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四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四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课件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
目录
壹 学习目标
贰 走近作者
叁 翻译解析
肆 作品鉴赏
伍 课外拓展
陆 课后作业
壹 学习目标
01 学 习 目 标
1. 掌握考试中常见的诗词表达技能 2. 掌握本篇词作的背诵默写 3. 熟悉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的历史影响和地位以及 作者其他作品等 4. 了解同时期其他词人的作品
注释
1.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 作:“阴”。 2.永昼:漫长的白天。 3.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 4.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 5.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 “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 苑应令》:“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7.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 “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 《彤管遗篇》等作“窗”。 8.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语言独具风格 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平常话度入音律”,化欲为雅。李清照 独能用浅欲之语,发清新之思。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 外有情。
03 历 史 评 价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坚毅; 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 国情怀。她不仅有杰出的才华,渊博 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 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 的成绩。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 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 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绩最高影 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 艺术上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域,在词 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 术风格——“易安体”。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第一首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的情景。

雨疏风骤,显得寂静而凉爽。

主人公昨晚醉倒在床上,浓睡不醒,身上还留着残存的酒意。

他问
卷帘幕后的人,海棠是否还保持着相同的样子,是否依然娇艳美丽。

她却告诉主人公,早已经绿肥红瘦了。

这种对比,写出了人事无常
的哀愁之情。

第二首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中感受到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他不停地寻找,四处寻觅,但仍然感到冷清荒凉。

在天气渐暖但仍
然寒冷的时候,他最难以平息内心的不安。

喝了几杯淡淡的酒,却
无法抵挡晚风的寒冷。

瞧,雁群飞过,他正伤感地想起了旧时的相识。

这两首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人情世故的无常,写出了作者
对于时光流转、感情变迁的感慨和忧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纱厨.
乍.暖

乍暖还.寒 还.是
读音 chú zhà huán hái
加点字
东篱.
堆.积

相识. 标识.
读音 lí duī shí zhì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解多义 瑞脑销金兽(动词,燃烧)
(1)销 莫道不销魂(动词,除去)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动词,熔化) 莫道不销魂(副词,不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代词,没有谁)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 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 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寥,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 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2)莫 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而卒莫消长也(副词,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人比黄花瘦(动词,表比较)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动词,比较) (3)比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动词,列在)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动词,与……相比) 寻寻觅觅(动词,寻找) 寻声暗问弹者谁(动词,沿着) (4)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形容词,平常的)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副词,不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 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 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 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该词体具有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时令
以重阳佳节反衬她独守空闺的孤寂。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 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 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夜以继日、 无休止。 “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厨、 酒、西风、黄花”等意象,烘托寂 寞孤独难耐的感受。 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空虚无聊 的心情。
时间
意象
行动
上片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整体把握 艺术特色:烘云托月,藏而不漏
下片无一菊字,却处处写菊:东篱 ——藏头(“东篱”, 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 字);把(菊花)酒——省略“菊花” 二字;暗香——菊花香 气;黄花——菊花。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 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 黄色的菊花外形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 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 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 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 和精神气质。把抽象的相思之情寄予可观可感的黄花,以花喻 人,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 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结论:常以雁抒写离愁或相思哀怨的感伤。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是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是凄婉愁苦的象征。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课件(共30张PPT)

酒酒 ,, 一一 种种 溢浓 满郁 凄情 凉义 哀和 伤相 的思 落的 寞幽 。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
行》
——曹操《短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了滴桐着憔旧
得 ?
滴 。
更 兼
窗 儿
悴 损
时 相

这细,,识过
, 怎 敌
, 最 难
凄 惨 惨
寻 寻
他将戚
声 声 慢
XXX
次雨独如。也 、息戚
第,自今满, ,到怎有地正 怎黄生谁黄伤 一昏得堪花心
晚。。 , 来三乍 冷 风杯暖 冷 急两还 清
李 清 照
个,黑摘堆, ?盏寒清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点绛唇
李清照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
青梅嗅。
天真活泼、憨态可掬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愁点??积却
淡时 ,
字点梧守,是
酒候 凄
以情结束 思考:
这首词的词眼是 哪个字?
愁——“词眼”
包含了哪些方面的 内容?
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 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 间老人来告知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 中焚为灰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课件

把握主旨
《醉花阴》 这首词是词人早年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 写的,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 思情怀。它奇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 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 虚、无聊,以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 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画,抒发国破家 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表现了词人 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通过 对残秋景象的层层描述,表现了词人离乱的痛楚和 忧患余生的悲伤。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 好在哪里?试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 的面容和愁苦的表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 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先以“销 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 “瘦”字。在这里,词人奇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 现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动着羸弱 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 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域。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 “次第”?词人为何说“一个愁字了得”? 答案:(1)“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 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2)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 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 如何概括得尽呢!
合作交流
问题1 《醉花阴》反应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 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 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背景介绍
(1)《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 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寻思念着远 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 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 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1.2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武陵春·春晚》两首词的词牌、词律及修辞手法。

1.3能够准确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1.4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1.2两首词的词牌、词律及修辞手法。

1.3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教学难点:2.1两首词的修辞手法及意象分析。

2.2两首词的情感及哲理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向学生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1.2提问:同学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她的词有哪些特点?2.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词,感受词的意境。

2.2分析词牌、词律,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形式特点。

2.3通过讨论,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4指导学生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对词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3.1让学生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2提问:同学们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感悟有哪些?2.学习《武陵春·春晚》2.2分析词牌、词律,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形式特点。

2.3通过讨论,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4指导学生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对词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3.1让学生对《武陵春·春晚》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悟。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表达作者无穷无尽的悲 愁.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 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 时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 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 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并联系 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 修辞作用。
• 当时赵明诚在外地做官,夫妻分居,李清照一人在家独守 空房,适遇阴历九月九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清照思夫心切, 写下了这首《醉花阴• 重阳》,以表相 思之情。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 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非常的感动,发誓要 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 李清照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 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 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 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 “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 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 仄韵。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词《醉花 阴• 重阳》。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 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寻寻觅觅
结果
入手
体现
冷冷清清
引发
眼前景
凄凄惨惨戚戚
愁情
感 情 若有所失 基 调 肃杀 哀 凄清 怨 凄 凄然寡欢 凉
孤苦无依
:
惨然不乐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比较:一尚在枝头开放;只为衬托人消 瘦;一已零落委地;暗示人憔悴不堪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处理
1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醉花阴 2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声声慢
比较:前者在东篱下饮酒;还有花香陪 衬;显得优雅闲适;后者在秋风中靠酒
御寒;显得凄苦不堪
醉花阴中的主要意象:
薄雾 瑞脑 玉枕 西风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婚后与丈夫琴瑟和鸣;夫唱 妇随;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 金石录; 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 后明诚病故;战乱中 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 其悲苦;
创词;别是一家之说;
李清照是北宋南宋两世之交 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 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 集 漱玉集; 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 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
知人论世
南 内容:闺怨离愁 渡 前 词风:清丽柔媚
前期;主要描写少女 少妇的 生活;流露了对爱情生活的 向往和别离的痛苦;
南 内容:怀旧悼亡 渡 后 词风:凄婉哀怨
后期;主要表现孤独寂寞 飘 泊无助的生活;以抒写身世 之悲;家国之痛;
问题探究二
找出 醉花阴和 声声慢的意象; 说说它们的不同;
赏析诗词作品要分析意象
赏析诗词作品要知人论世
作品背景
醉花阴是作者婚后所作; 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 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 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 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 胜过清照的这首 醉花阴;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不久 的作品;它是在金兵入侵 国土沦 丧 人民流离失所 朝政腐败这样一个 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词人正处于国 破家亡 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 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强 烈的感情; 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的词 ;堪称千古绝唱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两⾸原⽂及翻译李清照词两⾸原⽂及翻译 ⽆论在学习、⼯作或是⽣活中,⼤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词吧,李清照,宋代⼥词⼈,婉约词派之称。

以下是⼩编分享的李清照词两⾸原⽂及翻译,欢迎⼤家阅读!代表,有“千古第⼀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兽。

佳节⼜重阳,⽟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天。

瑞脑:⼀种⾹料,俗称冰⽚。

⾦兽:兽形的铜⾹炉。

纱厨: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这⾥指菊花的幽⾹。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西风;秋风 黄花:菊花 李清照词原⽂及翻译篇2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独⾃怎⽣得⿊!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

慢:即慢词、慢曲,为词的长调。

⑵“寻寻觅觅”三句:此词起拍连⽤⼗四叠字,既使词家倾倒,亦为历代论词者所称道,并公认为这在形式技巧上是奇笔,甚⾄谓其前⽆古⼈,后⽆来者。

其实,此⼗四叠宇,既是李请照的独创,亦有其对韩偓《丙寅⼆⽉⼆⼗⼆⽇抚州如归馆⾬中有怀诸朝客》诗中“凄凄恻恻⼜微颦”等句的⼀定取义和隐括。

⑶乍暖还寒:脱胎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之句,谓天⽓忽冷忽暖。

⑷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⑸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⑹“雁过也”三句:化⽤赵嘏《寒塘》诗“乡⼼正⽆限,⼀夜度南楼”、吴均《赠杜容成》诗“⼀燕海上来,⼀燕⾼堂息。

⼀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

” ⑺黄花:菊花。

⑻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

⼀说⾔⽆甚可摘。

谁:何,什么。

⑼怎⽣:怎样,如何。

⑽这次第:这情形,这光景。

译⽂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长物,室外是万⽊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引起内⼼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齐涌来,令⼈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 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定下全词愁调的 句子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 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该怎么读?
舟 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 死,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 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 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景为情设 情因景生 情景交融
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 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 天气转冷。玉枕纱厨, 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 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 觉孤独凄凉。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 伊世珍《琅嬛记》载: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 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 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 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 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只有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正易安作也。”
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 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 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 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 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内容上,末 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 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 郁跃然纸上。

《李清照词两首》课件

《李清照词两首》课件

正 伤 心, 却 是 旧 时 相 识。 又引起内心的感伤,却原来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今 有 谁 堪摘?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还有谁能与我共摘啊? 守 着 窗 儿, 独 自 怎 生 得 黑! 梧 桐 更 兼 细 雨, 守在窗子边上,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啊!绵绵细雨洒落在梧桐叶上, 到 黄 昏、点 点 滴 滴。 这 次 第, 到黄昏时,一点点,一滴滴,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情形, 怎 一 个 愁 字 了 得! 怎么能用一个“愁”字囊括得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 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 事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
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 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虚实结合可以丰富诗歌或文章的意象和内容,开拓意境,突 出表达的感情。在写作时适当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技法,可 以使文章显得更加鲜活,给读者留下细腻的审美享受和广阔 的想象空间。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
3.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6.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红
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分析指导】“薄雾”两句是写景,从借景抒
答:“薄雾”“浓云”,写意境凄凉,借景抒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 境的凄寂,又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
里慢慢烧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
如何理解“半夜凉初透”?
【分析指导】根据这句话所处的位置理解其字面意

李清照词两首(上课用)

李清照词两首(上课用)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简析】 《一剪梅》是留居青州的李清照,为怀 念宦游异地的夫君赵明诚而作,满纸离情 别绪。上片即景怀人。触眼是残莲、玉簟、 行云、归雁、明月,无一物不勾起她对丈 夫的思念。下片借物诉情。直白相思愁苦 无以消除。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把 抽象的愁思形象化,以浅近清唱,表达深 沉挚爱。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 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
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 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3.造语清新,蕴藉深挚。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 4.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抓重 点字句鉴赏词的语言美; 5.从艺术手法上来品读鉴赏。
她是 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 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一位卓绝的诗人
一位孤独的舞者 一位乱世的美神
她是 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李清照的词创意出奇,她 的词于苏轼、柳永、周邦彦之 外别树一帜工于造语,长于白 描。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 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 体”。李清照南渡前作品多写 闺情相思,南渡后常有故土之 思和身世之感,作品具有丰富 深刻的社会内容。其词感情色 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 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 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 素,雅俗共赏。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作 品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 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
许多愁。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
创 之作,是一首闺怨词。婚 作 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调 背 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 景 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
度 橱”怎不让人“凉初透”,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
解 析
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凉意之下,怎不思念 那曾经缠绵温存之人。
“பைடு நூலகம்篱把酒”、“暗香盈袖”
【解析】词人“东篱把酒”,直到月上梢头,菊花的幽
香盛满了衣袖。“酒入愁肠愁更愁”,菊花再美再香,也 是独自欣赏。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 情状却有所不同了。体现词人的的无奈与感伤。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 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 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 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 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引问
1、这首词中哪些句子直接表达 了作者的悲愁之情?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
到处流亡。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
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最后在杭
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
凄凉。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作 品 展

李清照词两首经典

李清照词两首经典
东篱把酒傍晚后,有暗 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 西风,人似黄花瘦。

南渡前
愁?
相思 (怀念丈夫) 寂寞无聊之感
诵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 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 纱厨,午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傍晚后,有暗 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 西风,人似黄花瘦。
思夫
寂寞 无聊 之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索: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达了她愁 旳内容。为何?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国破家亡之苦
过雁象征离愁
凄苦哀愁
黄花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情感基调

《醉花阴》
闺怨之愁
《声声慢》
家国之愁
寂寞 忧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动作 环境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 受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起句用七组叠词,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体现了词 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旳愁苦旳心情。
整体把握
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 极高旳声誉,人们夸奖她连用十四个叠字 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 “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梧桐一叶知秋,是凄凉悲哀旳象征。
中国古代诗词常见意象
– 麒麟象征长治久安; – 猿声象征旅人分离时旳伤感; – 鹤是永生旳化身; – 鸳鸯象征爱情; – 杨柳意味着离别、相思; – 荷花是高洁旳象征; – 兰花是纯洁旳象征; – 牡丹是富贵旳标志; – 菊象征清高,被称为“隐逸之花”; –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傲霜斗雪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一、整体感知
1、范读 注意节奏 2、自由朗诵并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 的词眼是什么?

二、愁什么?
明确: 1、公愁—山河破碎、亡国之痛 2、私愁—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一)直接写愁: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品味:叠字的妙处!
这句话包含有几种意思?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总结:词人是从哪些方面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写愁情的?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 时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
瑞脑销金兽。 令
倍觉神伤的孤独“永昼”“半夜”“黄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 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 。
开篇用一“愁”字点明心情,词人为何而愁?
思念丈夫的孤寂
一、诵读,感受“愁”。
读对节奏 读出语调 读出感情
《醉花阴》视频朗读.mp4
二、思读,体会“愁”。
第二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 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及背景,鉴赏这首词独具 特色的意境美。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 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吟诵这首词。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 便离乡在外任知州,深闺 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 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 节,人逢佳节倍思亲,便 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阅读鉴赏第五讲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课件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阅读鉴赏第五讲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课件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 以表现女子的生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 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 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 过安逸、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 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 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 韵味与XXX也就有别。
惆怅跃然纸上。
• 据《嫏[láng] 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 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 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 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 “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动 心情
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
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 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 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
惆怅跃然纸上。
•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
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
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 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 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
语出陶渊明《饮洒》诗:“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把酒”,即端
起酒杯。“暗香”,作幽香讲。 ‘‘盈袖”,是满衣袖,这里作满身 讲。
帘卷人瘦
• 一、以帘外黄花与帘内玉人相比映衬,
境况相类,形神类似,创意极美;
• 二、因黄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
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
• 三、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 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

课件10: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课件10: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 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 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 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 香气。
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暗香”不仅仅指 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号:易安居士,自题易安室。 藕神: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 正宗第一: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明人徐士俊) 婉约宗主: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人王士禛 zhēn) 博家之祖:李清照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曾发表 《打马图经》等作品。 古今才妇第一: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明人陈宏绪) 闺秀词惟清照最优。(明人周济)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清人沈谦)
人盈
半金
似袖
夜兽
黄。东 凉,薄 醉
花莫篱 瘦道把 。 不酒
初佳雾 透节浓 。又云
花 阴
消黄 魂昏 ,后
重愁 阳永 ,昼
李 清 照
帘,
玉,
卷有
枕瑞
西暗
纱脑
风香
厨销


暗香:幽香。销魂:灵魂离散;形容极度的悲愁、欢乐、恐 惧等。 ——【译文】兽形的铜香炉里燃烧着龙脑香料,薄薄的雾气 衬着浓浓的云层,撩起我的烦愁,真是难熬这长长的白昼。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 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 黄菊清香飘满双袖。不要说不会灵魂离散,珠帘卷起是由于 被受西风,方知人比黄花更加消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教学难点: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教学过程:导入: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

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

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

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二、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

明确《醉花阴》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我们在刚接触一首诗歌时,一定会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最初的感受。

这首诗歌我们已经预习了。

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

好,我们在下面自由朗读一下。

全班朗读。

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根据朗读,我们再来感知一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

(愁)根据这样的基调,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

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四、作品分析,重点品读诗歌总是以很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极丰厚的意蕴。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要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外,还得从诗句本身入手去细品诗歌情感。

品读思想情感刚才我们谈到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生:“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

(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师: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再意境特点是怎样的?(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如: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

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

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

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

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

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

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接着我们来看下片。

在分析下片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

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

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我们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好,那我们就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

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

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好,明白了诗人具体的情感,那接下来,我们就再次通过朗读进入到诗人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

此时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一种女子的慵懒,娇柔。

读出她的闺怨这愁。

因相思而致的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全班再次朗读,找个别学生朗读。

《声声慢》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

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

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我们还是先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这首词卓绝千古的美。

(全班诵读)那接下来,我还是想看看同学们的感受力是如何的,请一位同学带着你的感知,将你理解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给我们大家诵读下这首词。

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愁!2、师问:都是愁,那《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你是如何感知到作者愁绪的不同呢?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

接下来,我们仍要品读语言。

师问:《声声慢》与前一首《醉花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显著不同?试分析。

明确:叠字运用。

尤其是首句十四个叠词。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

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

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

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

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

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

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

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

加强节奏感。

再次点到品味诗歌关键词语的重要性。

七、总结诗歌鉴赏方法学生根据这两首词的鉴赏过程,总结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1、知人论世,感受诗歌情感2、抓住意象,连缀意境,把握诗歌情感3、品味语言,把握诗眼(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品味诗歌情感4、结合情感,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妙处。

八、课堂练习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