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
农民的作家
作品与生活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 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 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 “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 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 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 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 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 作时的艰辛,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 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路遥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 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
人生启示
用自己的生命去寻找是自己的事
业并以生命来买单。 立志高远,艰苦奋斗。
月是故乡明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父亲拖拉着路遥离开王家堡, 翻过九里山,顺着秀延河向他大伯家走去。走到清涧 县城宿了一夜,没有钱吃饭,父亲只好用生玉米棒子 给他充饥。第二天黎明,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为他买 了一碗油茶,而后,继续赶路。整个路程上百里,路 遥脚穿一双破布鞋,走到目的地时,他身上的衣服都 破 了,脚上也磨起了很多血泡。当时路遥只有8岁。 第二天清晨,父亲以赶集为借口走了。路遥躲在村里 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扑簌扑簌的看着父亲踏着朦胧 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走了。 就这样,路遥和家乡一别就是5年,父母很少来看望, 也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路 遥人生的辛酸之旅,他一般不愿与人说起。1987年的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路遥曾对他的好友朱合作说起这 件事。他说,他成年之后也极少去清涧县城,因为那 地方曾是“我的伤心落泪之地”。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 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 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 的并不都是欢乐。”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 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 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 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 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 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
路遥的全部作品集
路遥的全部作品集1. 《人生》2. 《平凡的世界》3.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4. 《在困难的日子里》5. 《你怎么也想不到》6. 《惊心动魄的一幕》7. 《战国佣兵传》8. 《早晨从中午开始》9.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10. 《摇曳的恋情》11.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12. 《夏》13. 《痛苦》14. 《我与广播电视》15.答《延河》编辑部门16. 《小镇上》17. 《医院里》18.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19.关于电影《人生》的改编20. 《月夜静悄悄》21. 《杏树下》22. 《风雪腊梅》23.关于《人生》和阎纲的通信24.关于《人生》的对话25.《匆匆过客》26. 《人生》法文版序27. 《路遥小说选》自序28.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29. 《青松与小红花》30. 《卖猪》31. 《路遥散文随笔》32. 《姐姐》33. 《路遥短篇小说集》34. 《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35. 《龙与悦》36. 《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37. 《爱の结末》路遥作品一览[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短篇小说] 《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杂文集] 《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选自序》关于《人生》的对话《土地的寻觅》《作家的劳动》《柳青的遗产》《无声的汹涌》《生活咏叹调》《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人生》法文版序《这束淡弱的折光》。
陆遥的简介
路遥,生于1949年,陕西清涧人。
其作品《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拍成电影。
代表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历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主席。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患肝硬化不幸英年早逝。
《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小说”作者通过复杂的茅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
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历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
社会洪流的冲突,纷繁的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
《平凡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它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体现了路遥一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
路遥简介资料
⌛️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 倡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影响后世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达
路遥作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 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
• 对农村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 反映知识分子的心态与追求
• 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 揭示社会矛盾与问题
•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关注知识分子命运
• 反映知识分子的心态与追求
• 探讨知识分子的价值与意义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揭示社会矛盾与问题
• 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路遥作品的人性分析与价值取向
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倡导正义与良知
• 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 揭示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
• 强调道德伦理观念
• 强调人的自立与自强
• 路遥是现实主义巨匠,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
争议
• 路遥作品在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上的争议
• 路遥作品在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上的争议
路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的拓展
• 深入研究路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 拓展研究路遥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等
• 结合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多学科视角
研究成果的丰富
• 深入研究路遥作品,丰富文学研究成果
• 对路遥研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谢谢观看
Docs
01
《惊心动魄的一幕》
• 反映会现实问题
• 探讨道德伦理观念
02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路遥
曾写出洋洋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理想的生活而讴歌、呐喊的作家路遥,已轻轻地离开的们7年了,尽管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不愿相信这一点。 这位黄土地生养的作家,似乎又化作了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也似乎化作了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 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亲,决没料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当路遥降生到这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他的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他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在碱畔上,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 路遥在王家堡上完一年级后,这个贫穷的家再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父母决定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哥哥。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父亲拖拉着路遥离开王家堡,翻过九里山,顺着秀延河向他大伯家走去。走到清涧县城宿了一夜,没有钱吃饭,父亲只好用生玉米棒子给他充饥。第二天黎明,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为他买了一碗油茶,而后,继续赶路。整个路程上百里,路遥脚穿一双破布鞋,走到目的地时,他身上的衣服都破了,脚上也磨起了很多血泡。当时路遥只有8岁。 第二天清晨,父亲以赶集为借口走了。路遥躲在村里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扑簌扑簌的看着父亲蹋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就这样,路遥和家乡一别就是5年,父母很少来看望,也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路遥人生的辛酸之旅,他一般不愿与人说起。 1987年的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路遥曾对他的好友朱合作说起这件事。他说,他成年之后也极少去清涧县城,因为那地方曾是“我的伤心落泪之地”。 从此,路遥就与他的养父母生活在起。 慈爱、质朴的养母,如同黄土地上的马菇茹,寂寞地开着灿烂的花。她和她的老伴,对路遥如亲生儿子一样,管他吃,管他穿,什么都由着他。 养父母有时连口粮也没法供应,路遥就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的土地上,去寻觅残留下的玉米粒充饥。 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求学时代。路遥的养父也是个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贫穷,只能勉强供路遥上村里的小学。那时,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忧愁半天。 上小学时,路遥最怕上美术课。没有道林纸,没有水彩颜料,连那指头大的十二色硬块水色也买不起--每片都要一毛钱。他束手无策,只得呆呆坐着,忧伤地看同学们调色、画画,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教室,不到下课不再回来。 小学时,路遥的观察力颇强。他曾根据各人的相貌特征、身材高低、发音习惯、家庭出身等特点,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送去一个令人发笑的又贴切的“绰号”。 路遥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当时,在1000多名考生中,县立中学只招收100来人。结果,路遥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但家里实在没有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都没有去报名,等到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按规定不收了。路遥哭着找到正在县上开党代会的村党支部书记。好心的村支书领着他找县长、局长、校长、最后文教局开了个碰头会,才收下这个穷学生。 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他没有生活保障,连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七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那时,学校的饭菜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而所有这些,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每个星期天,路遥都回村里参加劳动,吆喝牛耕种自留地,去大田里背庄稼,挣工分,给贫困的家添补收入……因而,他受到村里人的夸奖,常常得到劳动奖状。 小小的路遥,不仅仅满足于身边的一事一物,还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 想了解外面,当时没有其它途径,只有读各种各样的书。于是,路遥就对各种各样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如饥似渴地读个没完。 课本,路遥看几遍就罢手,却专爱一晚上一晚上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这也许是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考分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吧。 17岁之前,路遥连县境也没出过,但他已知道外面世界的很多事情了。路遥幻想有一天写本书,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写作的愿望,因此路遥在小学和中学,每一篇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上中学时,路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近乎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书籍,不仅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 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只要班上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常老师就让路遥去尝试。 一次,班上举行朗诵会,朗诵的内容有诗歌、散文、戏剧片断。为了把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也为了锻炼路遥,常老师就让路遥用文学语言写出晚会的串联词。晚会上,那优美的串联词和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师生们的一阵阵掌声。 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日夜夜》《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 常老师把自己的财富,都无私地交给了这位颇有天赋的穷学生,是期望路遥日后成才。 所以,即使成才成名了,路遥都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经常到常老师家去看望,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路遥中学毕业后,回乡村教书,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 由于他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到处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了他“后天的补养”,所以,路遥文学创作的信心越发高涨。他以“樱依红”的笔名,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两首诗歌。这两炮打响,路遥便一发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路遥不停地写呀写,仅1972年一年中,他就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路遥还与曹谷溪、白军民、陶正等文学知音一起,筹办了属于他们那片天地的文学小报《山花》。他们自写、自编、自印,辛勤地出版着《山花》这张充满泥土气息的八开小报。 反过来,《山花》也以其诱人的魅力,真诚地改变着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对路遥来说,它似乎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正如路遥在《山花》创办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艺术,用它巨大的魅力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我深深感谢亲爱的《山花》的,正是这一点。” 1973年,23岁的路遥一步一曲折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寒窗苦读的生活。他饥渴而贪婪地吸吮于文学世界的百花丛中,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
介绍路遥的作文
介绍路遥的作文提起路遥,或许有些人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只要说起他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
路遥,他并非是那种一出场就光芒万丈的人物。
他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生活的艰辛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他。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路遥心中对于知识、对于文学的渴望之火却从未熄灭。
他上学的时候,每天要走很远的山路,那路崎岖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可他从不抱怨,总是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一步步坚定地走着。
他的书包是用旧布缝的,里面装着几本翻得卷了边的书,那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在学校里,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取知识的机会。
后来,路遥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这可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充满了荆棘与坎坷。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一写就是一整天。
屋子里堆满了书和稿纸,烟雾缭绕,那是他抽着劣质香烟思考时留下的痕迹。
他写得入神时,甚至会忘记吃饭、忘记睡觉。
有时候,写到深夜,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就随便啃几口冷馒头,接着又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为了写,路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深入到煤矿、农村等地去体验生活,和矿工们一起下井,和农民们一起劳作。
他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笔记下他们的故事。
在煤矿的时候,那环境恶劣得让人难以忍受,黑漆漆的矿井里弥漫着煤灰,呼吸都变得困难。
可路遥没有退缩,他跟着矿工们一起在井下工作,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倾听他们的心声。
回到住处,他不顾一身的疲惫,立刻开始整理自己的笔记,将那些鲜活的素材融入到作品中。
在农村,他和农民们吃住在一起。
白天,他跟着大家一起下地干活,顶着烈日,汗水湿透了衣衫。
晚上,就坐在院子里,和大家唠嗑,听他们讲述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
那些农民们的朴实、善良和坚韧,深深地打动了他,也成为了他笔下人物的灵魂。
出版后,路遥并没有因此过上富裕的生活。
他依然过着简朴的日子,把心思都放在了创作上。
他说,他写作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心中那份对文学的热爱,为了给那些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们带去一丝希望和力量。
路遥简介
路遥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 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 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 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 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 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 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 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 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 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 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 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 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人生
《人生》是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 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 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 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 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 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 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 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 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 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第三部
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 可是,就在孙少平与田晓霞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田晓霞却因抗洪 救灾英勇牺牲了,后来田福军给孙少平发了封电报,少平悲痛不已。 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 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 再度奋起,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 但是祸不单行,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两万元扩建的 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晓霞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 献身;润叶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 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27岁的少平在一次事故中 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告 白,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情选择拒绝……他们并没有被不幸 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 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路遥生平简介
路遥生平简介路遥(1949—1992)当代著名作家。
陕西清涧人。
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
其间在乡下教过书,在县城做过各种临时性工作。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开始文学创作。
1982年成为专业作家。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奖。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
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他的创作大多取材陕西农村,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
路遥与《平凡的世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全书共三部,100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便向全国的观众进行连播,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身临其境,对主人公的命运纠结个没完。
这部书感动了读者,震惊了文坛,感动了中国,1988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
多年来,一直是各地新华书店的畅销书之一。
路遥为写这部书,度过6年囚徒式的岁月,昼伏夜出,终因积劳成疾,1992年11月,年仅42岁的路遥永远地离开他无限眷恋的世界,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巨星陨落了,令人扼腕痛惜!他短暂的一生在文学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但为之付出了健康和婚姻的昂贵代价。
他英年早逝,固然与遗传基因有关,但毋庸置疑,他长期熬夜伏案超负荷写作,挑战人体极限,是过早离世的罪魁祸首。
而更为残酷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收到法院的离婚判决书。
路遥无愧于文学巨匠这个称号,他是事业上孤独的求索者,高处不胜寒,他为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不是圣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事业和家庭却不能兼得,事业成功,婚姻失败。
路遥三部曲是哪三部
路遥三部曲是哪三部
路遥的三部曲是《平凡的世界》、《人生》和《在困难的日子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共三部。
全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人生》是路遥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小说。
全书共三部,以“人生”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青年从出生到成年、从农村到城市、从单纯到复杂的成长历程。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路遥的第三部小说,全书共三部。
小说以“困难”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困难和变化。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人物简介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 岁。
人物生平路遥1949 年12 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 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 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农村小学的教师。
1973 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作。
1970 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
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 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1992 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 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 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特点折叠作品思想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
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
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
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其兄孙少安13 岁就辍学回家务农,后办砖厂起家致富;其弟孙少平求学、教书,后出外打工、挖煤。
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
[2] 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
路遥人物素材积累
一、人物简介路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二、人物事例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亲,决没料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当路遥降生到这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
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
他的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
他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在碱畔上,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
”路遥在王家堡上完一年级后,这个贫穷的家再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父母决定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哥哥。
【名人故事】路遥
【名人故事】路遥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3岁。
路遥名言: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
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既不懈的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报酬和宠爱,而是理智而清醒的面对着现实。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
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
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历史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象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路遥令人心酸的三段恋情及离世始末
路遥令⼈⼼酸的三段恋情及离世始末路遥令⼈⼼酸的三段恋情及离世始末李奉先⽂四⼗余岁正是⼀个作家灿烂辉煌的年龄,如果路遥还活着,以他对⽣活的深刻的体验和苦苦的思索,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他的笔⼒,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著。
——题记⼀、春蚕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长的农村作家。
路遥⼀九四九年⼗⼆⽉⼗⼆⽉三⽇⽣于陕西榆林清涧县⼀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七岁时因为家贫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
曾在延川县⽴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他饱尝了⼈世间的种种艰⾟,做过许多临时性的⼯作,并在农村⼀⼩学中教过⼀年书,还受⼈以⽩眼。
路遥直到⼆⼗四岁时始进⼊延安⼤学中⽂系学习,其间开始⾛⼊了⽂学创作之路创作。
⼤学毕业后,任《陕西⽂艺》(今为《延河》)编辑。
不久,因发表《惊⼼动魄的⼀幕》,获得第⼀届全国优秀中篇⼩说奖,⽽声名⼤振。
⼀九⼋⼆年发表的中篇⼩说《⼈⽣》描写⼀个农村知识青年的⼈⽣追求和曲折经历,更是引起巨⼤的反响。
该⼩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则轰动了全国。
路遥却并没有⽌步。
⼀九⼋⼋年完成的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活全貌。
该书共三册。
路遥在近⼗年间的⼴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的形象。
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常⽣活与巨⼤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起,深刻地展⽰了普通⼈在⼤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路遥因此荣获茅盾⽂学奖。
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民电台⼴播。
可惜,天不假年。
四年后,即⼀九九⼆年⼗⼀⽉⼗七⽇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医治⽆效在西安逝世,时年尚不⾜四⼗三岁。
路遥的⼀⽣,都在追求与成功中奋进,他的忧思与⽭盾,都同他的⼼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著”作家。
作为农民的⼉⼦,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化的影响,以农民⽣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
但他⼜是⼀名“⽂明”的作家,他⽴意⾼远,⼴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化。
路遥简介——精选推荐
路遥简介路遥(1949年12⽉3⽇~1992年11⽉17⽇),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12⽉3⽇⽣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
曾在延川县⽴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作,并在农村⼀⼩学中教过⼀年书。
1973年进⼊延安⼤学中⽂系学习,其间开始⽂学创作。
⼤学毕业后,任《陕西⽂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动魄的⼀幕》,获得第⼀届全国优秀中篇⼩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说《⼈⽣》描写⼀个农村知识青年的⼈⽣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反响,获全国第⼆届优秀中篇⼩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届⼤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获1982年《当代》⽂学中长篇⼩说奖,同年加⼊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活的长篇⼩说。
全书共三册。
作者在近⼗年间的⼴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常⽣活与巨⼤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起,深刻地展⽰了普通⼈在⼤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说以其恢宏的⽓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活和⼈们思想情感的巨⼤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学奖。
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民电台⼴播。
1992年11⽉17⽇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医治⽆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由于路遥出⾝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农村⽣活,他始终认定⾃⼰“是⼀个农民⾎统的⼉⼦”,是“既带着‘农村味’⼜带着‘城市味’的⼈”,他坚信“⼈⽣的最⼤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沉重的劳动中,⼈才活得更为充实”。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命的沉重感去感受⽣活,以陕北⼤地作为⼀个沉浮在他⼼⾥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低⾕时,他都是⼀个⼈独⾃去陕北故乡的“⽑乌素沙漠”,他在那⾥审视⾃⼰,观照社会。
路遥
路遥(1949.12.3~1992.11.17),原名王卫国,汉族。
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作品一般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他的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
并且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1949年冬天出生在陕北清漳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此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
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
但最终逼于无奈,他被过继给了自己的伯父。
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求学时代。
路遥的养父也是个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贫穷,只能勉强供路遥上村里的小学。
那时,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忧愁半天。
路遥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
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
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当时,在1000多名考生中,县立中学只招收100来人。
结果,路遥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
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
只要班上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常老师就让路遥去尝试。
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常老师把自己的财富,都无私地交给了这位颇有天赋的穷学生,是期望路遥日后成才。
所以,即使成才成名了,路遥都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经常到常老师家去看望,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路遥中学毕业后,回乡村教书,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
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
但家里实在没有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都没有去报名,等到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按规定不收了。
路遥的资料简介
路遥的资料简介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发表《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路遥创作在思想方面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深刻的哲理性。
哲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不是外加的,相反已经和作品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融合一起,成为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路遥中篇的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哲理性结构。
生活在这些中篇里成为一个相对的封闭体系,生活的过程构成了一个个人生的大轮回。
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思考,就从这大轮回中衍化出来。
高加林怀着一颗勃勃雄心,进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舞台上,威武雄壮地表演了一番,最后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愿呆的农村。
但是这种轮回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人物在经过了生活的历练与艰辛之后的一种重新出发。
路遥还通过爱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在路遥笔下,爱情只是作为其笔下青年男女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插曲而存在的,路遥则仅仅是为了表达人生奋斗的主题而写爱情。
在路遥笔下的爱锗故事中,对于男性主人公而言,爱情只不过是他们在由乡而城道路上的踏脚石。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路遥总是以道德伦理作为判断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那本该不能掺入一丝杂质的爱情生活,也同样无法摆脱道德的审视。
路遥浓重的道德情结,使得他在爱情故事的书写中特别重视传统伦理道德对爱情选择的重大意义。
路遥不是一个四平八稳、刻意苦吟的诗人,他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他认为作家作品中观照的现实必然有作家的主体判断,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情感。
路遥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读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
路遥简介
• 1987年秋,当《平凡的世界》写到第三部,也就是大量 涉及煤矿章节时,路遥又来到鸭口煤矿采煤五区体验生 活。在他《平凡的世界》中,从"大牙湾煤矿"到矿工"孙 少平"等情景和人物中到处流下了鸭口煤矿的影踪,这让 铜川人特别是鸭口人和陈家山人感到分外亲切。 • 路遥第一次下井到工作面升井后,把安全帽从头上 拿下来,往地上一放,坐在井口就走不动了。他对矿上 陪同的人说:凡是下过井的人,生活在太阳底下就应该 知足了。 在陈家山矿医院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日 子,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他写作起来非常的要 劲,而且是一根接着一根的吸烟。
•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 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 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 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 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 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 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 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 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 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 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 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 照社会。
路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他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是的,我刚跨过40 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 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 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42岁正是一个作家灿烂辉 煌的年龄,如果路遥还活着,以他对生活的深刻的 体验和苦苦的思索,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他 的笔力,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 著。但是,路遥却过早的去世去了。路遥的早逝,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是谁人能轻易填 补的空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编辑锁定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中文名路遥别名王卫国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榆林清涧出生日期1949年12月3日逝世日期1992年11月17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延安大学主要成就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血型O型▪墓地路遥人物生平编辑路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在路遥回乡务农期间,路遥和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住一个窑洞,两人成为朋友,曾彻夜长谈过。
[1]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2]路遥创作年表编辑时代背景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的中国社路遥著作会现实是动荡发展的,改革探索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沧桑而苦难。
由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不正常,社会许多方面都处在一种非常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中,造成城乡之间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农村,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
个人背景路遥出生于西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他幼年因为家贫被过继给伯父抚养,使得其幼小的心灵过早的学会了坚强。
艰难的求学经历,繁重的务农生涯,还有不断生活辗转在城乡之间的求学生活经历,使得他忍受了大多的苦难。
他一生钟情于陕西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情感,对路遥来说,那个存世现实的栖居地,土地是其精神资源的源泉。
[4]路遥创作特点编辑路遥作品思想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
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
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
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其兄孙少安13岁就辍学回家务农,后办砖厂起家致富;其弟孙少平求学、教书,后出外打工、挖煤。
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
[5]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路遥的小说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文学世界,其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是核心的,在这一基础的核心对立之下,衍生了诸多二元对立的因子,文明——愚昧、先进——落后、浪漫——淳朴、复杂——纯洁、高贵——卑微、自信——自卑,等等。
这些因子被作者有意识地排列起来,并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事件清晰地并置在一起,‘构成了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两极。
这显然是一种被作家精心结构的序列;前者是都市的象征,后者是乡村的隐喻。
现实主义作家路遥以客观的笔触去书写乡村、描写都市,在路遥笔下,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对立,而且是文化空间的对立,城市是在与乡村的对比中存在的,而乡村也在城市的阴影中展开。
实际上,路遥进城故事书写是早期乡土文学的审乡情结的再现;以城里人的眼光,围观乡村的“恶”,以此来反思和反省乡村。
城市是进城乡下人的欲望对象,毫无疑问的是,乡村空间指向的是历史和记忆,城市空间肯定指向的是未来。
[6]路遥在其进城故事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记录了改革初期农村青年的人生奋斗历程。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口号以来,中国社会自此步入了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
在这个历史转换的关键时期里,随着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历史转换,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都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心理结构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动。
作为八十年代新一代的农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这种变动和冲击的力量,他们开始对自己生活的乡村世界产生不满与怀疑,而对具有现代文明诱惑的都市产生强烈的向往。
一贯秉承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作家路遥用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八十年代的农村青年的进城历程和人生奋斗足迹,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不惮于违背传统道德伦理而力争到大城市发展自己的前途,《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在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的身份流动中彰显了实现进城理想的种种努力与尝试。
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他们无不是八十年代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人物。
因此,可以说路遥在其进城故事中通过高加林、孙少平等进城乡下人形象的塑造,较早地传达出社会变迁的时代信息,使得当时的读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甚至使得今天的读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契合。
[6]路遥创作在思想方面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深刻的哲理性。
哲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不是外加的,相反已经和作品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融合一起,成为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路遥中篇的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哲理性结构。
生活在这些中篇里成为一个相对的封闭体系,生活的过程构成了一个个人生的大轮回。
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思考,就从这大轮回中衍化出来。
高加林怀着一颗勃勃雄心,进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舞台上,威武雄壮地表演了一番,最后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愿呆的农村。
但是这种轮回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人物在经过了生活的历练与艰辛之后的一种重新出发。
[3]路遥爱情观念作家几乎为他每一个心爱的爱情故事都安排了一个不甚光明的尾巴;《在困难的日子》中马建强对吴亚玲的情感披自卑放逐,最终无奈地看着吴亚玲和郑大卫门当户对地在一起,《人生》中的黄亚萍最终却没有勇气跟随高加林回树当农民,她将永远无法走出精神失恋的痛苦阴影,刘巧珍为被县里清退的高加林求信说明他心底里爱的仍然是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秀莲的婚姻中始终不能抹去田润叶的影子,婚后的田润叶以与丈夫分居的方式坚守着对爱情的忠贞,独自饮下了一杯自己亲手酿造的婚姻苦酒。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路遥所讲述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都是令人心酸的悲剧:固然,“有情人难成眷属”不失为一种悲剧,而只有丈夫或者妻子没有爱人的“物质婚姻”更是足以撼动人心的悲剧。
由此可见,基于精神交流和心理契合基础上的恋爱才是路遥心目中理想的婚姻。
路遥还通过爱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在路遥笔下,爱情只是作为其笔下青年男女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插曲而存在的,路遥则仅仅是为了表达人生奋斗的主题而写爱情。
在路遥笔下的爱情故事中,对于男性主人公而言,爱情只不过是他们在由乡而城道路上的踏脚石。
正如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踩着一个个女人最终走进了豪门贵族小姐的闺房,路遥笔下幻想进城的农村男青年也几乎是试图踏着一个个女人以实现自己的进城理想,他们或无情地斩断与成为进城道路上绊脚石的农村女性的爱情关系,或将城市女性作为进城的敲门砖。
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薛峰、《姐姐》中的高立民、《风雪腊梅》中的康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6]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路遥总是以道德伦理作为判断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那本该不能掺入一丝杂质的爱情生活,也同样无法摆脱道德的审视。
路遥浓重的道德情结,使得他在爱情故事的书写中特别重视传统伦理道德对爱情选择的重大意义。
这种在爱情故事中所显露出来的道德审视在路遥的早期小说《人生》中已经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接受了现代情爱观念影响的作家能够对高加林和黄亚萍基于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结合做出自觉的肯定;另一方面,深受传统道德影响的作家对被高加林抛弃的刘巧珍怀有深深的同情,甚至为了表达对传统女性刘巧珍的同情而突出“插足者”黄亚萍的自私、任性、轻浮,从而加重了对现代女性黄亚萍谴责的砝码。
由此可见,作家路遥习惯于从道德角度审视爱情生活,致使他在爱情故事的书写中无法摆脱道德理性的拘围,这也是其爱情故事书写的局限所在。
[6]路遥艺术风格路遥不是一个四平八稳、刻意苦吟的诗人,他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他认为作家作品中观照的现实必然有作家的主体判断,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情感。
路遥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读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
在路遥为我们建构的小说世界中,你能体会到和路遥一样炽烈、温情、友好、质朴的浓烈的激情,你会随着路遥的笔感受一次次心灵的震颤和悸动,一起悲或一起喜,一起怒亦或一起怨,让你体会到和作家一样的柔情似水,一样的血气方刚。
[7] 尽管与民间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路遥毕竟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其创作又显示出一定的超越性特征,典型表现就是通过叙述视角的变化使故事不断向前推进。
民间文学讲求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叙述受到影响,路遥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因此,必须要突破这种单线连续发展的叙述模式,通过叙述视角的不断交化全景式地再现生活,特别是当故事呈复线发展的时候,对民间说书艺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来追求时间完整性手法的超越更为明显,典型例证就是多线结构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将双水村与县城两个平行发展的故事通过孙少平、田润叶等在城乡之间的位置变换有机结合为一个完整故事。
[8]路遥人物形象路遥作品中所创造人物的理想追求、人生价值、道德价值等一系列观念太过难美、太过理想化,太过单一,路遥常常在作品中为刻意追求这种唯美而放弃对现实的批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路遥作品成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真正意义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