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习题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中医各家学说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课件
▪ 方证同条、比类 相附探讨,是唐 代唯一释注
17
寒以 经 注 论 , 经 论 结 合 , 全 面 注 解
成 无 己 著 《 注 解 伤 寒 论 》
伤 寒 补 亡 , 搜 集 诸 说 , 丰 富 内 容
郭 雍 著 《 伤 寒 补 亡 论 》
强 调 八 纲 辨 证
许 叔 微 著 《 伤 寒 九 十 论 》
30
四.注重脾肾,脾肾兼治 1.注重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
健脾益气法、理中补脾法、温阳化湿法 温脾导积法、调中健脾法、燥脾填臼法 清养胃阴法 2.重视肾中真火——戒用刚燥力主温润 ⑴草木之味:地黄、肉苁蓉、补骨脂、菟 丝子、枸杞子、覆盆子、巴戟天、山萸 肉、杜仲、川断、胡桃、茴香等 ⑵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鹿角胶、羊肾
学术思想 1.力主错简重订论 2.风寒中伤营卫说 : ⑴ 卫中风:桂枝汤及其兼变证60条20方。 ⑵营伤寒:麻黄汤及其兼变证57条32方。 ⑶ “营卫俱中伤风寒”:青龙汤及其变证、 坏证38条18方。
37
其他医家 张 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吴仪洛《伤寒分经》 吴 谦 《医宗金鉴》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 楠《伤寒论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 黄元御《伤寒悬解》
▪ 著作:《许氏伤寒论著三种》 ▪ 学术思想:论治伤寒重视表里虚实
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对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治疗经验
28
一.论伤寒重视表里虚实——辨证纲领 “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 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 也”。 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 里实——承气类;里虚——四逆、理中类
二.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1. 发病为正虚,但邪气属实——主张先 去邪后议补
29

(完整word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完整word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完整word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1、《中医各家学说》的含义是什么?答: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学科。

2、“三世医学”的含义是什么?答:三世医学即指远古医学,其一是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其二由黄帝、歧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到总结成《素女脉诀》;其三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

后世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答:①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代至东汉末年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②理由:《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药物学知识。

此“四部经典”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4、学术流派划分的条件是什么?答:①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②有反映本学派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③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

5、试述五大流派的概念。

答:五大流派指医经学派、经方一派、河间学派、伤寒学派和汇通学派。

6、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指哪些医家?他们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是什么?答:⑴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是王叔和、孙思邈、韩袛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⑵八家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①王叔和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开启伤寒文献学研究的同时,为明清错简重订埋下伏笔。

其著作有《王叔和脉诀》②孙思邈创用了“方证同类,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揭示六经辨治的规律,开创了后世以方类证研究的先河。

同时认为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其代表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③韩袛和北宋医家,其分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治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析,主张杂病应以证为先,脉为后;伤寒则脉为先,证为后。

中医各家学说备课讲稿

中医各家学说备课讲稿

中医各家学说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刘完素(刘河间)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张从正(张子和)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10、孙一奎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攻邪学派以下列何人为代表人物()A.张景岳B.叶桂C.张从正D.许叔微E.孙思邈2.《儒门事亲》的作者是()A.张元素B.张志聪C.张子和D.戴思恭E.许叔微3.张从正认为天之六气是()A.风、寒、暑、湿、燥、火B.风、寒、暑、水、燥、火C.风、寒、水、火、燥、湿D.寒、暑、风、水、燥、热E.风、寒、水、火、暑、湿4.张从正认为地之六气是()A.雾、雨、露、雹、冰、雪B.雾、雨、露、雹、冰、泥C.雾、露、雨、泥、冰、雪D.雾、雨、水、泥、冰、雪E.雾、露、泥、雹、冰、雪5.张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A.酸、苦、甘、辛、咸、涩B.酸、苦、淡、辛、咸、涩C.酸、苦、甘、辛、咸、淡D.酸、苦、甘、涩、淡、咸E.酸、苦、甘、涩、淡、辛6.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气液宣通为贵E.血气流通为贵7.张子和认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下列哪一种方法不属此列()A.追泪B.引涎C.漉涎D.泄气E.嚏气8.张子和用吐法治杂病头痛,常用的方剂是()A.瓜蒂散B.葱根白豆豉汤C.稀涎散D.吐风散E.常山散9.张子和治痰食积滞,常用的方剂是()A.常山散B.稀涎散C.瓜蒂散D.吐风散E.葱根白豆豉汤10.首先提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B.李杲C.张从正D.薛己E.喻昌11.张子和认为投补剂治虚证,应该是()A.脉脱下虚,气血不足B.脉脱下虚,精气不足C.脉脱下虚,精血不足D.脉脱下虚,无积无邪E.脉脱下虚,津液不足12.下列医家中,善于运用以情胜情疗法的是()A.刘完素B.张子和C.孙一奎D.喻昌E.叶桂13.张子和指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其中“实,,是指()A.正实B.邪实C.气实D.血实E.腑实14张子和提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中医各家学说部分思考题

中医各家学说部分思考题

问答题1、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2、孙思邈养老学说有哪些内容。

3、丹溪治一老妇人,性沉多怒,大便下血十余年,食减形困,心摇动,或如烟熏,早起面微浮,血或暂止则神思清,忤意则复作,百法不治。

脉左浮大虚甚,久取滞涩而不匀,右沉涩细弱,寸沉欲绝。

此气郁生涎,涎郁胸中,心气不升,经脉壅遏不降,心血绝,不能自养故也。

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归隧道。

以壮脾药为君,二陈汤加红花、升麻、归身、酒黄连、青皮、贝母、泽泻、黄芪、酒芍药,每帖加附子一片,煎服,四帖后血止。

去附,加干葛、丹皮、栀子,而烟熏除,乃去所加药,再加砂仁、炒曲、熟地黄、木香,倍参、芪、术,服半月愈。

请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并分析丹溪用药加减的意义。

4、从缪希雍、唐宗海治疗出血经验,谈谈中医治血证的一些特点。

5、试述叶天士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特色。

6、简述张元素枳术丸与仲景枳术汤的区别。

7、为什么吴有性主张治疗温疫下不厌早?8、简述李中梓先后天根本论的主要内容;9、朱丹溪为什么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10、试述刘河间的亢害承制说;11、李杲阐述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是哪些主要内容?治疗特点是什么。

12、试论述叶天士的胃阴学说;13、刘河间、王清任、叶桂对中风认识及治疗有何特点。

14、简述王清任对瘀血论治的具体方法及其用药特点;15、简述明清伤寒三大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16、孙思邈治疗虚损重要法则主要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17、简述刘完素对玄府生理、病理的认识。

18、叶桂如何补充和发展东垣脾胃学说。

19、试述薛己、李中梓论化源的特色。

20、如何理解张子和“损有余乃所以补不足”,其对补法运用的特点是什么。

21、简述李中梓的治泻九法?22、试论唐宗海的血证治疗大法;23、吴师机认为膏药的功用有哪些?简述其常用膏方及用药特点?24、试述薛己在补虚治疗中的温补三法;25、简述叶天士的久病入络论治。

26、顾鸣六乃郎,禀赋素弱,年数岁,患脾虚证,饮食绝不沾唇,父母强之,终日不满稀粥半盂,形体倍削,鸣六深以为忧。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说课材料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说课材料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总论1、《中医各家学说》:是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的的学术思想和血书成就。

2、三世医学:《黄帝针经》、《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是针刺、脉学及药物学方面的三种著作。

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伤寒学派:伤寒诸家以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宋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袛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2明清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3清初三大家:喻昌、张璐、吴谦●河间学派:以宋金时期的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其学术思想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药物,故亦称之寒凉派。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和《三消论》。

代表人物:刘完素、穆大黄、穆子朝昭、董系、马宗素、金山浮屠等●易水学派:以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为代表,探索脏腑辨证,在总结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辩证学说的一个流派。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代表人物: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攻邪学派:以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为代表人物,强调治病应以攻击病邪为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的一个医学流派。

著作有《儒门事亲》。

●丹溪学派:以元代注明医学家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的一个流派,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温补学派:以明代医家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强调脾胃与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善用甘温之味以温阳补虚,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ppt课件
l 因为汉末的战乱,此书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后晋代太医令 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编次此书,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l 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伤寒论》进行各种研究 和发挥,形成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21
2.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n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n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n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1
一总论 二 伤寒学派 三 河间学派 四 易水学派 五 攻邪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2
六 丹溪学派 七 温补学派 八 温病学派 九 中西医汇通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3
各家学说 总论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4
学说、假说、理论
学说: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说明。 理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的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14
? 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
l 以朱震亨为例,其师承于刘完素的门人罗知悌,又受到刘 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影响,故将其归属于河间学派是有 根据的。但是,其又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倡导滋阴泻火的治疗法则,于杂病治疗又提出以气、血、 痰、郁辨治杂病,成为金元时期滋阴派的代表和杂病治疗 大家,其门人甚众,将其另外划为一个学派,也是有充足 理由的。
陆渊雷、黄竹斋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23
宋金前的伤寒八家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24
1、晋·王叔和
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 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 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 流传后世。一 般认为,前三 篇《辨脉法》《平脉法》《伤 寒例》和后八篇即汗吐下可与 不可诸篇,均为叔和所增,中 10 篇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上》到《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脉证并治》保留了仲景辨治伤 寒的基本内容。

医学课件中医各家学说专题宣讲

医学课件中医各家学说专题宣讲
2不同之处
《各家学说》讨论的重点是历代各医学流派,各医药学 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 义,以便择善而从。所以不过多的去探求形成这些学术特 点的社会的、自然的原因。这也是中医备家学说的另一个 特点。
四、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目的 1、掌握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价
二、学派的划分
1、学术特点
明代,王纶于《明医杂著·医论》中提出:“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将张仲景、刘 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作为四大学派之代表人物。
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医之门 户分于金元”,认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 丹溪各成一派。
又如,李杲从学于张元素,受张氏脏腑病机学说的影响,注 重脾胃内伤病的研究,创立了脾胃内伤论.将其归属于易水学派 是合乎道理的。但是,李呆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其门人 及私淑者亦甚多,故后人称李杲为“补土派”的代表,将其另立 一个学派也未尝不可。
可见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往往不一,在学派的划 分上会有不同见解。
绪论
一、《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对象
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和讨论历代各医学流派和各医 药学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及其发生 、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各家学说》的性质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 为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或一个学术理论的确立,无 不是通过反复实践,最后由经验到理论,由感性到 理性的过程。中医各家学说是属于理论性的东西, 这些理论和观点锦是历代各医药学家临床实践的结 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中医学术流派
伤寒学派

精深中医各家学说(附带问题详解)

精深中医各家学说(附带问题详解)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 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 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

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

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一、中医各家学说概述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提炼。

中医各家学说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杂家等学派,各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学术特点和诊疗风格都有所不同,但在临床实践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医家生平与学术特点1.扁鹊:被认为是中医的开山鼻祖,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2.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同时也是体育医疗的创始人。

3.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提出了辨症施治的原则。

4.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在医学理论上主张养性修身,临床实践中擅长治疗杂病及养生保健。

三、医学流派及其影响1.经方派: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辨症施治,方药使用严谨,对后世影响深远。

2.温补派:以调理身体、温补阳气为特点,主张使用温性食物和药物,对慢性病治疗有独到之处。

3.攻邪派:以祛除病邪为原则,主张使用攻下、催吐、利尿等手段排除病邪,对于急性病症疗效显著。

四、医案选择原则与标准1.代表性原则:选择的医案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医家的学术特点和诊疗风格。

2.典型性原则:选择的医案应具有典型性,能够体现某一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演变过程。

3.实用性原则:选择的医案应具有实用性,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经典医案解析与评价通过对经典医案的解析,深入理解各家学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评价医案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性,探讨医案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六、医案应用与临床实践学习各家学说的诊疗特点和处方用药规律,掌握其临床应用技巧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诊疗水平。

七、医案研究方法与创新学习和掌握医案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综合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推动中医各家学说的发展和进步。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复习课程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复习课程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 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 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各家学说习题之一:总论1.伤寒八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舒微/郭雍/成无己2.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 用方正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创伤寒三纲之说“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3.四大流派a.河间流派(刘完素)b.易水学派(张元素)c.伤寒学派d..温病学派4.《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a.素女脉诀b.神农本草c.伏羲针灸5.明清时期,围绕《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以及六经本质等争论,形成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流派。

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6.明清时期温病学派中瘟疫学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7.宋金元时期“河间学派”的刘完素倡导“_____”,认为”______”,并善用____方法治疗火热类疾病。

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寒凉。

8.金代张从正,私淑河间之学而立___________;元代朱震亨,承河间之学,旁通东垣、戴人之说而创___________;明清温病学诸家,遥承河间之学,发展成为___________。

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9.易水张元素,以__________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辩证体系;李杲创立“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理论,被尊称为________的宗师;王好古发,发明___________论治方法,将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联系在一起。

脏腑病机学说;补土派;伤寒内感阴证10.各家学说的共同点:有継承有取舍有发展11.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强调以()()()三法祛邪为要,成为由河间之学而一变为“攻邪学派”的师祖。

汗,吐,下三法12.李杲创立“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理论,著()()()等,详辩内外伤异同,制定升阳泻火、甘温除热大法,创制补脾胃泻阴火升阳,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名方,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

内外伤辩惑论,脾胃论,兰室密藏13.温热学派以叶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为代表。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中医各家学说习题想要高分,好好看看选择题中的A、B型题和填空题及名词解释、问答题。

其中名词解释、问答题以统计分析的为重点。

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 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2.刘完素认为肺的本气是() A.清B.凉C.温D.湿E.燥3.刘完素认为心的本气是() A.温B.清C.燥D.湿E.热4.刘完素认为肝的本气是() A.热B.温C.清D.燥E.湿5.刘完素认为脾的本气是() A.寒B.燥C.湿D.热E.清6.刘完素认为肾的本气是() A.清B.寒C.湿D.热E.燥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9.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选用除……以外的下列方剂()A.防风通圣散B.双解散C.天水一、凉膈半D.天水凉膈各半E.三一承气汤10.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应用何法()A.以解表为主B.和解表里C.表里双解D.以清里热为主E.以上都不是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二)B型题A.小柴胡汤B.防风通圣散C.三一承气汤D.黄连解毒汤E.大柴胡汤1.刘完素治疗大下之后,热势尚盛者用()2.刘完素治疗表证而兼有内热者用()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3.刘河间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4.朱丹溪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5.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A.下消B.消中C.肾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F.诸寒收引,皆属肾水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C.里证攻下里热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E.里证清热解毒4.刘完素对消渴病的主张是() A.补肾水阴寒之虚B.培脾土后天之本C.泻心火阳热之实D.除肠胃燥热之甚E.济一身津液之衰5.以下药物中哪些是“地黄饮子”的组成()A.熟地黄B.巴戟天D.石斛E.肉从蓉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 A.防风通圣散B.地黄饮子C.双解散D.白虎汤E.三一承气汤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3.亢害承制论4.六气皆从火化说三、填空题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或以解表,才是正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

“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

“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C.里证攻下里热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E.里证清热解毒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

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A.防风通圣散B.地黄饮子C.双解散D.白虎汤E.三一承气汤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刘完素研究运气,重视小运主气;从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的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特点,了解其正常与失常;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并增加了燥邪致病病机,使运气学说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亢害承制论3.这是《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4.六气皆从火化说4.刘完素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三、填空题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

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

3.表证兼有内热的,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

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

1.D刘河间治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用黄连解毒汤清余热。

9.对里证的治疗,刘氏或攻下里热或清热解毒,或养阴退阳10.邪在半表半里者,刘完素宗仲景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

11.刘完素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

12.刘完素把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种。

13.刘完素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

”4.ACDE刘完素对消渴病的治疗主张是补肾水、除燥热、泻心火、济津液。

四、判断题1.刘完素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有“热病用河间”之说。

1.对。

刘河间开创了用辛凉、甘寒药物治疗火热病证的方法。

2.刘完素重视大运客气。

2.错。

刘完素研究运气学说,重视小运和主气。

3.刘完素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

对。

4.刘完素的观点以“清热养阴”为中心。

4.错。

刘河间的观点以清热泻火为中心。

5.风邪为病,刘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治之。

5.错。

刘河间治表证兼有内热,用表里双解法,代表方是防风通圣散。

7.养阴退阳,刘氏运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

7.对。

养阴退阳的治法,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隔散等为刘河间之常用方。

8.刘完素对《素问》六十一种杂病一一提出了治疗方药。

五、简答题1.简述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答: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点:(1)重视小运主气。

(2)从六气的属性特点,研究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变化。

(3)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和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把脏腑病机和运气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4)为病机十九条补充了燥邪致病病机,即“诸涩枯涸,于劲皴揭,皆属于燥”。

2.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2.答:河间学派是以金元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

3.答:表证当汗解,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

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桅子、茵陈、葱白一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

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

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

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

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

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

五、问答题1.刘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什么?本气虚实是如何变化的?1.答: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

如果脏腑的虚实发生了变化,则脏腑相应之气亦陡之而异。

如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可见,脏腑虚则脏腑本气向相反方向变化。

这样,从腑腑的寒热温清燥湿之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的特点,就可以了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了。

2.刘河间对“亢害承制”理论是如何认识的?2.答:刘河间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

所以他认为五行之理,甚则无以制之,则造化息,这与《内经》“害则败乱”的认识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河间还注意到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还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

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就要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如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即“湿极反兼风制之”的现象,所以他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故《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

’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

俗未知之,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

”他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中,指出临床有似是实非的假象。

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3.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

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

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一、选择题(一)A型题1.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方中用()A.甘温之品升阳益气B.大量的辛温解表药C.辛凉辛温药并用D.升麻、柴胡升提脾胃清气E.酸甘药化阴敛阴,寓收于散1.E李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

2.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A)A.头痛时作时止B.头痛不止,必待表解头痛方罢C.头痛如裹,肢体困重D.头痛而胀,口渴欲饮E.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3.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A)A.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B.相互依存,缺一不可C.消互消长,保持平衡D.相互转化,互为基础E.互为因果,一损俱损3.A李杲继承《内经》少火与壮火的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4.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B)A.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气汤C.沉香温胃丸D.补气升阳和中汤E.清神益气汤5.李杲说:“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此处下焦包络之火的含义是指()A.下焦胞宫之火B.肝肾妄动的相火C.胸中包络之火D.阴盛格阳而上越的虚火E.下焦离位的相火上干心包络5.E李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6.李杲升阳散火法的首选方剂是(C)A.火郁汤B.九味羌活汤C.升阳散火汤D.补中益气汤E.补中益气汤加味(二)B型题A.李中梓B.赵献可C.李杲D.朱丹溪E.张介宾1.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阳升阴降,重视阳气升发的医家是(C)2.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阴升阳降,重视阴血升补,阴阳比和的医家是(D)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

A.脾升胃降B.脾气的升发C.脾阴的升发D.通降胃气E.胃火的清降3.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D)A.枳术丸B. 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5.李杲创制的著名方剂是(D)6.张元素创制的著名方剂是(A)(三)X型题1.李杲论内伤寒热的临床特征是(ACE)A.蒸蒸躁热,得凉则止B.鼻寒壅塞,呼吸不畅C.恶寒得温则止D.寒热并作E.言语声音怯弱1.ACE李杲认为内伤寒热的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恶寒得温则止,言语声音怯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