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貌差异及人们对此的态度
中西礼仪差异
![中西礼仪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ae0def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2.png)
中西礼仪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并不总是容易的,因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和社交惯例。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大,这意味着需要特别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引起误解或冒犯。
以下是中西方礼仪之间的一些差异:
1.问候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问题“吃了吗?”来问候对方,这是表示关心和尊重。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问候对方,如“你好”或“你在干什么?”。
2.称呼
3.礼貌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体现出极强的礼貌,如鞠躬或敬手。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温和有礼的语气来交流,但不太可能进行身体上的表示。
4.餐桌礼仪
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菜肴放在特定的位置,并依照一定顺序食用。
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而不是刀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刀叉进行吃饭,不过餐桌礼仪较为灵活,没有特定菜肴和顺序。
5.见面礼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予小礼物或红包,以表示尊重和感激。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花或葡萄酒等小礼物,虽然这种做法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也可以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553c86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3.png)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于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礼仪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在礼仪方面有很多的差异,这也是在跨文化交流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
1. 礼貌用语中西方社交礼节中,礼貌用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西方社交礼节中,人们会适度地使用一些寒暄语或客套话,如“您好”、“谢谢”、“对不起”等。
而在中文礼仪中,除了以上常用的礼貌用语,还有许多含蓄的礼貌用语,如“劳烦您”、“小心别走丢了”等等。
2. 问候方式在中文礼仪中,人们通常会用“你吃了吗?”作为问候语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关注。
而在西方礼仪中,人们则会使用“你好吗?”或者“最近怎么样?”来问候别人。
这两种问候方式直接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时的差异。
3. 礼物文化在中文文化中,礼物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感情和尊重他人的方式。
在送礼时,人们通常会传达出一种想陪伴、想关心的情感。
而在西方礼物文化中,则不强调礼物的价值,通常更注重于礼物的实用性和礼物本身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4. 饮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文饮食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菜肴的口感和颜色搭配。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则更注重餐桌上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在西方礼仪中,礼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各种高端酒会和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穿着礼服来表达对场合和主人的敬重。
而在中文礼仪中,礼服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大多数场合只要穿着庄重得体的服装就可以了。
6.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社交礼仪中,人们通常通过寒暄、轻松的交流方式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在中文社交礼仪中,则更注重尊重和谦虚,不会直接地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在国际交流和跨国业务往来中,了解中西方礼仪差异至关重要。
这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a941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0.png)
内容摘要
尽管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上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 如,中西方文化都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在东方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核心单 元,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家庭观念不如东方强烈,但仍然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单 位。
内容摘要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讲究实用性和效率。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细节和过 程,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结果和效益。最后,中西方文化都注重形象表达。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言辞和举止的文雅得体,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也注重 语言的恰当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2、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尤为显著。中国人注重群体 和谐,强调集体主义,因此在社交场合中,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是十分重要的。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往往会得到 更多的重视。
一、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差异
3、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注重排场和 面子,餐桌上的菜肴数量和种类都十分丰富。而在西方,餐桌礼仪更注重实用和 简洁,食物的分量适中,不会浪费。
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是指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双方为表达尊重、友好 而使用的言语和行为。礼貌用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 交往的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恰当的礼貌用语能够化解文化冲突,拉近双方距 离,促进沟通与合作。
二、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的特征 分析
1、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中国人注重委婉、谦虚,往 往采用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礼貌;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人受到表扬时,通常会表示自己的不足或他人的优点,以示谦虚;
内容摘要
总之,礼貌用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上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 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应当了解并尊重不同 文化之间的差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2d97bce6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2.png)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文章目录[+]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23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最新整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docx
![最新整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338fd73cc17552706220838.png)
最新整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引言:礼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来说,礼仪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礼仪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体现。
现代社会主要以西方的礼仪为主,西方礼仪也就是国际礼仪,因此,在注重我国本土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这样做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也可以更方便的在各种场合进行交流。
一、日常交际中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体现(一)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在平时的生活里,中西方基本的礼仪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比如,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中国人一般习惯于介绍自己的年龄、工作等基本情况,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都是不可以轻易透漏给别人的。
再者,例如在语言的习惯上,中国人总是喜欢用一些自谦的语句,总是喜欢说自己的缺点,就算受到表扬,也总喜欢说不敢当、谬赞等等这样的词语,这样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人谦虚的品质,而在西方人看来,则是这个人虚伪的表现。
再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显得十分随意,比如,我们再见到熟人时时常会问,吃了吗?这样的问法在西方是恢复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西方人更注重的不是事情有没有发生,而是事情的过程如何,因此,他们在日常打招呼时常会用到什么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语句。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在正式场合礼仪的差异当前国际礼仪采用的就是西方的礼仪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在见面时一般都会采用我收的方式来表示友好,并且一些正式场合穿着西装也被视为一项礼仪,而对于中国传统来说,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见到上级一般是要行鞠躬礼的,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样的礼仪已经逐渐被握手所取代,并且人们的着装也已经越来越西化。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礼仪是由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所决定的,因而不同的地区之间礼仪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请论述设计中西礼仪的异同点
![请论述设计中西礼仪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859c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9.png)
设计中西礼仪的异同点一、引言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
中西礼仪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礼仪文化,它们由于地域、历史、宗教、哲学等因素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比较中西礼仪的异同点,以加深对两种礼仪文化的认识。
二、行为规范1. 礼貌与尊重在中西礼仪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中式礼仪强调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通常通过鞠躬、请安等方式表达。
而西方礼仪注重平等和相互尊重,常用握手、致意等方式表达。
2. 社交场合的礼仪在社交场合,中西礼仪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以劝酒、敬酒等方式表达友好和敬意。
而西方社交中更注重私人空间,一般会有更多的交谈和互动。
3. 餐桌礼仪中西餐桌礼仪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餐桌礼仪注重团结合作,主要采用共拿一筷、共用一个菜碟的方式。
而西方餐桌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卫生,每人用自己的餐具享用食物。
三、仪式和礼节1. 婚礼婚礼是人生中的重要仪式之一,在中西礼仪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强调家族的联姻,婚礼上通常会有行礼、拜堂、敬茶等环节。
而西方婚礼注重个人的幸福和浪漫,常见的仪式有婚誓、交换戒指、握手和亲吻。
2. 葬礼在葬礼方面,中西礼仪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葬礼强调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通常会有唁电、上香和祭奠等仪式。
而西方葬礼注重个人的缅怀和纪念,常见的仪式有追思会、告别仪式和墓地安葬。
3. 庆典和节日庆典和节日是中西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庆典和节日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庆祝活动包括家庭聚会、舞龙舞狮、放烟花等。
而西方的庆典和节日也充满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庆祝活动包括礼物交换、家庭聚餐、游行等。
四、礼仪守则和规定1. 礼服要求中西礼仪对于服饰要求也存在差异。
中式礼仪注重穿着正式、庄重,女性常常穿旗袍或旗袍改良款。
而西方礼仪对于正式场合常要求男性穿西装、女性穿礼服。
论述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及区别
![论述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及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b6074be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c.png)
论述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及区别一、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一)中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在中国呀,礼仪那可是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呢。
咱们的礼仪特别注重长幼有序。
就比如说在家庭聚会的时候,晚辈见到长辈得主动问好,而且吃饭的时候得等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
这可不是什么刻板的规定,而是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呀。
还有咱们的社交礼仪,很讲究谦逊。
别人夸自己的时候,可不能大大咧咧就接受了,得谦虚地回应。
像人家说“你这孩子真聪明”,一般都会回答“哪里哪里,就是运气好”之类的话。
而且咱们中国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视人情往来,逢年过节互相送个礼呀,这礼不在多贵重,重要的是那份心意,表示咱们心里还记挂着对方呢。
(二)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西方的礼仪呢,感觉就比较讲究个人空间和独立性。
在西方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很注重彼此之间的距离,不会轻易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
他们在交往中也很直接,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出来,不像咱们中国人有时候会比较含蓄。
比如说表达爱意,西方情侣可能就会很直白地说“我爱你”,而咱们可能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
还有西方的餐桌礼仪,餐具的使用可复杂了,不同的食物要用不同的餐具,像吃牛排就有专门的刀叉。
而且他们在餐桌上也比较安静,不会大声喧哗。
二、中西方基本礼仪的区别(一)礼仪观念的区别咱们中国人的礼仪观念更多是基于家族观念和社会等级观念,像前面说的长幼有序就是家族观念的体现。
而西方的礼仪观念更多是基于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
在西方,不管是长辈和晚辈,还是上级和下级,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的礼仪更多是为了维护这种平等关系。
(二)礼仪形式的区别在见面礼仪上就很不一样。
咱们中国人见面可能会握手、鞠躬,熟人之间还会拍拍肩膀什么的。
而西方呢,常见的是拥抱、亲吻脸颊,不过亲吻脸颊也分亲几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讲究呢。
在宴请礼仪上,咱们中国的宴席那菜可丰富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还会互相夹菜。
西方的宴请呢,菜品相对比较精致,而且都是各吃各的,不会互相夹菜,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不卫生。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b7aa86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b.png)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文化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友好交流。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的尊重对方、言辞礼貌、社交礼仪和态度谦和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尊重对方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原则。
然而,在表达尊重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中方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长辈和上级、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隐私等方面。
在中方社会中,尊重长辈和上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美德。
人们会特别注意对待长辈和上级,遵循适当的礼节和称谓用语。
此外,中方人士通常会在讨论或决策时,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和听取意见。
同时,中方人士也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会过问他人不愿意透露的私人信息。
而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等方面。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权利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们会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不会干涉他人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也注重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不会过分打扰他人或询问他人不愿透露的私人信息。
二、言辞礼貌言辞礼貌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文化会对交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中方人士通常会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说法,以避免冒犯他人。
此外,中方人士在交流时也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和敬语,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直接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西方人士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交流中通常比较直接和简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客套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文化中对待他人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社交活动中的亲密和热情。
在社交场合中,中方人士通常会主动向他人问候、打招呼和寒暄,以展示友好和尊重。
此外,中方人士还会注重礼品的赠送和接收,视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中西方待客态度总结
![中西方待客态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d57cf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c.png)
中西方待客态度总结
1、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爱说的一句就是吃了吗?或者“去哪儿啊?”而西方人见面的招呼礼仪一般都是围绕天气展开的。
2、服饰礼仪的不同: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中国用户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3、中西方告别方式不同:中国人的告别语一般都很直接的表达出要走了,请主人留步不用送了,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尽量简单带过。
在西方的告别礼仪中,往往是要得到对方同意的。
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离开。
4、有国就有礼,无论四大文明古国,还是近现代独立国家,国礼不可少。
因为人类史就是一场场斗争史。
战场之上、谈判桌前,讲“礼”都是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
虽然各个国家习俗不同,但现代国际礼仪还是被共同认可和执行的。
而国际礼仪和交际礼仪都有一定的惯例,总体发展趋势是:逐渐简化,
更加灵活,更加务实。
但平等是最重要的前提。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待客文化由来已久。
待客之礼讲究的是:细致安排,恭迎礼让,热情接待。
还是要好好讲礼才能真正享理啊!正如唐代诗人张旭《山中留客》所写:“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15b56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6.png)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d0546e3a32d7375a41780ff.png)
中美社交礼仪的差异中美社交礼仪差异一:见面的礼仪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中美社交礼仪差异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
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
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中西礼貌差异论略
![中西礼貌差异论略](https://img.taocdn.com/s3/m/daadc93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2.png)
中西礼貌差异论略
1.中西礼貌差异
随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在礼貌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必须遵守传统标准的礼貌礼仪,比如父母的尊重,东道主的
招待以及礼节性的互动环境。
而西方国家注重自由公正的价值观,礼
貌习俗主要体现在对待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和礼貌的行为表现上。
2.中国的礼貌
中国人从小就被训练为尊敬别人和尊重社会伦理。
在中国,最高
的礼貌是孝顺。
在家里,一个子女必须尊重自己的父母,在社交层面,若有客人到家里时,一定要以敬谦的态度招待。
此外,中国人在与朋
友之间的交流中也比较注重仪式感,诸如赠送小礼物、行礼、以及宾
语的使用都很重要。
3.西方的礼貌
在西方国家,尊重他人、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社会表现。
礼貌起于基本的礼仪,如礼貌地说话、尊重他人和遵守公共规范,也就是所谓的“尊重他人”。
此外,西方人也会加入一些像开玩笑之
类的元素来改善社交氛围,这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
4.总结
总而言之,中西礼貌差异在于概念不同,但都会用来调节社会关系。
西方强调的是自由价值观以及文明交流的礼仪,而中国用尊重他
人,尊重传统以及尊重父母来表现礼貌。
保持礼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种社会精神文明。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https://img.taocdn.com/s3/m/02ebf52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c.png)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语言使用:在西方,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请”、“谢谢”、“对不起”等,而在中国,礼貌用语可能更加复杂,包括“您”、“请”、“劳驾”等。
此外,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2. 饮食文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桌上分享食物,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个人用餐。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后清理餐具,而在中国,这可能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3. 社交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和秩序,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礼貌。
总的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好或更差。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2dd5e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f.png)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礼仪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行为上,还涉及到商务、宴会等各个方面。
了解并尊重彼此的礼仪文化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礼貌与尊重中西方对待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长辈、上级和年长者都要表示敬意。
然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独立与平等,人们在交流中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西方人会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人。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更注重尊重他人的面子和尊严,往往会回避直接的争执和冲突,更多地采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2.礼节与仪式中西方的社交礼节和仪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自由和自发,往往形式较为简单。
比如,西方人会在宴会上自由交谈,非正式的举止也比较普遍。
而中国传统的宴会礼仪非常严肃,人们需遵循固定的规则和程序,还有特定的座次安排和酒令等。
中国人也更喜欢通过宴请客人来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3.应酬与商务礼仪中西方在商务交往方面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商务交流更注重效率和实用性,谈判和商业决策往往会快速进行。
西方人更加直接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通过问问题和辩论来达到共识。
而中国文化中,商务谈判更侧重于建立人际关系和信任,人们会花更多时间进行洽谈和了解对方的意图。
此外,中国人在商务交往中更重视面子和人际关系的维护,会尽量避免公开拒绝对方的要求或提议。
4.礼物与慷慨在中西方礼仪文化中,对待礼物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礼物的价值和选择都很重要。
特别是在重大场合如婚庆和节日,人们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
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虽然送礼也表示尊重和感谢,但更注重礼物的意义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看重礼物的心意,而不一定在乎其价值。
总结起来,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在社交、商务和日常交往中体现得很明显。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_礼仪常识_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_礼仪常识_](https://img.taocdn.com/s3/m/094eb1c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1.png)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88babb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05.png)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摘要:礼仪文化是个较为广泛笼统的概念,它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实现社会和谐起到了巨大作用。
中西两家由于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进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方礼仪在交际、打招呼、礼貌、中西方文化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的形态,并且分析了中西礼仪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貌用语影响引言:礼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来说,礼仪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礼仪也是一个人道德素的体现。
因此,在注重我国本土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国际礼仪。
现代社会主要以西方的礼仪为主,也就要更加注重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
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首先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
”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西方文明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
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那么中方和西方的礼仪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部分呢?在历史,传统文化上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背景,他们都是经过沉淀而形成的。
每个国家发展的速度与方式,也就意味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它是要求我们不仅要认识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客观规律,对任何事物都要保持谨慎理智的态度,做到适可而止,点到为止,儒家的中庸首先是指适宜、符合“礼”的行为。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及分析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e2f8ac804d2b160a4ec0bb.png)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一、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
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
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
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
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6c016758e9951e79b8927b3.png)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研究性报告青岛第四中学 09级7班张震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与交际方法。
现在的人们都很喜欢出国旅游,而因为东西方国家礼仪的差异,所以就必须了解要去国家的礼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下面是东西方基本的利益差异。
1、在表达方式方面西方礼仪强调的是实用,表达率真与坦诚。
东方是以“让”为礼,什么事都要礼让三分,比西方人显得要谦逊与含蓄一些。
在面对别人的夸奖时,中国人往往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来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就不同,他们在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时,常会说“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2、在礼物馈赠方面东方人的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物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的客套做作。
同时在赠送和接受礼物方面,东西方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人在送礼时,总是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为你精心挑选的礼物,希望你能喜欢”之类的话;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品,并且在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谢意,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着看礼物,摈弃对礼物赞扬一番。
而东方人则不同,东方人一般在送礼时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受礼人的面前总是谦虚而恭敬的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
而受礼人往往会推辞一番在接纳,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
3、在对待“老”的态度方面东西方礼仪在对待人的身份地位和年龄上也有许多观念和表达上的差异。
东方一般是老者、尊者优先,凡是讲究论资排辈。
而西方礼仪崇尚自由平等,在礼仪中,等级的强调没有东方礼仪那么突出,而且西方人独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特别忌讳“老”。
可见东西方的礼仪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提前了解的话,一定会闹笑话,还会对自己造成不便。
而正确的礼仪方式,会让人感觉到你很尊敬他。
所以,文明礼仪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从小做起,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b76f9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3.png)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礼仪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
本文将从交际礼仪、餐桌礼仪和节日礼仪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交际礼仪在交际礼仪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问候、礼貌用语、身体语言等方面。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通常会用“Hello”、“Hi”等问候语,而在东方,人们则通常会使用“你好”、“您好”等礼貌用语。
此外,在西方,人们在交流时较为直接,有时会使用一些比较直接的语言表达,而在东方,人们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在身体语言方面,西方人的交流方式比较开放,他们习惯于和别人用手握手、拥抱等方式表达亲近感,而在东方,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微笑、鞠躬等方式表达尊重和礼貌。
二、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也很大。
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先摆开餐具,然后按照顺序上菜,用餐时也会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在东方,人们则通常会使用筷子,用餐时也更注重家庭氛围和亲密感。
在东方,人们通常会先让长辈和客人先动筷子,表达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人们则通常会先让女士和年长者先开始用餐,体现出对女士和老人的尊重。
三、节日礼仪节日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
在西方,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比如在圣诞节,人们会互赠礼物,举行晚宴等。
而在东方,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则更注重家庭团圆和亲情。
在东方,人们在春节期间通常会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而在西方,人们则通常会在圣诞节期间装饰圣诞树、唱圣诞歌曲等。
总的来说,东西方的礼仪文化差异很大,但这并不代表哪一种文化更好或更优越,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之间的优点,以建立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主题:中西方礼貌差异及人们对此的态度负责人:李争珂成员:尹艺晓、刘颖、陈春含具体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诧异西方人的行为举止,亦或是被西方人在中国的不同举动而捧腹大笑。
所以在进行了一系列的选择和深思熟虑后,我们小组最终确定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以下是我们具体的行动方案(1)活动时间及地点每星期活动一次,初定利用周末人们娱乐时间在各大广场英语角、图书馆以及各娱乐场所进行调查(2)活动内容1.确定具体各个方面的差异。
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日常用语和行为举止2.确定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内容。
主要问题有:您认为“礼”应该是什么?你更了解中式礼貌还是西式礼貌?您认为哪些是中国礼仪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您认为哪些是西方礼仪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3.在活动时间进行问卷调查,以英语角和图书馆为主要活动中心。
在发调查问卷的同时观察周围中西方人群不同的方面,及时进行记录。
4.处理问卷数据。
5.不定期听取各类讲座,观察身边之事,不断扩充。
结题报告正文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在交往沟通中的差异及具体表现几个方面简要讨论了中西方礼貌的差异,并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了本城市居民对中西方礼貌差异的态度及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礼貌差异态度引言: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准绳。
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理解、要求,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
了解中西方礼貌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体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好地走向世界一、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习惯,对礼貌有着不同的理解,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同。
1、西方的礼貌准则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准则”,这里主要以Leech的礼貌准则为例进行探究。
Leech的礼貌准则主要包括:(Ⅰ)The tact maxim(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a. Minimize the cost of others.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others.(尽量多让别人受益)(Ⅱ)Generosity Maxim(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a. Minimize the benefit of self. (尽量少使自己受益)b. Maximize the cost of self.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Ⅲ)Approbation Maxim(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a. Minimize the dispraise of others.(尽量少贬低别人)b. Maximize the praise of others. (尽量多赞誉别人)(Ⅳ)Modesty Maxim(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a. Minimize the praise of self. (尽量少赞誉自己)b. Maximize the dispraise of self. (尽量多贬低自己)(Ⅴ)Agreement Maxim(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a. Minimize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of others and self.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 Maximize the agreement between of others and self.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Ⅵ)Sympathy Maxim(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a. Minimize the antipathy between others and self.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 Maximize the sympathy between others and self.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2、中国的礼貌准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数千年里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底蕴的礼貌原则,我国汉语言学家顾曰国在回顾了礼貌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后,提出了制约中国人的礼貌准则:(Ⅰ)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
称呼准则体现了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礼貌准则。
(Ⅱ)贬己尊人准则:即指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指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事物时要“尊”。
贬己尊人准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谦虚之德。
(Ⅲ)雅言原则:即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出言高雅、谈吐不俗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的。
这一准则要求说话者要有良好的语言素养。
(Ⅳ)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
该准则与“脸”、“面子”有关,要求说话者尽量与对方达成一致、赞成对方的意见。
这体现了汉文化中“尚同”的礼仪。
(Ⅴ)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的付出、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说小自己的付出。
该准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篇》)和“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礼记》)。
Leech的礼貌准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都对人类的语言行为做了一定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包含了不同民族中礼貌的共性,但具体到每个不同的民族、文化,礼貌准则的个性就凸显出来了,下文将加以分析。
二、交往沟通中的差异据《华尔街杂志》估计,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每年因为跨文化沟通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高达几十亿美元。
不同文化间交往沟通差异与冲突已成为国际商务沟通和文化交流的绊脚石,值得我们大家深入思考,多方面进行研究比较,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使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强大。
1、隐私范围差异交往沟通中的“隐私范围”,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
隐私范围越小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
在中西方的交往沟通中,中国人的隐私范围明显小于西方人。
中国人在交往中似乎没什么可保留的,在中国人眼中,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完全可以作为谈资,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而不愿透漏。
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大街上碰到朋友,可能会很自然地问:“去哪儿啊?”但如果是一个西方人,他就会觉得很尴尬,因为这涉及到人的去向,属于个人隐私。
再比如参观朋友的新家,中国人可能会在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上前摸摸并问:“这东西多少钱啊?”但西方人会觉得说话者是在借此刺探自己的经济状况,关系到了自己的隐私,所以西方人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虽也会赞美,却不会直接询问价格。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
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中国人习惯了人挤人、人挨人,并把“摩肩接踵”作为繁荣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都自觉为他人留出一定私人空间,人与人之间会保持一定距离。
我们可能在看到朋友脸上有脏东西时为其揩去,衣服上有线头时为其摘去,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但在西方人眼里这就是种不礼貌的举动,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以英国人为例,如果在公共汽车上与英国人很近的交谈,就会让英国人有威胁感,从而不自主的往后退。
而在中国,靠的越近则表明关系越亲密,照相时脸贴脸的人会被认为是关系最好的。
中西方隐私范围的差异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人自古便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的观念,热情好客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与人能自然而然地亲近。
西方中世纪,也就是文化传统形成时期,在强大的罗马帝国灭亡后,就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只有过短暂的统一。
由于采邑制的实行,西欧中世纪的农业一直是以庄园的形势发展的,庄园的封闭与互不干涉逐渐使西方人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性格。
因此西方人崇尚独立,不愿他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
在中国人眼中西方人过于冷淡,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过于热情。
了解中西方隐私范围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和沟通中更好地把握交往距离与谈话内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2、行为方式差异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引发了其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下面我们从几个典型方面作简要分析。
在沟通上,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而中国人习惯旁敲侧击。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西方人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而中国因为深受封建主流思想儒家教育“中庸”的影响,更喜欢处于一个中间地带,话中带话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受西方文化影响深的人常用辩论解决问题,即使会上的辩论很激烈,也不影响会场外的情谊;而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常常同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会被认为没有修养。
再例如在餐桌上,我们总习惯从自己的角度上为他人着想,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所以对于主人的主动提供往往礼貌谢绝,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渴”、“谢谢,不用麻烦了”诸如此类的推辞;主人为客人斟酒时,客人会虚挡几下,说“够了够了”。
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真不想喝,只是礼貌或说是客套地推辞一下。
所以在中国,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需要什么或根据客人的话决定是否提供某样东西,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给予满足。
这样,中国的饭桌就会气氛非常热烈,主人不停地劝酒劝菜,客人不停地推辞。
主人要不停的揣测客人究竟需不需要这种食物,而客人也得注意需要时不能推辞过火。
但在西方,主人和客人都非常直率,很少客套。
客人到来后主人会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想来点什么?),客人如果想喝会直接问”What do you have?”(你这里有什么?),如果不想喝会直接说”No, thanks.”(不了,谢谢。
);在餐桌上,主人要添菜时如果客人谢绝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劝吃劝喝。
如果中国人到西方做客,会觉得西方人不够热情,推辞后不好意思再吃,很可能吃不饱。
而西方人也会厌倦没完没了的退让,会认为中国人不真诚,口是心非。
在中西方人同桌进餐时,要尤其注意这点,尽量往国际惯例上靠拢。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
但在这一方面,西方人的直来直去和中国人的婉转迂回似乎互换了。
中国人在提建议时喜欢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等命令式的词汇,比如,“天冷了,要多穿点衣服。
”,“你晚上开车的时候应该小心一点。
”西方人在提建议时往往非常委婉含蓄,喜欢用“最好”、“或许你应当”、“如果我是你……”、“……会更好”等商量式的词汇,比如,”It’s cold outside. If I were you, I would put on my sweater.”(外面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