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主要种群

植物的主要种群
植物的主要种群

第3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学习目标】1、能说出不同的植物类群,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能记住种子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3、能说出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4、能说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热爱植物,保护植物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种子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难点: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反馈:比比你的自学能力!

植物学家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主要

有、和等。

(二)苔藓植物

1、苔藓植物大都对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

的指示植物。

2、在被火山摧毁的地带或烧毁的林地上,苔藓植物是先锋植物之一,因此,苔藓植物是植物界

的。

1、蕨类植物

1、蕨类植物的繁殖依靠,它属于一种细胞,位于叶片下表面。

2、大量的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

(四)种子植物

1、结构:所有的种子植物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

(2)。

2、种子植物又可分为和,分类的依据是:

种子外有无包被。

3、我国被誉为的故乡,我国许多裸子植物是世界上的珍稀树种,如

4、是植物界中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它又

可分为和。

二、二、合作探究: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一)比较各类植物

1、根据各类植物的结构特点,将符合条件的植物类群填在横线上:

体内有维管组织,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的是植物;植物体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并用孢子繁殖的是植物;有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体内没有输导组织,是植物。

2、根据各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将符合条件的植物类群填在横线上:

生活在阴湿的地面、背阴的墙壁和树皮上,是植物;生活在森林、

溪沟、田野的阴湿环境里,植株较高大,是植物;分布非常广泛,

是植物。

(二)植物的进化趋势

比较三大类群植物的结构,生活环境等,总结植物的进化顺序是:

。由此可知,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是。

(三)将下列植物准确归类:

银杉、小麦、花生、地钱、满江红、卷柏、黄瓜、葫芦藓。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三、形成提升(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1、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的是

A.美国 B.新加坡 C.中国 D.俄罗斯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指哪类植物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3、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4、煤炭主要是由哪类古代植物形成的

A.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5、松树和桃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松树的果实内有种子 B.松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种子裸露

C.松树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保护着 D.松树的球果包被着果实6、现存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类群是

A.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四、小结

钩栲群落优势植物种群竞争的研究

钩栲群落优势植物种群竞争的研究 张嘉生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林业局,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通过对钩栲群落中以钩栲、石栎、东南栲为优势的阔叶林10个样地进行调查,估算并比较各优势种群的竞争系数与 K 值比的关系,结果表明:中性偏阴的钩栲和东南栲种群将取代喜光的石栎种群;东南栲种群与钩栲种群随时间推移达到 共存的竞争结果。 关键词:钩栲;石栎;东南栲;种群竞争 中图分类号:S71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05)04-0082-04 Study of Castanopsis tibetana Community Dominant Plant Population Competition ZH ANG Jia 2sheng (Forestry Bureau of Meilie District ,Sanm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Sanming 365000,China ) Abstract :The 10sample plac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etitive coefficients and k value rate of different domi 2nant population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utral relative shade Castanopsis tibetana and C 1jucunda popula 2tions w ould take place of light 2loving Lithocrpus glaber population ;the competitive result of coexistence of C 1tibetana and C 1jucunda pop 2ulations reached with time 1 K ey w ords :Castanopsis tibetana ;Lithocrpus glaber;C 1Jucunda ;population competition 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 )为壳斗科的大乔木,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其对生境要求比栲树、米槠严格,喜温暖湿润气候。钩栲木材心材与边材区别明显,心材部分比边材稍宽,紫红褐色,边材浅红褐色,材质坚硬,易干燥,少开裂,耐水腐,钉着和胶漆性能良好,为优良的建筑、车船、家具和室内装饰用材(郑万钧,1985)。现存的栲树林大多是散生于天然阔叶林中,以钩栲为优势种的林分很少,且大多是呈小块状分布的过熟林,由于人为干扰,林地退化,钩栲天然更新长期停留在幼苗阶段,钩栲在常绿阔叶林中有衰弱趋势。因此研究钩栲群落中优势种群间的竞争对保护钩栲种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钩栲群落的优势种群间的竞争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采用Lotka -Volterra 种间竞争模型(张金池,1999)定量分析钩栲群落中优势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为钩栲的经营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福建三明中村莲花峰炉坑,东经117°27′,北纬26°09′,海拔1177~1483m ,平均降水量约1600mm ,年均气温1515℃,春夏湿热多雨,秋冬稍干旱,土壤为暗红壤,土质较厚,腐殖丰富,水条件均较 好。钩栲群落中钩栲435株?hm -2,平均胸径18cm 左右,年龄约68a ,平均树高14m ,郁闭度达018,该群落中主要植被成分有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 )、石栎(Lithocrpus glaber )、栲树(Castanopsis f aragesii )、东南栲 (Castanopsis jucunda )、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香叶树(Lindera camunis )等。 2 研究方法 211 取样方法 在钩栲群落中选择10个20m ×20m 以钩栲、石栎、东南栲为优势种群的样地,调查地径≥2cm 的所有立木的种名、胸径、冠幅等。表1为10个样地环境条件测定结果。表2为10个样地乔木层树种重要值。  收稿日期:2005-04-30;修回日期:2005-07-28  作者简介:张嘉生(1964-),男,福建三明人,三明市梅列区林业局工程师,从事资源调查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第32卷第4期2005年12月 福 建 林业科 技 Jour of Fujian F orestry Sci and T ech V ol 132 N o 14Dec 1,2005

11植物各大类群重点复习资料

植物各大类群复习重点 一、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常见代表植物 (一)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藻类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2、是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的原植体植物; 3、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植物; 4、以孢子进行繁殖; 5、合子不发育成胚,为无胚植物。 6、藻类植物起源古老原始,分布广泛。 藻类不是一个自然的分类类群。现已知藻类共有三万多种。 根据藻类植物的藻体形态、细胞核的构造和细胞壁的成分、载色体的结构及所含色素的种类、贮藏营养物质的类别、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位置和类型、生殖方式及生活史类型等可分为十个不同的门。(各门的主要特征见教材194页表5-1) 记住下列常见种类: 蓝藻门Cyanophyta 常见种类有:色球藻、颤藻、念珠藻、鱼腥藻、螺旋藻 甲藻门Pyrrophuta 金藻门Chrysophyta 黄藻门Xanthophy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常见种类有:舟形硅藻、圆筛硅藻、羽纹硅藻、桥弯藻 裸藻门phae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常见种类有:衣藻、小球藻、水绵、丝藻、石莼 轮藻门Charaophyta 常见种类有:轮藻 红藻门Rhodophyta 常见种类有:紫菜、石花菜 褐藻门Phaeophyta 常见种类有:海带、裙带菜 (二)地衣植物门: 地衣是真菌与绿藻或蓝藻的共生的复合体。 (三)苔藓植物门主要特征: 1、生境:多生长于阴湿的环境里,常见长于石面、泥土表面、树干或枝条上。 2、常见植物体为配子体,其植物体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也没有维管束那样的真正输导组织,所以植物体长不高大。 3、生活史中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配子体占优势,孢子植物体必须寄生在配子体上。 4、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的精子器和颈卵器。 5、受精卵(合子)发育形成胚,胚发育成为孢子体,经减数分裂形成孢子。 6、孢子萌发经原丝体阶段,再发育出配子体,产生精子和卵,精子具鞭毛,受精离不开水。 苔藓植物门全世界种类约23000种,我国有2800种。可分为苔纲、藓纲、角苔纲三个纲。 记住常见代表植物:地钱、葫芦藓、角苔

《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认识不同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4、通过对不同类群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增强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强化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3、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植物类群的录像,向同学展现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引入】:据植物科学家估计,自然界中已知的植物约有33万种,遍布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环境。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它们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都有哪些特点。首先我们来讨论植物的主要类群到底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 【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动植物的进化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观察植物进化树(出示植物进化树的挂图),从植物进化树图片中你获取哪些信息?请同学分组讨论并思考,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1)观察植物系统进化树,分析不同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 (2)辨别各种植物类群的特征,“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进化树图片,辨别课桌上所摆放的各种植物,并经过讨论将结果填写在书上的空格里面。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 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 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数量统计通常用密度,尤以植物种群而言单位面积实有个体数是常用统计密度方法。鼠类等的研究即取用相对密度,以每置100铗日捕获率作其相对密度。 3.2.1.3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的个体在其生话空间的位置或布局,称种群的分布型或分布

(完整版)植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的主要类群还有什么样的植物呢?地球上除了绿色开花的植物 以外,换句话说,包括绿色开花的植物在内,地球上共有几大类植物呢?根据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不同,植物有四个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植物 第二节苔藓植物 第三节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第四节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的种类很多,大都生活在水中。生活在海水中的叫做海藻;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中的叫做淡水藻。水绵就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藻。在水池和小溪中生活着一些丝状绿水绵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藻,其中往往就有水绵。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每条水绵都是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的细胞连接而成的。每个水绵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细胞质中有液泡和叶绿体。水绵的叶绿体像带子,螺旋状地排列在细胞里(下图)。 水绵和它的生活环境水绵的叶绿体里含有叶绿素,所以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这样的营养方式叫做自养。自养是各类绿色植物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阳光充足的时候,水绵的光合作用旺盛,放出的氧积存在一起,能使水绵形成的丝团漂浮到水面上来。有些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例如其他的藻类植物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池水中的衣藻(下图左)。 海衣藻 紫菜带 海带(上图中)、紫菜(上图右)是常见的食用海藻。它们与水绵一样,都是多细胞的藻类植物。海带和紫菜的结构也很简单,都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从外表看去,像根的部分只是起固着作用的根状物,像叶的部分叫做叶状体。海带的叶绿体里除了含有叶绿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藻黄素,所以它呈现褐色。紫菜的叶绿体里除了含有叶绿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藻红素,所以它呈现紫红色(彩图)。 下面以水绵、海带和紫菜作实验材料,来观察藻类植物的形态和颜色。 实验观察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 一、单细胞的和多细胞的,结构都比较简单,都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一节概述 随着对植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已发现地球上生存的植物约有50万种以上。并且新种仍不断地被被发现。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推动着物种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系统演化过程,从而出现至今多种多样,数量巨大生物类型,它们与环境共同组成了地球上的生物圈,而植物就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整个生物圈的发展、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植物的分类单位 对植物界的系统分类就是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与相似的程度进行区分与归纳,从大类群到小类群直至个体,制定出各级分类单位,使所有植物都有所从属。 植物界主要分类单位就是: 界:最多分类单位 门:相近的纲组合成“门” 纲: 相近的目组合成“纲” 目:相近的科组合成“目” 科:相近的属组合成“科” 属:亲缘关系相近的种集合为“属” 种:基本分类单位 一般认为“种”就是指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生物学特性;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同种的个体彼此交配能产生遗传性相似的后代,而不同的种通常存在生殖上的隔离或杂交不育。在一个分布区内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与称种群。 *在以上各级分类单位中,如果某一单位过大或者产生了某些特征的变异时,再划分成更细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变种变型等。(举例蔷薇科内的四个豆科)。 二、植物的命名: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规定,以“双命”命名。“双命名”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后经多次修改。“双命法”就是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给每种植物命名。 一个完整的学名应为: 属名+种名词+命名人缩写 属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词:种名或种区别,一般用形容词,少数为名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命名人: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如:Populus Alba L (银白杨) Populus 名词杨树之意,Alba 形容词白色的,L 定命人林奈Linnaeus的缩写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

_____种群密度调查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野外调查时对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地质罗盘(指南针),GPS(经纬仪),海拔表(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测高仪,望远镜,照相机,大比例地图。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取样方法的设计 在植被研究中取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常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为:代表性样地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本实验采用代表性样地法。 1、代表性样地法 这是一种根据主观判断有意识地选出某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因此是主观选择取样。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资料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但是却适用于像排序等某些多变量分析技术。 (二)取样技术 (1)标准样方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样方类型: 记名样方、面积样方、质量样方、永久样方。 1. 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总面积的5%~10%或1%。 2、样方形状 样方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3、样方面积

①样方的范围(最小面积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④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结果与计算 2结果分析

植物的主要类群_教案

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悉、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藻类、苔类和蕨类),以及这些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2.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二、难点 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认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导: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物恐怕要算绿色植物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它们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提供了食物等。 绿色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你知道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大约有多少种?它们都有哪些类群?你能说出它们的生活环境吗?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3万种,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等特征的不同可将它们可分成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一般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暗且比较湿润的陆地上;种子植物分布非常广,陆地、水中都有其分布。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都有哪些特点。首先我们来讨论植物的主要类群,关于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这四类植物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 1.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动植物的进化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2.请观察植物进化树(出示植物进化树的挂图),从植物进化树的图片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从植物进化树可以看出植物进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4.通过比较这几类植物的形态特点,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a.动植物进化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来进行进化的。 b.地球上的植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所有类群的植物都是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 c.植物进化的顺序是: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藻类植物,然后从藻类植物到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被子植物。 d.它们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三、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1.怎样来区别不同的植物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比较这几类植物。(在实验桌上,教师给大家准备海带、葫芦藓、肾蕨、带有球果的松枝、蚕豆、放大镜、镊子等。)幻灯演示观察的方法步骤: (1)区分这几种植物。 (2)依次仔细观察海带、葫芦藓、肾蕨的形态特征。 (3)在松枝上识别雄球果和雌球果的形态结构,从雌球果内找出松子,思考球果的哪个结构起到了保护松子的作用。

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资料

第六章第2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结构: 1.1科学知识、技能要素: 知识要素: (1)自然界的植物根据繁殖方式被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生物。 (2)根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被,又可将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可将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及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和代表植物。 技能要素: 通过观察各种植物之间的区别,增强观察、分析的能力。 1.2科学过程方法要素 通过对一些常见植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的分析能正确判断其所属类群,增强实践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 1.3态度、情感、价值观要素

通过学习各种植物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来提升保护植物的意识,促进积极参与保护植物的公益性活动,理解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对地球与人类发展的意义。 1.4STS关系要素 地球上生物的存在与繁衍对人类,对环境、对社会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巨大的贡献,它们维护了地球的生态平衡,许多植物具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等,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了地球的生机盎然。 2.前后章节联系: 本课时“植物的主要类群”选自教材华师大版初一科学第六章“生物的类群”中的第二节,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阐述了动物的分类及几种代表特征。第三节则阐述了除动物与植物以外生物,细菌和真菌。第四节“生物的分类”阐述了科学进行生物分类的方法。内容联系上看,第一、二、三节对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的分别阐述构成了生物的总和,第四节则是在前三节基础之上的扩充与深化,阐述了面对眼花缭乱的诸多生物将其进行科学归类的方法,达到由感性至理性的转变。知识结构上看,第一、二、三节呈并列关系,第四节呈递进关系,四节内容共同构成了生物的一个较全面的体系,本课时内容同时起到了衔接前后章节的作用。 3.教学活动结构: 为了让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的单子叶植物的区别,教材安排了“与蔬菜交朋友”的活动。 为了“了解”裸子植物,教材安排了“科学技术社会:银杏”的阅读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概念,并能分别举例。 (2)知道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和主要区别,并能分别举例。 2、过程方法目标 根据单、双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学会区别常见的被子植物;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学生珍稀植物,保护植物的意识增强。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综述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综述 摘要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有三种形式,即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种群是连接个体和群落的纽带,研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可以进一步揭示种群之间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对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的美好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Abs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lant population mainly have three forms, include random distribution ,uniform distribution and gathered distribution. plant population is a ties which connected to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Research the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can further reveal the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 This article in purpose of expound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f plant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lant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existence question 1.引言: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对于确定种群特征、揭示种群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开展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对确定种群特征、种群间相互关系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测定植物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群落的特征与本质十分必要[1. 2.3]。研究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种类空间相互关系、种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

植物的四大类群

植物的四大类群 【学习目标】 1.说出植物有哪四大类群 2.能简单描述各类群植物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各类群植物的主要差异 【学习重点】 描述各类群植物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说出各类群植物的主要差异 【问题探究】 1.藻类植物 A分类:有细胞的,也有细胞的 B生活环境:有的生活在中,有的生活在中,还有的生活 在的地方 C结构特点:没有的分化(也就是有种器官) D与人类关系:释放氧气、制造有机物给鱼类提供饵料、食用、化工医药类等 2.苔藓植物 A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环境中 B结构特点:茎中没有,叶中没有,根非常简单,称为 (也就是有种器官) C与人类关系:可以当作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 A生活环境:在森林和山野的处 B结构特点:有专门的组织 有的分化(也就是有种器官) C生殖:通过细胞进行生殖 D与人类关系:食用、药用、绿肥、饲料,2亿年前的蕨类现在变成了可以供我们作燃料4.种子植物:生殖:通过进行生殖 ①裸子植物:A种子是着的 B裸子植物的都很发达,里面有组织 (也就是有种器官) ②被子植物:A种子外面有包被着 B果实= + (也就是有种器官)

【目标检测】 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 A、都生活在水中 B、大都生活在水中 C、都生活在陆地上 D、大都生活在陆地上 2、下列植物中,不属于藻类的是() A、海带 B、紫菜 C、白菜 D、石莼 3、下列属于淡水中生活的多细胞藻类植物的是() A、紫菜 B、水绵 C、石花菜 D、鹿角菜 4、藻类植物是一类低等植物,理由是() A、主要生活在水中 B、可以食用、药用 C、植物体都很微小 D、无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 5、葫芦藓适于生活的环境是() A、池塘溪流中 B、阴湿的地表面 C、干燥的土壤中 D、黑暗的地窖中 6、苔藓植物假根的主要功能是() A、吸收水分 B、固定植物体 C、吸收有机物 D、制造有机物 7、地层中的煤是由什么形成的() A、古代的苔藓植物 B、古代的蕨类植物 C、古代的藻类植物 D、古代的被子植物 8、肾蕨的地上部分是() A、茎和叶 B、叶 C、茎 D、根、茎、叶 9、下列各类植物中,不具有输导组织的是() A蕨类植物B苔藓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10、下列哪一种植物能生活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 A葫芦藓 B松树 C地钱 D蕨 11、下列不产生种子的是() A卷柏 B桃 C侧柏 D松 12、与桃树相比,松树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果皮内有种子 B没有种子,果皮裸露在外 C终年常绿,永不落叶 D松果是有果皮包着种子的果实 【课后反思】

0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2.1 萜类 (terpene) 2.2 甾体类 (steroid) 2.3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 2.4 醌类 (quinonoid) 2.5 黄酮类 (flavonoid) 2.6 鞣质 (tannin) 2.7 生物碱 (alkaloid) 2.8 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 (cyanogenic glycoside, glucosinolate, nonprotein amino acid) 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差异很大,通常归为萜类化合物(萜类、甾体类)、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醌类、黄酮类、鞣质)、含氮化合物(生物碱、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三大类 除以上三大类外,植物还产生多炔类、有机酸等次生代谢物质 多炔是植物体内发现的天然炔类,主要分布于菊科及伞形科植物,现已发现1000种左右 有机酸广泛分布于植物各部位,一些有机酸如茉莉酸在植物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也可将次生代谢产物分为抗生素(植保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生物碱与毒素等不同类型 3.1 萜类 terpene ?萜类或类萜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由异戊二烯组成,有链状的,也有环状的,一般不溶于水 ?萜类种类依异戊二烯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 ?萜类的生物合成有两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前者研究得比较清楚,后者仍有些未明,两条途径都是经过异戊烯基焦磷酸(IPP)进一步合成各种萜类化合物 3.1.1 单萜(monoterpene) ?单萜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多分布于樟科、松科、伞形科、姜科、芸香科、桃金娘科、唇形科、菊科的植物中?单萜常温下一般是挥发性液体,沸点140-200℃。有的单萜与糖结合成苷,则不具有挥发性 ?单萜依据碳架可分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4个大类 3.1.1.1 链状单萜 ?月桂烯(杨梅烯,myrcene)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杨梅叶、松节油、黄柏果油、桂油、柠檬草油、啤酒花油和芫荽油等挥发油中含有;是香料工业中重要的反应中间体 ?芳樟醇(linalool)(里哪醇、沉香醇) 化学名: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具一个手性碳原子,有一对对映异构体。(-)-(R)-芳樟醇存在于香紫苏油、香柠檬油、芳樟油中, (+)-(S)-芳樟醇存在于芫荽油、桔油及素馨花挥发油中。芳樟醇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镇静等作用。芳樟醇对正常人体的心脏和呼吸功能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具降压作用;具有优美而偷快的花香香气不同旋光性的芳樟醇具有不同的香气。用于多种香型的香精调配,如百合、丁香、橙花等各种香精。是合成芳樟醇类香料化合物和维生素E、A的重要原料。世界上每年耗用量数万吨,产值数亿美元。我国每年需要量达400吨,主要依靠进口(林耀红,1997)。西南化工研究院于1997年底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年产1000t芳樟醇生产装置,该装置1999年已建成投产 芳樟醇与茶叶:茶叶中的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其含量在新梢各部位的分布表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各季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最低,加工过程中,芳樟醇大量产生于揉捻及发酵工序 芳樟醇还有四种顺式和反式毗喃型及呋喃型氧化物。 ?柠檬醇,顺式异构体称为橙花醇(nerol),反式异构体称香叶醇或牦牛儿醇(geraniol),均有玫瑰香气。橙花醇的香气更为柔和,常用于香水配方。 ?柠檬醛(citral),反式的习称香叶醛(geranial),顺式的称橙花醛(neral)。柠檬醛通常为混合物,以橙花醛为主,具有柠檬香气 ?香叶醇( geraniol ):香叶醇是玫瑰中的主体花香成分,是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具典型玫瑰香型。祁门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极高。香叶醇在新梢各部分的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和加工变化与芳樟醇相似。1990年,Yano 指出香叶醇的前体为香叶基-β葡糖甙;1993年,Guo相继在乌龙茶的研究中分离并鉴定出了香叶基-6-O-R-D-吡喃木糖-β-D-吡喃葡糖甙,第一次发现单萜烯醇配糖体的糖体部分存在非单糖结构。 3.1.1.2 单环单萜 ?柠檬烯(limonene),(+)-柠檬烯在芸香科桔属植物果皮的挥发油中约含90%,(-)-柠檬烯存在于薄荷、土荆芥、缬草的挥发油中 ?萜品醇(terpineol),也称松油醇,存在于樟脑油、八角茴香油及橙花油中,用于香料配制 ?薄荷醇(menthol),又称薄荷脑。由于有3个不对称碳原子,应有4对不同的立体异构体

植物的主要类群

6.2 植物的主要类群 1.大家都知道松树和狗中一种是植物,一种是动物,那你能从下列四个答案中选出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吗?() A.松树固定生活,狗能运动 B.狗能繁殖生小狗,松树不能 C.狗能发出声音,松树不能 D.狗摄取食物获得营养,松树自己制造营养2.有同学将水稻、西瓜、松树归为一类,把海带、地钱和蕨归为另一类。想一想,他分类的依据是() A.有根或无根 B.有种子或无种子 .水生或陆生 D.有果实或无果实 3.看一看,雪松和豌豆的主要区别在于红松是() A.常绿 B.有果实和种子 C.没有果实和种子 D.有种子但没有果皮包被 4下列植物依次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排列的是()A.海带、葫芦藓、蕨、苏铁、柑桔 B.水藻、胎生狗脊、地钱、红松、银杏 .紫菜、葫芦藓、蕨、苹果、葡萄 D.水绵、地钱、胎生狗脊、玉兰、红松 5.生物分类等级从低到高的顺序正确的是 () A.种、属、科、目、纲、门、界 B.界、纲、门、目、科、属、种 C.界、门、纲、目、科、属、种 D.种、科、属、门、目、纲、界 6.科学家对某种未知植物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根、茎、叶,但没有花、果实、种子。根据其结构特征,你认为该植物应属于() A 裸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藻类植物 .有同学把柳树、松树、桃树分为一类,把海带、蕨、葫芦藓分为另一类,他的依据是() A.有根或无根 B有茎或无茎 C.有种子或无种子 D.水生或陆生 8.下图是植物的种子、根、叶、茎、花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图中的( ) 表示双子叶植物的种子,; ( )表示双子叶植物的茎; ( )表示双子叶植物的叶,理由:; ( )表示双子叶植物的花; ( )表示双子叶植物的根系,理由:。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C 6.B 7.C 8. I 子叶两片 D E网状脉 A G 直根系

3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本次课的重点1 种群的动态 2 种群的统计学 3 种群增长模型 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5 种群调节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population来自拉丁语,我国生态学家译为种群。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四个基本参数的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内部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地理分布。 3、遗传特征:由基因库决定的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特点。 出生率 出生率常分为最大出生率(naximum natlity)和实际出生率(realizednatality)最大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实际出生率: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它随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死亡率 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死亡率也分为最低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和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ritg)后才死亡。实际死亡率: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的。 迁入和迁出 迁入(immx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 是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它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动态包括: (1)种群的数量或密度。 (2)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3)种群的分布。 (4)种群调节。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种群数量常用密度表示。密度通常表示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出生率:单位时间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出生率与性成熟速度、年繁殖次数和产仔量(卵)数有关。育率和生殖率: 生育率=单位时间出生的个体数/雌性总个体数

第十三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进化

第十三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进化第一节藻类植物 导航:蓝藻门 | 眼虫藻门 | 绿藻门 | 金藻门 | 甲藻门 | 红藻门 | 褐藻门 | 各门藻类间的亲缘关系 地球上现有植物种类近50万种,它们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据研究考证,地球上最原初的植物是原核的藻类植物,诞生于迄今38亿年前的海洋,陆出现至少有26亿年的历史,而一种红藻(Cyanidio schyzon Merolea)则被黑岩(日本,2004)证实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植物。因此,陆地上出现真少是20亿年以前。植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发展,出现了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别。有些类群繁盛起来,有些类群衰退下去;老的物种不断消亡(来自的证据),新的物种不断产生。植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进化并繁荣着(表13-1)。 在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植物中,有的结构简单、低等而古老,常生活于水中或阴湿地方;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又称原植体植物(thallophyte 器官常为单个细胞;有性生殖的合子,不形成胚而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细胞,再萌发成新的植物体,故又称为无胚植物(nonembryophyta);它们类(Algae)、菌类(Fungi)、地衣(Lichenes)等的低等植物类群,约有10多万种。有的植物,形态构造和生理上都比较复杂,绝大多数营陆生生活;常的分化(苔藓植物可例外),生活周期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生殖器官由多个细胞构成(产生颈卵器,又称颈卵器植物);由受精卵发育成胚,继而形成植,又称有胚植物(embryophyta);它们是包括苔藓植物(bryophyta)、蕨类植物(pteridphyta)和种子植物(seed plant)等高等植物,约有20万种以有的通过单个细胞的繁殖孢子传播扩散,而被称为孢子植物(spore plant)或隐花植物(cryptogamae);有的产生种子来繁衍生息,而被称为种子植物或(phanerogamae)。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因其植物体有维管组织的分化,而被称为维管植物(vascular plant)。 植物界的分门并不统一。根据多数学者的观点,植物界可分为15门。低等植物包括11门,高等植物为4门,本书在介绍有关门的基础上,同时按藻类、菌、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七大类群加以介绍下。

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设计

《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顿坊店乡第二中学秦付永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科书第39--45页。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以及这些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2、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二)难点:

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认识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四、教法与学法导航 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三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物恐怕要算绿色植物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他们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提供了食物等。绿色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你知道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大约有多少种?他们都有那些类群?你能说出他们的生活环境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生物圈中有那些绿色植物,他们都那些特点。首先我们来讨论植物的主要类群,关于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这三类植物你想了解些什么呢?聆听老师谈话,进入情景,回答问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3万种,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的不同可将他们分为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三大类群。苔藓植物一般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暗且比较湿润的陆地上;种子植物分布非常广泛,陆地、水中都有其分布。 思考、回答问题: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动植物的进化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植物的主要种群

第3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学习目标】1、能说出不同的植物类群,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能记住种子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3、能说出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4、能说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热爱植物,保护植物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种子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难点: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反馈:比比你的自学能力! 植物学家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主要 有、和等。 (二)苔藓植物 1、苔藓植物大都对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 的指示植物。 2、在被火山摧毁的地带或烧毁的林地上,苔藓植物是先锋植物之一,因此,苔藓植物是植物界 的。 1、蕨类植物 1、蕨类植物的繁殖依靠,它属于一种细胞,位于叶片下表面。 2、大量的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 (四)种子植物 1、结构:所有的种子植物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 (2)。 2、种子植物又可分为和,分类的依据是: 种子外有无包被。 3、我国被誉为的故乡,我国许多裸子植物是世界上的珍稀树种,如 。 4、是植物界中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它又

可分为和。 二、二、合作探究: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一)比较各类植物 1、根据各类植物的结构特点,将符合条件的植物类群填在横线上: 体内有维管组织,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的是植物;植物体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并用孢子繁殖的是植物;有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体内没有输导组织,是植物。 2、根据各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将符合条件的植物类群填在横线上: 生活在阴湿的地面、背阴的墙壁和树皮上,是植物;生活在森林、 溪沟、田野的阴湿环境里,植株较高大,是植物;分布非常广泛, 是植物。 (二)植物的进化趋势 比较三大类群植物的结构,生活环境等,总结植物的进化顺序是: 。由此可知,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是。 (三)将下列植物准确归类: 银杉、小麦、花生、地钱、满江红、卷柏、黄瓜、葫芦藓。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三、形成提升(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1、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的是 A.美国 B.新加坡 C.中国 D.俄罗斯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指哪类植物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3、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4、煤炭主要是由哪类古代植物形成的 A.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5、松树和桃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松树的果实内有种子 B.松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种子裸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