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度分析参考资料
2-4灵敏度分析
20
仍然来看上例的最优表格:
Cj
b xj
2 x1 1 1 2 1 0 0
3 x2 1 4 3 0 1 0
3 x3 1 7 3 -1 2 -1
0 0 j x4 x5 1 0 3/1 0 1 9/1 0 0 4/3 -1/3 B-1 -1/3 1/3 -5/3 -1/3
N =(-1,-5/3,-1/3)
N 0为原始单纯形表寻优的最优性条件(正则性
10
例:c3发生变化时,
3 =c3-z3=c3-[2×(-1)+3×2]=c3-4≤0,
令
得c3≤4。即当c3≤4时,最优解不变; 否则 3 >0,可使用原始单纯形法继续迭代求出新 的最优解。
例2 已知某LP问题的最优单纯表如下: 若C`1=5,则C`1>C1+C1=17/4, 最优解发生变化,重新用单纯形 法求解。 要保持原最优解, C3的变化范围为 C311/4
用表格单纯形法求解如下:
6
CB XB 0 0 2 0 2 3 X4 X5 -Z X1 X5 -Z X1 X2 -Z
Cj
b xj
3 9 0 3 6 -6 1 2 -8
2 x1 1 1 2 1 0 0 1 0 0
3 3 0 0 x2 x3 x4 x5 1 1 1 0 4 7 0 1 3 1 3 1 0 1 3 1 6 1 0 1 -1 -2 0 0 1 0
灵敏度分析——精选推荐
灵敏度分析我们先通过改变微分方程中的参数θ,来分析恐怖分子能否能够真正根除。
不难发现θ对恐怖分子的增长速率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我们通过只改变θ的值来观察 dI/dt;γ G μ P I为初值给定。
所以初始值给定,I的初始增长速率也确定。
我们得到加入恐怖组织的人数与政府军误伤民众的比例与I的关系。
灵敏度分析Population θ /比例Max(dI/dt )Min(I)Max(I)0.10.20.30.40.50.60.70.80.91由图可知,在θ小于a 时,在误伤群众加入恐怖组织概率逐渐增加时,min(I)和max(I)基本维持在0附近。
在θ大于a 小于b 时,在误伤群众加入恐怖组织概率逐渐增加时,min(I)基本维持在0附近,但是max(I)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在θ大于b 时,在误伤群众加入恐怖组织概率逐渐增加时,min(I)不为0,且max(I)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达到峰值。
同时我们发现打击精度μ直接导致了误伤群众的总数量,所以μ和θ的关系是线性的,所以μ对I 值的影响与θ对I 值的影响图像是类似的。
当然政府军参与战斗的总人数增加可以有效降低max(I),但是无法有效降低min(I),所以随着G 的不断增大是没有很大意义的。
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00.10.20.30.40.50.60.70.80.910300060009000120001500018000210002400027000300003300036000390004200045000480005100054000570006000000.10.20.30.40.50.60.70.80.91。
05灵敏度分析范文
05灵敏度分析范文灵敏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是一种用于评估模型输出结果对于模型输入参数的敏感程度的方法。
它可以用来确定哪些输入参数对于模型输出结果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帮助决策者了解系统的关键因素,并为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下面将对灵敏度分析的概念、方法与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灵敏度分析的概念与作用:灵敏度分析是系统分析和优化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模型对不确定性参数的响应情况以及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灵敏度分析,我们能够精确地确定模型输入参数与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识别出哪些参数对于结果的变化贡献最大,并根据这些结果来制定战略,减小系统风险或优化决策。
灵敏度分析的方法:灵敏度分析的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全局灵敏度分析和局部灵敏度分析两大类。
全局灵敏度分析通过考察模型输入参数对输出结果的整体影响程度,以评估参数的重要性。
常用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包括Sobol指数、Morris指数、FAST方法等。
局部灵敏度分析则是针对具体的输入参数,通过改变特定输入参数的取值来评估模型输出结果的变化情况,常用的方法包括一维灵敏度分析和多维灵敏度分析。
全局灵敏度分析通常可以通过方差分解的方式进行,可以计算各个输入参数的总效应和交互效应。
Sobol指数是一种常用的全局灵敏度指数,它能够反映每个参数的直接和交互效应对于系统的总体贡献程度。
Morris指数则通过改变参数的取值范围来计算参数的局部灵敏度指数,并通过估计偏差大小来评估模型的可靠性。
FAST方法则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来评估参数对于输出结果的贡献度。
局部灵敏度分析则更加注重于评估单个或几个参数对于输出结果的影响。
一维灵敏度分析通常是通过改变一个参数的取值来观察输出结果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敏感度系数(sensitivity coefficient)来评估参数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
多维灵敏度分析则是同时考虑多个参数对输出结果的综合影响,可以通过方差分析、设计试验等方法来进行评估。
第五讲 灵敏度分析
d1损失在1000左右,d2很不稳定,所以 选择方案d1更合适.
其决策树为:
0.6
60
d1 0.4
120 -30
0.6
80
d2
56
0.4
82
当产品销路好的概率为0.5,销路差的 概率为0.5时, 采取A方案收益: 120×0.5-30×0.5=45; 采取B方案收益: 80×0.5+20×0.5=50. 应该选择B方案.
其决策树为:
0. .5
45
d1 0.5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般决策的回顾和一些案例 的分析,使学生能独立的进行风险性决策 的敏感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风险型决策的敏感分析,使学生具备 更严谨的思维,对状态概率变化的影响有清晰 的了解,进一步加深风险决策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具体案例中讨论概率变化对决 策的影响.
难点
分析概率变化对最优决策的影响.
回顾旧知
对于2个函数 y1=x+10和y2=5x-1,x发生相同的 变化对于y变化相同吗?
假设 x x0,x的变化量为 x,y的变化
量为 y ,则 y1 x, y2 5x, y1 y2.
我们可以说当x变化时, y1比 y2 更加敏感,
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运用导数概念解
进行风险决策时,分布列中概率发生变化 时会产生怎么样影响呢?下面以1.1案例1为 例子进行讨论.
根据前面分析我们得出最优决策为A方案.
0.7 120
75
d1
0.3
2(2)灵敏度分析
c j→ CB 0 2 1 0 2 基 x3 x1 x2 cj-zj x3 x1 15 5 b 35/2 11/2 -1/2
2 x1 0 1 0 0 0 1
1 x2 0 0 1 0 5 1
0 x3 1 0 0 0 1 0
0 x4 5/4 1/4 [-1/4] -1/4 0 0
0 x5 -15/2 -1/2 3/2 -1/2 0 1
-7
0 [2] 1 0 0 1 0
-1/2 0
最优生产计划应为每天生产7/2件家电Ⅰ, 51/4件家电Ⅲ。
分析参数aij的变化
灵 敏 度 分 析 举 例
例 在美佳公司的例子中,若家电Ⅱ每件需设备A,B和 调试工时变为8h、4h、1h,该产品的利润变为3元/件, 试重新确定该公司最优生产计划。
设生产工时变化后的新家电Ⅱ的生产量为x2′,其中:
(2)若家电Ⅰ的利润不变,则家电Ⅱ的利润在什 么范围内变化时,该公司的最优生产计划将不发 生变化? 设家电Ⅱ的利润为(1+λ)元,如下
项目 CB 基 b 2 x1 1+λ x2 0 x3 0 x4 0 x5
0
2 1+λ
x3
x1 x2 cj-zj
15/2
7/2 3/2
0
1 0 0
0
0 1 0
1
0 0 0
15 / 2 1 / 2 3/2 3 7 4 0 2 2
1 P 6 0 0
5/4 1/ 4 1 / 4
cj→ CB 基 b
2 x1
1 x2
0 x3
0 x4
0 x5
3 x6
灵 敏 度 分 析 举 例
灵敏度分析与全局敏感度分析比较研究论文素材
灵敏度分析与全局敏感度分析比较研究论文素材在数学建模、系统分析、风险评估等领域中,灵敏度分析和全局敏感度分析是两个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灵敏度分析灵敏度分析是一种用来评估模型中参数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的方法。
它通过改变模型中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并观察模型输出结果的变化,来衡量参数对结果的敏感程度。
灵敏度分析可分为局部敏感度分析和全局敏感度分析两种方法,下面将重点介绍局部敏感度分析。
1. 局部敏感度分析局部敏感度分析是在给定某一特定点上,对各个参数的灵敏度进行分析。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参数的值,并观察输出结果的变化,来判断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参数敏感度指标、敏感度曲线等。
2. 局部敏感度分析的优点和适用场景局部敏感度分析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易于理解,并且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下。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模型中各个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行参数的优化和调整。
适用场景包括模型初步建立阶段、局部问题分析以及参数敏感度分析等。
二、全局敏感度分析全局敏感度分析是在整个参数空间范围内,对各个参数的灵敏度进行分析。
与局部敏感度分析不同的是,全局敏感度分析考虑了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确定性,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参数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
1. 全局敏感度分析方法全局敏感度分析方法包括元胞自动机方法、Monte Carlo方法、Sobol分析等。
其中,Sobol分析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可用于评估参数对输出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2. 全局敏感度分析的优点和适用场景全局敏感度分析的优点是能够综合考虑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全面地评估参数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参数之间的关联性,提高模型的可信度。
适用于参数空间较大、参数之间相互关联较强的情况下。
三、灵敏度分析与全局敏感度分析的比较灵敏度分析和全局敏感度分析都可以评估参数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但在方法、计算复杂度和适用场景上存在差异。
3.灵敏度分析
3T (0,0,1)
T
b (14,8,92)
Min( 8 1
,
92 ) 4
b1
Max( 14) 2
即, 120 b1 105
15 15
15
14 92
8
Min( , ) b Max( )
1 13
2
8
即, 1380 13
b2
15
15 15
15
b 92 3 11
例4 下面是某LP问题的单纯形表 x4 , x5为松弛变量
1 2
4 2
0
所以, 1 1
4
13
五、C的改变
例4:下面是一张LP问题的最优单纯
形表,观察其基变量、非基变量目标
函数系数的改变对检验数的影响
cj
2 3100
cB xB b x1 x2 x3 x4 x5
2 x1 1 1 0 -1 3 -1
3 x2 2 0 1 2 -1 1
σ
0 0 -3 -3 -1
bi
ir
当ir
0时,br
bi
ir
6
即,br的变化范围是:
Max( bi
ir
|
ir
O)
br
Min( bi
ir
|
ir
0)
注:
(1) 此时最优基不变,但最优值发生改变
(2) 只能有一个常数项发生改变
7
例 2:
下面是求解同一LP问题的初始单纯形表
和最优单纯形表
求b1, b2 , b3的变化范围,使原最优基仍最优 初始单纯形表
cj cB xB b
2 x1 1 3 x2 2 0 x6 1
σ -8
数学建模万能模板7灵敏度分析
数学建模万能模板7灵敏度分析1.引言在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灵敏度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在各种数学建模场景中的应用。
可以列举一些实际例子来支持这一观点,同时阐述灵敏度分析对于决策制定、预测以及控制等领域的贡献。
2.灵敏度分析概述在这一部分,详细解释灵敏度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灵敏度分析来研究模型输出如何随输入参数的变化而变化。
可以引入一些数学概念,如雅可比矩阵、灵敏度系数等,以便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
3.灵敏度分析方法在这一部分,介绍灵敏度分析的主要方法,如局部灵敏度分析、全局灵敏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
详细解释每种方法的原理、计算步骤以及适用范围。
此外,还可以讨论这些方法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4.数学建模灵敏度分析实例在这一部分,结合具体的数学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的实例展示。
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如预测模型、优化模型等。
详细介绍如何使用灵敏度分析方法来研究这些模型的灵敏度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分析结果来改进模型或调整模型参数。
5.灵敏度分析的决策应用在这一部分,讨论灵敏度分析在决策制定中的应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列举一些具体案例,如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来制定资源分配策略、调整生产计划或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等。
此外,还可以讨论灵敏度分析如何与其他技术(如机器学习、仿真等)结合使用,以提高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6.灵敏度分析的挑战与展望在这一部分,讨论灵敏度分析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例如,如何处理高维度模型、如何提高计算效率、如何将灵敏度分析与不确定性量化相结合等。
此外,还可以探讨灵敏度分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如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
7.结论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强调灵敏度分析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同时指出本文所介绍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鼓励读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其他灵敏度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8.参考文献列出本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按照所选的参考文献类型进行整理排版即可。
第3章 灵敏度分析
管
理
运
筹
学
1
• 1目标函数中系数的变化对最优解与最优目标值的影响 • 当目标函数中的系数变化时,等利润直线变得陡峭或平坦, 它与可行域的交点也可能随之变化。目标函数中的系数改 变足够大时,可使最优解发生变化。见例子1的图,若等利 润线在AE和BF之间变化时,则B点仍然是既在可行域上、 又离原点最远的顶点,此时最优解保持不变;若等利润线 变得足够陡峭或平坦超出了直线AE和BF之间的范围,则 该等利润线将与可行域相交于另一顶点C点(或A点),这 时最优解将从顶点B点变为另一个顶点C点(或A点)。 • 可见当目标函数中的系数发生变化时,若变化量在某个范 围内,则最优解不变;若变化足够大,则最优解将发生变 化。而当最优解发生变化时,通常最优目标值也将随之发 生变化。
管 理 运 筹 学
3
灵敏度分析的主要内容
• 1目标函数中的系数变化时,表示目标函数 的直线族变得陡峭或平坦,它与可行域的交 点也可能随之变化。灵敏度分析是研究目标 函数中的系数变化对最优解与目标值的影响 以及目标函数中的系数改变多少,方可使最 优解发生变化。 • 2约束条件右边变化时,相应的表示约束条 件的直线将平行移动,可性域发生变化,最 优解与最优目标值也可能随之变化。灵敏度 分析是研究约束条件右边变化时对目标值或 最优解的影响状况。
管 理 运 筹 学
9
• 例如本题中,第一个约束条件右边的值 为1800,允许的增量为1E30,允许的 减量为500,因此该约束条件右边在 [1800-500,1800+1E30]即[1300,]范围内 变化时,原材料1的影子价格不变。 • 注意!!! • 这里给出的决策变量的允许变化范围是 指其他条件不变,仅在该决策变量变化 时的允许变化范围。
18灵敏度分析培训资料.ppt
(2)、基变量Xj工艺改变,复杂
..分割..
17
例:产品A工艺改变,对甲、乙需求变为2,2。 利润为7,问最优方案如何?
先计算一p1’= 2 -1 2 = 2
-1 1 2 0
一 1’= -3
取代 p一1 与λ一1 放入最优表
..分割..
18
0 -1/2 -1/4 1 1 -1/2 3/4 0
..分割..
14
(四)、添加新约束的灵敏度分析
例 新增加电力约束:13 A、B、C每单位需电 2、1、3
问:原方案是否改变?
2X1 +X2 +3X3 13
原方案 A:4 B:8 C:0 16 >13 原方案要改变
2X1 +X2 +3X3 +X6 = 13
4 C1 8 ..分割..
8
② C1改变 C1=10,λ5 =2>0 ,换基
XB 104 0 0 -2 -12 2 10 X1 4 1 0 0 2 -1 8 X2 8 0 1 1 -1 (1)
120 0 -2 -4 -10 0
10 X1 12 1 1 1 1 0
0 X5 8
0 1 1 -1 1
..分割..
问:投产产品D是否有利?
6 = C6 - CBB-1 P6 = 10 - (5 8) 2 -1 3
-1 1 2
= 10 - 12 = -2 < 0
结论:无利
..分割..
12
(1)利润为多少时,投产产品D有 利?
Λ6 = C6 - CBB-1 P6 = C6 - 12 >0 得 C6 >12
灵敏度分析
I
θi 300 400 250 50 75
最优解 x1 = 50 x2 = 250 x4 = 50 影子价格 y1 = 50 y2 = 0 y3 = 50 , B=(p1, p4,p2 )
B -1
单纯形表
CB c1 c2 ┇ cm -z XB x1 x2 ┇ xm b1' b2' ┇ bm' f
m
上例增加 例 上例增加 3x1+ 2x2≤15,原最优解不 , 满足这个约束。 满足这个约束。于是
ci cB 2 0 3 0 xB x1 x5 x2 x6 σj 2 b x1 4 1 4 0 2 0 15 3 0 3 0 0 x2 x3 x4 0 0 1/4 0 -2 1/2 1 1/2 -1/8 2 0 0 0 -1.5 -1/8 0 x5 0 1 0 0 0 0 x6 0 0 0 1 0
ci cB 2 0 3 xB x1 x5 x2 B 4 4 2 2 x1 1 0 0 0
2 xB x1 x5 x2 B 4 4 2 x1 1 0 0 0
3 x2 0 0 1 0
3+Δc2 x2 0 0 1 0
0 x3 0 -2 1/2 -1.5
0 x3 0 -2 1/2
-1.5 -ΔC2/2
0 x4 1/4 1/2 -1/8 -1/8
束若是小于等于形式可引入非负松弛变量,否则引 束若是小于等于形式可引入非负松弛变量, ),填入最优单纯形表作 入非负人工变量),填入最优单纯形表作
为新的一行, 为新的一行,并通过矩阵行变换把对应 中的列向量变为单位向量。 基中的列向量变为单位向量。 • 进一步用对偶单纯形法求解。 进一步用对偶单纯形法求解。
各列分别对应 b1、b2、b3 的单一变化 因此, 因此,设 b1 增加 4,则 x1 , x5 , x2 , 分别变为: 分别变为:4+0×4=4, 4+(-2)×4=-4<0, × × 2+0.5×4=4 × 用对偶单纯形法进一步求解,可得: 用对偶单纯形法进一步求解,可得:
7灵敏度分析
cB
cBTB-1b
0T
cBTB-1
c j z
T T ( c B c B )B 1 A ( c T c T )
c c
T B
(c c ) B b
T B
1
j'
仍为最优解,但最优值可能已变 不是最优解,用单纯形法继续迭代
0 0
(1)当cj是非基变量的价值系数 ——它的变化只影响一个检验数 (2)当cj是基变量的价值系数 ——它的变化将影响所有非基变量的检验数
例3.21
给定线性规划问题
min z x1 2 x2 x3 x1 x2 x3 6 s.t. 2 x1 x2 4 x 0 i
试讨论b1,b2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最优基保持不变?
最 x2 优 x5 表
1 3 -3
1 0 0
1 1 -1
1 1 -2
0 1 0
xB z
B-1b
B-1B
B-1N
cBTB-1N-cNT
B-1I
cBTB-1b
0T
cBTB-1
b xB z
b b 1 B (b b)
c B (b b)
T B 1
仍为最优解,但最优解、最优值可能已变
xB '
是正则解,用对偶单纯形法继续迭代
0 0
①保持B-1b≥0,当前的基仍为最优基,最优解的结构 不变(取值改变); ②(B-1b)i<0,当前基为非可行基,但是仍保持为对偶 可行基,可用对偶单纯形法求出新的最优解; ③如何求出保持最优基不变的bi的范围? 把bi看作待定参数,令B-1b≥0,求解该不等式组即可;
1. 将参数的改变通过计算反映到最终单纯形表上来.
惠斯登电桥测量灵敏度分析
了改进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图1影响惠斯登电桥灵敏度的因素在电桥平衡时,当某个电阻改变一个微小量ΔR ,引起检流计指针偏转的格数为Δα,则定义电桥的相对灵敏度为:式中,S 1为检流计灵敏度。
实验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根据电路图可列出六个方程:I 1-I 2-I g =0I 3+I g -I 4=0I 4+I 2-I =0R 1I 1+R g I g -R 3I 3=0R 2I 2-R g I g -R 4I 4=0R g I g +R 3I 3=E ,得:E (R 2R 3-R 1R 4)(R 1+R 2)(R 3+R 4)+R 1R 2(R 3+R 4)+R 3R 4(R 1+R 2)R 3=R 1R 4时,I g =0,这时电桥平衡。
当电桥达到平衡时,某一臂电阻有一微小变化。
比如,让dR 3,则引起检流计中电流变化dI g ,则电桥灵敏度为:S 1dI g dR 3=S 1R 2R 3E [R 1R 2R 3+R 1R 2R 4+R 2R 3R 4+R 1R 3R 4+R g (R 1+R 2)(R 3+(仪器板面如图2所示)。
图2组合式电桥电位差计版面图(下转第168页). All Rights Reserved.(上接第172页)我们分别用传统的实验仪器和立体式电桥实验仪对2KΩ的标准电阻进行了测量,其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采用立体式电桥实验仪测量的准确度比传统仪器要高。
使用效果表明,该仪器能够有效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并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表1电阻测量结果标准值电阻(Ω)2000使用仪器传统电桥数字化组合式电桥电位差计实验仪”,指令中的数字代表指令序号。
图2系统软件流程图表1自定义控制指令列表系统运行测试将系统硬件组装完成后上电启动,当所有硬件模块正常工作时部分硬件有工作指示灯长亮或闪烁。
18灵敏度分析范文
18灵敏度分析范文灵敏度分析是管理决策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决策方案对关键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
在灵敏度分析中,我们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决策变量的值,观察其对目标变量的影响,进而评估决策方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灵敏度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地改变决策变量的值,观察目标变量的变化情况。
这样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决策方案对不同情况的适应性。
具体来说,灵敏度分析可以帮助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首先,灵敏度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每个决策变量对目标变量的影响程度。
通过观察目标变量随决策变量变化的趋势,可以确定哪些决策变量对目标变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哪些决策变量对目标变量的影响较小。
这样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决策方案的敏感性,从而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稳定和优化决策方案。
其次,灵敏度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关键参数的变化范围。
在实际决策中,有些参数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取值可能会发生变化。
通过灵敏度分析,可以确定关键参数的变化范围,从而帮助决策者在决策方案中考虑到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再次,灵敏度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决策方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决策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决策方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灵敏度分析,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情况下目标变量的变化情况,评估决策方案在不同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
最后,灵敏度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风险管理。
在实际决策中,决策方案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通过灵敏度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从而降低决策风险。
综上所述,灵敏度分析是管理决策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决策方案对关键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从而评估决策方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风险管理。
通过灵敏度分析,决策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决策方案的优缺点,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但需要注意的是,灵敏度分析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决策者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做出最佳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敏度分析参考资料1.实际的电阻元件实际生产的电阻元件的参数值是离散的,即阻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一般电阻的允许误差有±1%、±2%、±5%、±10%、±20%等。
一批电阻中的某个电阻,阻值是在标称值附近变化,变化值在误差范围内。
如某个电阻的标称值为1k Ω,允许误差为±5%,则该电阻的值在950Ω~1050Ω范围内均为合格。
误差较小(比如说1%)的电阻比误差较大(比如说10%)的电阻价格要贵得多。
因此,在一个包含许多电阻的电路中,电阻的数值对期望的电路性能有很大影响,理解这一点是重要的。
换句话说,要事先了解每个电阻阻值的变化对电路输出的影响。
如果为了使电路按设计的指标正常工作,电阻元件的选择应尽可能接近它的标称值,这就需要选取精度较高的电阻元件,代价是要付出高成本。
为此,需综合考虑电路设计要求和成本。
常见的电阻器按材料分有碳质电阻器、膜式电阻器和绕线电阻器等。
图1所示为常用的电阻的例子。
其中碳膜电阻和金属膜电阻的阻值与误差用色环表示,色环的意义可参照有关手册。
(a) 碳膜电阻 (b) 金属膜电阻 (c) 线绕电阻图1 碳膜电阻和金属膜电阻2.灵敏度分析研究电路元件的数值对电路输出的影响的分析称作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称作单位灵敏度,即电路元件的参数变化值为1个单位,如电阻变化1Ω,电压源电压变化1V ,电流源电流变化1A 时,电路输出的变化量。
第二种灵敏度称作1%灵敏度(也称作标准灵敏度),即电路元件的参数值变化1%时,电路输出的变化量。
在设计一个电系统时,设计者必须考虑元件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一种评价这些影响的方法就是性能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允许设计者计算元件数值变化时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下面以图2所示的直流电阻电路为例说明直流灵敏度分析。
首先研究相对电阻1R 的值变化时,节点电压n1U 和n2U 的灵敏度。
利用节点分析法可以得到以n1U 和n2U 为变量的方程,将其作为电路中电阻和电流源电流的函数,求解的结果如式(1)和式(2)所示。
S2 图2 说明灵敏度分析的电路134S223434S1n1123434{[()]}()()R R R I R R R R R I U R R R R R R −++=+++ (1) 3412S21S1n2123434[()]()()R R R R I R I U R R R R R R +−=+++ (2) n1U 相对于1R 的灵敏度通过式(1)对1R 求导获得,n2U 相对于1R 的灵敏度通过式(2)对1R 求导获得,结果如下两式所示。
3423434S234234S1n121123434[()]{[()]}[()()]R R R R R R R I R R R R R I U R R R R R R R ++−++∂=∂+++ (3) 3434S223434S1n221123434{[()]}[()()]R R R R I R R R R R I U R R R R R R R −++∂=∂+++ (4) 若已知图2所示电路中各元件的标称值为:125ΩR =,25ΩR =,350ΩR =,475ΩR =,S112A I =,S216A I =。
根据式(1)和式(2)求n1U 和n2U 的标称值,得n125{507516[5(5075)5075]12}25V (525)(5075)5075U ××−++××==+++× (5) n25075[(525)16512]90V (525)(5075)5075U ×+×−×==+++× (6) 如果1R 与标称值相差10%,用灵敏度预测n1U 和n2U 的值。
根据式(3)和式(4),可以求得1R 变化时,n1U 和n2U 的灵敏度,有n121[50755(5075)]{507516[50755(5075)]12}7 V/Ω12[(255)(5075)5075]U R ∂×+×+××−×+×+×==∂+++× (7) n2215075{507516[5(5075)5075]12}0.5 V/Ω[(255)(5075)5075]U R ∂××××−×++××==∂+++× (8) 如何使用式(7)和式(8)给出得结果?假设1R 比它的标称值少10%,即122.5ΩR =,那么1Δ 2.5ΩR =−,式(7)预测的n1ΔU 为n17Δ( 2.5) 1.4583V 12U =×−=− 所以,如果1R 比它的标称值少10%,分析预测n1U 的值为 n125 1.458323.5417 V U =−= (9)类似地,对式(8)有n2Δ0.5( 2.5) 1.25 V U =×−=−n290 1.2588.75 V U =−= (10)通过将122.5ΩR =分别代入式(1)和式(2),来确认式(9)和式(10)的结果。
结果是n123.4780 V U = (11)n288.6960 V U = (12)对于n1U 和n2U ,为什么用灵敏度分析预测的值与将1R 代入方程式计算得到的准确值之间有差别?根据式(3)和式(4),n1U 和n2U 相对于1R 的灵敏度是1R 的函数,因为1R 在式(3)和式(4)的分母中出现,这意味着当1R 变化时,灵敏度也随之变化。
因此,不能指望在1R 发生较大变化时,式(3)和式(4)能给出准确的结果。
但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当1R 变化10%时,n1U 和n2U 的预测值和准确值之间的误差百分数都比较小。
n1U 的误差百分数为0.2713%,n2U 的误差百分数为0.0676%,在工程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电路中的其它的元件,即2R 、3R 、4R 、S1I 和S2I ,可按上述方法,逐一计算n1U 和n2U 的灵敏度,但工作量非常大。
幸运的是,PSpice 和Multisim 等软件都有灵敏度函数,可以通过数值仿真对电路进行灵敏度分析。
对于图2所示电路,PSpice 软件灵敏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给出了单位灵敏度和1%灵敏度两种分析结果。
因为这里分析的是线性电路,所以,如果有一个以上的元件值发生变化时,可以使用叠加法预测n1U 和n2U 的值。
例如,假定1R 减少到24Ω,2R 减少到4Ω,即1Δ1ΩR =−,2Δ1ΩR =−,根据表1中给出的n1U 和n2U 的单位灵敏度结果,可以分别得到n1U 和n2U 的变化量:n1n1n1n1n112121212ΔΔΔΔΔΔΔΔΔ 0.5833(1)( 5.417)(1) 4.8337 V U U U U U R R R R R R R R ∂∂=+≈+∂∂=×−+−×−= n2n2n2n2n212121212ΔΔΔΔΔΔΔ0.5000(1) 6.500(1)7.000 V ΔΔU U U U U R R R R R R R R ∂∂=+≈+=×−+×−=−∂∂ 如果1R 和2R 都减少1Ω,将得到n125.0000 4.833729.834 V U =+=n290.0007.00083.000 V U =−= 如果将124ΩR =和24ΩR =代入式(1)和式(2),得到n129.793 V U =,n282.759 V U =。
预测的两个数值与实际节点电压相比,相差在零点几伏之内。
表1 图1电路的PSpice 灵敏度分析结果 分析的变量节点电压值 (V ) 元件名称 元件值 (Ω 或 A )单位灵敏度 (V/单位值) 标准灵敏度 (V/百分数)R 1 2.500E+01 5.833E-01 1.458E-01 R 2 5.000E+00 −5.417E+00−2.708E-01 R 3 5.000E+01 4.500E-01 2.250E-01R 4 7.500E+01 2.000E-01 1.500E-01I S1 1.200E+01 −1.458E+01 −1.750E+00节点电压U n1 25.0000 I S2 1.600E+01 1.250E+01 2.000E+00R 1 2.500E+01 5.000E-01 1.250E-01 R 2 5.000E+00 6.500E+00 3.250E-01R 3 5.000E+01 5.400E-01 2.700E-01R 4 7.500E+01 2.400E-01 1.800E-01I S1 1.200E+01 −1.250E+01 −1.500E+00节点电压U n2 90.0000 I S2 1.600E+01 1.500E+01 2.400E+00注:Multisim 灵敏度仿真中只给出单位灵敏度。
电路设计者利用灵敏度分析结果,确定哪个元件值的变化对电路输出影响最大。
正如从表1中PSpice 软件灵敏度分析看到的那样,图2所示电路的节点电压n1U 和n2U 相对于2R 变化的灵敏度比相对于1R 变化的灵敏度大得多,n1U 是(5.417/0.5833),即相对于2R 变化的灵敏度大约是相对于1R 变化的灵敏度的9倍;n2U 是(6.500/0.50000),即相对于2R 变化的灵敏度大约是相对于1R 变化的灵敏度的13倍。
因此在该电路中,如果保持n1U 和n2U 的标称值是重要的话,那么,2R 的允许误差要求比1R 的允许误差要求要高,即要求2R 有更高的精度。
参考文献James W.Nilsson 等著,冼立勤等译. 电路(第六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