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度分析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敏度分析参考资料
1.实际的电阻元件
实际生产的电阻元件的参数值是离散的,即阻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一般电阻的允许误差有±1%、±2%、±5%、±10%、±20%等。

一批电阻中的某个电阻,阻值是在标称值附近变化,变化值在误差范围内。

如某个电阻的标称值为1k Ω,允许误差为±5%,则该电阻的值在950Ω~1050Ω范围内均为合格。

误差较小(比如说1%)的电阻比误差较大(比如说10%)的电阻价格要贵得多。

因此,在一个包含许多电阻的电路中,电阻的数值对期望的电路性能有很大影响,理解这一点是重要的。

换句话说,要事先了解每个电阻阻值的变化对电路输出的影响。

如果为了使电路按设计的指标正常工作,电阻元件的选择应尽可能接近它的标称值,这就需要选取精度较高的电阻元件,代价是要付出高成本。

为此,需综合考虑电路设计要求和成本。

常见的电阻器按材料分有碳质电阻器、膜式电阻器和绕线电阻器等。

图1所示为常用的电阻的例子。

其中碳膜电阻和金属膜电阻的阻值与误差用色环表示,色环的意义可参照有关手册。

(a) 碳膜电阻 (b) 金属膜电阻 (c) 线绕电阻
图1 碳膜电阻和金属膜电阻
2.灵敏度分析
研究电路元件的数值对电路输出的影响的分析称作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称作单位灵敏度,即电路元件的参数变化值为1个单位,如电阻变化1Ω,电压源电压变化1V ,电流源电流变化1A 时,电路输出的变化量。

第二种灵敏度称作1%灵敏度(也称作标准灵敏度),即电路元件的参数值变化1%时,电路输出的变化量。

在设计一个电系统时,设计者必须考虑元件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一种评价这些影响的方法就是性能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允许设计者计算元件数值变化时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下面以图2所示的直流电阻电路为例说明直流灵敏度分析。

首先研究相对电阻1R 的值变化时,节点电压n1U 和n2U 的灵敏度。

利用节点分析法可以得到以n1U 和n2U 为变量的方程,将其作为电路中电阻和电流源电流的函数,求解的结果如式(1)和式(2)所示。

S2 图2 说明灵敏度分析的电路
134S223434S1n1123434
{[()]}()()R R R I R R R R R I U R R R R R R −++=+++ (1) 341
2S21S1n2123434
[()]()()R R R R I R I U R R R R R R +−=+++ (2) n1U 相对于1R 的灵敏度通过式(1)对1R 求导获得,n2U 相对于1R 的灵敏度通过式(2)对1R 求导获得,结果如下两式所示。

3423434S234234S1n121123434[()]{[()]}[()()]
R R R R R R R I R R R R R I U R R R R R R R ++−++∂=∂+++ (3) 3434S223434S1n221123434{[()]}[()()]
R R R R I R R R R R I U R R R R R R R −++∂=∂+++ (4) 若已知图2所示电路中各元件的标称值为:125ΩR =,25ΩR =,350ΩR =,475ΩR =,S112A I =,S216A I =。

根据式(1)和式(2)求n1U 和n2U 的标称值,得
n125{507516[5(5075)5075]12}25V (525)(5075)5075
U ××−++××==+++× (5) n25075[(525)16512]90V (525)(5075)5075
U ×+×−×==+++× (6) 如果1R 与标称值相差10%,用灵敏度预测n1U 和n2U 的值。

根据式(3)和式(4),可以求得1R 变化时,n1U 和n2U 的灵敏度,有
n12
1[50755(5075)]{507516[50755(5075)]12}7 V/Ω12[(255)(5075)5075]U R ∂×+×+××−×+×+×==∂+++× (7) n2215075{507516[5(5075)5075]12}0.5 V/Ω[(255)(5075)5075]
U R ∂××××−×++××==∂+++× (8) 如何使用式(7)和式(8)给出得结果?假设1R 比它的标称值少10%,即122.5ΩR =,那么1Δ 2.5ΩR =−,式(7)预测的n1ΔU 为
n17Δ( 2.5) 1.4583V 12
U =
×−=− 所以,如果1R 比它的标称值少10%,分析预测n1U 的值为 n125 1.458323.5417 V U =−= (9)
类似地,对式(8)有
n2Δ0.5( 2.5) 1.25 V U =×−=−
n290 1.2588.75 V U =−= (10)
通过将122.5ΩR =分别代入式(1)和式(2),来确认式(9)和式(10)的结果。

结果是
n123.4780 V U = (11)
n288.6960 V U = (12)
对于n1U 和n2U ,
为什么用灵敏度分析预测的值与将1R 代入方程式计算得到的准确值之间有差别?根据式(3)和式(4),n1U 和n2U 相对于1R 的灵敏度是1R 的函数,
因为1R 在式(3)和式(4)的分母中出现,这意味着当1R 变化时,灵敏度也随之变化。

因此,不能指望在1R 发生较大变化时,式(3)和式(4)能给出准确的结果。

但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当1R 变化10%时,n1U 和n2U 的预测值和准确值之间的误差百分数都比较小。

n1U 的误差百分数为0.2713%,n2U 的误差百
分数为0.0676%,在工程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电路中的其它的元件,即2R 、3R 、4R 、S1I 和S2I ,可按上述方法,逐一计算n1U 和n2U 的灵敏度,但工作量非常大。

幸运的是,PSpice 和Multisim 等软件都有灵敏度函数,可以通过数值仿真对电路进行灵敏度分析。

对于图2所示电路,PSpice 软件灵敏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给出了单位灵敏度和1%灵敏度两种分析结果。

因为这里分析的是线性电路,所以,如果有一个以上的元件值发生变化时,可以使用叠加法预测n1U 和n2U 的值。

例如,假定1R 减少到24Ω,2R 减少到4Ω,即1Δ1ΩR =−,2Δ1ΩR =−,根据表1中给出的n1U 和n2U 的单位灵敏度结果,可以分别得到n1U 和n2U 的变化量:
n1n1n1n1n112121212
ΔΔΔΔΔΔΔΔΔ 0.5833(1)( 5.417)(1) 4.8337 V U U U U U R R R R R R R R ∂∂=+≈+∂∂=×−+−×−= n2n2n2n2n212121212
ΔΔΔΔΔΔΔ0.5000(1) 6.500(1)7.000 V ΔΔU U U U U R R R R R R R R ∂∂=+≈+=×−+×−=−∂∂ 如果1R 和2R 都减少1Ω,将得到
n125.0000 4.833729.834 V U =+=
n290.0007.00083.000 V U =−= 如果将124ΩR =和24ΩR =代入式(1)和式(2),得到n129.793 V U =,n282.759 V U =。

预测的两个数值与实际节点电压相比,相差在零点几伏之内。

表1 图1电路的PSpice 灵敏度分析结果 分析的
变量
节点电压值 (V ) 元件名称 元件值 (Ω 或 A )单位灵敏度 (V/单位值) 标准灵敏度 (V/百分数)R 1 2.500E+01 5.833E-01 1.458E-01 R 2 5.000E+00 −5.417E+00
−2.708E-01 R 3 5.000E+01 4.500E-01 2.250E-01
R 4 7.500E+01 2.000E-01 1.500E-01
I S1 1.200E+01 −1.458E+01 −1.750E+00
节点电压
U n1 25.0000 I S2 1.600E+01 1.250E+01 2.000E+00
R 1 2.500E+01 5.000E-01 1.250E-01 R 2 5.000E+00 6.500E+00 3.250E-01
R 3 5.000E+01 5.400E-01 2.700E-01
R 4 7.500E+01 2.400E-01 1.800E-01
I S1 1.200E+01 −1.250E+01 −1.500E+00
节点电压
U n2 90.0000 I S2 1.600E+01 1.500E+01 2.400E+00
注:Multisim 灵敏度仿真中只给出单位灵敏度。

电路设计者利用灵敏度分析结果,确定哪个元件值的变化对电路输出影响最大。

正如从表1中PSpice 软件灵敏度分析看到的那样,图2所示电路的节点电压n1U 和n2U 相对于2R 变化
的灵敏度比相对于1R 变化的灵敏度大得多,n1U 是(5.417/0.5833)
,即相对于2R 变化的灵敏度大约是相对于1R 变化的灵敏度的9倍;n2U 是(6.500/0.50000)
,即相对于2R 变化的灵敏度大约是相对于1R 变化的灵敏度的13倍。

因此在该电路中,如果保持n1U 和n2U 的标称值是重要的话,那么,2R 的允许误差要求比1R 的允许误差要求要高,即要求2R 有更高的精度。

参考文献
James W.Nilsson 等著,冼立勤等译. 电路(第六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