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学的“追本溯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语文教学的“追本溯源”
汉语言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改善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必须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即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多涵咏、多体悟、多实践。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散文大国。用汉语言写成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戏剧等无不具有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字形表义,词语丰富、凝炼、婉转,句式齐整、灵动又讲求节律,篇章内容讲求风骨神韵且常常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于一体。可以说,汉语言有点“茶道”文化的味道,含蓄蕴藉,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意味隽永,需要含英咀华才能学有所获。所以,古人们特别强调学习语文要读、诵、吟、哦、咏等等,务使所学内容熟读成诵,以至烂熟于心,却不计较学生当时是否全懂、全消化,待其读的多了,背的多了,阅历深了,自然也就领悟了。那些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以及许许多多只可会意难以言传的语感、韵味等,都是在阅读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的。所以,要趁着学生记忆力旺盛的黄金时光,让他们广读多背,积累一笔终身享用的语言财富。这就是汉语言的特点和汉语言的学习,这也是被古今无数学者、文人成功的学习经验所证明了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热议的山东读经问题,撇开其中的“人文是非”不谈,但从孩子学习汉语文的角度来看,倒真是大有裨益的。
懂得这么一点简单的道理对我们大有裨益。如果对近年来流行的那些千奇百怪、莫测高深的(有的是明确反传统、反民族化的)所谓语文教学理论太认真,他就难保不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比如有论者认为,现在是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了,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特别是高中段的阅读教学,要以“研究性阅读”为主,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持有这种语文教学观点的人,对一遍又一遍地组织学生读书的做法肯定会嗤之以鼻的:落后、陈腐、低效。但是,如果按照这种“语文学习快餐化”的观点组织教学,违背汉语言学习的规律,不但语文课的“熏育”功能(人文性)显现不出来,而且语文课的“实用”功能(工具性)也难以实现,欲速则不达。
现代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他们是双向的、互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而,“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要重视学生的
独特感受和体验”。即是说,作为对话中心的每一个学生个体,他们一遍又一遍仔仔细细地品读文本、感知教材,从而自行发现和建构知识意义。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是最主要、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双向互动。如果教师把理解课文的互动片面地看作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事,那么必然会忽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必然会在学生阅读的火候、时机都不到的情况下过早地导入质疑问难、启发诱导和探讨交流的程序。
现代阅读教学观还认为,“文章阅读”主要目的是学习百科知识、提高认识、磨砺思想、促进智力发展,其落脚点是“因文(语言现象)求道(思想内容)”;而“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感性经验,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其落脚点是“缘道学文”。落脚点不同,其教学方式自然也不同,前者注重分析讲解,后者注重读书感悟。
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探讨,就会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之所以总是“迫不及待”地“披文入情”、“披文入理”,恐怕也跟没有弄清“文章阅读”与“语文阅读”的联系和区别有关,这也正是“因道废文”的突出表现。
语文教学要追本溯源,一定要坚持母语教学民族化的方向,尊重汉语言学习的规律,抓住汉语言阅读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