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教育期刊网
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江苏连云港市灌南县新东小学(222500)潘树东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践中,笔者探讨了以下几种激发兴趣的方法,现就此浅谈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路径之一——游戏情境
一堂课40分钟,而学生有意注意才15至20分钟,在这近20分钟里,学生学习精神比较饱满,过了这段时间,学生的头脑易从积极思维转向松弛,精神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如把游戏这种小学生喜爱的活动引进课堂,把课堂教学任务与游戏结合起来,可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扮演角色游戏、抢答游戏、接力赛游戏等。下面以课堂上扮演角色游戏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扮演角色游戏是指定学生扮演题目中所描述的角色及其数量,通过观察分析“角色”的相互关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如教学“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我要求全班同学课前自行测量出身高,课堂上有意识地把高个子与矮个子同学配对安排同座。教学时,我让学生站起来悄悄地把自己的身高告诉对方,并提出问题:“根据自己和同座同学的身高可提出什么问题?”然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定两个:(1)矮的同学比高的同学矮多少?(2)高的同学比矮的同学高多少?
要求学生先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再把算出的相差数标记在自己的小尺上。这时我
进一步启发:“从你把自己的身高悄悄告诉同桌的动作中想想高与矮是怎样比较出来的?”由于全体学生参与了游戏,一方面从身边的事实去说明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条件、问题及数量关系,学生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另一方面,我抓住了踮起脚或半蹲下来给对方讲悄悄话的动作过程去理解比较男女同学人数相差多少,并以此扮演游戏为基础,通过改变游戏的形式,迅速地把形象的游戏活动内容抽象为数学知识,揭示了求两个数相差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数的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由于学生以亲自经历的事实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领悟三种应用题之间的关系,兴趣盎然,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二、激发学习兴趣路径之二——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设计问题情境。
1.教学过程的先导——有趣的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覆盖每一单元、每一节、每一课时。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拿出六个长方形图片,让学生看后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模型。问:这是什么呢?学生跃跃欲试,回答:长方形。我说:错了。学生开始怀疑,明明原来是六个长方形,怎么拼在一起,组成盒子一样的形状却不是了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想知道究竟是什么”的兴趣。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坐得更加端正,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期盼着老师的裁定。像这样制造悬念,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一个点上,引起他们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就能在最佳时间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教学过程的主体——设计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启发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把“想不通”的问题和对缺乏可靠论据的怀疑提出来。设障立疑,创设情境,思源于疑。教学前教师有意识地设障立疑,制造悬
念,可使学生处于急于探索知识奥秘的状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清楚“平均分”这个概念教学时,可先拿出唐老鸭图片,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如果让学生把这些图片分成两组,大部分学生很快会按老师的意图分好一组4张,另一组也是4张。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这样分组?”学生说:“两组分的一样多。”这样,一步步导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而有的学生会分成一组3张,另一组5张;还有的会分成一组2张,另一组6张,问:为什么?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您没告诉我们一定要分成一样多。”随后,再拿出一张纸,随便一撕,问学生它们是一样大,为什么。这样巧妙安排,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旧中蕴新,创设情境
三、激发学习兴趣路径之三——探索尝试
“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把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尽可能辐射到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激发兴趣,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由于受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的干扰,学生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学生思维也随着受阻了。这时,我让学生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
问题。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有的从反面考虑,既看高位,又看个位;有的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又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来计算比较简便”的乘法意义后进行教学的。当学生编制与4有关的乘法口诀时,发现每相邻两句口诀间相差的数是固定的,3的乘法口诀相差数为3,4的乘法口诀相差数为4,当学生学习5、6、7等的乘法时,就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应用规律自己独立编写出乘法口诀了。这样,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激发学习兴趣路径之四——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习数学的素材。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加、减法来算,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课后,我让学生以图画形式把想法呈现在纸上,第二天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的兴致很高,都很主动地进行汇报。有的学生画的是停车场上有4辆汽车,开走了1辆,还剩3辆;有的学生画的是小河里游过来2只小鸭子,又游过来3只小鸭子,一共有5只小鸭子;还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想象中的卡通情境都画了出来,让其他的学生来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在生活中找到了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原型,进一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又如,学完小数乘法之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填发票;学习平均数后,可以让学生算算全班同学的身高;学完百分数运用后,可以让学生计算班级每次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