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肋钢筋五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原理

带肋钢筋五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原理
带肋钢筋五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原理

带肋钢筋五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原理

吴立红

摘要:介绍了津西特钢螺纹钢厂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原理,包括孔型系统的选择、工艺件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五切分轧制工艺技术的成功应用,将φ12带肋钢筋产量明显提高,同时吨钢综合能耗也大幅度降低。

关键词:棒材切分轧制;孔型设计;应用效果

1 车间生产工艺简介

津西特钢螺纹钢厂二线全轧线共有18架轧机,分粗轧、中轧及精轧机组,全部为无牌坊短应力线轧机,平立交替布置。整个轧线采用全连轧,1#—12#轧机采用微张力控制,在精轧各架轧机之间均设置活套,实现无张力轧制。在中精轧后各设置水冷装置,实现控轧控冷轧制。

2 五切分工艺

2.1 孔型系统设计

五切分轧制特点:①变形严重不均匀性。切分楔处的压下量远大于其它部位;②切分变形延伸系数小;在切分孔中轧制时,槽底比切分楔处的压下量较大,且金属由于切分楔处宽展方向的水平分力较大,属强迫宽展,故整体延伸比宽展较小;③五切分轧制时,在预切和切分孔型中,按宽展方式轧件可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且两边为强迫宽展,轧件中部属限制宽展。因此,压下量相同情况下,轧件中部比两边的延伸较大。为保轧制稳定,切分后各根轧件面积必须相等或相差极小;④切分楔角的设计要合理,过大会切不开,过小会使切分轮受到过大的夹持力,使其负荷加大;切分带厚度应与辊缝相近,且留有一定的宽展量。

2.2 五切分轧制设计原理

五切分轧制技术源于两个三切分,其原理是在精轧机将来料轧制成扁坯后,再利用特殊孔型的轧辊和相配套的导卫,把扁坯加工成五个面积相同且并联的轧件,最后在切分道次上将其切分为面积相同且独立的轧件。五切分的关键是:要保证切分带的表面质量;在成品上切分带处不能有折叠;切分的速度与轧制速度一致[1]。

2.3 五切分孔型系统

五切分的关键是设计精轧区的孔型系统。我厂经多次与实际生产工艺过程结合,确定了K7~K3 采用平孔一平孔一立箱孔一预切孔一切分孔,同时为合理分配各道次参数,达到切分轧制孔型最大限度共用,减少改规格换辊架次。

孔型设计的关键如下:

(1)K7、K6 为平孔。K7为平辊主要是用于将来料压扁。其充分利用了自由宽展、压下量大的特点,降低了K6磨损速度,避免料型沿宽度方向上厚度不均,导致成品中线过长。

(2)K5 为立箱孔,其主要对13架料型进行规矩,压下量较小,延伸系数一般在1.08~1.13。通过对K5 轧机的辊缝调整,使K4轧件为尺寸、形状均合格的扁矩形,保证预切后得到面积均匀的五线。

(3)K4 为预切分孔,此道次延伸系数为1.26 ~1.33,考虑其稳定性,中间三线比两侧略大,一般为1.5% ~2.2%。切分楔处远大于槽底处的压下系数,两楔间距过小,造成预切分楔磨损严重;过大,会造成切分孔的切分尖磨损过快,易导致炸槽,一般为5~7.6 mm。预切分楔角度一般为68°~76°,其间距比K3小0.1~0.3,切分楔过渡圆弧半径一般为1.4 ~1.7mm。

(4)K3 为切分孔,主要是对轧件的料型和切分带进行规整、加工,为五线切分做好准备。其延伸系数为1.15~1.26。选择中间三线比两边线的截面积大0.6%~1.0%,切分带厚度

为0.8 ~1.0 mm,切分楔角度为52.5°~60°,切分尖过渡圆弧半径为0.7~0.9mm。

3 五切分常见问题

3.1 切分刀粘钢分析

(1)切分轮切偏或没对准轧槽。导致料与切分轮不能对正而切偏,造成切分带过大,与切分刀发生摩擦,引起粘钢。

(2)切分刀冷却不好,切分导卫必须保证冷却,尤其是切分刀,正常生产过程中因坯料,轧槽磨损等原因,造成轧件切分带形状不规矩,与切分刀摩擦粘在两边。

(3)来料过大或过小,切分轧制遵循楔形斧头原理,来料必须与切分架次切分楔处角度匹配。否则导致切分带过大,切分带与切分刀发生摩擦,引起粘钢。

(4)关键架次导卫梁和导卫未对正轧制中心,切偏。如预切分或切分架次。

(5)切分刀间距不合适,就会出现轧件与切分刀发生摩擦而粘钢。

3.2 切分线差产生分析

(1)预切分或切分架次进口导卫没对正轧线,偏向一侧,此时来料被切分后偏向的一侧断面积大,导致此线成品长度长。

(2)两侧辊缝不一致。由于15—18架两侧辊缝控制不一致,辊缝大的一侧孔型面积就大。

(3)12—16架次料形控制有问题,造成料形比预切分或切分架次的进口导卫轮间隙过小。对轧件失去了夹持力,轧件来回摆动,线差不稳定。

(4)孔型磨损不一致。由于轧槽冷却不一致,前道次料形不规矩或导卫安装不正确使导卫直接接触到孔型,从而导致孔型磨损严重的一线断面积就会增大。

(5)预切分或切分架次进口导卫本体底座松动,或导卫横移装置底座大螺栓松动或进口导卫两侧支臂活动量不一致,造成轧件来回摆动,线差不稳定。

4 应用效果

切分轧制技术是一种投资少、收效大的轧钢工艺。与四切分对比,机时产量提高了约22%,吨钢电耗降约13%,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春,王全胜,张弛.型钢孔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0.

[2]张忠峰,袁永文,赵衍鹏等.12mm带肋钢筋四切分轧制生产工艺开发[J].山东冶金,2008,30(05):27-29.

棒材三切分轧制要点

棒材三切分轧制要点 3、Φ14*3三切分螺纹钢轧制调试工作,特提出工艺要求如下: 1、原料工严把原料质量关,杜绝有肉眼可见缺陷的钢坯入炉。 2、看火工按工艺规程要求,严格控制钢坯出炉温度,既要防止钢坯高温氧化甚至脱碳现象,影响钢材性能,又要防止低温钢轧制损坏设备甚至造成轧制事故。 3、导卫的调整与安装3、1 导卫在上线前必须对油路、水路、轴承等进行检查,确保油路、水路畅通,零部件完好,并对导卫加油。3、2导卫上线前的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①、粗轧滚动导卫的开口度比标准料型大22mm为宜;精轧滚动导卫的开口度比标准料型大0、 10、5mm,以用手转动其中一个轮子时,另一个轮子也能转动,且无明显阻力为宜。⑤、要特别注意切分刀片中心线必须与切分轮两切分刃在同一直线上,并与铲嘴内孔中心线吻合。⑥、铲嘴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来料与轧槽形状,在现场安装时铲嘴离轧槽的距离控制在135。范围内。3、3导卫在安装时尤其是 15、16架进口导卫,必须保证导卫中心线与孔型中心线相吻合,以保证切分开的料型尺寸上的一致性。

4、轧辊在安装时必须保证轧辊装配的正确性以及轧机安装前轧辊轴承的加油工作;保证轧辊安装时上下轧槽的对正、磨槽以及轧辊两端辊缝的一致性,要求精轧机两边辊缝差小于0、1mm。 5、必须保证各机架孔型中心线对正轧制线,以防止轧槽偏磨,保证料型的正确性。 6、料型控制6、1轧制过程中的料型控制严格执行《工艺技术规程》要求。6、2第一次轧制前,中轧、 13、 14、15架必须各试轧21150℃ 7、轧制过程中1#剪必须切头、尾。 8、轧制初始阶段应投入活套。 9、保证裙板平直以及上位与下位的准确性。 10、调整倍尺剪时,必须保证倍尺剪剪臂原位水平及剪切位置的垂直,以防止倍尺轧件的头尾弯曲。 11、试生产前,冷床输入辊道中有问题的辊子和电机应换完。 12、利用检修时间调整对齐辊道,保证对齐辊道平直;3#台操作工应选择合适的对齐辊道速度。

精益制造理论知识

精益制造理论知识 1. 精益制造的发展历史 1.1. 早期发展阶段 精益制造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这一阶段的重要人物是惠特尼(Eli Whitney),他是互换技术的创始人。当时惠特尼因发明了轧棉机而功成名就,但现在来看,这和他提出的互换技术概念相比,是极其次要的。惠特尼在1799年第一次提出互换技术,当时他和美国军方签订了一项供货合同,生产毛瑟枪10,000枝,每枝单价在当时低得不可思义,仅为13.4美金。在其他供应商望而却步的时候,他成功了,靠的是他在制造技术上的革新-互换技术,这为惠特尼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随后得100年中,制造商关注的重心始终是一些单项的制造技术。在这一阶段中,工程制图、现代化的机器开始逐步推广开来,具有标志性的技术是以英国工程师贝西墨(Bessemer)命名的贝西墨酸性转炉炼钢技术。而对于生产过程中,工件从一个离散流程流转到下一个离散流程等一些物流的问题,多个生产流程在工厂中如何合理安排的问题,每个员工工作量的问题,在那时并没有什么人关心。直到1890年,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美国)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状况。 泰勒是第一个关注员工个人工作状态和方法的人,这体现在他首先提出的时间研究和标准化作业。基于30多年的生产现场劳动和管理经验,指出工人和管理者都凭经验来工作是很不科学的,应该对工

人的工作进行研究,将高效率的、先进的工作方法变成标准,并通过培训使工人能够按照标准工作方式去劳动。而管理者的责任就是专门进行工作研究,通过制定工作条例、标准、定额和计划等使科学的工作方式文字化、制度化。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Gilbreth,1868-1924, Lilian Gilbreth,1878-1972,美国)在许多行业进行了广泛细致的动作研究,提出了各种工作作业的标准方法。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企业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使物质生产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使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英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对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提出挑战。在当时,泰勒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观点引起了各方面不同的反应,尤其是工会,认为他在帮助资本家榨取工人的血汗。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泰勒的成就是伟大的,开创了制造业科学管理的先河。当然他的理论中缺少了对人的行为科学方面的考虑。 1.2. 阶段2: 大批量流水线生产阶段 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等人将泰勒的单工序工作研究方法推广应用到多工序工作研究,提出使整个产品(汽车)的生产工序标准化、连续化的设想,并通过作业专门化、零部件规格化、工器具专用化、工厂专业化,于1913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流水生产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使产品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大批量生产出来。流水生产技术目前仍然是制造业生产的基础,是向我们提供丰富的日常用品的技术保证。但是,

钢结构设计原理基本概念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钢结构设计原理 一、填空题: 1.钢结构计算的两种极限状态是和。 2.提高钢梁整体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是和。 3.高强度螺栓预拉力设计值与和有关。 4.钢材的破坏形式有和。 5.焊接组合工字梁,翼缘的局部稳定常采用的方法来保证,而腹板的局部稳定则 常采用的方法来解决。 6.高强度螺栓预拉力设计值与和有关。 7.角焊缝的计算长度不得小于 40 ,也不得小于 8hf ;侧面角焊缝承受静载时,其 计算长度不宜大于 60hf 。 8.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与、和有关。 9.钢结构的连接方法有、和。 10.影响钢材疲劳的主要因素有、和。 11.从形状看,纯弯曲的弯矩图为,均布荷载的弯矩图为,跨中 央一个集中荷载的弯矩图为。 12.轴心压杆可能的屈曲形式有、和。 13.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和。 14.按焊缝和截面形式不同,直角焊缝可分为、、 和等。 15.对于轴心受力构件,型钢截面可分为和;组合截面可分为 和。 16.影响钢梁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有、、、 和。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加强受压翼缘,减少侧向支承点间的距离(或增加侧向支承点) 3.螺栓材质,螺栓有效面积 4.塑性破坏,脆性破坏 5.限制宽厚比,设置加劲肋 6.性能等级,螺栓直径

7.8h f,40mm,60 h f 8.钢号,截面类型,长细比 9.焊接连接,铆钉连接,螺栓连接 10.应力集中,应力幅(对焊接结构)或应力比(对非焊接结构),应力循环次数 11.矩形,抛物线,三角形 12.弯曲屈曲,扭转屈曲,弯扭屈曲 13.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14.普通缝,平坡缝,深熔缝,凹面缝 15.热轧型钢,冷弯薄壁型钢,实腹式组合截面,格构式组合截面 16.荷载类型,荷载作用点位置,梁的截面形式,侧向支承点的位置和距离,梁端支承条件 二、问答题: 1.高强度螺栓的8.8级和10.9级代表什么含义? 2.焊缝可能存在哪些缺陷? 3.简述钢梁在最大刚度平面受荷载作用而丧失整体稳定的现象及影响钢梁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 4.建筑钢材有哪些主要机械性能指标?分别由什么试验确定? 5.什么是钢材的疲劳? 6.选用钢材通常应考虑哪些因素? 7.在考虑实际轴心压杆的临界力时应考虑哪些初始缺陷的影响? 8.焊缝的质量级别有几级?各有哪些具体检验要求? 9.普通螺栓连接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在抗剪连接中,它们的传力方式和破坏形式有何不同? 10.在计算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时,对虚轴为什么要采用换算长细比? 11.轴心压杆有哪些屈曲形式? 12.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计算与轴心受压构件有何不同? 13.在抗剪连接中,普通螺栓连接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的传力方式和破坏形式有何不同? 14.钢结构有哪些连接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15.对接焊缝的构造有哪些要求? 16.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残余变形是如何产生的?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残余变形对结构性能有何影 响?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残余变形的方法有哪些? 17.什么叫钢梁丧失整体稳定?影响钢梁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高钢梁整体稳定的有效措施 是什么? 18.角焊缝的计算假定是什么?角焊缝有哪些主要构造要求? 19.螺栓的排列有哪些构造要求? 20.什么叫钢梁丧失局部稳定?怎样验算组合钢梁翼缘和腹板的局部稳定?

轧钢孔型设计软件v10说明

热轧圆钢及线材孔型设计软件使用说明书 热轧圆钢及线材孔型设计 说明书(V1.0) 二零零四年七月 版权所有 1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概述……………………………………………………………… 1.2软件功能………………………………………………………… 1.3运行环境………………………………………………………… 1.4用户界面………………………………………………………… 第2章工艺参数输入………………………………………………… 2.1概述……………………………………………………………… 2.2钢号及成分……………………………………………………… 2.3原料面积计算…………………………………………………… 2.4成品面积计算………………………………………………………… 2.5延伸系数计算…………………………………………………… 2.6轧制速度输入…………………………………………………… 2.7轧机形式/温度……………………………………………………2.8保存/返回………………………………………………………… 第3章孔型参数输入………………………………………………… 3.1概述……………………………………………………………… 3.2孔型形状………………………………………………………… 3.3翻钢形式………………………………………………………… 3.4延伸系数………………………………………………………… 3.5轧辊直径/材质………………………………………………… 3.6速比……………………………………………………………… 3.7轧件温度………………………………………………………… 3.8延伸系数修改………………………………………………… 2

炼钢厂设计原理复习提纲

1. 工艺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主体工艺流程选定工艺设备和解决工艺布置问题 2. 关于转炉炉型设计炉容比 炉型:筒球型 锥球型 截锥型 炉容比系指转炉有效容积Vt 与公称容量G 之比值 Vt/G(m 3/t) 主要与供氧强度有关,与炉容量关系不大,一般在0.9~1.05之间。另外,炉容比也与原材料有关,当使用的铁水Si 含量或P 含量较高时,形成的炉渣量较多,易于喷溅,为此炉容比也需要相应增大。 3. 顶底复吹和顶吹转炉炉型设计的特点 ● 吹炼的平稳和喷溅程度优于顶吹转炉,而不及底吹转炉,故炉子的高宽比略小于顶吹转 炉,却大于底吹转炉,即略呈矮胖型。 ● 炉底一般为平底,以便设置喷口,所以熔池常为截锥型。 ● 熔池深度主要取决于底部喷口直径和供气压力,同时兼顾顶吹氧流的穿透深度,力求保 持吹炼平稳。 筒球型,熔池由球缺体和圆柱体两部分组成。形状简单,砌砖方便,炉壳容易制造。 锥球型,熔池由球缺体和倒截锥体两部分组成。锥球型熔池较深,有利于保护炉底。 截锥型,熔池为一个倒截锥体。炉型构造较为简单,平的熔池底较球形底容易砌砖。 4. 底吹功能、底吹构件类型 功能:强化冶炼:特点是顶枪吹氧,底部也吹氧。 增加废钢:顶枪上设有上下孔,上孔专为CO 完全燃烧成CO 2提供氧气,下孔专为氧化 金属中的杂质供氧。 加强搅拌型:顶枪吹氧,底部吹惰性气体和中性气体N 2等。 透气砖 喷嘴:单管式、套管式和实心环缝三种 5. 转炉炉衬组成,炉衬材料 炉衬由永久层、填充层、工作层组成。 选择炉衬材料应遵循的原则:耐火度高;高温下机械强度高,耐急冷急热性能好;化学 性能稳定;资源广泛,价格便宜。 材料:镁碳砖 6. 氧枪设计主要参数确定 (1)供氧流量计算。通过物料平衡计算能精确求得吨钢耗氧量 (2)理论氧压。理论设计氧压(绝对压力)是喷头进口处的氧压,是设计喷头喉口和出口 直径的重要参数。 (3)喷头出口马赫数。马赫数的大小决定喷头氧气出口速度,即决定氧射流对熔池的 冲 击能力。 (4)喷孔夹角和喷孔间距。 7. 电弧炉炉型设计特点、变压器容量、功率水平 1) 能满足冶炼工艺的要求 2)有利于提高炉衬的寿命 3)有利于热能的充分利用 变压器容量的计算:由熔化时间计算 P=qG/(t m cos ?ηN ) 2)根据熔池表面积的功率密度计算。 组合式透气砖 高压成型透气砖 定向透气砖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机床夹具设计习题答案 1.机床夹具的作用是什麽?有那些要求? (1)机床夹具的作用 1)保证加工精度2 )提高生产率3)扩大机床的使用范围。4)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2)机床夹具的要求 1)保证加工面的位置精度2)夹具的总体方案应与年生产纲领相适应 3)安全、方便、减轻劳动强度4)排屑顺畅5 )应有良好的强度、刚度和结构工艺性。 2.机床夹具的组成有那些部分? 1)定位元件及定位装置2 )夹紧元件及夹紧装置3 )导向及对刀元件4)动力装置5 )夹具体6 )其它元件及装置 不同的生产条件下的夹具,其组成会有不同。 3.何谓六点定位原理“何谓定位的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它们各包括那些方面? (1)六点定位原理是采用六个按一定规则布置的约束点,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使工件实现完全定位。 (2)定位的非正常情况是指凡是保证加工位置精度的自由度均已被约束所限制的情况,它可以是完全定位,即限制了六个自由度,也可以是小于六个约束点。 (3)定位的非正常情况包括欠定位和过定位两种。欠定位是指保证加工精度的某自由度应该被限制而没有被限制的情况。此情况不能保证加工精度,因此此定位方案是绝对不允许的。 过定位是指为保证加工精度应该被限制的某个自由度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约束所重复限制。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允许的。但在工件定位和定位元件精度很高或者在工件刚度很低的情况下,过定位的情况是被允许的。 4.试分析图5-7中a、c 方案为什麽属过定位?如何改进的?尚存在什麽问题? 过定位及其改进 图5.7 a ):工件下底面有俩个短圆柱销台阶面支撑,为平面约束,限制3 个自由度,而每个短圆柱销插入工件孔内,限制了2 个自由度,因此共限制了7 个自由度,超出了6个,即y 方向的移动自由度被重复限制了,因此属于过定位。C):工件左端由销的又台阶端面定位,此端面限制了3个自由度,而销的长径比已超过1,属于长销,它限制了4个自由度,共限制了7个自由度,还有转动的自由度没有被限制。所以实际上x和z都被重复限制,此方案属于过定位。 5.确定夹具的定位方案时,要考虑那些方面的要求?

钢结构设计原理作业

第五章 受弯构件 1.选择题 (1)在主平面内受弯的工字形截面组合梁,在抗弯强度计算中,允许考虑截面部分发展塑性变形时,绕x 轴和y 轴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x γ和y γ分别为 。 A. 1.05,1.05 B. 1.2,1.2 C. 1.15,1.15 D. 1.05,1.2 (2)计算梁的 时,应用净截面的几何参数。 A. 正应力 B. 剪应力 C. 整体稳定 D. 局部稳定 (3)钢结构梁的计算公式nx x x W M γσ= 中的x γ 。 A. 与材料强度有关 B. 是极限弯矩与边缘屈服弯矩之比 C. 表示截面部分进入塑性 D. 与梁所受荷载有关 (4)约束扭转使梁截面上 。 A. 只产生正应力 B. 只产生剪应力 C. 产生正应力,也产生剪应力 D. 不产生任何应力 (5)单向受弯梁失去整体稳定时是 形式的失稳。 A. 弯曲 B. 扭转 C. 弯扭 D. 双向弯曲 (6)焊接工字形截面简支梁,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当 时,梁的整体稳定性最好。 A. 加强梁的受压翼缘宽度 B. 加强梁受拉翼缘宽度 C. 受压翼缘与受拉翼缘宽度相同 D. 在距支座l /6(l 为跨度)减小受压翼缘宽度 (7)焊接工字形等截面简支梁,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当 时,梁的整体稳定性最差(按各种情况下最大弯矩数值相同比较)。 A. 两端有相等弯矩作用(纯弯矩作用) B. 满跨均布荷载作用 C. 跨度中点有集中荷载作用 D. 在离支座l /4(l 为跨度)处个有相同一集中力 (8)一悬臂梁,焊接工字形截面,受向下垂直荷载作用,欲保证此梁的整体稳定,侧向支撑应加在 。

A. 梁的上翼缘 B. 梁的下翼缘 C. 梁的中和轴部位 D. 梁的上翼缘及中和轴部位(9)为了提高梁的整体稳定性,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A. 增大截面 B. 增加侧向支撑点 C. 设置横向加劲肋 D. 改变翼缘的厚度 (10)对提高工字形截面的整体稳定性作用最小。 A. 增加腹板厚度 B. 约束梁端扭转 C. 设置平面外支承 D. 加宽梁翼缘 (11)防止梁腹板发生局部失稳,常采用加劲措施,这是为了。 A. 增加梁截面的惯性矩 B. 增加截面面积 C. 改变构件的应力分布状态 D. 改变边界约束板件的宽厚比 (12)梁的支承加劲肋应设置在。 A. 弯曲应力大的区段 B. 剪应力大的区段 C. 上翼缘或下翼缘有固定荷载作用的部位 D. 有吊车轮压的部位 (13)焊接工字形截面梁腹板设置加劲肋的目的是。 A. 提高梁的抗弯强度 B. 提高梁的抗剪强度 C. 提高梁的整体稳定性 D. 提高梁的局部稳定性 (14)当梁上有固定较大集中荷载作用时,其作用点处应。 A. 设置纵向加劲肋 B. 设置支承加劲肋 C. 减少腹板宽度 D. 增加翼缘的厚度 (15)焊接组合梁腹板中,布置横向加劲肋对防止引起的局部失稳最有效,布置纵向加劲肋对防止引起的局部失稳最有效。 A. 剪应力 B. 弯曲应力 C. 复合应力 D. 局部压应力 (16)钢梁腹板局部稳定采用准则,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局部稳定采用准则。 A. 腹板局部屈曲应力不小于构件整体屈曲应力 B. 腹板实际应力不超过腹板屈曲应力 C. 腹板实际应力不小于板的f y D. 腹板局部临界应力不小于钢材屈服应力 (17)当无集中荷载作用时,焊接工字形截面梁翼缘与腹板的焊缝主要承受。 A. 竖向剪力 B. 竖向剪力及水平剪力联合作用

Φ14棒材生产中三切分轧制技术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18912889.html, Φ14棒材生产中三切分轧制技术研究 作者:侯杰 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02期 摘要:本文叙述了棒材生产中φ14螺纹钢三切分的工艺选择、调试时出现的问题、改进方案及效果。 关键词:螺纹钢三切分工艺方案 1、前言 切分轧制是在轧机上利用特殊的轧辊孔型和导卫或者其他切分装置,将原来的一根坯料纵向切成两根以上的轧件,进而轧制多根成品或中间坯的轧制工艺。采用切分轧制技术可缩短轧制节奏,提高机时产量,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目前切分轧制技术已发展到五切分轧制,且两线切分轧制技术和三线切分轧制技术作为成熟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小规格螺纹钢的生产中。 本文所述棒材厂从2005年开始逐步应用切分轧制技术,现已成功开发了φ14、φ16、φ18螺纹钢二切分、φ12螺纹钢三切分轧制技术。2010年,为了实现147万吨的年产量目标,棒材厂决定充分发挥切分技术的产能优势,在Ф12螺纹钢三切分的基础上实施Ф14螺纹钢的三切分轧制。 2、设备配置情况 车间的工艺布置为粗轧7架平轧闭口轧机、中轧为平立交替的6架两辊闭口轧机、精轧为平立交替6架预应力轧机。、 3、工艺方案的选择 3.1 工艺布局的确定 在Φ12螺纹三切工艺和Φ14螺纹两切分工艺的经验基础上,对一道预切与两道预切的方案进行了比较: 如采用一道预切,则预切分孔(K4)的压下和延伸比较大,轧制负荷大、轧制不稳定, 且其切分楔处的压下系数远大于槽底的压下系数,造成切分楔处磨损严重;来料进预切分孔时的对中性差,进而导致预切料型进切分孔时不均匀,这样3支成品之间的尺寸不均匀,负差也不易控制。

棒材三切分轧制要点

棒材三切分轧制 为顺利完成Φ12*3、Φ14*3三切分螺纹钢轧制调试工作,特提出工艺要求如下: 1、原料工严把原料质量关,杜绝有肉眼可见缺陷的钢坯入炉。 2、看火工按工艺规程要求,严格控制钢坯出炉温度,既要防止钢坯高温氧化甚至脱碳现象,影响钢材性能,又要防止低温钢轧制损坏设备甚至造成轧制事故。 3、导卫的调整与安装 3.1 导卫在上线前必须对油路、水路、轴承等进行检查,确保油路、水路畅通,零部件完好,并对导卫加油。 3.2导卫上线前的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①、粗轧滚动导卫的开口度比标准料型大2—4mm 为宜;中轧滚动导卫的开口度比标准料型大1—2mm为宜;精轧滚动导卫的开口度比标准料型大0.1—0.5mm为宜。②、15、16架双排轮前面两个辊的开口度必须与后边两个辊的开口度一致。调整时可先调前面两个辊的开口度与后边两个辊的开口度一致,然后再调内支撑臂后端的调整螺丝左右两个螺丝可同时、同步改变前后两组辊的开口度。④、切分导卫切分轮间隙应调整适当,控制在0.3—0.5mm,以用手转动其中一个轮子时,另一个轮子也能转动,且无明显阻力为宜。⑤、要特别注意切分刀片中心线必须与切分轮两切分刃在同一直线上,并与铲嘴内孔中心线吻合。⑥、铲嘴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来料与轧槽形状,在现场安装时铲嘴离轧槽的距离控制在1—2mm。⑦、分料盒离切分轮越近越好。⑧、扭转导卫的扭转角控制在30。—35。范围内。 3.3导卫在安装时尤其是15、16架进口导卫,必须保证导卫中心线与孔型中心线相吻合,以保证切分开的料型尺寸上的一致性。 4、轧辊在安装时必须保证轧辊装配的正确性以及轧机安装前轧辊轴承的加油工作;保证轧辊安装时上下轧槽的对正、磨槽以及轧辊两端辊缝的一致性,要求精轧机两边辊缝差小于0.1mm。 5、必须保证各机架孔型中心线对正轧制线,以防止轧槽偏磨,保证料型的正确性。 6、料型控制 6.1轧制过程中的料型控制严格执行《工艺技术规程》要求。 6.2第一次轧制前,中轧、13、14、15架必须各试轧2—3根小样,并测试各架次料型尺寸,要特别注意考虑小样与正常轧制时轧件尺寸及变形条件的差别。 6.3在小样试完并符合要求后,成品机架以10m/s的速度全线贯穿一根,要求使用1#剪碎断头部4米及尾部3米,岗位工注意测量各道次红坯尺寸及17、18架间轧件的扭转角度。6.4在轧制过程中,必须控制好13架出口料型厚度及14架出口料型宽度。 6.5轧制过程中钢温应控制在1050—1150℃ 7、轧制过程中1#剪必须切头、尾。 8、轧制初始阶段应投入活套。 9、保证裙板平直以及上位与下位的准确性。

炼钢设计原理课试题库

炼钢设计原理课试题库 (本科试用) 河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教研室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公称容量小于30吨的转炉采用炉型; 2.已建成转炉的炉容比V/T波动在~范围内; 3.如果高宽比H/D小于就得不到防止炉渣喷溅的起码高度; 4.设计部门推荐炉口直径比d0/D在~范围内选择; 5.帽锥角θ的推荐值为~度; 6.目前,转炉炉衬工作层多使用砖; 7.氧枪喷头一般用加工而成,目前多采用型; 8.喷头出口马赫数M一般应选定在左右; 9.炉膛压力P周应为+; 10.合适的喷孔夹角α应为~之间,喷孔间距A应为~d出; 11.三孔喷头的喷管流量系数C d=~; 12.氧枪冷却水的进水速度V j为~m/s,回水速度Vp为~m/s; 13.选择枪身各层套管壁厚的总原则是最厚,次之,最薄; 14.氧气在中心氧管内的流速应为~m/S; 15.氧气在中心氧管壁厚一般为~mm; 16.氧枪在炉内不被烧坏的条件是≤; 17.工业三废排放标准规定,≥12吨转炉排放烟气的含尘浓度≤g/Nm3烟气; 18.一般未燃法除尘控制空气过剩系数为; 19.转炉的最大炉气量出现在; 20.湿法烟气净化分三步进行,即、和; 21.一文热平衡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二文热平衡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确定; 22.溢流文氏管的除尘效率为左右,可调喉口文氏管的除尘效率为; 23.选择除尘系统风机时要满足系统和的要求; 24.当选定电炉炉坡倾角为45度时,一般D/H为较合适; 25.电极心圆直径d三极心D; 26.连铸机的冶金长度应液芯长度; 27.连铸机的冷却区总长度必须铸坯的液芯长度; 28.混铁炉的作用是并铁水成分和温度; 29.混铁车的作用是并铁水; 30.炉子跨的高度决定于天车轨面标高; 31.当采用混铁车向转炉供应铁水时,加料跨标高决定于; 32.一般小方坯连铸机的中心距以为宜; 33.中间罐的修砌面积为m3/万吨钢; 34.转炉最大炉气量出现在炉役期的一炉钢冶炼期;

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设计

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设计 说明书 设计题目:钻床夹具设计 系别: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前言 夹具是机械加工不可缺少的部件,在机床技术向高速、高效、精密、智能、复合、 环保方向发展的带动下,夹具技术正朝着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 本次的设计任务是加工零件(板件)上的两个孔。零件属于大批量生产,钻孔要 求精度高,所以需要设计一个专用夹具,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由于夹具的利用率高, 经济性好,使用元件的功能强而且数量少,配套费用低,降低生产成本;采用夹紧装 置,缩短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设计钻床夹具,首先要分析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拟定夹具设计方案;在满足加工精度的条件下,合理的进行安装、定位、夹紧; 完成草图后考虑零件间的连接关系和螺钉、螺母、定位销等的固定方式,设计合理结 构实现零部件间的相对运动,根据零件要求选择材料。 完成钻床夹具的所有设计后,用 AutoCAD进行二维图的绘制,首先画好零件图,最 后进行装配,标注相关尺寸及技术要求,并用 Pro/ENGINEER绘制最终三维效果图,最 终进行说明书,任务书的撰写、整理、修改完成设计任务。

目录 第一章对加工零件的工艺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夹具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零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零件图 (1) 1.2.2加工零件图分析 (2) 第二章定位方案及误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拟定定位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定位方案拟定 (2) 2.1.2定位方案选定 (2) 2.2定位误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相关概念 (3) 2.2.2定位误差分析 (4) 第三章对刀导向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对刀导向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对刀导向元件详细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夹紧方案及夹紧力分析 (5) 4.1 夹紧方案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夹紧力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夹紧力估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夹具体设计及连接元件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夹具体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连接元件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标准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非标准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夹具零件图和装配图及标注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零件图 (8) 6.2钻模板零件图 ...................................................................................................... 1 1 6.3装配图 .................................................................................................................. 2 1第七章三维效果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总结 .................................................................. 14 参考文献 ..............................................................

φ12四切分轧制汇总

1工艺确定 孔型系统K7~K3采用圆-平辊-立箱-预切-切分,粗中轧、成品及成品前孔型不变。同时考虑各个道次工艺参数分配的合理性,负荷均衡,尽量减少孔型磨损的不均匀性,达到换辊次数最少、轧机产量高、生产顺行的目的。依据切分位置和设备性能,切分方式选用切分轮法,在16架出口实行先切两侧再切中间的方式,将轧件切分为4条,然后轧制成成品 2孔型设计 K6K7 K2K1 1)K7选择圆孔型,根据面积推算,设计尺寸为φ45 mm 。 2)根据经验,K6直接设计为平孔。 3)K5为立箱孔型,根据三切分生产经验及有利于料型控制的原则,将侧壁斜度设计为0.12,圆角设计为R3,槽底宽设计为19.5。 4)K4为预切分孔型,根据三切经验,此道次延伸系数最佳范围在1.25~1.32之间,在设计时,考虑稳定性等原因,中间两线比两侧略大,一般在2%~3%之间。切分楔设计非常关键,两楔间距过小,此处压下系数远大于槽底压下系数,造成磨损严重;过大,会造成切分孔切

分楔磨损过快,甚至崩槽,在成品表面形成折叠,根据经验,一般设计为6~8mm。预切分楔角度设计时应考虑与K3孔切分楔角度的配合及耐磨性,一般设计为78°~88°,切分楔圆角半径一般选为1.4~1.8,过小不耐磨。 5)K3为切分孔型,其作用是对轧件4线料型进行规整、加工切分带,为切分做好料型准备。根据三切经验,此道次延伸系数最佳范围为1.10~1.25,设计要点是切分楔角度、切分带厚度、基圆尺寸。切分带厚度必须控制在0.8~1.0 mm之间,过厚过宽,在K2道次压不合,造成成品孔型较早出现轧痕,同时切分轮受力过大,出现导卫烧轴承事故;过薄,切分带直接被碾到K2料表面,在成品道次出现折叠现象。切分楔角度一般选为45°~55°,切分楔圆角半径设计为r0.7~r1.0,过小强度不够。 3关键道次导卫设计 1)K4道次:进口设计为双排4轮滚动导卫,同时导轮设计为“V”形,这样有利于夹持轧件,确保轧件运行中的稳定性、对中性。出口设计为箱式出口,内腔尺寸比轧件大5~10 mm,长度为540 mm,有利于提高轧件的稳定性。 2)K3道次:同K4道次一致,进口设计为双排4轮滚动导卫。出口切分导卫示意图见图3。 3)16~18架轧机间导槽设计:为减少16~18架轧机间故障,用4线导槽代替6#、7#活套器,同时设计时考虑了便于观察导卫对中及防止翘头功能。7#导槽设计与6#导槽设计一致。4)成品轧机后至3#飞剪间导槽、导管设计:在成品轧机与3#飞剪之间设计4线导管及固定底座,导槽中心距为135 mm,同时考虑快速更换,将螺栓固定方式改为打楔铁形式。 4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4.1 16架顶出口 主要原因为轧辊切分楔崩掉、切小头、导卫安装不正。 采取的主要措施:1)优化15#、16#孔型设计,合理分配预切分楔、切分楔的压下量和切分角设计,见图4。2)确保16架轧机进口、切分楔、切分轮、切分刀安装在同一条直线上。3)改进16架轧辊冷却水管,改善预切分楔和切分楔的水冷效果,延缓其磨损。4)消除导卫在横移过程中传动丝杠的间隙,以解决导卫固定不对中问题。 4.2 切分刀黏钢 主要原因为钢温过高、切分带过厚、切分导卫冷却不好、料型不符合工艺要求。主要解决措施:1)严格按工艺要求控制钢温,开轧温度控制在 1 000~1 050 ℃,最高不得超过1 080 ℃。2)调整料型符合工艺要求,且保证轧机弹跳严格控制在0.2 mm以下,两侧辊缝差值不超0.1 mm。3)改进导卫冷却方式 4.3 4线差 4条钢材倍尺长度差在0.8~1.2 m之间,因4线长度差较大,造成冷剪切损大,平均影响成材率降低1.23%;同位置纵肋高度相差在0.5~1.5 mm,4线重量偏差最大与最小可相差2.0%,对成品质量影响较大。主要原因有孔型设计不完善,预切、切分孔型4线面积分配不合理;轧机间张力关系控制较差,中间料型发生变化;轧辊加工精度差;轧辊材质差, 不耐磨,料型不稳定。主要解决措施:1)重新优化预切、切分孔型,选择合理的4线配比(见图4)。2)轧钢工与CP2操作工配合好,确保张力调整至最佳。3)提高轧辊加工精度,轧槽加工精度在0.1 mm以内。4)预切、成品前道次轧辊选用碳化钨材质,可提高料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生产的稳定性

转炉炼钢的一般原理

2转炉炼钢的一般原理 2-1什么是超音速氧射流,什么是马赫数,确定马赫数的原则是什么? 速度大于音速的氧流为超音速氧射流。超过音速的程度通常用马赫数量度,即氧流速度与临界条件下音速的比值,用符号Ma代表。显然,马赫数没有单位。 马赫数的大小决定喷头氧气出口速度,也决定氧射流对熔池的冲击能量。马赫数过大则喷溅大,清渣费时,热损失加大,增大渣料消耗及金属损失,而且转炉内衬易损坏;马赫数过低,会造成搅拌作用减弱,氧气利用系数降低,渣中TFe含量增加,也会引起喷溅。当Ma>2.0时,随马赫数的增长氧气的出口速度增加变慢,要求更高理论设计氧压,这样,无疑在技术上不够合理,经济上也不划算。 目前国内推荐Ma=1.9~2.1。 2-2氧气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怎样的? 超音速氧流其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具有很高的动能。当氧流与熔池相互作用时,产生如下效果: (1)形成冲击区。氧流对熔池液面有很高的冲击能量,在金属液面形成一个凹坑,即具有一定冲击深度和冲击面积的冲击区。 (2)形成三相乳化液。氧流与冲击炉液面相互破碎并乳化,形成气、渣、金属三相乳化液。 (3)部分氧流形成反射流股。 2-3氧气顶吹转炉的传氧载体有哪些? 氧气顶吹转炉内存在着直接传氧与间接传氧两种途径。直接传氧是氧气被钢液直接吸收,其反应过程是:[Pe]+1/2{O2}=[FeO],[FeO]=[Fe]+[O];间接传氧是氧气通过熔渣传人金属液中,其反应式为(FeO)=[FeO]、[FeO]=[Pe]十[O]。氧气顶吹转炉传氧以间接传氧为主。 氧气顶吹转炉的传氧载体有以下几种。 (1)金属液滴传氧。氧流与金属熔池相互作用,形成许多金属小液滴。被氧化形成带有富氧薄膜的金属液滴,大部分又返回熔池成为氧的主要传递者;熔池中的金属几乎都经历液滴形式,有的甚至多次经历液滴形式,金属液滴比表面积大,反应速度很快。 (2)乳化液传氧。氧流与熔池相互作用,形成气—渣—金属的三相乳化液,极大地增加了接触界面,加快了传氧过程。 (3)熔渣传氧。熔池表面的金属液被大量氧化,而形成高氧化铁熔渣,这样的熔渣是传氧的良好载体。 (4)铁矿石传氧。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Fe2O3、Fe3O4,在炉内分解并吸收热量,也是熔池氧的传递者。 顶吹转炉的传氧主要靠金属液滴和乳化液进行,所以冶炼速度快,周期短。 2-4什么是硬吹,什么是软吹? 硬吹是指枪位低或氧压高的吹炼模式。当采用硬吹时,氧气流股对熔池的冲击力大,形成的冲击深度较深,冲击面积相对较小,因而产生的金属液滴和氧气泡的数量也多,气—熔渣—金属乳化充分,炉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快,特别是脱碳速度加快,大量的CO气泡排出,熔池搅动强烈,熔渣的TFe含量较低。 软吹是指枪位较高或氧压较低的吹炼模式。在软吹时,氧气流股对熔池的冲击力减小,冲击深度变浅,冲击面积加大,反射流股的数量增多,对于熔池液面搅动有所增强,脱碳速度缓慢,因而对熔池内部的搅动相应减弱,熔渣中的TFe含量有所增加。 软吹和硬吹都是相对的。 2-5转炉内金属液中各元素氧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氧化物分解压越小,元素越易氧化。在炼钢温度下,常见氧化物的分解压排列顺序如下:P{O2}(Fe2O3)>P{O2}(FeO)>P{O2}(CO2)>P{O2}(MnO)>P{O2}(P2O5)>P{O2}

炼钢设计原理思考题答案2016给学生资料

炼钢设计原理课程思考题2015 氧气顶吹转炉设计 转炉公称容量一般用炉役期的平均出钢量表示。 转炉炉型:指转炉炉膛的几何形状,亦指由耐火材料砌成的炉衬内形。氧气顶吹氧气转炉炉型有三种炉型:筒球型,锥球型和截锥型。 转炉的帽锥角:指炉帽锥与炉身交接处,炉帽与炉子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转炉三种炉型及特点? 1)筒球形炉型:形状简单,砌砖简便,炉壳易制造,在相同熔池直径D和熔池深度h下,与其他两种炉型笔,此炉型熔池的容积大,金属装入量大,形状接近于金属液的循环运动轨迹,适用于大型转炉。 2)锥球形炉型(橄榄型):与同容量的其他炉型比,在相同熔池深度h下,反映面积大,有利于钢、渣间反应,适用于吹炼高磷铁水。熔池形状比较符合钢、渣环流的要求,熔池侵蚀均匀,熔池深度变化小,新炉炉型接近于停炉后残余炉衬的轮廓,炉型上下对称,空炉重心接近于炉体的几何重心位置,使得转炉的倾动力矩小。 3)截锥形炉型:形状简单,炉底砌筑简便,其形状基本上满足炼钢反映的要求,与同容量的其他炉型比,在熔池直径相同情况下,熔池最深,适用于小型转炉。 转炉熔池直径:熔池处于平静状态时金属液面的直径。 转炉熔池深度:熔池处于平静状态时金属液面到炉底的深度。 均衡炉衬砌筑:根据不同部位的侵蚀情况,使用不同材质的耐火材料和砌成不同厚度的炉衬,使之各部位的砌蚀基本均匀,又叫均衡砌炉或平衡炉衬。铁水比:指铁水占钢铁料的比例 7、废钢比:指废钢占钢铁料的比例。 炉型主要参数包括:炉容比(V/T),高宽比(H/D),熔池深度直径比(h/D),炉口直径比(d0/D),帽锥角(θ),出钢口参数(dT,β,LT) 转炉炉容比V/T:指新炉时转炉的炉膛有效容积(V)与公称容积(T)的比值(m3/T) 转炉炉容比过小和过大有什么危害? 炉容比过小(即反应空间小): A 因为反应空间过小,满足不了冶炼反应所需要的空间,容易喷溅和溢渣,金属收得率η金降低,操作困难,工人劳动强度增加。 B 加剧钢,渣对炉衬的冲刷侵蚀,使得炉龄降低。 C 不利于提高供氧强度(B),强化冶炼,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因为供氧强度大,炉容比小,易喷溅。 炉容比过大: 炉容比过大势必增加炉子高度H(H还受H/D的影响),增加厂房高度和倾动力矩。实践证明,炉子高度增加1米,厂房高度增加2米,将导致投资增大,设备庞大和电耗增加。 影响转炉炉容比大小的因素?一般炉容比的大小?

专升本《钢结构设计原理》考试答案

[试题分类]:专升本《钢结构设计原理》_08017550 [题型]:单选 [分数]:2 1.T形截面所示的拉弯构件强度计算最不利点为()。 A.截面上边缘“1”点 B.截面下边缘“3”点 C.截面中和轴处“2”点 D.可能是“1”点,也可能是“3”点 答案:B 2.验算型钢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挠度时,用荷载的()。 A.组合值 B.最大值 C.标准值 D.设计值 答案:C 3.应力集中越严重钢材(). A.弹塑性越高 B.变形越大 C.强度越低 D.变得越脆 答案:D 4.下列最适合动力荷载作用的连接是() A.高强螺栓摩擦型连接 B.焊接结构 C.普通螺栓连接 D.高强螺栓承压型连接 答案:A

5.梁上作用较大固定集中荷载时,其作用点处应() A.设置纵向加劲肋 B.减少腹板厚度 C.设置支承加劲肋 D.增加翼缘的厚度 答案:C 6.某排架钢梁受均布荷载作用,其中永久荷载的标准值为80kN/m ,可变荷载只有1个,其标准值为40kN/m ,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是0.7,计算梁整体稳定时采用的荷载设计值为() A.120kN/m B.147.2kN/m C.152kN/m D.164kN/m 答案:C 7.在焊接工字形组合梁中,翼缘与腹板连接的角焊缝计算长度不受60的限制,是因为() A.截面形式的关系 B.焊接次序的关系 C.梁设置有加劲肋的关系 D.内力沿侧面角焊缝全长分布的关系 答案:D 8.减小焊接残余变形和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是() A.采取合理的施焊次序 B.常温放置一段时间 C.施焊前给构件相同的预变形 D.尽可能采用不对称焊缝 答案:A 9.下图所示简支梁,除截面和荷载作用位置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则以哪种情况的整体稳定性最好?() A. f h

机床夹具设计原理

第六章机床夹具设计原理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1.机床夹具概述 2.工件的定位原理及定位元件 3.定位误差分析计算 4.工件的加紧及夹紧装置 5.机床夹具的设计要求及设计步骤 6.机床夹具设计举例 课时分配:1、2,各一个学时,3、两个学时,4、5、6,共两个学时 重点:工件的定位原理及定位元件;定位误差分析计算 难点:定位误差分析计算 机床夹具是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工件某工序的加工要求,必须使工件在机床上相对刀具的切削或成形运动处于准确的相对位置。当用夹具装夹加工一批工件时,是通过夹具来实现这一要求的。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占有正确的加工位置;②夹具装夹在机床上的准确位置;③刀具相对夹具的准确位置。这里涉及了三层关系:零件相对夹具,夹具相对于机床,零件相对于机床。工件的最终精度是由零件相对于机床获得的。所以“定位”也涉及到三层关系: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夹具相对于机床的定位,而工件相对于机床的定位是间接通过夹具来保证的。工件定位以后必须通过一定的装置产生夹紧力把工件固定,使工件保持在准确定位的位置上,否则,在加工过程中因受切削力,惯性力等力的作用而发生位置变化或引起振动,破坏了原来的准确定位,无法保证加工要求。这种产生夹紧力的装置便是夹紧装置。 6.1 夹具 一、机床夹具概述 1.机床夹具的概念 机床夹具是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和引导刀具)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将工件定位,以使工件获得相对于机床和刀具的正确位置,并把工件可靠地夹紧。 2.机床夹具的分类 机床夹具可根据其使用范围,分为通用夹具、专用夹具、组合夹具、通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等类型。机床夹具还可按其所使用的机床和产生加紧力的动力源等进行分类。根据所使用的机床可将夹具分为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钻模)、镗床夹具(镗模)、磨床夹具和齿轮机床夹具等,根据产生加紧力的动力源可将夹具分为手动夹具、气动夹具、液压夹具、电动夹具、电磁夹具和真空夹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