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古代汉语论文(补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关系与区别。完成时间2013 年 11 月 13日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专业对外汉语教学
年级2012 级研究生
授课老师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关系与区别
【摘要】: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在中学语文课本的
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本文内容的主要是介绍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种类型的词
及其关系。通过说明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也有助于对这三类词的认识理解和学习。
【关键字】: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联系,区别。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在古文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叫通假字。按今天的说法理解,通假字就是古文中通用的别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当时已有“早”字,如“(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但作者并不用它,却用了一个与“早”同音的“蚤”字来代替,借以临时表示“早”的意义。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或者是因为作者写作时忘了本字,写了一个同音字代替;或者是因为抄写者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字。
通假字分为三类:
1.是同音通假。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同“慧”)。
2.是双声通假。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同“无”)。
3.是叠韵通假。如“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系辞下》,“信”通“伸”)。
2.假借字
“假借”是一种用字法,乃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也就是说,当某一事物新概念出现之后,人们的口语里已有了
表示这一新事物概念的声音,但书面却没有表示这一意义的形体,又难以创造新字,于是人们就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代替,这就形成了假借字,被借用的字就叫做假借字。如:“令”本义为命令、号令,但“陈守lìng皆不在”(《陈涉世家》)中的“lìng”是“一县之长”的意思,却并无其字,于是借用“命令”之“令”这个同音字来代替“陈守lìng皆不在”的“lìng”。这样表示“一县之长”意思的“令”就是一个假借字。
3.古今字
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古今字分为两类:
•是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没有关系。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例如“债”字,本写作
“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通假字与假借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
1.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又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又如“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借完后,字形上仍
然只有一个(东、难),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
2.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
是
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
“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
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
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
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2.通假字与古今字
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关系,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观察。在理论上,通假字与古今字是两码事,二者没有关系。
1.从性质上看,由上面的介绍可知,古今字是与文字假借和词义引申所引发的造字
活动紧密相联的,是造字活动的结果;而通假只是现存字的借用,是用字现象。
2.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只存在语音上的关联。而古今字
则不同。来自词义引申的一类,古字和今字意义有引申关系。来自文字假借的一类,今字
表示古字本义的,如“其”与“箕”,两字能表同一本义且发生了本义的交接,显然应算意义有联系;今字表示古字假借义的,如“采”与“彩”,古字的假借义是在本无其字、一
字记录数词的情况下形成的固定用法,与在本有其字、各词各假也很不相同。
3.从时间角度看,古今字古字行用在先,今字产生在后,有历时相承关系通假则属
于共时性质,通假的发生必须以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存在为前提,虽然两个字的产生可以有
先后,但用为通假时必须同时存在。
在实践中,古今字和通假字则会产生纠葛。如“说”和“悦”,早年很多学者把
它们看成通假关系。现在较多学者把它们看成古今字。i’}又如“员”和“圆”,洪成玉
说是通假关系,郭锡良等归入古今字。造成这种分歧并不是因为古今字和通假字两类文
字现象有什么交叉,只是由于对具体字词相互之间意义关系的理解、时间先后关系的认
定有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