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
[本节概述]
1.考试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
2.考试内容: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具体阐释: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形象,就是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理解词语、诗句的含义;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方面,炼字、造句的功夫,修辞格运用的效果;体会诗歌语言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的特点;评价诗歌语言的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赏析烘托渲染、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技巧;赏析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赏析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结构手法。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现实。
3.难度层级:E级。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也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
4.考查方式:简答题。

[考点分析]
古诗鉴赏常见考点例析
古诗词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简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所谓概括性,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社会生活,表现人生哲理;所谓形象性,就是用形象思维表现社会生活,有具体意象、意境;所谓抒情性,就是强烈抒发情感;所谓音乐性,就是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古诗鉴赏,就是深入体会、分析评价每首诗的这四个特点。鉴赏古诗就是要达到审美的境界,获得情感的满足、理性的满足。鉴赏全过程,就是一次心灵的游历,一次生命的摆渡。
古诗鉴赏的常见考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艺术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在诗中这些景和物也叫意象。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诗人不论是抒发感情(红杏枝头春意闹),表达心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还是

阐释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都离不开形象。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诗歌形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形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等,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的形象就是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中歌咏了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忠义之士——荆轲的形象。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成功刻画了生性高洁、啜饮清露、居高自声远的蝉的形象。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2、形象的特点
(1)可感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阔狭、虚实、动静、强弱、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听觉感受有闹、静,美妙动听、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嗅觉感受,有香、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味觉感受,有酸、甜、苦、辣、咸等。肤觉感受有寒冷、温暖、凉爽、燥热、疼痛、舒适等等。
(2)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饱含着作者对金兵入侵扬州造成的严重破坏的悲凉痛惜之情。
(3)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柔媚和谐、安静秀雅的美能给人以轻松愉悦、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

3、如何鉴赏形象
鉴赏形象,应从形象的三个特点入手,可分三步:
第一步,感受客观生活图景。
(1)看物象的性质:乌鸦象征着凄凉,喜鹊象征着喜庆;柳和送别有关,浮云象征着游子等等。通过看物象的性质把握诗人的感情主旨。
(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肤觉等感官,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生活图景的性质。
(3)分析写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粗线条白描还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有没有铺垫、衬托等。
第二步,体会感情。
(1)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格调是高昂还是低沉,对事物是褒还是贬。
(2)具体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
(3)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第三步,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是轻松愉悦、心旷神怡,还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慷慨悲歌、勇气倍增等。

4、古诗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性质)
诗主情,但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一定的景、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经过长期的运用,结合景、物的特征,人民的风俗习惯,各种景、物有了自己固定的含义象征、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下面就中国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列举如下:
(1)象征精神品质的
被称作“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松”象征人的刚强挺拔、不畏强暴的性格品质;“竹”象征人的虚心向上、高风亮节;“梅花”象征人高洁、孤傲的品质,斗雪傲寒的奋斗精神,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莲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菊花”、“东篱”象征隐逸。香草比喻人的高尚品质。
(2)体现别离的
“柳”谐音“留”,故古人折柳赠别,以表依依不舍之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长亭”、“短亭”是古人送别饯行的地方,所以以“长亭”、“短亭”代表别离。“霸陵桥”和“南浦”与“长亭”、“短亭”一样,也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凝聚着人们的离愁别恨。如“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柳永《少年游》)。《阳关》曲就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曲子,是送别时吟唱的歌曲,代表着别离。
(3)体现思乡、思念的
“柳”象征别离,也就意味着思念。“月”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月代表着团圆, 它也就成为人们思乡的寄托。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雁”作为候鸟,来往于南北,思归的人望着大雁的归去,必然勾起自己的思念之情。如“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春夜闻笛》),“木落雁

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牛羊归圈”、“燕雀回巢”,动物们都回家了,漂泊在外的人当然会倍加思乡。如“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杜甫《日暮》)。“落日”天晚也会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羌笛”之声,往往会勾起守边将士的思念之情。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4)象征边塞生活的
地点、环境:大漠、黄沙、长河、天山、燕山、阴山、雪山、关山、玉门关、海(内陆湖)、胡天、孤城、戍楼、风、雪等等。
与战争有关的:烽火、长烟、鼓、鞍、剑、战马等。
乐器:羌笛、琵琶、角等。
(5)象征爱情的
连理枝、比翼鸟、鸳鸯等
(6)体现节日、时令的
“赏菊”、“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赏月”、“看桂花”是中秋节的象征;“贴桃符”、“挂对联”是春节的风俗;“踏青”、“扫墓”是清明节的习俗;“禁火”、“传烛”、“食冷食”是寒食节的象征等
(7)其他
“流水”、“落花”象征时光流逝、伤感愁苦;“桑梓”象征故乡;“露”象征人生苦短;“子规(杜鹃)啼叫”、“猿哀鸣” 象征悲凉;“梧桐雨”象征凄楚悲凉;“落花”象征春逝,“落木”象征悲秋;“浮云”象征游子等
把握这些常见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对我们鉴赏古诗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需注意由于诗人的写作背景不同,同一物象会有不同的意象象征意义。如:同是写“梅”,陆游发出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与坚贞;毛泽东表现的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乐观与豁达;宋代诗人林逋则写出了“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清高与孤傲。同是写“草”,白居易赞扬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坚韧精神;贺铸则借“一川烟草”表达自己的寂寞愁苦;而韦应物却“独怜幽草涧边生”,表现诗人追求闲雅、淡然的生活;刘禹锡则借助“朱雀桥边野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希望同学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要结合具体诗歌、作者写作背景,准确的抓住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5、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自然、生活的图景。可以是诗的整体,也可以是诗中单个的图景。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审美情感与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象相互融会、渗透构成的一种和谐的艺术境界。它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恬淡安谧的农村劳动生活图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涵在这生活的场景之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一方由于“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清的“方塘”,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也包孕着作者的读书心得,从而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意境与意象有相通之处,在概念上基本相同。但具体讲,意象更侧重于“象”,而意境更侧重于“境”;意象往往是指诗中的单个图象,而意境往往是指诗的整体境界。意象在前面我们已经谈了一些,这里重点谈谈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坛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古人作诗最讲究意境,创造意境是诗人不懈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说到底,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意境有三个特征:
(1)情景交融
诗歌有二元素,一是景,一是情,意境就是二者结合的艺术。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又分为三种类型:
①景中藏情式
这一类意境创造中,诗人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然一切景语皆情语,情藏于景中,更显得委婉含蓄、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离别的意境。诗中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绘,字面上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情感,但烟花三月、黄鹤楼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人虽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通过远逝的孤帆、悠悠的江水、久伫江边的诗人等意象已真切的表达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②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见景,但景却仿佛历历在目。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虽不见景物,但当你读起此诗时,一幅闪着血泪之光的画面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浩瀚的天宇之下,兀然耸立的高台之上,一位独立苍茫、追古抚今的诗人,何等的悲怆。这是诗人开创的想象的空间,悲怆的情感中呈现着画面。
③情景并茂式
这种意境,抒情与写景浑然一体。如杜甫的《春望》:“国破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感,情景兼具毫不游离。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草深。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颔联则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花鸟与诗人同一。后两联借烽火之久、家书之贵、白发之稀等意象,诗人抒发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叹息衰老的悲哀之情,情景并茂。
以上三种皆可写出上乘之作。
(2)虚实相生
意境包括两部分:呈现眼前的实的因素,见于言外的虚的部分。意境是虚实的结合,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客观事物的再现,又称物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开拓的审美空间,是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扩展,是伴随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宋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如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描写诗人游园,无人而久叩柴门不开,十分扫兴,但诗人失望之中又翻出新意: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盎然生机使人联想满园春色。园外之境为实境,遗憾、喜悦之情,满园春色为虚境。
(3)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效果,包括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近。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游移,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式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也。”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作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抒发了世事沧桑、社稷飘摇的慨叹,情韵丰富。历史与现实,神话与人世,清丽与苍凉,哀惋与悲壮,和以箫声、柳色,伴以残阳、西风,令人回味无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前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后者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前者是指感情直露,倾向较明显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安史之乱京城破败,因诗人痛苦而花草含悲、鸟鸣惊心。后者指感情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也,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也是。作者写景并未评价,无一感情外露。

二、鉴赏古诗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诗,它是经过提炼的最精粹的语言。”古诗更是如此。任何意境的创造,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均需要借助语言这个载体。任何一首诗歌的成功,都意味着语言运用的匠心。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总是首先接触诗歌的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要鉴赏诗歌,对其语言的理解、鉴赏是首要的环节。
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析炼字、明省略、重语序、品风格等四个方面。
1、析炼字
炼字,即锤炼、琢磨文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刘勰在这里明确阐明:通篇灿烂,是由于各段没有瑕疵;全段完美,是由于各句没有毛病;整句光洁,是由于每个字(词)用的准确生动。可见字词的提炼,乃是立言之本。古典诗歌,由于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更讲究炼字。当然古人讲究炼字并不只从字句锤炼本身着眼,而是从诗歌的意境入手,笔简而意繁才是真正的简洁。
在我国,重视炼字有许多美谈。“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字未安,绕室终日”便是极好的说明。还有一些古人讲究炼字的小故事。贾岛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在韩愈的指导下改“推”为“敲”,此一改,境界全出,以动衬静,突出夜的幽静。唐代诗人齐已携诗谒郑谷,诗为《早梅》,中有一联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见之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已遂拜倒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只有“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可见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我们鉴赏古诗的语言,就是认真品味那些言近旨远、字简而意丰的词语,真正理解它们的情致理趣。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1)分析“炼动词”
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

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分析“炼形容词”
①单用。如“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轻”描摹“梦魂”,化无形为有形。
②对用。如“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对“宽”,写出了思乡不得之悲哀。
③叠用。形容词叠用作用有二,一是韵律感,一是强调。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 阴阴”摹景之神,音调抑扬。
④色彩形容词的选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以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再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由“绿草”联想到“绿裙”,情人不在怜爱芳草。
⑤形容词的活用。如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的“日色冷青松”,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等。
2、明省略
由于古典诗歌对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和对内容最大包容量的追求,决定了诗歌用语不仅要精心锤炼,以一当十,而且要求能省则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散文、小说语言中不能省略的成分。
(1)省略主语 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遥招手”的主语是蓬头稚子。“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亦沾衣”的主语应是山中雾气。
(2)省略谓语中心词
①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怀李白》)“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②几个名词组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
③复句一个有谓语,一个没有。如“一骑红尘妃子笑”,“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等。
④有副词而无动词。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3)省略介词 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十五弦弹月夜”等
(4)省略连词(尤其是关联词语) 如“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那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尽管……但是……)等。
3、重语序
为适应格律的要求,为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
(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
(2)主语与宾语倒置 如“泉声咽危石”( 危石咽泉声),“云气嘘青壁”( 青壁嘘云气)等。
(3)动宾倒置 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等
(4)其他复杂的语序倒置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等。
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韵,以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4、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的品味。
(1)生动精练
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微妙的、生动的意韵。如“寒山吹笛唤春归”(李益《春夜闻笛》)一句就非常生动精练:本来是春天悄悄到来,但诗人却说春天是被笛声召唤回来的,一个“唤”字,境界全出。又如“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独”既有“孤独”之意,又有“孤傲”之骨;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又表现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比喻无尽的愁苦,既精练概括又形象具体。至于“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自不必说了。
(2)含蓄深味
有时也称蕴藉,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字面上是写对秋天枫叶的喜爱,但其实是诗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深刻表露和志趣的寄托。又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表面上写野草闲花、夕阳西下,燕子飞入百姓人家这些景象,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慨叹。“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是借古讽今,警告奸臣小人,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最终会落得可悲的下场。
(3)清新明丽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活泼。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语言清新生动。又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用语新颖,有一种清新之美。
(4)平淡质朴
选用确切的词语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
(5)绚丽多彩
其特点是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白、李商隐等的诗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想象奇幻。
(6)豪迈激越
用语慷慨昂扬,充满激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慷慨激越,豪放壮美。
(7)沉郁顿挫
低沉郁闷中见昂扬,悲愤痛苦中见风骨。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的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国难家愁、羁旅多病,但悲苦中昂扬着一种奋争的精神。
古诗语言风格还有很多,在阅读诗歌时我们要仔细品位。

三、鉴赏古诗的艺术技巧

诗歌要想塑造好形象、创设好意境、抒发好感情、表达好心志就要有好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它要求学生既要有很好的诗词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诗词审美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理论。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1、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在古诗中常用的是前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 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

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 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 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要知道,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2、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
①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其他人、物方面的描写,达到间接表现事物的目的。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直接写梅花疏朗的影子,浮动的香气,是正面描写;“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一联则通过写白鹤、粉蝶爱梅之甚,写出梅花的可爱。又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段,典型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借周围观看者的表现来突出罗敷的貌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也大量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②从描写用笔看:工笔、白描。
工笔本是绘画中的术语,又叫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作精雕细刻式的描写,描写详尽、细腻、生动,多用修辞。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严妆一段:“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用生动的比喻,细腻的描绘了刘兰芝的美貌。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术语,是指用经济的笔墨精练、质朴的文字对事物进行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
③从描写的内容看:景物(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日月山川、树木花草、季节气候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描写了边塞艰苦的自然环境,反衬了将士的无畏、爱国精神。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等,由于古诗篇幅的限制,诗人往往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寥寥几笔,便能抓住精髓。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借捎书人临前“又开封”这一细节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
①抒情的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这些诗句都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人生意愿。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议论抒情、借叙事抒情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是借景抒情;“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莎行》),借写莲花高洁,不肯嫁春风,实际上是作者感叹自己不肯阿谀权贵只能郁郁终生,是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草等花草树木以及山川日月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全诗八句,除第二句外,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是借议论抒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是叙事,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借叙事抒情。
②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a.乐景写乐情
如: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以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诗人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b.哀景写哀情
如: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
c.以乐景写哀情
如: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离乱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利反衬,让人更觉出无限悲哀。乐景写哀情,其情更哀。再如“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花近高楼伤客心”等都是借乐景写哀情。再如“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借物态的闲暇反衬怀归人的急切心情。
d.以哀景写乐情
这一类比较少见,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
以上四种情与景的关系,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前两种可以看作是正衬,后两种可以看作是反衬。
(3)衬托手法
衬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鲜明突出。衬托不仅仅局限在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上,其他方面也有衬托。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
正衬,以衬体正面衬本体。衬体与本体间有着某种类似或一致,作者把笔墨多用在陪衬事物上,收到烘云托月、突出中心的效果。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的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的风声,滚滚而过的寒冷彻骨的易水,烘托出壮士舍身赴死的豪侠气概,浓化了荆轲悲剧的壮美色彩。
反衬,用相异、相反的事物作背景,烘托主体。这种衬托可以形成两事物之间的极大反差,浓化主体特征。反衬一般包括好坏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如“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清.黄燮《广陵吊史阁部》),用“群小南渡”来反衬“孤臣”抗清,以坏衬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僧敲月下门”是以动衬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梦里的拥有、梦了贪欢来衬现实的失去、现实的悲凄,是以有衬无,以乐衬哀。
(4)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指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突出各自的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对比与衬托不同,对比强调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比较,二者相得益彰,二者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而衬托则是以“云”托“月”,描写的重点是一个。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战士军前冒死杀敌,与将军远离阵地寻欢作乐形成强烈对比,揭露汉军将军与战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比兴手法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写作手法。两种手法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融合在一块,即“他物”与“所咏之词”之间常常存在着比喻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比兴”的手法。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徘徊引起所要歌咏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借“雎鸠”引起下文的“窈窕淑女”。这种比兴的手法在民歌中被广泛应用,“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个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6)用典
是指在诗歌中援引或化用前人史实、故事、诗文等。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的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翩翩野舟,泛泛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白云去留。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长江自流”(张可久《醉太平.怀古》),全曲化用许多前人的诗句、意象。
(7)虚写与实写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形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的时候,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前三句是实写:江边的丛竹,竹外的桃花,满地的蒌蒿,初生的芦芽,戏水的春鸭等。诗人的妙笔没有停留在此,而是接着一句虚写,由上面的实景,联想到这是河豚欲上的时节。如此虚实结合收到了“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从虚处入笔,本写自己思念家人,却从妻子儿女对自己的思念写起。最后一联是想象将来的团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实写,后两句想象全家人在重阳节这一本该团聚的节日里,插茱萸登高,而惟独缺少自己一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再如“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安得小园宽半亩,黄梅绿柳一时栽”等都是虚写。
(8)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联想的作用,把主观意识附托于客观事物上,使特定具体的事物显示抽象、具有哲理的意韵。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用蝉来象征自己的遭际与品节。
另外还有很多艺术手法,如欲扬先抑、铺垫伏笔、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分结合、问答结合、远近结合、以小见大等,不再一一赘述。

3、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等。在鉴赏古诗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
比喻 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喻“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异景色,不仅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而且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和进取的力量。“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把“落梅”比之雪花,有乱之意;拂之不尽,有多之意。而这乱与多恰与满怀离恨烦乱苦闷的心境相吻合。远望那遍地滋生的春草,作者突然发现,这正如自己的离恨,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走的多远,都无法摆脱,而且还不断增多。两个比喻写尽了无穷的离恨和愁闷,读来意味深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自喻为一只快要沉没的破船,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乘风疾驶;又像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而前头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两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叹,也激起了诗人在挫折、失败中奋起的热情。
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意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

世界写的淋漓尽致。
夸张 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作者想象一泻千里东入大海的黄河之水自天而来,想象人生短暂如一朝一夕,顷刻间华发披肩。极度夸张,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这是扩大夸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楚天》),这些诗句则运用了缩小夸张。“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才下”与“却上”两个夸张的动作一前一后,把相思、闲愁“无计可消除”表现的突出而具体,充分体现了超前夸张的修辞妙用。
借代 不直接说(写)出事物本名,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本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分别用叶、花的特征来代替叶和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以造酒的人代替酒。“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帆代船,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充满诗情画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设问,“秦时明月汉时关”“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是互文,“春蚕到死丝(思)方尽”“素衣(高洁品质)莫起风尘叹”是双关。

四、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指出局限性。
古人早有“诗言志”的说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提出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都说明,诗人的创作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志可言。那些直抒胸中块垒的“抒怀”“咏怀”“感怀”诗自不必说,就是那些写景诗、咏物诗说到底也莫不是寄情言志的:或描绘自然风光,表达恬适安闲的心境;或颂扬壮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挚爱;或绘写花鸟虫鱼,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写人类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贤名圣,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或描写民间的疾苦,客观上为民代言;或抒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凡此种种,可谓千姿百态,是无尽的思想宝库。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送友惜别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

写景抒情诗、哲理诗等。

1、送别诗
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的诗歌。此类诗歌产生历史悠久,在《诗经》中就不鲜见,后来历代诗人写作尤多。诗人写送别诗,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杜牧的《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一部分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即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谊的深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羁旅怀乡诗
以描写因军役、劳役、迁谪或其它原因长期在外客居他乡、跋涉旅途为题材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或描写行旅的艰苦,或抒写对故乡家人的思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崔灏的《黄鹤楼》、杜甫的《旅夜抒怀》、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3、山水田园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的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到唐代两者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常建、储光曦等。不论是山水诗,还是田园诗都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寄寓诗人的感悟情思,或表现对现实的不满,或流露出隐逸避世等。如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4、咏史怀古诗
写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历史古迹。有的把历史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有的对历史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或是客观的叙述历史,诗人的个人际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音,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但不管哪一类咏史怀古诗,目的都是以古写今,昭示后人。常用的写作技巧有对比、衬托、抑扬、含蓄、借古讽今等。
5、咏物诗

(托物言志)
描绘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寄寓作者情感和思想。借所咏之物或写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理想,或包含人生哲理,或写个人一时所见所感。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贺知章的《咏柳》、王安石的《孤桐》、王冕的《墨梅》等。总的技巧是“不即不离”,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描摹上,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形似),更要写粗事物的神韵、品格。其他手法主要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6、边塞诗
描绘战争场面、将士心理及国运兴衰。总体上是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讲,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的豪情,有的写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有的写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有的写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将领恃宠贪功的讽刺,有的写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边塞诗的风格主要有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凄厉等。

(三)鉴赏的思维误区

在古诗鉴赏中我们要避免一些思维误区:
1、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少品读诗歌的习惯,文学底蕴薄弱。
有的同学平时阅读一目十行,只会浏览,浅尝辄止,未得诗中之真谛就置之眼外,长此以往,养成了眼高手低的阅读习惯,以致在临场应试中,稀里糊涂,不能准确的理解原作,导致答题失误。
2、轻读诗,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读诗与做题的关系。
读诗与做题本是路径与目的的关系,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基础薄弱,以致在做题中只凭肤浅印象解答,结果可想而知。
3、临场心态不好,不能正常发挥。
有的学生平时做诗歌鉴赏题就是难点,又不能及时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了谈诗色变的心态,失去了鉴赏应有的信心,再加上临场气氛紧张,影响了正常思维,鉴赏水平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4、缺乏阅读激情,体味不透作者的感情,达不到阅读的深度。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其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而且充满了感情。如果不能带着激情去阅读,不去深入地体味其深邃的意境,就不能正确的把握诗歌的精髓。有的学生在阅读中不能进入角色,不能反复诵读,不能融自己的感情和诗作的感情于一体,从而造成误答。
5、阅读题支语言敏感度差,找不到切入口。
有的学生不能敏锐的把握题目的要求,找不准答题的方向,不能把题支内容巧妙的在原诗中查找根据,做题方法死板有余,灵活不足。

(四)鉴赏解题指导

1、备考方法点拨

诗歌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

间的文学培养,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在备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早入手,把工夫放在平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诗歌的习惯,加大文学底蕴的积蓄。要带着激情品读诗歌,深入体味诗作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努力克服眼高手低、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在培养文学素养上很下工夫。
(2)要标本兼治。对于诗歌鉴赏来说,多阅读鉴赏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是本,而做题,总结规律技巧是标。本为先,是重点;而标为后,是辅助。因此我们应当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鉴赏,培养文学素养上,而不应以做题代阅读。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做题、规律技巧在高考解题中也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应标本兼治。但不能本末倒置。
(3)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采用缩写鉴赏文段的方法。自己准备一本古诗鉴赏的图书,先阅读上面每一首诗的鉴赏文字,然后自己分析,分出层次、重点,进一步把它缩写,按照思想内容、感情、词句理解、形象、技巧等方面,有所侧重。如果坚持时间长了,还可以试着自己写诗歌鉴赏的评论性文字。这样对我们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帮助的,尤其是诗歌鉴赏变为主观题后,此项工作尤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积累必要的知识。要掌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状况,了解各个时期的诗歌形式和内容上饿特点,了解作家的身世及时代背景,掌握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和内容特点,掌握一些有关诗歌的文体知识、鉴赏审美知识,丰厚自己的鉴赏底蕴。

2、解题思路

(1)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①抓意象,把握思想感情基调。古诗不论是抒情还是言志,都要借助一定的意象,意象就是感情的载体,因此我们抓住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春夜闻笛》),诗句中有“雁”这一意象,立刻想到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思乡、思归。
②抓诗眼,把握思想感情基调。诗眼是指诗歌中那些体现诗歌主旨、感情倾向的词句。抓住这些诗眼我们能迅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如王禹偁的《村行》(详见前面的高考例题)一诗中“村桥原树似吾乡”一句是“诗眼”,尤其是“吾乡”两个字,我们立刻会想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思乡,尽管从前面的写景中我们不能直接看出诗人的感情基调,但诗眼却明确的提示了我们。
③抓题目,明主旨。题目一般与诗歌的主旨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就是主旨。有些诗歌内容写的比较隐晦,不易理解,但题目能帮我们理解诗歌的真正内涵。如《近试赠张丞相》,全诗表面上写了新婚女

子第二天早起要去拜见舅姑(公婆)前,化好妆后问夫婿化的如何这样一件事。但我们结合题目就可知道,原来是诗人在科举考试前想问问张丞相自己的文章写的如何,是否对主考官的口味。如果我们脱离题目去理解本诗,那一定会把意思弄偏。
(2)假借注释。
有的诗歌鉴赏题附有注释,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一定要认真阅读。注释有两种内容。一是解释个别难懂的词语,这对我们理解诗句很有帮助;一是介绍作者情况或写作背景,这对把握诗歌的思内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因此对注释我们不可小视。
(3)联系作者,知人论世。
要深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知人论世,真正把握诗歌的深刻思想。研读唐诗不能不知道安史之乱,乱前充满了浪漫、昂扬气息,乱后多了一份沉郁、一份冷峻。如此等等,任何时代,任何作者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和不同的感情倾向。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联系作者,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
(4)细审题干,明确方向。
认真研读题干,明确考查的方向,是考形象,还是考语言,是考技巧,还是考思想内容。找准方向再去思考做答,以免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5)组织语言,精彩做答。
读懂诗歌,审好题目,理好思路后,就要动笔做答,做答的关键是组织好语言,把我们所想的准确无误、精彩简练的表达在书面上。做答时语言要简练,要抓要点,要点要突出,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为了答题的准确性、专业性应适当运用一些术语。

附:古诗鉴赏常用术语:
构思立意:独辟蹊径、独出心裁、自出机杼、别具一格、别开生面等
结构布局:突兀而起、笔锋一转、严谨完整、统摄全篇等
艺术手法:烘云托月、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含而不露、抒写描摹等
艺术效果:深沉动人、发人深思、言尽意远、回肠荡气、蕴藉含蓄等
感情心理:宁静淡泊、壮怀激烈、追慕古贤、恬淡闲适、孤愤难平等
形象性格:天真烂漫、傲岸不羁、豪气纵横、怀才不遇等。

[例题透析]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全国高考)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本诗的主旨并不难理解,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