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
(2)理解古诗《示儿》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陆游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诗《示儿》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
2. 理解古诗《示儿》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陆游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示儿》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示儿》的文本、译文、诗人陆游的简介及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陆游吗?他的其他作品有哪些?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示儿》,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示儿》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教师分析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古诗《示儿》,加强记忆。
(2)学生自愿上台背诵古诗《示儿》,互相鼓励。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古诗的喜爱。
6. 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示儿》。
(2)写一篇关于古诗《示儿》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陆游的其他爱国诗作,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陆游的诗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将陆游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七、课堂实践:1. 书写练习:学生根据对本节课所学古诗的理解,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爱国主题的诗歌。
大学语文古诗解读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登高》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登高》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登高》的作者杜甫,以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登高》,思考以下问题:(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2)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补充意见。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登高》的创作背景、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6. 拓展延伸1)欣赏其他杜甫的诗歌,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2)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功完成了对《登高》这首古诗的解读。
以下是教学反思: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4.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图片、音乐等多种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5. 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学生创作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创作了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成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积极,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小学古诗教师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担任了小学古诗教学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本学期,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为目标,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作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4.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与互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诗的背景、意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古诗。
四、教学成果1. 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 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加强,课堂气氛活跃。
3.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4. 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阅读量有所增加。
五、反思与改进1.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存在困难,今后应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引入更多与古诗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4.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本学期我在小学古诗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具有文学素养的小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
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作者:曹蓝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7期摘要:意象的本质是艺术形象,是通过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等)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象。
古诗意象是古诗创作者对某种事物或情景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重要载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古诗意象,系统归纳古诗意象,体验古诗作者情感。
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心理活动,更容易地理解古诗的思想内涵。
也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以及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义。
因此,自主探究式学习古诗意象,对于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去理解诗作意义深远。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意象;行动研究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09-02古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它是以审美活动的方式设计和实施教学的。
如果仍然把古诗教学的目标停留在理解古诗大意的水平,则不能实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
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灵活的运用意象,就能使传统古诗教学重新焕发青春气息,捕捉到她,我们就能在诗歌艺术殿堂中自由地穿行。
一、意象是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1.意象是中国古诗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意象的本质是艺术形象,是通过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等)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象。
古诗意象是古诗创作者对某种事物或情景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重要载体。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而“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意”源于内心活动,需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载体,是一种“意”的寄托物。
众多古诗名句,如“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些古诗描述社会事物、生活场景,刻画人物形象,这其中用来寄托情思,这实质上也是意象。
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
古诗是 中华 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 。 语文课程标准 中的 “ 课程 目标 ” 明确指出 , 古诗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 , 它是 以审美活动的方式设计和实施教学的。 如果仍然把古 诗教学的 目标停留在理解古诗大意的水平 , 则不能实现在 发展语 言能力 的同时 , 发展思维能力 、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 潜能的 目 标。 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 灵活的运用意象 ,
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诗句中 的意象, 都是 自然意象。 有些古诗描述社会事物 、 生活场景 , 刻画人物形象 , 这其中用来寄托情思, 这实质上也是意象。 2 . 学生 自主探究古诗意象是体验作者情感 的前提。我
就能使传统古诗教学重新焕发青春气息 , 捕捉到她 , 我们 就能在诗歌艺术殿堂中 自由地穿行。 意象是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 1 . 意象是 中国古诗 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意象的本质是 艺术形象 , 是通过创作者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等 ) 进行再 加工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象。古诗意象是古诗创作者对某 种事物或情景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 ,是诗人表达 自己思 想与感情的重要载体 。 “ 意” 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 而“ 象” 是 外在的具体的事物; “ 意” 源于内心活动, 需借助于“ 象” 来表 达, “ 象” 是“ 意” 的载体 , 是一种“ 意” 的寄托物。众多古诗名 句, 如“ 明月有情还顾我 , 清风无意不留人” , “ 春色满园关不
参考文献:
[ 1 ] H a  ̄e y L . De i f n i n g a n d Me  ̄ u i f n g E mp l o y a b i l i t y 田, Qu a l i t y i n
知计划 、 监控和调节方式 , 包括设置学习 目标 、 自我提问 、 领会监控与调节策略等。 四、 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1 . 建立元认知能力拓展 的双向互动平 台。 我们将元认 知 能力 拓 展视 为 持续 互 动 的过程 , 包括 教 师 的指 引 与学 生 的反馈 , 在相互的反馈活动 中不断调整与修正 。为了实现
古诗综合课《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发展历程,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的朗读、欣赏和分析。
2.教学难点:古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课件:古诗长廊的图片、古诗欣赏视频。
2.教学材料:古诗选篇、学生作品、教学评价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人及诗作。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古诗知识,如诗人、诗句等。
(二)古诗朗读与欣赏1.教师挑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古诗创作与分享1.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古诗。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古诗创作。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古诗知识竞赛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古诗的问题,进行抢答竞赛。
2.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宣布竞赛结果,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
2.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提高孩子对古诗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古诗长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发展历程。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古诗知识。
二、古诗朗读与欣赏1.教师挑选《静夜思》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静夜思》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古诗创作与分享1.教师给出主题“月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古诗。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古诗创作。
二、古诗知识竞赛1.教师设计关于古诗的问题,进行抢答竞赛。
第三课时一、课堂小结二、作业布置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本文以古诗词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从而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引言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诗词教学实践的探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策略。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足在古诗词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认为古诗词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这主要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2.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的评价。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产生背景。
(2)组织学生参观古迹、游览名山,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3)开展古诗词朗诵、吟唱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情境教学法,将古诗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内涵。
(2)运用比较教学法,将古诗词与现代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3)实施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古诗词鉴赏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乐游原》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在《乐游原》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中,仍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古诗词汇、句式、意境等方面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的内涵。
2.学生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感知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有待提高,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乐游原》相关的内容,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创意表达作业:
-以《乐游原》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展现古诗中的意境。
-尝试编写一段关于乐游原的故事或小剧本,并和同学分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作业:
-与同学合作,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韵律、节奏、意象等特点,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2.知识传授,深入解读: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乐游原》,解释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分析古诗的韵律、节奏,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体会意境美。
3.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诗的寓意、表达技巧等,培养合作意识;
-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乐游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乐游原》这首古诗,掌握其生字词及词义,如“原、尽、斜、映、灼”等,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
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的韵律、节奏、意象,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对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的创意改编或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如何能明白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意象和意境不但是诗词本身的精髓,更是理解和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
这对教育者来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
一、明白意象:从具象到抽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或社会现象,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理解意象,需要将具象的词语与抽象的意蕴联系起来。
1.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不光是皎洁的月光,也喻示着思乡、离别、怀人等情感。
2.联系意象的背景:解读“花谢”需要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意象的组合关系: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产生更丰富的意蕴。
例如“江山如画”、“落霞孤鹭”等,要引导学生参与解读和分析,才能明白意象的整体意蕴。
二、体会意境:从意象到情感意境是诗歌意象共同营造的氛围和意境,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综合表达。
亲身体会意境,需要从意象入手,感受诗歌中透露出的情感和思想。
1.感受意境的色彩: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分析,感受意象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等情感。
例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意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放意境。
2.理解意境的层次:意境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表达。
有的直接表达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需要细致分析才能体会。
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愁绪,但通过对镜顾容和夜吟的描写,却将主人公的内心愁绪充分展现出来。
3.切身体会意境的意蕴:诗歌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之情,“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不羁豁达。
三、发挥意象和意境:从理解到创作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意象和意境的基礎上,可以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作文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1.借物抒情:将意象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以“酒”为例,探寻古诗词意象的解析教学
以“酒”为例,探寻古诗词意象的解析教学作者:焦永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2年第07期作为传统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酒”在古代诗人笔下被赋予了诸多的意象内涵,“酒”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色彩,例如恣谑之酒、悲壮之酒、欢跃之酒、潦倒之酒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诗酒情怀。
因此,意象是理解诗歌内涵主旨的着力点,意象分析是理解诗人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的关键。
一、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内涵意象在我国古典理论之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其本质是创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事象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创作者思想内容在事物上的具体体现。
据统计,在中学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酒”意象的诗词约27篇。
为此,笔者从情感表达角度梳理了主要篇目中“酒”的意象内涵。
(一)愤懑之酒在“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文人习惯于将内心的笔墨壮志转化为仕途上的一番作为。
但是,文人的审美志趣和治国理念与统治阶级的政策往往会南辕北辙,其笔下的熠熠生辉在官场上往往达不到“仕学相长”的效果。
因此,仕途的不如意导致诸多文人学者郁郁不得志,便借酒来排遣内心抱负被钳制的愤懑之情。
于是,“酒”意象便在文人诗词中大量呈现出来。
例如唐代的王勃、李白、杜甫等诗人均是“酒”意象的具体阐释者。
作为“诗仙”,李白对酒的嗜爱可谓豪情洒脱,尽管才华出众,但李白的仕途之路却坎坷异常,空有抱负和傲骨却得不到施展。
在他的旷世名作《将进酒》中通过“饮酒场面”的描绘展现出他的旷达豪迈,在表达愤慨之余又不恣意妄为。
首先诗人利用酒对失意的人生进行了发泄,呼喊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主张,然后又通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豪迈之情。
通过对酒的意象营造,李白将个人情感与酒糅杂于诗歌创作中,成功把“酒”的意象淬炼出来。
(二)孤独之酒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孤独”是诗人经常运用和表现的题材,尤其是在送别、思念、乡愁中呈现较多,例如友人离别、恋人相思、亲情思念等。
实践古诗词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参与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我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反思。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诗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欣赏、创作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内容(1)古诗词基础知识:诗、词、曲的分类,平仄、韵律、对仗等。
(2)古诗词鉴赏: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3)古诗词创作: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创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与反思1.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古诗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讲解: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曲的分类,平仄、韵律、对仗等。
(3)鉴赏: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创作: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创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 教学反思(1)注重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讲述古诗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魅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
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规律;通过鉴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创作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古诗词,提高鉴赏和创作水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文沁园春·雪教案
语文课文《沁园春·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中情感和意象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沁园春·雪》。
(2)收集相关的资料和背景知识。
(3)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沁园春·雪》。
(2)收集有关雪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复习相关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展示有关雪的图片或资料,引发学生对雪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沁园春·雪》,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3. 合作学习:(1)分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取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让学生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诗中的重点内容和修辞手法。
(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和巩固。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结构和韵律特点。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的大意。
3.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黄沙道中的夜景。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宋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特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3. 采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决诗文中的生僻词语。
(2)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难题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情况和对诗文的感悟表达能力。
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创新教学方式
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方法:1.注重积累:古诗词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通过反复朗读、默写等方式来加深记忆。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古诗词,例如按照主题、风格、朝代等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品味语言:古诗词的语言精练、优美,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良好范本。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分析其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古诗词的语言风格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想象、描绘等方式来再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例如意象、象征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学价值。
4.探讨思想: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诗词的思想,分析其主题、情感和价值取向等。
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
5.注重实践:古诗词的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诗词创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写作、演讲等,以便更好地体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和人文性。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然而要想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素养需要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等方式具体如下:1.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在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底蕴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月亮的传统意象和象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教案:感知古诗词意境
关于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教案中的“感知古诗词意境”,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方法和策略,并配合多样的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人的诗意。
一、热身活动开篇需要进行些许热身,让学生们都进入到阅读古诗词的状态中。
除了朗读还可以从该古诗的背景、内容、作者身份等方面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资料的阐述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1. 解析诗词需要对诗词中的句子和字词进行解析,让学生们理解其中的抒情和表达技巧。
这个环节需要教师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推荐教师参考一些专业的诗词解析书籍和网站,如《唐诗三百首鉴赏词典》,《列札·古文词典》等。
2. 观察画面可以通过课件、多媒体和实物等方式呈现画面,让学生们正确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肺腑之言。
古诗词中经常会有生动的描写,如动物、物品、自然景象等,教师可以将图片呈现给学生,指引他们寻找并描述其中的特征,并引发他们对这种特征的思考和想象。
3. 互动分享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同桌互动交流、分享答案。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广泛思考,达到知识的交流和整合。
如:“这句诗中的意境是什么?”,“你有没有与这首诗或其中的某句话有过类似的体验?”三、情感体验与创作1. 初识诗人学生在初学阶段需要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如生平、写作风格、成就等。
2.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诗歌背景。
比如同一内容的古诗词,背后背景的不同会让同学们有不同的感受,从而领略不一样的意境。
3. 绘画创作除了可以在班级或课堂内利用插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还可以推荐学生进行插画创作,从自己的角度去描绘古诗中的情感境界。
4. 诗歌创作在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声。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传递情感的载体。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健康、好奇和自信。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并序》;(2)理解《燕歌行并序》的诗意、诗境和诗韵;(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并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2)领略古代战场的壮丽景象和英雄气概;(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并序》;2. 理解诗的意境和诗韵;3.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诗意的感悟和意境的描绘;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2)介绍《燕歌行并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字词;(3)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重点知识;(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并序》;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准备课堂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体会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理解诗歌;4.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燕歌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异同;5.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教案、教学设计
2.结合课堂所学,选取诗中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意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描述,分析其如何营造意境,表达诗人情感。
3.尝试仿写一首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词,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不少于四句。
4.深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结合其创作背景,思考诗人是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2.练习题包括:诗句默写、诗句解析、仿写练习等。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回顾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意象、意境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古诗词,它们都有着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同样具有这些特点。请大家猜一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教师出示《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古诗词,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同学们,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深入学习,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特布置以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
摘要:意象的本质是艺术形象,是通过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等)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象。
古诗意象是古诗创作者对某种事物或情景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重要载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古诗意象,系统归纳古诗意象,体验古诗作者情感。
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心理活动,更容易地理解古诗的思想内涵。
也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以及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义。
因此,自主探究式学习古诗意象,对于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去理解诗作意义深远。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意象;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09-02
古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它是以审美活动的方式设计和实施教学的。
如果仍然把古诗教学的目标停留在理解古诗大意的水平,则不能实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
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灵活的运用意象,就能使传统古诗教学重新焕发青春气息,捕捉到她,我们就能在诗歌艺术殿堂中自由地穿行。
一、意象是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
1.意象是中国古诗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意象的本质是艺术形象,
是通过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等)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象。
古诗意象是古诗创作者对某种事物或情景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重要载体。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而“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意”源于内心活动,需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载体,是一种“意”的寄托物。
众多古诗名句,如“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些古诗描述社会事物、生活场景,刻画人物形象,这其中用来寄托情思,这实质上也是意象。
2.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是体验作者情感的前提。
我国古诗创作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神”与“形”的关系。
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认为“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王国维更是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其实仅仅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多种表述之一。
古诗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所思所想,通过寄托一个特定的具体事务组,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情感,并构造一个特定的艺术时空,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时空在内心进行再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思所想的基础上,附着自己的情感。
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是理解古诗含义、体验古诗作者情感的重要前提。
二、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古诗意象
1.指导学生理解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利用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运用相关学习放学,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调整,对学习效率、效果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自主学习环境下如何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评价和判断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都需要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而这种学习能力是在不断摸索、探讨、总结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问题、习惯问题。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捕捉意象是激活中学古诗教学的关键。
2.指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一般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三个方面设立。
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古诗意象的起源,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能力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基本感受意象组合营造的诗歌意境;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3.设立活动让学生探究意象。
第一步,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把分成若干小组,了解本项目学习的基本情况,开展讨论,制定相关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教师介绍本项目学习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并
指导学生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第二步,调查“意象”,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网络搜索追溯“意象”的来龙去脉,了解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各小组通过不同途径查找,最后讨论交流,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第三步,总结古诗意象的种类。
学生归纳古诗意象,从某个角度进行分类,如年代、诗词等。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全程指导。
第四步,黑板报、宣传栏或班级报刊展示。
将“意象”演变和古诗意象种类归纳等知识以宣传栏或班级报刊形式进行展
示和设计。
教师对学生小组进行分工。
第五步,班级总结汇报评比。
以小组为单位对参加学习进行心得总结汇报。
教师组织对个小组表现进行点评。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古诗意象的演变、古诗意象的家族、古诗意象板报、古诗意象报刊等。
通过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理解把握古诗意象。
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叙,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相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歌被世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归纳古诗意象,是对古诗意象深刻把握的重要方式。
三、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古诗意象的体会
针对古诗教学与学习的实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把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环节切实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适合的方式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心理活动,理解古诗的思想内涵。
使学生很快把握诗歌形象的塑造以及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义。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
验,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调用个性化的语言,用自己生活的感受描绘西湖美景,让学生对诗的意思更为明晰,读写结合,表达与感悟结合。
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象,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灵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抓住古诗的灵魂——意象,并把古诗与学生语言及生活体验的有效契合,恰当地运用想象写话,读写结合的,不失为古诗教学中帮助学生感悟诗歌意象非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平.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10,(01).
[2]朱林.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差异及原因探源[j].西安社
会科学,2009,(04).
[3]范景兰.论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武新玉.从主体性意象叠加到客体性意象并置——论威廉斯
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2010,(01).
[5]张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论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6]严蓉.歌赏析切入点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2).
[7]李小平.论古诗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
作者简介:曹蓝田(1980-),女,安徽省芜湖第三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