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艺术鉴赏
——水墨画艺术赏析
【摘要】中国画以民族精神为主导,多个画种、流派之间相互交流、互补,在总结、继承中国传统画艺的同时,大胆吸收西方绘画的特点,勇于开拓创新。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将在新的时代精神中获得新生。
【关键词】中国画水墨画发展艺术鉴赏
中国画的代表是水墨画,基本的水墨画是指仅用水与墨,画面为单色的黑白色画幅,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
墨为中国画特有的材料,水墨画中用水与墨的不同比例配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可以用来画出不同浓淡的层次。
水墨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面等几种。
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
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
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
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
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
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
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
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花鸟画,我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
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
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
现的简单鱼鸟图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鸟画。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东音和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画已经逐步形成独立的画科,并且出现一些专门的画家。
五代、两宋间,这一画科更趋成熟。
界画,也是中国画画科之一。
明陶宗仪《辍耕录》一书中,提出将绘画分为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其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也叫“宫室”或“屋木”。
水墨画的发展历史已经一千多年了,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水墨画产生于东晋时期,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恺之的《雪霁堂五老峰图》是最早出现的水墨画。
顾、戴之后,水墨画进一步发展,并且出现了专门评论水墨画的论著。
可见,水墨画在当时已经比较流行。
唐代是水墨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画家,如吴道子、李思训父子、王维等人。
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水墨画一改前人细巧之积习,行笔纵放,如雷电交作,很有气势。
李思训善画着色山水,他的儿子李昭道也是有名的水墨画家,师其父而有自己的风格,后世称他们父子的水墨画为大小李将军山水。
王维襟怀高旷,迥超尘俗,首创渲淡画法。
以水墨皴染之法而作破墨山水,以清淡闲逸为归。
水墨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水墨画的南北两个画派。
吴道子、李思训为北宗之祖,王维则为南宗之祖。
五代时期,水墨画进一步发展创新,徐熙代表南宗,黄筌代表北宗。
宋代水墨画家最有代表性的
要数李成、范宽、董源、巨然四人。
元代水墨画家主要有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四大家。
明代水墨画分浙派、吴派和院派。
清代水墨画家以四王为最著名。
他们是王时敏、王原祁、王鉴和王荤。
另外,佛门画家道济和八大山人也在水墨画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代,也就是20世纪初至50年代期间,这时候的水墨画主韵律是改革:这时期以徐悲鸿为代表,利用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素描、光影、透视等技术和方法来对中国画进行改造,这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气势,影响也很深远。
但在西方洪流涌入期间,古风水墨画也在发展,以齐白石为代表,借助中国自己的传统来进行变革,借助近代海派绘画资源,加上一些明清之际文人画的因素,来对当时的中国画进行改革。
国画未来的发展将面临继承传统绘画艺术与吸收外来绘画艺术之间的平衡问题。
毋庸置疑,传统的技艺自然是要继承的,但是由于中国画长期以来适应着修养全面的文人雅士的余兴和趣味,不注重对画面视觉形式的发掘,在“水墨为上”的风气下放弃对绘画色彩语言的探求,忽视对各种新颖题材的开拓,津津乐道于微观笔墨技巧和小趣味而不注意宏观的整体视觉效应和视觉冲击力,从而失去了应有的视觉新鲜感。
水墨画已经走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要想再次获得很大的发展的确面临很大困难,面对如此局面,我们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艺术,产生多风格的流派,从而使表现力获得了新生。
中国画的推陈出新,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由此看来,中国画的发展如能以民族精神为主导,多画种、流派之间相互交流、互补,在
总结、继承中国传统水墨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西方绘画的特点,勇于开拓创新,必然生机无限,中国画已“穷途末路”的说法必将不攻自破。
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会产生矛盾,会出现火花。
但其优秀成分最终会融入本土文化的洪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也不例外,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将在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新中国美术史》邹跃-进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2]《中国画研究》栗宪庭,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3]《走向未来的中国画》洪惠镇《文艺研究》第3期文艺研究杂志社1998年
[4]《中外美术鉴赏》徐改、刘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8-01
[5]《美术鉴赏》李新平、成文光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