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态学整理

合集下载

昆虫的分类与生态学特点解析

昆虫的分类与生态学特点解析

昆虫的分类与生态学特点解析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分类和生态学特点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解析昆虫的分类和生态学特点,探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一、昆虫的分类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类群,包括了蝴蝶、蜜蜂、蚂蚁、甲虫等众多物种。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科学家将其分为多个目、科、属和种。

1. 目的划分昆虫目的划分主要基于其口器类型和功能。

例如,鳞翅目的昆虫具有鳞片覆盖的翅膀,口器为吸管状,主要以花蜜为食;鞘翅目的昆虫则具有硬化的前翅,口器为咀嚼式,多以植物组织为食。

2. 科的划分科的划分主要基于昆虫的生物学特征和亲缘关系。

不同科的昆虫在形态、生态和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蚂蚁科的昆虫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分工明确,而蜻蜓科的昆虫则以捕食其他昆虫为生。

3. 属和种的划分属和种的划分主要基于昆虫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关系。

同一属的昆虫通常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而同一种的昆虫则具有相同的形态和遗传特征。

二、昆虫的生态学特点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生态学特点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1. 昆虫的繁殖能力强昆虫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其短时间内可以产下大量的后代。

这种高繁殖力使得昆虫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并在较短时间内占据新的生态位。

2. 昆虫的食性广泛昆虫的食性非常广泛,它们可以以植物组织、其他昆虫、腐败物质等多种物质为食。

这种广泛的食性使得昆虫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可以作为食物的来源,也可以作为控制其他害虫的天敌。

3. 昆虫的互惠共生关系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许多互惠共生关系。

例如,蚂蚁与蚜虫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蚜虫分泌出的蜜露为蚂蚁提供了食物,而蚂蚁则保护蚜虫免受天敌的袭击。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至关重要。

4. 昆虫的迁徙行为许多昆虫具有迁徙行为,它们可以长距离地移动到新的地区寻找适宜的生存条件。

昆虫学中的昆虫的森林生态学

昆虫学中的昆虫的森林生态学

昆虫学中的昆虫的森林生态学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同时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昆虫的森林生态学研究,关注昆虫与森林之间的相互作用、昆虫在森林中的生活习性以及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从昆虫的食性、生态位、互补与控制、希望效应以及昆虫与森林种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昆虫学中昆虫的森林生态学。

一、昆虫的食性与生态位昆虫的食性和生态位在昆虫生态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昆虫具有多样的食性,包括植物性、肉食性、腐食性、寄生性等。

这些不同的食性决定了昆虫在森林中的生态角色。

以食草昆虫为例,它们以森林中的植物为食,通过摄取植物的养分,并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从而影响森林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

而食肉昆虫则通过掠食其他昆虫,维持了昆虫群落的平衡。

二、昆虫的互补与控制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互补与控制的关系。

在森林中,昆虫对于花粉传播和传粉植物的繁殖至关重要。

蜜蜂、蝴蝶等昆虫通过采集花蜜和花粉,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的繁殖。

而寄生性昆虫则在控制某些有害昆虫的数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某些昆虫寄生物种可以侵入松毛虫的体内,控制其数量,从而保护森林中的松树。

三、希望效应昆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时被称为希望效应。

希望效应是指昆虫对森林植被和其他生物的正面影响。

例如,一些昆虫通过掠食或寄生来控制有害昆虫,保护了森林中的植物,维持了植物群落的稳定。

此外,一些昆虫的活动也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和发展。

四、昆虫与森林种间相互作用昆虫与森林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昆虫的森林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方面,昆虫通过食草和寄生等行为对森林植物种群结构和种类多样性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森林植物也对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种群动态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森林植物通过产生化学物质来排斥昆虫的食草行为,从而保护了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昆虫的森林生态学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知,揭示了昆虫与森林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昆虫行为生态学

昆虫行为生态学

昆虫行为生态学昆虫行为生态学是研究昆虫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与其生态适应性之间关系的学科。

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动物群体,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和环境紧密相互作用。

通过对昆虫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昆虫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做出贡献。

一、昆虫行为的分类昆虫行为可分为三大类:运动行为、觅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运动行为主要研究昆虫的定位、寻找食物和逃避捕食者的方式;觅食行为研究昆虫的寻找、选择和获取食物的行为过程;繁殖行为则关注昆虫进行交配和育种的方式。

这些行为与昆虫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性息息相关。

二、昆虫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昆虫行为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不同的昆虫种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比如,一些昆虫在寒冷的环境中会通过进入冬眠状态来降低能量消耗,以求生存;而一些昆虫则会选择离开低温地带,迁移到更适宜的环境中。

三、昆虫行为与食物链的关系昆虫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既是其他动物的食物,也是食物来源。

通过觅食行为,昆虫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生存和繁殖的食物,从而保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延续。

同时,昆虫也可以通过寄生和捕食其他昆虫来获取养分和能量。

昆虫的食物链角色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四、昆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除了受到环境的影响外,昆虫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些昆虫通过收集花粉传播花朵的花粉,起到了传粉的作用,促进了花卉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而其他一些昆虫则可能对农作物和森林等生态系统带来破坏。

因此,对昆虫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五、昆虫行为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昆虫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昆虫的行为模式和生态需求,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策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同时,昆虫行为的研究也有助于发掘昆虫的生物资源和开发生物农药等环保产品。

森林昆虫学第四章昆虫生态学

森林昆虫学第四章昆虫生态学

例:槐尺蠖卵在定温27.2℃4.5 天,在地窖干燥期内19℃8天。代入公式计算得: K=(27.2-C) ×4.5 K`=(19-C) ×8 计算得: K=84 日度 C=8.5℃
1.3 有效积温的应用及局限性
应用 (1)估测害虫可能发生的代数 世代数=某地1年的总有效发育积温总和/某虫完成1代所需的有效积温。 (2)预测害虫发生期: N=K/(T-C) (3)控制昆虫发育进度 T=(K/N)+C,人工繁蜂时应用,按释放日期的需要计算出室内繁蜂所需的温度。 (4)预测害虫地理上分布的北限 只有全年有效积温之和,大于昆虫完成1个世代所需的总积温的地区,这种昆虫才能发生。
2.昆虫的天敌
病原微生物 真菌(虫霉菌、白僵菌、绿僵菌) ; 细菌(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BT); 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
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昆虫 寄生性天敌[卵寄生、幼虫寄生、蛹寄生、成虫寄生、跨期寄生;单寄生、复寄生、重寄生]
其它捕食性天敌
生物因素 只影响某些个体; 与种群个体数量关系密切; 对昆虫的影响是相互的; 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局限性
只考虑温度因素,忽略了其它因素影响。 是以温度与发育速率呈直线关系作为前提的,实际上呈“S”形的曲线关系。 不适用于专性滞育、多年1代、或迁飞的昆虫。
2.湿度
如:小地老虎在土壤含水量为30~70%时正常发育,>90%历期延长,死亡率加大。东亚飞蝗在相对湿度为70%产卵量最大。
湿度对昆虫发育速度的影响远不如温度明显,只有在湿度过高或过低而且持续一定时间,其影响才比较明显。湿度通过影响昆虫的新陈代谢而直接影响昆虫或通过影响食物、天敌而间接地影响。 主要对昆虫的繁殖、存活、产卵、地理分布等产生影响。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一)、生态对策的类型 昆虫的生态对策反映在昆虫身体的大小、繁殖周期(世代数
)、生殖力、寿命、躲避天敌能力、迁飞扩散能力、分布范围等 方面,以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和合理地利用能源。
昆虫种群的大小和变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昆虫种群的内察增 长率(r)和环境容量(K)。种群的内票增长力是指在特定的环境 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种群的最大瞬间增长速率。环境 容量是指在食物、天敌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下,种群可能达 到最大稳定的数量。r反映了昆虫种群的增长速率,K反映了昆 虫种群发展的最大范围。所以,当K值保持一定时,r值愈大, 种群增长速率愈快,种群愈不稳定;当r值保持一定时,K值愈 大,种群发展的范围愈大,种群愈趋向稳定。根据r值与K值的 大小,可将昆虫种群基本上分为两个生态对策类型。
(二)、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 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种群基数、繁殖速率、死亡
率相迁移率。 1 种群基数 种群基数(N)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发育阶段(卵、幼虫
、蛹或成虫)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是估测其下—代或后—时 期种群数量变动的基础数据。应注意取样调查的准确性和代表 性。
2 繁殖速率 繁殖速率(R)是指一种昆虫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
双峰型是在生长季节前、后期(春、秋季)各出现一次高峰,因而又称为马 鞍型。如小地老虎、麦长管蚜、菜粉蝶、萝卜蚜、桃蚜等。 (三)、多峰型
多峰型是昆虫种群数量逐季递增,出现多次峰期,因而又称为阶梯上升 型或波浪型。如三化螟、亚洲玉米螟、棉铃虫、棉红铃虫等。
四 昆虫种群生命表
生命表(1ife tab1e)是指按特定的种群年龄(发育阶段)或 生长时间,研究分析种群的死亡率(存活率)、死亡原因、死亡 年龄等的一览表。生命表可分为3种类型,即特定时间生命表, 适用于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和世代完全重叠的昆虫种群的研究; 特定年龄生命表,适用于世代离散的昆虫种群的研究;世代平 均生命表,适用于世代半重叠的昆虫种群研究。

昆虫生态学问题总结

昆虫生态学问题总结

昆虫生态学问题总结
1.气候因子有哪些?如何对昆虫发生影响?
2.温度如何对昆虫发生影响?环境温度如何分区?
3.什么是有效积温?其生物学意义如何?
4.湿度和降水如何对昆虫产生影响?
5.光照如何对昆虫产生影响?
6.土壤环境对昆虫有何影响?
7.阐述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特点?
8.食物因素如何对昆虫产生的影响?
9.天敌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特点如何?
10.列表比较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区别?
11.什么是种群?昆虫种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如何特点?
12.列表比较昆虫种群生态对策的特点?
13.说明生物群落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第二章 昆虫个体生态学

第二章 昆虫个体生态学

A、高温引起体内水分过量蒸发而使昆虫致死
B、高温使体内性蛋白质发生凝结而致死 C、高温引起酶系或细胞线粒体破坏而死亡 D、高温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各种生理过程的不协调 E、高温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麻痹等。

4、利用高温致死效应

A、伏天晒粮 B、温汤浸种
杀死麦蛾 杀死蚕豆象
(一)高温与耐热

5、昆虫对高温逆境的适应
致死最高温度(理论上致死最速温度) 致死高温范围(酶系统破坏,部分蛋白质凝结,短期内死亡) 临界致死高温范围(代谢失调而昏迷,死亡取决于高温持续的时间 最高有效温度(适温范围上限) 高适温范围(生长发育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达到最快,或反 而减慢,但繁殖力降低,死亡率增大,寿命缩短
( 温 带 昆 虫 对 温 度 的 适 应 范 围 )
K’ 积温常数
K 有效积温常数
D 发育历期 T 发育温度 V 发育速度 C 发育起点
T=C+VK
2、测定昆虫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
A、K和C测定方法 ⑴、定温法 ⑵、人工变温法 ⑶、自然变温法
B、K和C计算方法
⑴、定温法:
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饲养昆虫,观察其 在不同定温下的发育历期 温度(℃) T1 T2 T3 T4 T5 T6 发育历期(d) D1 D2 D3 D4 D5 D6
Sk
(T T )
n2
(V V )
1
2
故在自然变温下,
C C Sc
K K Sk
3、积温法则的应用
a、预测农业害虫和天敌的地理分布及其在某地一年 发生的代数。
以K代表某种昆虫发生一代所需要的有效总积温,K1代表 当地全年的有效总积温, 当K1/ K<1时,这种昆虫就不能在该地发生。 当K1/ K>1时,可能分布和可能发生的代数。

昆虫生态学专业知识

昆虫生态学专业知识

晚成鸟的雏鸟从卵壳里出来时,发育还不充分,眼睛还没有睁开,身上的羽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腿、足无力,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留在巢内由亲鸟喂养,像这样的鸟就叫做晚成鸟。

晚成鸟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早成鸟,鸟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大多数晚成鸟在离巢的时候已经能够独立飞行,体重也已接近成鸟的体重。

最常见的,早成鸟有鸡、鸭、大雁、天鹅,晚成鸟有家鸽、燕子、麻雀、老鹰等等。

早成鸟:出壳后的雏鸟,眼睛已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

这样的雏鸟,叫做早成鸟。

鸡、鸭、鹅、雁等的雏鸟是早成鸟。

雏鸟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经睁开,腿脚有力,早成鸟和晚成鸟在绒羽干后,可随亲鸟觅食。

大多数地栖鸟类(如鸡)和游禽类(鸭)属于早成鸟。

早成鸟在出生时身体就已经被绒毛所覆盖,双眼张开,而且出生不久后就可独立行走、觅食,甚至例如冢雉等在出生后就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比如鸡、鸭、鹅、鸵鸟就是很典型的早成鸟,而晚成鸟在出生时全身裸露,几乎不具备羽毛,而且双眼也无法张开,只能依靠父母保温、喂食,比如乌鸦、麻雀等。

爬跨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行为,一般在发情期出现,既爬跨就是雄性动物谋求与雌性动物交配的行为。

不在发情期出现的爬跨行为,则一般是与同伴或主人玩耍。

比如家养的宠物狗经常抱着你的腿进行的爬跨行为,就是一种很亲热的玩耍。

发情是母牛性活动的表现,是由于性腺内分泌物的刺激和生殖器官形态变化的结果。

它主要是受卵巢的活动规律所制约。

当母牛卵巢上的卵细胞发育与成熟时所分泌的雌二醇在血中浓度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就引起了母牛生殖道产生一系列变化产生性欲,爬跨其它牛,也接受其它牛的爬跨,把这种生理状态称为发情。

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指种群的大部分成员所采取某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

动物个体之间常常为各种资源(包括食物、栖息地、配偶等)竞争或合作,但竞争或合作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行为方式(即策略)进行的。

昆虫生态学汇总教材

昆虫生态学汇总教材

一、绪论1、可持续发展: 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的需求的能力。

2、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区域, 这些生态系统构成景观中明显的斑块, 这些斑块称景观要素。

4、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5、生物圈: 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全球生态学: 研究整个地球的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

又称生物圈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野外研究。

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

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数学模型研究。

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8、昆虫生态学: 研究昆虫彼此之间以及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9、昆虫生态学研究基本内容1昆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昆虫种群生态学基本原理;3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4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0、昆虫生态学各分支学科昆虫分子生态学、昆虫生理生态学、昆虫行为生态学、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进化生态学、昆虫数学生态学11、昆虫生态学的任务研究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变异现象,分析昆虫种内、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条件反应的行为机制,研究昆虫种群在不同地域、环境和时间、空间内的数量动态规律,昆虫在所处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改变自然环境后昆虫生存和数量变动状况等,为环境保护、资源昆虫的保护利用、昆虫区系、预测预报、害虫综合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二、昆虫的个体生态学(一)昆虫与环境的基本关系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除所研究的生物有机体外,周围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昆虫生态学名词解释

昆虫生态学名词解释

昆虫生态学名词解释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在昆虫生态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这些名词有助于我们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以下是对一些昆虫生态学名词的解释: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整体。

昆虫在各种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森林、草原、湖泊和河流等。

2.种群:种群是指在特定地区中同一物种的个体群体。

昆虫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3.生态位: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角色和位置。

不同的昆虫物种会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这样可以减少资源竞争。

4.食物链: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昆虫常常在食物链的底层,作为植物和其他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5.捕食者:捕食者是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物种。

昆虫中有许多捕食性物种,如蜘蛛和螳螂,它们对于控制其他昆虫种群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6.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并从中获益的关系。

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多种共生关系,如与植物的传粉关系和与蚂蚁的互利共生关系。

7.昆虫群落:昆虫群落是指生活在相同生境中的昆虫种群的总体。

昆虫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8.生态适应:生态适应是指物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适应并存活下来的能力。

昆虫通过生态适应来适应不同的生境,如喜好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食物来源等。

9.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昆虫是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

10.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群体和环境之间的稳定状态,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对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昆虫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昆虫生态学名词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名词和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以确保昆虫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角色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在农业生产中,昆虫作为害虫对作物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昆虫生态学在害虫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展开阐述。

一、昆虫生态学
1.昆虫的生态环境
昆虫栖息于地面、植被和空气层之内的各种环境中,包括湿地、树上、地下等。

它们与植物、其他昆虫和其他动物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2.昆虫的生态角色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又能进行传粉、分解、病虫害防治等。

有些昆虫甚至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生物。

3.昆虫的行为特征
昆虫具有多样的行为特征,如趋光性、CHEMOSENSORY、吸血、飞行等,这些特征与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密切相关。

二、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1.生态控制
生态控制是指利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相互作用对害虫进行控制。

例如,引入天敌、增加绿色覆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方法。

2.物理控制
物理控制是指通过人工干预采取防治措施,例如采用黄板、紫光灯、毒饵等物理手段对害虫进行防治。

3.化学控制
化学控制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害虫进行防治,这种方法虽然快速有效,但也存在着环境污染、药剂残留等问题,因此需谨慎使用。

通过以上三个原则的掌握和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害虫防治,保
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昆虫生态学在害虫防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昆虫的生态环境、角色和行为特征,掌握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则,才能更好地达到农业害虫防治的目的。

昆虫生态学知识整理

昆虫生态学知识整理

1.1生态学与昆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马世骏,著名生态学家)环境又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Five levels: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869年,生态学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描述“研究生物有机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几个重要概念:Species 种生物个体间相近似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fertile)的后代;population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Community 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包含一定的空间。

Ecosystem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 ethology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生态学的三个主要研究步骤:1、野外观察与调查。

这是基本方法;2、室内实验测定。

进一步完善,检验科学理论和假设。

这是重要途径;3、理论分析。

是前两者的升华,可用于解释现象和结果,指导生产实践。

田间昆虫取样调查的方法:A.五点取样:适用于较小或近方形的田块,样点可稍大;B.对角线取样:分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样点可稍大,取样数较少;C.棋盘式取样将田块划分等距、等面积方块,每隔一个中央取点;D.单行线取样适用于成形的作物田;E.“Z”字形取样样点分布沿田边较多,田中较少。

主要针对在田间分布不均的昆虫,如红蜘蛛。

昆虫的观测方法:1、直接肉眼观察;2、拍打或抖动法(拍离法)3、抽吸法4、网捕法2.1种群生态学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的概念:研究种群,环境和时间、空间,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昆虫生态学整理

昆虫生态学整理

昆虫生态学就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昆虫学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种群,环境和时、空,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第二节昆虫生态发展过程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由于昆虫具有物种丰富、数量众多、生活史短、体形小、饲养容易和经济意义较大等特点,常被作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试验材料。

生态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如种群动态、进化、性选择等19个生态学科领域的产生都来自于对昆虫的研究(Price,2003)。

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昆虫生态学为生态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中,昆虫种群动态及其管理的研究对种群动态、数学生态学、种群调节学说的发展;昆虫种群能量学的研究对能流概念的发展;昆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对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定量描述;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植物—植食者间的协同进化和化学生态学等,均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环境中,对生物(如昆虫)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有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

非非生物因子又称为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等理化因子和土壤环境;而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和异种生物的个体,前者构成了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后者构成了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它主要包括寄主植物,其他昆虫或同种昆虫其他个体,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菌等2、环境因子对昆虫作用的一些规律(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 of Minimum”)尽管本定律的提出来自于植物,但对昆虫的生长发育也同样适用。

昆虫的生活史和群落生态学

昆虫的生活史和群落生态学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 系,如蜜蜂与花朵
昆虫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作用,如瓢虫对蚜虫的控

3 昆虫的种群动态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季节性变化:昆 虫种群数量随季 节变化而变化
年龄结构:昆虫 种群的年龄结构 会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
性别比例:昆虫 种群的性别比例 也会影响种群数 量变化
环境因素:温度、 湿度、食物来源 等环境因素都会 影响昆虫种群数 量变化
卵生:昆虫产卵,卵孵化后 成为幼虫
蛹期:昆虫幼虫化蛹,准备 变成成虫
成虫期:昆虫成虫交配、产 卵,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昆虫的变态过程
卵期:昆虫从卵中孵化出 来,开始生命历程
幼虫期:昆虫经历多次蜕 皮,逐渐长大
蛹期:昆虫在蛹内完成最 后一次蜕皮,准备化蛹成

成虫期:昆虫达到性成熟, 开始繁殖下一代
昆虫的成长阶段
昆虫在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昆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它们通 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昆虫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它们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昆虫在食物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 们将能量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中起着关 键作用,它们通过捕食、寄生、共生等 方式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 性。
种群增长与环境因素
昆虫种群增长的基本规律
环境因素对昆虫种群增长 的影响
昆虫种群增长的限制因素
昆虫种群增长的调控机制
种间竞争与互利共生
种间竞争:不同物种之间 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的
现象
互利共生:不同物种之间 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

竞争与共生的关系:竞争 与共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 在的现象,它们相互影响、

昆虫生态学——精选推荐

昆虫生态学——精选推荐

----------------------- Page 1-----------------------Grimaldi and Engel. 2005.Evolution of the insects.----------------------- Page 2-----------------------制作双项式检索表如下:1.无翅......... (2)有翅 ...... (3)2.腹末有跳器…………………………………………………………………弹尾目腹末有1条中层丝和1对尾须…… …………………………………………缨尾目3.口器咀嚼式 (4)口器刺吸式... ... (5)4.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直翅目前翅鞘翅,后翅膜质………………………………………………………鞘翅目5.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同翅目第 1 页----------------------- Page 3-----------------------制作双项式检索表如下:1.咀嚼式口器......... (2)刺吸式口器 (3)2.有翅 (4)无翅... ... (5)----------------------------- Page 4-----------------------第四章昆虫生态学Insect Ecology----------------------- Page 5-----------------------What is Ecology ?Ecology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第 2 页and the environment----------------------- Page 6-----------------------Insect Ecology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ect andthe environment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Page 7-----------------------Insects as the Dominant TerrestrialAnimal Life on EarthGrimaldi and Engel. 2005.Evolution of the insects.----------------------- Page 8----------------------- 昆虫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按对象的层次可分为:第 3 页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昆虫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Page 9-----------------------(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of insects):是以昆虫个体为对象,研究某种昆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形态、生长发育、繁殖、存活、习性、行为等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生态学就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昆虫学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种群,环境和时、空,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第二节昆虫生态发展过程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由于昆虫具有物种丰富、数量众多、生活史短、体形小、饲养容易和经济意义较大等特点,常被作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试验材料。

生态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如种群动态、进化、性选择等19个生态学科领域的产生都来自于对昆虫的研究(Price,2003)。

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昆虫生态学为生态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中,昆虫种群动态及其管理的研究对种群动态、数学生态学、种群调节学说的发展;昆虫种群能量学的研究对能流概念的发展;昆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对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定量描述;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植物—植食者间的协同进化和化学生态学等,均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环境中,对生物(如昆虫)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有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

非非生物因子又称为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等理化因子和土壤环境;而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和异种生物的个体,前者构成了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后者构成了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它主要包括寄主植物,其他昆虫或同种昆虫其他个体,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菌等2、环境因子对昆虫作用的一些规律(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 of Minimum”)尽管本定律的提出来自于植物,但对昆虫的生长发育也同样适用。

如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繁殖的最低取食量等。

(2)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Shelford’s“Law of Tolerance”)谢尔福德进一步发展了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认为不仅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成为限制因子,因子过量(如过高温度、光强、水分)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由此,根据昆虫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和生态幅的宽广程度,可分为广温性昆虫或狭温性昆虫、广食性昆虫或狭食性昆虫等。

根据昆虫对环境温度的耐受性不同,可划分几个温度区域。

致死高温区45~60℃亚致死高温区40~45℃适温区8~40℃亚致死低温区8~-10℃致死低温区-10~-40℃3)限制性因子(1imiting factor)昆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如水中的氧气为水生昆虫的限制性因子。

三、昆虫生态适应1.适应适应可分为基因型(senotypic)适应和表现型(phenotypic)适应二大类。

基因型适应的调整是可遗传的,发生在进化过程中。

而表现型适应则发生在生物个体身上,具有非遗传的基础,它包括可逆的(reversible)和不可逆(non-reversible)两种类型。

如昆虫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理过程为可逆的,昆虫的学习行为过程为不可逆的。

因此,又可将昆虫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概括为以下3类。

①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②生理适应(physiological adaptation)③学习适应(adaptation by learning)2.迁飞与滞育迁飞与滞育是昆虫重要的生活史对策,是昆虫对外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生态适应。

(1)昆虫的迁飞与扩散但一般来说,昆虫生态学中所指的昆虫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日常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

昆虫迁飞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通常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发生地。

迁飞把昆虫带进一个新生境,而滞育使它留在原处。

(2)休眠与滞育根据昆虫对环境的适应反应,常将昆虫的越冬或越夏分为休眠与滞育二大类。

①休眠(dormancy)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条件的一种暂时性适应。

②滞育(diapause)是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遗传性表现。

可发生在冬季和夏季,分别称为冬滞育和夏滞育。

即使给予适宜的温度和食物条件,也不能阻止滞育的发生。

引起滞育的产生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a. 光周期:能引起昆虫种群50%左右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界限,叫做临界光周期。

每种昆虫的临界光照周期可有不同。

每种昆虫不是所有虫态都能感受光周期的变化,这种反应只能发生在一定的虫态或虫龄,对光周期起反应的虫态或虫龄,叫做临界光照虫态(虫龄)。

由此,根据昆虫产生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长短,将昆虫滞育分为短日照滞育型、长日照滞育型、中间型和无日照滞育型。

b. 温度:高温可引起某些昆虫的夏季滞育,低温可引起冬季滞育。

c. 湿度和食物条件对昆虫滞育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光照与温度相互作用,昆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随温度的升降而减增。

第二节环境因子对昆虫的生态作用环境因子,主要指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包括温度、光、湿度、降水、气流、气压、土壤等。

其中尤以温度(热)、湿度(水)对昆虫的作用最为突出。

当变化的气候条件超出了一定范围时,就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食物、天敌等的影响引起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和昆虫适应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1)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在时间、空间上表现出温度的节律性,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昼夜、季节性变化同步(也称为温周期现象)。

(2)每种生物都有其耐受的温度,极端温度限制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3)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长的最高、最低和最适温度。

(4)生物可从温度中获得热量,进行生物的热能代谢。

(5)热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2.温度因子对昆虫的影响(1)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这个范围称有效温区(或适温区)。

最适温区发育起点停育低温区致死低温区致死高温区停育高温区当外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昆虫就停止生长发育,而高于这一温度,昆虫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称为发育起点温度。

昆虫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所需要的热量为一个常数。

因此,可根据昆虫生长发育所需总热量为一常数这一有效积温法则(Law of Sun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分析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N(T—C)=K(3.1)其中N为发育历期,T为发育期间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有效总积温。

根据有效积温法,可以:①预测某一个地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代数;②预测害虫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③预测害虫发生期;④开展益虫的保护和利用。

(2)温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在最适温区范围内,昆虫的性腺成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产卵前期缩短,产卵量也较大。

在低温下,成虫多因性腺不能成熟或不能进行性活动等而降低繁殖力。

在不适宜的高温下,性腺发育也会受到抑制,生殖力也下降。

(3)温度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温度不仅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影响昆虫的寿命。

一般情况下,昆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昆虫通过过冷却现象来对低温进行适应3.昆虫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昆虫对低温的适应(2)昆虫对高温的适应蒸发是昆虫遇高温时用来调节体温的一种主要方式。

一般水在0℃时开始结冰,但昆虫的体液却能承受0℃以下的低温而仍不结冰,这种现象叫做昆虫体液的过冷却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能量,此时体温开始上升时的温度,称为昆虫过冷却点温度。

昆虫的抗寒性和抗热性主要由昆虫的生理状态所决定。

一般来讲,体内组织中的游离水少、结合水(被细胞原生质的胶体颗粒所吸附的水分子)多,其抗性就高,反之则低。

这是因为结合水不易被高温蒸发或被低温冻结。

同时,体内积累的脂肪和糖类的含量越高,抗寒性也越强。

二、湿度或水分因子的生态作用和昆虫适应昆虫也有适宜湿度范围和不适宜湿度范围甚至致死湿度范围,但不像温度那样明显,一般适宜湿度范围比较宽。

2.水对昆虫的生态意义3.湿度对昆虫的影响(1)湿度对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2)湿度对昆虫成活率的影响(3)湿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4.降雨对昆虫的影响昆虫也有适宜湿度范围和不适宜湿度范围甚至致死湿度范围,但不像温度那样明显,一般适宜湿度范围比较宽。

2.水对昆虫的生态意义3.湿度对昆虫的影响(1)湿度对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2)湿度对昆虫成活率的影响(3)湿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4.降雨对昆虫的影响5.昆虫的适应昆虫所需的水分主要由食物中获得,有一些种类也可以直接饮水。

水生昆虫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得水分。

一般昆虫失去水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呼吸由气门排出,其次是粪便、体壁节间膜部分的蒸发。

昆虫对水的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①昆虫从食物中获得水分;②昆虫利用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代谢所产生的水;③昆虫通过体壁或卵壳吸收水分或直接饮水而获得水分。

另一方面,昆虫通过:①体表蒸发失水;②呼吸失水;③排泄失水。

这两个过程维持昆虫体内的水分平衡。

为此,昆虫形成了3种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的生态适应机制:①形态上适应,如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②生理上适应,昆虫排泄不以水溶性的尿素状态排除,而是通过马氏管把尿素变成尿酸,不溶于水,防止水分过多排出;③行为上适应,昆虫具有昼夜周期性活动习性、休眠、钻洞等为了减少水分丢失而形成对干燥陆生环境的生态适应。

6.温湿度的综合作用为了更好地说明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常常通过温湿系数和气候图来表示。

(1)温湿系数:即湿度与温度的比值。

一般可用下列两种方式来表示。

①降水与积温之比Q e = M - P/∑(T—C)(3.2)式中:Q e为有效温湿系数;M为降水量(某时期内总降水量);P为发育起点以下的降水量;T为实际湿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T—C)为有效积温(某时期内)。

②相对湿度与温度之比Q w = R.H./T(3.3)式中:Q w为温湿系数;R.H.为相对湿度;T为实际温度(某时期内平均值)。

上述两种公式中的降水量、相对湿度及温度可用一月内(或一旬)的气候资料。

例如,某地某月平均温度为20℃,月平均相对湿度为60%,则其温湿系数Q w=60/20=3。

(2)气候图:(3)霍普金的生物气候定律(Hopkins′ Bioclimatic Law):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通过20多年的昆虫物候学研究,发现同一种昆虫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纬度增加,物候日期在春季要逐渐后延,而在秋季则逐渐提前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