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晏阳初平民教育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晏阳县在当地学子在京求学返乡后所主持的一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标,以小学、中学、夜校等形式普及教育的社会教育活动。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进程,晏阳初平民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当时的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一所学校。
而在城市学习的学子也极为有限,绝大部分人缺乏知识和文化,这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造就。
晏阳初平民教育顺应时代需求,通过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向当地老百姓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
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这是一项伟大而意义深远的努力。
其次,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也提供了一些启示。
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依然不足,很多孩子依然无法享受到优质学习机会。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发展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在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情况下,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建立一些小型学校和教育中心,为农民提供更加契合当地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
最后,晏阳初平民教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启示。
初平民教育不仅仅是一项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而进行的社会教育活动,更是一种反映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实践。
初平民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不足之处,如要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化,需要吸取初平民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广人性化、综合化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多元智能和运用能力的全面人才。
综上所述,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应该在教育发展中注重贯彻的一些原则,如重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多元化、独特的教育理念实践等。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述评教育管理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述评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组织、指导和监督教育活动的过程,它在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则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述评,探讨其对教育管理的指导意义。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教育应该普及到整个社会中的每一个阶层,并注重培养平民的才能和德行,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在中国古代,教育往往只对士人阶层开放,而平民大众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然而,晏阳初提出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此提出了质疑,并主张普遍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无论贫富、贵贱、出身。
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德育。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以及尊师重道、崇尚正义等精神。
晏阳初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学生才能在社会中做到有所作为,为人民群众服务,并在个人成长中追求全面发展。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教育管理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管理中,注重平等和公正是晏阳初思想的重要体现。
他反对以贵族身份来评判和限制平民的教育权益,主张根据个体的才能和资质来确定其受教育的程度。
这种平等和公正的理念在今天的教育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管理者应该努力营造公正的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和待遇。
此外,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还强调了教育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他认为,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扎实的学识和广泛的知识面,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教育活动。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这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教育管理者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和整个教育事业。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们 受教 育? 怎样 使他们 健康? 怎样 使
文 艺教 育救愚 ,培 养农 民的知识力 ; 以生计教育救穷 , 培养农 民的生产 力; 用卫生教育救弱 , 培养农 民的强健 力;
用公 民教育救私 , 培 养农 民的团结力。
“ 这 四 种 力 ,是 今 日国 民 最 不 可
他们都吃得饱?有知识? ……”
个 更好 的 世 界 时 ,我 们 的 确 是 需要 素 质 更 好 的人 民 。”
1 9 4 5年 ,赛珍珠据此 写成 《 告语 人 民 》一 书,在 美 国出版 不过半 月 , 即销 售一 空。这 本书让世界 更清 楚地 了解到 晏 阳初 的平 民教 育思 想,及 其 在 中国 2 5 年 的实践 经验 。
文 盲 ,作 新 民” 的 宗 旨。晏 阳初 任 平
阳初骑 着毛驴 ,回头微 笑着……他后 来的人 生再也没 有 离开过 乡村 :河北
定县 乡村 1 0年 , 湖 南 、 四 川 农 村 1 0
“ 走 出象 牙塔 。跨 进 泥 巴墙 ”
跟 着苦 力队伍走 出四川 巴 中老 家
后 ,晏 阳初 经 过 1 5 年 求 学 生 涯 ,1 9 1 8
晏 阳初 说 : “ 我 要 向全 世 界 提 出
这 一个 问题 ,请 求解答 。为什 么不能
团结所有 国家、所有地 区的人 民以共
同 打 击 我 们 的 敌 人 — — 愚 昧 、 贫 困、
疾病和腐败政府呢 ? ”“ 世 界 最 基 本 的
少的 !”晏 阳初进 而提 出学校教 育 、 社会教 育和 家庭教 育三种 实施 方式 :
动的知识 分子 ,也 纷纷投 身平 民教 育
年 6月 以博 士 学位 毕业 于耶鲁 大 学。 毕 业第二 天 ,他 即应募 以北 美基 督教 青年 会战地 服务 干事 的身份 ,远 赴法
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最后,教育改革的成功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只有经过长 期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 价值。他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 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同时,他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引导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晏阳初在中国的实践情况也为他的“平民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他 创立了“定县实验”模式,以定县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实践。通 过平民教育工作者深入农村,了解农民需求,开展扫盲运动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的各种活动,定县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晏阳初还倡导“四大教育”理 念,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领 域,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教育改革中。还可以研究如何将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理论相结合,以创造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 育模式。此外,我们还可以深入研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 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对于全球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包括:进一步深入研究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体 系和实际应用,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参考; 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和创新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以 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程和推进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深入探讨晏阳初平民教育 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践应用和现实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其教育 思想的精髓和借鉴其成功经验,为构建更加公平、普及和质量兼备的教育体系贡 献力量。
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根据“民 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 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 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 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
在晏阳初看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话虽 旧,“实有至理。人民委实是国家的根本。”然而, 当时中国虽号称有四万万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 盲。而且中国以农立国,这些“有眼不会识字的瞎 民”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因此,为平民办教育, 尤其是到乡村中去为农民办教育,“开发世界最大 最富的'脑矿’”,这是关系到“本固邦宁”的根本 问题。
平民教育体系
一大发现
一大发现,是指晏阳初在一战时为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中国东北、华北招募去的华工服 务当翻评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脑矿”一词是晏阳初的一个大发现, 也是一大创造。它比什么“金矿”、“银矿”都重要。中国人并不笨,他们所缺乏的不是“救 济”,而是“发扬”,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人矿”、“脑矿”需要开发。
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伟人”。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不仅如 此,晏 阳初博 士一家 都全身 心的投 入到了 他热爱 的平民 教育事 业中。
扎根 乡村的 大家庭
回国 考察 受到 隆重 接待
定县(定州)
位于河北市,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 京扼要区”之称 有近千年历史的开元寺塔,“宋代五大名
窖之一”的宝窖,“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
晏阳初的个人感悟
1918年,晏阳初耶鲁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参加华工服务。 晏阳初感到,华工诚朴勤奋却无缘读书,知识分子空口 言说却不识同胞的“苦”与“力”,进而在华工中开展 识字教育。1920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的 晏阳初回国后,游历各省,拟定了推广平民教育的基础 化、简单化、经济化原则,并在长沙等地推广平民教育。 晏阳初将中国的问题归纳为“人”的问题,要改变国家 落后、民众愚昧的状况,就要遵照儒家“民为邦本,本 固邦宁”古训,“努力于平民教育,为培养过敏的元气、 改进国民的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他认为“平民教 育是开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使大多数人民均有受 教育的机会;然后从中即可产生人材„„所以欲谋国家 的发扬光大,唯有推行平民教育之一法。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平民教育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曾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只要愿意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的人,都能接受教育。
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
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只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
因而,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
所谓“平民教育”的平民,晏阳初认为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导这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人;从广义上讲,就是一般初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括在内。
民国期间,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人民得受教育,其余大多数人都没有受的教育,从而导致国民素质较低,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
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运动,为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
只有每个人教受过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通过培养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整个的人。
”即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人。
我们要造就“整个的人”,就必须加强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实现真正的人。
自古以来,就我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来说,常有一种根本的谬误观念,以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业,其他人可不必读书。
士农工权利商之中,惟士可以读书;若农,若工商,就不必读书。
所以,我们应该将此种观念根本推翻,使人人觉悟读书写字是人们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享受,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当今社会,知识是生存竞争者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的超越,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低下者。
晏阳初认为国家受异族的压迫,人民受军阀的摧残,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低下。
则我们应该努力于提高民智,使我国牛马奴隶生活的民众一变而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
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想要宣传平民教育第一步就应该有文字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
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
晏阳初这个中国四川巴中县人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
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
他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的基本单位。
在进行广泛、深入、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
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中,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
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
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晏阳初认为,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
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联环扣合与整体推进,以达到改造乡村实际,创造新的生活,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有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
归纳起来有五方面的结合: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适应、改良、创造实际生活,以全体人民的全部生活为起点,以改造民族(或民族再造)为目标。
所以,在农村办平民教育,仅仅教农民识字取得工具而不使他们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乡村建设是没有用的。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读后感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著作《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对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理论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将就这部著作进行一些个人的读后感。
1. 深入分析乡村教育问题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揭示了乡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他指出,一方面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农村学生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乡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2. 提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他主张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他还提出要增加对农村学生的资助,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晏阳初还强调要改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些对策的提出为乡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3. 探讨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加强乡村教育,才能推动乡村建设。
在这方面,晏阳初提出了一些关于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思路和方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4. 激发读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思考通过《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阅读,晏阳初的思想观点不仅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部著作通过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剖析,激发了读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5. 总结《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一部思想深刻、观点独到的著作,它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提出了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探讨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之管窥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之管窥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
他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思之颇有韵味。
晏阳初在一战时为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中国东北、华北招募去的华工服务当翻评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
“脑矿”一词是晏阳初的一个大发现,也是一大创造。
它比什么“金矿”、“银矿”都重要。
过去一般士大夫阶层都认为,普通老百姓属于所谓“下等”阶层,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住在农村,他们没有“受教育的资格”,只能做工当“苦力”,他们“不可教”。
但晏阳初在办华工识字班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所谓的“苦力”,他们不在于苦力的“苦”,而在于“苦力”的潜在力,只要发掘出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1985年9月,晏阳初在阔别40多年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在成都地区原乡村建设学院校友会欢迎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发现,“即三四千年来所未发现的,我发现了‘苦力’的力。
”他还说:在六十年前,“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
“是‘苦力’教训了我。
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
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上回到祖国,看到各方面仍很落后,非常难受。
他原在美国是学政治经济学的,对这些问题特别关注。
过去一般留学欧美日本的青年回国后不根据中国的情况,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那一套,结果“救国”无门。
晏阳初认为,中国有句古训,叫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本不固,则邦不宁。
他认为,中国人必知中国,然后才能救中国。
因此,他回国后就积极进行社会调查,游历19个省,调查中国平民教育现状。
1926年4月,他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指出,对于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
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李金铮一如何评价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到民间去」,搞「民众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热潮。
发起和参加这一运动的,既有社会团体,也有政府机关,还有慈善机构、大专院校、教会组织等。
1934年,全国已有六百多个团体从事农村工作,有一千多处从事实验1。
这一规模空前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作为历史学者,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尽力复原历史过程以外,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对前辈们的事业做出公正的评价。
本文拟对影响较大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贡献一得之见,以求指正。
我自1986年开始关注平教会及其举办的定县实验,在定县(今为定州)、北京、南京等地,尽可能搜集了所能见到的资料。
尤其是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了平教会的一个全宗,包括工作报告、农村调查以及图片等等,弥足珍贵。
迄今,我认为,关于平教会和定县实验的历史线索和基本史实已经大体弄清了,而对它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以往对于定县实验的看法。
1930-37年,每年到定县实验区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风靡全国的定县参观热。
参观者有国内的,也有外国的,有乡村工作者,也有学者、专家、新闻记者以及军政各界人士。
不管到过还是没有到过定县的,都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定县实验发表过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意见,对定县实验持全面肯定态度。
如科学家任鸿隽教授认为:「我们以为平教会的主张最为正确。
它的贡献也值得称赞……不管它的成绩怎样,它的效果怎样,我们以为它的方向是不错的。
」2第二种意见,对个别方面予以肯定,但总体上是否定的。
如经济学者孙冶方认为,不能否认改良主义者的教育和技术意义,但其「主观方面的好意,绝不能掩饰他们底工作在客观上的开倒车作用」3。
第三种意见,全盘否定。
如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认为:「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工作还未超出空谈计划与形式组织的范围」,「原因不外是实际作过工作的寥寥无几,就是作了,也多是『空而无用』。
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开题报告

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开题报告【摘要】晏阳初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明代的教育制度和实践。
本文拟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旨在对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影响【Abstract】Yan Yangchu was an outstanding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the Ming Dynasty of China. His ideas of popular education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practice of the Ming Dynas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Yan Yangchu's ideas of popular education,including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main cont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Keywords】Yan Yangchu, popular education, idea, influence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平民教育则是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教育形式。
明朝时期,晏阳初发表了大量有关平民教育的著作,反映了其深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基础。
他认为平民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社会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平民教育 晏阳初

平民教育——中国教育梦在我国有两位大教育家深远的影响于海外,被誉为世界的名人。
一位是我们很熟悉的孔老夫子,另一位则是晏阳初先生。
晏阳初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
晏阳初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理论为基础,在第三世界为奔走,指导田间实验与社区教育。
1955年,他被美国《展望》杂志评选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
菲律宾总统、泰国国王都把自己国家的最高荣誉奖章颁发给他,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
晏阳初将自己的平民教育的目的定义为教人做人,做“整个的人”。
什么是“整个的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德心。
晏阳初到的平民教育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伟大的中国教育梦,他想要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普通老百姓,他想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教育。
而晏阳初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育目的是也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
晏阳初发现中国城市质朴的农民智慧能力强,但是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发现当时社会的四大病象:愚、贫、弱、私,针对这四大问题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来应对。
愚。
当时中国的农民、工人几乎都是不识字的。
因此,晏阳初推行文字教育来提高明智,他先后在各地创办平民识字班,当时在长沙招募义务教员其中就有青年毛泽东。
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寻求知识的钥匙。
联系到现实,我们的义务教育已经将晏阳初当时扫除文盲的梦想化为现实,但是如今获得知识的途径早已不仅仅是通过书本。
互联网、大众传媒等等都早已成为我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了,如果现在不会用手机、计算机查看信息,搜寻资料,就已成为新社会的文盲。
以我家为例,早些年我们家还是会订购报纸,通过纸张了解身边的新闻,得到更多信息。
而近两年来,报纸已不再在家里出现,爸妈也学会了用网络了解知识,报社也都除了相应的app,爸妈也会经常问我手机的功能该如何操作,电脑该怎么使用,很多新鲜的事务父母也会努力地学习。
不学习就会落后于这个社会,可能不会学习已经成为了新世纪文盲的定义。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晏阳初,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
毕生从事教育运动,提出“化农民“与“农民化”的平民教育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理论,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通过定县实验探寻中国平民教育的主要问题在早期从事城市平民教育的时候,晏阳初已经认识到中国大多数文盲都在农村,于是转而致力于乡村平民教育的推行。
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为了研究乡村平民教育,深入开展了定县实验工作。
通过定县实验,晏阳初指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愚、贫、弱、私”,四大疾病是中国平民普遍具有的基本问题。
“愚”指的是中国农民识字率极低,简直目不识丁“穷”指的是中国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大多数人的生活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谈不上什么叫生活程度和生活水水平线;“弱”指的是中国农民身体状况和卫生条件非常差,大部分人的生命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没有科学治疗和公共卫生。
“私”指的是中国农民不能团结合作,毫无团体生活和团结力量,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
(2)平民教育的内容:四大教育针对以上四大病症,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之法,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
①文艺教育:包括平民文学和艺术教育两个方面,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和得到求知识的工具。
②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指普及科学知识,改善其生计组织以提高其生活水平。
③卫生教育:培养强健力,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健康水平;创建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进医疗设备的分配状况。
促成公共卫生的环境。
④公民教育: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培养团结力,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知识教育。
(3)平民教育的途径:三大方式①学校式:以文字教育内容为主,注重于工具知识的传授与基本训练。
包括平民学校和统一的村学两种形式。
其中平民学校主要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分为初级、高级和巡回生计训练学校三种。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现代乡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现代乡村教育的启示作者:纪诗雨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31期[摘要]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改造实验在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科学理念,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以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为四大教育内容,以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为三大教育方式,以“化农民”和“农民化”为教育目的和途径,对目前我国根据现实条件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乡村教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乡村职业教育,秉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乡村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现代乡村教育[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五育并举’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研究”(CSZ20013);2018年度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省属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jgxmyb18042)[作者简介] 纪诗雨(1998—),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31-0021-04 [收稿日期] 2021-12-18晏阳初(1890—1990)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创立平民教育,回国后先后到达上海、武昌、汉口、济南、天津、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开展平民教育调研,为推行国内平民识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的平民教育经验为促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启示作用。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的四大教育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晏阳初在全国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总结出“愚、贫、弱、私”四个根本原因。
“愚”指平民不识字、没有文化、素质低;“贫”指百姓生产力低下,只能依靠简单的苦力劳动换取生活物资;“弱”指人身体虚弱,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治愈疾病;“私”指农民集体意识不强,不懂得团结协作的意义。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晏阳初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而他对于平民教育的思想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热议的话题,研究和探究晏阳初对于平民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为今天的教育事业提供借鉴和启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深刻认识古代平民教育的现实意义,为今天的平民教育事业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探索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为我国当下的素质教育事业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问题: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今天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是什么?如何对这一思想进行细致的解析和研究?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研究,探讨古代平民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实意义,剖析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内涵、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进而为我国当下的素质教育事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献和史料,深入细致地探究其内涵和特点。
比较研究法是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当代素质教育相关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启示。
四、论文结构和进度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4 论文结构和进度安排第二章: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2.1 平民教育的概念和范畴2.2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2.3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第三章: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今天素质教育的启示3.1 古代平民教育对今天素质教育的启示3.2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今天素质教育的启示3.3 古代和现代平民教育的联系和比较第四章: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4.1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在古代的实践4.2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3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和问题第五章:结论5.1 古代平民教育的价值与局限5.2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启示与展望5.3 研究贡献及不足之处参考文献预计完成时间:2022年6月。
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

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有感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
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
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源于一战时的华工的受教育状况,几经演变,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
“定县实验”的目的是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民“愚、贫、弱、私”四种状态而建立的初级模型,晏阳初希望通过这样的试验建立模型,从而推广至中华大地,以达到治愈平民的四种弊病。
它同时也是平民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行为,是不得不做的教育施救行为。
这个观念过分夸大教育的功能,但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收到成效。
平民教育针对中国自身的特点,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基本观点,通过“除文盲”而达到“做新民”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亡”多倾向于“政治性”的“国家救亡”运动。
这样的方式却又称不上改革或变革,仅仅只是教育形式的一种改良运动。
如果不继续深化研究,去实践、去检验,最终将会面临思想枯竭。
在公立教育和其它教育形式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基础性成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除文盲”应当成为一项连续性工作。
陶行知曾提出培养乡村教师的模式,通过个体对群体的教育而达到“脱盲”的目的。
晏阳初比较重视现实的情况,他是从切身的调查研究中发明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但实践的结果表明,对于集体同一性教育、疗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定县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晏阳初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以平民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的普遍利益,为平民教育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对于当前乡村振兴的问题,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晏阳初认为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的普遍利益,这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前,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通过教育,让农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服务于农民和乡村的发展。
其次,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平民阶层,这为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着质量差、资源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教育水平。
我们可以借鉴晏阳初的思想,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农村学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晏阳初关注教育的实效性,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这也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意义。
当前,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性课程,提高农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对当前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我们应该借鉴其思想,建设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教育和实践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教案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教案一、背景介绍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教案是为了提高晏阳地区农村地区初平民的教育水平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晏阳地区是一个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初平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因此,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教案对于提高初平民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提高初平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初平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培养初平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初平民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语文课(1) 课程概述初平民教育的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和词汇。
(2) 教学重点•学习基础汉字的书写和拼读。
(3)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晏阳语文》第一册2. 数学课(1) 课程概述初平民教育的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2) 教学重点•学习基本的数学运算和习题解答。
(3) 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资源•教材:《晏阳数学》第一册3. 英语课(1) 课程概述初平民教育的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
(2) 教学重点•学习基本的英语单词和短语。
(3) 教学方法•听说教学法:通过听力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教材:《晏阳英语》第一册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备课、教具准备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具准备、预习相关内容等。
2. 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学习、练习、巩固和作业等环节。
•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实践、巩固和练习等环节。
•英语课程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听力训练、口语练习、阅读理解和写作等环节。
3. 课后复习•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4. 作业批改和讲评•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进行讲评,指导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阳初----平民教育一、晏阳初简介:晏阳初于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之路1913-1945于国外学习,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1923年,晏阳初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多处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1926年晏阳初在定县试点初成立平民教育总会,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
1936年,日本对华侵略,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遭到拒绝,又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从此晏阳初和他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三、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意义:(一)让所有的人享受人格上的平等。
(二)受教育的人是一切失学青年和成人,而不是少数的人(三)平民教育的的目的是教育人做一个“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人,即“整个的人".造就“整个的人”,须做到:(1)加强文字教育,以提高民智。
“千字文”,“消除文盲”。
(2)生计教育-民生。
是人人具备生产力的技能早就能自立的国民。
(3)民德教育-公民教育。
造就热诚奉公的公民。
强调:平民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只要是公民,在应受教育期内未曾受教育的,或受过基本教育而缺乏公民常识的,都应接受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虽针对的大部分是贫民,但绝对不是“贫民教育”。
四、晏阳初对于平民教育的理念(家庭方面)1、先进行家长教育,让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才肯让其子女受教育。
2、家长素质的提高可以造就良好的家庭教育,配合以学校教育共同进行,可以起到良好的平民教育效果。
(国家方面)3、实施平民教育,增强民众知识,进而实现真正的人民的民主和政治。
4、实行平民教育可以在众多的受教育者发掘出更多的人才,让更多的人去负担国家的各种责任。
(国际方面)5、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文盲率最高(当时100人中居然有80人文盲),要扫除文盲,增强国际信任,一定要实行平民教育。
6、提高全民素质、生产力、公德心,以众多民众的高素质影响世界保持永久的和平。
五、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原则(一)、全民的凡一般已过学龄时期,而不识字或已识字而缺乏常识的青年和成人,不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有接受平民教育的必要。
(二)、以平民需要为标准。
(三)、适合平民生活状况的。
力求经济、简单,容易。
(四)、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的心理的。
(五)、地方自动负责的。
(六)、人人有参加的可能性。
六、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的使命一、培养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整个人。
二、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发展社会的事业。
三、养成建设国家的过民,提高国际地位。
七、晏阳初关于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在“平民继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和“平民教育”联锁进行、整体推进的理论。
晏阳初认为,“要想普及中国平民教育,应当到农村去”,对农民进行以扫盲为目的的“识字教育”。
但识字教育只是给了平民以识字的工具,有了工具而不会应用也等于零。
必须和乡村改造与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的相结合,晏阳初进行了三项重要的工作,一、农村教育,送知识下乡,传播农业基础知识,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二、进行农民教育的研究与调查,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研究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和他们对知识渴望的心理;三、搞农村普查工作,进行农村的社会调查、工业调查、农村人口调查,农村概况调查等。
八、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几个相结合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三是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
第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第五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九、给我们的几点启示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农民依旧占人口的大多数,且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依旧较低,因而农村教育和建设工作依旧是我国工作的重心,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尤为重要,我们要借鉴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大力发展农村的成人教育,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
一、农村成人教育要立足于农村,依托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根据实际情况和农民现实生活要求,开展一系列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快捷高效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切实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服务。
二、农村成人教育既要向农民开展学历教育,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电大等各种学历教育形式进一步推向农村,面向广大农民,提高农民的学历层次,又要注重各种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进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技能。
陶冶农民的文化情操。
三、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
家庭式人们社区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式所有教育的第一场所。
四、农村成人教育应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建设,力争使成人学校集教育、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成为农村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
五、农村成人教育亟需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高层知识分子,他们走向农村,加入到农村成人教育队伍中,探索21世纪农村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生长点,更好地醋精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姜荣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
它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其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后又由晏阳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继续浇灌几十年,结出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
晏阳初这位中国四川巴中县人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
他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值得高度重视。
一、一大发现一大发现,是指晏阳初在一战时为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中国东北、华北招募去的华工服务当翻评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
“脑矿”一词是晏阳初的一个大发现,也是一大创造。
它比什么“金矿”、“银矿”都重要。
1918年,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第二天,他就应募以教育秘书的身份远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法国战场为在那里的20多万华工服务,当翻译。
那时战争快结束了,华工思念祖国、家乡和亲人,但是他们不识字,不会写算,要通信就由晏阳初代他们写。
晏阳初目睹华工被美国、英国、法国的官兵瞧不起,称华工为“苦力”。
就是这些“苦力”,在战场上很勇敢。
挖战壕、救伤员,其中有几千人受到了表彰,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定、沉着的献身精神,获得了如铁十字等各种勋。
章他们并不“笨”,并不比外国人差,只是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已。
晏阳初想起“人人皆以为尧舜”的道理,重视和尊重他们。
他意识到应该把知识教给他们,使他们也能象他一样写算和认识中国的文字。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征得在法勤工俭学的领神李石增的支持,为华工办起了“识字班”,亲自选择中国简易文字,用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
经过三个多月每晚一小时的学习,其中有40多名华工学习较好,获得了识字班毕业证书。
晏阳初曾收到法国战场上的一封来信,信中称晏阳初为“先生大人”,说:“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
”这件事对晏阳初思想震动很大,使他认识到中国人并不笨,他们所缺乏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
这20万华工代表了占四亿中国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苦大众,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过去一般士大夫阶层都认为,普通老百姓属于所谓“下等”阶层,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住在农村,他们没有“受教育的资格”,只能做工当“苦力”,他们“不可教”。
但晏阳初在办华工识字班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所谓的“苦力”,他们不在于苦力的“苦”,而在于“苦力”的潜在力,只要发掘出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1985年9月,晏阳初在阔别40多年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在成都地区原乡村建设学院校友会欢迎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发现,“即三四千年来所未发现的,我发现了‘苦力’的力。
”他还说:在六十年前,“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
“是‘苦力’教训了我。
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
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
五十年前回到中国,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
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
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饭吃?便是没有发现‘苦力’的力,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所以埋没了他们。
许多中国的象林肯、爱迪生、杜威这样的英雄豪杰被埋没了,活埋了。
考古学家发现了‘北京人’,那是若干万年的死人,我们发现的是活人,是这世界上有史以来的最大发现。
”[1]他认为,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个非洲、中美洲、亚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
发现这个“苦力”的“力”之后,对于晏阳初来说,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志向和事业,他说:“我当时发现了苦力的力,我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我找到了这个大矿。
”并且一生要努力开发这个“人矿”、“脑矿”。
二、两大发明晏阳初在为华工服务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矿藏“脑矿”之后,就立志要开发这个大矿,他说:“第二点便是发明。
发明开人矿、脑矿。
”他的第一发明就是开脑矿的工作──“平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