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5 古诗词三首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注释: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注释:安仁:县名。
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诗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 e o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 U,这里指顽皮、淘气。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问题归纳: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
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
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为什么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感情: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感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欣喜若狂,以及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 边剥着莲蓬,那顽皮的样子让 人喜爱。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 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 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 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 呢?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 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 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多 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 醉了。)
mù
牧童
读
准
(唐)吕岩
字 音
pū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卧月明。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 六七,里 笛弄晚风 三四。声 归来 饱饭黄昏后,
不脱 蓑衣 卧。月明
舟:乘船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 “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 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
读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古诗篇目,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将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此,我将介绍下册语文中的三首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夜晚一个人独自思考、感慨人生的情景。
诗人借助夜晚的静谧,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世间万事的思索。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第三首古诗是《将进酒》。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诗人借酒助兴,豪情万丈,表现出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蕴深邃,给人以豪放和激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和抒发。
他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壮美的意境,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向往。
在阅读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才情风采,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希望大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感悟到文学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修养。
【这段文字共计474字】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中,古诗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阅读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三首五年级下册的古诗,并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一个人在静夜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简洁的文字,却道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思念和孤寂。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述了登高远眺的景象。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喜
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眼泪沾满衣裳。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中,蓟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 地,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洛阳四 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 断绝的惨景。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 乡,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故乡,一 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陆游(1125—1210) 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总的主题是抒发政治抱负和 同情人民苦难。其代表作有《书 愤》《示儿》《游山西村》等。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 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 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 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 南宋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分析原因 收复蓟北
◎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喜
◎自己可以回到故乡
✲ 诗人的反应 涕泪满衣裳
◎以形传神 ◎喜极而悲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妻儿哪还有 一点儿的忧伤,胡乱地 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这两句所体现的各人的情感是什么?
喜 妻子
——“愁不在”
诗人
——“喜欲狂”
漫卷诗书(动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滔滔万里黄河奔流不息东注入海, 华山与天相接,直插云霄。
✲ 描绘画面
滚滚黄河东流入海
华山巍峨屹立、直耸入云
雄伟壮丽
写景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夸张
景物雄伟,有生气
化静为动
思考:这两句诗描绘祖国壮丽河山 的用意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有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古诗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的辛苦。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眺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通过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启发了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以上是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和韵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传承和弘扬古诗之美。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古诗的学习是学生诗词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分别为《满江红·怒髮衝冠》、《渔歌子·晴川历历汉阳树》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
首先是《满江红·怒髮衝冠》,作者是岳飞。
在这首诗中,岳飞以雄壮有力的笔调,表达了抗金忧国的壮志豪情。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默写指导: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注意字体端正,不写错 别字,着重注意“仞、摩、遗”等字。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 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黄沙早已磨穿了身经百 战的将士的坚硬的铠甲,但他们决心不攻破楼兰 誓不回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高 度赞赏、关怀,以及自己的爱国报国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金统治地区的原 宋朝百姓在金兵战马扬起的尘沙里流尽了 眼泪,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 队来收复河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金 人的痛恨,对南宋王朝的失望和谴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立刻就乘船从巴 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 一过襄阳,便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这两句 诗表达了诗人想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情——穿金甲、终不还 壮
杀敌报国
诗歌描写了唐朝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和战斗的惨烈,抒发了他们杀敌报国的雄 心壮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从军行(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将要天亮 篱笆门
感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秋天的后半夜,快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 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9 古诗三首
诗句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思考二:“孤城”“遥望”包含什么意味? 孤独 ☁对故土的思念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战争之多、时间之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 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 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 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 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 实现统一。
9 古诗三首
初步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 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 理解。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 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 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 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 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 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看图吟诗。(课后第一题)
9 古诗三首
初步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 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9 古诗三首
学习生字
wèi rèn 渭仞
yuè mó yí 岳摩遗
9 古诗三首
诗句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 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 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第三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 古诗三首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 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 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9 古诗三首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 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 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 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 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 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 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 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 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PPT(全套完整版)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昼耕田 农事 夜绩麻 繁忙
未解供耕织 孩童 傍阴学种瓜 可爱
孩大 子人 可勤 爱劳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 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 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理解,懂得。 从事。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靠近。 树荫。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诗意: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的拿手本领。
诗句赏析:
“昼”与“夜”放在一句诗中,表现了 劳动的持续性,从而突出了农家夜以继日的 繁忙,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敬重 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 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 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 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新知导入
四时田园杂兴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新知讲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描写了农村的孩子们在茂盛的桑树荫下 雪种瓜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新知讲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树荫下,几个孩子挖 坑、播种、填土、浇水,干得有模有样, 不亦乐乎。
句意: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
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 。
新知讲解
解词语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 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句意: 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
新知讲解
xìng 兴致 《四时田园杂兴》
“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 “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 了很多的感想。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新知讲解
解词语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新知讲解
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 把它给敲碎了。
新知讲解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写了天真稚气的小孩子“玩 冰”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示儿《古诗三首》
示儿
单击添加标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 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 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 作了一首诗《示儿》,这首诗也是陆游的绝笔。 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 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 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内容。
示儿
——陆游Biblioteka 单击添加标题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自读诗歌步骤和方法
• 第一步:正确朗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合 理。 • 第二步:采用增、减、调等方法,根据 词语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表现出来 的思想感情。 •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1.乃:你的,你们的。
单击添加标题
我原本就知道人死了,就什 么事都成空了,只是悲伤的是 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朝廷挥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那 一天,在家祭的时候,千万不 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在九泉 之下的你们的亲生父亲呀!
单击添加标题
体会诗情
• ①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陆游当时的心情? • (悲) • 他为什么而悲? • (不见九州同) • ②他最大的牵挂是什么? • (收复失地) •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15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标题 词语注释: 1.示儿:告诉儿子们。 2.元:同“原”,本来。 3.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 4.但:只。 5.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6.同:同“统”,统一。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 8.定:收复、平定。 9.中原:泛被金军占领的失地。 10.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2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PPT(完美版)可编辑全文
不知所措
垂头丧气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读出儿童的失望。
1 古诗三首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 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 第2题)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 穿林而过) 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 ), 发出了如(玻璃破碎 )的声音。唉,太 令人( 失望 )了!
弄 动作: 脱 穿 敲
天真活泼 童趣盎然
冰
器物: 银钲 玉磬 玻璃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 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 自得其乐 的盎然意趣。
1 古诗三首
乡村儿童生活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 陶醉,也让诗人陶醉了,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三首让人陶醉的古诗——《村晚》。
1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 C )。
A.供·认不讳(g ōng ) B.供·不应求(g òng ) C.理解·(jiě)
杂兴·(xīng) 耕耘·(yún) 白昼·(zhòu)
1 古诗三首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1 古诗三首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喜爱 拟人
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
1 古诗三首
浸:青山、落日倒 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 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 象。
1 古诗三首
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 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 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 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zhòu
昼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秀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 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 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 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 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你觉得该怎么读?
青海 长云 暗雪山
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 怎样的景象?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 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 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你觉得有何不同?
孤城遥望玉门关
倒文
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长云弥温;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 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 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 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 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 之作。
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 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 出击。
黄沙百战穿金甲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 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 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 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 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 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两首唐诗和一首宋诗。
下边按教材顺序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及译文。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黄河向东奔流直到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如云上接青天。
敌人铁蹄下的遗民欲哭已无泪,瞩目南望盼望官军收失地,失望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闻传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朝廷收复蓟北的好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的时候激动难耐,热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本课由三首七言古诗组合而成,展现了三位诗人的爱国之情。
《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事场景,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天黎明前出篱门后的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描写诗人听闻洛阳等地收复后全家人欣喜若狂的具体表现,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所处的边塞环境。
诗的后两句写戍边将士激烈的战斗场面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表现了爱国将士的豪迈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诗的前两句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手法,分别写出了代表祖国河山的黄河、华山的壮丽雄伟。
诗的后两句转而写到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
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故乡,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篇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
“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注释: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注释:
安仁:县名。
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诗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