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 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桑杏贝母豉沙参,栀皮梨皮顿服珍, 清宣温燥润肺咳,外感温燥此方存。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温燥证)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 燥。 辨证加减: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 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 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 投清燥救肺汤。
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甘, 宣利肺气疏风咳,风邪犯肺姜汤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 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辨证加减: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 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 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 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 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 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极为广泛。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脉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所引 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 病因
– 外感致病因素 – 内伤致病因素 – 其他致病因素 –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内生“五邪”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和饮食因素 –(3)预防措施因素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概述 •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②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三)劳逸
1.过劳(日理万机)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 伤 包 括 枪 弹 伤 、 金 刃 伤 、 跌 打 损 伤 、 持 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
–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 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1.痰饮的形成 2. 痰饮的病症特点
头: 昏冒,眩晕 咽喉:梗阻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 2 ) 影 响 津 液 得 代 谢 :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
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 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3)易扰乱神明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多见滑腻苔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基础 第二节 病 机 学
《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 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
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 三焦辨证的。
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 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 候。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 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 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 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
肝火上炎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肝阳妄动
血行不畅 血脉淤阻
病因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经气失宣
肝阴不足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虚阳上扰
实证 虚症
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
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 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 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 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 舌强等。

2021中医学 皮肤病(病因病机)

2021中医学 皮肤病(病因病机)

皮疹特征:皮疹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爪甲 改变、毛发枯蒿、脱发、色素沉着或脱失。 常见疾病:红蝴蝶疮、黄褐斑、黑变病、早秃、 硬皮病、某些甲病等。
现代医学
西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可外因生物 因素、化学因素、环境因素,内因代 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神经精神障碍、 遗传等因素,以及职业、个体素质和 社会因素等,致使皮肤发生各种病理 变化所致。
皮肤病:病因病机
皮肤病
-病因病机5
பைடு நூலகம்01
肝肾不足
02
西医病理
肝肾不足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血燥则精伤,精少则 血虚,故临床上肝肾同病。肝血虚,爪甲失养,则 甲肥厚干枯;肾虚本色上泛则面生黧黑。 致病特点:病程多呈慢性,可伴有头晕目眩、耳鸣、 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舌红少苔或光剥,脉 弦细等肝肾阴虚之证;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 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阳痿,舌体胖,边 有齿痕,苔白,脉沉细等肝肾阳虚之证。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

第一章: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卫表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病因病机: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降而为病。

2.病症鉴别:感冒与风温: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期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恶寒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昏迷,惊厥等传变入里的症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3.治则: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消暑祛湿解表。

二.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身,喀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1.病因病机: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

2.咳嗽特点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

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者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为外感风寒,风热或者风燥引起,病势缓而病程长,为阴虚或者气虚,咳声粗浊或痰热伤津,早晨咳嗽,咳嗽连声浊重,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者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加重,或者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剧烈,持续,少气或伴气喘,为久咔致喘的虚寒症,咳而声低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结加重因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3.治则:风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风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中医学病因病机学习资料演示课件.ppt

中医学病因病机学习资料演示课件.ppt
寒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 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 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 等。
(2)寒性凝滞:
精选课件
寒邪使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 主疼痛之说。
(3)寒主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 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 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
精选课件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精选课件
第一节 病因
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 生的原因叫病因,即致病因素。—“病原”、 “病邪”
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 火)、疠气、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饮食、劳逸、外伤、其它致病因素和 病理产物。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精选课件
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 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 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 生变化——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
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 燥、火(热)等病理变化——“内生五邪”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精选课件
风主要见于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 “六淫之首”。
(一)六淫——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
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
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淫”—太过、浸jin淫
精选课件
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

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

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

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

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2.辨疼痛性质
风寒---头痛剧烈而连项背 肝火---头痛呈跳痛 风热---头胀痛如裂 肝阳---头痛而胀 风湿---头痛如裹 瘀血---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 痰湿---头重坠或胀 亏虚---头隐痛、绵绵而痛、空痛
3.辨经络
(2)论治要点
①实证(祛邪):祛风、散寒、化湿、清热 ②虚证(补):滋阴、养血、益肾 太阳经---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白芷、葛根、知母 少阳经-----川芎、柴胡、黄芩 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一)、诊断要点
2.病史: 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 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目的为了了解有无细菌、病毒感染---抗病毒、抗生素(抗细菌药)
2.血压:了解有无血压增高—降血压 3.脑脊液:了解有无脑膜炎----抗炎、降颅压(甘 露醇)
止痛)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肝阳上亢:夏枯草膏 2.风热头痛:苦丁茶 3.风寒头痛:川芎葱茶汤 4.顽固性头痛:全蝎、地龙、甘草各 等份,研末,每次3g,每日3次
(二)中成药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丸 2.风热头痛:芎菊上清丸 3.肝阳上亢头痛: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 4.阴虚阳亢头痛:天麻首乌片 5.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6.气虚头痛:补中益气丸 7.血虚头痛:养血清脑颗粒、八珍颗粒 8.痰浊中阻证:二陈丸
然出现头痛,痛剧拘紧,痛连 项背,遇寒尤剧,伴恶风畏寒, 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患者头痛而胀,兼发热恶 风,体温38.6℃。口渴欲饮, 面红目赤,大便秘结, 小便色 黄。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
四、患者反复头痛半年,隐痛、昏 痛为主,时有头晕,劳累及长时间 阅读后加重, 伴倦怠乏力,心悸不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不及 急骤变化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2.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3.地区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狭
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3.暑多挟湿。
A暑.夏病季多多见雨:高,暑热热烦升渴散,,汗蒸出腾水、湿胸,闷弥恶漫空心间,头重身 倦,B便.乘溏凉不露爽宿。,恣(饮中生暑冷),伤脾生湿。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温病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Bird plague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二、内伤致病因素
1.七情
伤及脏腑
影响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Hale Waihona Puke 2.饮食不节 不洁 偏嗜
3. 劳逸
过劳: 劳 力、劳 神、房劳。
过逸: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例:五志化火,阴虚生热
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
内燥 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
内寒
阳虚温煦不足而成.
例:心阳虚、肾阳虚衰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二、 疫疠
Pestilence
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温疫`戾气)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暑为阳邪、其性炎 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 气扰神
暑多挟湿
热势炽盛、驰张上 壮热、面赤、心烦、

脉数
向上向外升散、腠 心胸烦闷、汗多气
理开泄、热迫津泄, 短、尿少口渴,甚
气随津脱
则昏倒
天暑下逼,地湿上 四肢困倦、胸闷呕

恶、大便溏泄不爽
湿
一、概述:
湿—长夏—土—脾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寒为阴邪、易伤阳 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阳气的温煦、气化 作用减弱
经络气血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气机收敛,毛孔闭 塞,筋脉拘挛 分泌物、排泄物为 清稀状
寒证:恶寒、面白、 肢冷
痛证:“痛痹”、 “痛经”、头痛、 腹痛
发热无汗、肢体屈 伸不利、血管收缩
鼻流清涕、咳吐清 涎,腹泻水样便
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气成为致病因素(六淫)的条件:
1、六气的变化失常: 太过: 不及: 非其时有其气: 2、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环境性 5、相兼性 6、转化性
热迫血行

易致肿疡
热盛肉腐,肉腐成脓 疮疡痈肿
疠气(自学)
疫疠之气,又称温疫、疫毒。 是由疫气、疠气、毒气、时气、异
气等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邪气。
第四章病因病机
疫疠(自学)
《温疫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疫者,感受天地之疠气,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 从口鼻而入。”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致,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一、病因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受到了内外因素的侵袭或损伤,导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异常。

这些内外因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等多种因素,被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而这些因素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防御系统失衡,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疾病。

二、病机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病机。

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病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

1.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部位。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疾病会对这些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病因:病因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

3.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与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有关,如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等。

4.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后在人体组织、器官上所产生的病理改变。

例如炎症、结石、肿块等。

5.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在病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

三、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思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防御系统,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要确定病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有针灸、草药治疗、中药煎汤等。

中医通过针灸的手法调理经络、穴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药治疗则是通过将草药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以辅助调节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病因 病机

病因 病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六)火 • 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火热虽程度不同,但性质相同,故常火热
并称。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成火。火邪的性 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 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为阳盛所生,火热之性,升腾上炎,故 火邪致病多表现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等。因火性炎上,故 病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风热上壅可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 阳明热盛可见牙龈出血,衄血,唇口糜烂等症。
• (二)寒 • 寒为冬季主气,寒邪致病,冬季多见。但亦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
病根据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称 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寒邪最易伤 及人体阳气而呈现寒象。如寒伤于表,卫阳被遏,可出现恶寒、无汗 、头痛、身痛等症;寒中于里,脾阳受损,可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 泻、四肢不温等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2. 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出,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 耗伤,因此,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同时, 热邪迫津外泄,往往气随津泄, 使气更耗伤,临床可见体倦、乏力、少气等症。
• 3.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易生风动血,指其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 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如高热伤津,筋脉失养,引起热极生风, 症见高热抽搐;火热邪气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此外,元件库编辑器绘图工具栏上各个按钮 所对应的选项也可以通过Place菜单命令找到。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 便溏泄,带下病
(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
温病、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
2、寒

外寒
伤寒
分为
中寒
内寒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脾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
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痹——关节
冷痛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致。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②风邪善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④风性主动
(2)病证——暑温病、伤暑、中暑
4、湿 邪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 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 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2021中医学 皮肤病(病因病机)

2021中医学 皮肤病(病因病机)
皮肤病:病因病机
Hale Waihona Puke 01虫邪皮肤病
-病因病机3
02
毒邪
虫邪
根据中医文献记载,结合西医认识,主要有以下几 种情况: (1)由虫的实体引起,如疥虫引起的疥疮,毛囊虫 引发面部毛囊虫病等。 (2)由虫体刺激或虫的毒素引起,如昆虫叮咬引起 的虫咬皮炎、丘疹性荨麻疹,引起的肛门瘙痒或肛 周湿疮,阴道滴虫引起的外阴瘙痒等。 (3)真菌感染,如《诸病源候论·癣候》中列有十 一种癣,言之有虫者占十种。 凡由虫引起的皮肤病,其皮损特点多表现为:瘙痒 无度,痒如虫行,或痒痛相兼互相传染。
毒邪
毒邪可分类为食物毒、药物毒、虫毒、 漆毒等。发病前常有接触某种物质或 服食、毒虫叮咬等中毒史及禀性不耐 对某种物质过敏史,经过一定的潜伏 期后致皮肤而生。轻则局限一处,重 者则泛发全身,可伴有痒、痛、高热、 恶心、呕吐、神昏谵语,舌质红绛, 苔黄燥,脉弦滑数等症状。 。
皮疹特征:红斑、风团、水疱、糜烂等。 常见疾病:药物性皮炎、漆疮、虫咬皮 炎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2018年中医学第五版病因病机-文档资料

2018年中医学第五版病因病机-文档资料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③ 湿性粘滞 • 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 • 如湿痹、湿疹、湿温等病,均有反复发作,
或时起时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④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 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特性。 • 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例如:湿邪所
致的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 此外,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等疾病,
• 寒邪直中,则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 症状。因此,把寒性凝滞和寒性主痛联 系起来,合称为寒性凝滞主痛
• ③ 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 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 挛急的致病特点。
寒性收引
• 寒邪侵袭肌表,可使腠理闭塞,卫阳被 遏不得宣泄,而见无汗、恶寒发热。
辨证求因
以病证的发生、发展经过及其临 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与 证候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 称为“辨证求因” 。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外感致病因素
• 多来源于自然界 •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1、六淫 •2、疠气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正 常的气候变化称之为“六气”。
• 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躁动、惊悸失 眠。
• 重者----神失守舍而狂躁不安、神昏谵 语。
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 ③热易耗气伤津 • 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
化汗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 使之暗耗于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津。 • 火热邪气致病,临床表现除了热象显著外, 往往伴有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
突然强烈 长期持久
精神刺激
气血失调 脏腑功能紊乱
发病(内伤七情)
(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⒈ 七情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即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志为恐;
⒉ 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气血 的变化影响情志的变化。
(3) 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悲则气消:意志消沉、气不得续、倦怠乏力 恐则气下:肾气不固,气泻于下,致二便失禁
2、性质及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疠气 (Epidemic Pathogenic Factor) :
3、疠气形成与疫病流行的因素: (1)气候 (2)环境与饮食 (3)预防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Seven emotions) : (1)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酸懒沉重
浊:秽浊—— 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小
便
浑浊,妇女带下量多,湿疹流水不 止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人体下部疾病:下肢水肿,阴囊湿疹等 往下排泄异常:带下,泄泻,痢疾
㈤ 燥(Dryness) :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阴津亏损:口唇燥裂、鼻干咽燥、皮肤干燥、
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
⒉ 病因具有相对性:
⑴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 ⑵病理产物与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 淫(Six Exogenous Factors)
1、定义: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变化过剧,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正气不足,不能适应六气的变化
3、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2)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
(3)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六气成为致病因素 (六淫)
2、六淫的一般致病特点:
①外感性
④环境性
②季节性
⑤相兼性
③地域性
⑥转化性
3、内生五邪:
㈠ 风(Wind) :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上部头面受邪: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晕头痛 肌表受邪,皮毛腠理开泄:汗出、恶风
2、风性善行而数变: 病位游移不定,致病迅速,变化无常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有形之痰:由呼吸道分泌出来咯吐可见的痰液 痰
无形之痰:停滞在脏腑经络或其他组织中看不见 形质,而有苔腻、脉滑、眩晕、呕恶等 痰症表现的
2、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

肺脾肾三
焦,气化 失常

水液代 谢障碍

水津 停滞

痰 饮
第四章
病因病机
学习要点
1、掌握六淫各自性质和致病的共同特点 2、掌握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情况 3、熟悉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含义和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熟悉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情况 5、了解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
点,气机失常的主要分类
第一节
病因
概述
⒈ 概念:
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 原因,称为病因,即致病因素。“病邪”“病 “原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2、燥易伤肺: 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
㈥ 火(Fire) :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高热、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痈疖疔疮、红肿热痛; 病位在上:口舌糜烂、目赤肿痛、牙龈肿痛
2、易耗气伤津: 大汗;口干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 乏力懒言。 3、易生风动血:
高热伤津,筋脉失养:热极生风,四肢抽搐
(三)劳逸(Work and Rest) :
1 、过劳: (1)劳力过度则伤气 (2)劳神过度则伤心脾 (3)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2 、过逸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神气衰弱
三、其他致病因素:
㈠ 痰饮(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 : 1、定义:
经脉收缩挛急:经脉拘挛疼痛、屈伸不利
4、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㈢ 暑(Summer-heat) :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壮热、烦渴、汗出、面赤、脉洪大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升散 → 腠理开泄 → 多汗 → 汗多伤津:口渴喜饮、便结尿赤
3、暑多挟湿:
↘ 气随津泄:气短乏力、脉虚弱,甚则 突然昏倒,不醒人事
惊则气乱: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气机郁结,脾运失职,致纳差、脘腹胀满、便溏3、影响 Nhomakorabea情转归:
(二)饮食(Diet) 、
1、饮食不节(Improper Diet) :过饥、过饱、 不定时 2、饮食不洁(Unhygienic Diet) : 3、饮食偏嗜(Food Preference) :寒热、五味、 种类
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出血、发斑
㈥ 火(Fire) : 4、易扰心神: 心神不宁:烦躁、失眠 神不守舍: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5、易致肿疡: 疮疡痈肿,红肿热痛,化脓。
(二)疠气 (Epidemic Pathogenic Factor) :
1、概念: 是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又称瘟疫、疫疠、 疫气、异气、疫毒。
3、风性主动: 动摇不定 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口眼歪斜、颈项强直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
㈡ 寒(Cold) :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证
寒伤肌表(表寒):恶寒(发热) 寒伤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2、寒性凝滞、主痛:
表寒:肢体酸痛 中寒:脘腹冷痛
3、寒主收引: 气机收敛,腠理闭塞:恶寒无汗
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泻不爽、苔 腻、脉濡(湿阻脾胃)
㈣ 湿(Dampness) :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2、湿性粘滞:
症状的粘滞性: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苔垢腻 病程缠绵难愈性: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
3、湿性重浊:
重:沉重—— 头身沉重、困倦如裹布帛,四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