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形成原因及危害

合集下载

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

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

群体性事件、特点、原因、对策摘要:最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大量涌现,已成为影响和阻碍本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毒瘤。

针对群体性事件特点和原因分析,公安机关要与时俱进,踊跃做好党委、政府参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处置环节,踊跃稳妥地处置群体性事件。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目前战略机缘期和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也处于活跃期与多发期,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需维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坚定不移地把保护社会稳定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是公安机关贯彻十六大、建设和保护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可否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也是对咱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为此在新形式下探讨公安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踊跃预防和妥帖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产生原因的分析和思考,试就公安机关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作一探讨。

一、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一)群体性。

群体性是群体性事件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群体性事件在主体上的显著特征。

群体性事件之所以成为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参与主体人数众多,他们有的是出于一路的利益参与,有的是亲友老友的支持响应,单个人或三、五个人的行为是不能组成群体性事件的。

(二)功利性。

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具有必然的动机和目的,其价值目标指向超级明确,不存在没有任何目的的群体性事件。

就现阶段而言,群体性事件主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一必然的经济利益。

如要求提高补偿额度或补偿金,要求安排就业职位,增加福利待遇等。

(三)组织性。

部份群体性事件开始是自发的,松散的,但发展到必然程度以后相因应成立了组织,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事件酝酿之初就成立了组织,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尤其是一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常常有为首和骨干分子事前通过策划、串联、鼓动、要挟,目的明确,行动统一,组织化程度明显。

群体性暴力事件治理新思维

群体性暴力事件治理新思维

失衡。大力弘扬契约精神 , 让契约精神在 国家与弱势社会群体之间 归位 , 政府和公民都培养政 治
理性 和社会 理性 , 更有 利 于建设社 会 主义和 谐社会 。 将 关键 词 : 体性 暴 力事 件 ; 群 契约精神 ; 和谐 社会 中 图分类 号 : 6 14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6 2 1 2 ( 0 6 0 - 0 50 D 3. B 1 7 -0 0 2 0 ) 60 0 - 7
维普资讯
第2 1卷第 6 期
20 年 1 月 0 6 1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J URN O I O Al F JANG U P I C F I E Ol G S O E O F C R C E E I I
Vo . 1 No 6 I2 . NO . 0 6 V 20
溜} 体性暴力事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 , 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关系发生 了深刻变
化, 各阶层群众间不 同利益 的冲突 日益凸显 , 以经 济利益为主导的人 民内部矛 盾 日益复杂 化、 多样 化。在这种情况下 , 一定数量 的相 同或相 近利益
要求的群众 在其利益 受到损 害或不 能得到满 足
时, 就会采取集会 、 游行、 、 静坐 阻断交通等方 式, 严 重影响、 干扰乃至破坏社会正常秩序 。虽然游行、 集会等是宪法赋予公 民的合法权利, 由于群体 但 性暴力事件发生后有许多不可控因素, 易产生 容 超出法律赋予 的权利 的行为 , 因而已成 为影响社 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隐患。
群众 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 第三 , 收人差距过大是诱发突发群体性暴力 事件 的催化剂 。近年来 , 的地 区收入差距 、 各地 行 业收入差距 和城 乡收入差距都 出现扩大 的趋势 ,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教学教案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教学教案

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教案授课教师:教学内容: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教学对象:初任公务员教学目标:了解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

教学任务:了解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

教学重点: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对策。

教学难点:群体性事件成因教学过程:一、了解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特征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非法集体活动。

这些群体性事件往往聚集几十人、上百人乃至上千人,以要求政府或企业解决各种问题为由,有的集体围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干扰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有的与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人民警察公然对抗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有的直接拦截各级党政领导乘坐的车辆;有的集体罢工、罢市、罢课;有的上路拦车,甚至聚众拦截铁路列车等等。

(一)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表现形式不一,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1、权益受侵害型。

这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一定数量人群的合法权益客观上受到侵害,或者自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得不到有效、满意的救济时而采取群体联合行动的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以寻求问题的解决。

如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企业改制、拖欠工资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2、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

当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而又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时,就有可能形成群体性事件。

这类群体性事件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群体间的冲突、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城市社区中不同利益要求的业主之间以及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的冲突等等。

在上述两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中,以权益受侵害型群体性事件居多,特别是因征地、拆迁、工程移民以及企业改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

2011年河南方城县再现八六惨案暴力群体事件最终

2011年河南方城县再现八六惨案暴力群体事件最终

2011年河南方城县八六惨案暴力群体事件2007年8月份,南阳方城县垃圾处理场不顾杨集乡崔洼村全体村民的反对违背征地协议条款。

在新村规划不足200米的地方,强占村民良田200余亩用来修建垃圾处理场。

四年来,此垃圾场一直是崔洼村以及下游五个自然村四千多村民的心头之患。

该垃圾场不按流程操作,拉来的垃圾乱推、乱倒。

还拉死小孩和废医疗器械等禁拉的医疗垃圾。

并且对所拉垃圾成几个月不掩盖,垃圾场内污水不予处理直接排放,致使沟内草死腐烂,水塘内鱼中毒而死光,水沟、人工湖、大河尽是又黑又臭的污水,农田不长作物……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

2011年8月6日,村民在经过与乡党委、县委、县政府几十次的协商未果下,积怨已久的民愤终于爆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阻止垃圾进场,1000多人参与其中。

然各部门非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和疏散,而是采取在禁止媒体涉入的情况下,对村民实施强行镇压的态度,从而使事件更加恶化。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李震广做总指挥,调动公安局、城建执法队、各乡镇警务人员和雇佣一部分社会闲杂人员400多人,动用大小各种车辆80多辆,并带着救护车卫生队。

他们还在车队两端五公里处设卡站岗不准任何车辆进入,以防新闻媒体介入。

在李震广喇叭的指挥下,对通往垃圾场上的村民进行追赶殴打,有的还举着警棍,将村名赶到玉米地继续殴打。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事件致使村民谢军被打成脑震荡、谭金中闹骨断裂、乔金玉眼部下颌骨打伤、三岁女婴被扔进水塘,30多人伤残,20多人重伤……1.结合材料,分析“8.6”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该事件中,政府应该怎样规范行使其职权?2.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类似的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如此污染难道有关部门就视而不见?环境问题本该归环保局管理。

如今牵动公安局,甚至城管执法大队的400多名民警出洞,这是谁的责任?如果能把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把矛盾的源头解决了,那还会出现村民口里的“惨案”,由于某部门的失职,造成如此严重的事件,难道不是对有关政府部门职能的一种讽刺吗?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基本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

2009年9月,中共《党的建设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

收录辞典2009年9月,中共党建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

小村官、网络反腐、带病提拔、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

现象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

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承认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纷争,就必须认可那些群众都是有血有肉的公民,他们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其诉求不过是为了生存。

另一方面,现在有那么“群众意见很大”就不再是个别地域性的问题,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主要特点群体性指每一起群体性事件是由某一身份的一群人制造和参与的。

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

起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一些突出的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分析,应该说绝大多数集体上访甚至闹事都有一定的理由,即有其合理的部分,而真正无理取闹是极个别的,因此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解读

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解读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应对措施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姓名:叶锦波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良好运行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办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矛盾,冲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利益格局的重构期,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利益与冲突错综复杂, 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不断爆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从1994年的一万起上升到2003年的6万起;参与人数剧增:由1994年的约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07万人,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稳定的首要因素。

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努力排解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从而降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影响,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良好运行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及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诱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群体性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

群体性事件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同一社会阶层或具有相同身份人,其行为主体已经构成了群体。

从总体上看,我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一)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

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

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

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

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

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

大力清理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切实解决节庆剪彩过多过滥问题,改进各级领导干部活动报道。

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与暴力事件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与暴力事件

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与暴力事件在社会学领域中,人们对于群体性事件和暴力事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尽管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它们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群体性事件和暴力事件的本质、原因和应对。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本质群体性事件是指涉及大量人群,情绪激动,行为具有集体性和非正常性的事件,如游行示威、暴动、骚乱等。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典型表现,其产生原因复杂,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在这些事件中,人们往往试图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或者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倡导性。

但是,群体性事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们的情绪容易失控,行动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导致安全和秩序问题。

因此,如何理解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对于社会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暴力事件的概念和特点暴力事件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采用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或目的的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动、骚乱等。

暴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信息化程度、社会结构等密切相关。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暴力事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草根和政治参与性;二是其行为方式具有极端性和非正常性,往往伴随着暴力行为、破坏行为和危害行为;三是其社会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往往引起社会和政治的关注和干预。

三、群体性事件与暴力事件的关系和区别群体性事件和暴力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点。

首先,两者的行为主体不同。

群体性事件是由大量人群参与的集体行动,其参与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识和认同;而暴力事件则往往是少数人或组织的行为,其参与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信仰和利益差异。

其次,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和平和理性的,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情绪化和矛盾性,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涉及到暴力行为;而暴力事件则是极端和非正常的,往往包括暴力攻击、破坏和危害等。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概述(70P)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概述(70P)
一是采取恰当措施缓和气氛、巧妙周旋,控制事态 发展,排除各种可能刺激事件的因素;
二是积极做好强行解救前的准备工作,一旦其他方法 不能奏效,则进行强行解救;
三是做好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的准备。
7、收缴、扣押械斗凶器和哄抢的财物 8、对卷入事件的外国人作出初步处置
9、使用警械武器
使用杀伤性武器时、要切实按照法律的规定进 行,不到万不得以不能轻易开枪,尤其不要误伤无 辜群众。
三、群体性事件的后期处置
后期处置的主要任务:
打击处理,防止再集结
(一)群体性事件已经平息的条件
1、事件引发、扩大的因素已消除 2、事件主体已解体 3、事件现场完全置于警方的控制之下
(二)区别对待、依法处理
1、对于不明真相和一般卷入事件且有过某些错误言行 的人的处理 2、对于确属无理取闹、滋事生非,劝告无效的处理
四、劫持人质的处置
(一)隐蔽型、暴露型劫持人质案件的处置 1、秘密进驻事主家 2、信息控制 3、侦查与技术相结合 4、控制犯罪嫌疑人、交款现场 5、突审嫌疑人
(二)对峙型劫持人质的处置 1、攻心为上、立足劝降 2、巧计引诱、突然袭击 3、因地制宜、隐而待发 4、网开一面、后发制敌
第三节 持枪暴力犯罪的处置
3.事件环境具有特定性
4.事件必须要造成一定的危害结果
三.群体性事件的种类
1.性质分:政治性,社会性,经济性,涉外性
2.范围分:(1)人数较多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 动;

(2)集会、游行、示威和集体上访活动中
出现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罢
(1)调查的内容
包括事件起因,事件主体,规模、类型和表现形式, 防范措施,危害结果,发展趋势等。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快、 公众参 与度 高 、 处理难度 大 的特 点。 日益增 多的群 众性事 件严重 影响 了城 市社会 治安秩序 , 群体 性事 件频繁 发生 有其 多种 原因 :
第 一 , 取有 效方法 , 防群 体性突 发事 件 ; 采 预 如何 防范和妥 善处置群 体性 事件 , 是摆在 我们 面前 的重要课
于 利”抑制 利欲 的放纵 , , 这些 价 值观念在 很大 程度上 维护 了社 会 然而 , 商品经济 的发展 , 导致 了社会 结构发 生 了很 大变化 , 单

2 8事件 、 南孟连 7 ・l 云 9事件 、 甘肃 陇南 l 1・1 7事件 等均 系 的 稳定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封 闭的传 统价值 观念越来 越难 以整合 多元 、 开放 的价 值观念 。
结果 , 市场经济 的发展 在极大 地破坏 原有 传统道 德价值观 体系 的
同时 , 有及 时建 立起符 合市 场经济 法 则 的价 值观 体 系, 时间 没 一
群体性暴力 事件 和群体 性非暴 力事件 , 群体性 暴力事件表 现为 与 中 国社会 的价值观 念处 于一 种无 序的状 态 , 人无所 适从 , 人 令 给
第 三 , 统价 值观念 对社 会 的约束 和控制 能力降低 。 传 中华民
盾、 进一 步打牢 维护 和谐 稳定 的基 础的着 力 点喝 突破 口。 民 内 人 族 独特 的 文化价 值观 念发 展 出了 民族 的基本 精神 和理 想信念 。
部矛盾一 旦解 决不好 , 极易 引发 群体 性事件 , 几年 我国 因人 民 如 中 国传统 文化在 “ 利” 近 义 问题上 一直 主 张“ 子喻 于义 , 君 小人 喻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 2013年湖南临武群体事件:是指2013年7月17日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发生的一系列官民冲突事 件。事件最初,临武县城管人员在与瓜农邓正加 夫妻的冲突中,击打邓正加,邓正加当场死亡, 事后尸检认为,邓正加是在外力作用下,诱发脑 血管破裂出血死亡。邓正加死亡后,其家属、当 地民众及记者,与临武县人民政府发生一系列暴 力冲突。招致当地民众和外界对临武县人民政府 的强烈不满。至7月18日,冲突中当地民众已有数 十人重伤,包括数名老人及儿童。
Part 1:定义
韶关事件 2009年6月
起因:韶关旭日玩具厂里“六个新疆的男孩强奸了两个无辜少女”。
导致部分员工对新疆籍员工产生不满。事发当晚,几名新疆籍员工对一名 在该厂实习的技校女生起哄,引起部分员工不满,发生新疆籍员工和其他 员工争执,人员越聚越多,最后酿成群体斗殴事件。
后果:最终造成120人受伤、两名新疆籍工人死亡,伤者中有81
定义: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
表现形式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制度、立法司 法制度、国家的权力机构、政党、 军队、警察、法庭等
社会背景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体制内权利诉求机制不畅衍生街头运动等体制外维 •政治பைடு நூலகம்制改革推动了公民社会 权方式 。
(4)平等协商。面对公众,态度一定要坦诚,平等协商,不推诿,但 也不轻诺;面对强人所难的要求,申明自已能力的局限所在。
(5)果断处置。执法人员对和平、非暴力行为一般持平和、旁观态度 ,但一旦出现打砸抢烧暴力行为就必须果断处置肇事者,迅速制止、 平息事态、防止蔓延。
如何应对
法制建设

社会心理冲突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

社会心理冲突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社会心理冲突: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王庆功张宗亮王林松(泰山学院,山东泰安271000;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不仅进入了高发期,而且规模大、对抗激烈、社会危害严重,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和谐。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看,任何群体性事件背后都隐藏着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社会心理动因。

而在这些心理动因中,社会心理失衡和冲突是最重要的动因。

所以,要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必须全方位、多视角地深入剖析社会心理冲突及其发生机制,揭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根源,以寻求有效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冲突;社会心理根源[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054-06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开始不断增多。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累积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幅度增加,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不仅进入了高发期,而且规模大、对抗激烈、社会危害严重,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和谐。

对于我国频繁爆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党和政府部门以及我国理论界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原因分析和治理对策。

从引发原因而言,大多数学者侧重于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分析;也有一些学者把研究的视野转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还有一些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社会心理领域。

例如有的学者根据“相对剥夺理论”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在他们看来,当个人将自我处境与特定参照群体相比较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衍生出“相对剥夺感”,这种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而形成的利益相对受损的消极社会心理感受,是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根源。

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_特点及对策

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_特点及对策
在强势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博弈。 例如,随着城
市房产私有率的迅速提高,房产拥有者成为了城
市中的重要利益群体。 虽然业主在社会中是一个
较强势的群体,但在与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之间的
矛盾中他们处于相对弱势,这种情况使“强强”冲
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
类型

特点及对策

马基教研室课题组
收稿时间
弱,社会整合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整合
机制一时难以形成,社会控制机制运转不灵,导致
大量社会失范现象出现, 就必然产生冲破社会规
范、破坏社会秩序的过激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



社会认识不足
首先是相关处理人员对群体性事件认识不
清。 一是对突发性社会群体矛盾的性质区分不
清,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 敌
社会张力逐渐增多并表面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 40-张力的积累,就会酿成群体性事件。 当前中国正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
水平得到整体性提高的同时, 社会贫富差距扩
大,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深,社会规范
处于重建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
化, 新旧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导致社会示范,社
利益为主要内容的,以上访、围攻、静坐、游行、集
会等为主要方式的,行为激烈的人民内部矛盾。
2005 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中提及,中国群体
性事件从 1993 年的 1 万起, 增加到 2003 年的 6
万起,参与人数从 73 万增加到 307 万。 据不完全
统计,2008 年群体性事件大概有 8 万多起, 其中

群体暴力事件的成因与反思

群体暴力事件的成因与反思

群体暴力事件的成因与反思群体暴力事件像一颗埋藏的地雷,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排解暴力,消解戾气是建设和谐社会,优化社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

本文通过分析群体暴力成因:社会转型造成利益分配悬殊,越权行为及其负面诱导效应,潜规则盛行等因素,去探求群体暴力事件的解决之道。

标签:群体暴力;暴力成因;应对对策一、社会群体暴力事件的概念特征及现状(一)群体暴力事件概念特征群体暴力事件是指在怨气长期积累的情况下,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基于特定原因,包含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诉求等缘故,事先预定在某个时间点有意识的通过实施暴力事件,扰乱社会秩序和危害公共安全,借此引起社会关注。

其特点首先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或者共同愿望的一群人,因受某种类似不公正待遇或压迫导致利益受损而无法获得救济时,他们组织成群体,通过群体的巨大力量向政府机构和决策者施压,要求满足他们的诉求,弥补所受的损失;其次是参与主体相对自发、无组织,群体之中的成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从众心理强烈,易受极端分子蛊惑而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工具;再次是参与人数多,规模较大,影响范围大,暴力对抗越来越严重,最后是群体暴力表现方式多样,正如庞勒所说,当个体结成群体时,会因为人多势众,个体会感觉变得不可战胜,因而变得疯狂,平时约束他的道德和法律在此刻失去了作用,群体暴力采取的手段自然而然就非常极端,轻则采用上访、集会,重则封锁交通、聚众打砸抢,劫持人质、围攻冲击党政机关等极端手段,导致巨大社会损失。

(二)群体暴力的现状近年来,改革利益的分配不均,使得上至权贵阶层,下至底层群众都充满了怨气,继而引发诸多伤害群众,冲击政府的暴力。

特别当底层群众遭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合法利益被侵害时,由于没有维护利益的有效制度保障,损害长期得不到救济,怨气不断积累,最终促使他们通过实施暴力去报复:聚众打砸抢、劫持人质、冲击党政机关或者向更加弱势的群体举起屠刀等。

2014年晋宁群体性突发事件、天安门清水桥暴力事件、新疆恐怖暴力事件、南宁警察枪击抗拆迁村民事件、南宁青秀区9·28强拆事件、江苏泰兴惨案。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对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对策

浅析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起,一定数量群众参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采取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和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等方法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是某种普遍性矛盾激化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往往是历史问题伴随现实矛盾而凸现,合理要求通过违法行为而表现,多数人的利益由少数人的煽动而爆发。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事发的突然性。

由于群体事件矛盾症结多,矛盾背后常常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矛盾纠纷平时被各种因素掩盖,从表面上看比较平静隐蔽。

虽然公安机关有预警网络可以做到提前发现,但由于其隐蔽性,往往很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些症结问题如不及时化解,随着矛盾的积累,一旦有“导火索”就会爆发,往往使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目的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形势变化,群体事件已逐渐由松散纠集向有计划、有组织方面发展,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临时形成组织,并常常有为首者或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有的成立组织策划指挥,在内部进行发动,甚至收取上访资金,专门组织上访闹事活动,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由小变大,由对话变为对抗,演化成为数百人、上千人参与的较大规模事件。

(例)2001年宝应县化肥厂改制,因部分职工对补偿问题不满,为提高补偿费用,自发形成临时组织,统一补偿要求,统一集中行动,采取多次堵塞淮江省级公路,给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疏导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三)经济利益的主导性。

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因经济利益引起,往往牵涉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2004年至今我县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涉及经济利益的有38起,占到总数的91.8%。

在城镇主要是涉及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发放长期拖欠的工资,提高破产转制待遇,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在农村比较普遍的是要求增加失地补偿、增加污染损失赔偿以及集资兑付等等。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四)注意方式方法
• 1、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依法办事,
按程序办事。
• 2、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负责任,依法办
事,有情操作。
• 3、公正、公开、公平、及时处理问题。
• 4、尊重信访人权力,换位思考,善待信 访人,及时妥善处理问题。 • 5、文明守信,谨言慎行,切忌简单粗暴,
信访稳定工作基本知识
胜利石油管理局信访办公室
一、当前信访稳定形势
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暴力事 件一直呈频发和上升的趋势。
一是数量快速上升。 二是严重性在上升。 三是影响力在上升。 四是维稳成本上升。
(一)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 暴力事件的特点
1、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2、治安案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3、国企改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二、油田各群体基本情况 (一)家属 (二)协解 (三)军转干部 (四)改制企业及未改制人员
(一)家属情况
油田共70896人,其中退养家属49301人 , 劳动满1年不满5年的3474人,其他家属18121人。 第一阶段:从2000年4月到2001年7月。 油田内部上访。 2001年5月22日,扣押陆局长8个多小时, 2001年7月9日,“7.9”事件。
• 18时左右,公众开始推砸肇事车辆,将丰田轿车 砸得面目全非并掀翻。 19时05分,开始袭击现场武警,6名武警被石块砸 伤。赶来灭火的消防车,不但消防栓被抢,车子 也被推离现场十余米。 • 19时40分,停放在翠柏路上的一辆宣传车和一辆 警车同时被点燃 。 • 20时03分,开始围攻附近的东华东超市,进行哄 抢。3个多小时以后,超市被洗劫一空
第二阶段:从2001年10月至12月。进京上访, 11月5日至10日,39名家属吃住在中石化集团 公司办公大楼内。上访达到了最高潮。 第三阶段:从2001年12月初到2003年8月。 提请劳动仲裁,通过诉诸法律解决问题。

群体性事件中的传播机制与舆论引导-精选文档

群体性事件中的传播机制与舆论引导-精选文档

群体性事件中的传播机制与舆论引导中国当前社会结构变动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各种利益群体或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凸显并日益尖锐。

因此,一部分人群为了表达对某一共同事件的诉求,或为了实现某种共同利益要求,临时聚集在一起采取含暴力和低暴力的维权表达方式。

从建国初期至今,此类行为的称谓及社会性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直到21世纪初期,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此类事件才最终确定为“群体性事件”。

当下,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中国在转型期、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伴随的一种较为突显的社会现象。

在空间上,它不是中国某个区域的问题,而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从时间上看,不是短时期内的问题,是一个可能将持续并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影响上看,不仅仅是有关社会稳定的问题,而且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制度建设问题。

从微观上讲,当事群众非法聚集、表达权利、诉求利益,乃至于暴力抗争,说到底大多是沟通出了问题;从宏观上讲,当事群体怨愤郁积、诉求无果、上访无门,缺乏表达自身权利的渠道或媒介,说到底是不健全的舆论环境所导致的。

同时,舆论始终是先于行动而出现的,往往成为行动的指引和导火索。

因此,把控住舆论的生成和走向,便是掌控住了群体性事件的全局。

下面,笔者将对当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机制和其所处的舆论环境作相对细致的剖析。

一、群体性事件的动力机制群体性事件中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和牵引群体舆论形成,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结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社会背景。

为深入了解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生产和舆论形成,笔者将引入社会学领域中的几种动力机制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群体性事件生成的动力机制,包括边界激活机制、非制度化的环境机制和迅速启动的动员机制。

1. 边界激活机制边界激活就是从众多的身份中挑选出两种相反的身份。

我们-他们边界的激活经常促进伤害性的互动。

具体而言,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被客观地或主观地划分为相互对立的社会群体,而且群体之间普遍缺乏信任,而且至少一方对另一方持有不同程度的怨恨情绪。

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

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

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我国社会面临着各种不稳定因素和挑战,这些因素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出现,而这些事件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冲突性质。

社会冲突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利益、权力等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对抗。

首先,经济冲突是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中普遍存在的冲突性质。

由于经济制度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一些社会群体在经济利益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剥削和不公平待遇。

工人工资拖欠、公司倒闭等事件经常引发劳资矛盾,而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群体诉求未被满足而升级为冲突。

其次,社会价值观冲突也是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之一。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新旧价值观的碰撞。

例如,一些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冲突,引发了婚姻家庭纠纷、文化观念冲突等问题。

此外,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外国文化冲击也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源。

第三,地区、民族冲突也是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之一。

我国拥有广大的地域和多元的民族群体,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权力关系的不平衡,经常引发地域、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的开发项目与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之间存在冲突,导致了抗议示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一些民族之间由于历史、宗教、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民族之间的冲突。

此外,社会分配冲突也是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之一。

由于资源有限、财富分配不均等原因,一些社会群体存在着强烈的社会分配不平等感。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常常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

总体而言,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是多方面的,经济冲突、社会价值观冲突、地区、民族冲突和社会分配冲突等是主要的冲突来源。

为了解决这些冲突,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社会风险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续)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冲突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形成原因及危害

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形成原因及危害

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形成原因及危害摘要: 新世纪各种社会思想激荡,社会价值观更加复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增多,程度更深,容易受敌视社会主义社会、分裂破坏社会分子的挑唆,肆意攻击、宣泄,制造社会矛盾,危害公共安全。

这些群体性的行为,严重触及到我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果大面积蔓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些破坏社会团结、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和谐社会的舆论和行为,正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下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 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 社会稳定; 社会秩序新世纪新时期各种社会思想激荡,社会价值观更加复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增多,程度更深,社会上有很多没有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的民众,容易受敌视社会主义、分裂破坏社会稳定的不法分子的挑唆,打砸抢烧,肆意攻击无辜、宣泄敌视社会稳定的情绪,危害公共安全,这些群体性的暴力行为,如拉萨3.14暴力事件,严重触及到我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果大面积蔓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些破坏社会团结、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和谐社会的舆论和群体性暴力行为,正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下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一、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危害。

西藏拉萨3.14事件,是在没有任何意识情况下暴发的打砸抢烧杀,严重侵犯人权,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的严重事件,不法分子打砸抢烧杀,烧死、砍死无辜群众18人,致伤群众382人,他们冲击商铺、居民区、党政机关肆意地进行流氓暴力活动。

目的是挑起事端,挑拨民族关系,破坏社会安定和谐,分裂祖国。

社会暴力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2)

社会暴力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2)

社会暴⼒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2)内容摘要改⾰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社会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元、⼆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这也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掩盖的⼈民内部⽭盾⼜凸显出来。

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新的利益结构、利益组织和利益群体的出现。

各种利益⽭盾在不断的相互冲击下,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及基层组织不能各尽其责,社会管理失控,⼈们对⽬前的法律体系及法律部门的不信任,以及各种信息⽹络的不健全不公开,加上个体⼈的⼈格不健全和⾃我素质的地下等等因素,造成我国社会暴⼒事件更加复杂化、多样化、难处理化、影响更为恶劣化,从⽽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当前对社会暴⼒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的研究迫在眉睫!关键词:社会暴⼒事件社会转型政府法律信息个⼈⼀、社会暴⼒事件的分类及其概念1、群体性暴⼒事件:(3个或3个⼈以上)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特定群体或者对某⼀社会现实的不满的偶合群体,通过对如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单位等采取不合法的规模聚集、游⾏⽰威,甚⾄是打、砸、抢、烧等途径来谋求实现⾃⾝利益、要求公平或恶意破坏等⽬的⽽发⽣的社会事件.2、个体性暴⼒事件:(3个⼈⼀下)由于⾃⾝利益的诉求得不到实现或⾃⾝利益与他⼈利益产⽣冲突与⽭盾时,通过对其他个⼈或⼈群采取暴⼒或极端的各种⾏为⽅式来实现⾃⾝利益、⼼理满⾜等⽬的的社会事件。

⼆、社会暴⼒事件的成因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之中包含着个体的存在;个体⼜是群体当中的个体,个体不可能是独⽴于群体之外⽽存在的。

⽆论是群体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暴⼒事件都属于社会暴⼒事件的范畴,其产⽣的原因可以⼤致概括为以下⼏点:1、社会转型过程中⽭盾的宣泄从国际发展史来看,当⼀国的⼈均GDP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就可以称该国进⼊到社会转型时期。

我国在2003时⼈均GDP ⾸次突破1000美元,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进⼊社会转型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形成原因及危害
摘要: 新世纪各种社会思想激荡,社会价值观更加复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增多,程度更深,容易受敌视社会主义社会、分裂破坏社会分子的挑唆,肆意攻击、宣泄,制造社会矛盾,危害公共安全。

这些群体性的行为,严重触及到我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果大面积蔓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些破坏社会团结、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和谐社会的舆论和行为,正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下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 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 社会稳定; 社会秩序
新世纪新时期各种社会思想激荡,社会价值观更加复杂,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增多,程度更深,社会上有很多没有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的民众,容易受敌视社会主义、分裂破坏社会稳定的不法分子的挑唆,打砸抢烧,肆意攻击无辜、宣泄敌视社会稳定的情绪,危害公共安全,这些群体性的暴力行为,如拉萨3.14暴力事件,严重触及到我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果大面积蔓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些破坏社会团结、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和谐社会的舆论和群体性暴力行为,正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下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维护社会
稳定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一、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危害。

西藏拉萨3.14事件,是在没有任何意识情况下暴发的打砸抢烧杀,严重侵犯人权,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的严重事件,不法分子打砸抢烧杀,烧死、砍死无辜群众18人,致伤群众382人,他们冲击商铺、居民区、党政机关肆意地进行流氓暴力活动。

目的是挑起事端,挑拨民族关系,破坏社会安定和谐,分裂祖国。

现在社会上有些无赖聚众斗殴、辱骂玷污无辜人员,损害人格,肆意践踏人权,语言粗鲁,手段残忍,没有人性,有些暴徒完全不顾人的感受,想怎骂就怎么骂,想怎么耍就怎么耍,他们聚众斗殴、残害少女,有些暴徒对人进行肉体残害和精神侮辱,边骂边实施暴力。

有些暴徒神经质地威胁人、侮辱人,完全由着自己的性致残害人,性致来时,不顾人的死活,以受害者不能忍受为快。

有些小区人员流动性大,来往的不确定人员比较多,社会赖汉,家庭妇女,无知少女,整日聚集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说些难以忍受的粗话,有些无知女子、粗野妇女,淫乱之极,与多个赖汉欢聚,猖獗之极,为所欲为,没有人性,没有羞耻,对崇高、正直的人肆意侮辱。

有些赖汉不间断地辱骂人,践踏人,从肉体和精神上进行残害。

有的暴徒,对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也肆意侮辱,以耍流氓为快,有些无知的社会底层的人,对社会上应受尊敬的人,以调戏的态度进行侮辱,以此为快,造成社会心态扭曲。

还有些暴徒,肆无忌惮,毫不避人
地耍流氓,原因是他有某些党政机败类的支持,这些党政机关的败类为了自己不顾他人的感受,公报私仇,与迫害、骚扰曾经与自己有碍的同志的社会暴徒、社会流氓相互勾搭,这些无赖、暴徒可以随意地出入党政机关,甚至可以随意地聚众斗殴,侮辱、谩骂,这是赤裸裸的犯罪暴行,是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分裂破坏活动,有的党政机关乱到整日在社会无赖的骚扰情况下运作,有的党政机关的败类不知羞耻,与社会赖汉、粗野妇女、蛮横无理的猖女狼狈为奸,猖獗之极,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有的人把这样的党政机关比作陕北的”窑洞”,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还有些社会无赖利用声音,撒泼地向大街、人群耍弄,骚扰、谩骂、肆意宣泄,挑拨社会对抗性矛盾,这些无赖行为扰乱交通,攻击无辜民众,影响人的情绪,已经突破了人的心理能够容忍的极限,对受害者社会应当同情,对暴徒无赖,社会应当憎恨,这是正常的社会心理,这种暴力犯罪、肆意淫乱的行径如果任其发展蔓延下去,后果不勘设想,会败坏社会风气,撼动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群体性暴力犯罪出现是有其原因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敌视社会主义社会、分裂破坏社会分子的挑唆,没有法制意识的社会暴徒的暴力犯罪造成的,拉萨3.14事件就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的,其目的就是挑起事端,制造暴乱,分裂祖国。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各种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影响,是各种矛盾显现期,社会心理脆弱,社会危机感强烈,分
裂破坏分子的谣言,很可能撼动社会心理秩序,引起某种仿效气氛,造成社会群体性流氓暴力性行为蔓延,而社会上危害公共安全、侮辱人格,挑拨社会矛盾,挑起社会冲突的不法分子,以没有活干,生活没有保障为由,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获得大众的同情和支持,他们肆无忌惮,肆意侮辱和诋毁正直、善良的人,迷惑和蒙蔽无知民众,频频煽动蛊惑社会上不明真相的群众与政府为敌,憎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制造扭曲的社会心理,并且将这种变态的社会心理进行蔓延、扩散,有些党政机关的败类不仅不抑制,他们与这些社会无赖狼狈为奸,为群体性暴力犯罪提供方便,有的甚至从事暴力活动,他们丑化了党政机关的形象,危害了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