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生态智慧及其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
❖ 董仲舒:“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 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春秋繁露-服 制像》)“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 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 也。”(《汉书•董仲舒传》)
中国古代自然生态智慧及其启示
❖ 生态问题,也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于光远《论环 境管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生物 的生存和进化,既依赖环境,亦影响着环境。 同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生命形态、生存 进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1
环境生态问题的产生,一源于环境系统自身, 即天灾,属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源于依靠环境资源生存的生物,主要是人 类的活动影响,即人祸。
-
16
❖ 荀子、董仲舒: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万物存 在的价值就在于能为人类所利用:
❖ 《列子•说符》:“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 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
-
17
❖ 《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 百姓而安乐之”,强调“财万物”以“养人 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 “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对自然界“物畜 而制之。” 荀子:“万物各得其所而生,各 得其养而成。”但荀子也主张取用自然资源 要有所节制,使万物“不夭其生,不绝其 长。”
-
12
❖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但并不排斥和否定“天 人合一”观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荀子•天论》)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 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肯定人有“与天地参” 的主体实践力量,同时又强调人要遵循、顺应自然规 律,要“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 天情,以全其天功”(《荀子·天论》)。荀子的天人观 是一种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前提的“天人合一” 论。
-
4
❖ 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於彼;炮燔 咀嚼,吾得免尔於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 尔遂其性,思置汝於彼,而未得其路,徒能 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 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必将奈何?鱼乎!鱼 乎!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河南 程氏文集》卷八)
-
5
❖ 讨论: ❖ 1、此文的文意为何? ❖ 2、对此文思想做简单评析。
-
15
❖ 二、 人与万物的关系
❖ 人在大自然中是最可宝贵的:“人为天地之心”: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 而生者也。”(《礼记-礼运》)人为万物之灵: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 誓》)人为何贵于万物?王充认为:“天地之性人 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荀子: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荀子•王制》)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论语·阳货》)
❖ 荀子、刘禹锡、章太炎《天论》。
-
11
❖ 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认识的主流是“天人合 一”,但不同思想流派各有侧重。
❖ 儒家主要是从“天人一体”、“性天相通”、“天 人合德”的角度来论证天人合一,孟子、张载、王阳 明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如孟子的“尽心、知性、知 天”说、张载的“民胞物与”说和王阳明的“人与 天地万物一体”说。董仲舒一派则是用“天人相 类”、“天人感应”来论证天人合一,有浓厚的神秘 主义色彩。
❖ 人与自己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 答的基本问题或原点问题。由于人是这个世界上唯 一具有精神、思维、主体意识的存在物,所以这个问 题有时又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 问题。
-
10
❖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包含着丰富、复杂的 内容,但它的一个最基本的涵义,就是指人与自 然界的关系。
-
6
❖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中 国对自然生态问题的较自觉、系统的思考出 现在先秦时代,并极大地规范、影响了后代 自然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7
❖ 一、天人关系
❖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着重强调“天人合 一”观、“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 的贡献。他认为:“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 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 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中国 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 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 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此义宏深,又岂 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
-
8
❖ 钱穆宣称,认识到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伟大, 是他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总根源的“大体悟”,最后、 最高的“澈悟”,是自己晚年“对学术的大贡献”。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台湾 《联合报》1990年9月26日;又载《中国文化》第4 期,1991年8月)
-
9
❖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 “天 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董仲舒), “学不际天人,不足 以谓之学”(邵雍), “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戴震。
-
13
❖ 道家主要是从人必须因任、顺应自然,取消人 为、合人于天的角度来讲天人合一,如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第二十五章),庄子说“古之至人,天而不 人”(《庄子·列御寇》)、“天地与我并生,而 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4
❖ 道家的环境生态理想
❖ “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 窥”(《庄子·马蹄》)的“天和”、“天乐” 的“至德之世”。
-
2
❖ 程颐《养鱼记》
❖ 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 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 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 竟日。始舍之,洋洋
❖ 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 於中也。
-
3
❖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 入洿 (wū)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 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 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 何如哉?思是。鱼之。於是时,宁有是困耶? 推是鱼,孰不可见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