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疫苗针对疾病监测与学校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
![疫苗针对疾病监测与学校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https://img.taocdn.com/s3/m/4e7807020b1c59eef8c7b4b2.png)
33
风疹
• 风疹俗称“风痧”。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出疹前、中、后数天内传染性最强,除鼻咽分泌物外,血、 粪、尿中亦有病毒存在。多在冬春季发病,多见于1~5岁儿 童,男女发病率均等。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 龄提高。
• 风疹以发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 大。孕妇感染风疹易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包括永久性 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慢性或自身免疫疾病等,母亲孕期感染 越早,其发生率和致畸率越高)。
流脑监测病例定义
• 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 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 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脑脊液外观呈浑浊 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 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 压力增高。以上病例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
最可能的暴露时间 出疹前14天,发热前
10天
传染期
出疹-4天 = 可能为 传染期的
开始
前驱期开始前1天到 出疹后4天
出疹+4天 = 可 能为传染期的结
束
26
消除麻疹 必要条件
没有本土麻疹病例持续3年 高水平监测系统 基因学证据证明本土传播被阻断
27
防病策略 免疫:将有效的疫苗安全地给健康人接种 监测:疾病流行规律、免疫的重点人群、免 疫效果 管理:实现疫苗服务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AFP病例的调查分类 • 高危AFP病例
• ①年龄<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3次或不详、未采 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
• ②临床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 • ③来自脊灰流行国家和地区,或在发病前35天内曾去
过脊流行国家或地区
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监测
![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81a5492b227916888486d7aa.png)
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或人员发现乙脑病 例后,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报告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求医护人员发 现流脑病例应立即告知医院防保科,由防 保科医生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新生儿破伤风监测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或人员发现新生儿 病例后,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报 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求医护人员 发现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应立即告知医院防 保科,由防保科医生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
(二)工作内容与要求:
1、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或人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 后,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网络直报, 天网络直报的向发病地区疾病控制机构寄出报告 卡。强调病例报告团的及时、敏感性和完整性, 严格按照国际[GBI5983--1995]的诊断标准, 运用掌握的医学知识,仔细观察临床症状体征, 并详细询问病史及流行病学史,做出初步诊断后, 尽快进行网上首报,以利于疾病控制部门在第一 时间调查和处理。
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监测
概述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促进公共卫生事 业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 康,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起,扩大国家免疫 规划疫苗范围,在现行全国范围使用的国家免疫 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 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 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 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 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端螺 旋体疫苗接种。
AFP病全例是一群具有急性驰缓性麻痹的综 合征,而非脊髓灰质炎病人,不需要传染 病网络直报上报“脊髓灰质炎”(除确诊 的脊髓灰质炎)
AFP病例包括: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3、横贯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073476b25f0e7cd1842536cf.png)
区(县)疾控中心应在24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调查 首先要核实病例,确定符合高危AFP病例定义后,市、区(县)疾
脊髓灰质炎
❖疾病简介 ❖脊灰病毒:粪-口传播,人是唯一宿主
室温、污水、粪便中存活4~6个月,煮沸、紫外线 各种氧化剂敏感
❖潜伏末期、瘫痪前期排毒最多、传染性强
病前2~3天,病后1周内排毒最多 持续时间可达3-6周,少数长达3~4月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带病毒者
(1:75~1:1000)
脊髓灰质炎
G62.9); ❖ 神经根炎(M54.1); ❖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 单神经炎(G56, G57); ❖ 神经丛炎(G54.0-G54.9); ❖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 ❖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 G72.2, G72.9) ❖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 肉毒中毒(A05.1) ❖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 ❖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d(3~35d)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分四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顿挫型(轻型) 无麻痹型 麻痹型
脊灰主要鉴别诊断
❖ 脊髓灰质炎(麻痹型以脊髓型多见)
可有双峰热 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肌麻痹 弛缓性、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重症伴呼吸衰竭 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粪便:分离出细胞致病性病毒
云南发现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 输入性病例1例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0602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0602](https://img.taocdn.com/s3/m/7c23b81659eef8c75fbfb34e.png)
类 别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二章
疫苗使用管理 (2)
疫苗的免疫程序和使用指导意见
- 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
- 疫苗种类: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 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 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BCG)、重组乙型 肝炎疫苗(HepB)、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OPV)、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DPT)及吸附白喉破 伤风联合疫苗(DT)、麻疹减毒活疫苗(MV)。
2003年6月进行讨论,并进行串稿(第1稿) 2003年7月在大连会议上介绍,并广泛征求各省意见(第2稿) 2004年3月召开有关人员会议讨论(第3稿),由起草组部分成员 进一步修改(第4稿) 2004年4月又由起草组成员作进一步修改(第5稿),并在杭州会 议上进一步征求意见
2005年4月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预防接种工作规 范(讨论稿)》
修改说明:乙肝疫苗(1)
乙肝疫苗第1针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尽早接种,第2针 在第1针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3针在第1针接种后6个月 (5~8月龄)接种。 如果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未能及时接种,仍应按照上述 时间间隔要求尽早接种。 如果第2针或第3针滞后于免疫程序的规定,应尽快补 种。 第1针和第2针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第2针和第3针的间 隔不得少于2个月。
注:文中红颜色为增减内容
2005年公布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共分11章5个附录
– – – – –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办法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办法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fc4bc5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6.pn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7.17•【字号】新政办发[2006]110号•【施行日期】2006.07.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办法的通知(新政办发[2006]110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办法》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各地、各有关部门遵照执行。
二○○六年七月十七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办法为加强我区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管理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各族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免疫程序、使用规定及其供应方式1、疫苗分类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类。
(1)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2)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2、我区常规免疫疫苗的种类皮内注射用卡介苗(BC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HepB)、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DPT)和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麻疹减毒活疫苗(MV)。
3、免疫程序(1)卡介苗:在儿童出生时接种1剂次。
(2)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0、1、6月龄各接种1剂次。
(3)脊灰疫苗:在儿童出生2、3、4月龄各基础免疫1剂次,4岁加强免疫1剂次。
免疫规划科工作制度(四篇)
![免疫规划科工作制度(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41ca1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c.png)
免疫规划科工作制度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及技术规范要求,制订全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目标、策略、措施及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
3、制订全市第一类疫苗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管理。
4、指导预防接种服务和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并进行检查、督导、分析、评价。
指导全市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星级门诊建设及规范化管理。
5、组织开展免疫接种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6、负责全市儿童免疫预防信息网络系统推广应用的具体实施和技术指导工作。
7、指导和参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诊断和处理,以及其他与预防接种活动相关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8、组织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9、负责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定期对基层工作实施督导,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免疫规划执行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10、做好免疫预防其它相应工作,按时完成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指令性任务。
免疫规划科工作制度(二)一、乡村医生例会工作制度1、每两月召开一次乡镇防疫医生工作例会,传达上级工作精神,安排布置下一阶段工作。
2、每月____日为工作例会时间,上午____时准时开会,临时会议另行通知。
3、按时参加例会,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有事提前请假,并写出假条,下次例会时带来。
4、遵守会议纪律,开会期间严禁大声喧哗、交头接耳,禁止吸烟。
5、认真做好会议记录,会后及时传达贯彻执行。
二、家长须知欢迎您和您的小宝宝来到我们预防接种门诊。
为合理安排您小宝宝的预防接种工作,保证您的小宝宝得到科学有效的疫苗接种,请您认真阅读以下内容:1、自觉遵守工作秩序,听从工作人员安排。
2、每月的是预防接种日,您可以按预约时间来为宝宝接种。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来,您可以推迟____周,并不影响您宝宝的接种质量。
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范文(五篇)
![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8e2e7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4.png)
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范文一、根据上级制定的免疫规划、策略和技术规范,结合实际,制订并组织实施辖全市免疫预防工作目标、策略和措施。
二、制订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补充、更新计划,指导辖区冷链管理工作,进行冷链系统的监测。
三、制订第一类疫苗需求、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运送、管理。
四、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免疫规划执行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五、指导和参与接种率常规报告、监测、分析和评价。
六、指导辖区接种单位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和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做好检查、考评、督导和监测工作。
七、组织开展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实验室监测,以及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八、指导和参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调查处理。
九、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十、收集相关资料,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免疫接种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一、负责辖区儿童免疫预防信息网络系统推广应用的具体组织实施、宣传、技术指导、协调调度等工作。
十二、做好免疫预防其它相关工作。
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范文(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学生的免疫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免疫力,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免疫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依据,适用于全校学生。
第三条学校免疫工作的目标是保障学生的健康,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增强学生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四条学校免疫工作的原则是依法、科学、安全、有效的原则。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加强免疫力的培养和锻炼。
第二章学生免疫规划的制定与执行第五条学生免疫规划由学校免疫工作组负责制定与执行。
第六条免疫工作组由学校卫生保健中心主任、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保健医生等相关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学校免疫工作组负责制定学生免疫计划,包括疫苗接种工作、免疫知识的宣传、免疫力培养等内容。
免疫规划知识题库(一)
![免疫规划知识题库(一)](https://img.taocdn.com/s3/m/171bb9bba0116c175f0e48f2.png)
免疫规划知识题库(一)1、预防接种皮下注射一般反应的局部反应什么时间出现和消退,有何症状?答:一般数小时至24小时出现,也有超过24小时者,注射局部出现红肿浸润,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2、皮内卡介苗接种后,多长时间出现局部红肿,什么时间结痂形成疤痕?答:皮内卡介苗接种后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
3、简答预防接种局部反应治疗方法?答:①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②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③卡介苗局部反应局部不能热敷。
4、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应当在发现后多长内,向什么部门报告?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5、预防接种概念:答: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6、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疫苗出现哪些情况一律不得使用。
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7、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新增的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包括:(缺一种不得分)答: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出血热,炭疽,钩体病。
8、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资料,包括哪些?(缺一条不得分)①预防接种工作流程;②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价格等;③接种服务咨询电话;④宣传资料。
9、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内容:答: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
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范文(3篇)
![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54887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f.png)
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范文一、根据上级制定的免疫规划、策略和技术规范,结合实际,制订并组织实施辖全市免疫预防工作目标、策略和措施。
二、制订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补充、更新计划,指导辖区冷链管理工作,进行冷链系统的监测。
三、制订第一类疫苗需求、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运送、管理。
四、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免疫规划执行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五、指导和参与接种率常规报告、监测、分析和评价。
六、指导辖区接种单位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和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做好检查、考评、督导和监测工作。
七、组织开展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实验室监测,以及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八、指导和参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调查处理。
九、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十、收集相关资料,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免疫接种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一、负责辖区儿童免疫预防信息网络系统推广应用的具体组织实施、宣传、技术指导、协调调度等工作。
十二、做好免疫预防其它相关工作。
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范文(2)一、导言近年来,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传染病的爆发,给学校安全、学生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本制度特制定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生免疫工作顺利实施。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免疫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2. 原则:a. 科学性: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免疫规划,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和管理措施。
b. 规范性:严格按照学生免疫要求进行管理,确保免疫工作规范运行。
c. 有效性:通过加强免疫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学生免疫意识和主动参与免疫活动的积极性。
d. 公正性:对学生进行免疫工作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人。
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监测报告与防控
![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监测报告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360ad4711eb91a37f1115c63.png)
麻 疹 疫 情 应 急 处 置 流 程
发病后15内上交调查报告 及查漏补种工作总结
AFP 病 例 监 测
我国消灭脊灰工作策略
• 卫生部《2003-2010年保持无脊灰状态行动计划》
维持无脊灰的技术策略和措施 1、免疫接种 – 脊灰疫苗常规免疫 – 脊灰疫苗强化免疫
2、AFP病例监测
AFP监测流程
• 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 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加强麻疹传染源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紧急 通知》加强院内控感工作,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实行定点医院治疗,每个县一个 、市区一个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麻疹定点治疗单位,遏制疫情院内扩 散,有效减少麻疹传播。 • 监测中发现传播风险高的医院,要求他们对发热病例开展麻疹IgM初 筛工作,尽量前移疫情监测的时间关口,发现初筛阳性的立即转院隔 离治疗,尽力降低传播几率。
• 四)、提高监测敏感性、加强疫情数据分析,提升各级
疫情应急处置能力,通力协做,及时采取得当措施,合力 防控
• 1、各级医疗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对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工作, 把好麻疹疑似病例监测报告的第一道关口,发现相关病例要求其转院 至定点医院(各县人民医院及开封市传染病医院)诊治,村医、乡镇 卫生院不能留治麻疹疑似病例。 • 2、提高麻疹应急处置能力,每例确诊病例均需摸清密切接触者并在 接触后2天内应急接种含麻疫苗,并积极追溯传播来源及传播途径, 每个病例均进行精细化管理,并按暴发疫情来开展处置。 • 3、麻疹流行季节村医要做好宣传教育,让家长知晓接种含麻疫苗是 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4、村医还需协助乡镇卫生院做好病例居家隔离、密切接触人员医学观 察、应急接种等应急处置工作。隔离期: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 至出疹后10天。检疫期: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医学观察21天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0b981f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a.png)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05版附件:第一章机构、人员及职责(2)第二章疫苗使用管理(8)第三章冷链系统管理(16)第四章预防接种服务(22)第五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35)第六章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40)第七章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45)第九章督导、考核与评价(55)第十章实验室管理(61)第十一章附录(67)附件一预防接种门诊参考标准(69)附件二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71)附件三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73)附件四几种主要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93)附件五预防接种工作相关表格(110)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05版第一章机构、人员及职责1机构1.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免疫规划中心。
1.1.2县级以上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负责免疫规划工作的业务科(所、室)。
1.2乡镇、社区防保组织乡镇、社区防保组织依据其职责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
1.3预防接种单位1.3.1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
1.3.2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3.2.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1.3.2.2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1.3.2.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1.3.2.4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1.3.3接种单位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并按照预防接种工件规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2人员2.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社区防保组织根据其职责、任务,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臵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2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05版2.2接种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https://img.taocdn.com/s3/m/15e6f737360cba1aa911da7f.png)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 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 藏保管制度。
3.接种单位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并按照预防接种工件规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承担 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1ml
第 1、 2剂 次 , 第 2、 3剂 次 间 隔 均 ≥ 28 第 1、 2剂 次 , 第 2天、 3剂 次 间 隔 均 ≥ 28
天
第 1、 2剂 次 间 隔 3个 月 2剂 次 间 隔 ≥ 3年 ; 第 1剂 次 与 A群 流 脑
A+C流 脑 疫 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
出生时 2、 3、 4月 龄 , 4周 岁 3、 4、 5月 龄 , 18- 24月 龄
6周 岁 8月 龄 18- 24月 龄 8月 龄 ,2周 岁 6- 18月 龄 3周 岁 ,6周 岁 18月 龄
1 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 皮内注射
4
口服
4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注射
1
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 2 预防接种证、卡(簿)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
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
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 用于预防接种的注射器材有自毁型注射器、普通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蓝芯注射器,推广使用自毁型注射器。
第一章 机构、人员及职责
2021/5/20
4
第二章 疫苗使用管理
2021/5/20
5
疫苗分类
第一类疫苗 附件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 ★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资料,包括:
幼儿园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幼儿园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85f20d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7.png)
幼儿园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幼儿园学生的身体健康,建立健全的免疫规划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管理目标1、确保幼儿园内所有学生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
2、及时发现和处理疫苗接种相关的异常反应,保障学生的接种安全。
3、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有效降低传染病在幼儿园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三、管理原则1、依法依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规定,开展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2、预防为主原则: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为首要目标,通过疫苗接种和综合防控措施,保障学生健康。
3、科学规范原则:遵循科学的免疫程序和操作规范,确保免疫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全员参与原则: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免疫规划工作。
四、具体管理措施(一)疫苗接种管理1、建立学生免疫接种档案(1)新生入园时,家长需向幼儿园提供孩子的预防接种证,保健医生负责查验并登记学生的疫苗接种情况。
(2)对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学生,保健医生应及时通知家长,并督促其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补种。
2、制定疫苗接种计划(1)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和幼儿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疫苗接种计划。
(2)提前与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联系,确定接种时间、地点和疫苗种类。
3、组织疫苗接种工作(1)在疫苗接种前,向家长发放《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告知家长疫苗的种类、作用、禁忌、不良反应等信息,家长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接种。
(2)接种当天,保健医生和班级教师应协助预防接种单位做好现场组织工作,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
(3)接种后,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反应及时就医,并向幼儿园报告。
(二)传染病监测与防控1、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1)保健医生每日对学生进行晨检,检查学生的体温、皮肤、口腔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免疫规划工作职责
![免疫规划工作职责](https://img.taocdn.com/s3/m/61f74282102de2bd97058835.png)
免疫规划工作职责1、组织实施上级制定的免疫规划、策略和技术规范;制订和实施预防接种年度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落实情况定期检查、督导和反馈。
2、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指定的接种单位和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资质进行认定。
3、提出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分配、使用计划,进行疫苗管理。
4、提出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更新、补充计划、指导乡级、村级冷链设备管理和温度监测工作。
5、指导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评价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施质量。
6、组织开展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处理;协助省级或市级开展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7、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监测和调查处理。
8、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对乡、村级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9、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10、定期向上级报告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
乡级预防接种工作职责1、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
2、提出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3、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4、进行常规接种率、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5、开展健康教育和对村级人员进行培训。
6、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一、预防接种实行按日或周定时定点接种。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三、及时为本辖区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发放预防接种证:本地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证、卡。
四、预防接种证、卡保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入手续。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五、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种(类)疾病纳 入AFP病例报告系 统原因
• 上述疾病早期即有运动障碍,呈不同程度急性
弛缓性瘫痪,可由各种原因引起
• 经过病史分析、实验室相关检查、肌肉系统
• 病初无法明确,无确凿证据可除外脊灰病毒感染
AFP病例报告时 限
•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
云南发现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 输入性病例1例
云南发现脊灰野 病毒引起的输入
性病例3例
1996年
多次出现输入疫情,但 本次引起局部流行;有 国外输入的高风险,但 关键还是基础免疫薄弱。
1999年
2011年
青海发现输入脊灰野 病毒引起的病例1例
中国发生的输入性脊灰病例
新疆发现脊灰 野病毒输入引 起局部传播
现病例
• 采取快速、正确的反应阻断病毒传播
报告 采样 病史资料
AFP病例定义
• 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
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 均作为AFP病例
•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
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 高危AFP病例,各级机构均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机构报告
初报的AFP病例,均以【1. 临床诊断病例】录入
“其他传染病”中选择 “9825,AFP”;
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大疫情)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AFP病例的调查分 类
• 高危AFP病例
– ①年龄<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3次或不详、未采 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
脊灰主要鉴别 诊断
• 脊髓灰质炎(麻痹型以脊髓型多见)
– 可有双峰热 – 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肌麻痹 – 弛缓性、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重症伴呼吸衰竭 – 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蛋白细胞分离 – 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 粪便:分离出细胞致病性病毒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 高危AFP病例调查
– 区(县)疾控中心应在24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调查 – 首先要核实病例,确定符合高危AFP病例定义后,市、区(县)疾
室温、污水、粪便中存活4~6个月,煮沸、紫外线 各种氧化剂敏感
• 潜伏末期、瘫痪前期排毒最多、传染性强
病前2~3天,病后1周内排毒最多 持续时间可达3-6周,少数长达3~4月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带病毒者
(1:75~1:1000)
脊髓灰质炎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d(3~35d)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分四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顿挫型(轻型) 无麻痹型 麻痹型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的监测与控制
疫苗可预防疾病
❖ 甲类传染病
霍乱
❖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 脑炎、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 生儿破伤风
❖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 本市监测传染病
水痘
脊髓灰质炎
• 疾病简介 • 脊灰病毒:粪-口传播,人是唯一宿主
全球脊灰疫情
1995年以来,中国已无 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
1994年发生最后一例本土野病毒病例 完成了潜在性感染脊灰材料实验室登记/清册、封存
最高报告发病 年份1964年 发病4万多例
1965年脊灰 疫苗开始使
用
无脊灰证实
我国消灭脊灰进展
1994年
1995年
中国最 后一例 脊灰野 病毒引 起病例
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
在24小时内填写AFP病例报告卡并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关于启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通知》 (卫发 明电﹝2011﹞40号)
G62.9);
• 神经根炎(M54.1); •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 单神经炎(G56, G57); • 神经丛炎(G54.0-G54.9); •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 •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 G72.2, G72.9) •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 肉毒中毒(A05.1) •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 •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 AFP监测是症状监测
常见AFP病例疾
病名称与ICD10
编码
• 脊髓灰质炎(A80) •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 •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 G04.2-G04.9); •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G62.0-
上海市最后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
• 最后1例确诊的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
– 出生日期: 1987年08月31日 – 免疫史:麻痹前11天口服OPV一次 – 发病时间:1987年11月15日 – 发病地点:上海市卢湾区 – 病毒类型:Ⅱ+Ⅲ型脊灰野病毒
应对输入性脊灰病例的关 键
• 监测系统是否足够敏感,在第一时间识别、发
– ②临床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
• 普通AFP病例
– 非高危AFP病例
AFP病例调查
• 普通AFP病例调查
– 区(县)疾控中心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病例调查, 填写《上海市AFP病例个案调查表》
– 调查开始后48小时内在AFP监测信息系统内填报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并及时填报标本采集和病例随访等相关资料
全球本土流行国家与脊灰 报告病例数(2000-2013年)
流
行 国
病 例
家 数
数
2013年脊灰野病毒病例分布情况
叙利亚
埃塞俄比亚 喀麦隆
肯尼亚
索马里
2013年: 406例 WPV病例,分布于 8个国家 - 3 个本土流行国家160例,占总病例数 40%; - 索马里194例,占48%; - 无WPV3病例(最后检出:201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