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知识交流

合集下载

纤维蛋白原(FIB)的分析

纤维蛋白原(FIB)的分析
纤维蛋白原(FIB)的分析
基本介绍
纤维蛋白原(简称Fg),作为急性反应蛋白家族的一员,其 血液含量异常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危险因子,近年来 该理论已被普遍接受。Fg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为出、凝血疾病, 而且为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疗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Fg分子量34万,由肝细胞合成和 分泌,正常人血浆中Fg浓度为 2.2 g/L-3.8 g/L,占血浆总 蛋白的2%-3%。Fg结构已基本清 楚,电镜观察Fg是一种糖基化蛋 白,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和两 条γ链组成,每三条肽链(α、 β、γ)结合成索状,形成两条 索状肽链,两者的N端通过二硫 键相连,整个分子成纤维状。
三.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四.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五.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六.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
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过 程
作用机制
Fg作为凝血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是止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同时它也是一种 急性反应蛋白,其水平升高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脑血栓、脑梗死、心 肌梗死、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各种感染等疾病。”在凝血过 程中,Fg与凝血酶结合达到凝血目的。在心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 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患者血浆中Fg浓度大都明显升高。Fg又作 为血浆黏度增高的主要因子和基质。它还能增强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血黏 度,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黏状态,影响组织血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
正常值以及临床应用
一.正常参考值:2—4g/L。 二.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是一种血浆蛋白质,它是维持血液凝固的
关键成分。

当人体受伤时,纤维蛋白原会被转化成纤维蛋白,进而形
成血栓,帮助止血。

但是,如果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疾病。

因此,了解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对于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心脏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纤维蛋
白原的升高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
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也是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
利用纤维蛋白原对心脏病的诊断和预防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还与其他许多疾病有关。

例如,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与某些癌症(如胃癌和肺癌)的风险密切相关。

此外,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也与慢性肺病、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因此,
测量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这些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监测在手术和创伤后特别重要。

在这些情况下,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明显增加,血管内血栓的形成也会
加速。

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并帮助医护人
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纤维蛋白原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诊断疾病,减轻医疗费用和患者痛苦。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并定期进行检测。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浆纤维蛋白原,这东西听起来挺专业的,可它在咱身体里就像个勤劳的小工匠呢。

咱先说说这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在健康方面的意义。

正常情况下,它在身体里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就好比建房子的时候,水泥得适量,多了少了都不行。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就是那关键的“水泥”。

如果测定出来它的量在正常范围,那就说明身体里这个凝血系统像一台运转良好的小机器,不大容易出乱子。

比如说,咱们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正常量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就能迅速让血液凝固,伤口很快就不流血了,这多神奇呀。

这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小士兵,哪里有缺口,立马就去补上,让整个防御系统保持完整。

那要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值高了呢?这就有点像那水泥放多了,凝血系统就变得过于活跃。

这时候身体就容易出现血栓。

血栓是啥?就像是在血管里形成了一些小障碍物。

这血管本来是血液顺畅流动的高速公路,现在有了这些障碍物,血液就不能好好走了。

这就好比马路上突然出现了好多大石头,车还能顺利通过吗?肯定会堵车呀。

在身体里也是一样,要是在心脏的血管里有血栓,那就可能引发心脏病;要是在脑袋里的血管,那说不定就会中风呢。

我有个朋友,他平常就爱吃那些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东西,还不爱运动。

后来身体不舒服去检查,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

医生就说他这是在给身体埋雷呢,再这样下去,血栓就可能随时冒出来捣乱。

再说说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值低的情况。

这就像是水泥不够了,房子可能就盖不结实。

在身体里,这就意味着凝血功能出问题了。

要是不小心受伤了,伤口就会流血流个不停。

这就像一个漏水的水桶,止都止不住。

比如说女性来月经的时候,如果血浆纤维蛋白原太低,月经量就可能多得吓人,身体会变得很虚弱。

还有啊,在做手术的时候,如果这个值低,手术中的出血就不好控制,就像一场没有堤坝的洪水,到处泛滥,这多危险呀。

在一些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说在感染的时候,身体就像一个战场,血浆纤维蛋白原可能会因为炎症反应而发生变化。

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想象一下,咱们的身体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里面有无数的小零件在默默运转。

纤维蛋白原就是这台机器里一个特别重要的零件。

它可不是个普通角色,它在我们身体里的作用大得很,简直就像是派大星和海绵宝宝里的水母,没它可不行。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制造的蛋白质,主要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

它的工作就是帮助我们的血液凝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它,我们一不小心划伤了皮肤,哎呀,那血可就流个不停,真是“流得我心疼”。

所以说,纤维蛋白原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止血大将军”,没有它的帮忙,我们就得在医院里过夜了。

有趣的是,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根据我们身体的状况而变化。

比如说,如果你生病了,身体的某些炎症就会导致纤维蛋白原水平飙升。

你可以想象成,身体在发出信号,“喂,快来人啊,我需要救援!”这时候,医生就会根据测定的结果来判断你是哪里出了问题。

所以说,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就像是身体给我们写的“健康报告”,告诉我们发生了啥事。

不过,测定这个东西可不是仅仅为了看个热闹。

它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说,医生可以通过测定结果来判断你是否有心血管疾病。

如果你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过高,那就可能意味着你得小心了,心脏的健康状况可能不太妙。

医生就像是侦探一样,借助这个“证据”,来推测你的健康状况。

纤维蛋白原还跟很多疾病有关系,比如糖尿病、肿瘤等。

哎呀,这可真是一个“好朋友”,随时都在帮忙指路。

如果你的检测结果不正常,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便找到潜在的健康隐患。

所以说,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简直就是“健康探险”的必备工具。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测定有点陌生,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

其实不然,咱们身边的小病小痛,往往和它有关系。

比如,感冒、发烧后,医生可能会给你做个检查,顺便测一下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它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更是我们健康的“守门员”。

想想看,每次去医院检查,医生都会像老妈子一样叮嘱你,“注意身体,保持健康”,这就是在强调纤维蛋白原的重要性啊。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浆纤维蛋白原
[参考值]2―4g/L(200―400mg/dL)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高:
(1)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机体凝血功能增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如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症、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等。

(2)蛋白合成增多,如结缔组织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反应性增多,如急性感染、急性肾炎、烧伤、休克、大手术后等。

2.病理性降低:
(1)消耗过多,导致血浆含量减少,如DIC等。

(2)纤溶系统活性增强,Fg被分解,如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等。

(3)合成减少,如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要求]一般采集安静状态下空腹静脉血。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偶有过敏反应。

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

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

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

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

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

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

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

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知识交流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知识交流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知识交流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偶有过敏反应。

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

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

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

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

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1. 0/瓶,1. 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 ) —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 , 000,半衰期4?6日。

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

纤维蛋白原由a、B、丫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a链与3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xm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3 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

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第4页/共12页
二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用于粥样硬化的监测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血液粘 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 相蛋白,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 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 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 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 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第5页/共12页
二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 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 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 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 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第6页/共12页
二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与血液流变间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著 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 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促进血 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分子量大.浓度高,又具有 聚合作用,是除红细胞外使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浆 纤维蛋白原含量在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7页/共12页
二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影响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其它因素较多,如遗传倾向性、年龄增长、 高脂血症、吸烟、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症、口服避孕药及妊娠期等, 均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危险因素。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偶有过敏反应。

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

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

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

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

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

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

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

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原的知识链接

纤维蛋白原的知识链接

纤维蛋白原的知识链接纤维蛋白原是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它是一种不完整的、合成好的纤维蛋白的前体,需要经过一系列酶的切割和修饰才能形成成熟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如骨骼、肌肉、皮肤、血管等。

它在人体中的作用非常广泛,协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提供支撑和保护,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黏附和细胞迁移等生理过程。

在人体健康状况下,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降解保持动态平衡。

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肿瘤、炎症、创伤和代谢紊乱等,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能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相关细胞和组织的功能,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研究纤维蛋白原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和调控途径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纤维蛋白原的生物学功能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支持: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结构蛋白,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

它能够提供细胞和组织的支撑和保护,维持细胞间的空间结构,保持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2. 血管健康:纤维蛋白原在血管壁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血管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调节,维持血管的弹性和稳定,保护内膜免受损伤。

3. 细胞黏附: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细胞外基质中的附着蛋白,参与细胞外基质与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促进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分化。

4. 细胞信号传导:纤维蛋白原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参与细胞外信号的传导和调控,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

5. 炎症调节:纤维蛋白原在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调节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过程,维持炎症的平衡和稳定,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总的来说,纤维蛋白原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对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加强对纤维蛋白原的研究,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和调控途径,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FIB的检测原理(Clauss检测原理)以过量的凝血酶作用于待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使其全部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凝固时间呈负相关,检测结果与参比血浆制成的标准曲线对比可得出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二、FIB的检测试剂1、FIB测定中的试剂用的是凝血酶,其含量约100IU/mL,首先是凝血酶引起的凝血反应,其反应过程与TT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其使用的过程也是“共同途径”的过程。

2、凝血酶的含量,FIB用的凝血酶的含量约为100IU/mL(足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FIB过高导致凝血酶不足的情况),而TT使用的凝血酶的含量为1.5IU/mL,其选择不同浓度的意义说明在FIB的反应过程中,凝血酶是过量的,其测定的结果可以将所有的FIB都给反映出来,而TT中的凝血酶是标准量的,其反应的不是所有FIB的含量,更多的是反映实际真实状态下对TT检测的影响因素。

因此,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可以认为,FIB代表其纤维蛋白原的真实含量,而TT可以代表所有对纤维蛋白形成或者纤维蛋白铰链过程的影响因素(如肝素、达比加群酯等药物,如高FDP血症,如异常纤维蛋白原,如抗凝血酶的抗体),如果出现延长说明存在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因素。

在实践工作中需要相辅相成的去辩证的看这两个项目。

三、FIB检测的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是一个影响因素非常多的一个物质,其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

2、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

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3、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等,此外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其主要作用是参与凝血反应,是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核心物质。

纤维蛋白原在人体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其水平也成为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和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预测方面进行探讨。

一、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血液凝固功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其水平的异常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人体内的维持是很关键的,一方面可以保证血液凝固系统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血浆的流动性,防止血栓形成。

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受个人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影响较大,因此将不同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正常范围相比较,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其身体健康状态。

此外,纤维蛋白原还可以参与免疫反应、早期炎症反应以及调节细胞增殖、迁移等生理过程,因此其异常水平可能会对许多细胞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干扰。

二、纤维蛋白原与疾病诊断1. 心血管疾病纤维蛋白原水平常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预后判断。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提高可以促进血液凝固,增加血小板和红白细胞的聚集,在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往往表现为其增高的趋势。

此外,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肌钙蛋白、心肌酶等指标结合使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

2. 炎症性疾病纤维蛋白原在炎症过程中的反应也非常敏感,因此在某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常常被使用。

例如,结核病、肺炎、风湿病等疾病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往往会显著升高。

当然,单一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指标进行诊断。

3. 肝脏疾病肝脏受损时,纤维蛋白原合成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会随之下降。

因此,一些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常常会低于正常范围。

同时,肝脏疾病发生时体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红血球增多等现象,这些因素在肝脏疾病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筛底效应,限制了纤维蛋白原作为肝脏疾病唯一指标的应用。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学习资料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学习资料
• 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尿中大量丢失以白蛋白为主的 小分子量蛋白质,故易出现低蛋白血症,继而刺 激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增多,血浆Fg和凝血因 子Ⅷ活性增高被认为是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多的一 种表现,这两种高分子量的凝血前质不能由尿丢 失,它们在血浆中的高浓度、高活性是肾病综合 征血栓形成的部分危险因素。
• 糖尿病是血栓前状态,其血浆黏度、Fg浓 度均明显高于正常。
• 化疗药物对肝脏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会影 响Fg的合成及分泌,有些患者虽病情加重, 但Fg并不升高,反而降低。
• Fg作为一个简便、敏感的指标,从血凝学 变化方面检测肿瘤转移、恶化及治疗效果, 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糖尿病相关性的 研究
• 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病患者(不论是否合并有慢 性肾功能衰竭)均存在高凝状态,Fg含量增高为 其重要特征,纤维蛋白在肾小球的沉积是肾病患 者最常见的病理变化,35%的病例会发生血栓形成。
• Von Cluass法属于功能法测定,是建立在 Fg经凝血酶作用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基础 上的,最能直接反应Fg的凝血功能,这也 是目前国外最常用的常规方法。
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 研究
•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群中的常见病,其 发生大都存在着Fg的异常增高,Fg又是血 浆黏度增高的主要因子,更是血栓病的主 要基质。
• Fg能增强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全 血黏度,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黏状态,影 响组织血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
• Fg能诱导内皮细胞(EC)PAI-1 mRNA及抗 原呈剂量和时间依耐性增长,而t-PA mRNA 表达和抗原含量则无明显变化,最终导致 EC表面纤溶活性降低,有利于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
• Fg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加往往 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毒血症、 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等感染 及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 性关节炎、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等 无菌性炎症;另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 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Fg轻度增高。

纤维蛋白原(FIB),你了解它吗?

纤维蛋白原(FIB),你了解它吗?

纤维蛋⽩原(FIB),你了解它吗?患者:喂,你好,检验科吗?我的凝⾎常规的纤维蛋⽩原增⾼,我⼜没有⾎栓的临床表现,你们的结果是不是有问题?检验科:⾯对对结果的质疑,看了下最近质控数据,仪器状态都⽐较好,仔细查看病⼈病历,CRP和PCT结果显著升⾼,就是个感染性引起的纤维蛋⽩原增⾼,找到了问题所在。

可能纤维蛋⽩原是放在凝⾎常规组合⾥,不少⼈认为纤维蛋⽩原只是个简单的凝⾎指标,⽽忽悠了它也是感染的敏感诊断指标,下⾯我们来简单聊聊纤维蛋⽩原。

Fbg的蛋⽩结构纤维蛋⽩原是⼀种含2964 个氨基酸的⼤分⼦糖蛋⽩, 相对分⼦质量为340 ×10^3, ⾸先在肝细胞中合成, 由两个相同的组分(Aα, Ββ , γ)2 组成六聚体 , 链间以⼆硫键相连。

Aα, Ββ , γ三条多肽链借助AαCys28 、γCys8 和Cys9 构成对称性⼆聚体。

单体中AαCys36 与另⼀单体ΒβCys65 组成的⼆硫键对形成⼆聚体分⼦也起到关键作⽤。

Aα、Ββ、γ三条多肽链相对分⼦质量分别为66 ×10^3、52 ×10^3 和46 ×10^3 , 并分别由610 个、461 个和41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三条链在肝脏由独⽴的多核糖体合成其前体蛋⽩(分别包括19 、30 、26 个信号肽), 在粗⾯内质⽹内将信号肽切除、疏⽔反应及⼆硫键形成等加⼯后, 折叠、装配成成熟的⼆聚体分⼦, 最后经糖基化、部分磷酸化分泌到胞外。

纤维蛋⽩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功能的急性时相蛋⽩,是直接参与凝⾎过程的关键蛋⽩,其⽔平增⾼可致体内凝⾎和纤溶系统失衡。

当机体受到某种因素损伤时,纤维蛋⽩原的浓度将明显成倍升⾼,准确测定⾎浆纤维蛋⽩原有助于判断疾病预后。

当机体存在炎症反应时,⾎浆纤维蛋⽩原既是凝⾎因⼦,同时全⾝炎症反应综合征时,⾎浆纤维蛋⽩原成倍升⾼。

⾎浆纤维蛋⽩原是⼀种敏感的⽣化指标,在临床选择治疗⽅案和判断预后等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偶有过敏反应。

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

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

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

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

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1. 0/瓶,1. 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 ) —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 , 000,半衰期4〜6日。

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

纤维蛋白原由a、B、丫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a链与3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xm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 3 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

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1 •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

正常血浆浓度为 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

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 •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NS)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

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I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

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 •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

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

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

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4 •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

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

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 •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分子量大•浓度高,又具有聚合作用,是除红细胞外使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纤维蛋白原与其它因素影响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其它因素较多,如遗传倾向性、年龄增长、高脂血症、吸烟、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症、口服避孕药及妊娠期等,均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危险因素。

测定方法现有的方法大体上分三大类:即(1)基于凝血酶的作用,形成纤维蛋白的方法;(2)物理化学测定法和(3)免疫学测定法。

第一类方法是一种功能测定法,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又可再分为测重法,酚试剂比色法和紫外光度法、测氮法、浊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等。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测定的是有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为可凝固蛋白(clottable protein ),故特异性较好。

方法可简可繁,常规使用中,多采用较简便的Von Clauss法。

根据这种方法设计的商品药盒(kit),已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

据1975年美国CAP的调查,1939个临床化验室中,用此法者占1824家,即94%用了本法,其中Tan等采用了速率法。

这类方法中由Ratnoff和Menzzie改良的酚试剂比色法,其曾被提出作为参考方法。

近几年来,不少文献推荐用Jocobsson的改良法作为纤维蛋白原标准的定值方法。

这类方法的缺点是,从理论上讲,有两方面可引起误差。

一是所析出并测定的是纤维蛋白而非纤维蛋白原。

已知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时会从a和B肽链上分别切下两个短肽,即A肽(FpA )和B肽(FpB)。

这样纤维蛋白实际上比纤维蛋白原的质量少了10%。

二是已知纤维蛋白旦形成,就会吸附一些凝血因子或纤溶因子,这样又会增加所测纤维蛋白原的量。

此外,本法在操作中在获取纤维蛋白和洗涤(挤压)除去其它蛋白成份时,不仅比较麻烦而且也难以完全彻底,会造成其它蛋白污染。

第二类方法(物理化学测定法)在我国应用最广。

这类方法又可分为盐析法(包括用亚硫酸钠、硫酸铵或氯化钠盐析,用蛋白质显色或比浊法测定),热变性沉淀法和电泳法等几种。

这类方法都比较简单、快速,尤其适于急诊检验,但缺点是本法的特异性不强。

所测的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部分的降解产物和/或其它蛋白。

而电泳法又太繁琐,不适于常规工作。

第三类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将纯纤维蛋白原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制成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

然后用免疫胶乳、被动血凝或反向血凝、单向免疫扩散、火箭电泳以及ELISA 等方法测定。

优点是大部分方法简便,但缺点是所测的不仅是可凝固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了它的降解产物(因为它们有共同抗原),也可能包括了障碍性纤维蛋白原(dysfibrinogens即N端谷氨酸丫位未羧化的无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缺维生素K引起的蛋白质,PIVKA )。

但免疫法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用来测定PIVKA。

如果一个患者总纤维蛋白原(用免疫学测定结果)不低,甚至增高,而功能性(即可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却明显减少,即可判断为存在PIVKA。

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均可导致PIVKA升高,有临床诊断价值。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介绍: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在肝脏中合成的大分子球蛋白,分子量为340000,它与血浆凝固有关。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经凝血酶作用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后者经聚合,并在刘因子和钙离子存在下转化成纤维蛋白细丝,形成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网,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包罗其中而形成血块。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纤维蛋白比色法、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盐析分离比色法,盐析分离比浊法等。

应用较广的比色法有双缩脲法和酚试剂法两种。

国外近年广泛应用的为凝血酶凝固时间法。

本节介绍纤维蛋白比色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两种。

纤维蛋白原正常值:双缩脲比色法2〜4g/L (200 〜400mg/dl)。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1)增加C.纤溶亢进休克(电击)、手术(一次纤溶卜DIC(二次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注意事项:1、抽血禁食12小时,取新鲜血液送检。

2、口服避孕药可使纤维蛋白原升高。

3、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纤维蛋白原亦可升高。

4、纤维蛋白原忽然升高,往往预示肿瘤有转移的可能。

纤维蛋白原检查过程:(1) 取具有2ml刻度的血标本管1支,加入109mmol/L 枸橼酸钠0.2ml,然后抽静脉血约2ml加至刻度,摇匀。

离心10min,分离血浆。

(2) 取10 x 100mm 小试管1支加入血浆0.2ml,然后再加36mmol/L 氯化钙溶液0.2ml 或凝血酶0.2ml,混和,置37 C水浴1h。

(3) 轻摇小试管,使纤维蛋白凝块松动。

沿管壁插入小玻棒将纤维蛋白凝块轻压,慢慢使纤维蛋白游离,最后将纤维蛋白卷在小玻棒上。

(4) 用水洗纤维蛋白小块4次。

(5) 取15 x 150mm 试管2支,写明测定管(U)及空白管(B)。

(6) 将纤维蛋白放入U管,在U , B两管中各加2.5mol/L氢氧化钠0.2ml,再将U管置100 C沸水浴中加热5min,直至纤维蛋白完全溶解。

(7) 2管中各加水约5ml和酚试剂1.0ml,再各加水至10ml,最后再加1.9mol/L 碳酸钠溶液各3ml。

在室温放置30min后,以B管为空白管,于580〜640nm 波长读取U管的吸光度,再查预先绘就的标准曲线即得血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