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A、内经B、难经C、陈无择D、张仲景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4、“中寒”是指:()A、内寒B、感受外寒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A、暑邪B、湿邪C、寒邪D、燥邪6、火邪致病易:()A、伤肺耗津B、生风动血C、阻遏气机D、收引疼痛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A、湿邪B、火邪C、寒邪D、风邪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9、燥邪致病特点有:()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A、火邪B、暑邪C、湿邪D、寒邪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A、侵犯肌表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C、经络D、脏腑15、恐伤:()A、心B、肝C、脾D、肾16、思伤:()A、心B、肝C、脾D、肾17、忧伤:()A、心B、肝C、肺D、脾18、喜伤:()A、心B、肝C、肺D、脾19、怒伤:()A、心B、肝C、肺D、脾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A、喜B、怒C、惊D、恐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A、喜B、怒C、忧D、思22、劳则:()A、气结B、气耗C、气乱D、气消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A、心肺脾肾B、肺脾肾三焦C、心肝脾肾D、心肺肝脾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A、痰B、饮C、瘀血D、疫疠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A、饮B、痰C、瘀血D、饮食不节28、怒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29、恐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30、思虑过度,劳伤:()A、心肝B、肝脾C、心脾D、心肾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A、与居住环境有关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C、从口鼻而入D、与季节有关E、多侵犯肌表2、属阴邪的病邪有:()A、风邪B、寒邪C、燥邪D、暑邪E、湿邪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A、易于流行B、传染性强C、症状相似D、发病急骤E、易致肿疡4、“内生五邪”即:()A、内风B、内暑C、内寒D、内火E、内湿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A、环境因素B、饮食因素C、气候因素D、情志因素E、社会因素6、饮食致病的原因有:()A、过饥B、嗜异物C、过饱D、中毒E、偏嗜7、由痰引起的病证有:()A、癫狂B、瘰疠C、积聚D、阳疽流注E、症瘕8、瘀血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有:()A、脉滑弦B、出血紫暗C、刺痛不移D、青紫肿块E、苔腻9、瘀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气虚B、血寒C、血热D、血虚E、气滞10、发病后产生的不同病证与以下何因素有关:()A、感邪轻重B、季节气候C、感邪性质D、正气强弱E、邪中部位11、正气强弱与何有关:()A、气候B、体质C、季节性D、环境E、精神状态12、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有:()A、六淫B、七情C、瘀血D、劳倦E、痰饮13、属阳邪的病邪有:()A、火邪B、湿邪C、风邪D、暑邪E、寒邪14、七情的致病特点有:()A、影响脏腑气饥B、从皮毛口鼻而入C、直接伤及内脏D、与季节气候有关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15、湿性粘滞是指:()A、妇女白带过多B、病变缠绵难愈C、分泌物滞涩不畅D、反复发作E、排泄物秽浊不清16、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哪脏为多见?()A、肝B、肾C、肺D、心E、脾17、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可聚湿而生痰饮?()A、肝B、肾C、肺D、心E、脾18、饮留积的部位多为:()A、肠B、胸胁C、胃D、胸膈E、肌肤19、瘀血病证的脉象多见:()A、结B、滑C、沉弦D、细涩E、代20、以下哪些属瘀血的征象?()A、症积B、舌下经脉曲张C、肌肤甲错D、眼眶黑E、脱骨疽21、暑邪伤人,多出现哪些阳热症状?()A、潮热B、尿赤短少C、心烦D、面赤E、脉洪大22、“燥胜则干”症见:()A、口鼻干燥B、破裂C、毛发不荣D、小便短少E、大便干结23、经常饮食过量,可导致:()A、消化不良B、痢疾C、痛疽疮毒D、痔疮E、寄生虫24、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6、不属于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肿疡B、开泄C、动血D、升散E、伤肺27、风邪的特性有:()A、炎上B、升发C、向外D、趋下E、向上28、脾阳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病症有:()A、尿少B、腹泻C、尿频D、腹水E、水肿29、湿邪致病可出现的秽浊症状有:()A、湿痹关节重痛B、湿疹C、尿浊D、面垢E、眵多30、七情致病的病理改变有:()A、气上B、气下C、气结D、气陷E、气乱三、填空题:1、病因是指的原因。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圣才电子书
(2)寒邪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b.提出病因的“三部”分类法,《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
Hale Waihona Puke 清湿则伤下。”③东汉张机:发病途径分类法,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病因与发病
7.1 考纲要求
一、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二、发病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3 / 155
圣才电子书
A.传染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答案】A
【解析】六淫邪气致病主要有以下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B 项,传
染性是疠气致病的特点。
【例 2】(X 型题)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 )。[2007 年研]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BCD 【解析】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可单独侵袭人体 而致病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在发病过程中,六淫邪气可相互影响,在一定 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A 项, 为疠气病邪致病特点,而非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邪的基本概念 a.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 邪,称为湿邪。
· 湿为长夏的主气。 ·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
但四季均可发生。
(4) 湿邪
湿邪的概念
·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 多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生转化。
· 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 证。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 为风邪。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1)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 外的特性。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 、面)、肌表和阳经。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 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 内动的病证。
风邪致病
性质
轻扬开泄 (浮越)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在表
病位游走 不定主要Fra bibliotek症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 多端 肢体异常 运动 多兼邪致病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 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 兼夹证。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01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单选)A.唐·王冰B.宋·陈无择C.汉·张仲景D.晋·陶弘景E.宋·钱乙答案与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
属于记忆性题目,较简单。
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0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单选)A.四时不正之气B.湿雾瘴气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答案与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六淫的含义。
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0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多选)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C.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答案与解析:BCD。
本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选项A属于疫疠之气致病的特点。
0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单选)A.季节性B.地域性C.相兼性D.传染性答案与解析:D。
此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
05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单选)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答案与解析:A。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
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
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
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病因与发病(一)(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考点一: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2.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主要病症
喜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恐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证
呕恶,苔黄腻
.
湿邪
.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①怒则气上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症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详细描述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疲惫、肌肉劳损 ,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过度安逸则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劳逸失 度还可能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导致 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 列的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劳逸失度,应该保持适度的 劳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安 逸。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合理安排时 间,适时休息和放松。同时,应根据 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中医也提倡通过按摩、针灸 、中药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以缓解劳 逸失度对身体的影响。
谢谢观看
中医病因的分类
总结词
中医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外因包括六淫和疫疠,内因包括七情和 饮食劳逸。
详细描述
外因是指从外部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 等。内因则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因的特点
总结词
中医病因具有多因素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特点。
饮食失宜
总结词
饮食失宜是指饮食习惯不良或食物选 择不当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内 伤病因的一种。
详细描述
饮食失宜包括过饥过饱、偏食、暴饮 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食用过于 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 些行为会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失 调,进而引发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 问题。长期饮食失宜还可能引发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饮食失宜,应该养成健康的 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荤素搭配、 少油少盐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过于 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易消化 的食物。中医也提倡通过食疗来调理 身体,如食用红枣、枸杞、山药等补 气血的食物,以缓解饮食失宜对身体 的影响。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发病类型
复发
旧病复发(重新发作的疾病,称“复病”) 证候类似初病,但不仅是原病理,是诱因
作用于宿根,再次的病理损害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常留下后遗症
(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与主病有因果联 系)
发病类型
复发
引起复发的三大因素
余邪未尽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新感、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
性质
致病特点
阴邪 阻碍气机
损伤阳气
重浊 周身困重
粘滞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 清
症状的粘滞性
趋下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常见症状 症状多 腹泻,水肿 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浑浊,大便溏泻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苔腻 病程长、反复发作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水肿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阻碍脏腑、经络气机 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 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 浊--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症状黏滞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
三、饮食偏嗜
五味偏嗜 偏寒偏热 偏嗜饮酒 偏嗜异物
劳逸失度
一、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伤筋骨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伤肾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神气衰弱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饮
1、痰饮的基本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瘀血的形成
外邪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可影响新血生成的病因是A.瘀血B.痰饮C.结石D.积食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征是A.上炎B.耗气C.伤津D.动血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3.风邪伤人,病变部位不固定是由于A.风性数变B.风性善行C.风性主动D.风性轻扬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4.寒主收引是指A.寒邪阻滞气机B.寒邪损伤阳气C.寒邪耗气伤津D.使气机收敛,筋脉挛急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5.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A.寒邪B.风邪C.热邪D.湿邪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6.高热之后突然出现四肢抽搐、神昏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有力等症,此属A.火热内闭B.肝阴耗损C.肝风内动D.热极生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7.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暑邪B.燥邪C.风邪D.火邪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8.不属于病理性产物的是A.瘀血B.痰饮C.结石D.血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A.火邪B.燥邪C.湿邪D.风邪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10.寒性凝滞,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症状,其机理是A.气机收敛,腠理闭塞B.经脉气血凝结阻滞C.损伤人体阳气D.耗气伤津,不能濡养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火(热)邪D.湿邪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12.易致人体阴阳失调的饮食因素是A.饮食过饥B.饮食过饱C.五味偏嗜D.寒热偏嗜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13.七情内伤可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14.患者双膝关节沉重、肿痛,反复发作3年,伴下肢麻木不仁,多为A.痛风B.寒痹C.痛痹D.着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15.在原发病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称为A.徐发B.感邪即发C.伏而后发D.继发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A.气结B.气乱C.气缓D.气消16.思则A.B.C.D.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17.悲则A.B.C.D.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A.风邪B.寒邪C.火邪D.湿邪18.易伤阳气、阻遏气机的邪气是A.B.C.D.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19.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的邪气是A.B.C.D.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A.脾肺B.心脾C.肝肾D.肝肺20.劳力过度易于损伤的脏器是A.B.C.D.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1.劳神过度易于损伤的脏器是A.B.C.D.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2.痰饮的致病特点是A.阻滞气血运行B.影响水液代谢C.易于蒙蔽神明D.致病广泛,变幻多端正确答案:A,B,C,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3.入侵经络、筋骨而引起痹证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火邪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4.“伏而后发”的形成机理是A.感邪较轻B.正气内敛C.诱因作用D.余邪未尽正确答案:A,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5.影响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A.气候因素B.社会因素C.地域因素D.生活环境正确答案:A,B,C,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6.瘀血形成的因素包括A.出血B.气滞、气虚C.血寒D.血热正确答案:A,B,C,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7.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A.主动B.收引C.凝滞D.为阴邪,易伤阳气正确答案:B,C,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8.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相兼性正确答案:A,B,C,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9.“六气病源”说的六气是指A.阴阳B.寒热C.风雨D.晦明正确答案:A,C,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30.劳神过度易损伤的内脏是A.心B.肺C.脾D.肝正确答案:A,C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31.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征是A.均为阳邪B.均见高热、口渴喜饮、面赤、脉洪大C.耗气伤津D.均挟湿邪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症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唇舌糜烂等是由于A.热邪侵扰心神B.热邪伤津耗气C.热邪易生风D.火热之邪燔灼趋上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房劳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B.脾C.肝D.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3.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瘀血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4.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A.热邪B.风邪C.疠气D.寒邪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5.首先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的医家是A.医和B.张仲景C.葛洪D.巢元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6.下列因素中,易于蒙蔽心神的是A.瘀血B.痰饮C.结石D.积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7.外感性疾病中多见于“伏而后发”类型的是A.伏气寒病B.伏气温病C.伏气阴病D.伏气血病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8.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是A.辨证求因B.问而求因C.整体性D.相对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9.易致心神耗伤、脾气郁结的原因是A.思虑过度B.喜乐过度C.恼怒过度D.悲伤过度正确答案:A解析: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
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
知识模块:病因与发病10.根据《素问·宣明五气》所述,“久行”易伤的是A.血B.筋C.骨D.肉正确答案:B解析:《素问·宣明五气》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知识模块:病因与发病11.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的病机是A.悲则气消B.恐则气下C.惊则气乱D.喜则气缓正确答案:D解析: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后世影响很大
“不内外因” 饮食劳
倦、跌仆金刃以及虫
兽所伤
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 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过激、饮食所 伤、劳逸)
将病因分为 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痰饮、瘀血)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推求 病因的方法。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感受风邪 致颜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
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挛缩
③暑多夹湿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亦为阳邪 暑邪伤人,致人体阳热亢盛——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腠理开泄而多汗 伤津:汗出过多则伤津,津液亏损不足—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 少 耗气:大量汗出,气随津泄 气虚—— 气短乏力、懒言
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
有关,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不绝对
夏季虽多暑热病,但也有寒、湿病的发生
(3)地方性: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
久处潮湿环境,常有湿邪为病;
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环境作业,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
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
(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一、气的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即氧气)等,即所谓〞人之有生,金赖此气〞。
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
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涵义。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气分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
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
(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三、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
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
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
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
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
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
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
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
心气不足,则出现心悸、气短等;脾气不足则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可见各脏腑之气是维持其生理功能的动力。
以上各气,虽然名称不同,分布各异,但其功能可归结为三点:1气能生化万物,滋养人体的一切脏器组织。
2由于气的动力作用,能使一切营养物质输布于全身。
3有保护人体,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环境统一的作用。
血血是在脉中循环流动,运载精气,营养全身的液体。
营气行于脉中,故营气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全身的主要组成成分。
营气和血的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
常合称为营血。
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心、肺的作用化生而成血。
故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升〞的说法。
血运行于全身,循环不息,以营养机体各部。
血盛则形体也盛,血衰则形体也衰。
血的化生与运行必须依赖于气的作用,所以说,〞气为血帅〞,〞气行血自行〞,〞气滞血亦滞〞。
但气的这一功能的实现,又须依赖于血的营养,故又有〞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血之间有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
临床上遇见血瘀者,不仅要活血,还要行气;血虚者,不仅要补血,还要补气,这样才能气血调和,恢复健康。
精精的涵义有二:一是指生殖有关的精,即先天之精;二是指五脏之精,由饮食水谷而来,即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是人类生殖繁衍的基本物质,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之说。
后天之精,由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产生之精微物质,脏于五脏,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叫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充盛,注入于肾,通过肾气的作用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肾精又能转化为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互相依存,没有先天之精,不可能有后天之精,而先天之精又必须依赖后天之精不断滋生,故有〞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说法。
总之,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精不断地消耗,也不断地得到水谷精微的补充,所以精不仅是人体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密切关系着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
津液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它来源于饮食,经脾胃运化之后产生水谷精微的液体部分,注入经脉,输布全身,营养机体。
津与液既相似,又不同,其性质、分布部位和作用各有区别。
清而稀者为津,渗透浸润于肌肤腠理之间,有濡养肌肉、充润皮肤的作用,如组织间液,淋巴液等。
浊有稠者为液,流行灌注于关节、脑髓,孔窍等处,有润滑关节、滋养脑髓、濡润乳窍的作用,如关节液、唾液等。
津与液就整体的功用来说又同属一体,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所以津与液常常并称为津液。
津液又是血的组织成分,故与血的关系密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适量的津液。
津液有多余,则经过气化变成废物排出体外,藉以保持体液平衡。
如出于腠理为汗,下输膀胱则为尿。
我国医学认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因此,体内水液的调节,依赖于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
肾主水,司肾关的开阖,以调节水液。
肾的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则水液停留而发生痰饮、水肿等证。
津液不足,则出现口干、舌燥、皮肤枯燥干涩,甚至四肢挛急、抽搐等,如大汗或利尿过多均可发生这些病症,称为伤津液。
津液与血关系密切,大量出血也会出现伤津液的证候,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及〞亡血家忌汗〞之说。
气与津液之间也是相互滋生相互作用的。
气虚则气不化津而出现津液缺乏,伤津者则化气无源,又可出现气短、无力等气虚的证候,所以又有〞耗气则伤津,津伤则耗气〞的说法。
气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
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
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作用: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温煦作用保证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
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4.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在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就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
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气的运动被称为气机,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
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例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
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各类: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
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
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因此,可以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宗气:宗气即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
宗气的功能一是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由于宗气积于胸中,临床上常以心尖搏动部位的(虚里)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3.营气:营气即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
营气的功能表现为注入血脉、化生血液及循脉上下、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4.卫气:卫气即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一样,也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
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一般地说,气机失调的病机,可概括为气滞(即气的运行流通障碍)、气逆(即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即气不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气闭(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气失内导而散脱于外)等方面,现分述如下:气滞,是指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
主要由于七情内郁,或因寒冷刺激,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了气的流通运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
可引起局部的胀满或疼痛、形成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还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过度,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因素所致。
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如气逆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作咳逆,气喘;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或呃逆、嗳气;气逆在肝,则肝气逆上,发为头痛而胀,胸胁胀满,易怒等症。
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循冲脉而上逆,则可形成“奔豚气”的病证。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多以实证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气虚而肃降无力,或肾气虚而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和降失职,亦能导致胃气上逆,此皆因虚而致气上逆之病机。
气陷,是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发展而来。
若素体虚弱,或因久病耗伤,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可产生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
气闭与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或为闭塞,或为脱失的严重病理状态,临床多表现为昏厥或亡脱等病证。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同气与血的关系很相似,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四个方面。
气能生津:津液来自于摄入的饮食物,而饮食物化生津液则依赖于脾胃之气。
因此可以说,气是津液化生的动力。
如果气虚,脾胃功能减弱,则可见津液不足之证。
气能行津: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通过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的气化作用,可以实现气对津液的行津、化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