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__52、在○里填上“=”○○○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3、练一练: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2、小组讨论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5.0192○5.01297.281○8.001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3).学生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塔洋镇中心小学王小端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4、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间的互化。
5、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表面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建立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印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本单元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基本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学建议: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接着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粉笔盒、墨水盒)或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教师指出这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呢?2、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应该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主备教师:黄俊林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四、授课时数:7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二、新授: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
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
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
五年下册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集体备课
6个面都相等
顶点
8个
棱
12条
相对的4条棱相等
长、宽、高各4条
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有8条棱相等
12条
12条棱都相等
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宽、高
长=宽=高(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棱长总和
长方体棱长总和=长×4+宽×4+高×4
=(长+宽+高)×4
C=4a+4b+4h
=(a+b+c)×4
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
(二)实践类作业
(1)(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后,回家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需要几根小棒?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先在脑海中搭一搭,有2种方案,哪种方案能搭成长方体?请搭出来。
方案一:12厘米(4根)、9厘米(4根)、5厘米(4根)
方案二:12厘米(4根)、9厘米(5根)、5厘米(3根)
(2)(学习长、正方体前)拆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要沿着棱剪开,你能有多少种不同的展开图?可以把每一种展开图画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多,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一)探究类作业
(1)绘制本单元的知识思维导图
(2)找出生活中1厘米、1平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物体,它们是用来量什么单位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3)同学们,我们学习完了体积和容积,请写一篇数学日记。你能找找生活中什么情况用体积和容积表示吗?体积和容积怎样去区分,写写你的所看所思。
(4)数学书22页9题、26页13题、37页9题、41页的13题
体积
(容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a×a×a
长(正)方体=底面积×高=s×h=sh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邢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3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4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5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单位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6能正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本单元的重难点是什么?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特征;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体积的计算方法;三、如何教学P28例一?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每一个人都准备一个长方体食物观察,引导。
最后概括出长方体的特性;四、教学P29例2时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木条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观察,分析每一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形同点和不同点?如何教学?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相等,形状完全相同;每条棱长度相等。
可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如何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准备长方体纸盒,展开后的每个面都说一说,是那个面,然后每一个面都怎么计算面积,最后概括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七、如何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先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提问:“水为什么上升”?然后做一个问号?使学生明白石头也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引导出体积的概念。
八、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如何推导?让学生用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白城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等数据填入表格中,算出每一种总共用的小正方体的总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看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最后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新人教版五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案编写者:林声果学案使用者:邓陆光,林声果,义秀云,何丽媛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
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
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分数的意义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1.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2. 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操作材料3. 教学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数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概念。
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二、新课讲解1. 分数的意义a. 展示课件,讲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分数是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b.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如:一个苹果被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可以表示为$\frac{2}{4}$。
2. 分数的基本性质a. 展示课件,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b.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如:$\frac{2}{4}$和$\frac{4}{8}$表示的是同一个数。
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课堂活动1. 操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操作材料。
a. 小组合作,将卡纸剪成若干份,并按照分数的意义进行分配。
b. 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分享操作过程和讨论结果。
四、巩固练习1. 展示课件,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 强调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运算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示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能够运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
2.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材、教具。
(2)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课内容。
(2)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乘法。
(2)提问:分数乘整数是什么意思?2. 探究新知:(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分数乘整数?(3)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 巩固新知:(1)PPT展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答案讲解。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运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各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理解程度和计算能力的掌握。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评估其对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延伸:1. 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与区别。
2. 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如烹饪、建筑等领域的计算。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2/3×3/2= 8/11×11/8=
每一个算式的积都是 1 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板 书 设 计
7/9×9/7=
课 后 反 思
第 课
周 题
分数除法(一)
年
月
日
主备人:张义成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个性修改
3.师:同学们把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老师要和 大家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计算上的新知识。
二、涂一涂,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1.把一张纸的 4/7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 几? 提问:4/7 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 1 平均分成7
份,取其中的 4 份)(边说边画阴影) 提问:把 4/7 平均分成 2 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 分平均分成 2 份?(让学生指、涂一涂)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呢?(板书: 4/7÷2=2/7) 2.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 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个性修改
1/10 ×10=__6
=___
1/5 × 5 =___
学生思考、计算后汇报: 2.初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A、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些算式的特点,那么 这一类到底是些什么数呢?你能给他们起个名字吗?生说师板书 课题:倒数。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倒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B、师:其实大家所提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大家一 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请同学们 自己看课本 24 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自己看课本) C、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学生举例说 明。) 师:“互为”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一下吗? D、师:像这样乘积是 1 的算式,你还能写一个吗?请每个 学生写一个算式,然后告诉同桌说你写的算式中( (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是 )和( )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1.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生自由发言。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
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
(板书)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
分工协作: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
(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五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同学建立起空间观念,培育归纳总结技能。
重点:掌控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同学的空间观念,培育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依据外形给它们归类。
(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
(顶点、棱、闪耀)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由于,它们有着别出心裁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同学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索: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同学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
同学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全部的特征,是非常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
(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来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
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测,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四、拓展应用用数学制造生活。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计划: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一、快乐启航: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邻两个面的长和宽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每个棱连接两个相邻的面,且相邻两个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相交的棱。
小组讨论后,完成p28的表格,然后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的特征: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这两种立体图形。
2.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方体的特征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2.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各个面和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验证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特征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正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2.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正方体的各个面和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验证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面?这些面的面积如何计算?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1.复习巩固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练习学生完成综合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子教案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页的“做一做”。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我沿着棱剪开,展开了长方体的纸盒。
:我展开了正方体的纸盒。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集体备课电子教案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过渡: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启发。
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 第 周 上课教师:牟善富 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 第 周 上课教师:牟善富 主备人:牟善富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阅读与理解教师让学生阅读例6,说一说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什么问题?这些物体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学科:数学备课时间:第周上课教师:牟善富主备人:牟善富2. 探索规律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小组合作研究,活动要求:①用小正方形摆出相应的图形;②观察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③把结果填写在表格中;④观察表中的记录,寻找规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部分:概述(300字)1. 介绍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备课,教师可以系统地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本次备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旨在提高教师们对该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集体备课,共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本次备课的背景和相关情况本次备课主要针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主要包括有关平行线、重合线等内容。
在平面几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与平行线和重合线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部分:备课过程(2500字)1. 教材内容梳理1.1 单元整体内容概述1.2 各个知识点的提炼1.3 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1.4 相关案例讲解2. 教学目标的明确2.1 知识目标2.2 能力目标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3.1 教学方法的选择理由3.2 课堂教学的设计3.3 辅助教学手段的准备4. 教学内容展开4.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和重合线 4.2 疑难点的突破4.3 知识扩展与运用5. 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5.1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5.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5.3 个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帮助措施6. 教学评价与反馈6.1 教学评价方式选择6.2 如何进行教学反馈第三部分:备课总结与展望(300字)1. 本次备课的收获和不足1.1 收获1.2 不足2. 下一步备课的计划和展望2.1 下一步备课的主题和内容2.2 期望达成的目标结语:(200字)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各校教学经验也得到了共享和交流。
希望在下一步备课中,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续写)3.1 教学方法的选择理由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芳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
在教授平行线和重合线的概念时,我打算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动画等视觉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教具学具
彩卡纸
c、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学生举例说明。)
师:“互为”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一下吗?
d、师:像这样乘积是1的算式,你还能写一个吗?请每个学生写一个算式,然后告诉同桌说你写的算式中( )是(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和( )互为倒数。
6/5×5/6 =___ 1/5 × 5 =___
学生思考、计算后汇报:
2.初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a、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些算式的特点,那么这一类到底是些什么数呢?你能给他们起个名字吗?生说师板书课题:倒数。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倒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b、师:其实大家所提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大家一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24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自己看课本)
3.利用倒数的意义辨析。
(1)1/10与10是倒数。 ( )
(2)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3)5/6是倒数。 ( )
(4)乘积是1的几个数互为倒数。 ( )
4.理解意义,明确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辨析,谁能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三、推导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倒数的意义,你们能根据倒数的意义发现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吗?根据下面的自学内容,小组合作出发吧。
3.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完成。
4.练一练的第2题。分析题意,学生独立解决。
5.练一练的第3题。学生自己尝试填一填,并说一说: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五、课堂总结:
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作业
第26页练一练1、2、3
板
书
设
计
分数除法(一)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 周 年 月 日
课 题
1倒数
主备人:张义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1.在27、1、0、这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2.小组汇报:
练习1.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25/16的倒数是()。
(4)0.7的倒数是()。
2.开放题。
3/4×( )=( )×6=1×( )=0.5×( )=( )×( )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性修改
一、复习
1.出示一组分数乘法的计算题,算一算。
2.说说下面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出示) 7/8 4 1 1/6
3.师:同学们把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计算上的新知识。
二、涂一涂,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
四、试一试、练一练
1.完成26页的填一填,想一想。先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借助图形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
2.完成26页的试一试。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重点沟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三、算一算,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2.师: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在小组内先交流、集体反馈)(板书)
3.师:如果要算4/7÷3呢?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分一分、涂一涂)。
4.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被除数没变,除号改成了乘号(板书),除数2改成了2的倒数1/2(板书)。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5.小结: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 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补)。
师:你是我的好朋友,同时我也是你的好朋友,我们互为好朋友。
二、理解倒数意义。
1.师:好,同学们,根据以前我们学过的分数的乘法,拿出你们的问题生成单一,请先算一算,再仔细观察每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3×3/2=___ 2×1/2 =___
8/11×11/8=___ 1/10 ×10=___
7/9×9/7 =___ 7×1/7 =___
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边说边画阴影)
提问: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指、涂一涂)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呢?(板书:4/7÷2=2/7)
2.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作业
补充练习
板
书
设
计
倒数
2/3×3/2= 2×1/2=每一个算式的积都是1
8/11×11/8= 1/10×10=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7/9×9/7= 7×1/7=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课
后
反
思
第 周 年 月 日
课 题
分数除法(一)
主备人:张义成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当碰到好朋友的时候,美国人会热情的拥抱,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
师:现在谁愿意来前面和老师握握手,他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朋友。
(师生共同表演握手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