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明: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状况、原因及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宝明: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状况、原因及影响分析

[内容提要]1949~1993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七个完整的波动周期,其中1989~1993年尚未能够确定为一完整周期。分析表明:(1)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周期长度一般为5~6年,且波幅较大;(2)引致波动的原因除了一般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政策和体制的偏差;(3)粮食产量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有着极强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4)未来几年里我国粮食产量将可能出现滑坡,最好的结果是波谷在今后的5年内出现,最坏的结果是波谷在今后的1~2年内出现。

粮食种植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由于多种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频繁的波动,尤其是在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的粮食产量又出现了非平稳增长的势态,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中国粮食产量波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探讨粮食产量波动的内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粮食产量平稳增长的对策[(1)],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1949~1993年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状况[(2)]

(一)分析方法

描述粮食产量波动通常使用总产量指标或总产量增长率指标,但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缺点,本项研究引入了“粮食总产量残差百分比”这一新指标,并作为描述粮食产量波动状况的主要手段。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确定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回归方程:Y[,t]=Q[,0]X(1+r)[t],其中t 为年份,Y[,t]为t年的粮食总产量,r为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

第二步:计算t年的粮食总产量趋势值Y[,t]。

第三步:计算t年的粮食总产量残差百分比d:d=Y[*][,t]-Y[,t]/Y[,t]×100%,其中Y[*][,t]为t年的粮食总产量实际值。

该方法的优点是考虑到了技术进步导致的粮食总产量长期增长趋势,从而便利于更深入地研究波动的原因,而且可以同时用来研究古典型波动和增长型波动。其缺点是在确立回归方程时,时期的长度选定较为困难而且计算繁琐;尽管如此,这一方法仍然不失为迄今为止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分析方法。

(二)波动状况

1.波动周期。根据上述方法,我们通过对1952~1984年粮食总产量的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得出下列粮食总产量趋势增长函数:

Y[,t]=12456.84×(1+3%)[t],t[,1949]=1

依据这函数方程,我们将1949~1993年的粮食产量波动划分为8个周期:①1949~1954年,1952年波峰,1954年波谷,6年;②1955~1961年,1956年波峰,1961年波谷,7年;③1962~1968年,1966年波峰,1968年波谷,7年;④1969~1972年,1971年波峰,1972年波谷,4年;

⑤1973~1977年,1975年波峰,1977年波谷,5年;⑥1978~1981年,1979年波峰,1981年波谷,4年;⑦1982~1988年,1984年波峰,1988年波谷,7年;⑧1989~1993年,1990年波峰,波谷可能属于1992年或1993年之后的某一年,尚不能最后确定。

2.波动特点。第一,周期长度比较规则。在无法确定1989~1993年是否为一完整周期的情况下,仅从1949~1988年之间的七个周期来看,最长的周期为7年,最短的周期为4年,平均周期长度5.57年,周期长度离差1.294年,波长变异系数0.232。由此可见:(1)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周期长度变异不很大;(2)我国粮食产量波动

一般以5~6年为一个周期。

第二,扩张期稍长于收缩期。在经济周期理论中,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此我们将粮食产量波动的复苏、繁荣阶段合并称为扩张期,而将衰退、萧条阶段合并称为收缩期。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扩张期平均为3年,离差为0.926年,变异系数为0.309;收缩期平均为2.57年,离差为1.294年,变异系数为0.503。由此可见:(1)我国的粮食产量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滑坡,即由衰退转入萧条,从而显示出粮食产量的滑坡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2)我国的粮食产量在由复苏转向繁荣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它同时说明两个问题,即粮食产量一旦滑坡,那么从低谷上升到一个新的增长高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而粮食产量一旦出现恢复性的增长,那么就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增长趋势,若不居安思危,繁荣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衰退。

第三,粮食波动的周期幅度大。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落差(波峰与波谷的垂直距离),最高为41.52%,平均为19.04%;但从时间序列上看,则有波幅逐渐减小的趋势,这说明政府对粮食生产调控力量的逐渐增强。

二、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

(一)分析方法

粮食产量是粮食生产者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成果,因此要分析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必须寻找到粮食生产者所面对的以宏观经济为背景的、从生产要素供给开始直至粮食产出过程结束为止的经济传递链条,并以这一链条为基础,分别从要素供给阶段、要素配置阶段和粮食产出阶段来探寻引致粮食产量波动原因的方法可称之为“经济传递链条分析法”。一般来说,对任一特定周期的粮食产量波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原因:

1.要素供给阶段的影响因素

A.影响土地供给的因素。从表面上看,影响粮食生产土地供给的因素是其他生产项目或产业与粮食竞争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但其背后还存在着更为深层的因素:(1)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和比较收益;(2)区域经济布局及产业发展政策;(3)土地由粮食种植业转向其他生产项目或产业的制度约束程度;(4)新垦土地的潜力及能力。

B.影响资金供给的因素。从国家投资来说,有两方面的因素:(1)财政状况;(2)产业政策,而产业政策的背后是收入再分配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政策的总体目标和结构性目标。就集体及企业投资而言,其主要方式即所谓的“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2)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的联系方式以及地方政府对发展农业的偏好程度;(3)乡镇企业支持农业对乡镇企业及其有关负责人可能带来的利益大小。而农户对农业投资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粮食的纯收入和比较收益;(2)农户的积累和储蓄水平;(3)农户的经营习惯和技术优势程度。

C.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劳动力供给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主要因素有:(1)人口增长因素;(2)城乡就业政策,特别是与之相联的户口与身份制度;(3)粮食与其他生产项目和产业的收入差异程度;(4)粮食以外的农业生产项目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4)农户的经营习惯以及年龄、技术的影响。

D.影响技术及管理供给的因素。一般而言,管理可以归属于技术范畴,即技术进步也包含着管理技术的进步。技术供给的直接影响因素是:(1)农业科研;(2)农业推广;(3)农业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其间接影响因素是:(1)农业科研及推广体制;(2)农业教育体制。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1)科技管理与投资体制;(2)一般教育体系及其管理体制;(3)农业中的就业与身份制度;(4)农业中的技术需求。

2.要素配置阶段的影响因素

要素配置从两方面决定粮食的最终产出:一是要素配置状况;二是劳动的有效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