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应用(仅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应用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蕴含的教学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必须注意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1]
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正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智功能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因此也是最有效的施加影响的发展区。而教学正是把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该过程是螺旋式发展的结构。在新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潜在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逐步递进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推进自己思考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不断地突破“最近发展区”。[2]故此,课程也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者情境)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教师提供的支架不会使任务本身更容易,但它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任务,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最近发展区,创造可教学时刻
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保守的、落后的,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如若超越了“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
就会因不理解而陷入被动,即所谓的过犹不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所不具备的,但它又与原有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既感到一定的学习压力,又有一种对新知识的期望,使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在新知识与已经掌握知识的交互作用中,学生或同化新知识,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或顺应新的知识,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自身发展。
故此,维果茨基特别指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思想,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呢?针对这个问题,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指出传统的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该处于“教学最佳期”(即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而“教学最佳期”是最近发展区决定的。
那么,该如何来明确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最佳期”呢?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每个年龄段,或者说每个年级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比如说,今年刚进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至今为止,才学习了一个月,认识了声母、单韵母、几个整体认读音节和几十个汉字的读音,在此基础上,利用单韵母来学习复韵母,通过二拼音节来学习三拼音节,通过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来学习声母与复韵母的拼读等,都是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也就是在“最近发展区”。这可以从作业、试卷分析来确定。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的知识特征,但同时该年龄段内的每个人又会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同样的教学,同样的教师,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最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有好有坏,从课后作业的情况,还有考试情况,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还可以根据课堂观察即时确定。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反映,掌握较好的人会积极举手,一知半解的的人努力思索,而那些完全不知所以的人则很可能放弃思考,在开小差。对于一堂课来说,既要根据前两条来确定,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提问等方式了解其现状。
了解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如何来创造可教学时刻呢?
1、引发适当的概念冲突,创造“可教学时刻”。所谓概念冲突,是指新旧知识间出现的某种差距或矛盾。正如上面所说,当人处于某种环境中,一直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环境对学习者就没有新的挑战,显得枯燥,就激发不了学习者的兴趣。但是如果环境变化太大,学习者完全置于一个崭新的环境中,和旧知识没
有一点联系,学习者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激发不了学习动机。而最有利的激发动机的方法就是寻找“最近发展区”。如在教学三拼音节时,问学生:在duo、shuo、zhu中,哪些是三拼音节。很多学生受三拼音节“三”字影响,认为三拼音节一定是有三个字母组成的,觉得duo和zhu是;也有学生明白sh、zh各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觉得duo和shuo是,争论不休。然后我明确duo、shuo是三拼音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我就可以教学三拼音节的概念,它由声母、介母、韵母三部分组成,zh、sh都是声母。
2、课堂教学上形成有价值的认知冲突,创造“可教学时刻”。有价值的认知冲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认知心理与教材内容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在教学yu、yue、ju、qu、xue等音节的时候,隐去其他的字母,展示“u”,问:这个音节里的“u”读什么?大多数都会受之前知识的影响,回答“u”,而其实它是“v”,因为v见到y、j、q、x,擦掉眼泪笑嘻嘻(省去两点)。(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对学生的阅读期待、解读方式以及接受水准进行动态的评估。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阅读期待、解读方式及接受水准的不同。而所谓的动态评估就是指不仅对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进行评估,更要对其在成人或比之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估。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总是带着一定的期待心理,当文本水平远远低于学生的期待心理,即文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要求时,学生就会失去对文本的兴趣;而当文本远远高于学生的期待心理,即文本难度过高时,学生就会取法接受,最终也失去对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与文本构成一种平衡的张力,既要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他们在努力思考后,在别人帮助下,能够理解作品内容,并且有一定的收获,即所谓“跳一跳,摘好桃。”而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阅读期待、解读方式以及接受水准能够进行准确的动态评估。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静夜思》,是一首相对较容易的古诗,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掌握这首绝句并充分地理解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是经过逐字逐句地分析讨论,特别是最后“思故乡”三个字,再加上反复朗读感受,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