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专题三A基础题 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专题三A基础题 含答案

专题三A卷一、选择题1.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

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

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

”这表明他A.反对康梁变法维新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C.反对政府速行立宪D.呼吁民众谨守本分2.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A.实质上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3.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C.国民素质亟待提高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4.《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此言意在强调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5.在19世纪末的中国,有人斥责说“其貎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指责的是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首开学习西方之思潮B.曾国藩等提出“自强”开始引进机器和科技C.康有为提出师法孔子推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D.孙中山提出师法美国推翻专制创立合众政府6.“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到政治思想领域。

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A.“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7.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想的主要不同是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8.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考试卷参考答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考试卷参考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一小题6分,第二小题13分,第三小题5分,第四小题8分,第五小题8分,共40分。

)31.⑴答:民本思想(1分)。

⑵答: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是取信于民(1分)。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1分)。

⑶答: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1分)。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1分)。

⑷答:唐太宗君臣吸取隋亡教训,出现了贞观之治(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史实无错误即可,1分)。

32.⑴答: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1分)。

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4分)。

⑵答:因为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2分)。

⑶答:材料四的主张(1分)。

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2分)。

⑷答:材料一的主张(1分)。

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分)33.⑴答:核心是“仁”(1分)。

⑵答: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1分)。

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分)。

⑶答:李贽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1分)。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渐趋衰落(1分)。

.34.⑴答:陈亮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

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1分)。

⑵答:黄宗羲:农工商皆本(1分);雍正帝:重农抑商(1分)。

⑶答: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分),是历史的进步(1分)。

雍正帝的观点是落后的(1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1分)。

35.⑴答: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1分)。

他的主张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需要,成为秦国实现统一的理论基础(2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测试题(全册 共103页 附答案)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测试题(全册 共103页 附答案)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测试题(全册共103页附答案)目录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一篇历史论文中指出:“蔡伦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造纸的祖师。

”这一说法()A.肯定了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唯一发明者B.可以直接印证蔡伦是古老造纸术的改进者C.旨在说明蔡伦在古代造纸术改进中的作用D.属于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第一手材料解析:A项说法错误,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不是唯一发明者;题干中的历史论文不可以直接印证蔡伦是古老造纸术的改进者,排除B项;根据“蔡伦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造纸的祖师”,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历史论文是经过作者加工过的,不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第一手材料。

答案:C2.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里反映的真实情况是()A.活字印刷术效率高B.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正比C.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反比D.雕版印刷术麻烦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如果印数少的话,并不是很方便,如果印数多了的话,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质量和速度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故选A项。

答案:A3.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A.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C.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D.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解析:由“凭针盘而行”,可知“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是指南针。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故选C项。

答案:C4.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术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完整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docx

(完整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 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 10 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

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图 8 魏源《海国图志》A. 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图 9 严复《天演论》优胜劣汰、民主科学图 10 陈独秀《新青年》C. 思想解放、救国图强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 .《孔子改制考》B .《海国图志》C.《天演论》 D .《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

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

”这表明作者强调()A .“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 D .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这一主流思想是指()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5、从 19 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 世纪 20 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A. 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6.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1895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2020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020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一、单选题(共25题)1.“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

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上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是()A.变革社会风俗.与世界文明相融合B.变革经济,发展机器生产C.变革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大梦唤醒”后掀起救亡运动,其基本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设议院,伸民权,变法图存3.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陈先生在这里举例用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5.严复在《原强》一文中指出,世界上的强大民族“有鸷悍长大之强,有德慧术智之强;有以质胜者,有以文胜者”,中国为“文胜之国”,但流于文弱,“每转为质胜者之所制”。

严复此文意在()A.否认中国的传统价值B.质疑中国的存在价值C.宣扬“进化论”学说D.痛惜中国的积弱不振6.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同步习题及答案 10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同步习题及答案 10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同步习题及答案100页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2“诸子百家”活动的宗旨是
 A游说君主,寻求进入统治阶层
 B研究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C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D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3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战国时期儒家各流派都主张“性本善”
 4儒家经典的“六经”不包括
 A《诗经》《尚书》B《礼》《易》
 C《乐》《春秋》D《论语》《孟子》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孔子办私学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会考练习3.3 2017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会考练习3.3   2017年

翔安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会考必修三专题三练习班级姓名座号一、选择题1.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于( )A.新文化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2.某同学查阅《青年杂志》、《狂人日记》、《文学改良刍议》等资料,请推断该同学探究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新文化运动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变法思想的领袖,他主张(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实行君主立宪D.实行民主共和4.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

把封建礼教斥为“吃人的礼教”的人物是( )A.鲁迅B.李大钊C.陈独秀D.胡适5.19世纪末,“天演”、“物竞”、“天择”、“淘汰”等术语在中国流传并渐成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与这些术语的出现密切相关的近代思想家是( )A.林则徐B.魏源C.严复D.陈独秀6.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亲自主持了( )①广州禁烟②编写《海国图志》③编译《四洲志》④维新变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文献是( )A.《狂人日记》B.《孔子改制考》C.《庶民的胜利》D.《文学革命论》8.严复在他的一部译作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堪称当时思想界石破天惊的一声惊雷。

这部译作是( )A.《藏书》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9.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民报》的创办 B.《青年杂志》的创刊C.《海国国志》的发行 D.《庶民的胜利》的发表10.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他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敬告青年》B.《文学改良刍议》C.《文学革命论》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1.图5所示著作的核心思想是( )A.科学与民主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师夷长技以制夷”12.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这两位先生是( )A.民主与科学B.新道德与新文学C.科学与新文学D.民主与新道德13.近代有篇文章回顾中西文化争论,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卷试题一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卷试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用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适合的是( )图8魏源《海国图志》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图9严复《天演论》B.优越劣汰、民主科学图10陈C.思想解放、天择、适者生计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议论:书排列甚远之国,指掌局势堪称奇书议论一:“百年喜读樽先兆,万里惊看”;议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据上述议论推测此书应当是()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这就是一个进步。

而新事物在旧体内老是较有活力的要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可的范围以内,是很难完整如愿的。

”这表示作者重申()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互相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进了C.“中体西用”就是只重申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保护中国体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期间的主流思想给予这样的归纳:“西哲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即是学习了外国本事,保留中国旧习,本事要新旧。

”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7.“作一政治运,百日新短寿而,但作一更广意上的有其成功之。

”里的“成功之”主假如指戊戌法() A.阻挡了民族危机的加深B.改革了封建君主制体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发作用D.了儒家思想正地胡适在其1918年作的《国感》里写道:“不二十年前,那些老力去康有⋯⋯我今天也痛康有,但二十年前康有太新,今天康旧。

”出种状况的主要原由是康有()A.托古改制,行君主立B.学西C.革制度,行民主共和D.救亡9.戊戌法期,湖南《湘》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地球本是物,是中央四旁。

”首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倡议新法 B .鼓舞人向西方学 C .宣科学救国朝念10、中国启发思想家复化“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致”。

表示复宣化的目的是( )A.展近代科技 B.倡议自由同等C.反制迷信11. 7所示1904年日大使枢的一奏折(部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步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步测试

1.第二次鸦片故争后,湖南人郭嵩焘赴英出任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消息传开以后,朝野骂声四起,家乡的科举考生曾商议要捣毁郭宅。

大臣刘坤一质问郭嵩焘:“何面目以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这反映出当时()A.天朝上国心态尚未根本改变B.人民群众爱国热情高涨C.民众自觉维护国家主权 D.思想解放深入基层社会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

”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B.实行君主立宪C.推动民主化进程D.建立共和政体4.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二者的区别是( )①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②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③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④前者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思想源于传统文化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②④5.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6.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变是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士大夫们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的两本著作打破的。

它们是( )A.《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B.《海国图志》《天演论》C.《变法通议》《新青年》 D.《孔子改制考》《天演论》7.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专题检测卷三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专题检测卷三 含解析

专题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1.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A.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堕落B.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C.开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D.是主持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解析:主要应从其首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分析。

答案:C2.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

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A.师夷长技B.维新变法C.民主革命D.民主科学解析:“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表明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变革的是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3.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应选D。

答案:D4.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根据材料,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其思想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探索;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02年”即可排除①③,故选C项。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游说各国君主,但途径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孔子对周礼的维护B.诸侯争霸的现实C.周天子势力的衰微D.地理空间的阻隔2.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

”朱熹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

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

由此可知A.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B.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C.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D.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3.韩非子认为,作为君主,应具备虚静之德,才能以静制动,才能用众,才能公正执法。

同时他还主张“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由此可知,韩非子的主张A.适应了建立君主专制的需要B.代表了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C.传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D.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4.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5.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

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B.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C.儒法之争在汉代仍很严重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6.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处于“不著不察”之列,且少有人提及。

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专题1-4)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专题1-4)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专题一~专题四测试题(本测试题仅在教师书中体现,学生书中没有,仅供教师备用。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同点。

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老子强调回到小国寡民,孔子强调维护周礼,为政以德,这都是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在这两人的思想中体现不出A项;C项是老子的思想;D项是孔子的思想。

2.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观点()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B.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C.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D.强调了宗族血缘关系【答案】 B【解析】材料体现了孟子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各阶层都要注重“仁”,这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故选B项。

3.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墨翟“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答案】 D【解析】“知足常乐”体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 C【解析】材料体现了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兼爱”主张。

5.(2014·南昌三中)“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 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

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 .《孔子改制考》B .《海国图志》C.《天演论》 D .《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

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

”这表明作者强调()A •“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 “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 •“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 •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C. 维新变法运动D. 新文化运动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 次”变化是()A •从技术到器物B •从制度到思想“189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C •从制度到文化D •从器物到制度7•“作为一场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短命而败, 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 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8.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 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 旧。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A.托古改制,实行君主立宪 C.变革制度,实行民主共和9•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 •宣传科学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10、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进化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

这表明严复宣扬进化论的目的是 ()A •发展近代科技B •提倡自由平等C •反对专制迷信D •推动社会变革11. 图7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

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奴才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 科者一千一百余人。

学武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

――清•杨枢《奏陈兼管学务情形折》图7A.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B. 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C •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D •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12.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 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 1893年〜1898年 民主”出现的频 率远远高于 共和”的频率。

这一现象反映了 ()B.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D.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13.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 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 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 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 应该是 ()A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14. 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

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A .洋务运动的影响B .维新运动的影响C .抗日战争的影响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5.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

”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17、是他发表文章,指出了十月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又是他发表文章,提出十月革命 也是劳工的胜利;还是他信心十足地预言: ).陈独秀 C .李大钊18.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B.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19. 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 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

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

话剧是文明戏,京 剧则叫旧戏。

“某一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20.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 使奉祀的A.王韬B.康有为C.粱启超D.陈独秀16、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 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 •主张武装反袁,保卫共和制度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 •发动文化革命,启迪民众觉悟D .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必是赤旗的世界”,他是( A.毛泽东B“试看将来的环球,人们穿起来……”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A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B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D •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21. (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

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

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年06期(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4分)材料二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一鲁迅《狂人日记》(2)材料二反映了鲁迅对儒学的什么态度?(2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三: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 ,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之处。

(4分)专题三测试题(一)答案1-5 CBBBC 6-10 DCADD 11-15 CCCDD 16-20 CCABD21. (14 分)(1)a.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异常严重;b.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c. 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d.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

(每点一分,共 4 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思想:批判儒学。

(1 分)原因:儒家传统道德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提倡的纲常伦纪与西方民主思想相对立;(2分)北洋军阀倡导“尊孔复古” 。

(1 分)(3)相似之处:①都借助外来文化作为思想武器。

②都进行过激烈争论。

③都否定专制暴政,主张民主政治。

④都推动了各自的社会变革。

(4分,任答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