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
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书的目录吸引了我,目录分为六辑:第一辑课前慎思、第二辑课中求索、第三辑课后反思、第四辑听课随想、第五辑评课心语、第六辑生活感悟。而每一辑的小标题也深深的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如脑袋磕破后的笑声、无意间的伤害、“下课啦”、会飞的课堂、手指尖上的智慧、风景、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站着的眼睛等等,看到这些标题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脑袋磕破了还能笑得出来?下课啦有什么好写的?眼睛还能站着?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华老师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全书的六大部分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上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全体数学教师阅读的一本好书。
一、思考让课堂精彩纷呈
他的课前慎思为课堂求索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华老师有一个固定环节:借橡皮。这个环节的设计,华老师是经过慎重思考的,他认为借橡皮有两点理由:1、“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现在的学生很浮躁,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逼学生静心思远,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2、“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学生和老师总是习惯地认为是“粗心”。其实学生做错一般都不是因为“粗心”往往是因为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华老师课前慎思的结果。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之前回想起自己以前在黑板上画圆时,画出的圆经常不是很圆,于是赶紧擦掉重画。为什么总是画不圆呢?他发现要么是由于圆心滑动,要么是由于圆规两脚距离的改变。他想:这不正突出了圆的特征吗?为此,他备课时就计划好,自己在黑板上画的圆不标准,不擦,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不圆。”他思考:学生不圆的作品该怎么把它们也利用起来呢?因此他就想
到把学生的橡皮借过来,让他们没法擦,不圆的作品也就保留下来了。再如:华老师为执教“乘法的估算“一课搜集资料,看到一份”生活中的估算“教案,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判断结果是否正确,说说为什么?例1:三年级学生小梅每天从家走到学校,一般情况下,用10分钟左右时间可走到学校。一天,数学老师问她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她思索了一会儿说:“也就2000多米吧。”例2: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8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37元2角钱。这里的例2正是华老师要搜寻的生活中的估算。在书写自己的教案时,华老师想象课堂上学生会怎么回答“摊主多要了钱!每千克芒果8元8角,不足9元钱,买4千克总共应不到36元。”“什么?摊主多要了钱?”华老师的心不由一惊: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人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并且,如果上课班级的学生家长正是个什么摊主,学生看到这道题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如果改成“摊主少要了钱”那么妈妈会怎么做呢?这不是又可折射出妈妈的心地善良,为人诚实嘛?因此,华老师设计了以下一段文字让学生看过后评论: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31元2角钱。这样的课前思
考值得我们学习。
华老师十分重视课后反思后再实践。例如:他在听别的老师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场景:在学生画出、测量并汇报圆的若干条半径的长度后,老师请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测量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圆的半径一样长。生2:圆的半径都相等。生3:圆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还有补充吗?没有学生回答。师:能说这两个圆的半径的长度相等吗?(指着两个大小不一的圆)生:不能。师:那该怎么说?学生木然,教师补充在同一个圆里。华老师请大家反思这个片段,老师的步步紧逼有必要吗?大多数的教师可能回答,从来如此。华老师质疑“从来如此,便对吗?”、“教学要讲究严密,但需要如此的严密吗?”。在执教“初步认识分数”中,华老师问:3/5表示什么意思?一名学生回答:3/5就是把5平均分成3份。华老师反思造成学生这样回答的原因:一是他在教分数的意义时强调了表示分数的三要素(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归纳,忽视了单位“1”的渗透,以致学生头脑中对把“什么”
平均分的意识淡漠。二是教材中和他的板书对分数的读法是这样写的——四分之三,这样的读法一开始就容易使学生认为:“3/4是把4分成3份。”通过反思,他把3/4的读法改为“四份之三”进而提出了“究竟怎么读分数”的疑问。这样华老师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就呈现了一种思考的、立体的教学课堂。
二、遵守时间让课堂充满期待
他不但重视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思考,他还非常重视课堂时间的遵守,只要下课哨声或铃声一响,不管他的教学内容是否完成,他一定准时下课。他这样做源于他喜欢听的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源于学生时代的自己,那时常在心中说:老师,下课了;源于他听课时,如果老师拖堂,从学生眼中读出“下课啦”三个字。是呀!下课铃声一响,学生的心已经飞到了教室外,老师还在讲,有几个学生真正在听啊!况且下课后学生要在短短的十分钟内上厕所、收拾文具、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按时下课,既是满足学生生理、心理的需求,也
是尊重下一节课教师的需要。“花未全开月未圆”按时下课效果会更好。但是今天的许多老师就没有意识到按时下课的重要性。
三、用心让课堂与众不同
华老师不但善于思考,他还是个很用心人。他的脑袋磕破后带着帽子上课,竟然和执教内容《中括号》相衔接,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括号是一样的,都是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正如他说的:“磕破脑袋,是无意的;但是把磕破的脑袋给用起来,那就是有心的,是苦苦追求的。”
例如执教《角的度量》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课开始—师:孩子们请看屏幕。(出示第一个倾斜度比较小的滑梯)玩过吗?生:玩过。师:地球人都玩过!(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想玩哪个?(大多数学生说第二个)(出示第三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第三个,学生脱口而出,紧接着好多学生改变了主意是第二个)。华老师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