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鲁迅的小说《呐喊》以独特的语言特点著称于世,其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本文将重点研究《呐喊》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的内涵。
首先,《呐喊》中的语言表达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极大。
鲁迅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古诗词和成语,体现出中国文学古典气息。
《呐喊》中,涌现出鲁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例如描写“眼前一片深渊”时使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句李白诗句,证明了鲁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其次,《呐喊》中运用了中国式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叙事以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鲁迅让角色的情感以引申的语言形式传达,以较为精致的方式,表现出心灵的深处。
例如,他将张角的情感描写成“那是负责任深渊里侩解星火,责任河山之上浪花淘沙的笃行”,用此广义的语言显示出张角对生活和社会的担当。
此外,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重点在于《呐喊》中的口头语言。
从鲁迅的写作风格来看,口头语言极具特色,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传统特色,又反映了当时的当代语言,从而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以章太炎为例,他使用方言表达出自己的心情,让观众更加投入故事的情节,从而使小说更具表现力。
最后,《呐喊》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形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比喻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文字的表现力,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更好的畅游其中逻辑世界。
例如,他拿故事角色的抗争状态作比喻,把他们比作“浴在余波中的鲤鱼”,可以说把故事渲染得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呐喊》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从整体上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他通过古典文学,叙事方式,口头语言,比喻等多种手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如实地展示出来,使得《呐喊》的叙事更加多元而有趣。
而“万古长青”的《呐喊》,正是凭借着这些独特的语言特色而传颂于世的文学佳作。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草房子是由鲁迅所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广为人知。
这种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
鲁迅通过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小说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咋地”、“咋回事”、“啥事”等口语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古汉语的运用上。
鲁迅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使整个文本具有一种古韵古风的感觉。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尔等”、“吾等”等词语,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时代感,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方言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运用方言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咱们”、“俺们”等方言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质朴朴实。
再者,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外来语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插入一些外来语词汇,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感。
例如,小说中出现的“老爷”、“官人”等外来语词汇,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上。
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人物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是书面语,而在私下交流时则使用口语,这种转换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有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口语化表达、古汉语的运用、方言的运用、外来语的插入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等方面。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草房子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笔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一、描写细腻真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一便是描写细腻真实。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展现出他的疯狂和变态;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贪婪、自大、无赖的形象。
二、语言简洁有力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二是语言简洁有力。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的疯狂和恐惧;在《药》中,鲁迅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反映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三是反映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唤起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陋习和黑暗面;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城市贫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城市贫富差距的问题。
四、思想深刻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四是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在《华盖集》中,鲁迅通过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呼吁人们珍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包括描写细腻真实、语言简洁有力、反映社会现实和思想深刻等方面,这些特色不仅是鲁迅先生作品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鲁迅《呐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特色表现出鲁迅独特的诗性思想。
考察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有助于深入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
一、鲁迅《呐喊》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呐喊》写实中写意,文字简洁而有力。
语言的简洁性使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更加直观,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第一段描写柳细腰的描写,包含三个简短的句子:“柳细腰,活泼又轻快,一把黄花”,第一句对柳细腰的描写非常精确简洁,而第二句则彰显了柳细腰的活力,第三句则又传达出命运的悲剧性。
另一方面,经常使用的催眠节奏则让读者进入一种意境,形成一种语言的韵律感。
例如,一句“耶耶耶”就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悲伤情绪,使读者深深地被这种情绪所感染。
通过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鲁迅向读者传达出他唯美的抗争精神。
二、鲁迅《呐喊》的语言诗意而传神《呐喊》中鲁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诗意传神。
比喻的运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性。
例如,“像一团火焰,像一朵浮云,像一把飞火”,符号着柳细腰的灵气和变幻莫测的命运。
此外,鲁迅还使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把自然的现象拟人化,营造出一种诗意的语言氛围。
例如,“叶子在摇曳,像一只抑郁中的鸟,把悲伤投放在这暗夜中”,通过拟人化现象,使语言更加优美动人。
三、鲁迅《呐喊》的语言铺陈入神语言在鲁迅《呐喊》中也以铺陈的形式出现,无需借助复杂的句式,语言却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鲁迅独特的诗性思想。
例如,第四段“谁知道在梦中又有谁,在酒中又丢失了谁,在风里又诉说了谁的故事”,这一连串平行的长句将多样的感情描写得非常形象,令人深深地感受到柳细腰的思念之情。
另外,鲁迅还使用了大量的间接引语,把人物情感表现得更为逼真,显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
综上所述,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充满诗性思想。
鲁迅用简洁有力、诗意传神、铺陈入神的语言手法,表达出他独特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文学抒情。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作者:杨文新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分析和理解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意义重大。
本文就鲁迅小说中各具特色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剖析,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被一一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对喜欢鲁迅文学作品的人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提点和总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特点在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史上,鲁迅占据的地位自然不容笔者在此赘诉,将其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完全不为过。
在众多鲁迅小说作品中,其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语言运用方面散发出来的光辉亦是十分引人注目。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蕴含深意,深入挖掘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成为了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鲁迅小说的叙述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性纵观鲁迅的众多小说作品,笔触辛辣,视角独特就是十分鲜明的特点之一。
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本身平铺直叙的记叙性语言占大多数,鲁迅小说在叙述性语言中的特点就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小说语言中“顾左右而言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些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叙述性语言却是暗含玄机,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方能最终深刻领会和理解。
换言之,笔者认为如果用“冷眼旁观”来形容鲁迅小说的讽刺性特点也是毫不为过的。
看上起感情平淡的一句话,只要读者细细揣摩,最终流露出来的别样情绪是很多作者在怎么努力也是望其项背的。
例如,《肥皂》就是一部鲁迅短篇小说作品,在该作品中鲁迅小说语言的讽刺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四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在塑造这个反面人物的过程中,作者使用讽刺性语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鲁迅用大师级别的笔触将四铭的形象描述的一清二楚,肥胖的脸庞、两撇细长的胡子、为了找到菜心而将自己的眼睛睁的老大。
这些细节性的描述看上去十分平淡,但是对于四铭这个反面人物的塑造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他对孝女的乞讨行为和光棍卖肥皂时候说的下流话一直恋恋不忘,由此可见他内心深处的龌蹉心思。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略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选 了一大 串适 于表现康 大叔在 这 个特定环境 中 , 卑鄙性格的几个 动 词: “ 抢” 、 “ 扯” 、 “ 裹” 、 “ 塞” 、 “ 捏” 、
“ 转” ,痛 快 淋 漓 地 把 这 个 凶 暴 残 忍、 自私 贪婪 、 衣冠禽兽 艺术形 象 的本 质 全 盘托 出 了。 这 几个 动 词 可 谓神来 之笔 , 既 自然 贴切 , 又形象
六. 雾里看 花
妙笔生辉
夜 正长 , 路 也正长 , 我 不 如 忘 却, 不说 的好 罢 。 但 我知 道 , 即使 不
是我 ,将来也总会有记起他们 , 再 说 他 们 的时 候 的 … … ( 《 为 了忘 却 的纪 念 》 )
这 些 模 糊 的 语 言 象 雾 里 看 花
展 示 了备 受 封 建 科 举 制 度 毒 害 摧 残 的孔 乙 己的 穷 途 末 路 。所 以 “ 大 约” 一词 用得合情 , “ 的确 ” 一 字 用 得合理 ; 两个 矛盾 的词 在 同一 句 子 里 达 到 了统 一 ,给 人 以 深 刻 的 印 象, 令读 者 回味 无穷 。 二. 妙用 动 词 传情 达 意 例: 黑 的人抢过 灯笼 , 一 把 扯 下纸罩 , 裹 了个 馒 头 , 塞 与老 栓 ; 一
手 抢 过 洋 钱 ,捏 了 捏 转 身 去 了 。
朦朦 胧胧 , 但 细思而悟 , 这 是 行 文 的必 要 。作 者 所 处 的时 代 , 是 敢 怒 而不 敢 言 的时 代 , 对反 动派 惨 无 人 道 的 血 腥 罪 行 和 钳 制 言 论 自 由 的
专制统治是无法发泄的 , 而 内心坚 信 革 命 必 定 胜 利 。用 “ 夜” 、 “ 路” 、
言, 巧妙地道 出了言外之 意 , 唱 出 了弦外之音。 抒发 了作者对反动派 的愤 懑 , 对 黑 暗 社 会仇 恨 心 理 。
论《故事新编》语言特色
论《故事新编》语言特色摘要:一、引言二、《故事新编》的语言特点1.幽默诙谐2.荒诞不经3.贴近生活4.富含哲理三、作品举例分析四、总结正文:【提纲】一、引言《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先生在1919年至1936年间创作的15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故事新编》的语言特色,分析其幽默诙谐、荒诞不经、贴近生活和富含哲理的特点。
【提纲】二、《故事新编》的语言特点1.幽默诙谐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引人入胜。
如在《铸剑》一文中,鲁迅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都充满了幽默元素,使得悲剧故事变得轻松有趣。
2.荒诞不经《故事新编》中的故事情节往往带有荒诞不经的色彩,如《奔月》中主人公居然愿意为了追赶一只月亮而疯狂奔跑,这种荒诞的情节展示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3.贴近生活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如在《一件小事》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小事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使读者产生共鸣。
4.富含哲理鲁迅先生的作品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如在《故事新编》中的最后一篇《论辩的魂灵》,通过对辩论的讽刺,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偏见和狭隘思想的批判。
【提纲】三、作品举例分析以《奔月》为例,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许广平追赶月亮的荒诞情节。
文中运用了大量幽默诙谐的语言,如:“我追,我追,我追追追!”、“月亮,你等等我!”等,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深刻寓意。
【提纲】四、总结《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荒诞不经、贴近生活和富含哲理的语言特点,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浅谈鲁迅《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谈鲁迅《故乡》的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十分注意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及一些精当的词语来表现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的特征,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进行浅析。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描写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所谓“色彩语言”是指表示“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具体色彩的语言。
运用色彩语言有助于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运用色彩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选用色彩语言,从视觉上吸引、感染、打动读者。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
少年时代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这是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淳朴天真的孩子。
闰土到了中年以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肖像描写,具体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衰老、迟钝、麻木的神态。
从以上两次肖像描写中,特别是对闰土脸色、手变化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闰土性格和精神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
少年闰土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之中:“深蓝的天空中挂者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海边还有着“红的、绿的”或“五色”的贝壳。
在这里,鲁迅用色彩语言的描绘,使人物、景物的色彩和谐统一,美好的景物更加衬托出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二者相映成辉。
那么,中年闰土又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呢?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天气“阴晦”,“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浅论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
鲁迅的语言生动、朴素,营造出了独特的诗情美,他没有利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而是依靠自身的清新语言来表达独特的意蕴。
正是由于鲁迅的小说中有着诗歌的韵味,因此,其作品也被后世称之为“叙事的诗”。
《呐喊》中有大量诗意的语言,例如,在《社戏》中寫道:“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起伏的连山”,利用这种语言,设置了大量的诗意意境。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利用一种恐怖、忧愤的气氛,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现实性,也有着一定的象征性,即便是描绘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作者也借助狂人的眼睛来营造出特殊的意境。
在狂人的眼中,看到的都是极为恐怖、紧张的进项,将现实利用哲理性的概念展示出来,融为一体,让读者看到了诗情美。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他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练的叙述:鲁迅的作品通常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来叙述故事。
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不喜欢过分修饰或华丽的辞藻。
他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恶面。
2.生动的描写: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的生动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细微变化。
他以精准的笔触描绘人物的面容和动作,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知到故事中的人物。
3.严厉的批判:鲁迅的语言风格常常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他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
他敢于直面社会的黑暗面,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揭示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对封建道德观念和旧社会体制的不满。
4.夸张和夸大手法: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使用夸张和夸大的手法。
他通过夸张的描述和情节安排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冲击力。
夸张的手法常常用于揭示社会现象的荒谬和个体的痛苦。
这种手法使读者在一种夸张的氛围中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荒诞。
5.幽默和讽刺:鲁迅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幽默感来批判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他常常运用讽刺的笔调,让人在笑声中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的局限性。
通过讽刺来达到改变和抨击社会现象的目的。
总而言之,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而深远,以其简练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严厉的批判、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讽刺而著称。
他以深入批判社会现象和深刻揭示人性问题为目标,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鲁迅小说人物描写的语言特色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及语言特色目录内容摘要-------------------------------------------------------------------------------1 关键词----------------------------------------------------------------------------------2 正文-------------------------------------------------------------------------------------2 注释-------------------------------------------------------------------------------------6 参考文献--------------------------------------------------------------------------------6【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以思想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丰富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先河。
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进行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
其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语言清新凝练,真切朴实,深刻晓畅,“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成为文学语言的现代化的典范。
本文拟就联系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接触的鲁迅小说谈谈其人物塑造与语言特色。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语言特色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孔乙己的迂腐潦倒、祥林嫂的困厄悲惨、闰土的艰辛麻木等等无不鲜活在人的脑海之中,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不贴合其性格特征与生活实际。
鲁迅之所以能塑造出如此个性化的人物,得力于他的一支神来之笔,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具体分析一下他的小说刻画人物及其语言特点。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写着“ 徐培根” 三字。( 《 为了忘却的记念》 ) ⑥斩 明 。对 那 些 别 有用 心 地 提 出 “ 读经救 国” 谬 论
如: ①并一连同 :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
给朱 文公 的子 孙 了。( 《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如: ① 犹 言一 如 同说 : 犹 言我得 了教员 泄露 出来 的题 目。( 《 藤 野 先 生》 ) ② 既 然一 已经 : 时 候 既然是 深冬 , 渐 近故 乡 时, 天 气 又 阴 晦 了。
( 《 故 乡》 ) ③ 纯 乎一 纯 粹 、 完全 : 她 分 明 已经 纯 乎 是一 个 乞 丐 了 。( 《 祝 福》 ) ④ 自失一 忘 了 自
举例如下 : ①扁一 匾: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 :
涂一 前 途 : 我才 见她 虑 及母 校 的前 涂 。 ( 《 记 念 刘和珍 君 》 ) ③ 帖一 贴 : 夹 袄也 帖住 了背 心。
三 味书 屋。( 《 从 百草 园到 三 味 书屋》 ) ② 前 说 还 可 以 ‘ 救国’ 哩。 ”( 《 这 个与 那个》 ) 句 中
26
丈
如: ①下 劣一 下贱 、 卑劣 : 然 而 我还不 料 , 也
2 01 5. 3
凉 轩 田 园 词 寅 忻
刘 富 军
辛弃疾 , 南宋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 , 和同 为豪 放 派 的苏轼 相 比肩 , 世称“ 苏辛 ” 。辛 弃 疾
存词 6 0 0多首 , 不 同题 材 、 各 种 风格 均有 涉及 。 认识 辛 词 , 人 们 多 从 他 的 爱 国诗 词 开 始 。 “ 醉 里挑 灯 看 剑 , 梦 回吹 角 连 营 。八 百 里 分 麾
一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正是如此,现结合作品对鲁迅先生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一、从作品内容入手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继承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学的优良传统,以人道主义思想为主导,对封建社会的文化、伦理道德等进行深刻批判和猛烈抨击。
他的小说形象具有独特性,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光辉。
在长期的斗争中,鲁迅塑造了诸多典型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深受读者喜爱。
二、从语言特色入手鲁迅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犀利。
1。
字字准确精当:《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 2。
尖锐辛辣:《彷徨》中的《祝福》《离婚》《示众》《伤逝》《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祥林嫂等; 3。
简洁凝练:《故事新编》中的《理水》《采薇》《铸剑》等。
三、从题材与情节入手鲁迅先生在《彷徨》这部小说集中,所写的大都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鞭笞,因此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繁多,但却经得起反复阅读,充满艺术张力。
《彷徨》中的故事虽然表面看来似乎很荒诞,但其实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可见,鲁迅小说取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艺术形式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生活。
四、从主题与意蕴入手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主题,最根本的是在揭露和讽刺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
具体地说,有对剥削阶级冷酷心灵的剖析,对麻木庸俗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探索,对专制独裁的憎恶,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的关怀,对青年恋爱的指导,对自我的重视,对友谊的追求等等。
五、从形象塑造入手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各具特色,使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人物既是鲜活的,也是充满着思想和哲理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小说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的确,作家通过作品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直接表达给读者。
鲁迅先生的许多著名篇章,或抒发愤慨之情,或阐明某种观念,或提供历史资料,或描绘自然景物,或展开心理刻画,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名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
风格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和文化符号。
那么,鲁
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一、鲁迅写作特点
1.反映现实:鲁迅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他
用一种鲜明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2.批判现实:鲁迅在作品中常常站在人民立场批判不公和剥削,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呼吁改革与革命。
3.直白犀利:鲁迅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意犀相通
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常运用夸张、讽刺、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现实。
4.独特视角:鲁迅在写作中擅长抓住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边角细节,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从而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危机。
二、鲁迅写作风格
1.惨烈、悲壮、凄凉:鲁迅笔下的主题大多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通过对这些坎坷历程、血泪故事的描摹悲壮、凄凉的风格,来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政治的呼声。
2.文学高度化: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方式和语言,通过夸张和升华,让故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时也会运用象征手法。
3.娓娓道来、独具匠心:鲁迅的小说一般情节慢而且冗长,他透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着时代在演变,这样的叙述方法慢慢让读者融入到故事里面。
4.言简意赅、百看不厌:鲁迅的文学风格不胜华丽,反而尽量以白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便于长久记忆和深刻领悟。
综上所述,鲁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独具特色,历经时间的验证,依然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灵,对我们现在文学创作和思想造诣都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以“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为标题,本文将就作家鲁迅在《呐喊》之中所使用的独特语言特色进行研究。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他在《呐喊》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的语言特色,使之成为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之一。
鲁迅以极具创意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对时代黑暗动荡的哀怨、不安、痛苦、抗争的强烈赤诚,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他的语言构造令人难以忘怀,极具诗意,极为优美流畅,体现出他深邃睿智、坚定信念与超越时代特色。
鲁迅在《呐喊》中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在表达文学概念上具有显著前瞻性。
他使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层次较多的语言技巧,以及一种高度口语化的语言表述方式,以一种激烈的思想语言表达形式,抒发出政治而又文学的思想。
其表述方式把看似无关的事物都串在一起,就好比一个新奇的多角面,把所有的显现在这个思想体系之中,鲁迅以自由的文字,给予了这个思想系统完整性,令读者激发出无限思考空间,重新发掘探索文学价值,以及文本之中的情感深度。
此外,鲁迅在《呐喊》中使用的语言特色,还包括其对现实的抒情描绘,充满新潮的措辞,以及其多层次的象征性对比。
其中,他对现实的抒情描绘给每一位读者以震撼,令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中,感受到了每个人物的情绪,并聆听到了他们的心声,这让读者看得更深入。
除此之外,鲁迅也使用了充满新潮的措辞,在书中扩充了表达形式,引入了许多新的词汇,加倍强调了深刻思想,并彰显作者坚定的信念。
另外,鲁迅还采取了多层次的象征性对比,通过各种形象的比照使文章充满活力,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语言之美。
本文经过细致的分析,可以认为,在《呐喊》中,作家鲁迅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特色,既是文学概念的表达,又是对当代时代深刻反思的勇敢喊叫,他的文字多层次的对比,优美的语言构成,令人振奋,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情绪的世界,既丰富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提供了文学研究新的解释方式。
综上,通过对鲁迅在《呐喊》中所使用的独特语言特色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他作品中对当代时代深刻反思的对世界的全新品味,极其丰富的语言技巧,以及把看似无关的事物都串在一起的表达方式,为文学史上的另一经典作品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文学研究新的解释方式,也激发了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文本内涵的深度情感,也为世界文学史上增添了一篇又一篇经典之作。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路遥著名的长篇小说《呐喊》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它将泛华北文学发展史和中国调查文学间因而脱颖而出。
本文就将分析其中的语言特色。
首先,鲁迅塑造了几位典型人物,并以卓绝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令人深刻感动。
他把用户的思考要点,重新诠释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比如沈鹏的谈吐,弥尔顿的凝重,阿Q的诙谐。
这些千姿百态,贴切而朴素的语言,使服务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其次,鲁迅也采用“乡土语”,将口语与文言作文集成,较具技巧。
文学手段十分新颖,构建出独特的文学体系。
它将乡土渔民话语里的乡谈,乡情写于书卷之上,并依照文言文手法,令人赏心悦目。
最后,《呐喊》表达的是苦难下的通俗思想,字里行间充满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时代背景,令人感慨万千。
它运用新旧文化应用,高度融合;重新审视文学上千变万化的文字处理,创造出表现最真实的文字效果。
读者可以从中认清乡土,体会社会变化,探索历史发展,来到更加细微的文学体验。
总的来说,鲁迅的《呐喊》通过创造出多种特有语言,实现了艺术创作的精妙与技巧。
可以说,这本小说蕴藏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内涵,彰显出他超凡的文学创作能力,给世人留下了重要的文学宝藏。
浅谈鲁迅《孔乙己》中的语言特点
浅谈鲁迅《孔乙己》中的语言特点《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但是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比较高的,如何理解好鲁迅的作品,对于教授学生来说,关键是要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
一、以《孔乙己》中语言的角度,讲解鲁迅作品在语言上的特点:1、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
此环节,我采取了对人物的举例似的描写进行教授,让学生便于理解。
在《孔乙已》中,对孔乙已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作者凭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毕肖、栩栩如生:“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又懂的。
”“站着喝酒雄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几个字,看起来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已的思想、性格、经济和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农客”有某些共同之外;“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很特殊。
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接下来描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从“脸色”上看,说明他生活很艰难,从“伤痕”上看,暗示他常遭凌辱,从“乱蓬蓬”的胡子上看,表明他生活落魄;接着描写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又穷又懒,而对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一直没有脱下,揭示了他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满口之乎者也”则表明他卖弄“学问”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鲁迅仅用粗线条地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鲁迅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富有表现力,为中国文学贡献了重要的时代创新。
他在小说、散文、诗歌和其他各种文学作品中表达出的强烈感染力,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杰出典范。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多样化。
他的语言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能够融合各种元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间情调和古典气质。
他以典型的“鲁迅式”营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将民俗文学、广义的文言文、普通话和经典语言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以简洁明快、抒情温婉、生动形象而著称,他通过精巧的结构,调动读者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
他的叙述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写得十分深奥,有时写得随性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鲁迅善于运用反复和细节来表达语言,使文章更加有趣,他的语言有时可以极其贴近自然,如《呐喊》中“雨滴子弹般地打下来”,有时又可以极其优雅,如《故乡》中“余音缭绕未尽,情怀酣畅襟抱”。
此外,鲁迅还善于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语言,他的语言常常丰富而具有深度,《故乡》中有“高楼抹微霞”,《狂人日记》中有“围绕着林子的古道,落叶纷纷,满地芬芳”,这些描绘出的形象都很深刻,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鲁迅的语言风格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他的文字中,用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呐喊》中有“弱者受苦,强者施暴,这就是俗世的真理”,《故乡》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鲁迅独特的思维方式。
总之,鲁迅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语言有着简洁明快、抒情温婉、生动形象的特点,他融合了多种元素,具有浓郁的民间情调和古典气质,运用反复和细节来表达语言,运用隐喻和比喻来增强文章的意境,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鲁迅的语言风格给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为中国文学贡献了重要的时代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旷代的大师。
他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和独创的文体,不仅滋养着一代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
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
鲁迅的思想博大渊深,其文出神入化。
本文就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语言特色善于运用
一、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鲁迅小说重视人物的创作,其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是“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手法,即鲁迅所说的“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②《故乡》中的闰土墙报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风波》中对江南水乡环境的描写;《示众》中对围观群众神态的刻画;《肥皂》中对四铭与太太争吵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描写,以及各种细节描写,都是用极经济的笔墨获得丰富的表现力的例证。
其二是“画眼睛”。
鲁迅认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祥林嫂刚到鲁家帮工时的眼神是“顺”看的;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变成“直着眼睛”看人了;到沦为乞丐,濒临死亡时,是“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通过眼神,表现出
祥林嫂善良纯洁心灵和她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反抗性;通过眼神的变化,还可以推衍出祥林嫂一生的悲剧的发展过程。
“画眼睛”的方法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即抓准人物的特征进行放大式的特写,以此来凸现典型性格,如对阿Q头上的“癞疮疤”以及由“癞”引起的一连串忌讳的描写,就极富性格特色。
其三是精选典型细节。
将常见的生活细节提炼为典型细节,服务于典型形象的刻画,是鲁迅小就创作的又一方法。
《孔乙己》中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外,买一碟茴香豆慢慢吃着并一颗一颗分给孩子们的细节描写,相当成功地表出现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和迂腐而善良的性格。
《伤逝》中对叭儿狗“阿随”的描写;《阿Q正传》中赵秀才买“银桃子”,假洋鬼子去静修庵“革命”,顺手偷走“宣德炉”等细节描写,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生活真实。
其四是“画魂灵”。
即深刻、具体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出人物性格中最隐蔽的所在,这是鲁迅采取以上诸多方法揭示人物心灵本质的中心目标。
阿Q就是一个灵魂被揭示得极为深透的典型。
鲁迅一方面抓住阿Q灵魂最主要的外在表现——“精神胜利法”,加以漫画式的夸张描写 ,另一方面,又紧紧把握住阿Q的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开掘,无情地鞭挞了愚弱的国民性,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彻底改造国民性的态度和主张。
让我们来看看阿Q在大堂上画押的那段描写: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
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
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
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又如,《孔乙己》只写主人公孔乙己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和对于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吾,便揭示了他深受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
《在酒楼上》也只通过吕纬甫受母命为小弟迁葬,虽说是应付,却也认真,与送花给顺姑,对她的封建婚姻之害而死,却无动于衷这两件事,把他的意志消沉写得入木三分。
二、善于运用具有个性化语言
人物语言是作家最喜欢使用的手段,而人物语言恰好是对人物性格的最好的刻画材料,所以作家会用最多的时间在人物语言推敲,使用最精简的语言,刻画最生动的人物形象。
鲁迅是最善于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
他的作品,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的。
(一)主要人物的语言
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已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语言。
请看孔乙已每次出场时的语言:(文中第一次出场)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
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
这些可笑的人物语言,是孔乙已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
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已那迂腐的性格。
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就是一件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
就算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
这些言语,把孔乙已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科举制度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从他主动教酒店小伙计“回”字四种写法上,又自然地流露了他故弄玄虚、标榜自己的迂腐思想;从他跟小孩子交谈中,我们又看到他在孤苦无靠中的寂寞和他心地的单纯、善良的一面。
孔乙已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
(二)次要人物的语言
“鲁迅是人们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驾驭我们民族语言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为我们提供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
”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中外广大读者的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通过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则是他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的语言也极富个性化。
在《故乡》中,主要是通过杨二嫂富于个性化语言来描写来完成的她的形象:“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
这杨二嫂的几句话,很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杨二嫂虽然是次要人物,但她和闰土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但由于她是经营豆腐的小本生意人,因职业的关系,形成了她泼辣、机巧和精通世故的小市民性格特征。
这些言语,把她那口快舌尖、能说会道、油嘴滑舌以及贪婪泼辣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很符合她的阶级、职业、经历和性格特征的。
总之,鲁迅笔下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个个都是非常鲜明的,有时只需寥寥几笔,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例如《社戏》中的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物,而这些更多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的。
鲁迅打过很有意思的比方,说“斧是木匠的工具,但也要它锋利,如果不锋利,则斧虽存,即非工具,但有人仍称之为斧,看作工具,那是因为他自己并非木
匠,不知作工之故”(鲁迅《致李桦》)。
鲁迅就是一个出色的“木匠”。
鲁迅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是从鲁迅灵魂深处流出来的,是鲁迅感情思想的结晶,思想的升华。
鲁迅的小说语言凝炼含蓄,言简意赅,描写人物笔墨俭省,而内涵丰富。
描写对话,总能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来表述,简炼而传神。
而他创造性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以及借鉴方言、口语、外来词,更使他的语言别具特色。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鲁迅为其他作家在白话文创作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典范,也为丰富现代汉话词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2、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3、杨联芬著《现代小说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版
4、钱理群、王得后编《鲁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5、《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版
6、刘勇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04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