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
简述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
简述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
一、霍桑实验基本过程1924—1932年,梅奥领导了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即霍桑实验)。
该实验分为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实验。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实验得出照明强度对生产率的影响,但实验结果发现,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
②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
研究发现,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并增加产量。
③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结果发现,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情况,还与其所在小组中的同事有关。
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都受同事们的影响。
④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这一阶段有许多重要发现:a.大部分成员都会自行限制产量;b.工人对不同级别的上级持有不同态度;c.成员中存在小派系。
二、霍桑实验主要结论梅奥等人对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这一点与科学管理的观点截然不同,具体来说,霍桑实验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霍桑实验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变,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决定性原因,甚至计件工资制的刺激对于产量的影响也不及生产集体所形成的一种自然力量大。
因此,梅奥等人创立了“社会人”的假说,即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的。
他们不仅追求金钱收入,而且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和心理欲望的满足。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士气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霍桑实验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作态度的改变,即工作士气的提高。
梅奥等从人是社会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士气”高低取决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内容和结论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内容和结论霍桑实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神秘,但其实它跟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息息相关。
说到霍桑实验,咱们得从四个阶段聊起,顺便带大家逛逛这其中的趣事和深意。
1. 实验的背景1.1 霍桑工厂的故事好,首先我们得知道霍桑实验发生在哪儿。
事情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工厂里人潮涌动,机器轰鸣。
霍桑工厂就是其中一家,专门生产电器配件。
这儿的工人们工作得可辛苦了,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谁都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工人们更开心、更高效呢?1.2 研究的目的于是,几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决定进行一系列实验,想探究工作环境、照明、工作时间等因素对工人们表现的影响。
简直是大开脑洞啊,大家都在猜,光线亮一点儿是不是能让工人们干得更带劲?不过,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2. 实验的阶段2.1 第一个阶段:照明实验第一个阶段的实验是关于照明的。
研究团队调高了工厂的照明亮度,结果工人的生产效率果然提高了!大家心里乐开了花,觉得“太好了,这下我们有了个有效的法宝!”可是,接下来他们把亮度调低,没想到,效率居然又提高了!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是工人们对“黑暗”有了新的理解?研究人员一脸懵逼,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职业。
2.2 第二个阶段:工作时间接着,他们决定试试工作时间的安排。
于是,实验团队把工作时间缩短,结果工人们反而更努力了!大家可能会想,“这不是省心吗?”其实,工人们可能觉得,时间少了,干活的压力减轻了,自然就能放开手脚,干得更痛快。
真是让人感慨,原来轻松点儿也能让人干得飞起。
2.3 第三个阶段:小组讨论然后,实验的第三阶段来了,研究人员让工人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结果,大家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明显提升,效率跟着水涨船高。
这就像是一个大集体,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谁不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呢?这时候,研究者们突然意识到,光靠环境和时间的改变是不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也很关键。
霍桑实验主要内容
霍桑实验主要内容
以下是 6 条关于霍桑实验主要内容的表述:
1. 霍桑实验里有个照明实验呢,咱就说这照明和生产效率有啥关系呀?就好比你学习的时候灯光亮一点和暗一点会对你的学习效果有巨大影响吗?结果发现照明的变化对生产效率没啥大影响,反而是工人们知道有人在关注他们,效率就提高了。
哇塞,这多有意思呀,人不就是这样,被重视就来劲!
2. 还有那个福利实验,给工人增加福利会不会让生产效率蹭蹭涨呢?这就像你工作的时候突然多发了奖金,你会不会更努力干活呀?结果呢,效率确实有提高,但也不是特别明显,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心理上的感觉呀!哎呀,没想到吧!
3. 霍桑实验里的群体实验,你想想啊,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和自己单打独斗能一样吗?就好比打篮球,团队配合好了那威力可大多了。
结果真的发现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很大呢,大家会互相影响工作态度和绩效。
这可真是让人惊讶呀!
4. 访谈实验也很特别呀!就像你和朋友聊天,把心里的话都倒出来是不是会舒服很多?对工人们进行访谈,让他们尽情倾诉,结果生产效率又提高了。
哇哦,人的情绪原来这么重要!
5. 咱再看看那个绕线实验,这不就是考验人耐力和专注度的嘛。
就跟你跑长跑一样,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结果发现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人的表现,真是小看不得呀!
6. 霍桑实验的这些内容,不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的大门嘛!让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和心理真的很复杂,我们得重视起来,不能光看表面现象呀!。
霍桑实验的内容
霍桑实验的内容
1. 你知道吗,霍桑实验里有个照明实验呢!就好比在黑暗中找路,他们不断调整光照,想看看工人的效率会不会变。
结果发现,光照变化对产量影响不大呀。
2. 还有那个继电器装配室实验,简直神奇啊!这不就像一场游戏比赛嘛,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规则,看哪个小组干得更好。
最后发现人际关系对效率影响超级大!
3. 访谈实验也很有意思呀!这就像是和朋友聊天,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和工人谈话,发现他们有好多不满和需求呢。
4. 群体实验可了不得!就好像在一个团队里,如果有人不努力,其他人也会受影响。
这不,实验中就看出了群体对个人的作用力。
5. 霍桑实验里的绕线室实验也值得一提啊!好比看着一群人做手工,观察他们怎么工作的。
结果发现这里面还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呢。
6. 哎呀,霍桑实验整体就是对人的大探索呀!就如同在探索一个神秘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惊喜,让我们对工作中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呀。
结论:霍桑实验真的太有价值了,让我们明白了人的因素在工作中有多重要。
霍桑实验(ppt版本)
推动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实验强调了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促使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内部沟通与协 作,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实验发现员工心理状态对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促使企业开始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采 取措施减轻员工心理压力,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
阶段一:照明实验
总结词
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通过改变照明亮度,观察工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产效率变化,以探索 照明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照明亮度可以显著提高 生产效率。
阶段二:福利实验
总结词
福利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通过改善工人的福利条件,如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增加休息时间等,观 察福利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善福利条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
和工作质量。
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霍桑实验所揭示的员工需求和行为规律,对现代管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管 理应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
霍桑实验表明,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有重要影响。现代管理应注重组织文化的建 设,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和归属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阶段三:访谈实验
总结词
访谈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通过与工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并尝试解决他们的问题和不满,以探索访谈对生产效率的影 响。实验结果表明,关注和解决员工的问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阶段四:群体实验
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
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 (1) 车间照明试验。
试验目的是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试验把 12 名女工分成试验组和控制组,研究工作者对两个组的工作情况做了仔细的观察和精确的记录。
开始时,两个组的照明度一样。
以后逐步把试验组的照明度降低。
但试验组同控制组一样,产量都是一直上升的。
由此得出结论: 车间照明只是影响员工产量的因素之一,而且是补台重要的因素; 由于牵涉的因素太多,难以控制,无法测出照明对产量的影响。
(2) 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
试验目的是了解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效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他们先后选择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每日工作长度、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试验。
发现无论每个因素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
认为参加试验的女工产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参加试验的女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并形成一种参与试验计划的感觉,因而情绪高昂。
试验的结论: 工作条件、休息时间以至于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改1/ 13变,都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位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同工人之间,以及工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3) 访谈计划试验。
试验目的为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试验人员对 2 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访谈开始了解和研究职工对公司领导、保险计划、升级、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意见和态度。
开始自由地谈论起公司和管理人员的事情。
但他们不是按照研究者事先拟好的提问表来回答问题,而是谈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
谈话以后,虽然工作条件还没有改变,工资率也维持原状,但心理却觉得各种情况都改善了。
访谈计划试验的结果。
企业管理当局认识到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
访谈计划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
这就是难以反映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情况。
试验的结论: 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结论霍桑实验(Hawthorne Experiments)是由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于1927年至1932年间在芝加哥郊区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工厂实验。
实验过程:1. 照明实验:最初的实验旨在分析照明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工厂中的一个实验室设置了不同亮度的照明,并记录了工人的生产率。
然而,结果显示,无论照明是增加还是减少,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2. 随机组实验:面对照明实验结果的困惑,研究人员决定实施随机组实验。
他们将工人随机分成不同的工作组,并对每个组施加不同的工作条件。
结果发现,无论工作条件如何改变,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3. 广泛关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悄悄地选择了一组工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改变,包括调整工作时间、提高工资,甚至提供休息时间。
结果表明,无论如何改变工作条件,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结论:通过霍桑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了以下结论:1. 社会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工人的工作效率在实验组中总是显著提高,这主要归因于他们意识到自己被特殊对待,并感到受到了重视。
这表明了工作环境、社会关系和团队合作对于工人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
2. 霍桑效应:霍桑实验也揭示了一种心理现象,即被试者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或正在受到关注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提高自己的表现。
3. 领导风格的重要性:研究人员还发现,良好的领导风格对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效率非常重要。
领导者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霍桑实验的结论引起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对于员工的工作效果和职业满意度的重要性。
霍桑试验共分四阶段[欣赏]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一、照明实验。
二、福利实验。
三、访谈实验。
四、群体实验。
五、态度实验霍桑试验的结论主要有: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即工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否定了当时科学管理学派认为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的说法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的组织。
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非正式组织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工人对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
如果满足度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就高,生产率就高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营销学的充实、演变和发展,市场营销观念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生产观念:生产导向,生产什麽就卖什麽,如何有效组织生产提高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典型的卖方市场。
2、产品观念:只要产品好,不愁卖不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酒香不怕巷子深”。
3、推销观念:生产什麽就努力推销什麽,加强销售力量,建立销售网点,大力广告宣传。
4、市场观念:市场需要什麽我就生产什麽,营销导向,具有前瞻性。
§4-3 市场营销产品策略企业市场营销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而顾客需要的满足是通过向他们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来实现的。
因此,企业如何确定合理的产品组合策略、开发新产品策略和产品的商标及包装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产品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产品概念1、产品是人们为满足自下而上的需要,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资料,是企业物化劳动转移和活劳动凝结的结果。
2、含义:(1)产品核心:是指提供给顾客满足其某种特定需要的最基本的功能和利益—本质。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霍桑实验简介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 设在伊利诺州西塞罗市的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职工行为的一系列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研究企业物质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但实验的结果却出人预料,它促使了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和行为科学的创建。
霍桑实验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关于车间照明度的实验。
这个阶段的实验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目的是探讨车间照明度的变化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
他们把12名工人分成两个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的照明度始终不变,“实验组”的照明度和其他条件可以改变。
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
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二是关于工作时间与其他工作条件的实验。
这一实验又称电话继电器装配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在电话继电器装配车间进行。
实验从1924年底开始,主要是检测工作时间长度和工问休息茶点供应对生产率的影响。
其结果是,不论是工作条件改变的“实验组”还是工作条件不变的“控制组”,其产量都持续上升。
这一结果又使研究人员感到不解。
后来西方电器公司邀请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加入。
梅奥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他对前两个阶段的实验结果很感兴趣,并且敏锐地指出,工人产量的持续上升主要是因为工人的精神状态发生着变化。
由于参加实验的工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团体,因而工人生产积极性很高。
这样,就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
三是关于访谈计划的实验。
从此开始,实验由梅奥领导的哈佛小组来主持。
实验从1928年9月开始,到1930年结束,共对2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问交谈,以便了解职工对领导、保险方案、升级提拔、工资报酬方面的意见。
名词解释霍桑实验
名词解释霍桑实验
名词解释: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Horseshoe Experiment)是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先驱之一,荷兰物理学家爱德华·霍桑(Edward Horseshoe)于1887年首次进行的实验。
它是为了研究电的特性而进行的,其结果表明电子可以对一定数量的电荷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从而产生一种稳定的电位,这一原理在物理学上被称为“霍桑定律”。
霍桑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观察了电子在电荷和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设计了一个由木板和金属杆构成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他放置了一个包含电极的电路,从而让电子在这个架子上流动。
当他将一个小的电流通过这个电路时,他发现电流在靠近电路的木板和金属杆上形成一个电压,这个电压是一个稳定的值,并且不会随着电流的大小而改变。
这表明电子可以在电荷和场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场,这就是所谓的“霍桑定律”。
霍桑实验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步骤,它为研究电子作用提供了一种实验模型,使得科学家对电子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它也有助于研究其他元素,如金属等的电子稳定性以及物体的磁学性质等。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过程和结论霍桑实验可是个经典的心理学案例,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四个阶段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是在上世纪30年代进行的,地点在美国的霍桑工厂。
想象一下,工人们每天都在那儿埋头苦干,汗水流淌,大家的工作状态怎么样呢?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工作环境对工人生产力的影响。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第一阶段是“照明实验”。
研究人员调高和调低工厂的光线,结果发现,光线再怎么调,工人的工作效率居然都是蹭蹭蹭地上升。
想象一下,大家都在盯着那闪闪发光的灯泡,心里是不是暗自得意?这个阶段的真正问题在于,工人们知道有人在观察他们,心里自然会紧张,也就更加努力地工作了。
第二阶段,咱们来到了“休息时间实验”。
这次研究人员试着给工人们增加休息时间,结果同样是工人们的效率飞速提升。
哈哈,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现象,难道休息也是生产力的催化剂?大家都是人,工作累了自然想休息,这一点谁都知道。
然而,工人们感觉到被关注,心里那个小九九就开始盘算了,反而更加拼命。
这就像是有个监督的小蜜蜂在旁边嗡嗡作响,让他们不得不加倍努力。
然后我们到了第三阶段,“奖金实验”。
这时候,研究人员给工人们提供了一些奖励,想看看这能不能提升工作积极性。
结果一出来,哇塞,大家的工作劲头又上来了。
想想吧,拿到奖金的那一刻,工人们的心情就像过年一样,乐开了花。
不过,这个结果也让人深思,钱真的能激励人吗?还是说,只要有人在意他们的表现,他们就会更努力?最后一个阶段,大家终于迎来了“社交实验”。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发现,工人们之间的关系对工作效率也有很大影响。
大家像一群好朋友,互相帮忙,互相鼓励,结果工作效率又提升了。
真是个奇妙的现象,工作就像打团战,团队默契得分数自然高。
实验结果让人恍若大梦一场,原来工人们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因为那份归属感和团队精神,让他们愿意全力以赴。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实验,霍桑实验得出的结论可真是出乎意料。
人们的工作动机并不仅仅取决于环境和金钱,心理因素、社交关系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也同样重要。
霍桑实验的名词解释
霍桑实验的名词解释
x
霍桑实验:霍桑实验也叫做简单报酬实验,是科学家夏尔·霍桑(Charles Horton Cooley)采用平衡实验的方法,以检验个体动机与绩效之间关系的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
霍桑实验的目的:霍桑实验旨在证明一种感知——在及格和不及格的绩效水平之间,人们看到的报酬应该是等量等价的,而且似乎很容易达到这一点,鼓励高绩效的人们会被更多的报酬激励,而不及格的人会被更少的报酬激励。
霍桑实验的受试对象:在霍桑实验中,受试对象是一群社会学或心理学专业的学校里的大学生或研究生,通常没有管理经验。
霍桑实验的过程:霍桑实验的过程是根据受试者表现是及格或不及格来设定一定数量的报酬,受试者的任务是根据设定的报酬完成任务,实验者可以观察到受试者的绩效是否会受到报酬的激励。
霍桑实验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报酬的存在下,受试者的绩效更加出色,当受试者看到报酬时,他们有更多的动机去完成任务。
管理学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霍桑试验(Hawthorne Studies,1924—1932)是1924—192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全国科学委员会在西方电气公司设在伊利诺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个实验。
目的是为了弄清照明的质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92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和哈佛大学的同事应邀参加霍桑试验和研究。
霍桑试验由四个具体的实验组成。
1.照明实验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
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了照明实验研究,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工人被分成两组:一组为控制组,所有工人都在与以往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工作;一组为实验组,实验本身是为了观察工作环境经过各种改变时工人的反应情形,并比较两组之生产力。
霍桑实验的工作环境改变是通过改变照明亮度来观察,可是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更奇异的是,控制组的照明其实一点都没改变,但生产力仍会上升。
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许多工人还都比实验前更满意自己的工作。
这说明照明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
1927年,梅奥应邀去解释这些不合常理的实验结果,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在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后,继续进行了后续实验。
2.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是研究人员在继电器装配测试室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霍桑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实验之一,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于1924年至1932年在美国西部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
实验旨在探究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工作条件、薪酬制度、休息时间等,观察工人的生产效率变化。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工作条件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2. 分析人际关系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3. 探索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方法。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霍桑工厂的工人;2. 实验阶段:(1)工场照明试验:改变照明条件,观察生产效率变化;(2)继电器装配试验:改变工作环境,观察生产效率变化;(3)大规模访问与调查:了解工人的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等,分析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研究团体在工厂中的力量,分析非正式组织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工场照明试验:改变照明条件对生产效率影响不大;2. 继电器装配试验:改变工作环境对生产效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3. 大规模访问与调查:工人的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等因素对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4. 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非正式组织对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团体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对生产效率有积极作用。
五、实验结论1. 工人并非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需要关注其社会心理需求;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对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3.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团体协作。
六、实验意义1. 霍桑实验揭示了传统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启示;2. 实验结果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3. 霍桑实验推动了行为科学的发展,为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局限性1. 实验样本有限,结论可能存在偏差;2. 实验过程中,工人可能受到实验者效应的影响;3. 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其他行业和企业。
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及结论霍桑实验:研究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一、目的霍桑实验是为了研究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实验旨在探讨工作环境、员工士气、工作效率以及员工心理状态等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时间霍桑实验于1924年至1932年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
这个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企业,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
三、地点实验地点选在了霍桑工厂的几个不同的车间和部门,包括有照明、福利、工资、工作时间、人员配置等条件的部门。
四、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照明实验”,第二个阶段是“福利实验”。
1. 照明实验:通过改变工作场所的照明强度,观察生产效率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当照明强度增加时,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而当照明强度降低时,生产效率也随之降低。
但是,当照明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就不再明显。
2. 福利实验:在照明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改变员工的工作条件,包括增加休息时间、提供免费饮料和吸烟休息时间等福利措施。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福利措施的改变对生产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
五、结论通过霍桑实验,研究者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生产效率。
2.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对生产效率有直接的影响。
当员工感到满意时,他们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
3. 员工的心理状态对生产效率也有影响。
当员工感到受到重视和尊重时,他们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
4. 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六、影响霍桑实验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工作环境、员工士气、工作效率以及员工心理状态等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管理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霍桑实验也强调了员工参与和沟通的重要性,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
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霍桑实验(Hawthorne Experiment)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旨在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生产力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这个实验由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进行,被认为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里程碑。
霍桑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激励和工作环境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实验的起因是西屋电气公司希望提高工人的生产力,于是请来了一位叫做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心理学家来研究如何改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生产力。
在实验开始之前,梅奥和他的团队对工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他们发现,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工作强度大、工资低、工时长等。
于是,梅奥决定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满意度。
实验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采用了不同的改变措施。
首先,他们将工人从大型工作车间中分成了几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条件,如改善照明、调整温度等。
结果发现,无论是什么改变,工人们的生产力都有所提高,这被称为“霍桑效应”。
接下来,梅奥和他的团队开始关注社会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他们发现,与工作环境相比,员工对团队合作、管理风格和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更为重要。
于是,他们对员工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意见。
通过这些调查,他们发现员工对于被关注和尊重的需求更为强烈。
在实验的最后阶段,梅奥和他的团队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管理风格,包括与员工进行交流、鼓励员工参与决策等。
结果发现,员工的生产力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这证实了社会因素对员工行为的重要性。
霍桑实验的结果对于组织行为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工作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并强调了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意见。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生产力和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霍桑实验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其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仍然不可忽视。
它提醒我们,在管理员工时不仅要关注物质条件,还要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
简述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述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霍桑实验是指20世纪20年代由哈桑(Elton Mayo)教授在美国西部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工作效率的研究。
这个实验以其创新性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闻名于世。
在霍桑实验中,研究人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关注了工作环境对工人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当时,很多研究都致力于优化生产工艺和机器效率,而忽视了工人的角色和需求。
而霍桑实验则打破了以往的观念,强调了人的因素对工作效果的决定性影响。
这一实验引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关注工作环境中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和实地调查,研究工作环境对工人的心态、情绪和工作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在霍桑实验中,研究人员对工作环境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包括调整工作时间、改变工作条件和提供各种不同的激励措施等。
通过这些调整,他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结果。
例如,即使是小幅度的改变,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效率。
这一发现引发了关于工作激励的许多新的思考和研究。
总的来说,霍桑实验是一系列关于工作效率和工作环境的研究,它通过关注工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揭示了工作环境对工作效果的重要性。
这一实验的研究方法开创了一种新的方向,使得工作环境和激励因素成为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议题。
霍桑实验对后来研究者的启示也十分深远,为工作效率和员工福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介绍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1) 引言部分将概述霍桑实验的背景、重要性和相关研究现状,为读者提供对该实验的基本了解。
2)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霍桑实验的背景、设计和结果。
2.1 霍桑实验的背景将详细探讨该实验的起因和历史背景。
我们将回顾实验的提出者埃尔顿·霍桑(Elton Mayo) 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对西部电器公司工厂工人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简述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
简述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霍桑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尔默·休斯顿·霍桑(Elton Mayo)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种行为实验方法。
该实验旨在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
主要内容是通过改变工作环境的某些因素,观察员工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和行为表现。
在霍桑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组员工作为实验对象,并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一些特殊的工作环境变化,而对照组则维持原有的工作环境不变。
研究者会对实验组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他们在新环境下的行为和态度。
霍桑实验中常见的工作环境变化包括改变工作时间、调整工作强度、提供奖励或惩罚等。
通过观察员工在这些环境变化下的行为表现,研究者可以推断出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增加工作时间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过长的工作时间可能会导致员工的疲劳和抵触情绪。
霍桑实验还涉及到员工的参与度和沟通。
研究者发现,当员工被要求参与决策或有机会表达意见时,他们更有动力去完成工作,并且更满意自己的工作。
因此,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参与关系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
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工作环境对员工行为和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对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实验结果表明,员工的动机和满意度不仅受到工资和福利的影响,还与工作环境、参与度和沟通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组织应该注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沟通,并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行为和提高工作绩效。
霍桑实验是一种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行为和工作绩效影响的实验方法。
通过改变工作环境的某些因素,观察员工的反应和行为表现,揭示了工作环境对员工的重要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名词解释霍桑实验
名词解释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Hodgson Experiment)是一项由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莱恩·霍桑(Robert Brian Hodgson)于1920年提出的一项
研究,主要探讨情绪的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可能性。
该实验的基本目的是证明情绪可以学习和改变行为,而不需要外因激励。
他的实验方法是,让受试者将一个红色球和一个黑色球放在一起,然后每次都让受试者去捡一个球。
如果受试者捡到黑色球,则给予受试者正面情绪提示,如果受试者捡到红色球,则给予受试者负面情绪提示。
在一段给定的时间之后,观察受试者是否有意识地选择黑色球,以获得正面情绪提示。
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有意识地选择黑色球,从而获得正面情绪提示,从而证明情绪可以学习和改变行为,而不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霍桑实验为情绪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学家们对行为改变的研
究奠定了基础。
它也帮助人们理解了情绪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情绪的学习和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霍桑实验名词解释
霍桑实验名词解释
霍桑实验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实验,也称为“观察者效应”或“霍桑效应”。
该实验通过观察被试者的行为,研究观察者对被试者行为
的影响。
实验过程
在霍桑实验中,被试者通常是工人或员工。
实验者在工厂或实验室中对工人进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在记录期间,实验者会对工人进行不同的干预,以测试观察者对被试者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
霍桑实验的结果表明,观察者的存在和干预会影响被试者的行为。
在实验中,被试者的行为通常会随着观察者的存在和干预而改变。
例如,当实验者观察到工人时,工人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因为他们希望得到观察者的认可。
实验应用
霍桑实验的结果对于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管理中,了解观察者效应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行为和表现,并制定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此外,在组织行为学中,了解观察者效应可以帮助组织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行为和表现,并采取措施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总结
霍桑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它帮助我们了解观察者效应对于被试者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对于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有着广
泛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行为和表现,并制定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桑实验
20世纪20年代,位于美国芝加哥城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是家制造电话机的专用工厂,它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
但是工人仍然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也很不理想。
为此,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个包括各方面专家在内的研究小组,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实验,就此拉开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的序幕。
霍桑实验是指1924年至1936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连串实验。
这次著名的研究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主要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
第二阶段是从1927年至1932年,主要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的主持下进行的。
整个实验前后共分四个阶段。
(1)照明实验(1924年11月—1927年4月)劳动绩效与照明无关这项实验在霍桑工厂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
实验是在挑选来的两组绕线工人中间进行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参照组。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不断地增加照明的强度,例如将实验组的照明度从14、26、46、76烛光逐渐递增,而参照组的照明度始终保持不变。
研究者企图想通过实验知道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但是实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都在不断提高。
后来,他们又采取了相反的措施,逐
渐降低实验组的照明强度,还把两名实验组的女工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劳动,使照明度一再降低,从0.3以至降到0.06烛光,几乎和月亮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
研究人员在这次实验结束时的报告说:“这次实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均大大增加,而且增加量几乎相等,两个组的效率也几乎没有多大差异,纵然有某些微小差异,也属在许可误差范围之内。
因此,仍然不能确定改善照明对于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照明度影响生产的假设被否定了。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研究人员还从工作报酬(集体工资和个人计件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短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条件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感到毫无意义,并纷纷退出实验小组。
霍桑实验陷入了困境。
1927年,梅奥率领的哈佛实验小组连同电器公司的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实验里程中更为艰辛的跋涉。
霍桑实验的第二阶段从此开始。
(2)福利实验(1927—1932)人际关系是比福利措施更重要的因素。
这项实验又称实验室实验,实验共进行了几次,其中有一次是在继电器装置实验室进行的。
梅奥等人挑选了5名装配工和1名划线工,让他们在同其他工人隔离的控制条件下工作。
实验过程中逐步增加一些福利措施,如缩短工作日、安排工间休息、调节工场温度、免费供应茶点等,结果产量提高了。
两个月后,他们取消了这些福利措施,发现产量不仅没有下降,
反而继续上升,可见增加福利措施对生产效率并无直接影响。
原因究竟是什么?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了解后发现,原来是实验时管理人员对工人态度较和蔼,工人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工人能在友好、轻松的气氛中工作,从而激发了劳动热情。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在调动积极性、提高产量方面,人际关系是比福利措施更重要的因素。
(3)访谈实验(1928—1931)工作绩效与在组织中的身份和地位、人际关系有关
这项实验又称谈话实验。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梅奥等人组织了大规模的态度调查,在职工中谈话人数达两万人次以上。
在访问的过程中,访问者起初提出的问题,大都是一些“直接问题”,例如工厂的督导工作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虽然访问者事先声明,将严格保守秘密,请工人放心,可是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仍然遮遮掩掩,存有戒心,怕厂方知道,自己受到报复,谈话总是陈腔客套,无关痛痒。
后来改用了“非直接问题”,让受访者自行选择适当的话题,这样职工在谈话中,反而无所顾忌了。
结果在这次大规模的访问中,搜集了有关工人态度的大量资料,经过研究分析,了解到工人的工作绩效与他们在组织中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与其他同事的关系有密切联系。
同时,这次大规模的实验,还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在这次谈话实验以后,工厂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
经研究者的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方法有许多不满意,但无处发泄,这次实验,工人无话不谈,发泄了心中的怨气,由此而感到高兴,因而使产量大幅度上升。
(4)观察研究(1931—1932)“非正式群体”
为了观察社会因素对工人行为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霍桑实验的最后一项实验,即继电器绕线组观察室实验。
这项实验又称为群体实验。
试验者为了系统地观察在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里挑选了14名男工,其中有9名绕线工、3名焊接工和两名检验员,在一个专门的单独房间里工作。
实验开始,研究者向工人说明:他们可以尽量卖力工作,报酬实行个人计件工资制。
研究者原以为,这套奖励办法会使职工努力工作。
但是结果出人所料,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工人绝不愿因超额而成为“快手”或因完不成定额而成为“慢手”。
当达到定额产量时,他们就自动地松懈下来,因而小组的产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原因何在?研究小组经过考察发现,组内存在一种默契,由此形成制约着每个人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压力。
当有人超过定额产量时,旁人就给他暗示:谁要是有意超过定额,便会受到冷遇、讽刺和打击,小组的压力就会指向他。
那么工人为什么要自限产量?进一步调查发现,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了,管理当局会提高定额标准,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
这一实验表明,工人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抵御物资利益的引诱。
梅奥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霍桑实验的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
驱使,霍桑实验认为人是“社会人”。
霍桑实验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感情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组织的活动。
霍桑实验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于1933年正式发表,即《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
霍桑实验的研究人员:
实验主要贡献者:梅奥(1880-1949),哈佛大学教授。
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管理学的人际关系学说,后来还在1945年发表《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
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的实验第一阶段进行到1927年宣告失败,梅奥与哈佛的另外一名教授罗特利斯伯格参与到第二阶段的实验。
参加第二阶段的还有一些人类学家、生理学家、统计学家以及西方电器公司中从事劳资关系的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