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合集下载

1.1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学案)

1.1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学案)
10.人们通常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和,是人类自然、自然、创造或的、和的总和。
问题思考
11.你怎样理解“技术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产生的”这句话?
12.你认为技术的内涵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三、技术要素按其表现形态
13、①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指经验、技能等性的技术要素。经验、技能是的技术表现形态。是在实践中的体验,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经验、技能在下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如古代以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近代以为基础的经验、技能,现代以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能等。②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指以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如果把理解为生产手段,那它既包括“活技术”(以技术手段为标志),也包括“死技术”(以技术成果或技术对象为象征),而以代表的生产工具等“活技术”为主。实体技术可以按不同历史时期分为、、等三种形式。③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指以技术知识为特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技术知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一种是。古代的技术知识是具有描述性规律的、,而现代的技术知识是技术和。

14.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属性。同时,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属性。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讨论交流
15.找出第一个案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并分别把它们写下来。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因
16.找出第二个案例中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地方,并分别写出来。
6.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和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540—1620年,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和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技术和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逐步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思考
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是一刻也离 不开技术的,同学们可以展开丰富的 想象力,来描述一下没有任何技术因 素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的 ?
没有电脑,数码投影,电灯等设备 没有书本,笔,纸,等文具 没有黑板桌椅板凳等 大家身上穿的各种服装也没有了,甚至连大家
的教室,教学大楼区别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一样 B、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 C、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D、科学与生产不直接发生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2、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C ) A、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 B、技术要回答“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C、科学只有通过技术这个中介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D、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关系。
可以想象,离开了技术,我们将一无所有,人类 就又会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了,那将是 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人的需求 需要穿衣遮身御寒
需要进食以充饥
需要住房以避风挡 雨、抵御外来侵害
需要出行
需要联络
产生相应的技术
纺织、印染、裁缝 等技术 农作物栽培、家畜饲 养技术、食品烹饪加 工技术
建筑技术
观察“三峡大坝图片”并思考:
三峡大坝一年如果满负荷发电能发847亿度电 能,但是在1943国民党时期就计划建,解放后也 多次要建,但直到1994年才开始建设,为什么?
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
技术的社会属性
阅读教材第7页回答: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蝗灾,在 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内便得到有效防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蝗灾为什么到解放后才得到治理?
阅读课本第4页思考并回答:
技术的内涵是什么?
结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 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 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通用技术水平考试知识点(全)

通用技术水平考试知识点(全)

通用技术水平考试知识点1.1.1 技术源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改变自身生存的条件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P3)1.1.2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即可以指工具、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如:自行车是一项技术,牙膏、牙刷也是一项技术,也可以表示制造这些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

如:制造这样的自行车的材料选用,样式设计的制作工艺等。

它也可以表示技术知识体系产生的过程以及技术产品开发过程、协议、程序,例如:材料选择时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对比等,它也可以表示包括产品、知识、人员、组织规章制度和生活在内的整个系统。

技术可以是上述中任意一点,也可以是以上的综合。

1.1.3 技术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4-P7)1.2.1 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P14)1.2.2 技术发明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P14)1.2.3 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

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P14)1.2.4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一项新工艺的改进也需要设计。

(P23)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

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实现。

1.2.5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如电饭煲的设计、候车亭的设计;艺术设计侧重于欣赏、审美,更强调感觉的需要,如雕像的设计、装饰钟的设计。

在很多情况下,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2.6 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正是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主要途径。

(P23)1.2.7 技术水平对设计的制约作用或影响。

1.3.1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

高一通用技术 1.1走进技术世界课件 地质版

高一通用技术 1.1走进技术世界课件 地质版

小结
• • • •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内涵。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区别与联系 技术的一些性质:1具有目的性
2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3技术具有实果形式
科学成果一般 表现为理论、 概念、定律、 规则、论文等, 此类成果一般 不具有商业性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任务
认识世界, 有所发现。 回答: “是什么” 和“为什 么”的问 题 改造世界, 有所发明。 回答:“做 什么”和 “怎么办” 的问题
与生产的 关系
不直接 发生联 系
(二)技术的社会属性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 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 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 制约。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技 术 的 双 重 属 性

自然属性: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 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社会属性: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 是有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 生发展和应用要收社会条件的制约。
(一)技术的自然属性
1、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2、“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 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 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底地 之国”。几千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 国土,还要围海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 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 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 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 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 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 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 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陆地。

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课内拓展: 课内拓展:
三峡工程的建设的利与弊? 三峡工程的建设的利与弊
课外调查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补充案例1: 冰岛利用地热而建的玻璃温室
补充案例2: “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 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 水利形式, 水利形式,它既有灌 排水功能, 溉、排水功能,又是 水运通道, 水运通道,为成都和 周边城镇的供水、 周边城镇的供水、水 运、环保和防洪发挥 了多种效应, 了多种效应,还衍生 了多种文化现象, 了多种文化现象,成 为中国乃至世界 “‘活 “‘活’的水利博物 馆。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阅读案例: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阅读案例 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永动机”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完成P6. 完成
四 技术的社会属性
技术的社会属性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 控制和使用的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技术的产生、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 件的制约. 件的制约.
讨论:技术上的创 造与发明使爱迪生 得到终身的发展和 自我价值的实现。 结合你的经验,谈 谈参与技术活动对 你个人发展的作用 和意义。
技术对人所具有的价值
结构整合:
保 护 人 技 术 的 产 生 满 足 人 的 需 要
解 放 人
发 展 人
二 技术的内涵
古代---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古代 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制作方法、 手工生产 ---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 制作方法 13~15世纪 ---发明和创新 世纪 发明和创新 17世纪初 ---各种应用技艺 世纪初 各种应用技艺 18世纪 年代到 世纪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 世纪30年代到 世纪 年代到19世纪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 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现代---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现代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 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 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 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 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 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与生产关系
结论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 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为理论、概念、定律、规 则、论文等;不具有商业性 一般为工艺流程、设计图、 操作方法;可以商品化
成果形式
别 任务
与生产的 联系
认识世界 有所发现 改造世界有所发明 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 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 “怎么做” 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 回答“做什么”
不发生直接关系
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联 系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 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它 是直接的生产力,具有实践性(实践性) 科学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与生产不发生直 接联系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作为中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中介性)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 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为 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 联系
含义不同
技术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作为中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中介性)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 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科学属知识体系, 技术属应用体系
区别
成果形式不 同
没有电脑,投影,电灯等设备 没有书本,纸笔,橡皮等文具 没有黑板,桌椅,板凳等工具 大家的教室,教学大楼都没有了, 甚至连大家身上穿的各种服装也 没有了 可以想象,离开了技术,我们将 一无所有,人类就又会回到那个茹 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了,那将是一 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成果形式
科学成果一般表现 为理论、概念、定 律、规则、论文等, 此类成果一般不具 有商业性 技术成果一般则以 工艺流程、设计图、 操作方法等形式出 现,此类成果可以 商品化
任务
认识世界,有 所发现。 回答:“是什 么”和“为什 么”的问题 改造世界,有 所发明。回答: “做什么”和 “怎么办”的 问题
1、技术的产生
千 里 眼
顺 风 耳
千里眼顺风耳三星堆铜像
这些神话、小说、文物中都出现 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形象, 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对“千里 眼”、“顺风耳”这样的技术的需求 和愿望,那么,大家说说,现在,我 们拥有了这些技术了吗?
1、技术的产生
望远镜
天眼
卫星
手机
对讲机
广播
1、技术的产生
1、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1、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2、技术应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刚才我们是把技术的两个属性分开来说的,但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 们不难看出,任何技术都是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任何 技术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满足社会需要,还要受到社会条件制约!
4、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含义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 会、思维等客观规律 的分科知识 体系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莱特兄弟的飞机诞生,极大的推动了人类航空技术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的经 济、文化、技术还不够发达,又制约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在航天技 术上更进一步,于是又发展了经济、文化和相关技术,发展后的社会又让航 天技术向前迈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比较发达的航天技术、空间技术等,这 可以很好的说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要受到 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大家还能想到哪些例子可以说明 技术具有社会属性呢?讨论2分钟,然后一起来分享你们的讨论。 汽车、自行车、衣服、计算机、房屋、道路、食物、医学技术、 电影技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一)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一)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一、教学分析:本节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开篇课,它为学生走入技术世界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基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教材内容包括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知道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其内涵是不断扩展深化的;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技术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等。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2.学生对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技能的层面上,还意识不到技术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还不理解技术素养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因而参与技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学生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比较陌生,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1.了解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2.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举例说明。

3.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

4.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知道正确掌握、控制和使用技术的意义。

5.增强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自觉地参与各种技术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

难点: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目的;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五、教学策略与手段:精心选择资料,力图用较好的视觉冲击力推出本课程;从技术角度深入挖掘案例,以提高学生对技术的认识。

在教学中利用案例分析与学生互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线,通过学生体验、小组合作探研、任务驱动等方法,将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中学生技术发明和大学生专业选择方面案例。

技术1导学案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1导学案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编号:1 编制人:李彦颜审稿人、审核人:韩彩霞使用时间:3.11班级小组姓名临清三中高一年级通用技术导学案课题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2.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3.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技术的产生;难点: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预习认知:※技术的产生?观看ppt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飞机的诞生分别满足了人们什么样的需求?结论:讨论交流:技术项目内容或技术产品名称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和愿望电话电视机风洞计算机技术印刷术技术农耕技术摄像技术B超技术二、合作探究:※技术的内涵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出你认为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十项技术。

看看同学们是不是也有与科学家们在认识上的相同之处.第一项:眼镜眼镜使眼睛有缺陷的人对世界更加亲近。

人类的缺陷,可以通过技术发明弥补。

第二项:原子弹人类文明,可以在一瞬间被捶毁。

它告诉人们,核武器是多么的危险,争取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项:印刷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容量。

第四项:管道技术把洁水带到各家各户,又把污水带走。

第五项:骑兵马战术马战技术出现后,促成了强大国家的产生。

第六项:避孕节育技术它对于人类控制自身繁殖功不可没。

第七项:时钟时钟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节奏更加规律和精确,它也引起了人们对效率的重视。

第八项:数字数字及数学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创造的有力工具。

第九项:音乐技术它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思想,还有一定的医疗功能。

高中通用技术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形成和保持对待技术问题的敏感性。

2、通过讨论和实践,切身感受“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以及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用学生既感到神奇又贴近生活的实物展示作为案例说明,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形成一种某某、和谐的课堂气氛,正文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演示、讨论、讲授等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过程。

1.1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1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第一章 走进技术的世界
(三)飞机的诞生
满足人类摆脱地球引力飞上蓝天的愿望。
第一章 走进技术的世界
二、技术的内涵
技术(technology)=techne(工艺、技能) +logos(词,讲话) 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的讨论。
第一章 走进技术的世界
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技术是指手工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技能。 创新技术,从而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 西北某地区的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 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第一章 走进技术的世界
• 大面积蝗虫的成功防治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 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受 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制 约或支持。
第一章 走进技术的世界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人们习惯将技术和科学两者联系起来, 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 但实际上,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章 走进技术的世界
(一)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a.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 b. 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 术支持。
第一章 走进技术的世界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 两者的含义不同; b. 两者的成果形式不同; c. 两者的任务不同; d.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技术直 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 价值。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第一章 走进技术的世界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循 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 手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肥城六中于文丽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情分析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

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4)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小困难,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展现人类不断克服困难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增强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自然属性: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 然规律。
2、甲型H1N1流感 的成功防治
• 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月10日, 中国内地已有124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 病例(不包括临床诊断病例),其中744例 死亡 。 • 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 大规模流行。2010年8月,世卫组织宣布甲 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经结束。
机、电动机发明为中心(包括钢铁技术、内燃机、
内涵:通过三次技术革命,通常人 们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 需求,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 控制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积累起 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 然的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 能的总和。
Hale Waihona Puke 三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地 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 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或人工 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 技术的一些性质:1具有目的性
2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技 术 的 双 重 属 性

自然属性: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 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社会属性: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 是有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 生发展和应用要收社会条件的制约或 支持。
小结
•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 技术的内涵: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熟食,人类脱离野性,营养改 善,大脑发育健全,智慧提高
解放了人的双手,扩大了人的能力 战胜了疾病,延长了寿命
解放了双脚,方便出行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 技术的内涵

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try

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try
飞机 满足 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愿望
技术 目的 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内涵
什么是技术?
技术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 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 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 的方法、手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概括: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 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造纸术发明以后,人们渴望信 息可以被广泛的传递,在这种 需求下,印刷术产生了。
印刷术的发明

早在隋朝时代,我国就发明了印刷术(大约公元 600年)。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到1048年)年 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早于德人谷登 堡使用金属活家排版400年。 毕升是北宋庆历年间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劳动 人民家庭,很小就到雕版印刷铺当手工工人,他勤 奋好学,不断总结经验,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 经过努力钻研,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需要着衣 需要进食 需要住所 需要出行 需要联络 纺织、印染、缝制 技术
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 栽培、家畜饲养技术
建筑技术 车船制造技术 通信邮电技术
•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满足了人类哪方 面的需求?
造纸术和印刷术 满足 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
• 飞机的诞生满足了人类什么愿望?
生物圈二号为什 么会失败?
技术与自然
利用技术,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阅读案例分析: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技术与社会

怎样来理解技术的社 会属性呢

蝗灾
以色列大蝗灾: 2004年11月21日, 数百万只蝗虫蜂拥 来到以色列红海之 滨城市埃拉特,以 色列政府动用了飞 机喷洒杀虫剂灭蝗。 俄罗斯蝗灾: 2001年俄罗斯南部 的斯塔罗波尔地区, 约26.7万公顷的草 场和耕地受到蝗虫 侵袭。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人们通常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
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 控制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 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 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技术的基本要素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指经验、技能的主观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

10大技术:
第六项:避孕节育技术
它对于人类控制自身繁殖功不可没。 第七项:时钟 时钟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节奏更加规律和精 确,它也引起了人们对效率的重视。 第八项:数字 数字及数学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创造的有力工 具。 第九项:音乐技术 它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思想,还有一定的医 疗功能。 第十项:电脑 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回答: 有 “做什么” “ 怎么做”
补充:从火到灯
火山
月光 钻木取火 雷电引起的森林大火 利用自然光照明 利用自然火照明 利用技术取火照明
火把
动植物油灯
蜡烛
火类照明时代
煤气灯
煤油灯
从火到灯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各式白炽灯
各式日光灯
电气照明时代
各式节能灯
思考
1.为什么会产生照明这种技术,是什么 动力推动照明技术不断发展的? 2.没有了照明设施,你的生活会变成什 么样子? 3.未来的照明技术有可能怎样发展?
含义 成果形 式
理论、概念、 定律、规则、 论文等,不具 商业性
任务
与生产 是否直 接联系
没有
科学
是反映自然、 社会、思维等 客观规律的分 科知识体系
回答: “ 是什么 ” “ 为什么 ”
技术
人类利用和改 造自然中积累 并在生产劳动 中体现出来的 经验、知识技 巧和物化成果

1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1zcx

1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1zcx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技术的自然属性
阅读P5案例分析,探究技术的自然属性。
并讨论交流,完成p6讨论交流1.表格内容。
讨论交流
1、找出案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 因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 土壤有机质。
种植果树
种植豆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 树木植被的形成
纺织、机 械、蒸汽 机发明 欧洲第一 次技术革 命
内燃机、电 机发明 第二次技术 革命
核能航天、 生物、信息 网络等技术 第三次技术 革命对技术 的理解到了 新的高度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 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 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你能不能举出违返自然属性的例子?
请举出合理利用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属性的技术事例。 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 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并且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 友好关系。
填海造田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补充案例: 荷兰风车
荷兰人利用当地极为丰 富的风力资源。发明了世 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的 动力风车,后来还创造了 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 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 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 小风车日夜转动国,起到 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 巨大作用,广泛应用于榨 油、脱俗等生产劳动中。
与生产 的关系
不发生直接联系
直接服务于生产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总结:
1.理解了技术产生的目的。 2.理解了技术的含义。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2018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2018
《通用技术》对同学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对于一门新的课程,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疑问。
归纳起来主要就是:
学什么?
为什么学?
怎样学?
一、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什么课程?

通用技术在本课程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 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是 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 价值的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 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包括 9 个模块,《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 与设计2》是必修模块,是普通高中学生人人必须修学 的课程。选修的有《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 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 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 养》。
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爱迪生的故事
技术上的创 造与发明使 爱迪生得到 终身的发展 和自我价值 的实现。其 享誉全球。
二、技术的内涵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在手工业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传的 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世界范围的三次技术革命对科 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步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内燃机和电机的发明。第三次技 术革命是以核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网络 技术等先进技术为标志。)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历史上有不少人希望设计 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 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 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 机。
虽然人们经过多种尝试,做了多种努力,但永动机无一例外的归于 失败。人们把这种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叫做第一类永动机。能量守恒定 律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 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能量,因此第一类永动机 是不可能造出来的。能不能制造完全将不同种形式互相转化而无损失的 热机呢?这种热机无冷凝器,只有单一的热源,它从这个单一的热源吸 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不能!人们把这种 想象中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它虽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因 为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它也不可能实现。 因此,永动机不可能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视网膜芯片
它位于瑞士、法国边境地区的地 下100米深的环形隧道中,隧道全 长26.659公里,是地球上最快的 “轨道”:如果“开足马力”,数 以百万计的粒子将在环形隧道内以 每秒11245圈的速度“狂飙”,约 等于光速的99.99%。把质子加速到 具有巨大的能量并进行对撞“粉 碎”,从而模拟大爆炸后不足十亿 分之一秒的情况。

没有电脑,数码投影,电灯等设备 没有书本,笔,纸,等文具 没有黑板桌椅板凳等 没有教室,甚至连大家身上穿的各种服装 也没有!

穴 居 狩 猎 的 原 始 生 活
技术对于人类的文明, 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案例一 造纸术和印刷术
◆ 是什么促使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 产生?
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和电话的发明,标志
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开始。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 本茨被公认为世界汽 车业的鼻祖和元勋。 1886年是“汽车王国” 的“元年”,戴姆勒 和本茨各自制造了第 一辆汽车。
1889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本茨汽车
在高高耸立的埃菲尔 铁塔下,来自五大洲 的2000万观众看到了 未来的“马路天使”。
人 工 智 能
新 型 汽 车 鼠 标
有 知 识 一 定 会 设 计 吗 ?
这些技术无论复杂与简单, 无不体现出了设计者除知识以外 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
开设通用技术课的目的
想一想
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是一刻也
离不开技术的,同学们可以展 开丰富的想象力,来描述一下 没有任何技术因素的课堂会是 什么样子的


一 . 技术的产生 1.人类的需求 2.人类的愿望 二 技术的内涵 1.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 2.技术的含义: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 规律,在长期利用. 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 累起来的知识. 经验. 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 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 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三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技术符合自然规律 2.社会属性:技术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古代活字印刷术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 进雕版印刷的缺点。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 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人类为了简便快捷的复制和传递知识, 最终发明印刷术!
案例二 飞机的诞生
◆思考:是 什么促使了 飞机的诞生?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摆脱地球 引力束缚,象鸟一样自由翱翔 蓝天的美好愿望,促使人们最 终制造出了飞机!
1876年3月10日 贝尔发明了第一部电话电话
1892年纽约---芝加哥 的电话线路开通。电 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 试音:“喂,芝加 哥”,这一历史性声 音被记录下来。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
核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网 络信息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人们对 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 度。
◎记录材料:甲骨→竹木薄片→帛→ 纸
◎记录方式:雕刻→书写→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
甲骨
竹简
帛 书

◆人类对理想书写材料的需求促使了造 纸术的发明!
古代雕版印刷术
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 在唐朝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 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 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
人类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然界原 本没有的东西,创造出了一个 五彩缤纷的技术世界!技术正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 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天河一号,每秒钟1206万亿次的 峰值速度,这个速度意味着,如果 用“天河一号”计算一秒,则相当 于全国13亿人连续计算88年。如果 用“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当 前主流微机得算160年。“天河一 号”的存储量,则相当于4个国家 图书馆藏书量之和。
归纳总结:
一、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 需求和愿望,是人类有目的 性的活动
二、技术的内涵
在古代
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手工业 生产条 件下

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 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 方。
13~17世纪
发明和创新
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纺织机械和 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技术 革命的开始。 所谓技术,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 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 整体系。
技术可以任意满足人类的需求吗?
◆没有本钱的能源,你能帮他 实现吗?
◆如此庞 然大物! 为什么能 漂浮在空 中?
载重22.6吨 的CH-47支努 干直升机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是客观自然规律的应 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 自然规律
1945年8月1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 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 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人类是一个社会群体,技术作为人 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 发展、应用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 约。—技术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课后作业
1、课本第6页的讨论交流
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 因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 的做法 原 因
课后作业:
2、上网查找 资料分析:
1、黄河三门峡水坝 工程的失败原因?
2、都江堰水利工程为 何被称为“活”的水利 博物馆?
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包括朝鲜战争在内,美国至少对中国有过四次核威 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作为一个大国,靠苏联的核保护,毕竟不是办法,也是 靠不住的。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 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 有这个东西。”
1957年,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 1960年,赫鲁晓夫翻脸不认账,却给中国制造原子弹燃起了自 力更生之火
只有尽快拥有原子弹和导弹,才能早 日确立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中国说 话才能有份量,也才能从根本上冲破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封锁制裁 及核威慑。 在全国各部门、地方政府和人民解 放军的大力协同和积极支持下,核工业 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团结 一致,艰苦奋斗,勇克技术难关。有关 机构相继成立,各项工作协调进展迅速,
克 隆 羊 多 利

技术伴随人类的劳动而 产生,随着时代的进步, 技术不断发展,其内涵不 断扩展,人们对技术的认 识也不断深化
二、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
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 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 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 工自然或者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 的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