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551.4—2015 智慧城市 第4部分: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1657c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0.png)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定义二、智慧城市概述2.1 智慧城市定义2.2 智慧城市特征2.3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1 综合性原则3.2 可操作性原则3.3 可评估性原则3.4 相关性原则四、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4.1 硬件设施4.1.1 基础设施4.1.1.1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4.1.1.2 能源供应基础设施 4.1.1.3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4.1.2 感知设备4.1.2.1 安防监控设备4.1.2.2 环境监测设备4.1.2.3 物联网设备4.1.3 数据中心4.1.3.1 数据存储设备4.1.3.2 大数据平台4.2 软件应用4.2.1 基础软件4.2.1.1 操作系统4.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4.2.1.3 中间件4.2.2 智慧应用软件4.2.2.1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4.2.2.2 公共安全管理系统 4.2.2.3 医疗健康管理系统 4.3 数据资源4.3.1 数据交换4.3.1.1 数据格式规范4.3.1.2 数据安全4.3.1.3 数据共享4.3.2 数据开放4.3.2.1 开放数据平台4.3.2.2 数据使用政策4.3.2.3 数据质量管理4.4 应用服务4.4.1 公共服务4.4.1.1 教育服务4.4.1.2 健康服务4.4.1.3 社区服务4.4.2 商业服务4.4.2.1 电子商务4.4.2.2 金融服务4.4.2.3 交通出行服务五、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法5.1 指标权重确定5.2 数据采集5.3 指标计算5.4 评价结果分析六、维护与更新6.1 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6.2 数据的周期性更新附件:附件1: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格附件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数据采集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智慧城市:也称为智能城市,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城市各个领域互联互通,实现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f9482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c.png)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应用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制定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建设指标:1.信息通信网络:包括覆盖范围、传输速度、信号质量和安全性等指标,要求城市建立高速、稳定、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为各类智能设备提供可靠的连接支持。
2.物联网设施:包括传感器、无线通信设备、云平台等指标,要求城市建设广泛分布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环境、交通、能源等各个方面的感知和传输。
3.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和数据安全等指标,要求城市拥有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二、智慧城市管理指标:1.政府服务: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大厅、政务服务热线等指标,要求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渠道,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2.城市治理:包括行政审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指标,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城市管理。
3.公共交通:包括公交车辆智能调度、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停车等指标,要求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三、智慧城市应用指标:1.智能交通:包括交通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车联网应用等指标,要求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智能化交通管理,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2.智慧能源:包括能源监测、能源管理、智能用电等指标,要求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推动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应用。
3.智慧环保:包括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绿色建筑等指标,要求实现城市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智慧社区:包括社区信息化、社区服务平台、社区公共设施智能化等指标,要求营造智能化、便捷化和便于居民参与的社区环境。
四、智慧城市评价指标:1.影响力评价:包括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价,要求从综合的角度评价智慧城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DB21T 2551.2015 智慧城市 第1部分:总体框架
![DB21T 2551.2015 智慧城市 第1部分:总体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c4220a7eaf1ffc4ffe47ac2a.png)
ATM
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TDM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OTN
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II
DB21/T 2551.1—2015
智慧城市 第 1 部分:总体框架
1 范围
本标准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技术参考模型和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及具体项目建设。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321778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8.png)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一、引言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城市为载体,通过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智能决策等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城市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和指标,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以供参考使用。
二、基础设施指标1·智能交通指标a) 道路通行能力b) 车辆识别技术覆盖率c) 交通拥堵指数d) 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2·信息通信网络指标a) 宽带覆盖率b) 移动互联网普及率c) 公共无线网络覆盖范围d) 云计算服务可用性3·智慧供水指标a) 水资源管理智能化水平b) 输水管网安全性能c) 水质监测覆盖率d) 水费及供水服务收费智能化程度 4·智慧能源指标a) 能源消耗效率b)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c) 电力网络智能化程度d) 节能与环保政策实施情况三、公共服务指标1·智慧教育指标a) 教育信息化覆盖范围b) 学校教育资源智能化利用率c) 网络教育资源开放性与共享性d) 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体系2·智慧医疗指标a) 电子病历普及率b) 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c) 医疗资源共享水平d) 远程医疗服务普及率3·智慧社区指标a) 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b)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网络化程度c) 社区公共设施智能化利用率d) 社区安全监控系统覆盖范围四、城市治理指标1·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指标a) 数据采集覆盖范围b) 数据质量评估体系c)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可用性d) 数据共享与开放程度2·社会信用管理指标a)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b) 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与管理c) 信用惩戒与奖励机制d)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3·公众参与指标a) 公众意见征集与参与机制b) 公众信息获取渠道覆盖率c)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决策程度d) 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附件:1·智慧城市指标统计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城市模式。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81ad8c7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9.png)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以提高城市内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一个城市是否达到智慧城市标准的工具,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全面详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供工信部及相关机构参考使用。
二、基本概念⑴智慧城市定义:阐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⑵智慧城市指标:介绍智慧城市评价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及其定义。
⑶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描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通信设施、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
⑵交通基础设施:涵盖道路、桥梁、交通信号、公共交通等。
⑶水、电、气、热基础设施:考虑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情况。
⑷公共设施:包括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
四、城市治理⑴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政务服务水平等。
⑵公共安全:治安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
⑶社会管理:居民联系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
⑷企业管理:企业注册、税务管理、营商环境等。
五、公共服务⑴教育服务:学校数量、教师素质、教育资源配置等。
⑵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数量、医生资源、医疗设备等。
⑶文化服务:文化机构数量、文化活动举办情况等。
⑷社会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婚姻登记服务、老年人照料等。
6、经济发展⑴产业结构:考察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⑵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科技人才资源等。
⑶产业竞争力:企业数量、产值、出口额等。
七、环境保护⑴空气质量:评估城市大气污染情况。
⑵水质和水环境:考察城市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情况。
⑶垃圾和废物处理:评价城市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情况。
⑷生态环境:评估城市绿地覆盖率、植被保护情况等。
八、社会满意度调查⑴居民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居民对城市发展的满意程度。
⑵企业满意度调查:调查企业对城市经济环境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满意程度。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d91e452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1.png)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评价: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满足全面性、先进性、高效能、简洁性及智慧性的要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有高标准的网络技
术和设备。
(2)智能化管理评价:智慧城市只有通过智能化才能在管理上更有
效率,从而实现了智慧城市的目标。
通过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的
安全、高效、可持续等综合发展。
(3)服务能力评价:智慧城市需要有丰富的、便捷的城市服务,这
需要有良好的互联网技术及智能化服务体系,以支持全面的服务质量保障。
(4)公共安全评价:智慧城市的人口、财产安全必须非常严格地进
行管理,而智能化的管理能有效提高安全的效率,改善安全的水平,减少
暴力行为,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5)精准社会治理评价:精准社会治理通过采用信息化、智能化、
社会化和参与式技术,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与服务,以解决智慧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维护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智慧化水平。
标准规范汇总
![标准规范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d5be67b69eae009581bec91.png)
分类编号平安城市DB21/T 2551.1DB21/T 2551.2DB21/T 2551.3DB21/T 2551.4GB∕T 34680.1-2017GB∕T 34680.2-2017GB∕T 34680.3-2017GB∕T 34680.4-2018GB∕T 34678-2017GB/T 36332-2018GB/T 36333-2018GB/T 36334-2018GB/T 36445-2018GB/T 36342-2018公共安全GA/T 73-2015GA/T 74-2000GA/T 75-1994GA/T 645-2014GA/T 695-2014GA/T 922.2-2011GA/T 988-2012GA/T 989-2012GA/T 992-2012GA/T 1049.1-2013GA/T 1049.2-2013GA/T 1081-2013GA/T 1093-2013GA/T 1185-2014GA/T 1136-2014GA/T 1211-2014GA/T 1127-2013GA/T 1128-2013GA/T 1137-2014GA/T 1141-2014GA/T 1142-2014GA/T 1260-2016GA/T 1357-2018GB/T 15843.6-2018GB/T 19668.5-2018GB/T 20518-2018GB/T 25056-2018GB/T 25724-2017GB/T 28181-2016GB/T 30146-2013GB/T 30269.807-2018GB/T 31595-2015GB/T 31916.3-2018GB/T 34953.2-2018GB/T 35114-2017GB/T 35625-2017GB/T 35678-2017GB/T 35676-2017GB/T 35735-2017GB/T 35736-2017GB/T 36450.1-2018GB/T 36624-2018GB/T 36626-2018GB/T 36627-2018GB/T 36629.1-2018GB/T 36629.2-2018GB/T 36632-2018GB/T 36633-2018GB/T 36637-2018GB/T 36639-2018GB/T 36643-2018GB/T 36644-2018GB/T 36651-2018DB32/ 1691.1-2010DB32/ 1691.2-2010DB32/ 1691.3-2014DB32/T 1691.8-2015DB32/T 1691.9-2015DB32/T 1691.10-2015DB32/T 1691.11-2015DB32/T 1691.12-2015BS ISO IEC 27004-2009智慧警务GA /T 1462-2018GA /T 1805-2013GA/T 1000-2011GAT 1399.1-2017GAT 1399.2-2017GAT 1400.1-2017GAT 1400.2-2017GA_T 1400.3-2017GA/T 1400.4-2017GA/T 669.1-2008GA/T 947.1-2015GA/T 947.2-2015GA/T 947-2011GA 1153-2014GA 417.1-2003GA417.2-2003GA 417.3-2003GA/Z 1415-2018GA 1209-2016GA T 1267-2015GBT 20271-2006应急处理DB45/T 220-2007DB41/T 682.1-2011DB41/T 682.2-2011DB32/T 2918-2016DB50/T 865-2018DB44/T 1099-2012DB44/T 1048-2012GA/T 1340-2016GB/T 23809-2009GB/T 24363-2009GB/T 23809-2009GB/T 28827.3-2012GB/T 35965.1-2018GB/T 35965.2-2018JT/T 1007.1-2015JT/T 1007.2-2015JT/T 1007.3-2015QX/T 433-2018YD/T 1799-2008YD/T 2637.1-2013YD/T 2637.2-2013YD/T 2637.3-2013YD/T 2637.4-2013YD/T 2637.5-2013YDB 087-2012YDB 125-2013建标 180-2017YD/T 1799-2008备注:发布时间空白和标红的为未找到可下载文档文档名称智慧城市 第1部分:总体框架智慧城市 第2部分:建设指南智慧城市 第3部分:运营管理智慧城市 第4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2部分:信息基础建设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3部分:信息资源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4部分:建设管理智慧城市 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 领域知识模型 核心概念模型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智慧城市 软件服务预算管理规范智慧城市 SOA标准应用指南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机械防盗锁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安全防范监控变速球型摄像机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通信审计产品技术要求安防人脸识别应用系统 第2部分:人脸图像数据信息安全技术 文件加密产品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电子文档安全管理产品安全技术要求停车库(场)出入口控制设备技术要求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 第1部分 总则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 第2部分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文件编制深度要求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体系表编制规则安全防范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摄像机通用技术要求安全防范视频监控高清晰度摄像机测量方法信息安全技术 抗拒绝服务攻击产品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主机安全等级保护配置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主机安全检查产品安全技术要求人行出入口电控通道闸通用技术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硬盘分类及试验方法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实体鉴别 第6部分:采用人工数据传递的机制信息技术服务 监理 第5部分:软件工程监理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数字证书格式信息安全技术 证书认证系统密码及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公共安全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要求信息技术 传感器网络 第807部分:测试:网络传输安全公共安全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指南信息技术 云数据存储和管理 第3部分:分布式文件存储应用接口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匿名实体鉴别 第2部分:基于群组公钥签名的机制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公共安全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业务影响分析指南(BIA)公共安全 人脸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公共安全 指静脉识别应用 算法识别性能评测方法公共安全 指纹识别应用 采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信息技术 存储管理 第1部分:概述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可鉴别的加密机制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试评估技术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安全技术要求 第1部分:读写机具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安全技术要求 第2部分:载体安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格式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用户身份鉴别技术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ICT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可信计算规范 服务器可信支撑平台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威胁信息格式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数字签名应用安全证明获取方法信息安全技术 基于可信环境的生物特征识别身份鉴别协议框架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1部分:加油(气)站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2部分:停车场(库)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3部分:学校、幼儿园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8部分:住宅小区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9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10部分:汽车客运站和客运码头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11部分:体育场馆重点单位(部位)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规范 第12部分:公园、公共广场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测量警用指挥车(交通应急指挥)设备技术要求手持式移动警务终端通用技术要求公安信息化数据质量管理规范公安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第2部分:视频图像内容分析及描述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2部分:应用平台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3部分:数据库技术要求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4部分:接口协议要求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系统 第1部分:基本要求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系统 第2部分:执法记录仪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仪手持式居民身份证阅读器公安综合信息系统规范 第1部分 共享数据项集公安综合信息系统规范 第2部分 Web页面设计规范公安综合信息系统规范 第3部分 跨地区查询接口规范公安通信标准体系表公安监管场所监区门禁系统公安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技术导则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河南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规范 第1部分:数据库表结构河南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规范 第2部分: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范社会安全事件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技术规范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规范 基础信息物业服务 应急管理规范火警和应急救援分级应急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 与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计划规范应急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应急信息交互协议 第1部分:预警信息应急信息交互协议 第2部分:事件信息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第2部分:通信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第3部分:设备检测规范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信息交互要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服务资质评估办法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1部分:业务要求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2部分:初始化、准入和恢复机制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3部分:节点要求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4部分:组网安全要求自组织网络支持应急通信 第5部分:与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要求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系统技术要求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系统测试方法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服务资质评估方法的为未找到可下载文档发布状态发布机构发布时间实施时间备注现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4标准化方面的现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4现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4现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4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7.10.142018.5.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7.10.142018.5.1送审稿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7.10.142018.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7.10.14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现行公安部2015.1.29现行公安部2000.10.24现行公安部1994.3.11现行公安部2014.9.9现行公安部2014.5.23现行公安部2011.1.13现行公安部2012.4.5现行公安部2014.5.23现行公安部2012.7.19现行公安部2013.2.20现行公安部2013.2.20现行公安部2013.7.4现行公安部2013.12.16现行公安部2014.9.28现行公安部2014.2.25现行公安部2014.12.16现行公安部2013.12.20现行公安部2013.12.202014.1.1现行公安部2014.3.10现行公安部2014.3.14现行公安部2014.3.14现行公安部2016.5.30现行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代替GB/T 205186—2006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代替GB/T 25056—2010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6.8.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4.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6.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1.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7.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6.72019.1.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9.172019.4.1已发布,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10.102019.5.1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12.31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20现行国外标准现行公安部2018.3.26现行公安部2013.8.22现行公安部2011.11.14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17.5.31现行公安部2008.8.29现行公安部2015.7.10现行公安部2015.7.10现行公安部2011.8.11现行公安部2014.4.17现行公安部2003.1.8现行公安部2003.1.8现行公安部2003.1.8现行公安部2018.3.8现行公安部2016.3.29现行公安部2015.7.16现行公安部2006.5.1现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8.25现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8.9现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8.9现行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6.6.10现行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10.1现行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3.21现行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10.15现行公安部消防局2016.12.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5.6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12.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11.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2.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8.1现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8.8.1现行交通运输部2016.1.1现行交通运输部2016.1.1现行交通运输部2016.1.1现行中国气象局2018.12.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11.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4.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4.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4.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4.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10.17现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2012.3.25现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2013.3.6现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6.1现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5.4方面的代替GB/T 205186—2006代替GB/T 25056—2010。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c5db847e21af45b207a86a.png)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编制日期:1.1. 面临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发展理念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为应对这一新趋势,IBM、中科院、思科等纷纷提出了“智慧城市”、“感知中国”或“智能互联城市”的理念和发展方略。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应理解为城市信息化理念的升华,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阶段,当前,我国许多二二线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定位。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智慧城市“建设具体项目的规划、实施进行评价?如何通过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并约束“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在缺乏一套“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状况下,许多城市的“智慧项目”建设比较盲目,“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决策层及相关机构能够很好地把握“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对于具体实施机构来说,也可以通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找出不足之处予以纠正,从而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健康地发展。
1.2. 国外评价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近三四十年来,在信息化评测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此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二是衡量社会信息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来构造测度模型,其典型的代表是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标。
信息化评测两个方向的理论,派生出两种对信息化评测的方法。
1.2.1.信息产业测评法以“波拉特法”为例。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cea5563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f.png)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然而,要评估一个城市是否达到了智慧城市的标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运行和管理进行智能化的感知、分析、决策和优化,从而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智慧城市涵盖了城市的各个领域,包括交通、能源、环境、医疗、教育、政务等,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城市各项指标的评估,可以明确城市的优势和不足,为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参考。
其次,它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城市之间比较和竞争的标准,激发城市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最后,它可以提高居民对城市发展的满意度。
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推动城市的发展更加贴近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反映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指标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应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2、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管理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各个指标之间应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标的定义应清晰明确,数据的采集应简便易行,计算方法应简单易懂。
智慧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指标
![智慧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f8ad7e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3.png)
智慧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指标一、智慧城市概述智慧城市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来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城市服务的智能化,进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1 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效的网络基础设施:智慧城市需要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以保证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
- 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智慧城市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大数据和技术对城市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
- 创新的城市管理平台:智慧城市需要构建创新的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 完善的服务系统:智慧城市需要提供完善的服务系统,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安全等各个方面,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1.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集成:随着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将更加注重技术集成,实现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和融合。
- 数据驱动:智慧城市将更加依赖数据驱动,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决策和提升服务。
- 用户参与:智慧城市将更加注重用户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用户反馈来不断优化服务和提升满意度。
二、智慧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居民幸福感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 居民幸福感的内涵居民幸福感是指居民在智慧城市中生活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是居民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
居民幸福感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满意度:居民对当前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
- 心理健康状况: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情绪、压力等心理因素。
- 社会关系和谐度:居民与他人、社区和社会的关系和谐程度。
- 生活便利性: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便利程度,包括交通、购物、服务等方面。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居民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全面反映居民幸福感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044549ee10a6f524cdbf85a0.png)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1.0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3 个二级指标,8 个三级指标。
1.1 宽带网络覆盖水平。
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69be02fc850ad02de8041a5.png)
附件1: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
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
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
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
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与评价体系
![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与评价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0f9a64cbe23482fb4da4c32.png)
為了便於業界統一認識,目前正在編制中的國家標準《智慧城市 技術參考模型》提煉了智慧城市技術參 考模型。該模型從城市資訊化整體建設考慮,以ICT技術為視角,提出了所需要具備的五個層次要素和三個支
撐體系,橫向層次要素的上層對其下層具有依賴關係;縱向支撐體系對於五個橫向層次要素具有約束關係。
分別為:(1)物聯感知層:提供對環境的智慧感知能力,通過感知設備及感測器網路實現對城市範圍內基礎 設施、環境、建築、安全等方面的識別、資訊採集、監測和控制;(2)網路通信層:包括互聯網、電信網、
智慧城市的國家標準與評價體系
一、智慧城市及其發展綜述 關於什麼是“智慧城市”,目前眾說紛紜。兩院院士李德仁形象的說法是:“數字城市+物聯網=智慧城 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則認為,智慧城市實際上是城市資訊從數位化網路化向更高級的指揮化發展,它 將促進我國能源有效利用、綠色環保、居民安居樂業和創新型國家發展。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IEC)給出的定 義則是,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新方法,目標是使得基礎 設施更加智慧、公共服務更加便捷、社會管理更加精細、生態環境更加宜居、產業體系更加優化。
技術國際標準組織(又名:國際標準組織/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第一聯合技術委員會,ISO/IEC JTC1)於2013年 11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究組;國際電信聯盟(ITU-T)的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組於2月成立了“可持續發展智慧 城市焦點組”(ITU-T/SG 5/FG SSC)。各個組織均將基礎性標準前期預研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開展了標準梳 理、術語、參考架構、評價體系等相關的研究。我國在這些國際標準組織中均擔任了重要職務,取得智慧城市 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領導地位,並積極推動著這些組織協調開展工作。 三、我國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進展 形成國家級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體系。一方面,為了加強我國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的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國土資源部、住建部、交通部、農業部等 八大部委,於2014年1月份成立了“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和專家組”(標委辦工二[2014]33 號)。各組的職責如下:(1)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協調推進組(以下簡稱“協調組”):統籌規劃和指導智 慧城市領域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研究制定我國智慧城市標準化戰略及政策措施,協調處理標準制修訂和應用 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2)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總體組(以下簡稱“總體組”):在協調組指導下,負責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7c879f3a5e9856a571260ce.png)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
1.1 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的效果,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金字塔式的评价模型把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和支撑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的智慧应用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而支撑体系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保障。
智慧城市价值实现主要评价智慧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程度,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图9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1.2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
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
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四大类指标,通过这四大类指标形成以基础网络建设、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应用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反映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的程度。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几项原则:可采集性:指标的历史、当前数据的采集是容易和科学的;可加性:指标可按区域划分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认知性:指标的数据来源具有可靠的依据,指标体系衡量结果能得到认可;代表性:指标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2b121f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d.png)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朝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转型。
为了评估一个城市是否达到了智慧城市的标准,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套新型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估一个城市的智慧程度。
一、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包括通信网络、电力网络、交通网络、水电气等公共设施。
评价一座城市是否为智慧城市,需要考虑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和覆盖面积。
比如,一个拥有高速宽带网络、配备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拥有充足的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城市,智慧程度显然要高于没有这些设施的城市。
二、数字化数字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数字化城市必须有完备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城市内部各个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
同时,城市还需要开发出各种智能应用程序,以提高城市生产力、社会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水平。
数字化还包括城市数字化的管理和行政管理体系,使城市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和分析城市运行的各个方面。
三、环境保护智慧城市不仅要数字化,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评价一个城市的智慧程度,需要考虑这座城市的污染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垃圾处理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
一个全面实现环保、降低能耗的城市智慧程度肯定比没有这些措施的城市高。
四、社会服务智慧城市的目标是为市民提供便利、高效、贴心的社会服务。
为此,一个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先进的社会服务体系,如智能医疗、智能互联等方面的设施和应用。
同时,智慧城市还要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文化、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服务,以推动城市的全面人文发展。
五、创新和创业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创新和创业,为此,一个智慧城市必须具备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城市要加大对创新和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等在城市内创新创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交流、协作和治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评估城市社会交流、协作和治理水平。
这个方面包括城市内部各个层级的协作、区域间的协调、产业间的联动等方面。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33352c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2.png)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序号
基础能力12345678910111213
14151617
1819202122232425
26272829
30313233343536
3738网络安全状况系数网络安全状况系数
39
试点示范
智慧应用指数
发展环境指数
政务服务
城市运行数字经济
公共服务
机制保障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
应用感知
信息资源
新型基础设施指数
区域创新
评估指标体系
三级指标
5G建设应用
固定宽带用户感知速率
移动通信网络用户感知度
物联网建设应用
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水平
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水平
“一网通办”服务能力
电子印章与电子证照应用水平
政务云平台应用水平
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服务水平
社区云平台用用水平
公共设施监控水平
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
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水平
能耗计量覆盖率
环境质量监控水平
气象自动监控站覆盖率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情况
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度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软件产业发展情况
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
公共停车信息联网数据质量水平
医疗数据互联度
医疗服务数字化水平
智慧学校发展水平
文化上海云公共文化设施上线率
智慧社区(村庄)建设水平
制度规划
支撑保障
政务服务
城市运行
数字经济
公共服务
工作试点
项目培育
宣传体验
网络安全状况系数。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https://img.taocdn.com/s3/m/adae5d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3.png)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智慧城市概述2.1 定义2.2 特征2.3 优势3、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3.1 指标分类3.1.1 社会指标3.1.1.1 教育水平3.1.1.2 医疗卫生3.1.1.3 文化与娱乐3.1.2.1 经济增长 3.1.2.2 就业率 3.1.2.3 企业发展 3.1.3 环境指标3.1.3.1 空气质量 3.1.3.2 水质状况 3.1.3.3 垃圾处理 3.1.4 基础设施指标 3.1.4.1 交通状况 3.1.4.2 能源供应 3.1.4.3 智能建筑 3.2 指标评价方法3.2.1 定量评价方法 3.2.2 定性评价方法 3.3 指标权重确定3.3.1 专家赋权法3.3.3 熵权法4、指标评价案例分析4.1 A市智慧城市评价4.1.1 数据收集4.1.2 指标计算4.1.3 结果分析4.2 B市智慧城市评价4.2.1 数据收集4.2.2 指标计算4.2.3 结果分析5、智慧城市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 5.1 技术的应用5.2 大数据分析的优化5.3 社会参与度的提升6、附件6.1 指标数据收集表格6.2 指标计算公式附录:1、法律名词及注释:1.1 智慧城市:指利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等先进科技手段,对城市进行综合、高效、智能的管理和优化,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1.2 指标体系:是用来衡量和评价某个系统、项目或指标的一系列量化指标的集合。
1.3 社会指标:用来衡量智慧城市在社会方面的发展状况的指标,如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文化与娱乐等。
1.4 经济指标:用来衡量智慧城市在经济方面的发展状况的指标,如经济增长、就业率、企业发展等。
1.5 环境指标:用来衡量智慧城市在环境方面的发展状况的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垃圾处理等。
1.6 基础设施指标:用来衡量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的指标,如交通状况、能源供应、智能建筑等。
智慧城评价指标体系2.0[1]
![智慧城评价指标体系2.0[1]](https://img.taocdn.com/s3/m/1d71591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0.png)
智慧城评价指标体系2.0智慧城评价指标体系2.0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科技的发展,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效率,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打造智能化高效的城市。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智慧城评价指标体系2.0的设计和内容,旨在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指标分类智慧城评价指标体系2.0包含多个评价指标,按照其核心领域可分为以下几类:1. 基础设施建设类该类指标用于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和可持续性。
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网络、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城市规划的指标可以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的完善程度、土地利用率和绿化率等。
2. 信息化基础设施类该类指标用于评估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和可靠性。
包括宽带网络覆盖、物联网设备数量和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宽带网络覆盖的指标可以包括宽带接入速度和网络稳定性等。
3. 公共服务能力类该类指标用于评估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包括教育、医疗、安全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服务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资源的分布均衡程度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程度等。
4. 数据资源利用类该类指标用于评估城市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情况。
包括数据开放度、数据共享机制和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数据开放度的指标可以包括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等。
5. 市民参与度类该类指标用于评估市民对城市管理和决策过程的参与程度和满意度。
包括市民参与渠道、参与机制和参与意愿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市民参与渠道的指标可以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等。
指标权重和评分方法为了客观评估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每个指标都需要确定权重值和评分方法。
指标的权重值可以由专家评估或通过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bcd6b3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1.png)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集成应用,改进城市管理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全面评价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基础设施指标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支撑其发展的基石。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基础设施:评估城市信息化水平,包括互联网接入速度、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各类传感器的分布等。
2. 运输基础设施:评估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拥堵程度、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程度、停车位管理等。
3. 能源基础设施:评估城市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
4.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评估城市的医疗、教育、公安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二、治理能力指标智慧城市的治理能力是保障城市运转和改进的核心。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管理:评估城市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
2. 决策支持:评估城市决策机构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能力,包括数据驱动的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等。
3. 服务效率:评估城市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包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
4. 城市安全:评估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应急管理等。
三、创新能力指标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城市环境。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评估城市科技创新的水平,包括研发投入、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等。
2. 创新环境:评估城市的创新氛围和创新载体建设,包括科研机构和孵化器的数量和质量。
3. 创新应用:评估城市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保护:评估城市的环境质量、废物处理和资源利用情况。
2. 社会公平与包容:评估城市的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信息资源; b) 信息安全; c) 创新能力; d) 机制保障。 5.2.2 能力类4个一级指标是指用于评价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的一系列定性或定量的要素项,包括信息 资源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网络安全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及机制保障完善程度。 5.3 成效类指标
DB21/T 2551.4—2015
一级指标(分类) 生态宜居
产业体系
表1(续)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评价说明
社区信息服务水平
城市社区居民获取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等综合信息服 务水平
生活数字化水平
城市家庭获取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 资源的便送体系和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紧密衔接的新型农
二级指标评价说明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范围和水平 城市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健全程度和应用成效,以及城市公共信息 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水平 社会力量应用政府开放的信息资源提供新型信息的服务水平 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健全性以及重要信息系统设计、实施、运行全流 程的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网络管理、态势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重要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健全性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行业、领域的 应用水平 城市运营、管理、投融资与服务等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效果 城市新技术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体系水平 国家相关科研技术攻关成果在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转化应用程度 城市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的完善性及与其他规划衔接性水平 城市实施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程度以及制定、推广地方智慧城 市关键标准水平
信用环境建设水平 生态环境改善度 环境监测防控水平
4
表1(续)
二级指标评价说明 城市所制定的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法规健全性 城市所建立的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性及应用水平 城市所制定的智慧城市建设配套组织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健全性 城市所制定的智慧城市运营配套的技术管理保障水平 城市所制定的智慧城市运营配套的人员的技能水平 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 全面推广三网融合的程度 城市水、能源(包括水电气)、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手 段达到的智能程度 城市居民、企业能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快速获得和使用城市各类 公共服务的程度 城市居民、企业能够获得的城市各类公共服务的类别、形态和内容 的多样化程度 城市各类公共服务所能被城市居民、企业访问和使用的范围 城市居民、企业所需的城市重要公共服务或城市各类应用的整合程 度 城市居民、企业对城市公共服务能满足其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以及 价格合理性、使用便捷性的程度 城市居民、企业以及城市管理者感受到的城市社会管理各项事务办 理周期缩短、办理手段方便的程度 城市居民、企业以及城市管理者感受到的城市政府管理机制、流程、 状态的开放、透明程度 城市居民、企业以及城市管理者感受到的城市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 的精细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水平 城市居民、企业以及城市管理者感受到的城市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 提升城市政府部门间跨部门协作的能力和水平 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城市应急保障 体系建设水平及应用效果 城市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记 录管理水平 城市生态环境的宜居水平和改善成效 城市“智慧环保”平台的应用成效,以及水环境监控、大气环境监 控、环境应急指挥、重点企业监控、空气质量监控、机动车尾气监 控、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环境执法网格化管理的监控管理成效
4.2 评价原则 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a) 全生存周期原则——智慧城市评价可应用于智慧城市全生存周期中的各阶段,包括规划设计、 实施及验收、运行及维护、变更或调整等阶段; b) 按需选用原则——评价指标可根据具体的建设情况和评价方式需求进行选取或裁剪;
1
DB21/T 2551.4—2015 c) 主客观结合原则——应将城市建设客观情况与城市居民、企业、政府管理者的主观感受进行结 合,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为辅,综合评价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2
DB21/T 2551.4—2015
5.3.1 成效类指标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体现给市民、政府等用户带来的实际影响和用 户的主观感受,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 基础设施; b) 公共服务; c) 社会管理; d) 生态宜居; e) 产业体系。 5.3.2 成效类5个一级指标是指用于评价城市居民、企业及政府管理者本身所感受到的通过智慧城市建 设带来的便捷性、宜居性、舒适性、安全感、幸福感等相关的一系列定性或定量的要素项,包括城市基 础设施智能化程度、城市公共服务便捷化程度、社会管理精细化程度、生态环境宜居化程度、产业体系 现代化程度。
ICS 01 A00/09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 21/T 2551.4—2015
智慧城市 第 4 部分:评价指标体系
Smart c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15 - 12 - 24 发布 辽宁省质量监督局
2016 - 02 - 24 实施 发布
DB21/T 2551.4—2015
5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图1。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能力类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成效类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组成。 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若干二级指标评价要素,每个二级指标评价要素代表对一级指标某一个侧重面的考 量依据。
7 评价过程 评价过程可参照有关标准执行,附录A给出了评价过程示例。
5
DB21/T 2551.4—2015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评价过程示例 对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一般包括: ——裁剪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确定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物; ——采集、整理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物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对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计算; ——编写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邀请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评审; ——形成评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B21/T 2551.1 智慧城市 第1部分:总体框架 DB21/T 2551.2 智慧城市 第2部分:建设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评价 evaluation 对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判断和分析,并给出结论。
4 评价通用原则
4.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在进行评价指标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a) 科学性——评价指标选取应能够体现智慧城市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反映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规 律与特点; b) 导向性——评价指标选取应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的循序渐进,应包含体现智慧城市发展愿景的指 标,引导智慧城市发展; c) 代表性——评价指标选取应能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d) 可采集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广泛适用的数据获取来源,并便于采集; e) 可考核性——评价指标应明确每个指标的含义与适用范围。
5.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2 5.2 能力类指标 .................................................................... 2 5.3 成效类指标 .................................................................... 2 6 评价指标 .......................................................................... 3 7 评价过程 .......................................................................... 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评价过程示例 .................................................... 6
II
DB21/T 2551.4—2015
智慧城市 第 4 部分:评价指标体系
1 范围
本标准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的通用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及其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DB21/T 2551.4—2015
一级指标(分类) 机制保障
二级指标 政策法规 投融资机制 组织管理机制 技术保障 人员保障
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
服务便捷度
公共服务
服务丰富度 服务覆盖度 服务集成度
服务满意度
办理快捷度
管理公开度
社会管理
管理精准度 跨部门协同度
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生态宜居
电子商务发展与应用成 城市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各领域应用和发展的水平
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 平
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 平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对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促进程度
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水平 城市利用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促进各领域应用和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