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主要种群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
植物种群特征
多度 密度 盖度 频度 高度 重要值
种群的增长类型
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一是植 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其 二是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形成的5个因素如下: ①某一地区的植物群系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 ③种本身的特点 ④生境 ⑤时间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①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②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③一致的地形部位和一致的生境条件 ④一定的面积 ⑤时间
(reservoir)
CCononsusummeres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氮循环
NNNiittrrrooogggeeennniininn AAAtmtmmooosspphhheeerrreee

种群和群落(37张PPT)

种群和群落(37张PPT)

在春、夏、秋、冬四季图片 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图片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季:枝条长出新叶,地面上草 本植物开始生长。
夏季:枝繁叶茂,林内阳光少。
秋季:叶片转变成黄色。 冬季:枝叶几乎落光了,地面上 被雪覆盖着。
森林群落 苔藓地衣层
乔木是指树身 高大的树木, 由根部发生 独立的主干, 树干和树冠 有明显 区分
根据群落的基本特征和其生活的环境,
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 生生物群落。
陆生生物群落中,根据不同环境下生物种 类组成与个体数量的区别,主要有六种类 型: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 荒漠、沼泽
热带 雨林
常绿阔叶 林
针叶林
草原
荒漠
沼泽
各种群落及其特点 群落名称 分布区域 特点
主要生物种群
群落(生物群落): 在一定的环境中,有规 律的组合在一起的各种 生物的种群之和
群落的三要素: 1、多种生物种群
种群的三要素:
1.属于同一物种。
2.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 可小。
3.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 体。
三者缺一不可!
2、一定的环境 (范围可大可小)
3、种群间有规律地组合
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 到许多生物可以单独生活, 那么,生物是否也过着群居 生活呢?
赤麻鸭个体
多只赤麻鸭
睡莲个体
睡莲群体
同一物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并且占有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就是 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个体有什么特征?
种群:在一定空间或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种群的三要素: 1.属于同一物种。 2.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可小。 3.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三者缺一不可!

浙江天目山孑遗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的种间关系

浙江天目山孑遗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的种间关系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s y mb i o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 c o e x i s t e n c e me c h a n i s m o f e v e r g r e e n, d e c i d u o u s a n d c o n i f e r o u s t r e e s
关键 词 :森林 生 态学 ; 孑遗 落叶 阔叶树 种 ;种 间联 结 ;种 间相 关 ;生 态位 宽度 ;天 目山
中 图 分 类 号 :S 7 1 8 . 5 0 9 5 . 0 7 5 6 ( 2 0 1 3 ) 0 2 . 0 2 0 6 . 0 9
i n a r e l i c t d e c i d u o u s f o r e s t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e R e s e r v e o f Mo u n t T i a n mu ,Z h e j i a n g ,C h i n a ,t h e i r l f o r i s t i c
c o mp o s i t i o n a n d c o mm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h a v e b e e n s u r v e y e d i n 1 9 6 p l o t s . T h e i n t e r s p e c i i f c a s s o c i a t i o n, i n t e r s p e — c i f i c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d n i c h e b r e a d t h w 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u s i n g a c o r r e h i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a n d n i c h e b r e a d t h a n a l y s i s .

植物的种群与群落

植物的种群与群落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数学模型在预测植物种群与群 落动态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在植物种群与群落管 理中的应用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植物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
种群:在一定区域内,同一物种的 所有个体
种群动态: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包括增长、稳定和下降等阶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 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种群分布:种群在不同空间位置上 的分布情况,包括均匀分布、聚集 分布和随机分布等类型
生产者:植物、藻类和微生物等 消费者:动物、昆虫和微生物等 分解者:细菌、真菌和微生物等 非生物环境:气候、土壤和水分等
Part Four
植物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种群与群落的相互影响
植物群落:不同物种的集合, 具有相似的环境条件和生态
功能
竞争:不同种群之间争夺资 源,如阳光、水分、养分等
捕食:一种种群捕食另一种 种群,如食虫植物、食肉动
群落的环境条 件会影响种群 的分布和数量
群落的物种组 成和结构会影 响种群的生存
和繁殖
种群与群落的空间关系
植物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和排列方式
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组合 和排列方式
植物种群与群落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植物种群与群落之间的竞 争和共生关系
种群与群落的时间关系
植物种群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时间变化:植物种群与群落的数量 和种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 化,如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等。
竞争与共生:植物种群与群落之间 存在竞争与共生的关系,如竞争资 源、互利共生等。

七年级上下册地理生物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下册地理生物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下册地理生物知识点汇总地理生物知识点汇总作为中学地理科品目之一,地理生物学主要研究地球上的生物及其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规律。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地理生物学的基本常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列举了七年级上下册中的地理生物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初学者更好的理解地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一、生物分类1.生物种类的分类:生物种类主要可以分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藻类等五大类。

2.按照生物源泉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原生生物和后生生物。

3.生物的基本建筑单元:细胞,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4.多细胞生物可根据器官系统的不同分类为动物和植物。

二、生物的栖息地1.栖息地的定义: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地方。

2.不同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性差异:由于每种生物的环境生存需求都不同,所以不同生物的栖息地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3.生物栖息地的常见类型及其特征:生物栖息地可分为陆地、水体和空气等类型。

4.陆地生物栖息地以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决定了生物对栖息地的需求。

三、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的定义:指具有一定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区域,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2.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群落、生境、物种和生态系统四大因素构成。

3.生态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是依赖于它所处环境的稳定性的,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数量和物种组成的改变。

四、生物种群1.生物种群的定义:指生物学意义上具有同种性质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携带并进行自然繁殖的总体。

2.动物种群的数量稳定性:动物种群的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相同环境下,动物种群数量往往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植物种群的繁殖:植物的种群数量不同于动物,它主要靠其种子的传播繁殖,因此在其所处生境变化下,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更快。

五、生态平衡1.生态平衡的定义:指自然界各个因素之间保持着适当的数量分布和相互作用关系。

2.生态平衡的主要构成因素:物种平衡、生物平衡、能量平衡和物质平衡等。

植物生态位分析

植物生态位分析

植物生态位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包括其所占据的生境、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植物生态位分析旨在揭示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生态位差异,从而了解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群的类型、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植物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一部分:植物种群类型在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群可以根据其生长习性和适应能力的不同而分为几种类型。

其中,有些植物适应于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资源,它们往往生长在阳光充足而潮湿的地区,如阳光充足的草原和湿地。

而另一些植物则更适应于干旱环境,它们可以通过减少水分蒸散或是寻找深层的水源来适应干燥的土地,例如沙漠植物。

此外,还有一些植物种群专门适应于特殊的生境,如高山植物和沿海植物。

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群类型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存策略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植物资源利用植物种群的资源利用方式也是植物生态位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来进行生长和繁殖。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不同植物会采取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

有些植物善于利用土壤中丰富的养分,它们会快速生长并占据更多的生境空间;而另一些植物则采用节约资源的策略,通过深入土壤中寻找稀缺的养分来生存。

此外,一些植物还能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合作,通过共生关系来获得养分。

通过对植物资源利用方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第三部分:植物相互作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同类型的植物种群之间往往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它们通过争夺光线、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来进行竞争,以求在有限的生境中生存和繁殖。

而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群之间可能存在着互补和协同的关系,它们通过提供或利用不同的资源来促进共生和互利共赢。

此外,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植物生态位分析的重要内容。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

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

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

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植物种群特点和种间关系

植物种群特点和种间关系

种群特质和中间关系概述自然界的生物,极少以孤立的个体形式长期存在,而是以种群的形式生存。

对植物而言,所谓种群(population),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即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能够自由授粉、繁殖。

譬如,某山地的茶树种群,某水域的莲花种群、某农田的玉米种群,等等。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客观的生物学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立的特征、结构与机能的整体。

通常,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二是数量特征——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三是遗传特征——就是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遗传的多样性增强了种群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力。

研究种群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化,是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的主要任务。

(一)种群的分布格局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是指种群中的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处出现的几率是均等的,而且每一个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其它个体的分布。

事实上,随机分布并不多见。

只有环境因子对多种植物的作用无太大差别时,或者某一主导因子成随机分布时,才会引起种群的随机分布;或者在生态条件比较一致的环境中,才会出现随机分布,如生长在潮汐带的植物。

此外,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初次入侵某一地区时,常呈随机分布。

2.均匀分布(regular distribution)或称规则分布。

系指种群内每一个体近乎等距离分布。

当植物占有的空间超过所需的空间时,则在分布过程中所受的障碍也就很小,从而导致均匀分布。

在自然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分布极少出现。

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常会引起植物的均匀分布:一是病虫害、种间竞争时、优势种成均匀分时,其伴生种则呈均匀分布;二是地形、坡向、土壤水分状况的均匀分布时,也使植物种群呈均匀分布;三是人工干预的种群,如人工林、栽培作物,多为均匀分布。

第五节 植物的种群生态

第五节 植物的种群生态

第五节植物的种群生态一、种群的基本特征生物很少以孤立的个体形式长期存在,而是以种群形式存在。

种群(population)是指一定空间里同种个体的集合,同一种群的个体能自由授粉和繁殖。

如某山地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群,某水域中的水绵(Spirogyra sp.)种群,某农田中的小麦种群等。

种群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客观的生态生物学单位,是具有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

一般来说,自然种群具有3个基本特征:① 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 数量特征,即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是动态的;③ 遗传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增加了种群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研究种群数量变动和空间分布规律是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的主要任务。

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遗传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种群的分布1.种群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

是指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它涉及种群传播、分布类型和格局等要素。

此外,种群在特定环境下分布格局的形成,还依赖于种群对其环境的适应性。

物种的分布现状,一方面是其从散布中心或起源中心传播开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散布的限制因素或生态障碍作用的结果。

这些限制因子包括诸如极端温度、积温、湿度等自然气候因子;或像海洋、山脉、陆地等自然地理因子;也有生物因子,有时会因为缺乏某种传粉昆虫而使某种植物无法在这个生境分布。

2.种群分布类型(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ype)。

是指种群在空间分布的方式。

此空间是指一个种群在其所有广大分布范围内的空间,称之为外分布型。

种群的分布类型分为连续的(continuous)和间断的(disjunction)或不连续的(discontinuous)的极端类型。

最极端的间断分布是所谓的岛式模型(island model)或岛式分布(island distribution),岛中每一种群各具特色,界限分明,彼此隔离。

生态学:5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5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连续的增长模型(Logistic(1)假设: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此即生态学发展史中著名的逻辑斯谛方程式中a——参数,其值取决于1、随机分布: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内个体间相互独立,在每个空间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各自在空间里都是随机定位。

即个体分布完全(b) 大块的样方,结果呈现是聚集分布(c)小块的样方,结果呈现的是均匀分布多数方法都是基于一定尺度,点格局分析理论上可以分析全部尺度上的种群空间格局,是较理想的方法。

第四节种群的调节一、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1、密度制约因素:某种生态因子对种群的影响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且种群受影响部分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

死亡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制约死亡率;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制约出生率。

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使种群达到平衡,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因素:寄生、疾病、捕食、竞争,所以种群密度制约调节是一个内稳定过程,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增加死亡率来抑制种群增长。

2、非密度制约因素:某种生态因子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的种群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或杀死,非密度制约因素可以对种群大小施加重大影响,也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但实际上对于种群的增长无法起调节作用。

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气候、生境、其它动物、病原体、食物。

二、影响种群数量调节的因素外在因素:气候(极端的温度)、可获资源量(食物、生殖的场所)、疾病和寄生物(传染病、某些寄生物的致病力、传播速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捕食(强有力的外在调节机制)。

内在因素:行为,内分泌,遗传调节。

植物种群的概念

植物种群的概念

植物种群的概念嗨,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超有趣的话题——植物种群。

你看啊,当你漫步在一片森林里,或者在田野间闲逛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起来相似的植物们,其实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群体呢?这就是植物种群啦。

想象一下,植物种群就像是住在同一个小区里的居民。

每一株植物就好比是一个居民,它们有着相似的外貌、生活习性,就像小区里的居民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一样。

比如说吧,一片松林里的松树,它们都有着挺拔的树干,针状的叶子,它们喜欢阳光,适应着相似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这就好像是小区里的住户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喜欢类似的居住环境一样。

植物种群有它自己的定义哦。

简单来说,植物种群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植物个体的集合。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集合,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里面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祖先。

这些植物个体在这个特定的区域里,共享着资源,互相影响着。

你想啊,如果一片土地上的某种植物太多了,那它们就得互相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

这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小屋子里抢有限的食物一样,有点残酷呢。

我有个朋友,是个植物爱好者,叫小李。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山上玩,他就特别兴奋地给我讲起植物种群的事儿。

他指着一片盛开的野花说:“你看这些花,它们虽然每一朵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每一朵又都是独一无二的。

它们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种群,就像一个团结的小团体。

”我当时就觉得特别神奇,以前怎么就没这么仔细想过呢。

那植物种群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

最开始呢,可能是一颗种子,被风啊、鸟啊带到了一个地方。

如果这个地方的环境适合它生长,它就会生根发芽。

然后呢,它慢慢地繁殖,它的后代也在这里扎根。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同种类的植物在这里生长,就形成了一个种群。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在一个新的地方建立了家园,然后他的家人、朋友也陆续过来,最后形成了一个热闹的社区。

植物种群的大小可是很有讲究的。

有的种群很大,漫山遍野都是。

比如说竹子,在一些山区,大片大片的竹林,那里面的竹子可多得数都数不清。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一.生物种的概念
① 17世纪,约翰编著的《植物史》书中把生物种 定义为: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
② 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认为:种是形态相 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产 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
基本 单元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生态遗传学及进化生态学 ——上述两个分支学科 的整合。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
•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问题。指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 的变化规律。
– 具体包括:
• 种群数量及密度 • 种群的分布 • 种群数量变动及扩散迁移 • 种群调节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实例:每立方米水体内鲤鱼的数量
综合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同时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存
活率和出生率两方面数据,将两者相乘,
假设有20个刚出生的婴儿(10男,10女),人类经
历一并个累世加代起的来时(间R控0=制∑在lxm20x年值,),问即:在得一净个生世殖代率之。
后人R0口代数表量该增种加群到原(来在的生多命少表倍所?包括特定时间
中的)世代净增殖率。 世代净增殖率(R0)
3个基本类型(见下图):
增长型种群 稳定型种群 下降型种群
年龄锥体图
➢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性多雄比少:型种:人群工中控雄制的雌种个群体。 比例
第一性比(受精卵的雄/雌比例) 第二性比(个体成熟时的雄/雌比例) 第三性比(个体充分成熟时的雄/雌比例)
野生种群中,性比的变化会发生配偶关系 及交配行为的变化,这是种群自然调节的 方式之一。
(八)生态入侵

第三章 种群

第三章 种群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 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 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过渡型。 (二)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间变动。 种群的季节消长(seasonal change in number):一般具有生 殖季节的种类,种群的最高数量通常落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 之末。
3)美国现代生物学家E.Mayr(1963)从种群遗传角 度把种定义为“能实际的或潜在的彼此杂交的个体 的集合”。但有人指出,以可杂交性对种进行分类 在理论上是十分重要的,但应用于野外操作 的可能性较差,因为在野外识别其可杂交性有很大 困难。此外,生物间的杂交能力很少达100%。如 两个种群杂交能力达55%,哪两个种群算不算一个 种?可见,这种划分也有一定局限性。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种生物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和建立种群后,一般会有以下 几种可能: 种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不规则波动(irregular fluctuation) 周期性波动(regular fluctuation) 种群衰落(population decline) 种群灭亡(population exitinction) 种群爆发(population outbreak)种群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种群 数量剧烈下降。 生态入侵(population invasion)某种生物在进入新的分布区后,迅速扩张 蔓延的过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大多数种群的增长率不是不变的,因此必须考虑密度改变对 增长率的影响问题。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假定密度与增长率关系 是线性的。

第三章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植物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的、具有一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章将介绍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密度、组成、分布和生长等方面。

首先,植物种群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个体数量的多少。

植物种群的密度大小直接反映了该种群的丰富程度和繁殖能力。

密度过低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而密度过高则可能导致资源竞争和生境破坏。

其次,植物种群的组成是指不同个体的数量和比例。

植物种群的组成多样性不仅反映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体现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位的利用方式。

组成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也可能受到物种间竞争、捕食和共生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植物种群的分布是指该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植物种群的分布受到环境因子、适应性和迁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即个体之间较为集中;有些种群呈现均匀分布,即个体之间较为均匀;还有些种群呈现随机分布,即个体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

最后,植物种群的生长是指个体数量的变化。

植物种群的生长过程受到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的影响。

生长率是植物种群生长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个体数量的变化速度。

通过研究植物种群的生长特征,可以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和适应能力。

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同时,植物种群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植物种群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种群通过根系固定土壤,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植物种群还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遮荫,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此外,植物种群的演替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植物种群时常经历演替过程,即由初级群落向高级群落的演替,不断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的群落知识

植物的群落知识

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热带雨林带
植 物 分群 布落 模垂 式直 图
三、小结
1.引起群落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因此, 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在外貌上基本相似,每一 个垂直带都有一个与此相对应的水平带; 2.垂直分布以水平分布为基础,即垂直带不 能超越水平带;
3.由于按经度、纬度和海拔而出现的水热变 化是渐进的,因此,不同分布带间的界限并 非十分明显; 4.海拔由低到高,植物群落由复杂到简单;
理论上,种群数量取决于,出生率、死 亡率和起始数量,即:
Nt=N0+(B-A)
其中:
Nt-----在某时刻T时的个体数量 N0 ------种群起始的个体数量; B------在时间T期间的出生量; A-------在时间T期间的死亡量
在环境资源不受限制下:
种群数量按指数方式变化,即:
Nt=N0.ert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原有植被基 础上或原有植被被破坏后)上的群落演替 (三)按演替基质的性质分
水生演替与旱生演替 (四)按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分
顺序(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 (五)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分
内因演替与外因演替 (六)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分
1.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如地质变迁。
自 然 植 物 群 落
(二)人工植物群落
按人为意愿,将同种或不同种植物组合在一 起形成的植物群落。如城市园林中的树丛、 绿篱、花坛等。
人 工 植 物 群 落
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与最终 结果均受人为因素所控制。
要建好人工植物群落就必须向自然植物群落 学习,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模拟再现自 然植物群落,如在温室内模拟形成热带雨林、 沙子、莎生植物群落景观等。
5.纬度越低,垂直带越全面、完整;

植物的生态位和种群特征

植物的生态位和种群特征

寄生植物与寄 主植物的关系
寄生植物对寄 主植物的影响
01
0 2
03
04
植物种群生态学应用
植被恢复:利用植物 种群生态学原理,恢 复退化生态系统,提
高生态服务功能
环境污染治理:利用 植物种群净化空气、 水体和土壤,降低环
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 过保护和恢复植物种 群,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生态位。
资源利用:植物对 光、水、土壤等资 源的利用方式,决 定了其生态位的形
成。
生态位的重叠与分 离:植物在进化过 程中,通过竞争排 斥或协同进化,使 得不同植物的生态 位得以重叠或分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态位是植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位置和 功能,与环境密切 相关。
植物的生态位决定 了它们对环境的适 应性以及与其他物 种的相互作用。
生态恢复和治理:植物种群生态学可以帮助 了解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过程,通过生态 恢复和治理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 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保护濒危物种:植物种群生态学可以帮助了 解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和濒危原因,通过制 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濒危物种的种
群数量和生态特征,维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绿化对植物种群的监 测:定期监测植物的生长 状况和种群变化,及时采 取措施应对环境变化和病 虫害等问题。
城市绿化对植物种群的利用 :利用植物的生态位和种群 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 绿化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 质量和生态学可以帮助监测和评估生物多 样性,通过对植物种群分布、数量 和生态特征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不 同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和种群特征,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第五章 植物种群1. 种群的概念及动态1.1 概念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自然种群具有3个特征,①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③遗传特征,相同种群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1.2 种群动态(1)种群密度一定空间内种群数量(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种群密度:单位生境中物种个体的数目。

种群密度由增长率决定。

增长率>0,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0,种群密度下降。

(2)种群的年龄组成增长种群:增长率 > 0,幼年个体较多,种群继续扩大。

稳定种群:增长率=0,种群保持稳定。

衰退种群:增长率 < 0,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出现下降。

a 增长型种群;b 稳定型种群 ;c 下降型种群图4-1. 种群年龄结构示意图(3)种群空间格局 种群个体在空间的排列,称为种群格局。

均匀分布:0/2=m s ; 随机分布:1/2=m s ; 聚集分布:1/2>m s 。

均匀型 随机型 聚集型图4-2. 种群的分布格局2. 种群增长模型2.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模型(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λt N N t ⨯=0(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rN dtdN = 积分得到: rt t e N N 0= 以上两式中,N 0:初始状态的种群数量; N t :时间t 时刻的种群数量;λ:种群繁殖率; r :平均增长率; t :时间。

图4-2 种群增长模型图2.2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模型⎪⎭⎫ ⎝⎛-=K N K rN dt dN 积分得到: rt t eK N -+=α1 式中,N t :时间t 时刻的种群数量; t :时间;K :环境容量; r :平均个体增长率。

α:与N 0有关的参数。

S 曲线的特点:①曲线渐进于环境容量K 值,K 值是变化的;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图5.6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与指数式增长曲线的比较(引自李振基等,2004)N →0,⎪⎭⎫ ⎝⎛-K N 1→1,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 N =K ,⎪⎭⎫ ⎝⎛-K N 1→0,表示K 空间几乎全部被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学习目标】1、能说出不同的植物类群,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能记住种子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3、能说出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4、能说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热爱植物,保护植物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种子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难点: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反馈:比比你的自学能力!
植物学家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主要
有、和等。

(二)苔藓植物
1、苔藓植物大都对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
的指示植物。

2、在被火山摧毁的地带或烧毁的林地上,苔藓植物是先锋植物之一,因此,苔藓植物是植物界
的。

1、蕨类植物
1、蕨类植物的繁殖依靠,它属于一种细胞,位于叶片下表面。

2、大量的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

(四)种子植物
1、结构:所有的种子植物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
(2)。

2、种子植物又可分为和,分类的依据是:
种子外有无包被。

3、我国被誉为的故乡,我国许多裸子植物是世界上的珍稀树种,如。

4、是植物界中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它又
可分为和。

二、二、合作探究: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一)比较各类植物
1、根据各类植物的结构特点,将符合条件的植物类群填在横线上:
体内有维管组织,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的是植物;植物体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并用孢子繁殖的是植物;有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体内没有输导组织,是植物。

2、根据各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将符合条件的植物类群填在横线上:
生活在阴湿的地面、背阴的墙壁和树皮上,是植物;生活在森林、
溪沟、田野的阴湿环境里,植株较高大,是植物;分布非常广泛,
是植物。

(二)植物的进化趋势
比较三大类群植物的结构,生活环境等,总结植物的进化顺序是:。

由此可知,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是。

(三)将下列植物准确归类:
银杉、小麦、花生、地钱、满江红、卷柏、黄瓜、葫芦藓。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三、形成提升(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1、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的是
A.美国 B.新加坡 C.中国 D.俄罗斯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指哪类植物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3、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4、煤炭主要是由哪类古代植物形成的
A.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5、松树和桃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松树的果实内有种子 B.松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种子裸露
C.松树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保护着 D.松树的球果包被着果实6、现存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类群是
A.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四、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