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维持地球水量平衡、塑造地理环境、调节气候等。
3.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水循环、陆上水循环、海上内循环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资源分配、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
5.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合理开发水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意义和作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及地理意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和地理意义,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和环保的意识。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总结,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类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能够说出各种水循环的途径和流程;3.能够分析自然界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各种水循环的途径和流程。
三、教学难点1.自然界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学习输入1.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海不会干枯呢?”配上一个自然风光图片。
2.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然风光图片所展现的生态系统中的水有哪些场所?其中水是如何流动的,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和变化?3.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描述、绘制自然环境中水的流动过程,然后再给学生一个小组用PPT表述这样一个自然界的水循环场景。
通过PPT展示和讨论,学生更能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课堂互动1.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见到的云和雨的形状,让学生自由表述这种现象,并引导学生说明这种现象是自然界哪一个水循环环节的表现,如蒸发、降雨等。
2.通过互动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水循环经常伴随着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不仅会影响自然界的水循环,也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
3. 课堂巩固1.让学生小组就现代社会中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和种植业的发展改变对自然界水循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输出一份小组报告。
五、教学方法1.问答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2.组内小组合作并通过PPT汇报反馈,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自然界水循环过程;3.带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提供自我思考的机会。
六、教学手段1.教师引导;2.自然风光图片;3.活泼的语言;4.PPT展示。
七、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绘制自然环境中水的流动过程,并用PPT展示给其他小组;2.学生能够较好地总结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3.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自然界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水循环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5.突出反思与评价的作用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为其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问答、报告、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丰富的水循环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以及与我国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强调水循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活中涉及水循环的现象,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运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循环实验,体验水循环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持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提高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作用。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水资源状况与水循环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内容包括:
-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循环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4.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3.学会分析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1.水循环概述;2.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3.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
2.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4.课外阅读;5.实地考察。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1.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并且辨别每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老师对每个要素进行简单分析,结合学生平时的观察描述,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要素的作用、意义和相互联系。
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1.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ppt给学生展示,讲解不同形式的水循环并分析其影响和重要性。
2.针对水循环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要求他们阅读相关研究报告,学习水循环的影响及其保护策略。
3.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水循环,实际探索和发扬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地理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及注意事项1.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水循环理解能力、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的能力、水循环的影响及其保护策略的能力。
2.经过学习后,学生能够理解并陈述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要素,并通过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自然界水循环的认识。
2.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讲解时,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2.教学应注重互动,让学生理解、思考并发表个人看法,同时防止学生对概念的固化。
3.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强化实践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应良好、积极参与,但在实际环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少。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在各环节中的具体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a.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b.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冰川融化等c.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环节,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阐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环节。
2.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3.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环节和类型。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1)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学习水循环的环节(1)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下渗、升华、凝华等。
(2)通过实例解释各环节的含义,如蒸发: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表面的水分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4.掌握水循环的类型(1)讲解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通过实例分析各类型的地理意义,如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补充。
5.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讲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节气候、补充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等。
(2)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如调节气候:水循环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均匀,避免极端气候出现。
6.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水循环原理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类型和地理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地球家园?8.课后作业(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和类型。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反思1.讲解环节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2.课堂讨论要充分,让学生积极参与。
3.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我会用动画演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比如蒸发、降水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分子是如何在自然界中移动的。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与评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其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同时,我将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3.小组合作寓教于乐: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与水循环相关的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4.总结归纳画龙点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果。
5.作业小结注重实践:本节课布置与水循环相关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我还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城市化进程等,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提出一系列与水循环相关的问题,如“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提高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循环在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运用GIS等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小组讨论:针对水循环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影响水循环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如何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描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2.图文并茂,表达清晰,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内完成,以电子邮件或纸质版形式提交。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规律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如瀑布、河流、湖泊等,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水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观察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水循环过程中,哪些环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安排学生进行GIS软件的操作练习,分析某一地区的水循环状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开展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在此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1.回顾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水循环的概念、过程、作用等知识点。
2.知识梳理:总结学生在讨论、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梳理。
3.情感升华: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通过分析我国某地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强化对水循环环节的理解,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自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地理学科,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在水循环这一具体领域,学生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水循环的环节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a.撰写一份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方法、步骤等;
b.进行实地考察或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数据;
c.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d.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5.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c.结合GIS技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分析水循环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b.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5.教学评价:
a.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4.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
本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根据上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
主要问题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的大尺度地理现象。
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适当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沙湖的图片以及南海,南极冰川图片,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涉及了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将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当总结
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存在方式有哪几种?水按分布空间有哪几类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
学生进入“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
思考1:黄河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源源不断?(河流的补给)并结合课本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思考2: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
(1)观察“水循环类型”图,学生找出“水循环”的环节
(2)播放水循环的动画,水循环有哪些类型
(3)动手画水循环示意图,一边画一边请同学来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学生活动)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c、内陆湖水蒸发
d、黄河长江
3.水循环的意义
(1)通读课本56页文字,先了解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观察图片,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第三部分: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
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1)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请同学来回答。
(2)人类的哪些活动影响了水循环呢?请同学来列举。
(3)讨论下列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小组讨论)
a破坏植被
b人工降雨
c路面硬化
d跨流域调水
e修水库
(一)课堂练习
以水循环示意图设计题目来重点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二)小结作业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请同学来说说有什么收获。
课下画水循环示意图。
七、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体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类型——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引入"展示黄河,沙湖的图片以及南海,南极冰川图片,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涉及了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
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黄河之水流不尽吗"导入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通过播放动画,学生自己动手画水循环示意图,自己来描述水循环过程,学习水循环过程,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不断更新?
4、课堂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老师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到位,讲解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到位。
不过课堂反应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