术。
假如说是似乎近于玩世不恭,倒不如说是精神支柱的强硬。
所以,他纵然是遭贬异地,而又一贬再贬,险些没贬到海外,但他仍能随缘自适,顽强地生活着。
我们再看他一首《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诗:不羡腰金照地光,暂时假面弄西凉。
晴窗咽日肝肠煖,古殿朝真屢袖香。
说静故知犹有动,无闲底处更求忙。
先生官罢乘风去,何用区区赋《陟冈》。
释道主虚静专一,求闲散无为,乍看似是老庄的说教。
而苏轼却说,“说静故知犹有动,无闲底处更求忙。
”“先生官罢乘风去”。
官罢当然是就范于儒道之后,儒家给人以“学而优则仕”的说教,苏轼认为我们不妨可以做官为宦,奋砺有为;但脱去官袍,只不妨就范于释道,羽化乘风而去,“抱明月而长终”。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一个神采飘逸,头系浩然巾,骑鹤欲升天的儒家道士兼佛教徒的美髯公。
苏轼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也表现出这种思想。
流放生活固然不幸,但是,如拿庄周的蝴蝶一梦来相比照的话,实无所谓忧患;丽姬闻赴晋而悲,到晋后因快乐又后悔不该悲。
对于至人、达人来说,万物齐一,较何长短呢?儒家夫子们虽然怂恿人们有为,但教人不悲于个人得失。
对苏轼来说,流放生活也有他自适的地方,那就是去赤壁矶吹吹江风,与大自然为伍。
客观现实将他推向黄冈赤壁,无情地冷落他,嘲弄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并不是以愤怒和报复的目光去注视赤壁。
遭贬黄州的第三年,贬谪生活已经三年,生活困苦,行动不自由,内心极端苦闷。
他是怎样的精神力量去战胜的呢?两篇赋的情景告诉我们:秋气满月之下泛舟江上,江风、水涛、明月、赤壁这些景物似乎都是永恒的,而自己的遭遇却是反复无常,难以测度的,这种夜游大江而激起联想的结果却偏偏不能适意,怎么对待这铁一般的现实呢?苏轼是用主观的精神力量,自己把握自己,不为外界所左右,这也本是他豪放、超旷的本质所在。
《前赤壁赋》写了清风明月,江涛歌声和主客行止之后,以对话说教的形式,认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石壁》)。
因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前赤壁赋》)这里分明渗有佛家哲学的义理,非月动非风动,而是心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