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学生随手涂画有助其集中注意力学生听课时若在本子上乱涂乱画,教师通常会认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但是,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随手涂画可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杰姬·安德雷德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家,她邀请40名成年男女参与实验,所获结果2月26日由英国《应用认知心理学》杂志刊载。
安德雷德让受试者听一段2分半钟模拟电话录音,内容单调乏味,涉及策划一场聚会。
录音提及参加和缺席聚会者的姓名、地点和一些不相关信息。
她让所有受试者听录音时写下参加聚会者的姓名,要求其中一半人同时在纸上随意涂画,对另一半人没有这项要求。
放音结束后,安德雷德发现,随意涂画的人所记姓名多于另一半人。
而且,他们大脑中平均记住的人名和地名比其他人多29%。
这些结果显示,随手涂画或许能让人记住更多细节,提高记忆效率。
安德雷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能边涂画边记住更多信息,首先是因为随手涂画简单得不用动脑,丝毫不影响大脑完成主要任务;另外,随手涂画能让人避免走神,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她说:“人们做一项枯燥工作时,如听单调的电话录音,注意力可能开小差,影响工作效率。
随手涂鸦之类简单方法既不会影响主要工作,又足以让人不再走神。
”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随手涂画是好事。
如果在涂画和开小差之间选择,前者更能让教师放心。
2.双耳分听实验和鸡尾酒会效应心理学家Cherry曾做过一个双耳分听的实验:他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任务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报告出任何东西;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把录制语文材料的磁带倒过来放,他们也不知道;不过,对非追随耳的刺激的一些物理特征,被试还是能够觉察的,他们能报告语音的变化以及男声换为女声等。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简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
(1)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比较是在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其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2)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相同之处: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都具有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的功能,同样,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一定会表现出智能的行为。
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做出反应,记忆可以存储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之处: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发出,人脑则更多地从整体角度出发。
2.分别用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解释人的注意机制,并分别举实例来说明。
(1)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
(2)衰减模型特瑞斯曼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衰减模型。
第四章 认知过程——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二) 根据思维的过程是否被清晰的意识到,把思维分
为:
1、分析思维:主体能明确地意识到思维的过程并按一 定的程序进行的思维。如做几何证明题、科学研究等。 2、直觉思维:主体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却对某些问题,直接迅速地作出判断的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三)根据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方向性,可分为: 1、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根据一定的知
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的深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
2、概念的种类
(1)根据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① 日常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 中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属性,而忽略了 本质属性。 如,把“鸟看成是会飞的动物”,“活的东西是能动的物 体”等。 ②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 形成的概念。个人主要是通过书本或课堂学来的概念。其内涵是确切和 明确的。
识或事实以求某一问题最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对于一个问题从多方面探
求答案的思维形式。从问题的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各种
可能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是创造力重要组成部分, 是主导成分。
二、思维的种类
(四)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分为: 1、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思维。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
2、概念的种类
(2)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 度,可分为: ① 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按事物的外 在属性形成的概念。 ② 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按事物的内 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心理学教程试题及答案第四章
心理学教程试题及答案第四章第四章:认知过程一、选择题1.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A. 情绪B. 行为C. 认知过程D. 社会互动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认知过程的组成部分?A. 知觉B. 注意C. 记忆D. 情感答案:D3. 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指的是什么?A. 信息的收集B. 信息的存储C. 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和检索D. 信息的输出答案:C4. 根据认知心理学,以下哪项不是记忆的阶段?A. 编码B. 存储C. 回忆D. 遗忘答案:D5.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费斯汀格D. 斯金纳答案:C二、判断题1.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像计算机一样处理信息。
(对)2. 认知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
(错)3.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试图减少他们的认知不一致。
(对)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
(对)5.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不一致会导致个体的不适感。
(对)三、简答题1. 简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等。
它关注个体如何接收、处理、存储和检索信息。
2. 解释认知失调理论,并给出一个实际例子。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不适感,从而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以减少这种不一致。
例如,一个人可能同时吸烟和担心健康问题,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可能导致他们戒烟或改变对吸烟的看法。
四、论述题1. 论述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答案: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如何学习,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可以用于开发个性化学习计划,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
此外,认知心理学还可以帮助诊断和解决学习障碍问题。
结束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认知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感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个别属性 ❖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觉的含义
要点: ❖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 ❖ 整体反映 ❖ 不仅有赖于知觉对象,而且有赖于知觉的主体,具
有一定倾向性,受到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和各种心理 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等的影响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13:57:3812 December 202013:57
• 第一节 注意 • 第二节 感知觉 • 第三节 记忆 • 第四节 思维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拟定目标计划并执行的意志行动
心理现象
个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三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基于信息加工观点 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用信息加
2020 1:57:38 PM13:57:38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57 PM12/12/2020 1:57 PM20.12.1220.12.12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认知过程与认知策略
思维的一般过程
一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 比较 在人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过程。
识记:获得知识,相当于信息的编码。 保持:巩固已获得知识,相当于信息的贮存 和再编码。 再认或回忆:过去经验的恢复,相当于信 息的提取。
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基本环节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保持 再认 回忆
第四节 思维 一、思维 一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间接性:以其它事物为中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
概括性: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任务的长久性 三、增强记忆效果的条件 记忆法、记忆术 一 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二 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 三 正确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采用多种复习的方法 四 过度复习 注意度 五 善于利用联想 六 树立记忆的信心
3、知觉的分类 1 空间知觉:指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
2 时间知觉:也称时间感,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 3 运动知觉:对环境中所见物体是否运动,以及对该物体移动快慢、方向等所作的解释与判断,称为运动知觉。 似动现象 是指引起运动知觉经验的刺激物,其本身并未移动,但观察者在主观意识上,则清楚地觉知它是在移动中。
第四章 认知过程——想象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五节 想象
第五节 想象
一、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分为两大类: (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第五节 想象
(二)有意想象:有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根据想象的 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产生新形 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 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人们的生活愿望相联 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称为理想。 凡是脱离客观现实发展规律的的幻想称为空想。
第五节 想象
三、想象的加工方式 (一)粘合 (二)夸张 (三)拟、名词解释 想象、创造想象 二、填空 1、想象的核心特征是——。 2、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和——两大类。 3、想象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大脑主要借助于——、——、拟人化、——等方式来
实现对已有表象进行认知加工。 4、“猪八戒”、“美人鱼”等的形象就是通过想象的——方式而形成的。 5、——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三、辨析题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时,头脑中出现阿Q的形象;读者在阅读《阿Q正传》时,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一、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科学。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重要方面:感知、注意和记忆。
二、感知过程感知是人类获取环境中信息的过程,从而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感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信息传导到大脑和对刺激做出认知反应等步骤。
1.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人类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每个感觉器官都能接收特定的刺激,如眼睛接收光线、耳朵接收声音等。
2.感觉信息传导到大脑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后,会通过神经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中的感觉皮层。
大脑中的感觉皮层对不同的感官输入进行处理和解码,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世界。
3.认知反应感知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是认知反应。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解读和理解,从而使个体能够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三、注意过程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过程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持久注意等不同形式的注意力。
1.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众多感觉信息中选择并集中注意力于某些特定的刺激。
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任务需求或目标来决定注意的方向和对象。
2.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多个刺激之间进行切换和分配。
个体能够在两个或多个任务之间快速地切换注意力,以适应不同的认知需求。
3.持久注意持久注意是指在感知过程中,个体能够长时间保持对某个刺激的集中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的延续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处理复杂的认知任务。
四、记忆过程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和经验的存储、再现和使用。
记忆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和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等阶段。
1.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感知信息首先进入个体的短时记忆,也称作工作记忆。
在短时记忆阶段,个体可以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处理。
2.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经过个体的注意和加工,就会进入工作记忆。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上)
二、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低级的心理现象。然而一 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 上产生的。感觉是个体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个 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个体获得一切知识的 源泉。 感觉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感觉, 人的心理活动很难正常维持的。而且对于每一个 正常的人来讲,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这个问题已为“感觉剥夺”实验所证实。
(三)感觉适应
当感官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 (感觉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 感觉适 应。 感受性的变化有可能是提高,也有可能是 降低。 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适应在视觉和嗅 觉中最为明显,而在痛觉中最不明显。
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视觉适应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开始感觉到很耀眼, 明适应 很快就能看清周围的物体了,明适应是感受性 的降低; 暗适应从亮处走到暗处,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 暗适应 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周围的物体了,暗适应是 感受性的提高。 听觉适应有对静的适应和对闹的适应之分。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是对气味的适应,所谓“入芝兰之室, 嗅觉适应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就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痛觉是机体的一种警报系统,一般难以适应。
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感觉剥夺实验
一个典型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 一张舒适的小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 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他的基本感觉 就被剥夺了。要求被试在这样的条件下 (除了进食与排泄)生活尽可能的长的时 间。结果,很少有人愿意在这种环境中生 活一周。
感觉剥夺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实验期间注意力 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 还产生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甚至恐 怖起来,他们都感到时间过得特别长而难以忍受。 对刚从实验室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心理测验,发现 他们的精细活动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 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受到严重的影 响。 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 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 多么重要。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 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生活也不能维持。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而不仅仅是看到红色的、圆形的,这就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三、记忆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的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包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五、想象和表象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他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广义的认知●狭义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二)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标志:象征性游戏●直觉思维阶段(4-7岁):●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
皮亚杰将思维(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性。
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
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
第四章社会认知
2.好坏评价的重要性 奥斯古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维度:评价(好—坏)、力量 (强—弱)、活动(积极—消极)。也就是说,人们基本 上是从评价、力量和活动这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 象的。其中,好坏评价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一旦人们 对他人或事物的判断在这个维度上确定下来了,其他两个 维度的作用就不太大了。
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
1.信息加工的主要模式
①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 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②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 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加权平均化模型 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 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比如对科学家而言,智力因 素的权重大;而对演员来说,则是吸引力的权重大。相对 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更广,它 是我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四、印象管理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 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 角色理论的精彩比拟就是: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人 如同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着特定的角色,遵守着一定表演规范, 展示着各异的表演技能。而这种自我表演实际上就是印象管 理的过程。
怎样识别欺骗的行为和非真实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 二是个体不大留意或难以控制的身体姿态和眼神等。 识别谎言——非语言背叛了“他” 1.微表情——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
2.各通道间表达的不一致。
3.说谎的人音调经常升高,并且他们更加犹豫,还 会有很多错误发生。 4.撒谎的人比说实话的人更经常眨眼睛、瞳孔扩大。 5.撒谎的人有时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间接获知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某些信息。 例如,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工作 态度,教学方法等。
(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的兴 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 观察时善辨多思 ; 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 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 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 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 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 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 的必要条件。
(三)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 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 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 形象性 概括性
二、记忆的过程
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 环节,也是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 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 过程。这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按照目的性和意向程度---有意识记和无 意识记。 按照性质和理解程度---机械识记和意义 识记。
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 (1)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 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 对比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 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认知过程
(二)感知觉的作用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环境与信息的平衡。 3、感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人的全部心 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种类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的刺激。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接身肌体内部的刺激。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④深度知觉
●深度线索: 1)生理线索(肌肉线索) ●眼睛的调节 ●双眼视轴的轴合 2)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3)单眼线索 a、对象的大小 b.对象重叠(遮挡) c. 明暗和阴影 d.空气透视 e.线条透视 f.运动视差
2、时间知觉
①概念: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 映。 ②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4)对时间的预测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 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 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 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K=△I/I
(I为原有刺激量,△I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I为常数) 即:刺激的增加量与原则激I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关系。即△I/I=K,K为一个常数, 整个公式所表达出来的规律叫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只适宜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刺激 过强或过弱,韦伯常数发生变化。 ③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怎样知道自己注意力的好坏? 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认为 符合自己情况的,在括号内画 “O”,不符合的打“×”。
(1)听别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 ( ) (2)学习时,往往急于想干另外的一项工作。 ( ) (3)一有担心的事,便终日萦绕在心。 ( ) (4)学习时,常常想起毫无关联的其他事情。 ( ) (5)学习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 ) (6)被别人指责时的情景始终也不会忘记。 ( ) (7)有时忙这忙那,什么都想干似的度过一天.( ) (8)想干的事情很多,却不能专心于一样事情。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运动知觉:对物体运动特性的认识。包 括真动知觉、似动现象(phi现象)和运动幻 觉(自主运动、诱导运动、运动后效)。
• 3. 错觉 • 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与 幻觉不同。常见的错觉有图形错觉、大 小错觉、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 觉、时间错觉等。
• 第三节 记忆
• 4.认知论 • 认知心理学是从记忆检索的角度研究遗 忘,将遗忘解释为记忆检索困难的结果。 • 而检索指引的适当与否,是形成检索困 难的主要原因。 • 如果指引不足或不当,或与学习时的情 境脱离太远,形成检索困难,就会造成遗 忘。 • 这 类 遗 忘 称 为 指 引 关 连 遗 忘 ( cuedependent forgetting)。
• • • • •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第二节
感知觉
• 一、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 • (一)感觉与感觉的测量
•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信息的源 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 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
• 一、信息加工观点与认知过程 • 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是将人脑 与计算机进行类别,将人脑看做类似于 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 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 二、人脑与计算机 • 人脑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有许多 相似之处,但人脑与计算机存在很大差 异。
• 三、注 意 •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 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 的两个基本特征。 •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 定事物的选择。 • 注意的集中性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在 特定的选择和方向上保持并深入下去, 同时排除一些不相干的因素。
• 二、记忆系统 • (一)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 (一)感觉记忆 •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指个体 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 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保持时间小于一秒。 • 感觉记忆只留存在感官层面,如不加注 意,转瞬即消失。乘车通过街道,视听器官 对街边景物,各种声音,正如走马看花般随 收随忘,此现象即属感觉记忆。 • 感觉记忆是信息处理过程的第一站,如 不立刻予以处理,记忆就会消失。
• 1.主要的感觉 • 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 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 (1)视觉:是可见光作用于视觉分析器 产生的。可见光为波长400-760毫微米的 电磁波。视觉中的色调、明度、饱和度由 光波的性质决定。
眼球的结构:
折光系统 感光系统
• 1)彩色与非彩色 • 所有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 类。非彩色包括黑色、白色以及介于两 者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彩色是除了黑、 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 • 颜色有三种属性,即明度、色调 和饱和度。
三、遗忘及其原因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 或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 (一)遗忘的规律 • 19世纪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 对遗忘做了系统的首创性研究。用无意义音节(ZEH, XIQ, FIW, PAF)的研究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 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 • 这条曲线是一条负加速度曲线,它表明,识记后最 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 一个水平上。这也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视崖实验:
• 2. 时间与运动知觉
• (1)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事件连续性、顺序性 的知觉。 • 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 量、对时间的预测。 • 时间知觉的依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机体各种 节律性的活动;计时工具。 •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一 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人的兴趣与情绪。
(三)增进记忆的方法
• • • • • • • 一、感觉记忆重在集中注意 1.减少分心刺激 2.使目的单纯化 二、短时记忆有四项原则 1.善用声码为先的原则 2.扩大组块与记忆广度 3.发挥运作记忆的特征(在短时记忆时限内集 中注意和思考) • 4. 及时复习后输入长时记忆
• 一、记忆的概述
记忆(memory)是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 映。过去获得的经验和行为,在需要时不必再加 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就是记忆。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 回忆。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 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 记忆分类:
• • • •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第四章 认知过程
[内容摘要]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言语等,它是人类其他 心理活动的基础。本章主要阐述认知 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应用。
• • • • • • • •
[学习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感觉的发生、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掌握知觉的特性及其类型。 4.能正确理解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5.掌握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6.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能领会运用。 7.掌握思维的概念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以 及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和问题解决策略。
• 实验组:学习A……学习B…… 回忆A • 控制组:学习A……休 息……回忆A
• 如果实<控,那么,倒摄抑制。 • 有时候是旧经验干扰了对新学习的回忆, 称之为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前摄抑制现象,可采用以下的等组设计法 加以验证: • 实验组:学习A……学习B… …回忆B • 控制组:休息…… 学习B…… 回忆B • 如果实<控,那么,前摄抑制。
• 4.知觉的恒常性
• (二)知觉类型 • 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 觉。 •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 知觉。 • (1)形状知觉: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实 现。空间上的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等规 律易形成形状知觉。
施特拉顿的实验:
•
E = 1/R
•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域限 • 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
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觉域限就是刚 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 •
Weber ’s law: K = I / I Fechner ’s law: S = c log I
• (3)域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 短时记忆的特点: • 1.时间在一分钟以内。 • 2.为工作记忆,信息来源于感觉记忆, 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 • 3.主要以听觉代码方式进行编码。 • 4.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其意思是 指信息中可以处理并记忆的单元。 • 5.复述是重要的保持机制。
• (三)长时记忆 • 长 时 记 忆 ( long-term memory, 简 称 LTM),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永 久保存的记忆。日常生活中随时表现出 的动作、技能、语言、文字、态度、观 念,以至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等,均属 长时记忆。
•
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无目的以及 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 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 无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或被动注意, 是指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 意志努力的注意。 • 有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或主动注 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经过意志努 力的注意。
•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许多,但归纳 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 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 活动的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二是人的主观状态,包括人的兴趣、需 要、态度、情绪状态等。
• 3)运动觉和平衡觉 • 运动觉是反映身体各部分之间位臵的相对
变动的感觉,其感受器在肌肉、关节中。 • 平衡觉的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
• 4)机体觉 • 机体感觉是对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反 映。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感觉。
• 2.感觉的测量
•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域限 • 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 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域 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域限成反比关系。
倒像眼镜
经验的作 用有助于 形状知觉 的形成。
• (2)大小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物体大小,网膜大 小距离,物体的熟悉性,对比,体态变化等。 • (3)方位知觉 • 对物体所在的空间位臵、对自身空间位臵 的知觉.视觉定向、听觉定向—强度差、时间 差、位相差。 • (4)深度知觉 • 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深度线索有:生理 线索、双眼线索、单眼线索(对象的大小、对 象的重叠、明暗和阴影、空气透视、线条透视、 运动视差)。
• 2)颜色混合规律 • 各种混合光的颜色都由红、绿、蓝 这三种原色按各种比例混合而成。色光 混合用的是加色法,颜料混合用的是减 色法。 • 色光混合:红色+蓝色=紫色 •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 颜料混合:青色=白色-红色 • 黄色=白色-蓝色
• • • •
颜色混合的基本规律: a. 互补律 b. 间色律 c. 代替律
• (2)听觉: •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 的声波。
听觉器官:
外耳、中耳 和内耳
• 声音的特征 • 1)音高、响度和音色:分别对应于物理 学上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频率、振幅 和波形。 • 2)乐音与噪音
• (3)其他感觉 • 1)嗅觉和味觉
2)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
• 2.干扰论 •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把遗忘解释为新旧 经验相互干扰(interference)的结果, 新旧经验彼此干扰或抑制(inhibition) 是遗忘的原因。 • 干扰又分为两种: • 新学的经验干扰了对旧经验的回忆,称之 为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 倒摄抑制现象,可采用以下的等组设计法 加以验证:
• 3.动机论 • 动机是影响记忆而形成遗忘的原因之一。 • 但对动机究竟如何影响遗忘,有两种不 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认知论的看法。 认为,即使某种信息确实贮存在长时记 忆之内,但如个体对引起记忆的刺激或 检索指引缺乏动机,或不感兴趣,因而 不予注意,自然就会出现较多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