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林语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幽默的理解与其他作家有所区别。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和人情味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欢乐的源泉。

他强调幽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认为幽默既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在生活中点亮人们的心灵。

首先,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通过幽默,人们可以用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在他的著作《热风》中,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外面打雷,他问心里的声音:“打雷了,要不要进来?”心声回答道:“打雷不怕,怕跑进来你在里面。

”这个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于困难的态度,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以智慧解决问题。

其次,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表达人情味的方式。

他认为幽默是一种温和而善良的笑声,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亲近。

他的散文作品中常常以幽默的口吻来表达对人情百态的触动和感悟。

例如,在《婚姻小史》中,他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闹剧,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婚姻的情趣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幽默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此外,林语堂也强调了幽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认为幽默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笑话、讽刺、讽剌、谐音、夸张、对比等形式的表达方式。

他在《人类图画词典》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幽默笑话,并将之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讽刺、冷笑、黑色幽默等。

他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对幽默形式的多样性进行了展示,表达了对于幽默的包容心态。

最后,林语堂认为幽默不仅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主张将幽默的精神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世说新语续集》中描述了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和笑话,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

他认为生活中的幽默可以调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更快乐、更幸福。

综上所述,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是一种智慧和人情味的表现形式,他将幽默视为一种智慧的表达方式、一种表达人情味的媒介、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主张将幽默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解读林语堂的“幽默”

解读林语堂的“幽默”

念, 就是西 洋之 所谓 幽默 。n” ” 宽容 超脱 的胸 怀是林
语 堂 的幽默 观 所包 涵 的又一 重要 内容 , 在西 方很 多 关 于 幽默 的观 点 中 , 语 堂说他 所 最喜 爱 的还 是英 林 国小说 家麦 烈蒂斯 在《 剧论 》 喜 中的一篇 讨论 :这种 “ 笑 声 是缓 和温 柔 的 , 出 于心灵 的妙语 。讪 笑 嘲谑 是 是 自私 。 而 幽 默 却 是 同情 的 , 以 幽 默 与 谩 骂 不 所
怒, 只会笑 。而 且, 默 是基 于 明理 , 于道理 之参 幽 基 透 。这 就 是 麦烈 蒂斯 所 说 的 , 俳调 之 神 ( h o i T e me e sit使 人有 同情 共 感 之乐 。 “ 超脱 ’ 这 里是 pr ) i ” ‘ 在 指 对 当下 人生 境 遇 的超越 和脱 离 , 现实 人生 保持 与 距 离 而作 形而 上 的反 思 。 悲悯 ’ 指 这种 反思 最终 ‘ 是 落 到 了人 或人 类 自身 的缺 陷 上 , 类 是大 自然 残 缺 人 的儿 女 , 类 的 不 完 善 即是 自身 的不 完 善 。 [4 人  ̄1 因 12 P
我 自己的 自由和敢 做 我 自己 的胆 量 ” , 在林 语 堂 看来 , 自由独立 的思 想 , 是人 之 所 以为 人 的标 志 。 林 语堂对精神独立 、 自由 尤 为 看 重 , 坚 守 着 “ 他 五
同 , 为谩 骂 自身 就 欠理 智 的妙 语 , 自身 就 没有 因 对 反 省 的 能 力 。幽 默 的情 景 是 深 远 超 脱 , 以不 会 所
三章解读林语 堂的“ 幽默” 。第一章论述 了林语 堂幽默观的 内涵 : 自由独立的思想 , 宽容超脱的胸 怀, 闲适 自然的情愫。第二章 论述 了其幽默作 为一种文学 实践。第三章论述其 幽默作为一种人 生姿 态。结语部分 简要 总结了林语 堂幽默观的意义, 林语 堂

浅析J·K·杰罗姆与林语堂的文学“幽默”艺术

浅析J·K·杰罗姆与林语堂的文学“幽默”艺术
语数外 学 习
N o . 0 5 . 2 0 l 3
Y U S h u Wa i X l i e X i
2 0 1 3年第 5期
浅 析 J・K ・ 杰 罗 姆 与林 语 堂 的 文 学“ 幽 默 , , 一 乙 I I 一 术
王祖 光
( 广 州边防指挥 学校 , 广东 广州
庄 外谐 却不 失公 正严 肃 。也 就是说 , 林 语 堂认 为 幽 默应 该 是在 引 人 发笑 的 同时也 能带 给 人哲 理性 思考 的 , 这一 点 与杰 罗 姆 不谋 而
合。
林语 堂所 提倡 的“ 幽默 ” 是一 种人生 态 度 , 是 一 种人 生 观的体
最后, 从 闲适性 来 看 。林 语 堂 认 为 幽默 是 出于 客 观 自然 的 , 义 。所 以林语 堂的 “ 幽默” 体 系 具有 一 定 的 内 在逻 辑 性 。对 于 幽 是一种 让身 心 同 时感 到轻 快 放 松 的 东西 。所 以没 有 必要 忸 怩 作 默 的每一 层次 意义 的 理 解 和把 握 都 是 这 一逻 辑 系 统 里 的一 个 环 态, 想 到 了什么 就把 它表 达 出来 , 顺 利 成章 的幽 默 才 是最 大 最 深 节 。从对 待生 活的 态 度 , 到对 人 生 观 的 感悟 , 再 到对 国家 思想 文 刻 的 幽默 。他强 调 幽默 是一 种人生 观 , 是一种 生 活态度 。
从 比较 中我 们 发现 , 其二 人在 “ 幽默 ” 的艺 术风 格 上是 否 毫无 差 别 。二者 之 问的不 同点 , 大 致可 以从 以下 的四个方 面来 分 析 :
( 一) 构成 要素
杰 罗姆 与林 语堂 二 者 之 间 的幽 默 作 品是 以 两 种 完全 不 同 的 风 格构 建而 成 的。 都独立存在, 彼此间毫无关联 , 没有内在的连贯性。 杰 罗姆 的作 品 多 以社会 上 的小人 物 以及 小趣 闻累 叠 在一 起 , 成 为作 品 中一 个 个 的 小 高 潮 。 例如 讽 刺 包装 工 人 、 医 学 院学 生 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看, 林语堂有关“ 幽默” 的论述显得更为 等。这 些人 物或 者事 件 彼此 间没有 任 何关 联 , 只是不 分 先 后 的 拼 大气 和广 博 。林 语 堂 曾在 自传中提 出过 有关 “ 幽默” 的观点 , 他 认 凑 在一 起成 为 随笔作 品 中的 一小部 分 。 为 在 当时的 中国 大环 境 中 , 假 道 学 充斥 着 学 术 环 境 , 人们 毫 无 幽 而 林语 堂 的作 品则 是 由完 全 不 同 的群 体 作 为 基 本 构 成 了论 默可言。而幽默本身并不应该只是一些低级的笑谈 , 而是应存心 调清晰 明确 的作 品 。他 的作 品 中 多 为讽 刺 黑 暗 官 场 、 社 会 风 气 等, 讽刺 的对 象 多为 处 于社会 上层 的群 体 以及整 体的风 气 。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

0640 Bonbon 陈少菲0606061054论幽默林语堂幽默是一种心态。

不仅如此,它也是一种见解,以及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

当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到某种程度,当过多才子相轻时,幽默之花便会绽放,因为幽默无非是有才智的人自我鞭挞。

在历史长河中的任一段时期,每当人类切身体会到自身的无力、渺小、无知以及矛盾,就会有一位幽默主义者降临人间,譬如中国的庄子,譬如波斯的欧玛尔·海亚姆以及古希腊的亚里斯多芬。

如果没有亚里斯多芬,雅典将远远不及现在这样的丰裕富庶;同样,如果没有庄子,中华的智慧结晶也将大大不如今日的博大精深。

从庄子时期及其著书年代起,所有的中国政客及土匪无赖竟都成为了大幽默家,因其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庄子的人生观所影响。

老子曾当着庄子的面放声大笑,那是一种尖利、刺耳而洪亮的笑声。

老子必定终生都是个王老五,否则他也不会笑得如此肆意无束了。

然而史上的确没有任何有关他是否成家或子嗣的记载。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并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他的笑声横贯古今,并且亘古永存。

我们不愿放弃任何一次笑的机会,然而有时却会觉得玩笑开得有些过分,有那么点不合时宜。

当外国人问起中国人是否有幽默感,那么他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无知将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就如同问一支阿拉伯商队撒哈拉大沙漠里是否有沙子。

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一个只窝在家里看世界的人的所见所闻必会十分狭隘。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人理应有幽默感,因为幽默源自于现实主义,而中国人正是这样一群极度现实的人。

幽默源于常识,而中国人所懂的要远远超出于常识。

幽默,尤其是亚洲式的幽默,是知足和淡定的产物,而中国人的知足淡定则已经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

一个幽默主义者往往也是一个失败主义者,常以调侃自己失败与尴尬的经历来自娱自乐,而中国人正是这样一群理性而又头脑清晰的失败主义者。

幽默地对待丑陋与罪恶,不是批判,也不是挖苦,而是默然忍受,而被誉为最有容人之量的,恰恰是中国人。

【精选】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精选】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30年代,林语堂创作的幽默小品文,现在看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提出了一个完善的幽默学说。

其幽默艺术表现唯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

与同时代的相似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幽默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珍贵。

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小品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林语堂独具风格的幽默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在文学的领域,一生不懈地践行幽默之旨。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可谓开一代文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学界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一反面形象出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与重视。

二十多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

可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觉得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益加重要。

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及与同时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

一、林语堂的幽默观。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首先开始提倡的。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文中,他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花,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从中已能嗅出些许端倪。

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幽默杂志,其中《论语》影响最大。

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并发表了《论幽默》、《方巾气之研究》等谈幽默见解的文字。

“幽默”是英文中“homour”的音译,其义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每个人对其理解都会有些差异,那么林语堂心目中“幽默”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他认为“幽默”与讽刺、滑稽是有差别的。

这几种风格,都会有笑的成分,不过“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

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

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

现当代文学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吴姝婧辽宁师范大学西山校区文学院摘要:本篇文章通过阐述林语堂幽默的思想来源、外在表现和深层内涵,充分地领略了他的幽默本色及其幽默背后的悲剧底色,展示了厚重的深刻的全方位的幽默大师的形象。

关键词:“师承”孔子;悲剧底色;闲谈形式林语堂的幽默风格已经广为学者重视和认可,近些年来此类研究也层出不穷。

如田伟翠的《林语堂幽默与当下幽默特点的比较研究》①侧重分析了这两种幽默的差异等级,郑月娣的《论林语堂的幽默观》则从争议性、功过得失、悲剧意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

可见,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也证明了其广阔前景。

一、恨不曾为孔门弟子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坛上的幽默大师,与他推崇孔子息息相关,他从孔子身上汲取的丰富的幽默内核,成为他幽默思想的根源。

林语堂对于孔子本人十分热爱,他眼中的孔子不是被笼罩着圣人光圈的亚圣,而是一个可爱又幽默的普通人。

孔子曾在出游时被骂为丧家之狗,他不但没有生气,却说“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②这正是林语堂眼中最上乘的幽默,不装腔作势,不哗众取宠,而是大思想和大智慧。

这种幽默出于善意,愉悦别人和自己;这种幽默随口而出,从德行中自然流露;这种幽默让人舒服自如,蔼然可亲。

林语堂曾说:“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噫,孔子何其幽默哉!吾将拜倒其席下矣!”③而林语堂本人的幽默也是自然生发,水到渠成的,他曾和秘书黄肇珩谈起抽烟一事,建议对方的丈夫学抽烟斗,便可避免发脾气,因为可用烟斗堵住丈夫的嘴。

和这样的幽默大师一起工作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情。

孔子的幽默和林语堂的幽默是一脉相承的,是思想上的放逸驰骋,是对生命万物的热爱追求,是积极闲适不断探寻乐趣的人生观。

但这并不是对生活的浅薄认识,而是历经了沉浮,洗尽了铅华,探索了生命之后的大彻大悟,是看透了苦难之后更要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人生舞台的大无畏精神,是积极的乐观的正能量的幽默。

林语堂的幽默故事

林语堂的幽默故事

林语堂的幽默故事林语堂,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散文家,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见解而享誉世界。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包括生活、人性和社会等。

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林语堂的幽默故事,探讨其中的幽默元素以及他对人性的独特观察。

一、幽默元素的运用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中,常常通过对普通事件的夸张和诙谐处理,来带给读者欢乐和诧异。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日本纳粹》中,他通过描写一个自称是"日本纳粹"的人,以及他的荒谬行为,给人带来了许多笑点。

在这个故事中,林语堂用夸张的手法,将一个原本严肃的主题转化为幽默的元素,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对人性的独特观察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中,常常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反思。

他以一种戏谑和调侃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可笑之处。

例如在他的散文《男人和女人》中,他巧妙地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矛盾和误解,以及他们在相处中常常陷入的荒谬境地。

通过这些幽默的描写,林语堂不仅娱乐了读者,更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多面性。

三、融入哲思与社会讽刺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中,往往融入了一些哲思和社会讽刺的元素。

他运用幽默的手法来调侃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以表达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例如在他的小说《断羽》中,他通过讽刺和幽默地描写一个被现实压迫的文人形象,以暗示社会对于创造力的压抑与限制。

这样的幽默故事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给予了他们对社会的启示。

四、幽默在文学中的意义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幽默的方式传达一种智慧和见解。

他巧妙地运用幽默元素,帮助读者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人性的弱点以及社会的不足。

通过幽默,他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框架,为读者带来了新鲜和愉悦的阅读体验。

同时,他的幽默故事也让人们认识到幽默的力量和价值,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困境,都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面对。

总结:林语堂的幽默故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点,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和认可。

通过运用幽默元素,在娱乐读者的同时,他蕴含着深邃的哲思和对人性的独到洞察。

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林语堂是我国早些时候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和鲁迅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两人因为一些小事闹翻了但是在林语堂心中他还是非常敬重鲁迅的,话说当时两人闹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鲁迅看不惯林语堂幽默作风,他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国家这么为难的时刻是不应该有幽默这种形式出现的,但是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人,这让鲁迅非常失望。

林语堂不管是在说话上还是在写作上都有非常鲜明的幽默风格,他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上曾经把一个绅士的演讲和女人的裙子做过类比,两者实际上非常相似,都是越短越好的,这让人们感到非常幽默,同时也给当时的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林语堂在语言上的幽默,同时也是他魅力的所在。

他在写文章上也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有非常幽默的词汇出现。

有人曾经说道过在一个非常纷乱的年代特别就是当时的中国形势非常紧迫,风趣对于国人来说就是非常难以拒绝接受的,林语堂顺利的努力做到了风趣,但是又不是那种令人不满的风趣,所以在这一方面他就是非常应该人们敬重的。

林语堂的风趣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风趣,他的风趣就是单纯的风趣,我们所说的黑色幽默并不是他口中的风趣,在他的眼中风趣就是给人增添欢乐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人们当作嘲讽某些事物的手段。

林语堂是非常有名的作家,鲁迅也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两人又生在同样一个战乱的时代,两人当时有非常的为国家的战事担忧,所以都用文字表述了自己的心声。

所以在早些时候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就是非常不好的,他们存有一样的目标,所属的领域也相同,所以常常为了国家大事深入探讨对策。

这也就是两人友谊的基石,但是两人却因为一点小事搞得关系断裂了,这使人深感非常的遗憾。

林语堂与鲁迅本来是非常要好的知己关系,林语堂虽然比较喜欢说话但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是比较混乱的,在一次宴会中因为有些人的言论触及了鲁迅先生的痛处,但是林语堂却没发现,于是鲁迅站起来就开始反驳林语堂的话,林语堂感觉鲁迅有点夸大这种幽默说辞了,所以两人在饭桌上就吵了起来。

林语堂式幽默,林语堂对幽默的定义

林语堂式幽默,林语堂对幽默的定义

林语堂式幽默,林语堂对幽默的定义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林语堂。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曾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与文坛巨匠鲁迅齐名,与鲁迅凌厉的文风不同,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

对他来说,幽默既是文学观,也是人生观。

因此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若是遇到种种忧心的事和烦恼,我只能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林语堂。

”你知道吗,“幽默”一词就是他翻译的“houmor”这个词,是由林语堂最先翻译为“幽默”的。

1924年,他在《晨报》副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第一次将“houmor”翻译成幽默。

其实,在他之前早有很多人翻译这个词“houmor”了,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将它译为“欧穆亚”,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幽默”一词出自《楚辞》,但早就失去了它“寂静无声”的本义,对比其他译法,还是林语堂译的最好,也最终流传下来了。

在林语堂心中,他给幽默下的定义是:“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

幽默没有旁的,只是智慧之刀的一晃。

”他还认为:“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都是用得着幽默的滋润的。

没有幽默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自1924年首译幽默以来,到1970年在汉城的第三届国际笔会上演讲《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晚年还在《八十自叙》中不留余力地提倡幽默,他确实在半个多世纪中与幽默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一名幽默大师。

他与幽默结缘的一生,留下了幽默哲学给后人思考,很多人觉得他说的确实是大道理:“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来源于生活中的幽默《林语堂》传中记载到,林语堂的幽默感大概来源于父亲。

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

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
从 西 方喜剧 理 论视 角解读 林 语 堂 的幽默 理论
【 摘 要】 作为第一个将 H u m o r 翻译成中文幽默的文学大师, 林语堂的幽默观在其整个文艺理
论体 系中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 幽默 也 是 他 文 艺 思 想 体 系 中的 一 个 重 要 美 学 范畴 。他 年 轻 时在 国外
表现说
机智 幽默
基金 项 目 : 榆 林 学 院 高 学历 人 才 科研 项 目 , 项 目编 号 : 1 2 G K 2 9 。
克 罗 齐 的“ 表现说” 对 林 语 堂 幽 默 观 的 影 响
外在 的伤害 。 林语堂在弗洛伊德这一观点的基 础上 , 将幽默总结
为: 一种 “ 笑 中带泪” 的微笑 。 林语堂虽然在其《 论 幽默》 一文中对 弗洛伊德 的“ 幽默 ” 论提 出质疑 ,认为他对这一理论阐释的术语 过于专业 ,但也恰巧说
生作了科学 的解读 , 通过从生命的角度对模仿的喜剧性这一 问题
进行了详尽 的论述 : 经验告诉我们 , 每一种生命存在都是不同的 ,
而且我们 只有付 出一定量的消耗才能理解它 , 此, 作为一种完 全一致性的或骗人的模仿的结果 , 如果我们根本不需要作 出新 的
使其 “ 显现” , 使直觉不断丰富发展。 林语 堂 的“ 表现性灵说 ” 在一 种人生 的高度上 审视世界 , 是 存在主义的一种诠释 , 将人生作 为表 现的主题 和方 向 , 感情和人 生相互交织 在一起 , 成为第一性的存 在性 质。 林语 堂对克罗齐 的 观点是辩 证地继 承与发展 , 他将 “ 表 现性灵 说” 发展得 更为 “ 人
家 自我 在 内心 中感 受 到 的 , 是直觉性 的 , 它 的性质是变化着 的 ,

论林语堂的“幽默”

论林语堂的“幽默”

论林语堂的“幽默”论林语堂的“幽默”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 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是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幽默所具备的因素影响林语堂被人称作“幽默大师”,主要是因为他的随笔创作,林语堂随笔写作中的的幽默乃一家之长,他不会用笑话引人发笑,而是在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透出哲理,并使人会心一笑。

如在《粘指民族》里,为了揭露国民党史官僚搜刮民脂民膏的丑行,他用“粘性液质“这一貌似荒诞事实的渲染营造出幽默的意境和氛围。

当然,我更喜欢他生活气息浓郁的幽默风格,如《我怎样买牙刷》、《冬至之晨杀人记》等,读来令人哑然失笑,妙趣横生。

林语堂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广闻博见。

他最先引进幽默一词,在文章中也极力主张幽默,有了丰富的文化蕴,所以在《论幽默》、《论孔子的幽默》、《论解嘲》等文章中旁征博引,精彩的例证是信手拈来,随处可见。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文humor译为幽默的人。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攥文《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首次在中国文坛引进了幽默这一概念。

之后,他又写了《幽默杂话》,进一步从文学风格,审美心态,人生倾向等方面阐述了幽默在社会与文学中的作用。

林语堂在文章中指出:“素来中国人富于…诙摹?而于文学上不知道运用他及欣赏他,于是…正经话?与…笑话?遂截然不胫而走:正经话太正经,不正经话太无体。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学理的书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枯燥无聊。

”在这里,林语堂是把幽默作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或文章中欠缺的一种美学要素来提倡的,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很快就得到了鲁迅的呼应1932年,当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杂志后,则进一步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大力提倡“幽默文学”从而使幽默文学成了一股颇有影响,创作队伍颇为壮观的文学思潮。

重评林语堂的“幽默”观

重评林语堂的“幽默”观

重评林语堂的“幽默”观
范玲
【期刊名称】《现代中文学刊》
【年(卷),期】2022()4
【摘要】将林语堂对于“幽默”的否定与他对于“幽默”的肯定相对比将会发现,林语堂之所以在中国倡导“幽默”,并不单单只是为了自我保护,抑或是强调“嬉笑”所可能具有的独特功能,而与他意欲改变“中国式幽默”的现实目的直接相关。


希望通过写实主义“幽默文学”的倡导,培育中国人识别“幽默行为”的能力,以实
现纠偏的目的。

但与通常所谓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路径不同,其“幽默”首先
针对的是启蒙者自身。

由于他过于看重知识阶级的改造而忽视了民众所可能持有的玩笑态度,因而其“幽默”始终面临沦为另一种娱乐人心的把戏的困境。

【总页数】7页(P99-105)
【作者】范玲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枚酸果--评林语堂的"幽默"人生哲学
2.《京华烟云》中的幽默及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再认识
3.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读《幽默大
师林语堂》印象记4.林语堂:幽默情结和幽默观5.《生活的艺术》中的幽默解读及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再认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语堂的幽默

林语堂的幽默

林语堂的幽默绅士的讲演,应当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这是林语堂的幽默,他当时参加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学校安排了很多长长的讲演,上午十一点半,才轮到他,他上台就讲了这么一句,几十年过去,大家还在笑。

林语堂还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

”这是在巴西一个集会上说的,怎么听,都觉得他是个享乐主义者,言语间有风流轻巧贪婪而无德的嫌疑。

实际上,林语堂并无半点花花公子的样子,也不贪婪,且极有德,只是不做出个有德的严肃样子来,他对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有本心的天然之真,有灵性,有与生俱来的轻盈与欢快。

林语堂顶反感严肃与呆笨,他一语道破一本正经的严肃所掩饰的拘谨本质:“严肃终究不过是努力的标记,而努力又只是不熟练的标志。

一个严肃的作者在观念的领域里是呆笨而局促的,正如一个暴发户在社交场中那样呆笨而不自然一样。

他很严肃,因为他和他的观念相处还不曾达于自然”。

林语堂论幽默的文字本身就极自然而幽默,他将德国战败归因为“威廉二世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笑,或对什么东西应该笑”;他觉得,“最深刻的批评就是:民主国的总统会笑,而独裁者总是那么严肃——牙床凸出,下颔鼓起,下唇缩进,像煞是在做一些非可等闲的事情,好像没有他们,世界便不成为世界”这个话,展开来看,除了对民主的褒扬与对独裁的鄙夷,还有对人格魅力的点评与选择。

他发现,“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自然,这些人谈不上真的聪明,因为思维缺乏灵活度,而胸襟又不够开阔,才会刻板而傲慢。

幽默是必须的吗?林语堂早有先见之明,几十年前说出的话被现在的我们一一印证:“我们的生活是过于复杂了,我们的学问是太严肃了,我们的哲学是太消沉了,我们的思想是大纷乱了。

这种种严肃和纷乱的复杂性,使现在的世界成为这么一个凄惨的世界”纷纭变幻的时代,八苦密集的人世,再用严肃消沉的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只会使我们哀号遍地毫无生机,幽默,犹如喜乐一样,越多越好。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林语堂论幽默作者:曹清华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并以它为阵地开始提倡幽默。

“幽默”是英文单词“humor”的音译,为林语堂所首创。

多少年后,林语堂写《八十自叙》时,还单辟“幽默”一章,不无自豪地宣称:“我创造了'幽默’这个译文,人家都叫我'幽默大师’”。

林语堂多次论述了能创造出幽默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有如下两个。

其一是拥有智慧。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智慧的闪光,一切幽默都源于人的智慧。

他在《论幽默》一文中说,“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

同一篇文章中他还引用麦烈蒂斯的说法,认为幽默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展示了人的高贵,人是智慧的动物——“那个笑声会再来的,但是这回已属于莞尔一笑的,所表示的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芒。

”人类的智慧表现在人的思考能力,有智慧的人思考起来就会超越前人、与众不同,在生活中就有可能创造出幽默。

其二是平等和博爱的观念。

林语堂说:“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者,在于同情于所谑之对象。

”可见,林语堂发现了我们所常见的那些滑稽和逗笑中隐含了侵略和攻击,智慧在里面不是良性的运作,其最终给人们带来的只是病态的快乐。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平等待人,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弱点时,才可能生发出幽默。

在分辨幽默与嘲讽时林语堂作了这样的论述:“假如你能够在你所爱的人身上见出荒唐可笑的地方而不因此减少你对他们的爱,就算有俳调(这里意指幽默)的鉴察力;假使你能够想象爱你的人也看出你可笑的地方而承受这项矫正,这更显明你有这种鉴察力。

”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也揭示出了幽默作为一种文体的意识基础和精神特征。

有关幽默中蕴含了平等意识,同时代的鲁迅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我不爱'幽默’,并且以为这是只爱开圆桌会议的国民才闹得出的玩意儿,在中国,却连意译也办不到。

”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林语堂没有得出中国不产生幽默,在中国幽默无法生存的观点。

相反,他认为中国产生了诸如老子、庄子、陶渊明等幽默大家。

幽默论 (3)

幽默论 (3)

一、从“犀利”到“幽默”林语堂一生的创作轨迹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一,《语丝》时期(1923——1931)这一时期作品在1928年12月结集为《翦拂集》出版,有比如《祝土匪》、《打狗释疑》、《讨狗檄文》等等。

这一时期是林语堂与研究系、现代评论派和北洋军阀斗争的产物,是鲁迅相互支援并肩作战。

此外还有探讨国民性、提倡精神复兴的文章如《给玄同先生的信》、《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等。

这一时期的作品特性就是“犀利”。

二,《论语》时期(1932——1936)林语堂在这一时期全力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后来收集在《大荒集》、《我的话》、《行素集》等集子里。

在1934年7月用英文写《吾国吾民》,由赛珍珠于35年9月在美国出版,成为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一部书。

这4年中的作品内容丰富,有揭露抨击国民党政治腐败、消极抗日、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如《论政治病》、《文字国》等;有批判封建文化的如《论读书》、《教育罪言》;有论幽默小品文介绍中西文化的学术小品《论幽默》、《论文》、《谈中西文化》等,还有大量以“闲适为格调”的幽默小品如《秋天的况味》、《我的戒烟》等。

这一时期乃至以后的大量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幽默”。

三,美国时期(1936——1966)林在36年初去美国,在美生活了30年,写了一组《海外通信寄给《宇宙风》发表,向中国人介绍他在美国的生活见闻,以后,他专门用英文写作。

四,台湾时期(1966——1976)1966年林语堂回到台北,74年用用英文写了《八十自叙》,用幽默小品文笔描述了自己一生中最主要经历,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从林的创作轨迹中可以明显的看到一个转变,即其从“犀利”到“幽默”。

可以理解为林当年从“语丝”文体到大力提倡“性灵”“幽默”的转变。

为什么有这种转变?为什么要这样转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林在《八十自述》第一章便说:“有一次。

几个朋友问他:…林语堂,你是谁?‟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上帝知道。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的开题报告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的开题报告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研究背景和意义: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而他的《生活的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本书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所写的,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我完善,成为艺术化的生活大师。

然而,这本书虽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研究方面,多数学者仅从中国文化传统和生活哲学层面进行解读,而缺乏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的研究。

西方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表达的科学,它对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发现和塑造人物形象,引导读者的思考和判断,以及提高文章的艺术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林语堂的文本特点和中国文化传统,对《生活的艺术》中的修辞手法、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其艺术特点和内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生活的艺术》的篇章结构,探讨文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2)探究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夸张等,以及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3)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的自我表达、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调动读者情感。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通过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对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进行重新解读,旨在深入挖掘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预期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文章的篇章结构和逻辑,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整体结构和局部表达手法,突显文章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深入探讨其作用与意义,并提出相关应用建议,为现代生活提供借鉴和启示。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_李玉娥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_李玉娥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_李玉娥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21924年,林语堂首先将古希腊医学中的术语“humour”翻译成“幽默”,介绍到中国,并且将自己的哲思融进这个舶来的概念中,形成了独有的幽默观。

对于林语堂来说,幽默是鉴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态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人生观。

林语堂的幽默哲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悲天悯人,二是近情达观。

幽默是会心一笑,是透过形象的直观在内心获得更深的领悟,是表示“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的。

林语堂的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元素,也有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元素。

它们或相互补充,或本质相通,共同构成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

一儒:林语堂幽默观的出发点与反向力林语堂将儒家哲学看作是一个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林语堂心中,孔孟时期的儒家思想才是真正的清流,而到了宋儒那里便已成了浊流。

他认为《论语》为中国惟一关心世道之幽默文章,并最为推崇孔子的幽默,“孔子个人温而厉,恭而安,无适无必,无可无不可,近乎真正的幽默态度”,因为这样的幽默是最温厚,最近情,也是最宽容和具有智慧的。

还说孟子的“浩然正气”,极具包容性,既让人拥有积极的进取心,也能让人豁达地对待生活。

然这两位圣人此种人生态度的形成与其所提倡的“仁爱之心”是密不可分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仁”即“爱人”,即拥有一颗博大的同情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要推己及人,及物,亦不强加于人。

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人的精神就能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有了这种对天地万物的爱心,人就能产生博大的同情和无尽的宽容,也就寻找到了一种善良的对待人和自然的方式。

林语堂认为“中庸”是孔孟能实现用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的途径。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中”,是恪守中正不偏不倚,“庸”则是“常”。

林语堂幽默观之中西来源

林语堂幽默观之中西来源

第19卷第4期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9No.4 2002年12月Journal of Jinzhong T eachers College Dec.2002林语堂幽默观之中西来源赵怀俊(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晋中030600)摘要:林语堂幽默观是中西幽默结合的产物。

文章探索了林语堂幽默观的中西来源,第一部分追溯幽默的由来。

第二部分探讨林语堂幽默观的西方来源。

第三部分探讨林语堂幽默观的中国来源。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西方来源;中国来源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058(2002)04-0275-03一、幽默小引幽默,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一种审美特征,一种心理调适的手段,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都是人类和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智慧的花朵。

所以,幽默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它一向是世界文化的共区,不同民族都可以追溯出本民族悠久的幽默传统。

古今中外,幽默从来都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但,/幽默0一词之原始意义,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都与后来所指相去甚远。

/幽默0二字在我国最早见于屈原的5九章#怀沙6:/孔静幽默0。

此处的/幽默0仅含幽远静默之意,意谓沉寂无声。

在西方,/幽默0原指决定人类健康并形成不同气质类型的/体液0(Humours)。

直到16世纪,其内涵才逐渐向艺术领域转移,被赋予怪诞、逗乐、诙谐、戏谑等意蕴。

将西方之Humours用我国固有词/幽默0对译出来,首功在林语堂:/我发明了-幽默.这个词儿,因此之故,别人都对我以-幽默大师.相称。

而这个称呼也就一直沿用下来。

但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人物罢了。

0[1]1924年5、6月间,林语堂(署名玉堂)在5晨报副刊6上发表5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06、5幽默杂话6两文,主张把英语Humour音译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

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

如波斯之天文学家诗人荷麦卡奄姆,便是这一类的。

“三百篇”中《唐风》之无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觉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时,也已露出幽默的态度了。

因为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

到第一等头脑如庄生出现,遂有纵横议论捭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庄生可称为中国之幽默始祖。

太史公称庄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于老子,也无不可。

战国之纵横家如鬼谷子、淳于髡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辩之才。

这时中国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确乎是精力饱满,放出异彩,九流百家,相继而起,如满庭春色,奇花异卉,各不相模,而能自出奇态以争妍。

人之智慧在这种自由空气之中,各抒性灵,发扬光大。

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穷理各逞其奇,奇则变,变则通。

故毫无酸腐气象。

在这种空气之中,自然有谨愿与超脱二派,杀身成仁,临危不惧,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孔丘之徒,这是谨愿派。

拔一毛以救天下而不为,如杨朱之徒,或是敝屣仁义,绝圣弃智,看穿一切如老庄之徒,这是超脱派。

有了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了。

超脱派的言论是放肆的,笔锋是犀利的,文章是远大渊放不顾细谨的。

孜孜为利及孜孜为义的人,在超脱派看来,只觉得好笑而已。

儒家斤斤拘执棺椁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当不起庄生的一声狂笑,于是儒与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了两大势力,代表道学派与幽默派。

后来因为儒家有“尊王”之说,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与君王互相利用,压迫思想,而造成一统局面,天下腐儒遂出。

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不能因君王道统之压迫,遂归消灭。

论林语堂的幽默文学观

论林语堂的幽默文学观

论林语堂的幽默文学观
谢昭新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8)007
【摘要】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 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谢昭新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从"无须做伪"到"文学是个人心灵的表达"——论林语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关系[J], 胡明贵
2.论林语堂的文学观对其翻译行为的影响——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个案研究[J], 李昕燕;曹庆生;禹丽芳;王晓丽
3.幽默·性灵·闲适--林语堂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及其探源 [J], 何小海
4.《京华烟云》中的幽默及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再认识 [J], 武敏
5.林语堂:幽默情结和幽默观 [J], 施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作者:马向东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6期【摘要】作为第一个将Humor翻译成中文幽默的文学大师,林语堂的幽默观在其整个文艺理论体系中占有举址轻重的地位,幽默也是他文艺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

他年轻时在国外留学并长期生活,西方的喜剧理论体系对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幽默理论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其中尤其以克罗齐、弗洛伊德和梅瑞狄斯的影响为甚。

,【关键词】喜剧林语堂表现说机智幽默基金项目:榆林学院高学历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GK29。

克罗齐的“表现说”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林语堂是在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下才提出表现性灵说”的:克罗齐在其所著的《美学:表现的科学一书中,重点剖析了表现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

这部著作对林语堂的影响巨大,林语堂认为:人生是进行文本创作时永恒的文学主题,文学这一艺术载体是必须依附真实的人生现实状态才能存在的。

由此可见,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是以人生”为基石的,从存在主义来解读这一理论,就是说任何个体的内心活动状态都作为存在整体的一种显现方式,个体的所有内心情感都不具备主体第一性的原始存在性质。

但是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即在哲学基础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克罗齐认为直觉和心灵活动至关重要,能承载“表现”的范畴和基础,但他过分强调了心理活动的因素,所以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林语堂则不同,他的表现性灵说”是以存在为前提,是人生发展变化的结果,林语堂所表现的是一种整体,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观点。

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直觉,艺术是表现,而一切表现都是艺术”。

换种说法就是,印象是艺术的集成体,艺术家自我在内心中感受到的,是直觉性的,它的性质是变化着的,在狭义的角度认为直觉性行为就是艺术。

这种审美方向是偏激的,表现主义就像垄断一样,不允许其他的参考或者标准出现,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克罗齐将整个表现”纳入心灵活动的始终,使其显现”,使直觉不断丰富发展。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在一种人生的高度上审视世界,是存在主义的一种诠释,将人生作为表现的主题和方向,感情和人生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第一性的存在性质。

林语堂对克罗齐的观点是辩证地继承与发展,他将表现性灵说”发展得更为人文”,也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对林语堂幽默的解读林语堂将幽默归纳到心灵层面,是一种根植于人们心灵层面的东西,感受与领悟幽默的最好方法是依靠心灵自己去意会,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林语堂幽默论”的神秘之处。

弗洛伊德对幽默情境的认识也在林语堂的幽默理论中得到体现,弗洛伊德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要对自己、对人生采取幽默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世间的痛苦,用幽默来化解外在的伤害。

林语堂在弗洛伊德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将幽默总结为:一种笑中带泪”的微笑。

林语堂虽然在《论幽默》一文中对弗洛伊德的幽默”论提出质疑,认为他对这一理论阐释的术语过于专业,但也恰巧说明,林语堂的幽默观在理论上也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俩均认为自身所感悟到的幽默不是非得告之身边的人,而是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试去摆脱世间痛苦。

在当时,弗洛伊德已经发现人的心理因素、精神机制等方面对幽默这种喜剧形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幽默的过程只在作为独立个体的一个人身上作用,实现自身心理因素、精神机制等方面的内部更新,而其他个体的介入不会给这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机制增加任何新的内容,正因为这一原因,弗洛伊德才认为:我可以自我欣赏幽默乐趣而经常感觉不到有必要把它告诉给别人。

弗洛伊德喜剧美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摆脱内心遭受压抑的痛苦,通过内心的自我调节,最终建立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弗洛伊德幽默的心理机制是一种感情消耗的节省”,也是源自于心力能量消耗的节省,具有逗人发笑的心理基础。

他也对笑的发生作了科学的解读,通过从生命的角度对模仿的喜剧性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经验告诉我们,每一种生命存在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只有付出一定量的消耗才能理解它,因此,作为一种完全一致幽的或骗人的模仿的结果,如果我们根本不需要作出新的消耗,我们就发现自己失望了。

这种失望是一种被解脱的失望,而且与此同时已变得多余的期待消耗就通过笑被发泄了出去.这一原理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喜剧。

弗洛伊德在对比幽默、机智和喜剧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总结道:我们一直有这种感觉:机智乐趣产生于一种抑制消耗的节省,喜剧乐趣产生于一种思想消耗的节省,幽默乐趣产生于一种感情消耗的节省”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分析,林语堂的幽默理论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人自身内部达到平衡和谐、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

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上,林语堂都把幽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他从主体心理的角度切入,将幽默上升到人生观的层面,当作一种生存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的艺术。

他将幽默当作一种心理机制,一种自我内部调节的手段:当人们以一种喜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苦恼时,他就获得一种防止心理失衡的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对现象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的思维,肯定了幽默作为一种人生姿态,作为一种生存艺术的价值,林语堂对梅瑞狄斯喜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英国小说家乔治-梅瑞狄斯的文章《喜剧的观念及喜剧精神的效用》经过他自己的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喜剧论》。

林语堂在梅瑞狄斯理论框架的支撑下,形成了他的理论著作《论幽默》,这是对梅瑞狄斯喜剧论的继承和发展。

梅瑞狄斯对喜剧这个表现方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幽默作家首先应能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能勇敢地接受他人的非议,才能以喜剧的眼光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一强调喜剧的目的比悲剧更加崇高,如果悲剧是通过悲悯与惊恐来洗涤人的心灵,那么喜剧则是通过笑声来感化人的心灵,因为喜剧是理智战胜愚昧、文明取代野蛮的有力武器,喜剧真正地解放了人性,也是讽刺现实弊端的最佳方式。

梅瑞狄斯理论中的笑是一种智慧、理性和人之常心。

在梅瑞狄斯的理论中已经把喜剧艺术上升到一种高度,有着教化、美育的作用。

梅瑞狄斯认为喜剧可以使人们摒弃自己的错误和肤浅,并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他认为,幽默不仅需要人们去揭露和讽刺社会现实,还需要人们去认识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变自己。

喜剧笑的载体是对生活的概括和取舍,在这一过程中对客体进行反思,从而能够超越自我、超越现实。

林语堂在其著名《论幽默》一书中就引用梅瑞狄斯在《喜剧论》中的话作为开篇:我想一国文化的极好的衡量,是看其喜剧及俳调之发达,而真正的喜剧的标准,是看能否引起含蓄思想的笑。

”并对他关于俳调之神”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这种笑声是缓和、温柔的,是出于心灵的妙语。

讪笑、嘲谑是自私,而幽默却是同情的,所以幽默与谩骂不同。

因为谩骂自身就欠理智的妙语,对自身就没有反省的能力。

幽默的情景是深远超脱,所以不会怒,只会笑,而且幽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参透。

麦烈蒂斯说:能见到这俳调之神,使人有同情共感之乐”。

林语堂关于幽默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梅瑞狄斯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的,他提出了会心的微笑”不同于梅瑞狄斯含蓄思想的笑”,并在著作中引用了大量梅瑞狄斯的观点作为支撑,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梅瑞狄斯喜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林语堂在其理论中对幽默的评价已经超过了梅瑞狄斯,不论在哪个方面,他的理论框架中的幽默是把不同的笑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林语堂认为幽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幽默是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狭义的幽默是与讽刺、揶揄有区别的。

幽默背后的笑有不同的含义,只有抓住情感的性质才可以理解幽默,这种幽默需要对人世进行深度的体验和感受,这种过程是漫长的,不是瞬间的。

而且这种幽默体现的感情不是单一的,是多层次的、复杂的。

“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正如麦氏所说的,是属于会心的微笑’一类的.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情感,但是幽默与其他风调同使人一笑,这笑的性质及幽默这种技术是值得讨论的。

”这种对幽默的认识就是心领神会,这种思想在中国禅宗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幽默的观照不是用逻辑、概念、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用超逻辑的、超功利的思想去审视的幽默,这种幽默感里有着无限性和宽泛性,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是人对自我的有限的把握,从而进入无限宇宙,体会人生的大智大慧,这才是幽默的价值。

林语堂认为:幽默的态度是默然忍受,这种容忍态度的利弊在中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传统的正统文学中是不能够容忍幽默的,幽默被统治阶级视为一种不严肃、有失体统的行为。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幽默不会被单独提炼出来,更不会概括出专门的理论。

但是这种幽默始终是存在的,在文学的表达中被异化成为幽默的另一种诠释。

林语堂认为幽默的态度是忍受,这一认识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气质,里面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幽默,是一种宽阔的胸襟,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从林语堂《论幽默》中的理论观点可以看出:在他意识中的“幽默中的笑”是一种中庸的笑,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笑中,无论是歇斯底里的批判,还是放纵自由的大笑,都是有节制的,所以,林语堂认为幽默是自址和淡定的产物,这体现了智慧感。

林语堂继承和发展了梅瑞狄斯的理论观点:喜剧意识需要通过智慧来实现。

只有巧妙地运用智慧才能把幽默巧妙地表现出来,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使作品充满幽默感,使读者能够笑,引起读者的深思。

梅瑞狄斯和林语堂都认为笑有不同的类型,其中讪笑、嘲谑和幽默有着本质的区别。

幽默是一种理智、智慧的笑,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照的同时,以某种特有的方式获得一种具有概括性的体验。

而汕笑、嘲谑是一种肆无忌惮的谩骂,理智不复存在,只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情感,没有节制。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观的、畸彤的,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不具有真实的意义,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林语堂的幽默概念对梅氏的幽默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超越,梅瑞狄斯的喜剧理论是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框架,林语堂丰富和发展了梅瑞狄斯的理论,尤其是提出了中国人的幽默,使幽默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