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用图阐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
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
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
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
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
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
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
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
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德国人与中国人文化差异

这是一个德国华裔人画了一系列图来形象的表达他认为中国人与德国人的习惯差异,觉得不错,另加一点个人的观点。
蓝色代表德国人↓红色代表中国人↓1一日三餐德国人喜欢早、晩冷食,中午热食;中国人喜欢早、中、晩都要求热食。
...........-----------------------------@ssspc0206 2011-6-17 13:42:002人际关系这幅图认为是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
德国人交往讲究志趣相投,性格相近,有相通爱好的自然而然在一起交往,性质相对单纯些。
而中国人讲究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所以编织出一个复杂的人际网,很多时候明明觉得对方很讨厌,不是一路人没有共同语言,但觉得这个人能有价值“用的上”,就去满脸堆笑的交往,各自心里打着小算盘,相辅相成。
.....3天气和心情德国人喜欢晴天,讨厌雨天;中国人对晴天和雨天认为无所谓,不太影响心情。
-----------------------------@ssspc0206 2011-6-17 13:43:00-----------------------------4生活方式德国人崇尚自由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尤其有保持自己独立空间的强烈需要。
而中国人喜欢热闹,扎堆,害怕被孤立。
从某个角度讲,西方人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5#回复作者:ssspc0206回复日期:2011-6-17 13:47:005交通工具这跟经济发展有关,但也跟公共意识,环保意识有关,德国人家家有汽车,休闲时尚也骑自行车;当然在中国,很多东西早失去了它工具的本质,人骑自行车看穷,贷款也要买汽车,做梦都想奔驰宝马,而形成一种炫耀的象征。
6#回复作者:ssspc0206回复日期:2011-6-17 13:48:006老人的生活这个图既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反映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
7#回复作者:ssspc0206回复日期:2011-6-17 13:49:007自我德国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特立独行和自信很正常;中国文化有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传统,人们喜欢随大流,集体大于自我。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看到一些图。
德国人画的,有的在理,有的片面。
欢迎评论1、表达个人观点时这个我好像是第一种。
许多中国滴少年儿童也许也在成为第一种。
只是也许~~需要社会学研究。
2、生活方式这么理解吧:人群中的孤独者,还有人群的温暖。
单个的孤独者就纯粹孤独啦现在滴小盘友属于第一种,甚至是第三种6、排队现在大家已经慢慢有排队的意识了!7、自我80后以后的童稚们自我意识很强的呀!这和人的个性也有关的哇。
有的人生来木有组织性。
譬如----8、星期日街景我们喜欢热热闹闹的。
国外有的地方不就是个巨大的富裕的农村哇,一个人都见不着。
重庆的街上好像天天人多9、聚会:人多好混事,人多才好躲在人群里。
我喜欢第一种10、餐馆里热腾腾的火锅里,沸着香气,热腾腾的空气里,唾沫横飞。
为什么一定要求我们装作谦谦君子呢。
我们5000年都这么吃来着。
11、胃痛时的饮品凉茶其实对肝,胃不好。
12、旅游时科技英明哇,数码相机大爽人心。
这个旅游么?不要对我们老百姓要求高。
不是每个人都是诗人,哲人的。
拍拍照,显摆一样,不行么?13、审美不太明白。
14、处理问题方式圆滑,世故,聪明。
两者兼而有之15、一日三餐这个雪花是什么意思??早晚都是凉的?冰的,中午是热的16、交通工具1970-2006。
关于环保。
联想到抵制。
我们抵制家乐福是小的。
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如果他们能抵制国外的奢侈品,进口车,老百姓能抵制普通用品,发展实业,打造中国好品牌。
那样的冲击才叫强。
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17、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国的老人开始向左行进了。
18、洗澡时间是吗?这个我倒没感觉呀。
19、心情与天气这个太无厘头了。
20、领导血淋漓的事实啊:今天中午某童稚快被饿昏了,想先吃饭(就不知道自己偷偷吃),得到的回复是:等领导一起去吃。
领导么?一般在饭店意气风发的!做领导的男人,小肚子总是大的,脸总是猪肝红的,眼神总是飘忽的。
21、时尚这个~~~老外应该都学习怎样用筷子吃大米饭。
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转贴]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差异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
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
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
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
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
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
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
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
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中西文化差异(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黑色)

3. “黄金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
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17
9、聚会
18
点评
1. 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
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 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 厚的文化意涵。
2. 看看那巨大的“圆”,这不正是一个
最好的中国文化“图腾”吗?我们中 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
46
24、心中的认同
老外心中的中国人 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 47
问题解答?
是这么重视孩子的一切的。
3. 1990年以后,中国人的孩子就不会
输在起跑线上了,而是被整死在起跑 线上。
44
23、对待新事物
45
点评
1. 我们中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特别是
对那些外在的能够显示自己特征的新 鲜事物;但是对新道德、新的生活方 式还是非常保守的。
2. 老外则与新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直
到彻底的了解后才会改变态度。
点评
1. 老外则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 2.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滑的人了吧。见
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 见免费的就疯狂。
3.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
“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 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不要“不 撞南墙不回头”
29
15、一日三餐
30
16、交通工具
31
点评
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
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专题(四)
1、表达个人观点时
2
点评
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 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 “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 在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中最有趣的是,一 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 自己的观点的话,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 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 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 嘴边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 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外差异很有趣课件

问候
德国人以握手问候,中国人以 鞠躬或轻握手问候。
礼物
在德国,礼物通常在开启后立 即展示,而在中国则更多地喜 欢推迟展示。
表达感谢
德国人喜欢直接而诚挚地表达 感谢之情,而中国人更加委婉 地表达。
中外工作文化差异
工作环境
德国办公室注重效率和组织性, 强调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办公方式
中国办公室注重灵活性和团队合 作,较为注重集体决策。
商务会议
德国商务会议通常正式、高效, 而中国商务会议更加注重人情味 和社交。
结论和总结
不同的视角
通过德国人眼中的中外差异, 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 之间的独特魅力。
互相尊重
通过欣赏和理解中外差异, 我们能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 化合作。
丰富的世界
探索中外差异让我们认识到 世界是多样而美丽的。
建筑风格
德国人惊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独 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书法艺术
德国人欣赏中国书法的优雅和对 细节的极致追求。
茶文化
德国人喜欢中国茶文化的独特仪 式感和品味。
中德文化差异的例子
1 态度
德国人注重时间和效率, 而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 和情感。
2 个人空间
德国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 隐私,而中国人更喜欢亲 密的肢体接触。
3 直接沟通
德国人通常更加直接坦率, 而中国人更多采用含蓄委 婉的方式表达。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1
主食选择
2
德国人主要食用面包和土豆,而中国人
主要以米饭为主。
3
早餐文化
德国人喜欢丰盛的早餐,而中国人更注 重轻食和热汤。
用餐礼仪
在德国,手肘不能放在桌子上,而在中 国则是一种正式的用餐姿势。
【精选文档】一位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PPT

12、旅游时 When travelling
13、美女标准 The criteria of beautifulness
14、处理问题的方式 Problem-solving
15、一日三餐 Meals
16、交通工具 The way of transportation
17、晚年生活 Late in life
18、洗澡时间 When to take shower
19、心情与天气 Relations between weather and mood
20、领导 Leader
21、时尚 Fashion
22、孩子 Children
23、对待新事物 The way to handle new things
Leader
14、处理问题的方式
Problem-solving
16、交通工具
The way of transportation
18、洗澡时间
When to take shower
3、守时
Time-keeping
10、餐厅里的声音
In the restaurant
5、表达愤怒的方式
The way to express anger
The way to express anger
14、处理问题的方式
Problem-solving
5、表达愤怒的方式 The way to express anger
6、排队 Queuing
7、自我 Oneself
8、星期日街景 Sunday’s street
9、聚会时 Party
10、餐厅里的声音 4、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15、一日三餐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個德國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圖表是一位德國人的作品,點評出於同胞之手,他似乎在語氣上對自己的文化頗有點微詞。
其實任何事情都看你從什麼角度去說,不過圖表中所揭示的文化差異的確存在,看後讓人忍俊不禁。
左:西方人右:中國人1、表達個人觀點時點評:中國人在表達個人觀點時,總喜歡拐彎抹角。
“是”時不說“是”,卻說“不是”。
“不是”時不說“不是”,卻總說“是”。
看官不如仔細想想自己生活中發生的實際狀況。
並且,最有趣的是,一個中國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樣直來直去地說出自己的觀點的話(如上圖所示),則會被認為“沒有城府”,屬於“直腸子”,是要吃虧的。
事實上,中國人的處事哲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話到嘴邊留半句”。
因此,在老外眼中來看,中國人表達意思時,總令他們費解。
而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傳承,對所謂一些所謂的“知識份子”來說,很有好處:可能自己沒什麼水準,卻可以整天裝深沉,裝X,話說一半就停,結果很大程度上,讓人感到此人水準真是了得!2、生活方式點評:中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熱鬧,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來,就是如圖所示,永遠喜歡有人陪,永遠不喜歡獨處。
而且,認為一個人總是獨處,那這個人可可憐了。
老外卻正好相反,他們總喜歡獨來獨往。
假如有人總是沒有任何目的地,只為陪而陪地過去陪他們的話,那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了侵害。
此外關鍵是,他們在獨來獨往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人山人海地相處時得到的同樣的快樂,甚至更多。
3、準時點評:老外(主要是歐美西方人?)對於時間觀念十分強。
而漢語裡關於時間方面的詞句,最發達的就是:差不多,還行,基本上那時間吧,等等。
如果與人相約的話,很多中國人最習慣的說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於具體幾時,則要根據兩人對時間的感覺而定。
如果與老外相約,則老外必定會加上一句,上午幾點?下午幾點?晚上幾點?等等。
“不準時”以及“沒有時間觀念”,幾乎可以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了。
4、人際關係點評:看到右邊這幅畫,我不禁啞然失笑。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2008-10-31 20:17这是新帆新闻组看到一组图片。
非常简单也非常生动,直观的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下面的这段话转贴自陈顺的博客这个德国朋友对中西方文化应该说是深有研究,才能这么深入浅出的表现他心中的文化差异,不过看完之后,还是不禁会想,西方人要想真正读懂和理解我们中国文化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他很会看到现象,却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
就好像,现在这个德国人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被我们忽视的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在西方人看来的中国人特有的兜圈子,绕弯的思维方式,不可思议的群居、凑热闹的生活习惯,都被图列一一表现出来。
但是,如果他能体会到中国人含蓄包容的文化内涵,他或许就能够理解:中国人喜怒不形于色的行为习惯,充满人性关爱的家庭观念。
在我看来东方文化确实是更注重情感、强调人际关系,从而也带来了这种文化的相对包容和曲折含蓄;而西方的文化更讲究目的的直达性,相对开放,也更加功利化。
其实无论中西方哪一种文化,目前为止,我们都无法真正去分辨谁更为优秀。
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出完全不同的文明和社会风貌;也各有所短,相互间的学习和交融会带来我们共同的进步。
表达个人观点守时人际关系表达愤怒的方式排队自我周末街景聚会餐馆胃疼时的饮品旅游时生活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一日三餐交通工具洗澡的时间心情与天气领导时尚美女标准对待新事物晚年生活孩子心目中的彼此类别:网络文摘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317) | 评论(2)。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2012-07-10 20:47:39| 分类:网络文摘|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这是新帆新闻组看到一组图片。
非常简单也非常生动,直观的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下面的这段话转贴自陈顺的博客这个德国朋友对中西方文化应该说是深有研究,才能这么深入浅出的表现他心中的文化差异,不过看完之后,还是不禁会想,西方人要想真正读懂和理解我们中国文化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他很会看到现象,却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
就好像,现在这个德国人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被我们忽视的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在西方人看来的中国人特有的兜圈子,绕弯的思维方式,不可思议的群居、凑热闹的生活习惯,都被图列一一表现出来。
但是,如果他能体会到中国人含蓄包容的文化内涵,他或许就能够理解:中国人喜怒不形于色的行为习惯,充满人性关爱的家庭观念。
在我看来东方文化确实是更注重情感、强调人际关系,从而也带来了这种文化的相对包容和曲折含蓄;而西方的文化更讲究目的的直达性,相对开放,也更加功利化。
其实无论中西方哪一种文化,目前为止,我们都无法真正去分辨谁更为优秀。
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出完全不同的文明和社会风貌;也各有所短,相互间的学习和交融会带来我们共同的进步。
表达个人观点守时人际关系表达愤怒的方式排队自我周末街景聚会餐馆胃疼时的饮品旅游时生活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一日三餐交通工具洗澡的时间心情与天气领导时尚美女标准对待新事物晚年生活孩子心目中的彼此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巨大差异张放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
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
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
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
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
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
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
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
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他们只能用画来说明区别,也仅仅是说明一下区别,而不太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一切思考模式之中,而要让中国人彻底改变中国人的这些文化习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同理,要让德国人,或者说是西方人彻底改变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就区别说区别,不指望彼此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这似乎才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理想境界。
这也应该是看这些画时的最佳心态吧。
不过,看过他的这些画后,我倒是真希望这位德国仁兄再在中国多呆几年,甚至十几年以致几十年,学好中文,尤其把古典的东西好好钻研一番。
所有这一切才会对他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起更大作用,那时,恐怕他就不一定会这样表面意义上地描绘他心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了?左:西方人右:中国人1、表达个人观点时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
“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
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
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
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
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
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所谓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装X,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2、生活方式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人际关系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5、表达愤怒方式点评: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
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
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
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
什么叫有“涵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要表现出来。
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
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人讲道理。
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愤怒都表现在脸上。
如果像那外那样,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则显得此人,还是那句话,特不成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
其实,很多很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仇恨,却不能发泄。
于是,在博客风靡网上时代里,就会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没精神病的),统统以“新浪网友”的狰狞面目,破口大骂,撒野开怀。
发泄呗。
看不见么,对不对。
如果是与人见了面还会是那样吗?正如我在文章开篇时所说,一定要装相。
也就是右上面这幅画所表示的那样吧。
呵呵。
6、排队点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
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
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
没劲!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
晚了,就没有了啊。
7、自我点评:无语半晌。
唉。
集体高于一切啊。
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
靠。
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大那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存空间吗?8、星期日街景点评:老外也真是的。
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
此外,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9、聚会: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意涵。
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
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
看看那巨大的“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傻X老外,永远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精髓。
10、餐馆里点评: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礼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
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地、高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妨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11、胃痛时的饮品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
那就是胃痛时要至少喝点热的。
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
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12、旅游时点评: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
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
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
毕竟,有照片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么地方了。
尤其是去了国外,则更是要用照片说明。
我认识的一位老兄,则走得更远,在法国巴黎时,在大街上专门找些法国妞与他合个影,为啥?不就是为了在一些哥们儿面前有点吹牛X的谈资么。
至于什么生命的意义,环保的意义,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13、审美欢呼: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交叉点。
中外终于有了交叉点了!完全一样。
应该说,是中外男人的审美有了交叉点,似乎更准确些。
14、处理问题方式点评:老外则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在这一点上。
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滑的人了吧。
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
其实,中国的国粹___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的特点。
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最恰当时候,抓住机会,使自己当上最牛比的机会主义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的老外们吧)。
15、一日三餐点评:如图。
16、交通工具(图释文字,上:1970年。
下:2006年)点评: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
你坐够了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骑自行车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是没钱,是没折啊。
17、老人的晚年生活点评:事实上,今天我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的养狗的生活。
当然,如果有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还是一件让中国老年人乐呵的事情。
毕竟,人间一切皆美好啊。
而不像老外那么喜欢独来独往,到了老年,一个人跟个狗相伴,多孤独啊(我们中国人对老年老外的理解)。
至于谁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就看每个人的标准了。
18、洗澡时间点评:一看这老外就不太懂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要知道,晚上洗澡之后再睡觉,那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
而你老外白天当不当正不正地洗哪门子澡呢。