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态学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生态学就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昆虫学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种群,环境和时、空,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第二节昆虫生态发展过程
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
由于昆虫具有物种丰富、数量众多、生活史短、体形小、饲养容易和经济意义较大等特点,常被作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试验材料。生态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如种群动态、进化、性选择等19个生态学科领域的产生都来自于对昆虫的研究(Price,2003)。
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
昆虫生态学为生态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昆虫种群动态及其管理的研究对种群动态、数学生态学、种群调节学说的发展;昆虫种群能量学的研究对能流概念的发展;昆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对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定量描述;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植物—植食者间的协同进化和化学生态学等,均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环境中,对生物(如昆虫)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有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非非生物因子又称为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等理化因子和土壤环境;而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和异种生物的个体,前者构成了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后者构成了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它主要包括寄主植物,其他昆虫或同种昆虫其他个体,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菌等
2、环境因子对昆虫作用的一些规律
(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 of Minimum”)
尽管本定律的提出来自于植物,但对昆虫的生长发育也同样适用。如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繁殖的最低取食量等。
(2)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Shelford’s“Law of Tolerance”)
谢尔福德进一步发展了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认为不仅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成为限制因子,因子过量(如过高温度、光强、水分)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由此,根据昆虫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和生态幅的宽广程度,可分为广温性昆虫或狭温性昆虫、广食性昆虫或狭食性昆虫等。根据昆虫对环境温度的耐受性不同,可划分几个温度区域。
致死高温区45~60℃
亚致死高温区40~45℃
适温区8~40℃
亚致死低温区8~-10℃
致死低温区-10~-40℃
3)限制性因子(1imiting factor)
昆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如水中的氧气为水生昆虫的限制性因子。
三、昆虫生态适应
1.适应
适应可分为基因型(senotypic)适应和表现型(phenotypic)适应二大类。基因型适应的调整是可遗传的,发生在进化过程中。而表现型适应则发生在生物个体身上,具有非遗传的基础,它包括可逆的(reversible)和不可逆(non-reversible)两种类型。如昆虫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理过程为可逆的,昆虫的学习行为过程为不可逆的。
因此,又可将昆虫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概括为以下3类。①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②生理适应(physiological adaptation)③学习适应(adaptation by learning)
2.迁飞与滞育
迁飞与滞育是昆虫重要的生活史对策,是昆虫对外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生态适应。
(1)昆虫的迁飞与扩散
但一般来说,昆虫生态学中所指的昆虫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日常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
昆虫迁飞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通常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发生地。
迁飞把昆虫带进一个新生境,而滞育使它留在原处。
(2)休眠与滞育
根据昆虫对环境的适应反应,常将昆虫的越冬或越夏分为休眠与滞育二大类。
①休眠(dormancy)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条件的一种暂时性
适应。
②滞育(diapause)是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遗传性表现。
可发生在冬季和夏季,分别称为冬滞育和夏滞育。
即使给予适宜的温度和食物条件,也不能阻止滞育的发生。
引起滞育的产生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a. 光周期:能引起昆虫种群50%左右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界限,叫做临界光周期。
每种昆虫的临界光照周期可有不同。
每种昆虫不是所有虫态都能感受光周期的变化,这种反应只能发生在一定的虫态或虫龄,对光周期起反应的虫态或虫龄,叫做临界光照虫态(虫龄)。
由此,根据昆虫产生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长短,将昆虫滞育分为短日照滞育型、长日照滞育型、中间型和无日照滞育型。
b. 温度:高温可引起某些昆虫的夏季滞育,低温可引起冬季滞育。
c. 湿度和食物条件对昆虫滞育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光照与温度相互作用,昆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随温度的升降而减增。
第二节环境因子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环境因子,主要指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包括温度、光、湿度、降水、气流、气压、土壤等。
其中尤以温度(热)、湿度(水)对昆虫的作用最为突出。
当变化的气候条件超出了一定范围时,就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食物、天敌等的影响引起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和昆虫适应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的生态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1)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在时间、空间上表现出温度的节律性,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昼夜、季节性变化同步(也称为温周期现象)。
(2)每种生物都有其耐受的温度,极端温度限制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3)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长的最高、最低和最适温度。
(4)生物可从温度中获得热量,进行生物的热能代谢。
(5)热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2.温度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