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哮病81270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要点一概述《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在许多篇章里,都有有关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瞷剧,必有伏饮。

”此后还有呷嗽、哮吼等形象性的命名。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 (5)常用药:
•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 • 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
•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 五味子——收敛肺气; • 大枣、甘草——和中。
• (6)加减:
•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 风寒;
• 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 降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 气;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总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未发 以正虚为主;病久每多虚实错杂。
寒痰
邪实
或兼表证
热痰
正虚 肺、脾、肾 心 阳(气)虚
肺、肾
阴虚
二、治疗原则: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
发时 攻邪
(邪实)
祛痰利气
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寒包火——温清并用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正虚邪实——虚实兼顾 喘脱危候——扶正救脱
•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 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 2、《金匮要略》对哮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颇详。
• 典型症状——“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 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 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 3、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
• 冬虫夏草、蛤蚧——纳气归肾。
• 如喘急面青,躁烦不安,汗出肢冷,舌淡 紫,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 喘固脱,每次服用3~4.5g,温水送下。
• (6)加减:
• 如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 脉沉细加肉桂、干姜回阳固脱;
• 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粘手,口干舌 红,脉沉细数加生地、玉竹养阴救脱,人参 改用西洋参。

中医内科学--第3章哮病

中医内科学--第3章哮病
哮病
温州市中医院 呼吸科 刘 刚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哮病的定义、病因病机、分证论治; 2. 熟悉哮病的源流、范围; 3. 掌握哮病的诊断; 4. 了解哮病的预后。
一、概述
(一)定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发作时:邪实为主 缓解时:正虚为主
实证:多为新病,气粗声高,呼吸深长,呼 出为快,脉象有力,体质不虚; 虚证:多为久病,气怯声低,呼吸短促难续, 呼气不利,脉沉细或细数,体质虚弱。
五、辨证论治
2.辨寒热
冷哮:哮证特征+咳痰清稀,痰白,口不 渴,苔白,兼风寒表证;
五、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
(1)发作时攻邪治标:祛邪—豁痰利气 —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病因病机】
发病基础(夙根):痰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输化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液
津液凝聚而成 伏藏于肺
“夙根”
诱因:
(一)外邪侵袭
寒 外感风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 津液凝聚成痰
吸入烟尘花粉
肺失宣降
Hale Waihona Puke 津液凝聚,痰浊内生(二)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 酸咸肥甘 海羶发物
(三)体虚病后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2.哮病与支饮
支饮是另一种特殊的喘。虽然也有痰鸣 气喘的症状,但多指左心衰,两者发病 的解剖部位有显著的不同(哮病从解剖 角度看,由于气道挛急所致),但临床 上有时不好区别,而且用药截然不同。
3.哮病与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 延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受累,痰浊、 水饮与血瘀互结,以致肺气胀满,不能 敛降,症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 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 等。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以及诊断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以及诊断

虚哮证
证 候: 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
(主)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

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

(兼面)色苍白或颧红唇肢紫冷,或口烦不热渴,或咽干口渴,形寒

(舌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治 分 类
脉)
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证机概要: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
哮病定义 和诊断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 断
一、定义
哮 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概 述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 断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 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哮 1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

发。
2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

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 断
调护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哮 病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2 反复发作,则由实转虚,且虚实之间常常互为因果,
邪实与正虚错杂为患,而见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
结 纳失常之虚哮,治当补正祛邪兼施。
语 3 若发生喘脱危证,又当以扶正固脱为主。
4 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当区别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
分别予以补肺健脾或补肺益肾。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寒痰——温化宣肺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阳虚——温补
辨其阴阳 平时应扶正治本 区别脏腑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益肾
注意事项 • 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兼顾治疗,不 可拘泥于攻邪。 • 注意治痰。 • 慎用辛散,汗出伤正,易致复发。 • 缓解期补益肺肾,可减轻或减少其发作。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 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 • • • • •
(5)常用药: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 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五味子——收敛肺气; 大枣、甘草——和中。

• •
• •
5、虚哮 (1)症状: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 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 兼症: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 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 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脉: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 或细数
•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 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 (4)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本方补益 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 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 平喘固本汤由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 胡桃肉、脐带、沉香、苏子、款冬花、 半夏、橘紅、磁石组成。
(5)常用药: 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莱菔子——行气祛痰; 麻黄——宣肺平喘; 杏仁、僵蚕——祛风化痰; 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 茯苓——健脾化痰。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5. 常用药: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 化痰利咽;
干姜、细辛、半夏——温 肺化饮降逆;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五味子——收敛肺气; 大枣、甘草——和中。
6. 加减: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风 寒;
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降 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三.相关检查
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 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检有大量嗜酸 粒细胞。
五.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重症哮喘 气道阻塞严重,可使CO2潴留,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参考 直为35—45mmhg)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
附:喘脱危证 症状:
主症: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症: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舌脉: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2.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 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3.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4. 主方: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方)合生 脉饮加减。前者长于回阳救逆,后者重在益 气养阴。
中 可 有 哮 病 史 。
. 多 与 先 天 禀 赋 有




. 诊 断 依 据
【 诊 查 要 点 】
二.病证鉴别
三.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 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二.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 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 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 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 .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 .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27
病案分析
杨某,男, 20岁,工人。经常发作性喉间哮 鸣气急6年,入夏即发。最近哮喘又作,喘 息抬肩,喉中痰鸣如锯,不能平卧,痰黄 粘稠,咳吐不利,口渴喜冷饮,胸闷、心 悸,疲乏无力,舌红,两侧糜烂,舌苔薄
膈 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
(舌(脉兼))面口色不青晦渴,或 渴 喜 热 饮 , 形 寒 怕 冷 , 天 冷 或 受 寒 易 发,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
治 法: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 表 方:
射干麻黄汤
16
热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
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证—— 当给予扶正救脱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
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14
(三) 分证论治
哮病
发作期
缓解期
冷 哮 证

肺肺 脾肾 气两 虚虚 证证
15
寒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哮鸣 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
证 候: (主)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 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中医知识:哮病的相关内容和考点

中医知识:哮病的相关内容和考点

中医知识:哮病的相关内容和考点《中医内科学》对疾病的考查多从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和分型论治这几个方面中肺系疾病中关于病的考查还是比较多的,在此对以下相关考点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一)基本概念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历史沿革:(二)病因1.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2.内因:(1)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2)体质虚弱(多以肾为主),或病后体弱(多以肺为主)。

(三)病机基本病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

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

(四)辨证要点发作时1.以邪实为主。

2.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等五类。

3.注意是否兼有表证。

未发时1.以正虚为主。

2.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

久发1.虚实错杂。

2.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五)治疗原则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

(六)分证论治1.发作期(1)冷哮辨证要点: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辨证要点:喉中痰鸣如吼,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剂: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辨证要点: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口干欲饮,大便偏干,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弦紧。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哮病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哮病
脱和内闭外脱,应及时抢救治疗。 (三)祛除宿疾伏痰,当为预防哮病发作之首务。 (四)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
厚味、辛辣、海腥发物等。避免接触刺激性 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 物和其他可疑异物。
八、转归预后
(五)戒除烟酒。 (六)鼓励患者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太极拳、 内
六、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姜、枣等 调和营卫;
(2)阳虚甚者:加附子助黄芪以温阳益气; (3)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
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北沙参、玉竹、黄芪 等益气养阴; (4)表虚自汗,易感冒:加炙黄芪、浮小麦补气固表。
六、 辨证论治
肺肾两虚
症状 (1)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咯痰质粘; (2)头晕耳鸣,腰腿酸软,心慌; (3)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饮食不当、情志 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 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 .血常规、胸部X线、肺功能测定有助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1.哮病与喘证
A.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 未必兼哮;
(2)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 夏草、紫石英,或予参蛤散,方用人参大补 元气,蛤蚧尾补肾填精;
(3)另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六、 辨证论治
治疗注意点:
1、寒郁化热,药随证变 2、风邪触发,重视祛风宣散 3、喘脱重症,急予扶正固脱
七、转归预后
(一)本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二)当哮喘出现持续状态或大发作时,要谨防喘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一、概念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管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二、病因病机三、诊断要点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2. 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等先兆。

3.多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液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五、辨证要点1.辨已发未发发作期: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为典型临床表现。

重者张口抬肩,目睛胀突,不能平卧,端坐俯伏,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额汗淋漓。

若能将大量粘痰畅利吐出,呼吸通畅,痰鸣气憋缓解,似如常人,或感疲劳,纳差。

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

缓解期:无典型症状,若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身体虚弱,平时可有轻度哮证,而以肺、脾、肾虚损为主要表现,平时有轻度哮症者,在大发作时易致持续难平。

2.辨证候虚实哮病属邪实正虚之证(1)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寒热,苔腻,脉实。

(2)未发时以正虚为主肺虚者——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自汗恶风。

脾虚者——食少,便溏,痰多。

肾虚者——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耳鸣。

虚实错杂,故又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3.辨痰性质发作期痰有寒痰、热痰、痰湿、风痰之异。

寒哮——哮鸣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或色白如泡沫,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热哮——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咳痰黄稠胶粘,咯吐不利,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哮——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者。

风哮——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止时如常人,或伴恶风、汗出,或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者为。

哮病(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哮病(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哮病(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肺系疾病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哮病:是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

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喘以⽓息⾔,哮以声响⾔”。

概述1.历史沿⾰历史沿⾰(点击看⼤图)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鉴别诊断(点击看⼤图)哮病与⽀饮鉴别诊断(点击看⼤图)3.预后转归:①哮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可由实转虚(肺、脾、肾⽓虚);②哮病⼤发作严重者,可发⽣哮致脱危候(喘脱危候)。

病因病机哮病的发⽣为痰伏于肺(“夙根”),外感、饮⾷、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伏痰,则痰阻⽓道,肺⽓上逆,⽓道挛急⽽发病。

1.病因:①外邪侵袭(“伏痰”遇感引触,痰随⽓升,⽓因痰阻,相互搏结;因吸⼊花粉、烟尘、异味⽓体所致者亦属此类);②饮⾷不当(各种原因以致寒饮内停、痰浊内⽣、积痰蒸热);③情志刺激(⽓机不畅,郁⽽化⽕,或凝⽽成痰,或横克脾⼟[⽣痰]);④体虚病后(禀赋不⾜)。

2.病位:肺,与脾、肾相关。

3.基本病机:痰阻⽓道,肺失宣降[发作时: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夙根”。

辨证论治1.发作期发作期(点击看⼤图)2.缓解期缓解期(点击看⼤图)3.辨证要点辨发作期与缓解期(点击看⼤图)辨寒热(点击看⼤图)必背经典1.喘促喉间如⽔鸡声者谓之哮,⽓促⽽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虞抟《医学正传》2.咳⽽上⽓,喉中⽔鸡声,射⼲⿇黄汤主之。

——《⾦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病脉证并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细目一:概述一.哮病的概念及源流1.哮病的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哮病的源流《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于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有专篇论述,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二.哮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若因肺系或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痰鸣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围,但亦可与本篇辨证论治内容联系互参。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常见病因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体虚病后,素质不强,或病后体弱。

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二.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病理性质:发作时为痰阻气闭,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
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
卧。
•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 阻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 于气道挛急所致。
• 释义: • ①证候特征:呼吸困难、喉中哮鸣。 • ②反复性—突然性、反复性、短暂性。 • ③反复性说明次病可分为发作期、缓解
• (热痰 )
虚哮 气虚(寒痰)阴虚


寒痰伤阳
• 肺虚
• • 脾虚

• 失宣肃
• 肾虚

肺不布津 痰浊内生 卫气不足 卫外不固
气血不足 肺失所养 痰浊壅
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 肺
阳虚水泛 上客于肺 虚火灼津 上壅于肺
(二)病机要点:
• ①病位:肺、与脾肾 • ②基本病机:肺失宣肃 痰气搏击 。 • 病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
•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 轻微的咳嗽、咯痰、呼吸紧迫等;日久 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 吸时喉间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 形衰、腰酸浮肿。
• ②发作时以邪实为主、辨其寒热。 冷哮:哮证特征+咳痰清稀,痰白,口 不渴,苔白。
热哮:哮证特征+咳痰黄稠,胶粘难咯, 口干欲饮,苔黄。
• 哮病:为诱因引动宿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肺失肃降而成,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 联系:哮病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
四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①首辩已发、未发: •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
喉中哮鸣,伴咳嗽,咯痰不利,甚则张 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 不宁。
• (三)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 呈过度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 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二、鉴别诊断
• 1.哮病与喘证: • 相同点:都有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加快)的表
现。
• 不同点: • 哮病: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伴呼吸气
促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 喘证:喘指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 的一个症状。呼吸气促困难时,不伴有喉中哮 鸣声。
二:病因病机
(一)概述 • 外邪侵袭 肺 邪客于肺
肺不布津
饮食不当 脾 脾失健运 痰(宿根)
宿痰伏肺
水湿内停
大病久病 肾 肾不主水
肺失宣肃
禀赋不足
水饮内停 肺 气阴耗伤
肺不布津
• 外感、饮食 肺失宣肃 哮
呼吸困难
• 七情、劳倦 痰随气动

气因痰阻

痰气搏击
喉中哮鸣


发作期 实哮
痰)
冷哮(寒痰)热哮(热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 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为主‘总属正虚邪实
(三)转归:
•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 年轻患者,可终止发作;中老年体弱患者, 不易根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
•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 拾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 2.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 累
• 3.先兆症状: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 闷等先兆
补肺
区别脏腑
健脾
益肾
注意事项
• 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兼顾治疗,不 可拘泥于攻邪。
• 注意治痰。 • 慎用辛散,汗出伤正,易致复发。 • 缓解期补益肺肾,可减轻或减少其发作。
(三)分型施治
• 三、证治分类 • (一)发作期 • 1.冷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
• 4、明·虞抟《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 的区别。
(三)病证范围
• 1.本篇所论哮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 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 症(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 的哮喘。
• 2.若因肺系或其它多种疾病引起的痰鸣 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 围,但亦可与本篇辨证论治内容联系互 参。
• 联系:即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可以说, 哮是一种特殊的喘。
• 2.哮病与支饮
• 支饮是另一种特殊的喘。虽然也有痰鸣气 喘的症状,但多指左心衰,两者发病的解 剖部位有显著的不同(哮病从解剖角度看, 由于气道挛急所致),但临床上有时不好 区别,而且用药截然不同。
• 3.哮病与肺胀:
•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脾。肾三脏受累,痰浊、水饮与血瘀互 结,以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症见胸部膨满, 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 面色晦暗等。
• 4.有过敏史或家族史,呈反复发作性。
5.辅助检查:
• (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 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 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检有大量嗜酸粒细 胞。
• (二)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 标均显著下降,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 CO2潴留,PaCO2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
胸膈满闷如塞。 •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
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 色青晦。 • 舌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 升气阻,肺失宣畅。
•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 (4)主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而前者长 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 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 较重者。射干麻黄汤方歌:射干麻黄亦治 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 紫菀半夏兼五味。
• ③平时正虚,定其病位 • 肺——自汗畏风、少气乏力 • 脾——纳差、便溏、痰多 • 肾——腰酸耳鸣、动则喘气。
(二)、治疗原则:
发作时攻邪治标,缓解时扶正固本。
寒痰——温化宣肺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平时应扶正治本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阳虚——温补
辨其阴阳 阴虚——滋养
期。
• ④第一个句号后的话是对本病发作期临 床表现的进一步描述。
• ⑤别名:哮吼,呷嗽。
(二)历史沿革
• 1、《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喘鸣的 记载与本病相似。
• 2、《金匮要略》对哮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论述颇详。“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 干麻黄汤主之。”
• 3、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 因素“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 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