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II 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此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和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新高度。
司母戊鼎的外形厚重庄严,充满了威严和神秘的力量。
鼎身呈长方形,上窄下宽,从上到下由两个斜面组成。
鼎口附有四个向外突出的部分,用于支撑器物的耳朵。
每个耳朵上都有一个凶猛的饕餮纹,象征着力量和威严。
鼎的腹部饰有饕餮纹、夔纹和蝉纹,这些纹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
在鼎的四面中部,各有一个大禾头,禾头下挂两条飞龙,增加了庄重威严的气氛。
整个鼎身结构严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
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非常复杂,采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最先进技术。
首先需要炼制铜矿石,制成铜液。
然后将铜液倒入模具中,模具内部雕刻有相应的图案和文字。
在铜液冷却凝固后,需要再进行精加工和抛光处理,最后形成完美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体现了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化的辉煌成就。
它的出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商代晚期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和复杂性。
司母戊鼎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中国古代文化自信的象征。
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无可估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母戊鼎的出土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的一个农民家中发现了这件宝物。
当时,这个农民在自家田地里挖地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大铜器。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动荡时期,这个农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铜器的重要价值,只是将它视为普通的废铜烂铁。
后来,这个铜器被转卖给当地的古董商人,几经周折后被带到了北京。
司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
司母戊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bronzes(青铜器)中的一件珍贵文物,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该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轴线的南端,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器中的一种,属于战国时期的文物。
它的制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左右,距今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
司母戊鼎使用了精湛的铸造技术,它的外形庄重典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工艺造诣和审美情趣。
此外,司母戊鼎上刻有大量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权威。
因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司母戊鼎被誉为中国青铜器中的瑰宝,深受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它的收藏规模之庞大、艺术品的质量之高以及展览陈列的水平之出众,使得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达100多万件,分布在不同的展馆中。
司母戊鼎是该博物馆中的一颗明珠,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研究者。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展示。
博物馆为它专门创建了一个特殊的展示区域,以确保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这件珍贵的文物。
观众可以通过玻璃罩子看到司母戊鼎的全貌,同时,博物馆还陈列了大量的专业解说和相关资料,让观众全面了解司母戊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文化的窗口之一,致力于保护和展示丰富多样的文物。
司母戊鼎的收藏和展示正是这一使命的典范。
通过将这样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展示给公众,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机会,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优秀的博物馆事业。
对于学者和艺术爱好者来说,司母戊鼎的收藏和展示,也提供了研究和鉴赏的宝贵资源。
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
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关于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的相关参考内容:1. 三级青铜文物的定义:三级青铜文物是国家博物馆根据其历史、艺术价值,将青铜文物分为三个级别,其中三级青铜文物是指历史和艺术价值较低的青铜文物。
这些文物可能是后世复制品、较为简单的器物或者保存状况较差。
虽然价值较低,但依然是了解古代冶炼工艺及生活方式的珍贵资源。
2. 物品特征:三级青铜文物包括各种器物,如铜鼎、铜壶、铜镜等。
这些器物通常由青铜制成,表面呈现出独特的纹样和图案。
虽然艺术价值较低,但仍然显示出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点和生活方式。
3. 历史背景:青铜文明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于公元前约3500年的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秦代。
青铜文物是古代中国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三级青铜文物作为青铜文物中最低级别的一类,可以反映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水平。
4. 艺术特点:尽管三级青铜文物艺术价值相对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艺术特点。
青铜器上的纹样和装饰图案往往简单而大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几何形状和自然景观的喜好。
此外,三级青铜文物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但仍然展现出古代冶炼和铸造技术的水平。
5. 保护与研究:三级青铜文物在保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历史和艺术价值较低,可能受到较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然而,对于国家博物馆来说,三级青铜文物同样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三级青铜文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冶炼工艺、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发展。
总结起来,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历史和艺术价值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三级青铜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艺术水平。
这些文物对于增进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四羊方尊的外观描写
四羊方尊的外观描写
四羊方尊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它外观精美、造型独特,被誉为中国青铜器艺术的瑰宝之一。
四羊方尊的外观描写如下:
四羊方尊高约24.8厘米,宽约18.8厘米,重约6.5公斤。
它由青铜铸造而成,整体造型呈方形,四个角上分别镶嵌有四只羊头,羊头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四个角上的羊头相互对望,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
每只羊头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都刻画得非常细致,仿佛可以随时发出声音。
四羊方尊的四个角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牛身,牛身呈弯曲状态,头部高昂,显得非常威武。
牛身的肌肉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
除了牛身外,四羊方尊的四个角上还雕刻有如意纹和雷纹等图案。
如意纹象征着吉祥和幸福,雷纹则代表着威严和权力。
四羊方尊的身体部分呈方形,四个面上雕刻有精美的纹饰。
每个面上都有一个大圆圈,圆圈内部刻有蛇纹和雷纹,蛇纹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延续,雷纹象征着丰收和富饶。
圆圈周围还有许多纹饰,如云纹、雷纹等,给人一种繁华和富丽的感觉。
除了纹饰外,四羊方尊的四个面上还雕刻有一些神兽和神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栩栩如生,根据传说,它们代表着吉祥和祝福。
整体而言,四羊方尊的外观造型独特,线条流畅,雕刻精细,给人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感觉。
它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杰作,不仅
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四羊方尊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等重要的艺术机构中,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青铜器大克鼎的故事
青铜器大克鼎的故事
青铜器大克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件重要文物,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
贵遗产。
大克鼎是战国时期晚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大克鼎高1.33米,口径1.33米,腹部最大宽度1.54米,重约里许万斤。
它的
外部装饰精美,器身上刻有各种图案和纹饰,内容包括祭祀、狩猎、战斗等,展示了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克鼎的铸造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复杂的工艺。
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铜矿石,经过熔炼、冶炼等过程提炼出纯净的铜液。
然后,将铜液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整个铸造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
最后,完成铸造后,还需要对鼎进行打磨、拋光等工作,使其表面光洁如镜。
大克鼎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巅峰阶段。
它不仅是中国青铜器中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之一。
大克鼎的巨大尺寸和精细制作令人叹为观止。
大克鼎曾在历史上多次易主,见证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割据与战争。
它先后
被秦国、楚国、赵国、魏国等王朝所占有。
历经千年风雨,大克鼎在各个王朝中不断转世重生。
今天,大克鼎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独特之美。
它也成为了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线索,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艺术界的关注。
大克鼎的故事告诉我们,青铜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中
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古老的文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周朝历史】中国历史上10大著名的青铜器国宝!
【周朝历史】中国历史上10大著名的青铜器国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在古代被称为金或吉祥金,是紫铜和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青铜工具和青铜礼器广泛使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到秦汉,时间跨度约2000年。
在这一时期,古人创造了极其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古墓中出土的司母五鼎,是商代国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吴母而制作的祭器。
它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1959年,国家一级文物作为镇博物馆的瑰宝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商代泗阳方尊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广场是中国现存的商代青铜广场中最大的一座。
每边长58.5厘米,每边重58.4厘米。
它有一个长长的脖子,高高的环足和一个高耸的脖子。
四面装饰有香蕉叶图案、三角葵图案和动物脸图案。
雕像的中心是陶器的重心。
雕像的四个角是羊做的,肩膀的四个角是四个卷曲的羊角头。
羊头和羊颈伸出器皿,羊的身体和腿附在腹部和脚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商代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理画像、青铜竖眼画像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国宝档案中的国宝介绍
国宝档案中的国宝介绍国宝档案是国家的珍贵资料库,保存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珍贵信息。
国宝档案涉及到丰富多彩的文物和历史情境,为人们展现着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面貌。
而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就是国宝介绍。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介绍一些在国宝档案中被保护和传承下来的国宝。
1、青铜器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产物,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国宝档案中,保留了很多高古传世青铜器,如商代辫纹铜鼎、商代四耳青铜爵、西周青铜觚等,这些器物中包含了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精华,在很大程度上展现着古代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
2、陶器陶器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版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国宝档案中,保留了众多精品陶器,其中尤以殷代的彩陶和汉代的奇器最为著名和有代表性。
这些陶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了古代文明与当代手工技巧的完美结合。
3、金石篆刻金石篆刻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国宝档案中,保存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金石碑、铜钟和石刻像等,如唐代的雷雨铜钟、北宋的武夷山碑林、明代的多宝塔、清代的九曲桥等等。
这些金石篆刻,不仅风格各异,还承载了古代历史和朝代文化的独特印记。
4、书画中国书画是一种富有魅力和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
国宝档案中的书画珍品中,尤以唐代、宋代、元代和明代的名家作品最为集中和珍贵,如唐代名家韩愈的“晋书”、元代文学家郑光祖的“尧舜禹启事”、明代画家仇英的“游蜀山图”等。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
5、文物藏品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文物,国宝档案中还收录了大量的文物藏品,如俯首博物馆的雍正时期“和平屏”、中央博物馆的大清铜瓶和青花荷花印花盘、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乾隆珐琅彩十二生肖纹图案酒杯”等等。
这些文物藏品中不仅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而且是文化生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国宝档案中的国宝介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集大成者。
妇好鸮尊的历史故事
妇好鸮尊的历史故事妇好鸮尊,这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它是商代晚期的重要礼器之一,彰显了当时贵族们的尊贵和荣耀。
据记载,妇好鸮尊的命名源于商代晚期的一位杰出女性——妇好。
她不仅美丽聪慧,而且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商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了表彰她的功绩,商王武丁决定为她铸造一件特殊的礼器,于是就有了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的命名源于商代晚期的一位杰出女性——妇好。
这位女性不仅容貌美丽,聪慧过人,而且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那个时代,她可是为商王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
为了表彰她的功绩,当时的商王武丁决定特别为她铸造一件礼器,以彰显她的尊贵身份和卓越贡献。
于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铸造,妇好鸮尊就这样诞生了。
这件青铜器是在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铸造的,工匠们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铸造技术——陶范铸造法。
这种技术不仅使得青铜器的表面光滑细腻,还为其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妇好鸮尊的造型是一只站立的鸮,头部向前伸,双翅展开,尾巴收拢,形象栩栩如生。
在青铜器的表面,工匠们雕刻了许多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如云雷纹、饕餮纹、鸟纹等,这些都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主要特征。
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外,妇好鸮尊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这件青铜器,我们可以了解到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它也展示了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高度文明。
这些技艺和文明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如今,妇好鸮尊被珍藏在中国的国家博物馆中,成为了中国文物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件青铜器不仅见证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
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三级青铜文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青铜文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国家博物馆藏品中的三级青铜文物。
青铜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久性,被广泛应用于器物制作。
青铜文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制习俗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件重要的三级青铜文物是《铜簋》。
这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高约22.3厘米。
它的周身雕刻了各种几何纹样和动物纹样,展现了古代艺术的高超技巧和精湛工艺。
《铜簋》被誉为中国青铜器的瑰宝之一,也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另一件三级青铜文物是《鬲》,它是战国时期青铜器,高约30.7厘米。
《鬲》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纹饰,代表着古代社会仪式和礼制的一部分。
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权力结构。
除了上述两件,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三级青铜文物,如《秦铜马俑》、《钟鼎》、《觚》等。
这些文物不仅仅是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更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精华之一。
国家博物馆致力于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的三级青铜文物,通过展览和研究来弘扬中国的文化遗产,并向公众传递古代智慧和艺术成就。
国家博物馆的三级青铜文物展览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欣赏和了解这些艺术珍品的机会。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兴趣愈发浓厚。
青铜文物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国家博物馆的三级青铜文物展览不仅让人们欣赏到古代的智慧和成就,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总之,国家博物馆的三级青铜文物是珍贵的艺术宝藏,它们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遗产。
国家博物馆的三级青铜文物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一同走进古代的艺术宝库,感受古代文化之美。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十大国宝青铜名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名器中最具代表性的10件青铜器,它们再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杰出成就和自商代至战国时青铜器类的演化历史,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国家一级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器时代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在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体系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被视为宗族和国家立族、立国之象征。
鸮尊(xiaozun):此鸮尊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siyangfangzun):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
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匽侯盂(yanhouyu):西周时期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整体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dianyuding):三足圆鼎,周康王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鼎腹内记载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为史学家所重视。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琱生簋(diaoshengui):周宣王时期器物,早年出土于陕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虎尊(longhuzun):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铜冰鉴(tongbingjian):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
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我最喜欢的博物馆展品是什么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博物馆展品是什么为什么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而展品则是博物馆的核心内容,它们能够通过物质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信息和知识。
在我参观过的众多博物馆中,有一件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青铜司母戊鼎。
青铜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器中的名品,据考古学家推测,它出土于湖北省的一处古墓中,属于春秋时期的文物。
这件鼎高约1米,重80多公斤,整体呈方形,四脚均匀稳固,造型简洁大方。
鼎的四面均有浮雕纹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鼎的两侧各有一只形态各异的动物作为手柄,一只是神龙,另一只是神兽。
整个青铜鼎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不禁对古代中国的文明感到敬畏。
我之所以喜欢青铜司母戊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青铜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青铜司母戊鼎作为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古代华夏族群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创作于几千年前的鼎,却能在今天依然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和触动,这表明了古代工匠们在工艺和审美方面的卓越造诣。
通过观赏青铜司母戊鼎,我能够感受到古代华夏民族的骄傲和自信,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另外,青铜司母戊鼎还给我带来了对历史的思考。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故事。
通过研读与它相关的历史文献,我了解到青铜司母戊鼎是作为祭器,用于祭祀四方土地神的。
当时的人们相信土地神可以保佑田地丰收,风调雨顺。
这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们与自然的深厚联系,以及对神灵和传统文化的虔诚信仰。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依赖自然的重要性。
最后,青铜司母戊鼎还让我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它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造型,给我带来了无尽的艺术想象空间。
我开始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我了解到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工艺。
这激发了我对手工艺术的热爱,并启发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追求卓越。
陶鹰鼎介绍300字
陶鹰鼎介绍300字
陶鹰鼎是一件古代青铜器,属于商代晚期的文物,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鹰鼎的形状独特,鼎身呈三足圆形,上部有两个鹰头,中间有一个鼎耳。
整个鼎身造型生动,给人一种神秘而威严的感觉。
鼎的底部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的制作年代。
陶鹰鼎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铸造的方式,鼎身厚实而坚固。
鼎的表面装饰着各种纹饰,包括神兽、凤凰、云纹等,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鼎的内部也有丰富的铭文,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陶鹰鼎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鹰是古代中国的吉祥图腾,代表着力量和勇气。
鼎作为古代社会的礼器,代表了权力和威严。
因此,陶鹰鼎被视为权力与勇气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场合。
陶鹰鼎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还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陶鹰鼎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之一,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的深远意义。
通过陶鹰鼎的展示
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和智慧,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
国家博物馆三级青铜文物摘要:一、国家博物馆简介二、三级青铜文物概述三、三级青铜文物的特点与价值四、三级青铜文物的代表性展品五、如何欣赏和理解三级青铜文物六、总结正文:一、国家博物馆简介国家博物馆,位于我国首都北京,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三级青铜文物是国博的一大特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欣赏和研究。
二、三级青铜文物概述三级青铜文物,指的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它们通常分为礼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等类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艺水平等多方面内容。
三、三级青铜文物的特点与价值三级青铜文物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悠久,反映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3.内涵丰富,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三级青铜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价值: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艺术价值: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
3.科学价值: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对现代科技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四、三级青铜文物的代表性展品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级青铜文物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如商代的青铜礼器、西周的青铜兵器等。
这些展品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辉煌,让人领略到千年古物的魅力。
五、如何欣赏和理解三级青铜文物欣赏三级青铜文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外观造型:观察青铜器的形状、比例、纹饰等,领略其美感。
2.文化内涵:了解青铜器背后的历史故事、象征意义等,增加其文化底蕴。
3.制作工艺:研究青铜器的铸造、雕刻等工艺,感叹古人的智慧。
理解三级青铜文物,则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六、总结国家博物馆的三级青铜文物,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欣赏和理解这些文物,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更能感受到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底蕴。
列举中国国家博物馆的10件镇馆之宝
列举中国国家博物馆的10件镇馆之宝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第一部分:引言。
中国国宝文物介绍资料
中国的国宝文物有很多,其中包括商代的四羊方尊、后母戊大方鼎、汉代的金缕玉衣、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等。
1.四羊方尊,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以祭祀为用。
四羊方尊是目前已知的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
的一件,其高度为58.3厘米,重达34.5公斤,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尊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典雅、气势之磅礴,堪称“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名符其实的国宝级文物,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青铜器铸品,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现藏于中国
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呈长方形,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鼎身雷纹为地,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雄伟庄严,工艺精巧,反映了商朝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3.越王勾践剑,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
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
自作用剑”。
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4.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是件雄伟瑰丽的
文物,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5.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
除了以上五件文物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国宝级的文物,如《清明上河图》、《大禹治水》大玉山等。
这些文物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2.
彩绘鹳(guan)鱼石斧图陶缸
1河南出土。此 缸本是盛放人骨 所用,器高 47cm,上画鹳 鸟、鱼和石斧。 这幅图是中国现 存最大的史前图 画,价值无可估 量。
3.
陶鹰鼎
中国史前雕 塑的代表作。陶 鹰鼎威武雄壮, 鹰胸为鼎腹,器 口开于背,双足 和尾部为鼎足, 后收的双翅围过 鼎的中后部,形 成一种前扑的动 势,是中国史前 文物中绝无仅有 的神品。
4.
利簋(guǐ)
西周早期青铜 器,出土于陕 西临潼。腹内 底部有铭文四 行三十二字, 记载武王伐纣 是公元前1046 年1月20日。 《国家人文历 史》把利簋评 为九大“镇国之 宝”之一。
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
5.
大盂(yú)鼎 西周前期重器, 内壁铸铭文19 行共291字, 述周康王二十 三年九月册命 盂之事。铭文 中周康王向盂 讲述文王、武 王的立国经验, 告诫盂要效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三、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大家怎么工作我就怎么工作。
பைடு நூலகம்1.
后母戊鼎
以前称司母戊 鼎,是中国现存 最大的商代青铜 礼器。鼎重达 832.8公斤,腹内 铸有“后母戊”三 字。该鼎是商王 祖庚或祖甲为祭 祀母亲戊而作的 祭器,是商周时 期青铜器的代表 作。
7.
九龙九凤冠
明神宗孝靖王皇后凤冠, 出土于定陵。凤冠正面饰 以九条腾云金龙,均口衔 珍珠宝石做成的珠滴,与 九龙对应的是八只同样口 衔珠滴的金凤,加上凤冠 后侧正中的一条金凤,一 共是九龙九凤。这件凤冠 上嵌有宝石百余颗,珍珠 五千多粒,华丽贵重之极。
8.
子龙鼎
商末周初,是 目前发现的所 有商代青铜圆 鼎中最大的一 件。因其内壁 铸有“子龙”二字 而得名。“子”字 居左上,字较 小, “龙”字在 右下,很像一 条竖立而尾向 右卷的龙。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作为国宝青铜器仿制品的经典之作,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限量仿制,全球绝版发行2000套。
作为建馆(1912年)纪念,第1912号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古老文明跨越两千年,迎接千年复兴,自建馆以来,首次将馆藏的最著名的十大国家国宝级青铜文物(通称十大国宝),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是博物馆建馆百年来首次遴选中国青铜器文明史上十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典之作顶级国宝,以其仿制品面世,精选优质青铜采用古老的浇铸法手工完成,形神直逼原件,其工艺之精湛为国内外文物复仿制品所罕见,代表着当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全球限量绝版发行2000套,发行2000套后,随机在国家权威公证机关公证下毁模,其中编号1912号、2008号等特殊编号分别已被国家博物馆、北京奥组委、香港博物馆等权威馆藏单位永久珍藏,0001号亦被嘉德拍卖行收藏并将于2008年进行拍卖。
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大盂鼎的故事
大盂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之一,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它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的一种青铜器,因其造型巨大而得名。
它的主人是周康王,是周武王的孙子,也是西周的第二位君主。
大盂鼎的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是中国青铜器铸造的巅峰之作。
大盂鼎的造型庄重典雅,充满了威严和神秘感。
它的器身呈椭圆形,口沿外折,双立耳,深腹,三柱足。
器身上部饰有饕餮纹,下部饰有夔龙纹,足部饰有鳞纹。
整个器身线条流畅,纹饰精美,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精湛技艺。
大盂鼎的铭文非常珍贵,记录了周康王对祖先的祭祀和自己的功德。
铭文共有291字,字体规整秀丽,笔画匀称流畅。
铭文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还展示了当时书法艺术的精湛水平。
大盂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文化传承。
它见证了西周王朝的兴衰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辉煌成就。
大盂鼎的出土和保存,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如今,大盂鼎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争相观赏的文化景观。
它的故事和精神内涵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
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市东长安街16号《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毕,重新开馆之际举办的重要专题展览之一,旨在通过本馆所藏的一批古代青铜器以展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之美轮美奂。
早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我们祖先即开始使用青铜制品。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
在夏代纪年范围内,青铜铸造已较为发达,不仅冶铸武器、工具、装饰品,而且铸造了鼎、斝、盉等礼器群,后经商、周礼制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核心。
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作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顶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青铜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大孟鼎周康王时期清道光初年陕西郿县礼村,先后为当地乡绅郭氏,县令周广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荫等所有,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于1951年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器雄伟庄严,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样式。
大孟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述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孟之事。
铭文中周康王向孟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内、外之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孟要效法其祖先,中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
铭文用字波磔分明,体现了用笔过程中自觉的提、按意识。
通篇文字布局规整,书风凝重。
后母戊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商王母亲的庙号。
此器物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的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庞大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
经检测,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子龙鼎商末周初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是商代体积最大的圆鼎。
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
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子龙鼎颈部所饰纹带由两类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
每个单元的饕餮纹以凸起的鼻梁部位作对称轴线,躯干向两侧伸展,形成一首双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体。
整个饕餮纹带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两方反复连续伸展构成,整齐并富有节奏。
器足上端所饰高浮雕式饕餮纹卷角如羊,愈显动感,既与鼎颈部所饰饕餮纹带相呼应,又增加了此件重器的稳定感。
饕餮纹尊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河南新乡出土此器通体以繁密云雷纹为地,浮雕式饕餮纹、龙纹作为主题凸起其上,同时,饕餮纹、龙纹自身阴刻线纹,其目部尤为鼓张。
这种使用阴刻与浮雕两种技法以打造高低不同阶次的表现方式,既突出了主题纹样,又形成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改变了平面装饰的单调。
夔龙纹觚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60年黄静涵捐此器圈足内铸有圆形,为人荷物乘舟之状。
日纹角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鋬下铸图形,状如大人托举小人。
爵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通高20.6厘米器菌状柱,杯体较长,壁较直,兽首鋬,圜底,下承三棱锥状足。
器柱上饰涡纹,杯体上部饰两周弦纹。
器尾内壁铸有铭文2行6字:“作父癸尊彝”。
父癸是作器者先考的庙号。
后麁母斝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此器口缘下内壁铸铭文“后麁母”。
饕餮纹觥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饕餮纹编铙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铙始见于商代后期,西周初年继续沿用,敲击时器口向上。
编铙一组数枚,有5枚、4枚与3枚之分,形制、装饰相同,大小相次,用于演奏不同音阶。
象纹铙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壁铸一象纹,其下铸铭文“祖辛”,是作器者先人的庙号。
此型青铜铙高大厚重,主要出土于今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地区,尤以湖南宁乡沩水附近所出为多,其时代约在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
天亡?周武王时期清道光年间陕西郿县出土此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述天亡助武王祭祀,武王赏“从赐天王之事。
鼒簋周昭王时期此器内底铸铭文2行10字:王伐荆,孚用作?。
”“荆”即楚。
此篇铭文所云即史书上记载的周昭王南征荆楚之事。
[录见]?周穆王时期传陕西宝鸡出土此器内底铸铭文11行110字,记述周穆王廿四年久月庚寅之日册命琱生?西周晚期传清代陕西出土1959年张少铭捐此器内底铸铭文11行104字,记述琱生与其他贵族之间因土地引起的纠纷级诉讼。
此篇铭文用字线条匀称,连贯一气,章法规整,显示了西周中期之后,文字的形象程度进一步降低,趋向线条化、平直化。
钟西周中期钟西周中期1981章立凡捐逨钟西周晚期此器物钲部与鼓部两侧铸铭文15行128字,记述作器者逨继承祖考职事,主管山林川泽。
蔡侯申鼎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蔡侯申鼎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墓中出土此型鼎7尊,大小相次。
蔡侯申?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编钟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春秋时期,编钟的数目比西周时期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得到极大丰富。
句鑃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鼓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1975年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玉具剑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西周晚期,剑上开始以玉装饰;春秋晚期,出现“玉具剑”,即剑体上的“首”、“镡”与剑鞘上端的“璏”、末端的“镖”均以玉制作。
嵌绿松石饕餮纹剑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墓m015出土五年相邦吕不韦戈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戈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鼎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1973年广东四会鸟旦山出土此型鼎流行于今湖南、广西、广东地区,使用者是当时聚居在这一地区的越族。
甗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敦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綯纹敦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鼎战国早期·燕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卷云纹鼎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错金银云纹车饰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人像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错金银龙凤纹车饰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龙虎纹盘战国早期·燕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18号墓出土嵌铜兽纹豆战国早期·燕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虎足器座战国早期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嵌绿松石勾连云纹钫战国晚期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嵌铜鸟兽纹壶战国中期1957年河南陕县后传出土蟠螭纹提链壶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剑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蔡侯申戈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此器胡部铸铭文:“蔡侯申之用戈”蔡侯申方鉴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蔡侯申尊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此器内壁铸铭文23行95字,记述公元前518年蔡昭侯为大孟姬作媵器之事。
铭钟语句“敬配吴王”,是蔡、吴两国通婚的证明。
蔡侯申豆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刀西周早期镂空蛇纹鞘剑西周早期1972年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侯戟西周早期河南浚县辛村出土戈西周早期潶伯卣西周早期1972年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艹緐]罍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高24.9厘米口径15.5厘米器敞口翻唇,束颈,圆肩体宽,兽首耳衔大环,腹部较矮,圈足低且外侈。
器以云雷纹为地,肩部间饰穷曲纹与涡纹,腹部饰8组穷曲纹,分界规整。
此器口长思盉周穆王时期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此器盖内铸铭文6行56字,记述三月丁亥日,周穆王在下淢举行飨礼,期间又行射礼,作器者长思受到穆王勉励。
启尊周昭王时期1969年山东黄县归城小刘庄出土此器内底铸铭文3行19字,记述作器者启随周昭王南征。
铭文用字错落有致,用笔刚劲,结字方正,书风雄健。
铭文下又铸一钺形图案与一箙形图案。
饕餮纹觚周穆王时期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伯吴盨西周中期此器盖内铸铭文:“鲁司徒伯吴敢肇作旅?,万年永保用。
”重环纹簠西周中期簠出现于西周中期,沿用至春秋时期。
饕餮纹甗西周早期山西洪洞坊堆出土穷曲纹鼎西周中期南宫柳鼎西周晚期传陕西宝鸡虢镇出土此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记述作器者南宫柳接受周王册命,并得到赏赐。
饕餮纹房鼎西周早期鸮卣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饕餮纹方彝商武王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此器口缘内壁与器盖内均铸有铭文“亚启”。
目雷纹壶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底铸一立鸟侧像图形,其下铸铭文“父己”,是作器者先考的庙号。
嵌绿松石饕餮纹罍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饕餮纹鬲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饕餮纹尊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底铸一象形,其下铸铭文“祖辛”,是作者先祖的庙号。
作册般甗商代末年此器内壁铸铭文3行20字,记述作册般随商王征人方,并得到赏赐。
乳丁纹?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底铸铭文“竞”。
器腹部装饰乳丁纹,图案由一个纹样单位向上下左右四方重复连续扩展构成。
此种花纹的组织方式适宜较大面积的分布,多施于器物腹部。
乳丁纹方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壁铸铭文:“小子父己。
”商代前期,方鼎腹部作正方深斗形;商代后期,方鼎腹部呈长方槽形,更显稳定。
饕餮纹鬲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钺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65年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此器物上透雕面纹,这种虚实处理方式相对减弱了庞大器物的厚重感。
玉援青铜内戈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援末端嵌入青铜体之中,青铜体前段为长方形,上前绿松石作饕餮纹,青铜内后段向下弯曲,顺势作鸟形,通体嵌绿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