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教学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十六章 从众依从与服从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群体一致性
结果:当群体一致地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时,从众在 约35%的时间内发生。但是,当这名“出轨者”给 出正确的答案时,从众程度就落到了约9%。 出轨者的出现,降低了个体担心被排斥的恐惧及规 范压力的强度 但是,如果群内的其他成员对出轨者进行嘲笑,讥 讽,甚至惩罚的话 从众行为可能会增加
传染病: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在一大群人 当中迅速传播的情景。
人们之所以恐慌是因为发现别人也处于恐 慌之中。
何时人们会顺从信息性社会影响?
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 当别人是专家时
(二)规范性社会影响研究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判断的困难程度
在模糊或者困难的判断中,从众现象会比简 单判断中更多。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二)群体的规模
Asch分别使用一、二、三、四、八和十五个 实验助手组成群体。
•从众程度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升高,直到群体 由三个助手组成,然后从众的程度保持稳定 •十五人的群体不会比三个人的群体引发更多从 众
群体规模对从众的影响取决于多个因素
任务类型可能是其中之一。 第二个因素是多数成员间的结盟
第十六章 从众、顺从与服从
第一节 从众 第二节 服从 第三节 顺从(依从)
第一节 从众
一、概念
从众(conformity):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
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可以发生在现实情境下, 也可以发生在想象的群体压力下
二、为何从众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学科。
其中,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心理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从众心理进行详细分析。
一、心理学原理1.1 社会认同从众行为往往源于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认同。
人们常常希望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因此会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取社会认同感。
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1.2 信息不确定性当个体面临新情境或缺乏信息时,他们倾向于参考群体的行为来解决信息不确定性。
群体中的成员可能具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个体会选择相信并跟随群体的决策,以便减少自身的认知负担。
1.3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个体常常感受到社会规范的压力,而追求社会认同和避免被孤立。
为了符合社会规范,个体会在行为和态度上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
二、个体动机个体从众行为的出发点是个体自身的动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个体动机:2.1 情感性动机个体希望被认同和接纳,因此会追随群体以获得和他人的情感共鸣。
从众行为可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强化他们与群体的情感联系。
2.2 认知动机个体可能出于认知需求而进行从众行为。
在缺乏信息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追随群体是为了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
2.3 社会动机个体有时候追随群体的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
个体希望通过从众行为来表达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支持,同时也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
三、影响因素3.1 群体特征群体的特征会对个体的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同质性群体或具有共识的群体更容易引发个体的从众行为,因为这些群体能够提供更具统一性和权威性的信息。
3.2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也会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
大规模的群体可能会导致个体感到无力和被动,因此更容易从众。
相反,小规模的群体更容易激发个体的个性和自我表达。
从众效应 心理健康课
从众效应心理健康课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和观点的心理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从众效应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在心理健康课上更是如此。
心理健康课是一门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课程。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然而,由于人类天生具有从众的倾向,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在群体中寻求认同感。
当一个人在心理健康课上学到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技巧时,他会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安。
为了避免被孤立和排斥,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放弃这些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而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
人们也会受到权威和专家的影响。
在心理健康课上,教师通常会传授一些权威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理论和经验往往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具有可信度和有效性。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或缺乏对自己判断的信任而选择相信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相信自己学到的知识。
社会媒体也对心理健康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心理健康话题的讨论和分享。
这些分享往往是基于个人经验和观点,可能不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
然而,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这些观点和经验可能会对一些人产生误导,导致他们放弃自己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而去追随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观点。
为了克服从众效应对心理健康课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
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科学实证和实践案例来加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同和信任。
学生则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众效应对心理健康课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可以克服这种影响,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效果。
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和积极实践,才能真正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
理性的从众-心理学
理智的从众通过选修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我了解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行为中,社会行为受社会心理支配。
但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并不完全一致。
有时候相同的社会行为不一定有相同的社会心理,相同的社会心理也不一定有相同的社会行为,每个人对于心理学的了解程度都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在这里我想关于从众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分析,在我们社会生活中,从众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而从众心理又是这种现象的根源。
所谓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即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跟着这么做。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让我们观看一个视频,一个关于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实验中邀请了多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有一名大学生,当他走进实验室时,他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坐在那里等候了,事实上这五个人已经事先被串通好,他并不知情。
实验内容是判断卡片上的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中哪一条与另一张卡片中的线段长度相等,答案很明显,正常人都可以容易的作出正确的判断。
当被串通好的五个人都依次说出一个错误答案时,被测试的大学生有点迷惑了,他觉得每个人的答案都跟自己的不同,渐渐地怀疑自己的判断了,心里很纠结,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呢还是说出一个与其他人一样的答案呢?最终他还是没有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
事后得知真相后,他说道,一开始他也不相信其他人的判断,后来所有人的答案都与自己的答案不同,他不想说出一个与大家不一样的答案,让自己变得很特别,与大家区别开,所以最终迫于压力选择了从众。
实验数据统计大部分的测试者都存在着从众现象,只有少部分人坚持己见,坚信自己的判断。
为什么实验中这么多大学生存在着从众现象呢?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所以才有了从众行为。
从众效应实验报告
从众效应实验报告一、实验意义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
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
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
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
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二、从众效应的解释从众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是受众对已经有了定论的职业传播者和信息作品,几乎没有人会再提相反的意见;是从众能够规范人们接受行为的模式,使之成为一种接受习惯;是某种一致性的群体行为能够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新书热”等;是会对那些真正富有独创意义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绝,从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是多少抑制了受传者理解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因此,从众效应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有利与不利同在。
三、实验情景情景一:假设某一天你在路上,有人走在你前面,你发现当他们走到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时,都好像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但是你仔细看好像又没有什么障碍物,此时作为你,遇到下面哪种情况会停下来?a,前面有一个人被绊了一下b,前面有两个人被绊了一下c,前面有三个人被绊了一下d,前面接二连三的都会有人被绊倒情景二:情况和上面大体相同,但是此时被绊倒的人换作是你熟悉的人[同学朋友老师家人] (一)图表分析(二)影响从众效应的因素1,“众”的量递增趋势自主-动摇-迟疑-行为-完全随大流2,个体自我认同度果断(自信心)寡断(没有主见)3,关系性大小关系越紧密,效应越明显4,其它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心理学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它涉及认知、情感、动机、人格、社会等多个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心理学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哲学、医学和宗教领域。
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对灵魂、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 近代心理学19世纪末,德国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此后,心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 现代心理学20世纪以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派纷纷涌现,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测量被试的心理现象。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2. 调查法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的心理信息,分析其心理特征和规律。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揭示心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
四、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强调观察和测量行为,忽视内部心理过程。
2.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认知过程控制的。
3.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决定。
4. 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探讨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活动,如从众、说服、态度等。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
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
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从众效应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抑制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体在思考和 决策时过于依赖群体观点,从而 抑制了个体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缺乏判性思考
当个体倾向于跟随群体意见时,他 们可能缺乏批判性思考,不会对信 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抑制独特观点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群体中缺乏独特 和新颖的观点,因为个体往往不愿 意提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
群体影响
广告商可以利用群体影响,通过口碑营 销、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消费者觉 得大多数人都喜欢某个产品或服务,从 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公共舆论引导
媒体报道
通过媒体报道,政府或组织可以 引导公众舆论,使人们相信大多 数人支持某观点或政策。例如, 强调民意调查结果或群体意见。
社会运动
利用从众心理,发起社会运动或 倡导特定价值观。例如,通过大 规模集会或游行,让人们觉得大
解释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 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特性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 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看法或行为。
行为一致性
个体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被视为与 众不同或不合群。
自我保护
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或受到排斥,倾向于选 择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04
从众心理的现实应用
广告营销
1
广告策略
利用从众心理,广告商可以通过强调大 多数人都选择某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 者。例如,使用“销量领先”、“超过 90%的人选择我们”等广告语。
2
品牌形象
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商可以影响消 费者的选择。例如,通过广告展示某品 牌被广泛接受和喜爱,从而促使消费者 选择该品牌。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一从众心理的意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又俗称“随大流”。
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二从众心理的利与弊:从众心理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
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
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研究从众心理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的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的过程。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四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1实验方案我们的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3幅图片,在不同的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的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
记录实验结果。
2实验步骤1.试验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2.实验地点:1、5、6号餐厅,教育超市门口。
1503第六组 社会心理学--从众
组员: 何俊杰(幻灯片制作) 沈辉(主讲、策划)王进(讲稿) 王进(讲稿)
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识、 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 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类型
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 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
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 在自己这边。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 的主流不一致。
反从众的例子:2011年长沙平和堂打砸抢 事件
(四)其他因素
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丛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 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 关系。
祝老师同学们平安快乐!~
(二)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 越低,从众行为就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越高的,容 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 从众行为就会减少;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 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长沙日系平和堂百货公司门前聚集上万民众,武警从陆桥赶到现场。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 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 产生从众行为。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 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 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研究表明,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 在3-4人。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的理论,我了解到个体在社会中是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让我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认知过程和受他人影响的情况。
三、探讨群体行为与集体决策
学习社会心理学还让我对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了解到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集体的影响,而集体的决策则会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这让我对团队合作和群体决策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四、深入了解社会认同与群体归属
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对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意识到个体是如何通过与特定群体的联系来塑造自己的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同时也意识到这种认同和归属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关注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对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了解到人们是如何在人际关系中相互影响和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性。这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更加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学习社会心理学是一次非常启发性的经历。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也明白了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学习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了解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中,我深刻理解到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群体的行为又会受到个体的影响。这种相互关系对于理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至关重要。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从 众
案例
酒店毛巾的重复使用 前任客人 邻门客人 环保宣传点——从众心理——说服 他人推荐
结论
举荐人与目标人物相似之处越多,说服 效果越好。 选取举荐人时要抛弃主观因素,不一定 要选取你认为最优秀的人,能与目标人 物感同身受的人才是最佳选择。
群体规模 一致性 凝聚力 地位 公开的反应 无事前承诺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规范影响:想被群体接纳或免遭拒绝。 信息影响:获得重要信息。 两者常常同时发生。 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或者因为我 们想要做出正确的行为时,两者也会表现不同。
谁会从众? 谁会从众?
从众:褒义还是贬义? 从众:褒义还是贬义?
积极:社会敏感性,反应性,团队合作 精神,忍耐,成熟,自我控制。。。 消极:从众,屈从,服从。。。
从众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 的改变。 判断标准:当你离开群体时,你的行为 和信念是否仍然保持不变。
从众的表现形式
被动:顺从 依靠外部力量而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 目的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 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引起的, 称为服从。 主动:接纳 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
规范形式,谢里夫,根据光点似动现象评价暗 示性,听到别人的观点后改变对事物的评价, 欣赏别人喜爱的美味佳肴。 从众,阿施,赞成他人非常明显的错误知觉判 断,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大流。 服从,米尔格拉姆,服从命令电击他人,士兵 或雇员执行不正确的命令。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坚持独特性 当个体与周围其他人不太一样的时 候会感觉不舒服。如果个体和周围人完 全一样也会感觉不舒服。 实验表明:当个体认为自己是独特 的,并且这种独特感觉是中等程度时, 会产生良好的自设: 人们会被他人的行为影响 人们最容易被谁的行为影响? 从众——说服
从众心理论文
从众心理论文从众心理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和群体一致的现象,并且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从众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从众心理论文范文一:社会心理学论文-从众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边总有一些人会随大溜走,或者跟着他人的意见去做某些事情。
这就是从众效应的一种表现。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为了融入群体或者不被孤立,会沿着群体的观点、行为或者态度去做,且不考虑个人的想法和判断。
从众效应最初是由法国心理学家塔奈发现的,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也一直有相应的研究和发展。
本文将阐述从众效应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心理学机制、实验研究以及避免其负面影响等方面。
一、从众效应的概念和类型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中,由于个体对自我认同、社交效应、任务难度、信息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在决策、判断和行为方面出现的跟随大多数人的现象。
而从字面上来看,从众者可能是不经过思考跟随他人而行动;也有可能是在思考之后,由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而作出相同的行为。
因此,从众效应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信息性从众:当个体自身对于某种情况或任务认知不足时,会考虑到群体中大多数人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接受他们的建议或者意见。
2. 规范性从众:当个体感觉到自身的言行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标准存在差异时,会感到不自在。
这种感觉刺激了个体的顺应心理,使其改变言行,以符合群体的标准。
3. 互动性从众:在社交情境中,个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交地位,可能会随群体的意见而行动,甚至对自身认知正误视而不见。
二、影响从众效应的因素从众效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为几种影响从众效应的因素:1. 群体一致性群体中人对于某种情况、问题或任务的观点或行动越趋于一致,个体的从众心理就越容易被激发。
2. 难度任务或者问题越具有挑战性或者评价标准越抽象、含糊,个体就越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就更有可能出现从众效应。
3. 羞耻心个体可能因为不能承受他人的嘲笑或者批评而避免做出不同的决定和行为,从而随大众的意见而行动。
4.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自尊心、独立性、责任感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从众效应的强度和频率。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对从众现象的影响
领导者在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使其观点和行为 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从众行为 的影响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越强,个体越容易接受其观 点或行为,从而增接受信息、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 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面对从众现象时,批判性 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个体辨别是非、判断真伪,不轻易被群体 意见所左右。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 力,学会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 决策,不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和做法。
02 从众现象的理论解释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行 为以符合群体规范。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这种从众行为通 常是为了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和避免被排挤。
THANKS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群体思维可能导致群体决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过度追求共识和排斥异议时,会导致群体决 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群体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影响群
体的决策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该理论强调了保持多样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性。
04 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
总结词
揭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详细描述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通过观察个体在群 体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发现个体在面 对群体意见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符合群体标准。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其中,从众心理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探讨了人们在群体中的思维和行为受到他人影响的现象。
本文将从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由于观察到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并受到他人影响而采取与他人相似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心理现象。
在群体中,从众心理普遍存在,人们往往会在观察到他人行为后,采取类似的方式来适应群体。
二、从众心理的原因1.信息不足:人们在面对新的或不确定的情境下,常常会因信息获取不足而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借此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2.需要归属感:个体在社会中寻求认同和归属感是人之常情。
当某种观点或行为在群体中普遍存在时,个体由于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便更容易采取从众的方式。
3.规范压力:个体为了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往往会受到社会群体的压力。
当个体面对巨大的规范压力时,会选择从众的方式来减轻焦虑和压力。
三、从众心理的示例1.时尚潮流:时尚潮流是从众心理的一个明显体现。
当某位名人或社会偶像开始流行一种服饰或发型时,广大群众往往会效仿,选择相似的穿着方式,以求与主流潮流保持一致。
2.投票行为:选举中的投票行为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当个体观察到社会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支持某位候选人时,可能会由于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而最终选择相同的候选人。
3.社交行为:在社交场合中,个体常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在餐厅中观察到周围的人们都选择先开始就餐,那么他也会被引导去从众,以避免与他人产生矛盾或尴尬。
四、从众心理的影响1.减少决策成本:从众心理可以帮助个体节约决策成本,因为个体不需要再重新评估所有的信息,而是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来指导自己的决策,从而更快地做出决策。
2.易受操纵:从众心理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操纵和影响。
一些不良分子或广告商经常利用从众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导致个体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或购买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然后,研究者告诉被试各自的任务,教师主要是教学 生学习语词配对,并即时检查其学习效果。检查的方式 是教师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如果 回答错误,教师就要用电击器给予学生电击惩罚。随着 学生的错误不断,惩罚电压会被要求不断加大。
为比例会有所降低。 (2)文化 从众似乎在各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从众水平则
会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集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
二、依 从
(一)依从的概念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三)依从诱导策略 (四)被动依从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一)依从的定义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 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而一旦人们实际进行捐助时,又会拿出有利于自身形象确立的社会可接受数 目。“哪怕捐一分钱也是对我们的帮助” 、“哪怕一分钱也有帮助”
(四)被动依从
莫里阿提(Moriarty,1975)将这种“人平静地屈从 于不合理要求或苛求条件”的现象称为被动依从 (passive compliance),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至严厉制裁。 群体成员会更为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
离群体的个人往往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当群体出现不稳定 状态时,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成员。
3.人际适应 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 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
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 75%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定义: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群体功能: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群体规范: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
实验说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群体的两个方面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情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第二节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理论解释:促进简单行为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削弱复杂行为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
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
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
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所以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
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察者与共事者的存在,能够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降低复杂作业的成绩,二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还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
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
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
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从众效应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从众心理学生现象学习从众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消费从众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恋爱从众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作弊从众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从众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众人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决定被试人是否遵从众人意见的一个关键因素。
影响个体遵从团体压力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受压力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团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的文化差异。
民间智慧结晶的谚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费斯廷格:当物理现实变得越来越模糊时,人们就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现实”,即更可能遵从别人的行为。
这不是由于他们害怕团体的惩罚,而是因为团体的行为给他们提供了应该怎样做的宝贵信息。
——阿希实验及相关实验说明,从众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赢得他人认同,而不是真的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但在自己不确定答案的情况下,从众原因可能就变成了第一个。
破窗效应从众者面临的两个矛盾:一是做正确的决定;二是博得其他人的好感。
他人对个人做决定产生的影响:奖惩(比如群体的个人的喜欢和厌恶)的压力;众人为个人提供信息、行动示范因第一种原因从众的人,从众的力量更大。
比如,在私下判断时,依然会从众。
由于从众有两种原因,而且两种情况下从众行为的持久性不同,因此把从众分为三种情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者说为了获得奖赏,免受惩罚。
依从行为持续时间=奖励或惩罚持续的时间。
其成分是权力认同他们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或那个团体一样。
与依从的区别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他对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
其成分是吸引内化:是对社会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
把某种信念内化的动机源于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的愿望。
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社会压力就越大,人们从众行为的发生可能性也就越大。
其次,群体的内聚力也是制约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
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首先,任何从众行为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行为对象为参照的。
个体以群体为参照,主体以客体为参照。
在行为参照过程中,差距小的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差距大的难以产生从众行为甚至出现反从众行为。
这些行为参照,往往与刺激的强度、行为后果的差异等有紧密的关系。
一般来说,刺激强度弱、行为后果相去不远,从众的可能性相对就较小。
反之,从众的可能性就大。
其次,主体所采用的判断方式也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
异议的提出,降低了对众人意见的信任程度,分解了群体的压力;2.异议的存在,增强了异议持有者的信心,消除了孤立感,降低了群体规范的约束力。
最后,群体的权威性高,从众行为量就越大。
这种权威性包括了群体中成员的经验、学识专长、能力、社会地位等因素。
个体因素个体的一些心理特点也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
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
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
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
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有的人特别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有的人则无所谓。
前者易发生从众行为,后者则不然。
有的人情绪易波动,社会意识较浓厚,这样的人易发生从众行为。
个体的智力水平,及自信心也与从众行为有关,智力水平相对较低且信心不足的人往往会在各种压力下产生从众行为。
此外,在群体中的个体,其职务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丰俭、自尊心的强弱,都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职务高,能力强,经验丰富,自尊心强的人,很少发生从众行为。
什么因素引起了从众受害者的情感距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从积极的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
这就是在替未出生的、饥饿的人或动物权利进行呼吁时,为什么人么总是用令人感动的照片或描述来赋予其个性化。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越不确定,我们就越容易受他人影响。
如果群体由3个或更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或地位较高的话,那么从众的程度最高。
一致性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观察到其他人持有异议——即使这种异议是错误的——会增强我们自己的独立性。
凝聚力那些声称与自己生日相同、名字相同或者指纹特征相同的人提出要求后,人们似乎更愿意顺从。
那些感到自己受群体吸引的成员更可能对群体影响做出反应。
地位,细腻的行人更愿意听从衣着高雅的调查者而不是穿着破烂的调查者。
3无事前承诺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作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
最多也就是在以后的情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
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出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在日常生活中,群体常常拒绝某些行为偏离者。
我们会从众两种主要理由:因为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赞赏、或者因为我们想做出正确的行为。
似乎我们并不喜欢太离群,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大家都希望与众不同,并关注自己如何与众不同。
但是正如自我服务偏见所揭示的那样,我们并不只是追求某种独特性,二世主球正确方向上的独特性。
我们的要求不只是与众人不同,而是要好于众人。
从众弊端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
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个人获得了匿名感。
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
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
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
3、从众的心理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从众的心理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
“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在选举或者决策中经常会遇到的方式,从课堂上的发言到开会时的表决,从思维的定式到惧怕风险的承担,无一例外的都有从众心理在作祟。
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要明哲保身,有的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
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
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减少了社会的创新。
从众心理的利用在从众心理支配下产生的从众行为,在某些场合下可以发挥其积极的效应。
如遵守群体的规范,遵循社会的公德及秩序,维护传统的优良风尚,启发个体的主动积极因素等等。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中,往往会体现出对社会,对群体的扰乱与破坏作用,如“同流合污”,放弃原则,为某些消极的社会风气推波助澜等等。
1.管理者要在群体中培养良好的风气并形成一定的传统。
群体中的风气与传统对个体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行为调控作用。
这种调控作用,可以引导个体或群体行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消除不良的行为方式,可以约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并成为行业改良的参照标准。
2.养成良好的群体规范及习惯。
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将群体的规范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力图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状态。
这种群体规范的内化,可以约束,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可以时刻提醒个体按照群体的规范及习惯去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