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0c37597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0.png)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
2. 利用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3.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4. 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第二章:山地与平原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平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山地与平原的特征。
2. 结合实例,分析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与平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与平原的差异。
2. 讲解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分析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1. 绘制山地与平原的特征对比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高原与盆地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盆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高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盆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高原与盆地的特征。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2ff9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6.png)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及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
2.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陆地、海洋、山脉、高原、平原等。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讲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分析长江流域的河流发育过程,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4.小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何合理利用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实践活动以家乡为例,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地球表面形态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要求学生绘制家乡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特征。
6.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语言表达、教学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地球表面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形态?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然后,展示地球表面的山脉、高原、平原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特征。
“同学们,你们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吗?”“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了高大的山脉。
”“很好,那这种地壳运动的力量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的呢?”“地壳运动的力量会使得地表产生皱褶,形成山脉,同时也会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dd09e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0.png)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定义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的概念;2.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特征;3.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的形成原因和地质作用;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概述a.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分类;b. 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和分布;c.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2. 山地a. 山地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各种类型的山地的地理分布和特点;c. 山地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平原a. 平原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各种类型的平原的地理分布和特点;c. 平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高原a. 高原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各种类型的高原的地理分布和特点;c. 高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 盆地a. 盆地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各种类型的盆地的地理分布和特点;c. 盆地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地理学中有关地球表面形态的知识,例如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概念。
2. 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概述(10分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分类,解释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和分布,并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3. 山地(20分钟)详细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山地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同时讨论山地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平原(20分钟)详细讲解平原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平原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同时讨论平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 高原(20分钟)详细讲解高原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高原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同时讨论高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6. 盆地(20分钟)详细讲解盆地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盆地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同时讨论盆地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7. 小结与扩展(10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edaf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f.png)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对课标的理解该节课为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分析内力的作用结果和主要的地质构造形式。
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
二、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是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之后的新内容,学生有了对地壳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路线,引导学生来分析我们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的意义和内力作用的表现。
从而,将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地质作用是形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力的来源。
2、辩证的认识板块学说和海路分布的关系。
3、掌握地质构造中的褶皱和断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的读图识图能力,会绘制地质构简图。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2、使学生知道利用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找水、找矿。
3、在学习地质构造的过程中实现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强化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地质作用,辩证的看待板块学说2、教学难点: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识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教学模型演示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陆地上的五种主要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吗?他们是不是亘古不变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演示】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板块运动的演示动画。
并出示材料,关于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动画演示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探究】这种演变的作用力来自哪里呢?学生组成探究小组,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学生回答】学生每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回答。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9affc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2.png)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1000字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它包括了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岛屿等,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地球表面形态需要与地球科学知识、自然地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元素,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和规律的基本概念;2. 理解地球上的地貌特征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并促进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过程的概述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分类和形成原因,并概述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主要过程和规律,如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从而引出各种地貌形态,比如山脉、盆地、高原等。
2. 山脉、丘陵和平原介绍山脉、丘陵和平原的形成及主要特征,比如山脉通常由许多山峰、山谷、岩峰和岗地组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脉也可能随着地形的变化发生变化,丘陵通常是山脉上的小山峰,它们的高度比平原要高,但比起山脉来说要低,平原一般都是较为平坦的地形,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侵蚀和侵蚀,形成了包括河流、湖泊、遗迹等在内的各种特殊地理地貌。
3. 河流与湖泊介绍河流的形成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周围的土地和地质风貌的影响,同时还有与河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如洪水、沉积、冲刷等。
除此之外,还要介绍湖泊的形成和特征,包括各种湖泊类型和它们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人类的影响。
4. 海洋和岛屿介绍海洋和岛屿的形成和特征,海洋和岛屿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形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相互交织着,构成了地球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学习海洋时,可以介绍各种海洋生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洋水资源的利用,而在介绍岛屿时,可以将岛屿作为学科中的案例进行讨论,了解毛里塔尼亚沙漠岛是如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5. 综合案例分析以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为例,综合运用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球科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探究如何有效减轻灾害的损失。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6619e5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8.png)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及特征;(2)掌握地形、地貌的概念及其区别;(3)学会运用地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判断地表形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表形态的模拟演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保护地表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及特征;(2)地形、地貌的概念及其区别;(3)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
2. 教学难点:(1)地形、地貌的概念及其区别;(2)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地理湘教必修》;(2)地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计算机;(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2)学生分享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知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及特征;(2)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判断地表形态。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形、地貌的概念及其区别;(2)教师阐述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
4.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表形态的模拟演示;(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在地表形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及特征;2. 运用地形图、卫星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判断地表形态;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地球表面形态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流水地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66145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a.png)
地球表面形态流水地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的第一课时,重点讲述流水侵蚀地貌。
本课时在教学处理时的难点是度的把握,对于常见的地貌,初中地理已有涉及,并且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自然地理基础》中有更进一步深入的内容,所以本课时的定位是让学生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点的感悟上,适当提及形成原因,并渗透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1.掌握流水侵蚀的作用形式及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2.探究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流水侵蚀地貌。
3.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探究不同的流水侵蚀地貌的特点及相应的人类活动,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流水形成侵蚀地貌的理解及流水侵蚀地貌的景观特点。
2.流水侵蚀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前准备】1.导学案(预习、探究、拓展)2.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溯源侵蚀是河流向源头方向侵蚀,使河谷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是河流向下侵蚀,使河床加深;侧蚀是河流向河谷两岸侵蚀,使谷底展宽。
流水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河流不同的河段,流水侵蚀的主要作用形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侵蚀地貌。
出示图片:峡谷、河流阶地、曲流与牛轭湖。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材料一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都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断裂带。
两大板块的地缝合线即是雅鲁藏布江谷地。
材料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材料三永定河沿岸的耕地多分布在河流阶地上。
阶地的形成首先是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侧向侵蚀,使谷地展宽;汛期时,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沿岸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原有河漫滩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形成阶地。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927a7cb9d528ea80c779d7.png)
《地球表面形态》教课方案跟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停深入展开,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新课改的教课理念要求我们把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想能力、发散性思想放在重要地位。
教师除了在讲堂教课中创建适合的问题情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地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外,还应在讲堂教课中实时、适合地增补必需的课外资料,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联想、学会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发散思想。
从中激发学生研究知识神秘的兴趣,培育学生创建性思想的能力。
下边,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球表面形态》一节教课为实例,说说“增补资料”在地理讲堂教课中运用必需性。
第一部分讲堂实录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认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课要点、难点:1.以流水微风为例剖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两重性三、教课方法:指引- 研究式教课法四、教课过程[导入 ] 经过前方一个专题(板块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开释是直接有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单遇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师:什么是地球的内、外力作用呢?生:(答后师增补:地表形态(地貌)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师:外力作用经过哪些外力进行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经过图片赏识加深认知水平)生:(答后师增补:经过地表及其之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设计企图:经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贮备,联系旧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在知识系统中所属地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成竹在胸】问题一:对于黄土地貌[环节一:创建问题情形]情形一:(P PT播放)黄土地貌景观图情形对话:师:这是什么地貌?主要散布在哪里?生:(读图回答:在黄土地域发育的黄土地貌,散布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域。
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散布区。
)师:我国的黄土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生:(学生答不上来在情理之中)【设计企图:经过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贮备,激发学生求索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将“黄土高原”的增补资料表此刻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的率领下,游览知识的大海】情形二:(P PT播放)我国沙漠散布图情形对话:师:我们不如剖析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增补资料:我国北方沙漠地域的散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说明风力堆积是“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以及黄土的特征等知识】情形三:(P PT播放并解说)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设计企图:经过图片惹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有关知识,进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联想、学会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发散】情形对话:师:第二个问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生:流水的侵害作用所致。
《地球表面形态》 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4acd2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8.png)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学生能够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的原理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知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模型等直观教具,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的关系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地球表面景观图片,如山脉、峡谷、平原、海洋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介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讲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重点讲解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形成褶皱山系、断裂带等。
(2)外力作用①介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②讲解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③分别举例说明各种外力作用的形成过程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蚀蘑菇、三角洲等。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6c9e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5.png)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貌类型;2.掌握地球表面形态与地理过程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因;3.地球表面形态的地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4.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首先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地貌和地势。
然后详细介绍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同时,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让学生对各种地貌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地貌类型,如沙漠、森林、珊瑚礁等,让学生探讨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著名的地貌类型,了解更多有关地球表面形态的知识。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地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地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同时,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短文,或者搜索一些著名的地貌类型并撰写简介等。
6.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更多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书籍和文章,或者参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点,以增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理解程度;2.通过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的效果,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11066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a.png)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2. 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3. 地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地球内力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相关图像和视频资料。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的地形地貌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内力作用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思考。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介绍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分类,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
3. 讲解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的概念和特点。
4. 分析地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地形地貌案例,总结内力作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c5318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b.png)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2. 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与厚度2.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3. 地壳中的主要元素和矿物4.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实地考察了解地壳的概念和厚度。
2. 利用显微镜观察地壳岩石和矿物的样本,识别其主要特征。
3.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与过程2.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3.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与地壳物质循环4. 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和图解,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探讨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 掌握地球表面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特征2.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海岸等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4.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活动:1. 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探讨其成因。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
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震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掌握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其成因。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82c5295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c.png)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状的变化的缘故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状。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状,即地表形状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状,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状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状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状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状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明白得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状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宏观地势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状。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状”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地质构造与地表形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势形成的阻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状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差不多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状和地貌特点。
关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定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看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现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阻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期差不多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把握。
大学地理教案: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点
![大学地理教案: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0f54f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b.png)
大学地理教案: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点1. 背景介绍在地理学中,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演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深远影响。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点,并提供相关知识和实践活动来加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习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描述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特征; - 解释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成过程; - 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实践活动。
3. 教学内容及流程3.1 地球表面基本形态特征•讲解地球表面主要由大陆、海洋、高山、平原等不同类型组成;•核心概念:海拔、坡度、阴阳坡等。
3.2 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成过程3.2.1 大陆漂移理论•介绍亚伯拉罕·奥尔顿的大陆漂移理论;•讲解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举例说明大陆漂移造成的地貌变化。
3.2.2 岩石循环模式•解释岩石循环模式及其影响;•讨论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分析地壳运动对地形变化的作用。
3.3 地貌与人类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讲解农业、城市化、交通等领域中与地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表面资源。
3.4 实践活动:分析特定区域的地球表面形态与特点•学生选择一个特定区域进行实践调研,并整理相关资料;•使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区域的地球表面形态特点并撰写报告。
4. 教学评价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本教案内容的掌握情况,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 定期考试或小测验,测试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学生作业和报告的评分,考察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的评估,衡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
5. 参考教材及资源•"地球科学导论" by 克罗采克·帕尔乔诺夫斯基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地学概论" by 刘茂华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互联网搜索结果中的相关地质调查、研究报告这个教案提供了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框架来引导大学生学习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点。
初步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方案
![初步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94ed2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4.png)
初步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方案地球是孕育生命的星球,其表面形态多种多样,如高山峻岭、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陆地等。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对于理解地球的成因、地貌演化、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步了解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理学科中的一项基础内容。
本文将针对此进行教学方案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表面主要形态,如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峡谷等。
2.理解地球各地形的形成机制,如地壳运动、风化作用、水力作用等。
3.了解不同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高山作为水源保护区、平原作为农业生产区等。
4.培养学生利用实地考察、图片、数字资料等多种方式综合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
例如:(1)高山:海拔较高,山顶常年盖雪,表面悬崖峭壁,动植物种类丰富。
(2)平原:海拔较低,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
(3)丘陵:地势较平缓,山丘或土丘居多,土地贫瘠不适宜农业生产。
(4)盆地:地势低凹,气候干燥,常由内陆湖泊或滨海河流沉积形成。
2.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
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风化作用(机械风化、化学风化)以及水力作用(水蚀作用、泥石流作用等等)。
3.不同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高山作为水源保护区、平原作为农业生产区等。
4.地球表面形态的实地考察。
采用实地考察、图片观察等方式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实际观察,如登山、徒步等,使学生直接体验不同地形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1.概念讲解法利用图书资料、化石模型、图片等辅助资料对地球表面不同地形的分类、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讲解。
2.实地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直接观察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地貌演化过程。
3.数字化教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交互式学习,如网络地图、地球仪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表面形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特征较多,教学时要突出重点。
2.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需要理解地壳运动、风化作用、水力作用等地理概念。
地球的表面教案(精选五篇)
![地球的表面教案(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363d5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3.png)
地球的表面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地球的表面教案2、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三、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中可渗透《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ppt(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世界十大地貌奇观)。
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看ppt,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崇明岛的面积和垦利县的面积不断增长,以上都说明了什么啊?
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师
地质作用分类
能
量来源
表
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
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板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一一指出,带学生在图上查找各板块的名称和范围)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提出的问题: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作用?…
从图中可见,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有两种:“→︱←”“←︱→”,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箭头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为生长边界,也就是张裂区。
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
请看图,当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形成的是海洋或海岭,如红海、大西洋;在陆上常形成裂谷或断层,如东非大裂谷。
“→︱←”箭头是相对的,为板块消亡边界,说明两边的板块在碰撞挤压,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为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海上会形成深邃的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如亚洲东部的日本群岛等;在陆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西部的落基山等。
如果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等。
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做一个训练。
板块移动对地貌影响举例
边界类型
板块碰撞
陆
陆相
碰
形成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消亡
边界陆
海相
碰
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海岸
山脉,陆上形成岛弧,海洋板块
形成深海沟
南美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
部岛屿
消亡
边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
生长边界
由上可见,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足迹”。
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板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表格(画线部分为待填写内容)
褶皱断层
成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
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岩层在地壳运动时,受强大压力和张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形成断层
类
型
背斜向斜
特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
曲
地貌一般成山岭(如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常被侵蚀成谷
一般成谷
地,两翼被侵蚀
成山
断裂上升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
泰山),断裂下沉常形成凹陷、凹地(如东非
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我们了解地质构造规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胜利油田的发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探测到的。
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建大型工程时应避开板块断裂处,以免诱发地震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促使其变化的力量分别来自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地质作用塑造地表类型,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多姿多彩。
而其中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让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其一般规律,也存在着特殊变化,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
对这些内容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