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措施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f376bf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e.png)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措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存在,更容易遭受心血管疾病的困扰。
而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变得尤为重要。
尽管中药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老年人对中药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预防和管理中药不良反应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中药不良反应是首要任务。
首先,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之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病史、肝肾功能等,并咨询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患者的中药使用风险至关重要。
对于具备明确药物禁忌症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
其次,医生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剂量的药物,并定期进行监测,以便调整剂量和监测效果。
此外,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疾病,正在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医生需要评估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管理中药不良反应是保证老年心血管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旦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医生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
首先,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时间,对症状进行评估。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等,医生可以选择停药或降低剂量,观察症状是否消退。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需要紧急抢救,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其次,医生应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以便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老年心血管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本人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首先,患者应服药前告诉医生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和不良反应史,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中药的使用风险。
其次,患者需要定时复诊,报告任何新出现的不良反应或症状,并按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剂量。
同时,患者还应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避免多药并用引起的相互作用。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
总的来说,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采用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
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建议
![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c3a662fb8f67c1cfbd6b89c.png)
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建议除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提纯工艺、储存等因素外,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给药操作以及患者对药物的个体差异性等对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较大影响。
1、溶媒。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溶液稳定性要求高,酸碱度有特殊要求,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
例如,肾康注射液在不同的溶液中稀释后,有效成分含量、溶液中产生的微粒数均发生变化。
试验表明:有效物质原儿茶醛的含量变化情况为:0.9%氯化钠注射液>5%果糖注射液>10%转化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
5种溶媒按药品说明书比例配伍2h后不溶性微粒数均有所增加,其中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最多,且2h后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25μm的微粒数较其他溶媒显著增加。
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微粒数最少,≥25μm的微粒数极少。
因此,临床应用时推荐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
又如,茵栀黄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溶媒只能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
2、给药速度和浓度。
浓度过大、速度过快均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如,痰热清注射液要求药液稀释倍数不低于1:10,应减慢滴速,滴速过快或有渗漏可引起头晕、胸闷或局部疼痛。
苦碟子注射液要求根据使用量稀释250-500ml,不宜过浓,滴速不宜过快。
肾康注射液要求,每20ml药液加入20-40ml 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中药注射剂通常需要缓慢滴注。
如,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时,严格控制滴速小于40滴/分,用量过大,可引起心动过速,晕厥等症状;康艾注射液要求:老人、儿童20-40滴/分,成年人40-60滴/分为宜;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滴速应不超过30滴/分。
3、配伍禁忌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禁忌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续点时,需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0.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多数情况下可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禁忌,需用0.5%葡萄糖注射液。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42638e4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0.png)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同其他药物一样,中药处方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预防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药处方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胃肠道不适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而肝肾功能损害则较为隐匿,需要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发现。
那么,如何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呢?医生方面,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准确判断证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具处方。
不能盲目套用固定的方剂,或者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同时,医生要对所开的每一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
在用药剂量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等,更要严格控制剂量,遵循药典规定和临床经验。
此外,医生还要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某些中药配伍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应避免此类配伍。
患者方面,在服用中药处方前,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过敏史、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用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包括用药的时间、剂量、方法等。
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用药方法。
比如,有些中药需要饭前服用,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有些需要温服,有些需要凉服。
如果不按照要求服用,可能会影响药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禁忌。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与中药药性相冲的食物。
例如,服用清热凉血的中药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的食物;服用补药时,应避免食用萝卜等泄气的食物。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e7e87f4ba0d4a7302763a90.png)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7c8a95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4.png)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2.案例二:附子过敏3.案例三:蜈蚣中毒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2.用药剂量不当3.药物相互作用4.患者个体差异四、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1.严格遵循医嘱2.了解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3.遵循药物剂量和疗程4.避免长期自行用药五、结论正文: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也屡见不鲜。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
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药不良反应仍然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大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草乌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然而,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草乌,可能导致乌头碱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心慌等症状。
2.案例二:附子过敏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但部分患者对附子过敏,在使用附子后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导致休克。
3.案例三:蜈蚣中毒蜈蚣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但蜈蚣体内含有毒素,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蜈蚣,可能导致蜈蚣中毒。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
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中药成分复杂,部分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如果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剂量不当:中药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
3.药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加重不良反应。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4.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度和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浅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15969d050e2524de5187e57.png)
是 可 以预 防的 ,在 致死 性 药 品不 良反应 中 ,5 %可通 过 专 业 药 7 师 的 工作 加 以预 防 ,所 以,患 者在 用 药 时应 多 听 取专 业 药 师 的
1 中药注射剂的不 良反应
以中 医 药理 论 为 指 导 ,采用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和 方法 ,从 中药
反应 常见 的有 :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胃肠 道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和输液反应等 。 2 中药注射 剂的不 良反应 的预防措 施
目前 在 国 内超过 5%的 药 品 不 良反应 是 与 剂 量有 关 , 且 0 并
种种原因而产生某些与药品治疗 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 反应 , 这就是药品不 良反应【2 I 。只要合理使用药物 , 能避免 _ 】 就 或使其危 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文浅析 了中药注射剂的不 良 反应和一些预防措施,以期为加强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提供
[ 丽萍, 3 停# 张延军, 赵树进. 中药注射剂不 良 反应的特点及成因[ . J 中国医院 ]
药学杂 志, 0 , 2 2 1) 0 (1 【 李丽 . 4 】 中药注 射剂 不 良反应报 告分析 [ . J 中成药,0 3(0 】 2 0, ) 1
[ 杜 国安, 荣, 明, . 5 ] 付志 陈世 陈雯 中药注 射剂 不 良反应 的原 因及 预防对 策 [. J J 时珍国 医国药,05(9 2 0, ) O
【 关键词 】 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 ;预防
[ s at I ipprcmmo d eto T M jci s r r f ve d a d n l e slt ns a ge ret Abt c] nt s a e o r h , ns e f c f C i et n e i y e i i e s n o a b e r we,n a zda ou o rt i i odro l a y i t e sn eh ne h f ue f C i et n rvd iec. n ac e ae s T M jc o so o i e d ne t s o n i tp ev [ ewod ] T M jc o ; v r at n ; rvnin K y rs C i et nAd es r ci sPee t n i ee o o 药 品 作用 于 机 体 ,除 了发 挥 治 疗 的 功 效 外 ,有 时还 会 由于
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901df3e4f8c75fbfc77db209.png)
C H 『 E C O M M “ l N sE D 0 C T S O
或心电图异常 消失 , 心绞 痛不发 作 ; ②改 善 : 绞痛症状减轻 , 心 发作频 率减少 5 % 0 以上 , 电图改善 ; 心 ③无 效 : 两组使用药物 3 0天后心绞 痛发 作仍 存 在 , 发作 频 率减
少不 足 5 % , 0 或心 电图异常五改善 。 心电图疗效 标 准 : 显效 : 电图恢 ① 心 复到“ 常心 电 图” 达到 “ 致正 常心 正 或 大
结
果
必先活血 , 欲活其 血 , 必先 理气 。即疏其 察心 电图 s—T段 , T波 的改善 情况 。两 气 血 , 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故行气止痛活血 组疗效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0 0 ) P< .5 。 化瘀应 贯穿 于整个 治疗过 程。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比较 : 与对 照 j 上述实验结果表 明 , 脑心通胶囊可通 组 比较 ,C, D T H L—C( P<0 0 ) 治疗组 .5 ; 治疗 前 后 比较 , C、 G、 D T T H L—C( < P
糖均无明显变化。
讨 论
化发病 关 系 的研 究 进 展 中 国循 环 杂 志 ,
20 1 ( ):1 2 0 3,8 1 7 —7 . 2 赵步长 , 伍海勒 , 赵涛. 心血管疾病防治进展.
冠心 病 心 绞 痛属 中 医 “ 痹 ” “ 胸 , 心 蠹 鏊 嚣 嚣鬻 囊 墓 纛 表1 i组 囊 囊 纛 两 蒲疗效果比 例 ( 甏 嚣 囊 较[ 蠹
建 立 良好 的护 患关 系 , 时、 及 主动地
向患 者 说 明 中药 输 液 中可 能 出 现 的 问 题 ,
公认热原是微生物 的内毒素 , 具有耐热性 、 可过滤性 、 胜等许多特性…。热原反应 水 严重者易加重病情甚至诱发死亡 , 一般在给 予镇静及解热药后可缓解心 。 ]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f62750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4.png)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对于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首要的环节在于合理使用药物。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得过量使用或者滥用。
在使用过程中,应及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告知医生,做到及时干预和处理。
此外,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来源清晰,质量可靠。
对于重要或高危药品,更要做好药品的储存和运输管理,防止药品因储存不当或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引发质变,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疗机构也应对医护人员进行药品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药品的认知水平和使用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对中药注射剂的性质、作用和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充分了解,会有助于患者判断自身病情和改善症状,避免因不明原因的恐慌,而引发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这些方法的关键在于使用药品的合理性,以及药品管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未然。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616a7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4.png)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分析及其防范建议一、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随着中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也逐渐增多,这给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药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一则典型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二、案例描述某患者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了中药雷公藤制剂。
服药后,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同时伴有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
经医院诊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和肾功能异常。
经停药和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教训深刻。
三、分析与讨论雷公藤制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炎、抗风湿等作用。
然而,由于雷公藤成分复杂,且个别成分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剂量。
在此案例中,患者可能对雷公藤中的某些成分产生了过敏反应或药物性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此外,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品存储等方面也可能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应该在剂量控制、制剂质量、药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中药成分;其次,应提高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最后,应加强药性研究,充分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四、防范与建议结合本次案例,我们提出以下预防类似不良反应发生的建议: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对于某些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中药成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政府部门和制药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制剂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同时,加强药品抽检和信息公开力度,让公众了解药品质量和安全信息。
强化中药药性研究: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都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与应对
![中药都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854996219b89680202d82593.png)
中药都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与应对吴春梅(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人民医院;四川遂宁629006)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医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中医学发展而言,中药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发展内容。
大部分患者在服用中药过程中,由于对中药用药禁忌认识不足,使得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对于此,需要在患者服用中药过程中,及时给予患者预防应对,降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本文通过对中药用药不良反应分析,对中药用药中的不良反应和预防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便于人们更好地服用中药。
一、什么是中药?中药是一种中成药物,是我国千百年中医药学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用药方式,对于中药用药发展而言,科学的控制用药方式是非常关键的。
大部分时候,中药的构成是通过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药性调和发挥出药用价值。
由于中药的用药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面剂、丸剂、汤剂、冲剂和散剂等不同的形态。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中药成分,在针对患者治疗中,其对应的药用价值都是相同的。
大部分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都是比较小的,这是因为中药是药材的直接成分获取,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因而药性的发挥会相对较慢,所以中药在服用过程中出现副作用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
但是如果不科学的服用中药会造成药物服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出现,这对于中药服药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胁。
随着我国中医药学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优势,也在针对患者治疗中,选择中医药治疗。
并且在中医药的治疗用药过程中,具有携带便捷特性,使得人们对于中医药的服用需求越来越多。
二、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中药用药不良反应?中药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如果不能控制好用药特性,将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来看,截止到2017年,全世界范围内由于服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达到了11716份,并且大部分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过程中是以中成药不良反应为主,也有部分患者是由于中药注射剂和中草药不良反应出现的影响,其中出现死亡人数135例,因而科学的识别中药不良反应是非常有必要的。
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3c2f2d976eeaeaad1f3304c.png)
中医中药毒。
对上述药物在调配时要准确无误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准确调配剂量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是本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
准确掌握中药的用量颇为重要。
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中决不能凭感官抓药或估计分量。
枳术汤和枳术丸,虽同为枳实和白术两药组成,但枳术汤中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故以消极导滞为主;枳术丸中,白术用量倍于枳实,以健康和中为主。
即使同一味药,其剂量的大小亦可导致其作用相反。
大黄,小剂量收敛止泻,大剂量则泻下;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破血;黄连小剂量健胃、大剂量清泻实火;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收缩停止。
另外,处方中的并开药如乳没,龙牡等应分别称量,不得以一味找齐。
4 防止缺药和漏配对方中的药味,均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缺味或漏配,格局部会发生变化,药效及主治证也相应地出现差具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若漏掉桂枝,则成为三拗汤、因方中无桂枝,发汗解表作用就小于麻黄汤,重在宣肺止咳平喘。
调配处方时需认真核对、检查,防止缺药和漏药。
5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分或趋向中医对于疾病的部分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的作用部分及走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
通过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使用部分及趋向。
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制后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
6、提高鉴别能力药材鉴别是调剂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中药质量把关的首要问题。
只要根据药材的科属及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性状、气味就能很好地鉴别混乱品种。
如掌握菊科植物的茎是圆形、唇形科植物的茎是方形的特点,在装斗橱时,就可区分容易混淆的佩兰和泽兰;了解地骨皮为“得气浓厚”的杠柳皮。
对于单凭性状特征不能确定的药材,可进一步通过理化、显微鉴别等来解决,以防伪劣药材入斗橱,使地道药材在临床上发挥其真正的疗效。
作者单位:158100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院药剂科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于 强【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098-02【摘要】中药理论是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药性及中医辨证,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重视和预防中药不良反应
![重视和预防中药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cda3218a2161479171128eb.png)
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 。在认识 药物不 良反应 上也认为
是 由药物的偏性所致 , 中草药 中的毒药 就是指 中药气 味的 而 偏胜之性 。因此可 以说所有 的药物 都可 以引起不 良反应 , 只
是反应程度和发生 的频 率不 同。药 物久服 必致偏性 , 胜则 偏 出现毒副作用 ( 良反应 )加重 旧疾 , 不 , 或成 为“ 药邪” 而另致新 疾( 药源性疾病) 。中药广义 之药毒 , 际上包 含 了药物 的治 实
物的反应 , 往往因个体 的差异而有极大 的不 同, 中女性 药物 其 不 良反应 比男性多 , 婴幼儿 、 老年人不 良反应 比青壮年多¨ 。 1 ]
模式 ; 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 , 避免 因商 业利益 回避不 良
2 2 个体差异 .
患者的体重 、 性别 、 体质各不相 同, 人体对药
反应 、 禁忌等警示 性 内容 ; 大力宣 传药品不 良反应相关 知识 ,
提高全民安全用药的认识 和意识 。 3 2 保证质量 与药 品质量相 关的各环节 , . 都应严格地科学 管理 。药品的来 源、 制加 工、 炮 调配 、 制剂应有具体 的规程 , 同
良反 应 的 出现 。
反应监测工作受到政 府部 门及药学 界的高度 重视 , 中药 引起
的不 良反应及 中毒 的报导也 在逐渐增 多 , 中药药 源性疾 病也 开始引起 学术 界关注 。 1 中药不 良反应的特殊性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 时出现与用 药 目的无关 或意外 的有 害反应 , 主要包括 毒性 作用 、 态反 变 应、 特异质反应 、 致癌 、 畸、 突变等 。 致 致 中医药学认为 , 中草药 的治疗作 用在 于药物 的偏性 纠正
从而影响到药性 而 出现 毒性 。中药 茵陈就 有“ 三月茵 陈 四月 蒿, 五月 当柴烧” 的记载 。 3 预 防中药不 良反应的措施 3 1 加强管理 . 政府 监督管 理等部 门除 了制定法律 法规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b619ea9933687e21ae45a931.png)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标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传统中药引起的ADR也日渐增多。
因此,开展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定期对收集到得ADR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有利于提高医院的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
1. 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1.1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组成成分复杂,如果提纯工艺不够,在存放过程中成分易发生改变或产生新的成分。
另外,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伍用,均可使不溶性微粒增加,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如金银花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其中含有的绿草酸是一种高致敏的抗原物质,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可产生高致敏反应[2]。
1.2肝肾毒性:肝、肾作为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也最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在药物不良反应损害中,有10%-15%为肝脏损害[3]。
中药注射剂的滥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和配伍不当是导致肝肾药源性疾病和不良反应增多的重要原因。
例如,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可致肝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尿;黄芪注射液可致肝功能损害,导致黄疸[4]。
1.3发热:中药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杂质均可作为热原引起发热丹参注射液可致患者出现寒颤、发热(39.1℃)、头痛、全身发抖[5]。
1.4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溃疡等。
临床鱼腥草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1.5心血管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室性早搏、心绞痛发作并加重、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心衰,可见于多种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过程中。
1.6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部胀痛、四肢乏力。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2.1药物因素: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比较复杂,多为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一些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它们均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这些化合物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也可产生抗体致敏T淋巴细胞,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6]。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与预防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857676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e.png)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与预防中药药物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疗效。
然而,与西药相比,中药药物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希望能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和安全提供一些参考。
1. 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原因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类:药物本身的毒性和用药误区。
药物本身的毒性是中药药物所特有的,它与中药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品质、配伍等因素有关。
用药误区则是因为中药药物的剂量、煎煮方法、用药时间等因素的错误使用而引起的。
2. 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中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的建议:a) 优化中药制备工艺:中药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工艺制备中药药物,确保中药的品质和安全性。
b) 深入研究药物毒性:对于常用的中药药物,应加强对其药物毒性的研究,及时更新中药的毒性指标,以减少潜在的危害。
c) 规范用药剂量:中药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过量使用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师或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d) 强化用药指导:中药的煎煮方法、用药时间等对于药效和不良反应都有着重要影响,中药师或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正确使用方法,避免用药误区。
e)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中药不良反应的事件,保障用药安全。
3. 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控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控是确保中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关部门应通过加强对中药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对中药药材的采购、加工、制备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抽样检测,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标准。
4.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作用中药师是保证中药安全的专业人员,他们在中药的配伍、用药指导、药物毒性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因此,应大力培养和发挥中药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中药安全保驾护航。
结论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中药行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加强中药制备工艺的优化、加强监控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用药剂量和加强用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0bbce46cf84b9d528ea7ab5.png)
深入 , 引发不 良反应 的成 分将会不 断 阐明 , 对 预防 中药的
不 良反 应 有 积 极 意 义 。
1 . 2 炮制不 当
炮制是 药物应用 前 的必 要加 工过程 , 中
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 毒性 和不 良反应 , 炮制
不 当或 不 进 行 炮 制 , 是 产 生 不 良反 应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川 乌头 、 草 乌 头有 大 毒 , 不 可生用 , 如不依 法炮 制 , 毒性 成分
98
× 一 : | = × 囊 聂 。 舞: _ : 薄 : | . = 趱 : .
河北中医 2 0 1 3年 1 月第 3 5卷第 1期
H e b e i J T C M,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 o l 3 5 N o . 1
药子 、 蓖麻 子 、 雷公藤可导致肝功能异常 , 甚 者发 生 中 毒 性
强心甙成分 , 与洋 地黄 、 地高辛 、 毒毛旋 花子甙 K合用 , 会
导致 中毒 。麻黄与异烟肼合 用 , 会 引起 精神 兴奋 、 排尿 困 难 。山楂 、 五味子 、 乌梅 、 山茱萸 、 女 贞子与磺 胺类 药物 同 用, 使 乙酰化后磺胺溶解度降低 , 易在肾小管内析出结 晶, 引起 血尿。甘 草与水杨酸 同用 , 使溃 疡病 发生率增加 。 1 . 4 煎煮不当 一般认为长时 间煎煮可 以减毒 , 如 附子 、 乌头水煎 1 h则毒 性可 以减 少 许多 。雷公 藤 的嫩 叶 、 嫩 苗、 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 碱等多种 生物碱 , 若 煎煮时 间不 够, 对 胃肠道会产生强烈 的刺激作用 , 可引起剧烈腹痛 、 呕 吐、 腹泻 、 便血, 吸收后对 中枢神经 系统 、 肝脏 、 肾脏 、 心脏 有毒性损害… 。也有 相反 的情 况 , 如 山豆根 煎 煮时 间越 长, 有毒成分煎 出越多 , 毒性 反而越强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9a81b3f998fcc22bdd10d5a.png)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中成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疗效确切稳定、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和保存,深受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重视,中国现有的中成药有8 000余种,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品种和新剂型也相继出现。
随着中成药的普及,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
两重性是药物的基本特性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即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标签: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很多患者受中成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适当或滥用中成药,以至起不到应有的疗效,不仅造成了中药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严重地影响了中成药的安全性评价。
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辨证地选择药物的品种、剂型、用法、用量、使用疗程、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
近年来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成药尤其是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逐年成倍增长[1-2],合理使用中成药,并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意义重大,本文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加以分析。
1 产生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1.1 药物的自身因素药物本身具有两重性,中成药也不例外是一把“双刃剑”,其即可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3]。
某些中成药还含有毒性成分,如朱砂、蟾酥、川乌、马兜铃、细辛等,过量或长期使用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还有中成药包装说明不清晰,或中药被农药、化肥污染变质,假冒伪劣品种混杂也是导致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1.2 不合理用药大部分患者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成药无不良反应,在剂量方面要求不严格,随意增加药量或长期服用造成蓄积,导致患者超剂量服用。
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用,如马兜铃、关木通、鸦胆子等超量或长期服用很容易出现肝肾方面的副作用甚至会造成成瘾性[3],超剂量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使用中药也要注意不良反应
![使用中药也要注意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1671f22e856a561253d36f18.png)
使用中药也要注意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临床中使用的部分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毒性,我们使用这类中药主要是要利用其能够起到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但又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其具有副反应和毒性的现实,临床上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毒副反应。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就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作如下论述:1 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1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
1.2神经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体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严重者可见抽搐、昏迷等。
1.3循环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
1.4呼吸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1.5泌尿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1.6血液系统的主要症状是白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2.1服用剂量不当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2.2辨证用药不当得了感冒人们第一反应就会自己到药店买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服用,以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殊不知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感冒症状分寒症和热症,如果自行服用抗感冒的中成药,症候不对就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2.3中西药配伍不当现在临床上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也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
但是中药治病的机理复杂,与西药的联合使用产生的相互作用绝大部分尚不为人所知,中西药联合使用要慎之又慎。
例如当甘草与降血糖、降血压的药物合用时,会抵消或降低降血糖、降血压药物的降糖、降压作用[1]。
还有些中西药配伍会发生化学反应,如中药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及其制剂均含有机酸,不宜与氨茶碱、苏打片、胃舒平合用,因各自成分中酸碱中和反应使得疗效下降[2],与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会析出结晶。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c2237b5960590c69ec3761d.png)
痛、 睡 、 嗜 口唇 、 部 或肢 体 麻 木 、 面 言语 不 清 、 肉震 肌 颤 、 体 抽 搐 。如 云南 白药 、 根 素 注射 液 、 黄解 肢 葛 牛 毒片 、 舒筋 活络 丹等 。
14 心血 管 系统 不 良反 应 主要症 状表 现 为胸 闷 、 .
收 稿 日期 :0 1— 1—1 21 0 0
的 高热 、 烦躁 、 昏谵 语 和小儿 痰热 惊厥 等 。对发 热 神
患者 , 首先 辨别 其 邪 在 表 在 里 , 是 半 表 半 里 , 应 还 因
及 增 效减 毒原 则 , 能相 同或 基 本 相 同 的 中成 药 原 功
则 上 不宜 叠加 使用 , 性 峻烈 的或 含 毒性 成 分 的药 药
1 8 皮肤 不 良反 应 临床 表 现 为 皮 肤 瘙 痒 、 麻 . 荨
应 临 床症状 多种 多样 , 以发 热 、 肤 过 敏 最 常见 , 皮 多
表现 为过 敏性 药疹 或 荨 麻 疹样 皮 炎 , 全 身 或 局 部 在
相继 出现 高 出表皮 、 大小 不等 的鲜 红色斑 丘 疹 , 面 疹 皮肤 潮红 、 痒 , 之可 退色 。有 时可见 全 身肌肤 灼 瘙 压 热如 焚 , 或致 全身剥 脱性 皮炎 , 可表 现为 过敏性 紫 还 癜 和过敏 性休 克 。 1 2 消化 系统不 良反 应 是 最 常 见 的 中药不 良反 .
此, 目前 清开 灵 注射 液 说 明书 中已 注 明有 表 证 恶 寒
发热 者慎 用 。再 如安 神 的 中成 药 也 有 几 十 种 , 亦 但 各 有 特点 , 砂安 神 丸 重 在 清 心 火 、 烦 热 , 用 于 朱 除 适
物应 避免 重复 使用 , 合并 用药 时 , 注意 中成 药 的各 药 味 、 成分 间 的配伍 禁忌 , 各 一些 病证 可采 用 中成药 的
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d506428bcd126fff7050bec.png)
( 北豆根 ) 药典》记载有小毒 ,用量为 3 g ,《 ~9 ;南方习用豆 科植物柔枝槐的根 ( 广豆根 ) 《 , 药典》 记载有小毒 ( 苦寒有毒 ) ,
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 的临床 使用 历史 ,人们普遍认 为中药
药 性 平 和 服 用 安全 、无 毒 副 作用 ,可 长 期 服用 ,有 病 治 病 ,无
辨病精确得 当,遣方用药合理 ,才能药到病除,确保疗效;临 床 因辨证失准 ,寒热错投 ,攻补倒置,而 引起不 良反应 或药源 性疾病 的案例时有发生。如用黄连 、黄芩 、黄柏和 大黄组成的
23 中药 的品种与质量 :如 中药材品种、产地 、采收 、加工、 . 农 药残余量不符合规定及炮制不 当等 问题 ,均影响饮片质量 , 进 而导致 中药不 良反应。我 国药用资源丰富,地域广阔,药材 来源复杂 ,存在 同名异物 、异物 同名 、品种混乱等现象 ,中药 因品种混乱引起 的中毒事件 已不少见 。 例如 山豆根在我国南北
一
过敏反应 、继发反应 、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药物 的不 良反应, 是由药物本身所固有或 因不合理用药所引起 的,中药也不例 外。引发不 良反应的 中药,既可 以是中药饮片,也可以是 中成
o d c e a v r er a t n h v o u d n e f e u et d e s e ci a es meg i a c r h o
[ y o d ] T M; d es a t n ; r g r a trP e e t eme srs Ke w r s C A v re e c o s T i e c ; rv ni aue r i g f o v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80128206240c844768eaee48.png)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目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方法分析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良反应提出预防措施。
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物、临床用药和患者自身体质三个方面。
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处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标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预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在治疗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有疗效确切、效果佳等特点,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药物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持续升高。
1 不良反应产生原因1.1 药物方面1.1.1 成分复杂中药注射剂大多数都是带有色素、蛋白质等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这些元素大都呈胶质状,混合在药液中,在和氯化钠注射液相混合时,比较容易产生盐析反应[1],出现不溶性的微粒,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
在中药注射剂中,绿原酸普遍存在,大量研究表明,导致患者过敏的最强成分则为绿原酸。
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品中,都含有绿原酸,比如栀子、金银花等。
在众多致死报道中,茵陈和双黄连注射液中相同的活性成分都为绿原酸[2]。
除此之外,在近些年风靡的羚羊、鹿茸、蟾蜍等都被开发成为中药注射剂,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含有异种蛋白,具有比较强的抗原性,这种物质能够使患者产生过敏反应,在关于清开灵的相关报道中,很多造成患者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原因都是由其中含有的水牛角、鹿茸精等成分[3]。
1.1.2 质量问题在药物生产的过程中,不同厂家在生产药物时使用到的工艺是各不相同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就会发生很大的差别,而且即使是相同的厂家生产的同样一批药物,其质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个原因也是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中,丹参注射液中个别批号出现,其他批号则很少出现,通过检测我们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生产的时候鞣制没有达标[4]。
并且,有些药品在监测时只是针对其中的某种或者几种成分进行测量,只针对其中比较有效的成分,其他成分未知,所以,这些难以监测的成分在药品运输及存放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不溶性的微粒,这可能是造成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且是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的祸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随着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中药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本文从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入手,探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
药物在帮助人们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不良反应[1],例如: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随着对西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中药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少,而得以迅速发展。
舆论宣传,各行各业对中药的评价也越来越多,中医中药所应用的范围也日趋广泛,除治疗、诊断、预防外,还运用到滋补保健食品、饮料、美容化妆、保健服饰等各个方面。
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产生毒副反应而致死亡的病例亦屡见报道。
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毒性反应(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眩晕、头痛、失眠、嗜睡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过敏反应(药疹、水肿、皮炎、支气管哮喘、休克)。
有的还可引起:低血糖、脱发、女性月经不调、先兆流产等。
1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中药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中药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由来已久,给临床用药带来混乱。
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北五加皮有毒,南五加皮无毒,如果对此不知,则可因使用北五加皮不当而中毒。
以假乱真也屡见不鲜,如有毒的商陆当人参用,可引起毒性反应。
1.2 药物的固有毒性中药里许多药物有强烈的毒性,如乌头类、砒霜、雄黄、红娘子等。
这些药如果使用不慎或用量超过安全范围均可使人中毒或导致死亡。
1.3 辨证失当,药不对症有的医生常寒热不分、虚实不辨,药不对症,不仅治之无效,使病者难愈,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1.4 配伍不当或剂量过大配伍不当有两条:一为杂伍,药味越开越多,剂量愈开愈大;二为滥伍,有的医生拘泥于医典,以偏概全而不知变通使之雪上加霜。
有的药,剂量必须严格掌握,随意加大药物剂量、超剂量用药,即使毒性低的药物也易中毒。
而病人不遵守医嘱,擅自超量服药而致的各种毒性反应也常有所闻。
1.5 炮制或煎煮不当炮制能减缓药物的毒副作用。
但临床上该炮制而不炮制,生熟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
有的毒性药物炮制的不及时,有的炮制方法不当,没有遵循基本法则,如:汤剂加水量、火候、时间、取汁量、药物先下后下等,使有毒类药物毒性未减。
1.6 剂型或服用方法不当有的药物在剂型或服用方法上有特定的要求,违者服后可致丧命,如砒石不可制成酒剂,鸦胆子必须去壳取仁包服,否则易蚀灼口腔、食道、胃肠。
1.7 调配工作不慎毒性药物管理不严、调剂人员粗心大意误将良药配成有毒药品。
1.8 个体差异与过敏体质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生理状况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反应性、耐受性不同,有的人对无毒药品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9 疗程过长造成的蓄积中毒某些中药长期服用易导致蓄积中毒和身体依赖性,如含汞、铅等金属药物长期应用可蓄积中毒,人参长期服用可出现人参滥用综合征。
1.10 药物宣传不科学药品说明书和药品广告对其药物功能主治夸夸其谈,但对不良反应却一无所知,将人们引入了误区。
服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而惊呼上当。
2 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为确保中药安全用药,必须做好如下工作,预防中药的不良反应。
2.1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业务水平从事中医中药的人员应注重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从思想上认识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性、严肃性、提高责任感。
使临床医生熟悉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
了解现代药理和病理研究最新成果,以保证施治正确。
从事调剂人员应首先认真审查处方、辨别药名,调剂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切记不能随意更改处方中每味药物的用量及配伍的比例,要用分戥退数法称量每味药总量和分剂量,不能以“估”代“称”,该单包要单包,一定要向病人交代清楚用法、用量。
以加强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健全药物管理制度规范中草药的收购、加工、炮制、销售活动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在生长各个阶段中不同部分如根、茎、叶、果实、种子等所含有效成分的量不同,药性强弱也随之有很大差异,中药材素来讲究“地道”,“凡诸本草、昆虫,各有相异产地,气味功力,自异寻常”。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严防假、伪、劣质中药在市场中存在,对中药饮片严格规定时间、地点、部位采集,以保证中药所含成分稳定,使中药不良反应尽可能得以明确和预料,以防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上所用很多中药,尤其是一些峻烈性中药,更需要经炮制以制毒、去毒或改变与缓和药性,只有按处方上炮制要求,“当煎则煎”,“当煮则煮”,以方炮制,以法炮制,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2.3 加强现代药理、毒理研究建立药理、毒理研究模型,寻找新的检测手段,健全中药质量标准,从药材外观性状到活性成分的含量各方面控制其质量。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2.4 建立中草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草药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是将民间使用中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挖掘出来,建立全方位的中药监测系统,从而可及早做出
判断,争取预防的必要措施。
2.5 限制或慎重使用“纯中药制剂,无任何副作用”的宣传性广告用语尽快使人们认识到中药也有副作用,改变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则健身”的错误观念。
其次,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深刻认识,使他们在对病人使用中药时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